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登上月球》1

19.《登上月球》1

19.《登上月球》1
19.《登上月球》1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9、《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环形山的形成,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2、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一、每个小组准备精盐一盘、同样大的玻璃球3个、大小不一的玻璃球3个、手电筒一把。

二、查阅收集关于月球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1、谈话:中秋节刚过,那明月高悬的美丽夜景大家一定很难忘吧?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球总是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人们编写了许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适时播放有关月夜美景和神话故事的幻灯片。

3、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

二、动手实践,科学探究

(一)初识月球

1、谈话:其实月球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吗?有高高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次登月之旅,去看一看月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2、谈话:通过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谈话: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了解到了月球的一些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适时播放相关图片。

(二)做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实验

1、谈话:月球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那么,你们猜一猜,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4、小组讨论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5、汇报实验方案。

6、幻灯片出示温馨提示。

7、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8、选择一个小组围绕以下几点做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补充。

A、第一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B、第二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C、实验结论是什么?

9、教师小结:孩子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

10、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

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11、教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

三、自主学习,拓展延伸

1、教师谈话:从古时候起,人们一直渴望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

2、结合幻灯片向孩子们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成就。

3、欣赏有关“嫦娥三号”的视频资料。

4、教师谈话:探月工程仅仅是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真正登上月球们,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假设,二十年后,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以你对月球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

四、学教反思,课堂总结

1.、孩子们谈一谈收获。

2、鼓励同学们好好学科学,早日实现我们的登月之旅。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古代遐想

如今登月

滕州市姜屯镇党村小学唐兴旺

七年级语文:《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概念、类型、结构、特点等有关知识。 2.理解“一小步”与“一大步”的内在含义。 3.领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追求精神,体会人类首次登月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新闻“新、奇、特”的特点。 2.难点:把握新闻标题凝练和导语扼要的特点。【课文提示】1.本文是1969年的新闻。2.体会标题、导语的凝练和内容的扼要,领会新闻简明准确的表达作用。【正音正字】舷xián 摄shè黏nián【初学课文】1. 朗读课文。2. 文章的内容是什么?3.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4. 划出能够表现两位宇航员精神面貌的词语。【课文分析】本文是新闻通讯,报道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记录了完成这一壮举的两位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片言只语和切身感受,表现了他们敢为天

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格。“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尼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是全文的导入语,精确地交代了月球时间,体现了新闻准确性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告诉读者,突出这次登月活动意义重大,值得铭记。“电视观众紧张地观看了从月球发回的实况录像。”从电视观众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次登月活动非常关注和重视。“这对一个人说来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说来是跃进了一大步。”虽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只走了一小步,但是为了这“一小步”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方面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所以它是人类发展史进程中的一大步。【思维训练】1. 题目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实际写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是否矛盾?为什么?(从文章的内容看,尽管写了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但是着重介绍的则是阿姆斯特朗,这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文章写他的笔墨远远超过奥尔德林。更重要的是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2. 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文章开头表明这篇报道发出的时间和地点。文章对两个宇航员登月时间的介绍,精确到“分”。这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表明这是应该铭记的有重大意义的时刻。)3. 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实况转播时,向人们介绍了月球表面的什么特点?(介绍了月球表面有微小砂粒、松软、非常黏的特点。)4. 文章多次引用两个宇航员的话,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些话具有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月球的秘密》教案设计

探索月球的秘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从资料中能获取关于月球表面的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保持与发展想要探究月球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有关历程。 2、知道关于月球表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将“嫦蛾奔月”的故事制成课件、有关“阿波罗”登月的图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播放“嫦蛾奔月”的故事。 2、讲述:乐器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它充满探索。 3、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里关于伽俐略观察月球的故事。 了解“月海”。 二、阅读“阿波罗”登月记 1、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

2、提问:月海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3、学生猜想。 4、呈现资料,验证猜想。 要求:资料呈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图,不仅仅是看,更要想,从图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又如: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面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 5、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完善对月球表面的认识,解答在阅读图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明白: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月球上没有空气。 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面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月面上覆盖一层多孔的火山灰性质的土壤。 6、通过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思考:让你选择登月地点,你将怎样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关于环形山形成的猜想。 2、能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推断并自主解决关于月球表面情况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保持与发展想要探究月球奥秘的欲望。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多媒体课件、资料记录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讨论、倾听等方法进行有效科学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让学生猜谜语(课件出示:月亮)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轮明月,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嫦娥奔月、神话传说、或是月球上有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这节课咱们就做一个月球探险家,一起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板书课题) 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1、谈话交流,了解学生掌握月球信息的情况。 提问: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 2、大胆质疑,提出开放的探究问题。 谈话: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提出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探究?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海滨小城第2课时教案

19 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滨、鸥”等1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场景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5.作者怎么写出海滨之美?(读一读表示色彩的词) (1)色彩词——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美! (2)分层练习——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静态,后为动态,突出海滨景色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板书:海滨:景色美丽生机勃勃) 6.小结学法: (1)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海滨这一部分的? (2)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①读,找地点,标景物。②读,抓特点,体会美。③读,有感情,读出美。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谈话过渡:从美丽而喧闹的海滨归来,让我们再到小城里轻松漫步吧。 2.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想:这部分写了小城哪几个地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从阅读中你感受到了小城的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的?有感情地读一读。 3.讨论汇报: (1)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总述句,也点出了庭院的特点。) ①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什么?(树的品种多。)后写什么?(桉树叶子和凤凰树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条理清晰。)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热闹”与“笼罩”的意思。(“热闹”的意思是凤凰花茂盛、繁多。“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罩在上面;遮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登上月球》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登上月球》精品 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9、登上月球》精品教案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猜迷语(月亮) (课件出示:明月)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轮明月,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或是月球上有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登上月球,去探个究竟?(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①马上就要登月了,想一想,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生答师板书 你们带的东西可真不少!这些东西该不该带呢?这可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遥远的月球,你所带的物品可是关系到你的生命安全呢!看来,在登月前我们应该先了解月球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顺利的完成我们的月球探险。 2、关于月球,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月球的大小、有没有生命等,这些问题,都是月球的概貌。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月球的资料,请各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这些资料,并把你的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

在交流之前,老师给大家提示几点注意事项:(投影交流步骤) 学生小组交流资料并合作完成“探月卡”。 学生汇报,师补充。 预设: 师:刚才,教师看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一定有很多收获!哪个小组为大家汇报一下! 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课件辅助)师:38.4万千米有多远?这么说吧,假如地球与月球之间有一座桥,我们从现在出发,日夜不停的走,大约需要多少年呢? 11年!对,11年呀!那到月球时你们就都变成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了。如果再接着返回来,一共需要多少年?22年!即便乘坐火车,也需要80天,乘坐最快的飞机,也需要13.5天。看来38.4万千米确实是个天文数字。 师:大家说,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远不无啊?接着汇报。 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课件辅助) 师:假如地球是一张大嘴的话,那么一口可以吞下49个月球。 假如地球是一个篮球的话,那么月球是就是一个乒乓球。 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师:咱们这里夏天热不热?但是也只有30几度,我们还得借助风扇、空调等降温,但是月球上的120度,比刚烧开的水的温度还高,想一想,到了月球会事什么感觉?同样,冬天咱们这里最冷也就零下十几度,我们就用各种方法御寒,学校里也有暖气供应等,那月球上的零下180度就可想而知了。 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和生物。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教案设计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该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方法和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新闻,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继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一起解读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信息。 二、新闻背景资料简介 教师:新闻不是孤立产生的,比如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就与解放战争密不可分,那么就请同学们小组思考,讨论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则新闻背景资料有哪些? 1969年7月16日,3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四天之后,经过长途跋涉后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在这里,派出2名使者转乘“鹰号”登月舱在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面对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视几分钟后,挪动右脚,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级台阶,他整整花了3分钟!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而右脚仍然停留在台阶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时,才鼓起勇气将右脚踏上月面。这时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 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和结构 1.播放新闻录音或视频 2.把握新闻的六大要素 教师: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 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读这篇新闻,找出这篇新闻的六大要素。 人物:美国宇航员 时间:1969年 地点:美国,月球 事情: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 结果:成功登月 3.朗读新闻 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新闻 学生:朗读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重点,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 【教学过程】 一、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自主学习,汇报交流,了解人类认识月球 的历程。 二、学生通过登录网站自主学习了解月球概况。 三、学生了解人类探月的目的及意义,了解我国的探月计划。 四、根据前面了解到的月球概况,分析登月准备携带的物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自己能搜集相关资料,学会分析资料,提炼关键信息。 2.能区分什么是想象,什么是事实。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过程中自主学习,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合作。 3.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4.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喜欢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3.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类实现登月中的问题,感受科技的魅力。

4. 知道中国探月计划,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探索月球甚至太空更多的奥秘。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航空志向,并为此努力学习。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从古至今人类认识月球不断探索的历程。 2.了解人们各个阶段对月球的认识差异。了解认识月球几个阶段的认识差异。 3.会查阅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认识月球的概貌。了解月球的整体概况,目标分解: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5)月球上的温差很大,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零下180℃以下。 (6)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物。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 (7)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4.了解人类耗费巨大财力、人力进行探月登月研究的目的;简单了解我国的登月计划,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 5.通过讨论方式让学生了解登月准备。 【教学重点】认识月球的概貌,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历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专题网站(或魔灯)、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登上月球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 (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 (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 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 (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 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 …………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19.登上月球》教案 诸城市密州街道大华学校付桂忠 【教材分析】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的概貌,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网页、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探究。 (出示图片)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思,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今天就请你也来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1、谈话交流,了解学生掌握月球信息的情况。 师:那到目前为止,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2、大胆质疑,提出开放的研究问题。 教师谈话:看来月球不愧是地球的邻居,我们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你还想了解月球的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登上月球教案

19.登上月球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投石激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思,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今天就请你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抛砖引玉,提出开放的研究问题 1.马上要登月了(屏幕)你准备带什么去月球呢?(贴:衣服……) 这些东西该不该带呢?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关系你的生命呢!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来解答心中的疑惑吧!关于月球,你想知道什么? 2.月球蕴藏着无限的奥秘,但一节课时间有限,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知识,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月球概貌、探月历程两方面研究(屏幕)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对哪方面最感兴趣,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三、因地制宜,提供开放的探究资料 1、瞧!这是什么?我们了解地球时,地球仪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探秘月球,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是呀给每组准备了“月球模型”和月球仪,此外还有一些资料方便同学们查阅。下面请组长来领取相关资料,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并把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时间允许也可以涉及月球其他方面的知识。 2、汇报交流 A.概貌: (1)大小、距离 (2)没有大气——风、声音、氧气 (3)引力——体重换算,跑跳 (4)环形山——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山是什么样的?(图片)你能从月球模型上找出环形山吗? (5 球时,就发现了月球上大片阴暗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命名为“海”。(6)陨石坑——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有陨石降落,为什么没有像月球上那样的陨石坑? B. 历程: (1 (2)万户——世界上第一个试图用火箭飞天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月球上有一处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3)阿姆斯特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贴:嫦娥奔月—伽利略——人造卫星——登月),探索太空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视频1969)

19海滨小城(第1课时)

19《海滨小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条理清楚,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语言并且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念方法。 2.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小城美丽景色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讨论、圈写批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出示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的海滨小城,来欣赏美丽迷人的南国风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2.学生按节奏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1)正音。 海滨海鸥胳臂理睬凤凰满载亚热带榕树石凳每逢除去(2)结合图片,理解词义。 海滨:海边,靠近大海的地方。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或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闹”在这里是活跃

的意思。“热闹”强调的是场面。 喧闹:喧哗热闹,强调的是声音大而吵。如:在海洋馆里,到处是参观的学生,笑声、叫声、赞叹声喧闹极了。 每逢:字面义是每次遇到。 甚至:程度更深一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思路。 (1)分段读课文,思考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蔚蓝色的浩瀚的大海上,许多船只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海鸥,飘着云朵。 第二自然段:早晨,海面上到处都被朝阳镶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三自然段:沙滩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贝壳。捕鱼的船队归来时,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第四自然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 第五自然段:小城公园里的榕树很美。 第六自然段:小城的街道多,而且是用细沙铺成的,十分干净。 第七自然段:总括海滨小城既美丽又整洁。 (2)再读课文,思考:课题是《海滨小城》,哪几自然段写海滨,哪几自然段写小城? 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三)第一部分:写海滨的景色。 (四~七)第二部分:写小城的美景。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欣赏美景,达到愉悦身心,培养爱家乡、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精读领悟: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海滨的景色。 课文: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教案

登上月球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有关月球的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时候我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想象月宫的嫦娥,幻想我们也能飞上月球。但月球上到底有什么,请同学们跟着《月球旅行记》一块探个究竟。观看《月球旅行记》。 二、抛砖引玉,提出研究问题 这是法国科幻电影艺术家幻想的月球世界,那么真实的月球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请你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 三、因时制宜,提供开放的探究资料 1、人类探月的历程 (1)、嫦娥奔月:古代人类对登月的向往贴嫦娥图 (2)万户——世界上第一个试图用火箭飞天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月球上有一处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3)阿姆斯特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贴:嫦娥奔月—伽利略——人造卫星——登月),探索太空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是人类共同的事业!(4)中国神舟号——中国自99年以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七艘飞船、七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倍受鼓舞。 2、月球概貌(登上月球) (1)大小、距离 (2)没有大气——风、声音、氧气 (3)引力——体重换算,跑跳 (4)环形山——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山是什么样的?你能从月球模型上找出环形山吗?

19海滨小城 第一课时

19海滨小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炼主要问题. 3.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质疑提炼主要问题.给课文分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海浪的录音)同学们,你们听出这是什么声音了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咱们现在就去广东的一个海滨小城看看,那里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课题:《海滨小城》 二、在预习中,哪一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就读那一段.自由读后,指名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

老师出示所有生字,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字是形声字. 2.义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沿海) 喧闹:喧哗,热闹. 寂寞:不答理,没有人理睬. 每逢:每次遇到. 3.还有一些词语是经过查字典理解的,向同学们汇报. 四、读熟课文. 1.自由读生字新词所在的句子. 2.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五、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是同一个意思,关系最密切,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美丽.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的美景. 第三部分(7):总结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 六、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出来. 七、小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归纳出解答不出的问题.

八、小组代表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 九、老师与同学一起,归纳出2-3个重点问题. 1.海滨是沿海地带,书上应该只描写海滩,而不应该描写大海. 2.为什么说贝壳是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3.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2.学习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并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 3.使学生从对海滨小城的介绍与描绘中,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导入课文(如果问题都解决了,可由第一段开始学习.) 二、深入理解课文并有语气地朗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理解海滨的美丽,并有语气地朗读. 1.默读第一部分,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25登上月球word教案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孟庆艳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投石激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思,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今天就请你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抛砖引玉,提出开放的研究问题 1.马上要登月了(屏幕)你准备带什么去月球呢?(贴:衣服……)

这些东西该不该带呢?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关系你的生命呢!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来解答心中的疑惑吧!关于月球,你想知道什么? 2.月球蕴藏着无限的奥秘,但一节课时间有限,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知识,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月球概貌、探月历程两方面研究(屏幕)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对哪方面最感兴趣,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三、因地制宜,提供开放的探究资料 1、瞧!这是什么?我们了解地球时,地球仪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探秘月球,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是呀给每组准备了“月球模型”和月球仪,此外还有一些资料方便同学们查阅。下面请组长来领取相关资料,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并把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时间允许也可以涉及月球其他方面的知识。 2、汇报交流 A.概貌: (1)大小、距离 (2)没有大气——风、声音、氧气 (3)引力——体重换算,跑跳 (4)环形山——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山是什么样的?(图片)你能从月球模型上找出环形山吗? (5 现了月球上大片阴暗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命名为“海”。 (6)陨石坑——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有陨石降落,为什么没有像月球上那样的陨石坑? B. 历程: (1 (2)万户——世界上第一个试图用火箭飞天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月球上有一处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3)阿姆斯特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贴:嫦娥奔月—伽利略——人造卫星——登月),探索太空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视频1969)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学习目标 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能大胆想象;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2.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3.认识月球的概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 1.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2.认识月球的概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思,幻想有朝一日能飞

上月宫,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今天就请你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板书课题:登上月球) 二、自主探究 1.月球蕴藏着无限的奥秘,但一节课时间有限,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月球概貌、探月历程两方面研究。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对哪方面最感兴趣,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2.学生讨论、汇报研究方法。 活动一:认识月球概貌。 1.我们了解地球时,地球仪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探秘月球,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还给每组准备了“月球模型”和月球仪,此外还有一些资料方便同学们查阅。 2.学生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3.师生小结地球概貌: (1)大小、距离。 (2)没有大气——风、声音、氧气。 (3)引力——体重换算,跑跳。 (4)环形山——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山是什么样的?(图片)你能从月球模型上找出环形山吗? (5)月海——投影,月球仪找。在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时,就发现了月球上大片阴暗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命名为“月海”。 (6)陨石坑——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有陨石降落,为什么没有像月球上那样的陨石坑? 活动二、认识人类探究月球的漫长过程。 1.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本局你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人类探月历程:

新统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走月亮》精品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教案)

课文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淘洗、柔和、灰白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3.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反复出现,在表达情感和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4.发挥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反复出现,在表达情感和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亮便从天的另一边爬上来,在群星与云层的簇拥下,散发出圣洁柔和的光。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 预设: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后羿射日…… 那么让我们一起讲讲其中的你感兴趣的故事吧!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讲你喜欢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呢? 2.我们来学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课文——《走月亮》。对于“走月亮”,你的了解有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走月亮”的资料? 预设: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板书课题:走月亮)。 3.板书课题,读题。(走月亮)

二、初读感知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出示文本信息) 鹅卵俗跃穗镀铄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提出要求:一板一眼字正腔圆 2.走月亮。跟着月亮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3.多音字。 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zǎi)一年半载刊载 三、朗读感知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比赛诵读。 3.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品味朗读。 1.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温馨、多么甜美的画面啊!在柔和的月光下,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一只大手牵着一只小手,浓浓的亲情都化在了如水的月色中。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3):交待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3.找一找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用柔和的语调读一读。 学生小组内朗读。指名读。 4.朗读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令你产生了奇妙的想象? 交流句子,体会美妙的景物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心情。 四、学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海滨小城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9 海滨小城 说起广阔,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大海。大海无边无际,碧蓝碧蓝的,非常美丽。可以想象,海边的小城也同样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海滨小城》给我们的印象。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语言清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文中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特点,描绘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景色,按不同的方面连段成篇。 经过上一课写景课文的阅读,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因此学起这篇课文会轻车熟路,只需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习得方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自主地思考问题,合作交流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能从文中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海滨小城的介绍与描绘中,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 重点 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难点 能从文中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字词。 2课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