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3课标Ⅱ,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

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5.(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6.(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7.(2011山东文综,10,4分)下图描绘了汉代

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8.(2010浙江文综,15,4分)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9.(2010广东文综,13,4分)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10.(2009宁夏文综,26,4分)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1.(2009宁夏文综,24,4分)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

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 "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

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12.(2013浙江文综,38,10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13.(2012四川文综,39,10分)(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14.(2011安徽文综,35,8分)(节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

1.(2013天津文综,2,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3.(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2013四川文综,2,4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一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5.(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2012浙江文综,14,4分)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7.(2010江苏单科,4,3分)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8.(2010安徽文综,12,4分)安徽六安双燉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9. (2009江苏单科,4 ,3分)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10.(2009海南单科,7,2分)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11.(2009广东单科,3,3分)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考点三:商业的发展

1.(2013课标,26,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2013江苏单科,4,3分)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3.(2013四川文综,3,4分)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2013大纲全国,17,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5.(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6.(2013海南单科,5,2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7.(2012课标全国,26,4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8.(2012山东文综,",4分)《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2福建文综,14,4分)《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0.(2012江苏单科,3 ,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

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11.(2011天津文综,2,4分)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2.(2011北京文综,12,4分)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祷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10课标全国,27, 4分)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4.(2010福建文综,15,4分)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铀(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5.(2009宁夏文综,27 ,4分)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

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6.(2013课标,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

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緝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17.(2010江苏单科,21 ,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捧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4.(2013大纲全国,16,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5.(2012北京文综,12,4分)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6.(2012大纲全国,15,4分)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巳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7.(2011福建文综,15,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8.(2011江苏单科,1,3分)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9.(2010浙江文综,18,4分)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0.(2012海南单科,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请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 "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参考答案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紡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第(1)问考查农业经济特点,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

13.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解析:第(3)问,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古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一般从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品种的改良等方面归纳。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回答"原因"。

14.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解析:第(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进行归纳,重点是农业经济的特征。

考点三:商业的发展

16.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第(1)问既要归纳材料一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17.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解析本题以茶叶为媒介切入,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思想、文学等方面的影响。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藉之可以得马""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迁移宋代积贫积弱的特点,可以从财政收入、军事力量增强等方面分析宋代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第(2)问解答时提取材料二中"交子",材料三中"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及材料四中"茶坊每五更点灯,……谓之鬼巿子"等关键信息,可以理出茶叶贸易对货币?、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方面的影响。第(3)问回忆所学知识,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理学出现、文学体裁变化等方面归纳新变化。

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0.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巳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第(1)问一方面要对材料一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用简练语言加以概括;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问难度不大,但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第(2)问难度不大,关键是从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语言要简练,有概括性。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 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 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 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必修2(2021021115274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 1.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农业的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 B.农业的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C.农业男耕女织的基本特点 D.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征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指的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C正确;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的特征, 但题干信息无从体现,排除AD题干信息并没有涉及农业的经济结构问题,排除B故选Co 2.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 () 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 B.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C.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 C 试题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铁力牛耕,这是精耕细作的基础,另一个是精细化管理,这都是属于技术的范畴,故选G A项说的是我国的 作物种植方面存在的南北方的差异;B项说的是我国农业男耕女织的特点;D项说的是我国的农业经济中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耕作方式的特点。 3. 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 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生产结构” 的特点是 A. 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C 试题分析:“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 '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结构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小农经济。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考查角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基本经济 制度。多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命题,考查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很多试题与政治史相联系,考查中央集权制度与自然经济之间的关系 4. 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 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 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 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2020届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习题: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9江苏四市一模)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赵匡胤未能西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 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宋初年,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宋将都城西迁,故选C项。材料信息显示,长安和洛阳的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则无险可守,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关中收入是否锐减,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故D项错误。 2.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北宋初年,人口大量流亡,宋太祖下令家有父母者不允许另立户籍,分异财产,并“召集逃散,令着旧业”,这一政策有利于恢复生产和稳定小农经济,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工商业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初年,理学尚未产生,C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排除;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故D项错误。 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战: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江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水利工程建设: 先秦: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隋朝:京杭大运河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4.小农经济: 背景: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弱性、再生性 评价: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封建社会初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③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兼并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威胁了政权稳固 应对措施:占田制(晋)——均田制(北魏—唐初) 措施影响:①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巩固了政权 ②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 6.重心南移: 历程: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隋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技术;②南方气候适宜;③统治者支持影响:①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海上贸易日渐发展 命题:1.就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角度命题;2.就小农经济的特点角度命题; 3.就经济重心南移影响角度命题 例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训练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 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 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 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 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 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2.下表是《汉书》中有关政府赐牛的文献记载(部分)。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 记述出处“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汉书·文帝纪》“(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汉书·昭帝纪》“太后所至属县,辄施恩惠,赐民钱帛、牛酒。岁以为常”《汉书·元后传》 A.政府注重推广牛耕技术 B.政府鼓励百姓养牛 C.牛成为重要的食物品种 D.牛具有重要的价值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以达到鼓励百姓的作用,说明牛 在汉朝具有重要的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重视 牛耕技术的推广,A项错误。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鼓励百姓养牛, B项错误。牛作为古代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不可能成为百姓日常的食物品种,C项错误。 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 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2020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专题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 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 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 1.战国 (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 (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 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4.唐朝时措施 (1)唐太宗、武则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5.宋朝时农业发展表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 选择题 [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 [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 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 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B.C.D. [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图 中方框空白处应为 A.“半两”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五铢钱” [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 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2012·山东泰安]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A.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2012·山东临沂]2012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3月29日在江苏开幕。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 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这里的“大运河”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012·山东泰安]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 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2012·福州]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A.都江堰B.长城C.灵渠D.大运河 [2012·鸡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在赞颂隋朝大运河,它的中心是 A.江都B.涿郡C.余杭D.洛阳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 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重点 知识: 〔一〕精 耕细作的 古代农业 1.耕作方 式 〔1〕原 始社会和 商周时期 是简单协 作,集体 劳作. 〔2〕春 秋以后, 个体农耕 成为主要 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h ù 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⑵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 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 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沉重的力役 1. 如何看待徭役: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2020届 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灌溉工具的改进 D.冶炼技术的发展 6.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习)(解析版)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9江苏三市三模)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此外,各地都发现有很多的骨针,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答案】B 【解析】“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各地都发现有很多的骨针”表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B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纺织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A 项错误;C、D两项由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得出,排除。 2.(2019江苏无锡一模)《诗经·大田》载:“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 ) A.礼乐宗法制崩溃 B.井田制尚存 C.土地私有制确立 D.分封制瓦解 【答案】B 【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当时出现了私田,但占主体的仍然是公田(井田),故B 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宗法制和分封制,故A、D两项错误。 3.(2019江苏南京三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 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该图反映的耕作技术是汉武帝时的代田法,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在同时同地的条件下,通过垄沟互换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轮番利用与休闲的原则,从而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B项正确。代田法是土地耕作方法不是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故C项错误;汉代的播种技术是耧车,故D项错误。 4.(2019江苏扬州期中调研)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③④①②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B,①描述的是徽商,出现于明清时期;②描述的是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③描述的是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④描述的是“交子”,出现于北宋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 5.(2019江苏常州期末)唐后期,孟简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 )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在江南地区改进灌溉体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此地区粮食产量生产不断增长,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故B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6.(2019江苏四市一模)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 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绘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答案】B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 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C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 1、主要的耕作方式 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 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 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 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宋代不抑兼并。 限田举措:北魏至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唐代延续。 4、自耕农(小农经济) 出现时间:春秋时期 (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8.[农具的使用]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19.[土地制度]《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A.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 D.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20.[农业生产模式]《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21.[手工业的发展]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动摇了农本观念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22.[重农抑商政策]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23.[经济重心南移]《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训练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经济专题训练》的内容,具体内容:高考历史试题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多做练习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高考历史,供各位考生提高练习。: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结合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B项是错误选项;C项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正确选项;D 项仅反映手工业方面的内容,太片面,故排除。 答案C 7.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应出自官营手工业 B.青铜器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D.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故A项说法正确。青铜器属于高级物品,民间几乎没有,排除B项;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中很少使用,排除D项。 答案A 8.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家聚众""奸伪",可以看出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故选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政策,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生产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排除D。 答案A 9.2012年,在广州动物园发现并挖掘出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朝和明代,在考古现场肯定不会发现()A.用灌钢法锻造的宝剑 B.精美的青花瓷 C.极具审美价值的珐琅彩 D.成套的青瓷冥器 解析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时间上排除,故选C项。A项成就出现于南北朝,B项成就出现于明朝,D项成就出现于东汉,皆符合时间限定。 答案C 10.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解析元朝时期棉花大量种植,由于其具有的价格便宜,产量大、棉纺技术提高等比桑蚕业具有的优势,因此导致桑蚕业生产趋于萎靡。A、C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