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 卵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讨论:

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板书设计:

2 地层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化石形成的原因,了解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知道地球从古至今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从而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准备:石子、砂子、黏土、杯子、玻璃棒、放大镜。化石标本,已压固的沉积物若干份。挂图、教学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化石标本和老师准备的化石标本。

2、讨论:岩石上的花纹像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生新课

1、指导学生做模拟沉积现象的实验。

(1)谈话:为了了解岩石中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颗粒大小适当的石子、砂子、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往杯里倒进一些水,再用玻璃棒迅速地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搅拌过一会儿,杯里又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重点是水中的沉积物是什么样的?分几层?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4)讨论:

①当用玻璃棒搅拌杯中的水时,黏土、砂、石子为什么会迅速地运动起来?

②当停止搅拌后,为什么水中的黏土、砂、石子会沉降下来?

③为什么混在一起的石子、砂、黏土沉降后会分开,成为一层一层的?

(5)师生小结:当我们用玻璃棒把杯中的水搅动起来,这些水就有一股力量,带着杯中的黏土、砂、石子一起运动。停止搅动后,水运动的速度逐渐变小,水搬运物体的力

量也逐渐减小,所以较重的石子先沉在杯底;然后次重的砂粒也沉了下来,在中间;最后比较轻的黏土也沉下来,在上面。

2、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1)提问:在沉积岩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这些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什么?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阅读材料和插图。

(2)学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3)观看录像带:化石的形成。

(4)为什么说化石是记载人类历史的“特殊文字”?

3、引导学生根据化石资料,推测某地区古代地质情况。

(1)讲解: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史册”上的特殊文字,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地球历史的事情。如果在某一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某种生物的化石,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推断这一地区古代的自然环境以及经历过的地质变化。

(2)提问: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螺的化石,试推断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地质变化。

(3)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按照推理的一般要求,有前提、有结论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

(4)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化石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地质学家是怎样通过它来推想地球上古代自然环境及其经历的地质变化。

4、启发学生根据提供的化石,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历的地质变化。

(1)谈话: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下我们当地的化石标本,分析、推测当地在很久以前的自然环境和地质变化的情况。

(2)学生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3 矿产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能源矿产的种类,认识几种金属矿石,了解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某些矿石的特征。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岩石及矿物标本──花岗岩、无烟煤、烟煤、石油、赤铁矿、黄铜矿,以及当地常见的金属矿物标本。

2.挂图或投影片──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如果有标本,此图不必准备)、煤和石油的用途。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花岗岩。)

1.提问:

(1)这是什么岩石?

(2)花岗岩有什么特征?它是由几种矿物构成的?

2.讲解:矿物的种类很多,做铅笔心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制炸药用的硫磺……都是矿物。矿物大多埋藏在地下,也有的露在地表。通常人们把聚集在一起的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板书课题)这节课的目的是学习一些关于矿产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

(1)能源矿产的种类和性质

①讲解:矿产的种类很多,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矿产,需要将矿产进行分类。矿产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按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分类,可以按颜色特征分类,也可以按用途分类。在自然课里,我们根据矿产的用途,给大家介绍两类矿产。

②谈话:有些矿产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你们知道有哪些矿产吗?

③讲解:煤、石油、天然气都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取暖、做饭、发电等,人们把这类矿产叫做燃料矿产或能源矿产。(板书“能源矿产”)

④讲述: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无烟煤、烟煤和石油,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⑤学生观察。

⑥汇报观察结果。

⑦讲解:

无烟煤是深黑色的,表面光泽强,很硬,燃烧时无烟,火力很强,多为家用。

烟煤是漆黑色的,表面光泽较弱,比无烟煤软,燃烧时有黄烟,火力也很强,多用作取暖、锅炉、发电、蒸汽机车的燃料。

石油是深褐色或青褐色(根据标本实际颜色描述)的油状液体,有明显的特有的气味,遇火能猛烈燃烧。

天然气是蕴藏在地下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遇火能猛烈燃烧。有的家庭用的管道燃气就是天然气。

(2)能源矿产的用途

①谈话:煤、石油、天然气不仅是燃料,还有多种用途。你知道它们还有什么用途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煤和石油的用途。

③观察:

煤有什么用途?

石油有什么用途?

④讲解:

把煤提炼后,可以得到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煤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能猛烈燃烧。用煤气做燃料,温度高,火力猛,污染少。目前,家庭和工厂用的管道燃气有的就是煤气。煤气还是多种化工原料,用它来合成橡胶、化肥等工业品。

煤焦油是一种黑褐色的很臭的油,但用途很多,可以用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杀虫剂、糖精、染料、药品、炸药等多种工业品。

焦炭是灰黑色的、有小孔的固体,与煤相比杂质少,是冶炼钢铁不可缺少的燃料。

由于煤有这么多的用途,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

石油一般不直接用作燃料,首先要送到炼油厂去提炼。经过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沥青等多种产品。

石油气加压后可以成为液化石油气,装在金属罐内,作为家庭和工厂用的燃料。石油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它来合成塑料、化肥、人造纤维等多种工业品。

汽油、煤油、柴油是汽车、拖拉机、内燃机车、飞机、轮船、坦克的燃料。

由于石油有这么多用途,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

⑤讨论:

你以前知道煤、石油有这么多用途吗?

当你知道了它们有这么多用途时,有什么想法?

2.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矿产

(1)讲解:有些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例如从铁矿石里能提炼出铁,从铜矿石里能提炼出铜,从钨矿石里能提炼出钨……人们把这类矿产叫做金属矿产。

(2)讲述:下面,我们来认识几种金属矿石,观察它们在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

(根据教学实际观察的对象讲解,以下内容是举例,说明如何讲。)

铁矿石有多种,我们观察的是赤铁矿石。赤铁矿石是赤红色,表面光泽较暗;多呈块状,表面有鱼子状或豆状颗粒;比较硬,用小刀一般刻不动。

铜矿石也有多种,我们观察的是黄铜矿石。黄铜矿石是暗黄色的,表面有深色斑点,有金属光泽;多呈块状;不太硬,用小刀能刻动。

(6)谈话:

①你还知道哪些金属矿产?

②咱们这个地方有什么金属矿产?

③金属矿产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7)讲解:金属矿产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提炼金属。将金属矿石放进高温炉中冶炼,除去杂质,就可以得到金属。金属是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

巩固应用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煤、石油的形成、开采的书籍。

五、参考资料

1.矿物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如自然金、金刚石)和化合物(如石英、长石),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除少数呈气态(火山喷出的气体物质)、液态(自然汞)外,绝大多数矿物呈固态。

2.矿产

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在地壳或地表特定地质环境内形成的、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都可泛称为矿产。

3.矿石

通常指从金属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具有冶炼某种金属价值的固体物质,一般由有用的金属矿物和伴生的脉石组成。

电灯和电热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知道白炽灯泡发光的原理及构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电池、导线、小电珠、开关,白炽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1)大家知道电都能为我们人类做哪些事情?

(2)你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电吗?

二、新授:

1.复习实验

分别利用一节、两节电池还有导线、开关、小电珠组装一个简单电路。观察小电珠的亮度变化。

2.小节:电能转化成光能

3.指导学生认识白炽灯

(1)讲述:常用的白炽灯也是利用电热原理制成的。白炽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呢?我们来观察一下。

(2)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白炽灯泡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卡口灯泡与螺口灯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4)讲解:

白炽灯泡都有一个密封的玻璃泡(泡内充满不助燃的气体),玻璃泡上装有金属壳;在玻璃泡内有很细很细的、绕成螺旋状的灯丝,灯丝挂在金属支架上,灯丝的两端分别焊接在金属壳的两个接线点上。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点在金属壳的顶端;螺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点,一个在金属壳的顶端,一个在螺纹处。

灯泡内的灯丝也是用细钨丝制成的,通电后,灯丝能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炽热而发出白光。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电灯叫做白炽灯。

由于卡口灯泡、螺口灯泡构造不同,与它们连接的灯口构造也不相同。(5)观察:卡口灯泡与螺口灯泡灯口的构造。

(6)讲解、演示:卡口灯泡、螺口灯泡与灯口连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练习:将两种灯泡分别连接在灯口上。

4.联系实际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图中的几种电灯?说说它们都是怎样发光的?

电灯和电热器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电热,认识常用的电热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干电池、细铁丝、细铜丝、细铝丝、卡口灯泡、螺口灯泡、卡口灯口、螺口灯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1)谁家里有电热杯、电饭锅等电器?

(2)为什么电热杯能把水烧开?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电热

(1)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铁丝的一端弯一个圈,压在电池的负极下;把铁丝的另一端按在电池的正极上(在正极与手指中间垫一块纸或布,以免烫着);过一会儿,摸一摸铁丝,有什么感觉?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换用细铜丝和细铝丝做上面的实验,结果怎样?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这三次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

②这三次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

③如果再换用其他金属丝做这个实验,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8)教师小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由于电流产生的热,叫做电热。(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电热器

(1)讲述:利用电流通过导体可以产生热的原理,可以制成各种电热器(出示电热器图或投影片),例如电烙铁、电炉、电熨斗、电烤箱、电孵化器等。

①你们知道这些电热器是干什么用的吗?

②你们知道这些电热器是怎样发热的吗?里面有什么特殊的构造?

(2)讲解:电热器的发热部分是电热丝,通常用耐高温的钨丝做成(出示电热丝)。

(3)谈话:你还知道有什么电热器?(例如电饭锅、电炒锅、电涮锅、电热杯、电热壶、电热水器、电取暖器等。)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讲述:电热能为人做很多事情,但也可能造成灾害。

(2)谈话:你知道在使用各种电热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吗?

(3)讲解:

电热器工作时一般需要很大的电流,如果电路中电流过大,就会产生很高的温度,烧毁电线或电热器,甚至引起火灾。因此,在购买和安装电热器前,一定要了解它是否符合电路的安全要求(详见参考资料)。另外,电热器要远离易燃物,使用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电热的知识,以及电热的应用。

2.提问:

(1)什么是电热?

(2)白炽灯为什么会发出亮光?

(3)家庭使用电热器应该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1.观察家中有什么电热器?

2.检查家中的电热器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

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懂得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有关。

【教学难点】改变电池正负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每组大头针一合、干电池一节、导线一根、铁钉一枚、不同缠绕方向的电磁铁各一个

【课前谈话】

复习磁铁的特性

出示磁铁问:这是什么?(生:磁铁)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师用磁铁吸起大头针)问:为什么磁铁能吸起大头针?磁铁有什么性质特点?那你还知道关于磁铁的其他知识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1、出示电磁铁装置问:这个装置有没有磁性?(教师用该装置去吸大头针,不能吸起。)

2、师:接通电源后有磁性了吗?师演示。

3、这个装置在通电前与通电后有什么区别?

4、师小结:这个装置叫做电磁铁,有两部分组成。

二、制作电磁铁

1、教师演示电磁铁的做法。

(1)、用导线的任意一端从钉子的任意一端顺一个方向缠绕。

(2)、导线的两头要留有余线。

(3)、缠绕的线圈要紧密一些,一圈挨着一圈。

(4)、最后固定线头,拨开最后两圈,将导线穿过拨开的两圈抽出即可,另一端同样处理。

2、学生分组制作电磁铁

3、测试电磁铁

师:把你们的电磁铁接到电池上,能吸起大头针吗?断开电流,还有磁性吗?(出示要求:1、不要将电磁铁长时间接在电池上。2、反复做两三次,看看是不是都有同样的现象。3、测试一下,我们的电磁铁能吸起几个大头针。)

(1)、学生分组实验。

(2)、交流实验

师:你们的电磁铁有磁性吗?什么情况下有磁性?断开电流,看到了什么现象?

(3)、师小结: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师:我们知道,磁铁有磁性,还分南北极,而且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那电磁铁是否和磁铁一样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1、讨论怎么来检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2、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分组检测自己的电磁铁的南北极。

4、交流各组的电磁铁的南北极?

师:看了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电磁铁的南北极不一样?)

师:猜猜这是为什么?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电池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5、学生选择一个进行研究。

6、交流研究结果。

7、教师小结:电磁铁的南北极跟电池的接法、与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还想研究电磁铁的什么?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

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假设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导入

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今天我们知道了,思考是由脑这个器官来进行的,而不是心脏。在脑的指挥下,在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我们得以顺利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解剖开人体之后,我们是否能看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就有大胆的科学家开始偷偷地解剖尸体,进行探索,到今天,经过上百年的实验和积累,我们对于神经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前人的研究成果。(板书标题)

进行资料分析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而疑问产生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一眼就看出原因的问题,便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去探究它。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看起来是有些奇怪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学生活动]

小结:1.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各个部分;2.神经系统中任何部分的损伤都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3.如果神经系统受伤,即使器官完好无损,也会不能工作,等等。

讲解神经系统组成情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何特点?

中间的脑(brain)和脊髓(spinal cord)的部分为中枢神经系统;

由它们向四周发出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称为周围神经系统;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教材图中的文字,了解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的功能,用这些知识再次分析的资料。

如果我们对生物体进行解剖的话,能看见神经系统吗?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仔细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否和它的功能相适应?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

突起又分轴突和树突两部分。轴突外表有一层髓鞘包围,组成神经纤维。

原的特点,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

知识小结

课堂主要提问

1.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

2.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3.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何特点?

4.是什么样的组成成分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样来进行研究呢?

5.请仔细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否和它的功能相适应?

6.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

课后记

《人的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重点是青少年时期身高、体重的变化。)

2.培养学生制作曲线统计图的能力,以及应用曲线统计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教育──人也像其他自然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人生长发育的立体模型;

2.分组材料:每人坐标纸一张;红、蓝铅笔或其它彩色铅笔。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了人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下,各个器官系统形成一个整体,那么我们这个整体是怎么从小长到大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人的外形是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的。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比去年这时候高了?整个身体是不是比小时候长大了?

(2)出示模型并讲解: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好几个时期,1号代表婴、幼儿期,2号代表童年期,3号代表少年期,4号代表青年期。此外还有中年期和老年期,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青少年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指1号)这是我们2岁左右时的样子,等我们上小学时身高能比这时多两倍以上(2号),中学的哥哥姐姐比我们还高(3号),等我们到了二十多岁时,就跟爸爸妈妈差不多高了(4号)。

2.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身高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

(1)谈话:

随着身高的增长,体重也会增长。这些增长是不是有规律的?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身高的变化。

(2)分析7~18 岁青少年平均身高统计表

①出示统计表并置疑:

请解释各横竖行代表的意思,这里身高的单位是厘米,多少厘米等于1米?还有通过看图表,我们发现了什么事实规律了吗?

②讲解:

我们发现从7~18岁每年身高都在增加,每年增加的数值是不一样的,男生和女生身高的变化也不一样,10~12岁时女生的身高普遍比男生高,而以后就没有男生长得快了。为了更明显地看出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发现男生和女生身高变化的规律,我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画出一个曲线图来。

(3)分析青少年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

①讲解曲线图:

这是一个坐标图。底边是横轴,代表年龄,从左到右年龄逐渐增大,每格代表一岁,图中是从7岁一直到18岁;竖边是纵轴,表示身高,从下往上数字逐渐增大,这也跟人的长势相似,从低往高长,图中是从110厘米了170厘米,每两格表示10厘米,那么每一格就代表5厘米;红线代表的是男生,绿线代表的是女生。

看图的时候,先看横轴,比如找到7岁这一点,然后顺着这一点垂直向上看,找到这条垂直线与绿曲线相交的点,再从这个点水平向左找,看它与纵轴上的哪个点相平,根据纵轴的读数,就可以知道这个年龄的人身高是多少了,7岁女生的身高是120厘米。

②练习:

一起找一找8岁女生的身高。在横轴上找到8岁女生所在的点,竖直向上找到与绿线相交的点,再水平向左找纵轴与之相平的点,纵轴每一格代表5厘米,所以8岁女生的身高是125厘米。

让学生找一找14岁男生、18岁男生的身高,注意红线代表男生。

以上我们找的身高在纵轴上较好读,我们看一看11岁男生有多高。在横轴上找到11岁男生所在的点,竖直向上找到与红曲线相交的点,再水平向左(用直尺)找到纵轴,这个数值在140厘米~145厘米之间,是141厘米。

让学生读出12 岁男生的身高。

③讲解:

这两条曲线是根据我们前面看到的表做出来的,是在图上,把表示每个年龄身高的点,用线段顾序连接起来,曲线上是不是更清楚地看出青少年身高的变化的情形呢?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最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物质 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宇宙”单元,学生将 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 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

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二、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