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学院: 人文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周琴学号: 09010250 联系电话: 691689 完成时间: 12 月25 日任课老师:葛永海

成绩: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摘要:唐代特殊文化现象“终南捷径”除了和唐朝征辟隐士以及唐人隐逸心理有关之外,还与发生地终南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终南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景观、浓厚的释道归隐风尚和重要的政治地位这四点对“终南捷径”这种入仕方式的产生、扩大进行探讨。

关键字:终南捷径、终南山、地理环境、释道归隐风尚

在唐代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终南捷径,就是通过隐居在终南山最后达到入仕的目的。这样的称呼是来于唐高宗武后时期的隐士卢藏用。据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载: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官捷径耳。”[1]

终南捷径显然和唐代征辟隐士,推举逸民的社会风气有关,但是为什么他们选择的是终南山?这就与终南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景观、浓厚的释道隐逸风尚和重要的政治地位有密切联系了。

一、地理位置

终南山在历史上有多种称呼。《括地志辑校》卷一说:“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2]终南山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闻名遐迩。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就提到终南山,说:“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3]《雍录》解释说:“惇物非山名,终南山高而广,多物产,故《禹贡》曰终南、惇物。”[4]由此可见终南山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至于终南山的位置,则在秦岭中部,横亘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既是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又是代表黄河流域的秦陇文化和代表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汇点。是我国古代文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源地。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5]《雍録》卷五《南山》记载“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鄂、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6]潘岳在《关中记》说:“所以称为终南,

中南者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7]这里的“都”是指十三朝古都长安。可见,终南山另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是在长安之南,而且是唯一一座连绵于关中南部的山。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法,终南山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可见,终南山与长安城之近了。另外从终南到长安的交通线路上来看,路线大致是这样的:出京师启夏门,穿樊川(韦曲一韦曲南一杜曲一杜曲南)一神禾原一南山山谷一一般意羲上的城南一鄂杜一终南山。[8]这一路坦荡,没有崇山峻岭、险象迭生,这为两地的往来带来了便利。

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首都和主流文化权威所在,是唐代文人世子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同时,由于唐代通过科举制度和建立战功为底层贫民提供了通往上层社会的机会。整个社会,尤其是文人士子都洋溢着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热情。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日出尘埃飞,群动互营营。营营各何求,无非利与名。而我常晏起,虚住长安城。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此诗描述了举子们清晨入场考试的情景,刻画了众多举子抱着拳拳之心,欲觅得功名而归心态。唐人眼中,进士及第就是“登龙门”,“十数年间”就能“拟迹庙堂”。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天下,无论是张籍的“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还是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写尽了寒士及第后心中的欣喜若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使唐代的文人士子走进了“学干禄”和读书做官的人生方式。陈寅恪根据韩愈《送董如南游河北序》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故当日在长安文化区域内有野心而不得意之人,至不得已时惟有北走河朔之一途。”[9]但是唐代最重要的进士科每次录取人数很少,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二三人。因此,通过中进士通往上层社会的机会很渺小。在激烈的竞争中,总有很多失意的文人寄居长安,等待下一届的科举考试。韩愈在回忆屡试不利,困居长安时,发出了极为沉痛的叹息:“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前来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有不少是来自民间下层,他们在政治上苦无门路,在经济上又无力支撑昂贵的京城消费,因此困守长安,往往生活十分贫困凄楚。在唐人的诗文、小说中就有不少描写。

相比于落第后困守长安过贫病交加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人选择隐居于邻近长安的终南山。终南山靠近长安,交通又便利。隐居于终南山,既能有机会和长安

的达官贵人、高官文士交游唱和,通过他们举荐获得仕途的捷径,又能引起当局者的注意,随时了解朝廷情况,方便任命。隐于终南山,比在其他诸山更方便将名声传入当局者耳中,从而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二、自然景观

自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山水审美欣赏乃是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体现。自谢灵运首开山水诗派后,寻访名山胜水,题诗作赋,寄情抒怀便成了文人常事。在唐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大融合这一时代背景下,唐代文人更是有“人间逐胜游,乐山登万仞,爱水泛千舟”之志,把寻幽探古看成是人生一大幸事。而终南山地势崔嵬、险峻幽深、千峰叠翠、景色幽美、天气多变,相对于喧闹的长安城,自然更适合文人雅士隐居修行、退而观书。

唐代文人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隐居时曾赞叹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首诗以开门见山的手法,用夸张的手笔极写山的高峻,而后又描写了终南山群山绵延的景致,通过纵向和横向两观总体展现终南山的气势。白云青霭的有无之间,又为终南山笼上了一层曼妙神秘的纱衣,把终南山自成天地、神秘清幽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外,终南山秀美脱俗的风景也给文人雅士增添了几分隐逸之心和禅理智慧。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终南山云卷云舒,自然而然的景致让文人心境开阔,意与之然。吴筠《翰林院望终南山》中写道:“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青霭长不灭,白云闲卷舒。悠然相探讨,延望空踌蹰。迹系心无极,神超兴有馀。”孟郊《游终南山》中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又姚合的《游终南山》:“策杖度溪桥,云深步数劳。青猿吟岭际,白鹤坐松梢。天外浮烟远,山根野水交。自缘名利系,好此结蓬茆。”

文人对功名的汲汲之心和科举的失落之意,都在终南山满眼的翠微和高峻中得到了释怀和安慰,所以可以说终南山是文人士子心中的乐土,精神自由的家园。

三、文化渊源

(一)道教文化

终南山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作“天下道教祖庭”。[10]葛洪的《抱朴子?

金丹篇》中列举了道教名山28座,其中就有终南山,认为终南山“可以静思,合作仙药,是道士修炼的佳境。”有句话说:“关中河山二百,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茸翠,以楼观为最佳”。终南山下的楼观台相传是周昭王时,老子西游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登此楼观望,见有紫气东来,预知神人将至,乃迎接老子至楼观台中,请问道教。老子也在此写下了《道德经》。后来周穆王好尚黄老,追仰仙踪,乃重修楼观屋字,为尹喜建庙立祠。之后秦汉魏晋历代帝王皆钦崇道教,修葺楼观,招纳四方幽人逸士,先后有尹轨、杜冲、彭宗、宋伦等十余辈道士相继来此修炼成仙。而文人士子前往终南山暂隐,除了出于内心寻求慕道之外,还要为自己的仕途着想,通过终南山的道家文化这块跳板进入官场。

1.慕道

唐朝李氏皇族原是北朝鲜卑军户出生,在起兵时为了获得上层贵族支持,便以老子李耳后代自居,在日后执政的日子里不断抬高道教地位,并把道家尊为国教。唐高祖就多次拜谒老子,以示崇敬。《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云:“冬十月丁卯,幸善庆宫。癸酉,幸终南山,谒老子庙。[11]高宗又明令王公百官习老子《道德经》,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考《道德经》。唐玄宗时,立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为奉道之人提供官位。“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 置生徒, 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每年准明经例考试。”[12]唐朝王室的这些举措,无疑带动皇宫贵族、朱门大户乃至平民百姓举国上下全民性的崇道、信道、迷道之风。李斌城说:“唐人喜神仙,不少人、事都抹上神仙的色彩……有唐一代神仙信仰广被社会,深入人心,成为鲜明的时代风尚”[13]。在这样一种时代风尚面前,无论是出于个人内心的寻求还是出于仕途经济的考虑,文人不免受道教文化影响,有种崇道觅道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导向下,有着深厚道学渊源的终南山自然对文人世子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2.交游

自从高宗明令王公百官习老子《道德经》,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考《道德经》后,道对于文人世子们的仕途影响很大。而终南山是道教祖庭,有着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另外,终南山道观林立,高人道士隐藏其间,往往还讲课授业。文人前往终南山,一方面,和终南山中的道士交游,让他们感觉到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另一方面可以遇到让他们敬仰的高人逸士,有机会与这些高人谈论国教道教

的哲理,以提升自己的道教修养,更好得应付科举考试和达官贵人的交往,获得高人道士的举荐入朝为官。

值得一提的是,终南山还隐居着唐代皇族中崇尚道家的修行者,他们身份高贵,又慕道修仙心诚,有悟性的道友往往让他们青眼相看。和这些皇族中人的交流唱和,有助于文人士子顺利得进入官僚之中,在仕途上也会更加顺利。

比如李白的《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飘数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可以看出李白的这首诗有明显的干谒之意,他想求得玉真公主的赏识和引荐。玉真公主对唐代文人的崇道热情的影响力可谓深远。唐代公主入道成为一时的风俗,睿宗之女、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是一代宗师叶法善的门徒,更是以权势地位与道行修炼深得文人崇敬。高适、王维和储光曦也分别写诗赞美、吹捧她。

(二)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的首传之地在长安,但在佛教传入长安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就是位于是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共有九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这7宗之中,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在终南山中,即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唯识宗祖庭兴教寺。

终南山中不仅寺庙数量众多,建筑辉煌雄伟,更有许多高僧大德挂锡于此。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就在终南山呕心沥血译经19年,他的遗骨也迁葬在终南山中。

终南山环境清幽,文人世子隐居在终南山倾听晨钟暮鼓。感受着迥异于官场喧嚣浮华的寂静美好。此外,终南山有众多的佛寺和高僧,文人隐居在此习佛修炼,又能因缘际会得到高僧指点,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参禅养性还是美名的传播都大有裨益。

1.习业

唐代中叶之后,有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读书于山林寺院,论学会友,及学成乃出应试以取仕宦,求闻达,甚至宰相名臣、朝野名士亦多出其中。[14]这是唐代文人比较普遍,也比较有效、实在的一种入仕模式。《唐摭言》卷一〇《海叙

不遇条》有记载:段维浪子回头,入中条山请益,“博览经籍,下笔成文”,后下山,于咸通、干符中,声名籍甚。[15]徐松《登科记考》卷一五许翟条下引《闽中名士传》云:“许翟挟策入关,遇舍人陈诩、四门助教欧阳詹、校书郎邵楚菠、侍御林藻。在京师,闽川举子酸酒食,会诸先达。……深入终南山隐,学三年,出就府荐,遂摧第。”[16]刘昚虚《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这首诗就讲述了阎防当时在终南山寺院学习的情况。

2.参禅

学佛坐禅时往往能需要让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如平滑的水面般波澜不惊,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从而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这种定后生慧,无中生有的参禅方式对于文人性格的修炼、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极为静寂、幽独的氛围。但是只有在这种静寂、幽独的幻境当中,才能谛听大自然的心律,才达到人与幽篁、明月的对望合一,景与情的相融相契。

3.交流

和高僧交流,受佛学的熏陶则不仅有助于文人世子思想境界的提高,还有助于自身美名的传扬和结交具有相同宗教情趣的上级文人。

终南山草堂寺的圭峰大师就与诸多的文人交游,比如白居易、刘禹锡、史山人、裴休、贾岛、贯休等等。陈羽有诗记录圭峰大师和白居易的交往:“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便入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贾岛的从弟无可曾有一首诗《赠圭峰禅师》:“绝壑禅床低,泉分落石层。雾交高顶草,云隐下方灯。朝满倾心客,溪连学道僧。半旬持一食,此事有谁能?”诗中说“朝满倾心客”一句点出了当时唐代与僧人交往的风气炽盛。比如李频的《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满阁终南色。清宵独倚栏。风高斜汉动,叶下曲江寒。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当时僧人隐居在终南山,却与长安城内或

者终南山内的求名之人交往频繁。观照那些暂隐于终南山人的文人雅士,他们有些直接暂居于寺院之中,与这些高僧的往来自然不会少。

(三)隐逸文化

自伯夷叔齐以来,中国士大夫就有隐逸的传统。终南山在汉晋时期就以隐逸出名。最熟悉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书》卷九十五《王嘉传》:“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隆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17]王嘉岩居穴处,最后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后来他的门人尾随他,也隐居在了终南山。《隋书》卷七八《艺术列传》:“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高祖玄,隐于商山,因而归宋。”[18]

到了唐代,虽然唐人的隐逸观和前人不一样,隐逸不在只属于小部分士大夫的清高绝世之举,而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唐代文人心目中,隐逸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一条仕宦的捷径,因为唐代隐逸文人“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网之下”,其骨子里并未与政治仕宦彻底握手作别,而是充满着功名之念和进取之心。其次,隐逸也可以作为官场生活的补充和精神调剂,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很多高层文人、士大夫在终南山购买别业都是这样的目的。

相对于走“终南捷径”的这种“假隐”,终南山中有很多真正的隐士,比如白居易的《送王处士》“王门岂无酒,侯门岂无肉。主人贵且骄,待客礼不足。望尘而拜者,朝夕走碌碌。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不能随众人,敛手低眉目。扣门与我别,酤酒留君宿。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就展现了一个有真情傲骨的终南山隐士形象。

四、政治地位

(一)别业

终南山以其靠近京城,风景独秀,又物产丰富,河谷众多的特点,吸引京城许多达官贵族在此休沐、游宴避暑、置买别业。《旧唐书》卷一一八《元载传》中记载到:“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

不法,侈僭无度。[19]据宋张舜民所著《画墁录》载:“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战胜,布满川路,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山池,曲江各置船舫,以拟岁时游赏”[20]。可见这些别业规模相当大,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能置买起这些别业的,绝对不是一般的官员,至少也是高官贵族,更有甚者,皇亲国戚。比如当时风光炽盛的太平公主就有山庄在终南山。韩愈有诗:“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李峤也有《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景龙三年二月十一日)》一诗来写太平公主山庄,“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犹绕凤凰台。”写的是皇帝临幸太平公主山庄之事。由此可见,终南山与皇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想出仕的文人隐居在终南山,也有机会碰到皇帝或者皇家贵族游玩,从而获取一官半职。

皇家在终南山置购别业的风尚也带动了高层文人或者贵族高门在终南山中的游乐。比如王维在终南山就有辋川别业,宋之问在终南山有蓝田山庄,岑参在高冠堂有知草堂,裴迪在辋川也置有别业。他们在终南山的山水之中怡情养性、洗涤宦海污尘,又在山林之中交游宴请,享受人生快活。这些高官文人在终南山的活动,同样也影响着隐居于此的文人士子们。他们可以通过进入终南山中的这种游宴去结交高官文人,得到他们的提拔或直接任命,获得一个较好的官职。另外,隐居在终南山,也方便这些高官文人前来拜访结交。

(二)行宫

唐初的行宫太和宫就选址在此。太和宫建于武德八年,在终南山太和谷。《唐会要》卷三〇《太和宫》:“武德八年四月二十一日,造太和宫于终南山。贞观十年废。至二十一年四月九日,上不豫。公卿上言:‘请修废太和宫。厥地清凉,可以清暑。臣等请彻俸禄,率弟子微加功力,不日而就。’手诏曰:‘比者久欲追凉,恐成劳扰。今卿等有请,即相机行。’于是遣将作大匠阎立德,于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为苑,自裁木至于设幄。九日而毕功,因改为翠微宫。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寝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们,殿名安喜殿。”[21]后来在贞观十年,这个行宫被废弃,后到了贞观二十一年,又改为翠微宫,几兴几废后,成为了翠微寺。无论是为宫殿还是为寺院,它的地位都是不寻常的,如果按照风水上的说法,还是有龙气的存在的。

这点也影响到了人文世子的选择。

(三)圣地

终南山还兼有国家礼仪场所的职能, 它是唐皇帝祈雨或者祷雪的圣地。这便增加了终南山的神秘色彩。当然,这也是隐于终南山上的文人士子们近距离地接近大唐天子的绝好时机。

在终南山祈雨祷雪并不是唐代开的先例。《初学记》卷五地理上说道:“<列子>曰:天地亦物也,有不足,石以补其阙。王隐<晋书>曰:陈总迁殿中侍御史,诏遣诣终南山请雨。总先除小石祠,唯存大石一所而祈之,上文曰:峨峨大石,佐岳通理,含滋屠润,惠我四海。[22]

到了唐代,在终南山祈雨祷雪的记载很多。比如柳宗元的《终南山祠堂碑并序》就记载了贞元十二年,秋天无雨,皇帝命京兆尹去终南山祈雨之事。《唐大诏令集》卷七四《立终南山词敕》中又提到:“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山兴云,即必有雨。”于是特意在终南山立祠祈雨。[23]

至于祷雪,据崔珙《祷雪终南广慧庙奏》:“畿内去冬少雪,宿麦未滋。今欲差少尹于终南广慧公庙祈祷,诸县各委令长于灵迹处精诚祈请。[24]

小结:

终南山在文人仕途中和它在军事中几乎有着一样的功用——能守能攻。终南山的美景既能给文人士子提供一个清幽的攻书环境,又能涤荡他们的心灵,提高内心品格。同时,终南山浓厚的释道文化和隐逸风尚,又为文人提供了和高僧高道交往交游的机会,提升自我的释道修养,又有机会结交上层同道者。终南山靠近帝都的特殊地理又方便文人士子随时了解长安动态,传播名声,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进入仕途。

注释:

[1]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7-158页

[2]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8页

[3]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81页

[4]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録》[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页

[5]陈元龙.《历代赋汇》[M].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发行,1987:133页

[6]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録》[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页

[7]《关中记》.《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27页

[8]《唐研究》卷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2页

[9]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76页

[10]《道藏》第19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543页。

[11]刘昫.《旧唐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页

[12]刘昫.《旧唐书》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3页

[13]李斌城.《唐人的神仙信仰》[J].中国唐史学会第五节年会论文,1992。

[14]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聊经出版社。1991年,271-316页转引自《唐研究》,《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3页

[15]王定保.《唐摭言》卷一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2页

[16]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542页

[17]《晋书》卷九五[M].《王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2496页

[18]魏征.《隋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70页

[19]刘昫.《旧唐书》卷一一八[M].《元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3410页

[20]车吉心、王育洲、孙家洲.《中华野史(宋朝卷)·画墁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832页

[2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0:550-551页

[22]《初学记》卷五[M].《地理》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107页

[23]宋敏求.《唐大诏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32页

[24]《唐文拾遗》卷二九[M].《全唐文》第11册,10700页

2018高考语文习题 专题十二 第二讲 散文类文本阅读 专题撬分练12-2 含答案

……………………………………………… ………………………………………………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基础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

《终南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终南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及相关评论,完成1—3题。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1.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人(人名)。(1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美的?(4分) 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杜甫 2.与天帝居所相接,山势高大雄奇;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仙境;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变。 3.提示角度: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这首大概是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整体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

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鉴赏及译文答案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鉴赏及译文答案 《望江南·江南月》 宋代: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望江南·江南月》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 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 神伤。 《望江南·江南月》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望江南·江南月》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三、四句是说,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前句写天上月,“鉴”写月圆。后句写江中月,“钩”写月缺。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上易板为活,有顿挫峭折之妙;而且词意上也用常得奇,颇具匠心。 “圆缺几时休。”上片结句是说,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上片结句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的开启了下片,转入一个新的意境。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下片前两句是说,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这两句是说,月中丹桂四时不谢,它不会因为秋天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素娥,嫦娥的别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天上共悠悠。”末句是说,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而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收到了“一石击两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以咏物为主,写景生动,体物精微;在咏物中抒怀,借夜月的圆缺不休,表人事的聚散不定;以嫦娥的知离愁,写出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句含蓄蕴藉,意境悠远。 《望江南·江南月》作者介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翻译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翻译赏析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王维生于699年,卒于759年,据考证,前一种说法为是),山西祈县人。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

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终南山

《 终 南 山 ——唐 王维》

作品原文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白话译文: 高耸的终南山似乎接近长安,山峦延绵不绝遥遥伸向海滨。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钻进青蔼眼前雾团沓然不见。巍峨终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国,山川里的阴晴也就各不相同。我想投宿人家在这度过一夜,隔着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询问。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 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 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 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 “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 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 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那曲液压扳手厂家,那曲哪里有卖液压扳手那曲液压扳手厂家,那曲哪里有卖液压扳手南岸区液压扳手厂家,南岸区哪里有卖液压扳手南昌市液压扳手厂家,南昌市哪里有卖液压扳手 南充市液压扳手厂家,南充市哪里有 卖液压扳手

名家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 《唐诗别裁》:“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茧斋诗谈》:于此看“积健为雄”之妙。“白云”两句,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 《唐诗从绳》:此尾联补题格。中四句分承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神韵不动也。 《网师园唐诗笺》:得此形容,乃不同寻常登眺(“青霭”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壮阔之中而写景复极细腻(“青霭”句下)。吴曰:接笔雄俊(“分野”句下)。

《望江南》解析及练习题

《望江南》解析及练习题 温庭筠《望江南》(小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词人简介: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秾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2.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变成《花间集》。其内容多为离思别愁、闺情绮怨,但文字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3.内容理解: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语言简洁,情意深远,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4.意象的积累 提示: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⑴梳洗 ⑵独倚楼

⑶李商隐《无题》(其一):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裾。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⑷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⑸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千古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出自这首词〕 ⑹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⑺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春水。(下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真题考你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望江南》)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望江南》)(2009深圳市中考题) 过尽千帆皆不是,﹍﹍﹍﹍﹍﹍﹍﹍﹍。﹍﹍﹍﹍﹍﹍﹍。(﹍﹍﹍﹍《望江南》) 温庭筠《望江南》中描绘了思妇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词句是:﹍﹍﹍﹍﹍﹍﹍﹍﹍﹍,﹍﹍﹍﹍﹍﹍﹍﹍﹍﹍,﹍﹍﹍﹍﹍﹍﹍﹍。 《望江南》一词的主旨句是:﹍﹍﹍﹍﹍﹍﹍﹍。

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

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 《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前言】 《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注释】 ⑴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终南山。塞:充满,充实。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翻译】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

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下面是他对此诗的赏析。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的原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的原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的原文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蘋;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洲:水边陆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的翻译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排行十六,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温庭筠少负才华,长于诗赋,然而生性傲岸,好讥讽权贵,因得罪宰相令狐绚而累试不第;又因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而为士大夫不齿。仅任过方城尉、隋县尉、国子监助教等微职。 温庭筠为晚唐诗词巨匠,其诗因多述个人沦落不遇及男女爱情,与李商隐齐名,号为“温李”。其词与“韦庄”齐名,又称“温韦”,人称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在语言风格上秾艳绮丽,细腻婉媚,有独特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格调高峻而常含悲剧色彩,风格卓著。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传世。 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的赏析这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短短27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 开头“梳洗罢”三字是略含喜庆的序幕,含有一派深情。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古时交通不便,信息难通,思妇的心上人虽无归期,但又有随时随地、突然回家的可能性,故此妇每日有此梳妆的功课,一丝不苟,理云鬓,施粉黛,成此柔媚风流之体态。俗语说“久别胜新婚”,思妇不仅时刻盼望着丈夫回来,而且要在丈夫来到时一展自己的照人光彩与青春魅力,唤醒其久违了的夫妻情爱,提高久别乍逢时的爱情质量!“独倚望江楼”是上句“梳洗罢”之后心理及行为的继续与深化,独倚望江楼,天际识归舟,其情殷殷,希望满怀;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一天,多么不同寻常而富有美感。此句“独”字也有特殊含义,思妇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是她羞惭心理的写照。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识见

古诗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翻译赏析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言】 《终南山》是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

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b/1227htm,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鉴赏】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

【推荐】《终南山》原文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1页)

【推荐】《终南山》原文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终南山》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终南山》原文,《终南山》原文翻译,《终南山》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终南山》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终南山》原文翻译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三、《终南山》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终南山》原文,《终南山》原文翻译,《终南山》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的意思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的意思“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注释】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⑾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

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⒁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⒂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⒄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⒅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翻译】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 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赏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二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此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地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又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在实际生活中,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以一正字勾连,景之袱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看,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 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 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 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 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 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 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 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不遇咏·北阙献书寝不报》(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不遇咏·北阙献书寝不报》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前言】 《不遇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开头四句用典,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最后四句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全诗章法谨严,自然而有风骨。 【注释】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这里用来表示向皇帝上书。不报:不批复;不答复。《东观汉记·丁鸿传》:“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 ⑶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不登: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登:丰收,收成好。 ⑷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宠礼》:“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预:“遇”也。 ⑸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 ⑻春风动杨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语出《子夜春歌》。 ⑼说:同“悦”。 ⑽济人:救助别人。唐裴铏《传奇·韦自东》:“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

古代诗歌赏析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 题。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注】①幽州,元都城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延琴师,在1276 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被元兵俘虏,遣送到幽州。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头三句写重阳节词人心绪如麻,夜不能寐,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长夜中响起的角声也似在诉说悲伤。 B.上片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暗示出词人身在官舍的心境。 C.下片"绮席"两句写词人讽刺以前在南宋拥金枕玉的"美人",忘了亡国之痛,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醉生梦死。 D.末句"和泪捻琵琶"动作描写真切,把感情外化为有形,呼应上片"悲""愁",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15.词人为什么会"肠断裂"?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方柄圆凿"意思相近,体现了孔子《论语》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 (2)韩愈《马说》中,面对千里马的遭遇,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主"与"客"在吟咏诗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中的诗句。 14.C 15.①故国不再、亡国被俘的屈辱。面对被囚禁的境况,怀想旧日南宋宫廷的繁华,深感悲痛。②佳节思亲、夜不能寐的孤独。重阳节在旅馆思念家人,长夜无眠,搔首长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问题:(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答案:“杨柳弄春柔”中的“杨柳”,通常能使人感到春天的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飞絮”表明暮春时节,“杨柳”“飞絮”,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这满江春水都化作眼泪,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多情:指钟情的人。 归舟:返航的船。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飞絮:飘飞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赏析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

望江南王琪阅读答案

篇一:望江南王琪阅读答案 篇二:望江南王琪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1)赏析“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中蕴含作者的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阙的后面三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2)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表达技巧。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衬托出嫦娥离群索居, “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在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八、无篇三:望江南王琪阅读答案 篇四:望江南王琪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1)赏析“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中蕴含作者的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阙的后面三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2)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表达技巧。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衬托出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