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一般来说,局麻药液的浓度决定阻滞的性质和范围。但是局麻药除了局部麻醉作用外,还会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目前的局部麻醉需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剂量较大时,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最大血药浓度Cmax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并达到一定浓度,产生毒性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错乱,肌肉震颤等。而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另外局麻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外周血管的作用,使药物经血管吸收加速,作用时间缩短。近年来,针对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临床治疗需要缓释的长效局部麻醉制剂来缓患者术中、术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采用现代制剂技术设计了各种缓释给药系统,来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旨在延长局麻药效,减少体循环吸收,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无痛研究发展

-I-

Abstract

In drug called is familiar to everyone,with health care,medical treatment,diagnosis of A local anesthetic is a kind of can in topical reversible to blocking sensory nerve impulse generation and conduction of drug. Generally, the concentr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solution decid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block. But local anesthetics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anaesthesia effect, will produce certain absorption. Current topical anesthesia for small dose frequently administered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Dose is large,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to maintain a long time, but the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Cmax beyond therapeutic window, resulting in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local anesthetic absorption into the blood and reached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toxicit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mental disorder, muscle tremors. And dosage is too small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so local anesthetics have of varying degrees of expansion of peripheral vascular, the drug by vascular absorption speed, shorten the time.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local anesthet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need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long-acting local anesthetized preparations to relieve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pain caused by cancer, and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e moder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design a variety of 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to delay the drug in vivo release and absorption, seeks to extend the anesthetic efficacy and reduce systemic absorption, reduce adverse rea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index.

Key words: local anesthetics, painl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1. 心脏钠通道与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4)

1.1心脏钠通道的状态对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影响 (4)

1.2 钠通道上局部麻醉药的结合部位 (4)

2 局部麻醉药新型剂的研究[3] (5)

2.1 局部麻醉药微球 (5)

2.2 局部麻醉药脂质体:脂质体具有以下特点 (5)

2.3 局部麻醉药乳剂 (5)

2.4 局部麻醉药微型胶囊 (5)

3 神经系统与局部麻醉药的研究 (6)

3.1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6)

3.2 心血管系统局部麻醉药对之有直接抑制作用 (6)

4. 参考文献 (7)

-III-

1. 心脏钠通道与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心脏钠通道主要负责心脏快反应细胞的快速去极化,即动作电位的0相。它有静息、开放和失活3种状态。心脏钠通道与局部麻醉药的心脏毒性有密切关系。

1.1心脏钠通道的状态对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影响

局部麻醉药的结构是一个亲水基团和一个疏水基团通过酯链或酰胺链连接在一起,主要通过阻滞心肌的钠通道,降低心肌兴奋性而发挥抗心律失常或心脏毒性作用。偶然单次的刺激时,局部麻醉药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小;连续多次刺激时,局部麻醉药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增大,即所谓的/使用依赖现象。钠通道的状态明显地影响它与局部麻醉药的亲和力,静息状态的钠通道与局部麻醉药的亲和力低,而开放和失活的钠通道与局部麻醉药的亲和力较高,即状态依赖现象。膜电位-180~160 mV时,亲和力最低,膜电位-80~70 mV时,亲和力最高。

1.2 钠通道上局部麻醉药的结合部位

尽管不同组织来源的钠通道结构上有差别,但局部麻醉药都是与通道结合后,通过直接阻塞开放的通道孔或加速通道的失活,抑制钠离子进入细胞。一般认为钠通道第IV同区S0上的2个含有芳香基的氨基酸是局部麻醉药的结合部位。不同组织来源的钠通道在此部位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和局部麻醉药结合力的不同与部位的结构无关。

2 局部麻醉药新型剂的研究[3]

2.1 局部麻醉药微球

微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微球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微球直径为1~40 pm。在临床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微球具有显著的优点。当包含局部麻醉药的微球被注入到神经周围时,其对局部麻醉药的缓慢释放可延长该神经被阻滞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循环的局部麻醉药总量。常用的微球均可被生物降解,根据制备所需的材料,可分为:蛋白类,如清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微球,明胶微球;聚乳酸类,如聚乳酸微球、聚羟基丁酯和聚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丙交酯与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微球;淀粉微球;脂质微球;其他如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结晶碳水化合物微球,聚碳酸酯微球等。微球的缓释性使局部麻醉药微球的麻醉作用间显著延长。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微球内含有大量的局部麻醉药,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仍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微球的缓释性延缓了局部麻醉药的吸收,从而降低其毒性。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炎性反应、肌肉损伤和异物反应等。

2.2 局部麻醉药脂质体:脂质体具有以下特点

与细胞膜亲和力强,可增加被包裹药物穿透细胞的能力;o靶向性好,使药物在肝、脾、肺、骨髓、淋巴、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等部位分布大大增加;?对药物的缓释作用,可以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降低血药浓度,从而延长其作用时间并降低毒性。脂质体作为局部麻醉药的载体,主要利用其缓释特性。目前涉及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地布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等,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制备、动物体内药效学和药动学观察、毒理学研究等,并已开始人体试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促进药物渗透皮肤。其机制有水合、融合、穿透及通过皮脂腺和汗腺渗透等。脂质体是目前局部麻醉药缓释研究中最热门也是进展最快的一种剂型。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怎样提高其包封率、减少所包封药物的泄漏等。

2.3 局部麻醉药乳剂

两种不相溶或极微溶解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连续相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两相体系称为乳浊液,加有药物的乳浊液称为乳剂。乳剂可为不透明的乳白色,也可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前者液滴0.1~100.0Lm,为常见乳剂,后者液滴0.01~0.10Lm,称为微乳剂。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内相加入外相、外相加入内相、转相乳化法等。乳剂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减少静脉刺激性,提高药物的靶向性[4]。

2.4 局部麻醉药微型胶囊

微型胶囊又称微囊,系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成直径为1~5 000Lm的微小胶囊。无论药物是亲水性、亲油性,还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均可以被微囊包裹。微囊有改善物质的物理性质、缓释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作用。此外,还有局部麻醉药水凝胶等。

3 神经系统与局部麻醉药的研究

局部麻醉药对任何神经,无论是外周或中枢、传入或传出、轴索或胞体、末梢或突触,都有阻断作用,使兴奋阈升高、动作电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不应期延长,直至完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此时神经细胞膜仍保持正常的静息跨膜电位,但对任何刺激不再引起除极化。局部麻醉药在较高浓度时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动。

局部麻醉药对神经、肌肉的麻醉顺序是:痛、温觉纤维>触、压觉纤维>中枢抑制性神经元>中枢兴奋性神经元>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心肌(包括传导纤维)>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骨骼肌。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神经细胞膜的除极有赖于Na+内流,细胞外高Na+时可减弱局部麻醉药作用,低Na+时则增强局部麻醉药作用(以局部麻醉药阈浓度的增减为标准),这提示局部麻醉作用与阻滞细胞膜Na+通道有关。局部麻醉药阻滞Na+内流的作用,具有使用依赖性即频率依赖性。在静息状态下局部麻醉药作用较弱。增加电刺激频率则局部麻醉药作用加强。表明当神经兴奋Na+通道开放时局部麻醉药能与细胞膜特异部位相结合。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Na+通道内侧,抑制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进一步研究发现,局部麻醉药与Na+通道内侧受体结合后,引起Na+通道蛋白质构象变化,促使Na+通道的失活状态闸门关闭,阻滞Na+内流,从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5]。

毒性反应:局部麻醉药吸收入血并达到足够浓度,即可影响全身神经肌肉的功能,这实际上是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

3.1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是先兴奋后抑制,初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进一步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最后转入昏迷,呼吸麻痹。中枢神经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部麻醉药比较敏感,首先被局部麻醉药所抑制,因此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局部麻醉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苯二氮艹卓类能加强边缘系统C-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对抗局部麻醉药中毒性惊厥的效果。也说明局部麻醉药引起的惊厥是抑制的减弱而不是兴奋的加强。此时禁用中枢抑制性药物。而中毒昏迷时应着重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6]。

3.2 心血管系统局部麻醉药对之有直接抑制作用

表现为心肌收缩性减弱、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及血管平滑肌松弛等。开始时的血压上升及心率加快是中枢兴奋的结果,以后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传导阻滞直至心搏停止。心肌对局部麻醉药耐受性较高,中毒后常见呼吸先停止,故宜采用人工呼吸抢救。

4.参考文献

[1]冀高林1盐酸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应用1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2):1081

[2]武天龙1妇科手术麻醉探讨1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34-351

[3]屠锡祖,张均寿.朱家璧.药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4]郭斌,李继遥,周学东,等.The Wand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在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华医科大学学报,2002,33 (1):155-156.

[5]于国跃.应用The Wand口腔无痛局麻仪行上牙槽前中神经注射麻醉评价.上海口腔医学,2002,11(2):183-1881

[6] Krochak M, Friedman M. Using a precision-metered injectionsystem to minimize dental injection axiety. Compend Contin Educ-Dent,1998,19(2):137-1401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1/ 47

麻醉方法的分类麻醉方法简单分类如下:1、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2、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3、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骶麻)腰硬联合麻醉4、复合麻醉 5、基础麻醉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麻醉重点掌握基础麻醉的:概念适应症基本操作原则常用药物基础麻醉的目的主要在消除病人的精神创伤 3/ 47

基一、概念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神志消失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后者—则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基二、适应症础麻醉1、需要手术而又不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5/ 47

吸入麻醉药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严重外伤、重大手术创伤、休克、感染、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是围术期常见的现象,往往导致的局部及全身严重的 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被认为是围术期脏器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往往 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围术期过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一直是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麻醉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众多的在体及离体研究显示以异氟醚为代表的吸入麻醉药可明显减轻心、脑、肺、肝、肾等脏器的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其机制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吸入麻醉药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被认为是发挥其脏器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现将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炎症转录因子NF K B的激活及炎症因子TNF a、IL-1 B等的释放被认为是炎症级联反应的早期始动环节,预防和调节过激的炎症反应,可保护脏器功能、改善预后,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近年的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可抑制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见表一),抑制炎

症转录因子NF K B的激活、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 达,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提示吸入麻醉药的应用可明显减轻脏器损伤,保护围术期的脏器功能。 Thomas等的研究(1)发现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吸入麻醉药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抑制炎症转录因子NF K B的结合活性,减少炎症因子TNF a、ICAM-1、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MPO)等的产生等有关。Plachinta 等的研究⑵ 发现给予大鼠1.4%异氟醚吸入30分钟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内毒素对大鼠的毒性作用,降低血浆炎症因子TNF a的水平,改善内毒素导致的低血压和酸中毒,减轻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Helmy等的研究(3)发现异氟醚同氟烷相比可抑制小手术病人血浆IL-1 B的升高。Girand等(4)采用大鼠H型肺泡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加IL-1 B刺激的模型,发现异氟醚、安氟醚处理可以抑制大鼠H型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因子IL-6、MIP-2、MCP-1等的释放。De klaver等(5,6)将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人脐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牛的内皮在体外培养,并细胞培养液中加TNF a、IL-1 B等细胞因子,可造成细胞的死亡,该研究采用这一模型发现在培养液中加入TNF a、IL-1 B等细胞 因子前先给予异氟醚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TNF a、IL-1 B等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死亡。Christian 等⑺ 采用豚鼠离体心灌注模型 (Langendorff系统)发现异氟醚、七氟醚预处理可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β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选择性β1阻断剂 丁氧胺--选择性β2受体阻断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溴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溴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潘冠罗宁、维库罗宁--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酚--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陶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杨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1.吩噻嗪类

新型麻醉药_异丙酚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Slee p Res,1996,5(1)B61 7Kenneway DJ,Gable FC,Stamp GE.Factors i 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latonin rhythmici ty in humans.J Clin Endocrinol M e tab,1996,81(5)B1525 8Fiorina P,Latthuada G,Ponari O,et al.Impaired nocturnal mela-tonin secre tion and changes of i mmunological s tatus i n ischemic strok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10388000.html,ncet,1996,347(5)B692 9Ekman AC,Leppaluoto J,Huttrnen P,et al.Ethanol inhi bits melatonin secre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i n a dose-dependent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cross-over study.J Clin Endocrinol M e tab,1993,7(6)B780 10Cajochen C,Krauchi K,Von Arx MA,et al.Dayti me melatonin admi nistrati on enhances sleepiness and theta/alpha activity in waking EEG.Neurosci Lett,1996,207(2)B209 11Wurtman RJ,Zhdanova IV.Improvement of sleep quali ty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10388000.html,ncet,1995,346(12)B1491 12Mac Falane JG,Cleghorn J M,Brown GM,e t al.The effects of ex- ogenous melatoni n on the total sleep ti me and dayti me alertness of chronic ins omnics.Biol Psychiatry,1991,30(3)B371 13Lockley S,Tabandeh H,Skene D,e t al.Day-time naps and melatonin in blind people.L anc et,1995,346(12)B1491 14Hai mov I,Lavie P,Lauden M,et al.Melatonin replacement ther-atpy of elderly ins omniacs.Slee p,1995,18(4)B598 15Huether G.Melatonin as an antiaging drug:facts and fantacy. Gerontolo gy,1996,42(1)B87 16Garfinkel D,Lauden M,Nof D,et al.Improvement of s leep qual-i ty i n elderly people by controlled-releas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10388000.html,ncet, 1995,346(4)B541 17Zhdanova IV,Wurtman RJ,Lynch HJ,et al.Sleep-inducing ef-fects of low dos es of melatoni n i ngested in the eveni ng.Clin Pharmacol The rapy,1995,57(4)B552 (收稿:1997)12)01修回:1998)06)15) 新型麻醉药)))异丙酚及其 制剂的研究进展 李桂玲苏德森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沈阳110015) 摘要综述了新型全身麻醉药)))异丙酚及其制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异丙酚的理化性质、制剂进展、分析方法、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使用情况,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异丙酚;静注麻醉剂;得普利麻乳;药动学;药效学;作用机制 RECENT PROGRESS OF PROPOFOL AND I TS FORMULATIONS Li Guiling,Su Desen (Department o f Pharmac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15) ABSTRAC T The properties,mechanism of action,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 mics,for-mulations and clinical uses of propofol,a ne w anaesthe tic,were revie wed. KEY W ORDS Propofol;Intravenous anaesthetic agent;Diprivan;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 mics;Mechanism 异丙酚,即2,6-二异丙基苯酚,是一种新型的全身静注麻醉药。它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不良反应少,不留后遗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麻醉诱导、维持及辅助硬膜外麻醉),剂量易于掌握等优良特性。因此,自1977年发现其麻醉活性以来,在制剂方面开展很多研究,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目前国内外应用的剂型为脂肪乳剂,即得普利麻乳剂(Diprivan),由英国捷利康公司生产。对该制剂,国内外有较多关于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和文献综述,但尚未见到关于异丙酚的较为全面的综述文 ) 434 )

颈动脉输注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颈动脉输注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目前, 全身麻醉给药方式主要通过静脉输注、肌肉注射、气管内吸入、口服给药等途径。 静脉途径给药因具有诱导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病人舒适、无污染以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成为目 前一种主要的麻醉方式。而临床静脉麻醉中需要达到有效的麻醉深度时,有时会因用药量较大而导致循环功能明显抑制,这对年老危重、心血管功能不全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的病人尤为不利。近年研究发现: 通过颈内动脉给药,可治疗脑部疾病或研究脑部神经功能,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脑血管,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 具有用药量少、效果确切、全身副作用较小等特点[1~4]。全身麻醉药物都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如果通过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给药使药物直接到达靶器官——脑,产生麻醉作用,是否优于普通静脉麻醉呢? 其安全性是否可靠呢?其药代-药效动力学与静脉给药是否一致呢?因此,本文就动脉给药的相关知识进行综述,探讨动脉给药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能性。 1 颈动脉给药技术上的发展和药物特点 许多技术上的突破促成了颈动脉给药途径的发展。主要包括:①导管的发展:大导管及气囊型咬合导管 的发展,使靶向给药能准确定位于脑部某一区域; 血流定向型导管的发展,其材质更不易形成血栓; ②剂量分级算法的使用,将药物剂量的计算建立在所灌注组织质量的基础上,这样能尽量减少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通过人颈内动脉注射的药物必须满足以下两点:一是其对动脉管壁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产生任何损害,二 是它应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现在临床所用全身麻醉药物均易通过血脑屏障,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也未发现对血管壁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产生任何损害,因此,理论上全身麻醉药物适合颈动脉给药。 2 颈动脉给药麻醉进展 1945 年,Wada 在Igaku to Seibutsugaki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确定人脑语言优势半球的一种全新方法:经颈内动脉注射异戊巴比妥钠的初步探讨”一文,揭开了颈动脉给用麻醉药物的序幕【5】。该法通过单侧或双侧交替颈内动脉注射麻醉性药物,根据给药后患者的语言和记忆变化情况,判断癫痫病患者大脑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的部位,以此指导手术,确保手术后该患者不会发生明显的记忆和语言障碍。并成为判断癫痫病患者大脑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10】。用于瓦达试验的麻醉药包括异戊巴比妥、甲己炔巴比妥、依托咪酯、异丙酚等。 Mei Wang 动物颈动脉麻醉实验结果表明:①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在诱导和维持脑电静息状态更快, 较静脉用药剂量更少。②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能够充分产生脑电静息状态,而没有引起MAP 的降低。③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维持脑电静息状态,并没有降低CBF。④与静脉给药相比,颈内动脉给药,苏醒更快。⑤颈内动脉给药,诱导剂量为静脉给药计量的1/10,维持剂量为静脉给药计量的1/5【11】。Reichenthal 在老鼠实验表明:在维持相同的脑电静息状态下,颈内动脉给药剂量是静脉该药剂量的1/10【12】。 盖成林等颈总动脉输注异丙酚维持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两组患者达到相同麻醉深度时,异丙 酚的用量相差显著,颈总动脉给药组异丙酚的用量是静脉给药组的1/3~1/2,术终呼吸意识恢复较快,术后患者穿刺局部和精神神,经功能状态以及电话随访,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13】。 Wada 实验是颈动脉注射全身麻醉药物,最大的优点就是区分开了大脑两侧半球,轻度麻醉一侧大脑 功能区,来判断大脑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的部位,以此指导手术,因此所需小剂量的麻醉药物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维持全麻时,颈动脉给药与静脉相比,其显著优势为:明显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因此血流动力学更加的稳定;停药后苏醒快。至于,对其他药物如氯胺酮、阿片等药物的研究未见报道。特别是阿片类药物,颈动脉给药能否达到全身用药的效果更是有待于研究。 3 颈动脉给用麻醉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已有证据显示注射异丙酚不会损伤血管【14~16】。Acharya 等[17]综述了自1941 年至1997 年间共计106 篇 1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递的药品,简称“局麻药”。在保持一是清醒的情况下,可逆的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失。一般的,局麻药的作用局限于给药部位并随药物从给药部位扩散而迅速消失。 局麻药的应用方法 1. 表面麻醉(topical anaesthesia) 2.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3. 传导麻醉(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block anaesthesia)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subarachnoid anaesthesia,spinal anaesthesia) 5. 硬脊局麻作用 局麻药的作用与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及神经组织的解剖特点有关。一般规律是神经纤维末梢、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部位对局麻药最为敏感,细神经纤维比粗神经纤维更易被阻断。对无髓鞘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低浓度时可显效。对有髓鞘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则需高浓度才能产生作用。对混合神经产生作用时,首先消失的是持续性钝痛(如压痛),其次是短暂性锐痛,继之依次为冷觉、温觉、触觉、压觉消失,最后发生运动麻痹,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首先阻断自主神经,继而按上述顺序产生麻醉作用。神经冲动传导的恢复则按相反的顺序进行。编辑本段作用机制 目前公认的是局麻药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voltage-gated Na+ channels),使传导阻滞,产生局麻作用。局麻药的作用具有频率和电压依赖性。膜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procaine)是常用的局麻药之一。对粘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在血浆中能被酯酶水解,转变为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能对抗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故应避免与磺胺类药物同时应用。普鲁卡因也可用于损伤部位的局部封闭。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故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但皮试阴性者仍可发生过敏反应。对本药过敏者可用利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代替。 氯普鲁卡因 (chloroprocaine) 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将普鲁卡因分子中对氨基苯甲酸的2位上用氯原子取代形成氯普鲁卡因,形成新一代局麻药,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有较强的抗光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可持续给药

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随着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的占比增加,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就医治疗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麻醉,考虑到老年患者手术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对麻醉方式的选择及麻醉药物使用方面必须要综合考虑。基于此,该研究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开展相关研究,结合相关结果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进行探讨。 标签: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研究进展;手术治疗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the society the proportion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our country gradu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Elderly patients may need anesthesia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treatment,considering the surgery in the elderly at risk is bigger,so the choice of anesthesia and the anesthetic used aspec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firs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way over a period of time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result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and the anesthetic.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Anesthesia;Narcotic drugs;Research progress;The surgical treatment 我国逐渐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占比有所增长,老年患者手术治疗人群也有增长的趋势。老年患者正处于身体器官损坏及功能衰退期,在接受手术治疗时必须要加以充分考虑,对老年患者的组织、器官等有可能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做到心中有数,以在获取最佳麻醉效果的同时降低老年患者的麻醉风险。所以,但凡涉及到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必须要对其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的选择加以慎重考虑,尽可能减少麻醉对老年患者产生的伤害。该研究对有关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进行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该院收治需要进行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共180例,其中男性98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2岁,体重分布54~79 kg,平均体重67 kg;女性患者共82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4岁,体重48~66 kg,平均体重58 kg。其中,共17例肛肠科手术,59例普外科手术,15例神经外科手术,89例骨科手术。全部老年患者没有精神或者神经系统等病史,而且从未服用过相关药物。根据ASA对于患者的分级类别,Ⅰ~Ⅱ级有40,Ⅲ级有88例,Ⅳ级有52例。 1.2 方法

药理学笔记:局部麻醉药

药理学笔记: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的药物,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对各类组织都无损伤性影响。 【药理作用】 1.局麻作用及作用机制局麻药对任何神经都有阻断作用,对任何刺激不再引起除极化。局麻药在较高浓度时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动。局麻药对神经、肌肉的麻醉的顺序是:痛、温觉纤维>触、压觉纤维>中枢抑制性神经元>中枢兴奋性神经元>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心肌(包括传导纤维)>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骨骼肌。局麻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na+通道内侧,抑制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进一步研究发现,局麻药与na+通道内侧受体结合后,引起na+通道蛋白质构象变化,促使na+通道的失活状态闸门关闭,阻滞na+内流,从而产生局麻作用。 2.吸收作用: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初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进而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最后转入昏迷,呼吸麻痹。中枢神经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首先被局麻药所抑制,因此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苯二氮类能

加强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对抗局麻药中毒性惊厥的效果。此时禁用中枢抑制性药物。而中毒昏迷时应着重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 (2)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之有直接抑制作用。开始时的血压上升及心率加快(中枢兴奋),后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传导阻滞直至心搏停止。中毒后常见呼吸先停止,故宜采用人工呼吸抢救。 【局部麻醉的方法】 表面麻醉:又称粘膜麻醉。用于粘膜表面,借助药物穿透力,使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麻醉。常用于五官科手术。 浸润麻醉:将药物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粘膜下或深部组织中,使其浸润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作用。用于表浅小手术。 传导麻醉:又称阻滞麻醉。是将药液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以阻断神经干的传导,使该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常用于四肢、盆腔、会阴、牙手术。 腰椎麻醉:又称脊髓阻滞麻醉,简称腰麻。药液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以阻断脊髓神经根的传导,产生较大范围的麻醉。适用于中下腹、下肢手术。 硬膜外麻醉:药液注入硬膜外腔内,沿脊神经根扩散至椎间孔,以麻醉脊神经根。适用于上下腹、下肢手术。但因用量大,要防止误入蛛网膜下腔。 [不良反应]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 . -考试资料-

-- 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一般来说,局麻药液的浓度决定阻滞的性质和围。但是局麻药除了局部麻醉作用外,还会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目前的局部麻醉需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剂量较大时,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最大血药浓度Cmax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并达到一定浓度,产生毒性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错乱,肌肉震颤等。而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另外局麻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外周血管的作用,使药物经血管吸收加速,作用时间缩短。近年来,针对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临床治疗需要缓释的长效局部麻醉制剂来缓患者术中、术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采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用药物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传导,使之达到无痛状态。局部麻醉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术者可以独立操作,术前不需要特殊准备,术后不需要特殊护理,病员保持清醒安全性大,但是局部麻醉不适用于不合作的患者,以及局部有炎性反应的部位。局部麻醉的方法主要有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局部麻醉药用现代制剂技术设计了各种缓释给药系统,来延缓药物在体的释放和吸收,旨在延长局麻药效,减少体循环吸收,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无痛研究发展 - . -考试资料-

--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常用局麻药 (1) 1.1 普鲁卡因 (1) 1.2 地卡因 (1) 1.3 利多卡因 (1) 1.4 布比卡因 (1) 1.5 高乌甲素 (1) 2. 新剂型的研究 (3) 2.1 局麻药微球 (3) 2.2 局麻药脂质体 (3) 2.3 局麻药乳剂 (3) 2.4 其他剂型 (4) 2.4.1 局麻药水凝胶 (4) 2.4.2 局麻药微型胶囊 (4) 3 .不良反应的研究 (5) 3.1 神经毒性 (5) 3.2 心脏毒性 (5) 4.参考文献 (6) - . -考试资料-

吸入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吸入麻醉药物研究 吸入麻醉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决定了药物诱导和苏醒时间长短。如吸入麻醉药具有较高的溶解度,那么诱导期间停留在血液里的药物就会增加,而脑内相应减少,所以诱导需要较长时间。七氟烷和地氟烷溶解度低,血气分配系数小,所以诱导和苏醒迅速。血/气分配系数也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体温降低时数值增加:而血液稀释后溶解度降低,系数减小。吸入麻醉药物诱导时肺泡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FA/FI)随着药物溶解度降低而增加,氧化亚氮的FA/FI比值最高,其次为地氟烷,氟烷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因而FA/FI 比值最低。 吸入麻醉诱导时,快速增加吸入浓度容易产生药物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呛咳、屏气、喉痉挛和流涎等,尤其是没有使用术前药物的患者,其中义以地氟烷为显著。儿童发生呼吸道刺激反应的机牢高于成人两倍,这容易导致儿童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缺氧,因此地氟烷不适合儿童麻醉诱导。如果诱导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则能够降低地氟烷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氟烷和七氟烷因为没有气道刺激反应,

因而适合于儿童麻醉诱导,七氟醚的诱导快,对于循环的下扰较小,苏醒快,并且没有肝脏毒性顾虑,因此在儿童麻醉诱导时多被采用。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氟烷能够提供比七氟烷更好的插管条件,这是由于 高脂溶性的氟烷在肺泡内的浓度比较稳定。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血流分布全身,根据血液灌注程度不同,麻醉药物分布也存在时相差异。药物与血流丰富组织(脑、心脏、肝脏、肾脏等)达到平衡的时间仅为10分钟,肌肉和皮肤组织需要4小时才能达到平衡,而脂肪组织需要30小时才能达到半量饱和。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血流相对高灌注区域,如心脏周围、肾脏周围、肠系膜和网膜脂肪等较多,它们能够储存大量高脂溶性吸入麻醉药,在麻醉苏醒期,这些部位的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从而延长苏醒时间,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对于肥胖患者使用低溶解度的吸入麻醉药物,不会影响这 些患者的苏醒时间。地氟烷和七氟烷脂溶性低,并且具有较高的MAC-Awak 值,其苏醒速度甚至快于异丙酚麻醉。 吸入麻醉药物大部分以原形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部分在体内经过代谢排泄,也有极少的一部;分通过皮肤和内脏器官,手术创面排出体外。吸入麻醉药物的排出速率主要与其血液溶解度有关,低脂溶性的新型麻醉药物如七氟烷和地氟烷具有苏醒迅速的特点。 衡量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麻醉效能时,通常采用MAC和MAC-Awak两个指标。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动物对于超强疼痛或伤害刺激不产生体动反应的最低肺泡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它是药理学中ED50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MAC-Awak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受试者不能对命令产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_宋卫华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宋卫华 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河南宁陵 476700 [摘 要]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有:巴比妥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硫喷妥钠、非巴比妥类药物,其的麻醉药种类非常之多,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有: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C-羟丁酸钠。由于硫喷妥钠对人体的呼吸循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在镇痛上比较差,另外其患者的苏醒时间延长。本文就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目的是为了在临床上能够更好且合理的选择恰当的麻醉药物。 [关键词]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5(c)-0186-02 为了使得临床上能够恰当而合理的使用麻醉药物,本文2012年11月—2013年3月期间,对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γ-羟丁酸钠一直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以下详细的综述介绍。 1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介绍 1.1 氯胺酮的简介 其从1970年开始在临床上使用,目前仍还在临床上使用,且是唯一的苯环己哌啶类药物。然而其与其他的静脉麻醉药物有着区别,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1]。现在对该药物的研究情况做以下介绍: 1.1.1 镇痛作用 在患者进行手术切皮之前,对患者的静脉注射氯胺酮0.15mg/kg[2]。然而对于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来说,具有超前的镇痛效果[3]。并且其没有明显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4]。在小儿患者方面:在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时,给患者进行静脉注射0.2mg/kg的氯胺酮,可以减少因注射罗库溴铵而导致的疼痛逃避反应。但是,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于吗啡耐受患者来说,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给患者使用氯胺酮,对切口周围的痛觉过敏和感觉中枢对外周的伤害刺激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降低了患者的苏醒时间,同时使得患者对药物的需求减少[5]。 1.1.2 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 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于进行外科整形手术的患者,使得患者减少手术以后的疼痛,另外其还具有抗抑郁的效果。对于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其还能够使得患者产生兴奋的情绪,然而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具有抗焦虑的作用。因而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患者手术以后的心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让患者能够保持心情舒畅和头脑清楚。给患者使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对患者的语言恢复以及言语的流畅和思维有一定的损害[7]。但是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能够让患者产生思维思维奔逸和脑电流描记的活跃,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丘脑感觉传出、觉醒。所以,患者在进行完手术以后的注意力和定向力以及回忆能力都不会受到改变,并且还能够提前恢复。 1.2 丙泊酚的简介 丙泊酚则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物,具有快效和短效的优点[8]。患者的苏醒时间快且完全,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注射之后,患者体内不会产生蓄积的情况。这个优点,其他麻醉药物不具有。目前,在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中普遍的使用。另外在手术以后和ICU病房以及麻醉中的手术中的镇静使用[9]。1.2.1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有保护作用 经过研究表明,丙泊酚对患者的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0]。然而丙泊酚的抗氧化机制和其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11]。因为丙泊酚对脂质氧化的夺氢过程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其最终形成的酚基和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能够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且没有活性的产物。对脂质的过氧化的链式反应起到了中断效果[12]。丙泊酚具有非常好的脂溶性。这样可以使得其能够更加容易积聚在细胞的脂质双层膜上,进而使得细胞的抗氧损伤能力得到了提高。 1.2.2 镇痛作用 丙泊酚是一种超短效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13]。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多。但是,对患者使用丙泊酚,对目前伤害性刺激所导致的疼痛,目前是否有很好的镇痛作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经过研究表明,对患者使用亚睡眠剂量和睡眠剂量的丙泊酚,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丙泊酚不仅没有起到镇痛的效果,其还对患者引起痛敏反应。 1.3 依托咪酯的简介 自从1964年合成依托咪酯以后,在1972年进入到临床使用[14]。这种药物主要是咪唑类衍生物[15]。它主要是一种催眠性的静脉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呼吸循环有轻微的影响,对患者的诱导和苏醒非常的快,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多。然而在临床上对患者使用依托咪酯,其对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所以,临床上对其的使用开始呈减少的趋势。 1.4 C-羟丁酸钠 C-羟丁酸钠主要是饱和脂肪酸的钠盐。其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C-羟丁酸钠主要是C-氨丁酸钠的中间代谢物;它的中枢抑制效果非常的强。对患者使用此药物之后,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作用,在1960年被推荐为静脉麻醉药物,之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开始使用。之前在中国使用的也非常多。但是患者在使用之后,患者的睡眠时间非常的长,可控性非常差。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少,还有可能被其他的静脉麻醉药物取代。 2 小结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过的静脉麻醉药物非常之多,但是仍在临床上使用、且广泛使用的非常少。对于临床上理想的静脉麻醉药物应该在化学性质和物理上不与水相溶,溶液非常的稳定,能够进行长期 (下转第188页)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局部麻醉药物效能的影响因素

局部麻醉药物效能的影响因素 局部麻醉药的脂溶性与它的固有效能有关。增加脂溶性可以使局部麻醉药更容易渗透过神经细胞膜(因为神经细胞膜本身90%都是脂质)。这是局部麻醉药效增加在生物学方面的反映。高脂溶性的局部麻醉药比低脂溶性的局部麻醉药在低浓度(低浓度溶液或小容量)时更能产生有效的传导阻滞。 局部麻醉药与蛋白的结合程度决定麻醉作用时问。当局部麻醉药渗透过神经鞘后,在盐基和阳离子形式之间重新建立平衡。现在,在钠通道上,RNH+与受体结合。蛋白约占神经细胞膜的10%,与蛋白结合力大的局部麻醉药(如依替卡因、罗哌卡凶和布比卡因)比结合力小的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更牢固的与蛋白受体结合。在临床上产生更持久的阻滞时间。 血管活性影响麻醉药的效能和持续时间、注射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后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灌注。注射的局部麻醉药会更快地被吸收进入心血管系统并被运离注射部位和神经,进而缩短麻醉作用时间并降低麻醉效能。表1-7总结了不同因素对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影响. 表1-7 影响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因素 因素影响描述 pKa 起效低pKa=起效快,更多的RN分子扩散穿过神经鞘,起效时间缩短 脂溶性麻醉效能增加脂溶性=增加麻醉效能(如普鲁卡因=1,依替卡因=140)依替卡因在浓度下产生传到阻滞作用,而普鲁卡因甚至在高浓度下也很难 蛋白结合力持续时间增加蛋白结合力使麻醉药的阳离子(RNH+)与受体结合更紧,因此作用时间增长 非神经组织的扩张性起效增加扩散性=降低起效时间 血管扩张活性麻醉效能和持续时间血管活性增加=局部血管血流量增加=局部麻醉药分子从注射不位快速移走,降低局部麻醉药物的效能并减少持续时间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一般来说,局麻药液的浓度决定阻滞的性质和范围。但是局麻药除了局部麻醉作用外,还会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目前的局部麻醉需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剂量较大时,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最大血药浓度Cmax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并达到一定浓度,产生毒性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错乱,肌肉震颤等。而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另外局麻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外周血管的作用,使药物经血管吸收加速,作用时间缩短。近年来,针对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临床治疗需要缓释的长效局部麻醉制剂来缓患者术中、术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采用现代制剂技术设计了各种缓释给药系统,来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旨在延长局麻药效,减少体循环吸收,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无痛研究发展 -I-

Abstract In drug called is familiar to everyone,with health care,medical treatment,diagnosis of A local anesthetic is a kind of can in topical reversible to blocking sensory nerve impulse generation and conduction of drug. Generally, the concentr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solution decid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block. But local anesthetics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anaesthesia effect, will produce certain absorption. Current topical anesthesia for small dose frequently administered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Dose is large,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to maintain a long time, but the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Cmax beyond therapeutic window, resulting in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local anesthetic absorption into the blood and reached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toxicit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mental disorder, muscle tremors. And dosage is too small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so local anesthetics have of varying degrees of expansion of peripheral vascular, the drug by vascular absorption speed, shorten the time.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local anesthet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need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long-acting local anesthetized preparations to relieve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pain caused by cancer, and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e moder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design a variety of 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to delay the drug in vivo release and absorption, seeks to extend the anesthetic efficacy and reduce systemic absorption, reduce adverse rea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index. Key words: local anesthetics, painl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I-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