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国际收支

第二章 国际收支

第二章 国际收支
第二章 国际收支

第二章国际收支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BO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其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2.国际借贷(Economic Transaction)是指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债权(或资产)与对外债务的总和。

3.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账户,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经常账户又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

4.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它包括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两项。

5.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经济体居民对另一经济体居民的企业以获得持久性利益为目的的投资,其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拥有有效的发言权,投资者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加相当大的影响。

6.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又被称为间接投资(Indirect Investment),它是指一经济体居民对另一经济体各种有价证券的购买和售卖。

7.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又称官方储备(Official Reserve),它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对外资产。

8.周期性失衡是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所处经济增长周期的阶段不同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9.货币性失衡是指因一国价格水平、利率、汇率等货币性原因的变动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10.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

11.需求管理政策是指政府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对国际收支失衡加以调节。

二、填空题

1.二战以来的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

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2.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债权(或资产)和对外债务的总和被称为国际借贷,这是与国际收支相对应的概念。

3.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的复式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账户是经常账户(或经常项目),它反

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

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6.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转移。

7.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称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也被称为“休谟机制”。

8.在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早在17世纪初叶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国际收支概念,当时的国际收支被解释为(C)。

A.对外经济交易差额B.外汇收支差额C.对外贸易差额D.经常往来差额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把国际收支理解为一国的(B)。

A.对外经济交易B.外汇收支C.对外贸易D.经常往来3.目前,国际收支所记录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的( A )。

A.经济交易B.外汇收支C.货物贸易D.货物与服务贸易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人为设立的一个平衡账户是(C)。

A.经常账户B.资本账户C.错误和遗漏账户D.金融账户

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在整个国际收支总额中占很大份额的账户是(A)。

A.经常账户B.资本账户C.错误和遗漏账户D.金融账户

6.下列不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项目是( D )。

A.货物B.服务C.收益D.支出

7.下列不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的项目是(A)。

A.资本转移B.直接投资C.间接投资D.其他投资

8.侨汇收入应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C )。

A.经常转移的借方B.资本转移的借方

C.经常转移的贷方D.资本转移的贷方

9.投资收入应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中的( C )。

A.货物项目B.服务项目C.收入项目D.经常转移项目

10.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债权(或资产)与对外债务的总和就是指(D)。

A.国际收支B.外汇收支C.贸易收支D.国际借贷

11.经常账户差额是指( D )。

A.货物差额B.货物和服务差额

C.货物、服务和收入差额D.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差额

12.通常所讲的国际收支差额是指( D )。

A.贸易收支B.经常账户差额C.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D.综合账户差额13.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的关系表现为(B)。

A.CA=Y+(C+I+G)B.CA=Y-(C+I+G)

C.CA=Y×(C+I+G)D.CA=Y÷(C+I+G)

14.在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B)。

A.外汇缓冲政策B.需求管理政策C.汇率政策D.直接管制

15.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连续多年的( A )。

A.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B.经常项目逆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C.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D.经常项目逆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16.国际收支是发生在( D )。

A.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B.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C.内部单位之间的经济交易D.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17.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法则为:①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人( D);②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人( D)。

A.借方贷方B.借方借方C.贷方贷方D.贷方借方

18.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称为( B)。

A.负号项目或贷方项目B.正号项目或贷方项目

C.负号项目或借方项目D.正号项目或借方项目

19.就国际收支平衡表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A.借方总额总是等于贷方总额B.平衡表每个项目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C.借方总额总是小于贷方总额D.借方总额总是大于贷方总额

20.国际收支逆差会( D)。

A.导致外汇占款增大B.货币供应量扩大

C.加重通货膨账D.抑制通货膨账

21.投资收益(如红利、利息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列入( A)。

A.经常账户B.资本账户C.金融账户D.储备资产账户22.投资收益(如红利、利息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中应列入( C)。

A.货物贸易账户B.服务账户C.收益账户D.转移账户

四、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下列关于国际收支的说法正确的有(ACE )。

A.国际收支是个流量B.国际收支是个存量

C.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D.国际收支是一国在某一时点对外资产与负债的总和

E.国际收支不同于作为存量概念的国际借贷

2.下列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说法正确的有(ADE)。

A.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

B.借方记录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

C.贷方记录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D.每笔交易都会产生一定金额的一项借方记录和一项贷方记录

E.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亦称正号项目,记入贷方,记为“+”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有(ABCE)。

A.经常账户B.资本与金融账户C.净差错与遗漏账户

D.总差额E.储备资产

4.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ABCD )。

A.货物B.服务C.收入D.经常转移E.储备资产5.资本账户中的资本转移主要包括(ACD)。

A.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

B.政府间的无偿经济援助

C.与固定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有关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

D.债权人不要求任何补偿而豁免的债务

E.战争赔款

6.储备资产包括(ABDE )。

A.货币黄金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C.其他投资D.外汇E.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

7.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ABCDE )。

A.偶发性失衡B.周期性失衡C.货币性失衡

D.结构性失衡E.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失衡

8.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纸币本位),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包括(BCDE )。

A.价格—铸币流动机制B.利率机制C.相对价格机制

D.收入机制E.现金余额机制

9.国际收支顺差的不利影响有(ABDE )。

A.加重国内失业问题B.加重通货膨胀C.削弱其外汇储备

D.加剧国际摩擦E.增加国际义务

10.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ACDE )。

A.需求管理政策B.供应管理政策C.外汇缓冲政策

D.汇率政策E.直接管制

11.根据国际收支帐户的记帐规则,下列项目应记入有关帐户借方的是(BC)。

A.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资产减少的金融项目

B.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资产增加的金融项目

C.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负债减少的金融项目

D.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负债增加的金融项目

E.反映出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资产减少的金融项目

五、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最终必然相等。

(×)2.国际收支就是国际借贷。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账户又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4.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其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5.在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国际收支的含义逐渐被扩展为反映一国的外贸收支。

(√)6.早在17世纪初叶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国际收支概念,当时的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国的对外贸易差额。

(×)7.国际收支是以支付为基础,而不是以交易为基础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8.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国际会计的通行准则——复式簿记原理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的。

(√)9.如果一国国民收入大于国内总支出(又称总吸收),则该国经常项目会出现顺差。

(×)10.如果一国国民收入小于国内总支出(又称总吸收),则该国经常项目会出现顺差。

六、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概念中的几个要素。

答:(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2)国际收支记录的是国际间的经济交易;

(3)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4)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经济交易。

2.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或类型

答:(1)偶发性失衡又称暂时性失衡;(2)周期性失衡;(3)结构性失衡;(4)货

币性失衡;(5)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失衡。

3.简述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的不利影响。

答:持续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其不利影响表现为:

(1)造成本币贬值或本币贬值的压力;

(2)造成国际储备资产的减少,甚至枯竭;

(3)造成国际支付危机;

(4)造成外债增加,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5)造成内部失衡。

4.简述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的不利影响。

答:顺差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1)造成本币升值或本币升值的压力;

(2)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3)引发国际摩擦;

(4)造成资源闲置和可利用生产资源减少;

(5)造成国际义务增加;

5.简述可供政府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答:(1)外汇缓冲政策;

(2)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

(3)汇率政策;

(4)直接管制。

6.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账户(或项目)。

答:(1)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

(2)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其中金融账户又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3)储备资产账户: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等;

(4)错误和遗漏账户。

七、论述题

1.试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或类型。

答: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有经济的也有非经济的,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按照产生失衡的原因不同,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偶发性失衡

偶发性失衡又称暂时性失衡,是指无规律的突发事件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一旦这些原因消失,国际收支又会恢复正常状态,一般不需要政策调节。

(2)周期性失衡

周期性失衡是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所处经济增长周期的阶段不同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扩大,往往会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但就资本与金融项目来说,经济繁荣会吸引国外资本流入,会使该项目出现顺差。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则会引起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另一方面,当其他国家经济繁荣时,会使本国经常项目收支出现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当其他国家经济衰退时,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3)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是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特别是经常项目收支往往会出现失衡,失衡的表现为逆差。因为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具有长期性,调整这样的失衡困难较大。

(4)货币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是指因一国价格水平、利率、汇率等货币性原因的变动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成本与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收支出现逆差。不仅如此,如果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产生下降的预期,如果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还会使本币利率下降。不管是预期本币汇率下降还是本币利率下降,都会促使资本流出增加,进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产生逆差。货币性失衡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中期或长期的,这要取决于一国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长短。

(5)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失衡

投机性失衡是指由于那些利用国内外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投机性资本(也常被称为国际游资或热钱)的流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投机性失衡可能表现为国际收支逆差;投机性失衡也可能表现为国际收支顺差。资本外逃性失衡是指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战争威胁时,为避免损失,资金大量外流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对资本外逃的国家来讲,当然表现为国际收支逆差。

上述五种类型的国际收支失衡中,前三种失衡主要与经常项目,特别是贸易收支有关,而后两种失衡主要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尤其是金融项目关系密切。

2.试论述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及其选择机理

答:政府在调节国际收支时,要根据失衡的原因或类型,选择相应的调节政策。

(1)可供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①外汇缓冲政策——融资或弥补。它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出现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以消除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

②需求管理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加以调节。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公债政策。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时,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由货币当局通过运用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如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该国货币当局则实施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有价证券,以回笼基础货币,达到减少逆差的目的。

③汇率政策。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可选择汇率制度的变更、外汇市场干预或官方汇率贬值。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政府当局可以将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或通过汇率波动范围的扩大来充分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政府也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形式干预汇率,使汇率向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的方向变化;政府还可以通过汇率的法定升值或贬值,以平衡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

④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前者主要有对汇率的管制和对外汇交易量的控制,后者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度来控制进出口。直接管制一般主要针对国际收支逆差而采取的措施。直接管制政策的优点在于调节的效果迅速而显著,与国内经济平衡目标的冲突较小。但是,直接管制容易引发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选择机理

一般来说,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偶然性原因或暂时性因素造成的,可运用外汇缓冲政策;如果失衡是由国内通货膨胀等货币性原因造成的,可运用本币贬值的汇率政策;如果是因为国内总需求大于或小于国内总供给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即周期性失衡,可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即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果国际收支失衡属结构性失衡,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采取直接管制措施;如果是由于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同样可以采取直接管制措施。

当然,国际收支调节的各种政策措施都有其局限性,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出现国际收支差额时,根据情况一国政府既可以采取某一种政策进行调节,也可以采取几种政策搭配的形式进行调节,使其以最小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代价,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七、计算题(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4位。)

1.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将下列国际收支平衡表简表中的有关空格填上合适的金额,并对我国2004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分析。

中国2004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简表单位:亿美元

分析:上表显示,我国在2004年,储备资产增加2060亿元,说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2060亿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680亿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1110亿元;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金额为270亿元。我国在2004年的顺差主要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004年我国之所以出现巨额顺差,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加入WTO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投机资本。

2.依据下列6笔经济交易编制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1)A国出口500万美元商品,国外进口商以当地银行的短期存款支付货款。

(2)国外旅游者在A国旅游,A国旅游部门在该年收到各种类型的外汇旅游支票200万美元。

(3)A国居民向定居在国外的原亲属汇款5万美元。

(4)A国进口部门该年共进口国外商品700万美元,国外出口商将这笔款项存入A国银行短期账户。

(5)A国国外居民购买A国某公司的长期债券400万美元,用在A国银行的存款支付。(6)A国中央银行在本国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购进商业银行在境外的短期存款100万。

贷:商品500 (2)借:其他投资200

贷:服务200 (3)借:经常转移 5

贷:其他投资 5

(4)借:商品700

贷:其他投资700 (5)借:其他投资400

贷:证券投资400 (6)借:储备资产100

贷:其他投资100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解读

作者:韩萍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经济系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城5号路501号58# 邮编:250357 电话:150******** email:vhanp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906240.html,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国 际收支政策搭配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策略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目前国 际收支调节策略中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丁伯根法则 一、我国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呈现双顺差的局面. 200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这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提出了挑战。同 时,2007年我国国内经济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储蓄结构不合理、失业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局部价格失衡。

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下半年由于美国次债危机,越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逐步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并且这一状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08年国际收支预期顺差将有所下降。 二、现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有三种:需求调节政策(包括支出增减型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即汇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供给调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和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在这三种政策中,使用频率最大,变化最多,同时对国际收支调节效果最明显的政策就是需求调节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所采用的需求调节政策都有哪些。(一、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连续七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财政政策1的决定。因此,2005年开始,财政政策主要立足于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在政府预算方面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做过大调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在做好财政自身的改革的同时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要求,政府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货币政策:1998-2003年底,政府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从2004年开始,由于局部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的原因及失衡影响 3、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与措施 4、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学习引导】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5日“本周话题”)显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兑换关系。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等基本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并通过列举近年我国一些主要涉外经济调整政策来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 一国与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对外货币收付行为,一国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对外货币收付加以系统记录即为一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战前,信用不很发达,国际资本流动比较少,国际收支主要反映对外贸易收支。一战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有所扩大,主要是指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对外收支,即凡是有对外货币收付行为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显然,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一概念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不包括表面上的没有货币收支发生的交易;第二,外汇的收支必须是立即结清的。二战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迅速发展,出现了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多样化的特点,如易货贸易、对销贸易和国际租赁等。这些交易方式有的涉及部分货币收付,有的是延期货币支付,有的表面上没有货币支付。但不管哪种交易都涉及货币的定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只不过是收付形态或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因此这一类交易也应属于国际收支范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以下称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理论的产生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1]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对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 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孟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但休谟的国

(财务知识)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 )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 ),其公式为 E m = 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 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 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 S x = 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核心观点[1] 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贬值能否扬“出”抑“进”,取决于供求弹性。为了使贬值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编辑] 马歇尔-勒纳条件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现举例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定中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人民币汇价从$1¥7 贬值到$1¥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单价和出口数量变化的一组数据。

第二章 国际收支

第二章国际收支 一、名词解释 1. 外汇 2. 国际收支 3. 经常项目 4. 有形收支与无形收支 5. SDR 6. 国际收支危机 7. 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 8. 外汇平准基金9. 存款准备金制度10. 再贴现率 二、填空 1. 无形贸易值一般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它是的一部分。 2. 国际收支的概念经历了由、到的演变过程。 3.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的原理编制的。 4.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的有形贸易收支应按价进行计算。 5.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贷”反映外汇、负债和资产;“借”反映外汇、负债和资产。 6. 某年,我国在日本发行120亿日元的政府债券,到期需支付利息10亿日元。这两笔金额应分别记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和项目。 7. 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所发生之净差额称为。 8. 国际收支差额与储备和相关项目之间的关系是。 9. 整个国际收支差额表的所有数目相加为。 10.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和等三个主要项目,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 11. 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错误与遗漏”数字,是项目和项目的缺口数字与 之差。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基本差额是差额与差额之和。 13. 衡量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的标准是。 14.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政策与措施有、、、和。 15. 调节国际收支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政策和政策。 16. 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下,政府应实行的财政政策,以便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17. 运用外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和推行一定的汇率政策。 18.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应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三、判断 ()1. IMF规定,在国际收支的贸易统计中,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均按FOB价计算。 ()2. 国际间的结算主要是以外汇现钞来进行,有时也采用外汇票据。 ()3. 易货与补偿贸易属于非现金交易,其发生不能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 ()4. 国际收支平衡表账面上是平衡的,事实上也是平衡的。 ()5. SDR是由多种货币加权平均定值的,外汇风险小。所以,它既可以用于调节国际收支逆差,也可以用于贸易与非贸易的支付。 ()6. SDR只能用于政府之间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不能用于国际之间企业结算。 ()7. 我国A出口公司与其设在日本的分公司进行业务往来,此项交易应分别在中国和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示出来。 ()8. 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统计期内国际经济交易的发生额与变动额。 ()9. 国际收支所记录的对外各项经济交易既包括发生了支付行为的交易,也包括没有支付行为的交易。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过去两年我国涉外经济运行发生了较大波动,而连续近十年的贸易、金融“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给我国经济增添了危机的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我国政府在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两难选择下,采用哪些调节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力保国家经济稳定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主题词:国际收支财政货币手段人民币汇率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一)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体现了流量概念。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一般统计的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项:经常账户概括了“一国与其外国贸易伙伴之间由当期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所带来的交易”,体现了已过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果某国存在经常账户盈余(顺差),则与向外国人购买的进口商品相比,此国居民向外国人销售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此,拥有了可向外国人贷出的资金。 金融账户度量了现有的金融或实物资产在国家间的交易。当某国投资者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了一项资产(例如,地产、债券或

股票份额)时,该交易被作为一项资本流出记入该国国际收支账户,而对另一国则显示为资本流入。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影响 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以外贸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低的人民币汇率,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中国廉价的商品在全球畅销导致了经常项目下的顺差;同时,外资本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导致货币流入,国内企业又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另一方面我国对资本流出实行了管制措施,因此显现出巨大的金融账户盈余。 自2003年以来的8年时间内,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惯例,尽管连年巨大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但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 持续的、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持续性顺差会使一国所持有的外国货币资金增加,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抢购本国货币的情况,这就必然产生对本国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由于市场法则的作用,本国货币对外国货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调节措施

王孟莉会计学 2010310456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和汇率状况及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方面: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增加迅猛,资本顺差居高不下,使得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不仅与自身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与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已成为全球性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根据报告,2009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64%。2009 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531亿美元。“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1、解决双顺差需各种政策协调使用 中国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同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和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要使用全面的方法解决双顺差以及高储蓄率的问题,即会使用各种方法的组合,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政策以及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1 提高消费水平增加旨在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1.2 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制止地方政府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取消中央政府有关规划中的进出口和外资引入量指标。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 1.3 应当放松资本管制但是坚决不放弃用管制的办法遏制投资资本的流入。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增加政府旨在支持企业的公共支出。 1.4 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中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对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顺差不断扩大要综合采取宏观对策。①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全面放宽各种进口的用汇管理,采取进口用汇自动登记制。取消企业对外FDI的外汇汇出审批管理,真正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放松对资本项下的外汇支出管理。②调整税收(包括关税)政策。对战略性、资源性商品提前实现进口零关税并改采13%的增值税率。③调整分配政策。扩大内需,刺激出口。④采取更加有力的财政支出政策。⑤进一步调整产业政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⑥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出现对外净资产,且规模迅速扩大,在国际上罕见。这有利于增强中国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但中国对外大量提供资金,并非国内储蓄真的过剩,而是由于经济中存在深层次问题,即政府职能错位、缺位,主导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不利于国内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提出以下

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

一、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 1.国际收支的概念演变为三个阶段。最早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贸易收支;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外汇收支;二战以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更为广泛,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收支。 2.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访表反映出来的,它是果统地记录一定 时期内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其内容包括经常性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三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若干细目,应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3.国际收支编制的方法是复式记帐法。因此在帐面上应是平访的。但各种实际交易 经常处子不平渐状态。由于受经济危机、国民收入、货币价值和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往往出现顺差或逆差。为了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必须采取政策措施进行调节。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自动调节机制(金本位制度下);另一种是政策调节机制。这两种调节机制,尤其是后一种调节机制更要深入理解和把握。 二、外汇、汇率和外汇交易及其风险 这是《国际金融》最基本的内容和主线,贯串教材的始终,是学习本课程的重点 1.外汇的概念有两种。即动态意义的外汇和静态意义的外汇。重点要理解静态含义的外汇,即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它包括外国货币(纸币和铸币);长短期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综合货币和其他外汇资产。外汇分为自由外汇和记帐外汇两种类型。 2.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其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战后产生的,用于欧洲外汇市场)。外汇汇率的种类很多,主要有:①按银行买卖外汇角度划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银行还规定现钞汇率(也分买人汇率和卖出汇率。)②按银行外汇汇付方式区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③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划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叫远期差价,分别用升水、贴水和平价表示其差额程度。④按国际货币制度划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3.人民币汇率是1949年1月18日首先在天津公布的。当时制订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方法是物价对比法,具体内容包括出口物资理论比价、进口物资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迄今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多次改革。目前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面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在不周的货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不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是以含金量为基础,以铸币平价为标准,实际的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由于受黄金输送点的制约,汇率相对稳定。所以如此,是因为黄金的输出和输入,将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其保持相对均衡。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贬值使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脱离,汇率只能根据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对比决定。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如上节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不在进行着。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必须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来进行调节。 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繁多而复杂,这些原因中既有一般的原因,又有特殊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常见的原因。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逆差。如日本在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4%,国际收支却出现46.9亿美元的逆差;1976年日本经济萧条,但国际收支却出现顺差36.8亿美元。 2、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故又称价格性的不平衡(Price Disequilibrium)。例如,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客观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相反,由于国内商品物价普遍上升,相比较而言,进口商品就显得便宜,鼓励了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出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综述

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何国华 徐正林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不仅综合 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国与外国贸易和非贸易往来及 资本流动情况,而且还制约着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与 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因而,如何对国际收支进行 调节,历来为西方经济学家们所重视,在国际收支调 节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自动调节 论和政策调节论。至于哪一种理论观点占统治地 位,则取决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115—16世纪,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重商主义占据了当时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重商主义者把货 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国家要致富,就必须增 加货币,而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是发展对外贸 易,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 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得贸易顺差。然而,当时任何一 个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商品的竞争力保证贸易顺 差,所以,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从 武力上更好地进行海外扩张,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加 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重商主义者坚决主张建立 统一的封建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对 外贸易上,则主张诉诸保护贸易政策以确保贸易顺 差,从而显示出强烈的政策调节论的倾向。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随着资本原始积 累阶段的逐渐结束,资本主义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已 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资产阶级开始不再需要那种带 有封建残余色彩的国家干预主义,而是需要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所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 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与此相适 应,在国际收支理论领域,大卫?休谟主张自动调节 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风靡一时。 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 差,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 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而外国商品在本 国的竞争能力则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 长久维持的,因为顺差会造成黄金的净流入,这又会 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 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顺差减少乃至 消失。这就是所谓“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基本 思想。按照这一理论,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完全用 不着人为的政策干预,在价格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国 际收支会自动趋于均衡。 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以比 休谟严谨得多的经济学术语,阐述了与休谟观点相 似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的思想。李嘉图之后,西 方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和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在用“相互需求说”或“相互供求说”论证国际 价值的过程中,重申了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观点。 特别是马歇尔首创的“需求弹性”概念,为“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锻造了新的重要一环。因为在休谟 那里,进出口需求对于价格是被暗含地假定为有充 分弹性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各类商品的需求弹性是 不同的,从而相同幅度的价格变动对进出口流量会 产生不同的效应,以致即使在古典金本位制下,贸易 平衡问题也比休谟所设想的复杂和困难得多。21休谟的理论是以金本位制的存在和工资、物价的充分伸缩性为前提的。但是,进入本世纪以 后,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各种固有矛盾的不 断激化,金本位制的存在基础日益削弱。随着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金本位制不能适应战 争增加通货的需要,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国际金 本位制中断运行。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 43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财政政策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投资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迫使国内物价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 金融政策采取利率调整、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①利率调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缩小。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控制投资规模,使逆差缩小。但是,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容易影响国内投资,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扩大,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国内经济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②汇率调整。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提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升值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③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入不敷出时,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贸易管制政策贸易管制政策的着眼点是“奖出限入”。在奖出方面,主要是实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是由进出口银行为扩大出口向本国出口商或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概述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概述 国际收支运动规律表明,国际收支均衡是暂时的,而失衡是常态。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加之市场本身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调节,使之恢复均衡。 要正确调节国际收支,必须首先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政策对症下药。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临时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这里只介绍主要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作用机理。 1.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款抵消超额外汇供求以调节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货币当局减少外汇储备或临时向外借款,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弥补外汇供给缺口;出现顺差时,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购进外汇,增加外汇储备,消除超额外汇供给。 外汇缓冲政策不仅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而且还可以稳定汇率,但是外汇储备和举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这种调节政策只适用于: (1)调节临时性失衡,避免本币汇率因临时性失衡而遭受无谓的波动。 (2)调节长期性失衡时作为其他政策的辅助措施,避免过猛的调整对国内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冲击。 2.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税收和政府支出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出现顺差时,宜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以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逆差为例: (1)收入效应,即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倍数减少,造成国内需求和支出下降,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