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第二,三章练习进步

马原第二,三章练习进步

马原第二,三章练习进步
马原第二,三章练习进步

第二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动义认识与唯心主动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久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有其适用具体范围和条件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动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动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茌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误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五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动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关系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动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有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动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动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动,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动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马原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第三章复习题答案,DOC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 4 A. 5 A C 6 7 8.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15. 1. 2. A C 3. 4. 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6.社会基本矛盾 A.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河北地质大学马原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 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 4.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5.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 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8.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 9.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 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 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 11.阶级的实质是( )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 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18年至善网马原答案第三章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的不同回答 o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o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o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o个人的历史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o生产关系 o生产方式 o地理环境 o人口因素 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 o道德 o政治法律思想 o哲学 o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

o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o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o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o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生产关系中,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o产品的分配关系 o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o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o消费关系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o劳动力系统 o信息传递系统 o能源系统 o生产工具系统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以下论断属于正确的是() o历史的发展是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o历史的发展是由先于人的活动的规律决定了的

o历史的发展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o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 社会形态是() o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o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o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 o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o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o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否认了社会存在的作用 o夸大了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o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o马克思的《资本论》 o邹容的《革命军》 o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o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 A、占人口的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37、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D)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主要是看它:1、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3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4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4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47、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 A.人的社会关系又错了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社会关系虽然存在,但不客观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存在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之前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的,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三人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3.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 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 3.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 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9.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是指() A.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B.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D.教育、文化、卫生 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 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第三章到第六章练习题doc

一、单选题 1、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发点是 A.生产关系 B.经济规律 C.货币 D. 商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D.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3、资本的本质是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4、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 A.科学技术水平决定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生产工具决定 5、资本积累来源是 A.剥夺农民土地 B.掠夺货币财富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 资本集中 6、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8、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厂房、设备B.原料C.燃料D.劳动力 9、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为800万元,可变资本为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

A.40% B.20% C.100% D.50% 1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自由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 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 同的所有者 1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2、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1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B.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C.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14、资本的本质是 A.一定量的货币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5、资本积累来源是 A.剥夺农民土地 B.掠夺货币财富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资本集中 16、科学社会主义实现诞生的标志是 A.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7、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厂房、设备 B.原料 C.燃料 D.劳动力 18、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 斯大林 19、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A.俄国共产党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法国共产党. 二、多选题 1、商品是 A.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docx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 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 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 猛发展,这说 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 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生产力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 是指( .社会的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关 系 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 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盾运动规 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B .科学技术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