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立枯病(黄枯病)

在使用调制剂的情况下,发生立枯病主要与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播种量如果每平方米超过300克时,容易得立枯病。早晨未出太阳时检查苗床,如发现苗床有一块块苗虽然没黄,但没有水珠时说明已得立枯病,这时打药就可以挽救,如果等到苗黄后打药就只能控制发病。是不是立枯病主要看以下几点,首先看稻苗心叶尖上有没有水珠或黄不黄,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如变黑时就是立枯病。立枯病往往心叶死的比下部叶片早。一旦发现立枯病,应立即打药防治。

二、青枯病

也是立枯病的一种,但青枯病主要是苗床管理不当引起的病害。在苗期通风少,床温高,再加上浇水多就引起稻苗徒长,结果地上部长的过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的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的蒸发,严重时就得青枯病。防治的方法是平时苗床管理上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千万不能因为气温高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分揭膜浇水,应当早上出太阳前或晚上太阳落下以后开始小通风,以后慢慢再大通风,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按照防青枯的方法管理的同时还要打防治立枯

病的药。

三、烧苗

这里烧苗指的是施肥过多引起的一种现象。施肥过多往往整床或一块块出苗不齐,不出苗或出苗后立针期开始不长,一般根系小、黑、不扎根。这样的苗只要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白天多浇水,大揭膜,再浇水再揭膜,反复进行,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进扎根,稻苗发新根后正常管理。

四、烤苗

烤苗指的是温度过高发生稻茎叶发黄的烧苗现象。出现烤苗大部发生在苗床里加盖平铺塑料膜的育苗方

法。如果发生烤苗现象时不要轻易毁苗,因为土壤的温度比棚内空气温度低,有时稻苗的茎叶虽然烤死,但生长点并不一定死,可以继续生长。所以只要生长点不死,每平方米追50克硫铵和生根剂后在30度以下的温度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生长,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这样缓过来的

苗虽然育不出壮苗,总比重新播种好。

五、冻苗

水稻出苗前一般外温达到零下4℃的情况下,靠塑料膜和土壤的保温性能不至于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受冻害的程度就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预计气温要达到0℃以下时,头一天浇水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冻害的发生。发生严重的冻害(地上部基本没有绿叶)后,每平方米追50克硫铵和生根剂,在30℃以下的温度情况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发新叶,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上部有些叶受冻害时一般对稻苗的生长影响不大。

六、顶盖苗

覆盖用的土粘性大或有机质含量高时苗出现顶盖现象,稻苗出现顶盖时,等到顶盖的土干后,使用木条等物把顶盖土打碎,再浇透水,让苗露出地面即可,不要等到稻苗长大后再处理。防止顶盖苗可采用上面

覆盖河砂或出苗前浇一次水。

七、细菌性褐斑病

育苗过程中不注意通风,在秧苗徒长的情况下进行通风就容易造成上部叶片出现褐色细菌性叶斑。这种病害是苗床通风时,稻叶之间相互磨擦出现伤后有细菌侵入产生的病害。此时一般不用打药应加强通风管

理。

八、药害

由于使用的药不同,药害的表现也不同,很难说清楚。但目前有点眉目的药害有以下几种,如封闭一号打多的情况下,从第1叶片的叶尖开始往上变白,轻者第1叶变白,重者第2叶变白,甚至还出现全株变白死亡,出现药害时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前提下应加强通风,尽可能降低苗床的水份,减少秧苗对药的吸

收。有些育苗用的调制剂中含有一定量的控制生长的矮壮素类药剂,如果使用量大,使用不均或产品中药的含量大时往往出现秧苗长势缓慢,有时还出现秧苗叶短,株高矮等畸形苗现象。这样的苗只能采取适当保温保湿的办法促进秧苗的生长。有些农户打封闭药时误用头一年打旱田药后没有洗干净的喷壶,往往出现秧苗叶对生,畸形等苗,这样的苗目前还没有特殊的解决办法,希望农户做到水稻苗田喷壶专用。

九、多磷症

在苗床上施用磷肥多时,秧苗的第1叶片开始变成褐色,严重时第2叶的叶尖也变成褐色,但一般对秧

苗生长影响不大。这样的苗床应减少磷肥的施用量。

水稻病虫害防治

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县呈逐渐加重趋势。

为害症状: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在虫道出口常有大量排泄物。

发生特点: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一代蛾发生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杆粗以及生长嫩绿的稻田产卵,苗期多产在叶片上,圆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杆,造成枯心、

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集中为害;在大的水稻植株上,则集中在叶鞘上为害,到3龄后才转株为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越冬死亡率低。

防治方法:防治二化螟要抓消灭越冬虫源,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及时冬耕或春耕,使稻桩外露,灌水浸田,淹没稻桩7-10天。对冬作田和绿肥田灌跑马水,有利作物生长,又能促使稻桩霉烂。及时烧光有二化螟的稻草或将稻草沤肥或在草堆上喷药消灭害虫。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2、栽培治螟:

2.1、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2.2、深水灌溉。二化螟卵盛孵前,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灌深水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2.3、夏收灭茬。双季连作早稻收获时,二化螟羽化前,翻耕灌水,消灭稻茬中二化螟幼虫,降低后期虫源基数,控制二化螟为害。

3、科学管理,提高水稻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水稻自身抵抗二化螟侵害的能力。

4、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减轻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控制作用。

5、化学防治: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防治指标为田间调查亩卵块达100块或枯鞘团达200个时即可用药防治。亩用30-40毫升5%锐劲特、20%三唑磷乳油150毫升、20%阿维·三唑乳油80-100毫升、18%杀虫双水剂250-500克、48%乐斯本48乳油70毫升、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水稻三化螟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三化螟为寡食性害虫,仅为害水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稻茎内壁,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为害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随着近年我县耕作制度变化,尤其是双季稻大面积减少,由于缺乏桥梁田,三化螟发生呈迅速下降趋势,基本不造成危害。

为害症状: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水稻分蘖期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有别于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发生特点: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内越冬。翌年春,发育化蛹,再羽化为成虫。螟蛾白天多潜伏于稻株下部或叶背,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生长茂盛嫩绿的稻株上产卵。秧田期卵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本田期多产在叶片背面中上部,每头雌蛾产卵2-3块,卵块似半粒霉黄豆。孵化后蚁螟就在卵块附近的植株上蛀茎为害,造成"枯心团"或"白穗团"。幼虫能转移为害,为害孕穗的水稻时,先在穗苞里咬食嫩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茎节造成白穗。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易受害,圆秆期和齐穗后蚁螟不易侵入。常年我地三化螟第一代为害较轻,主要以二代和三代为害较重。二代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左右,在中稻分孽期和晚稻秧田期为害,造成枯心苗,三代主要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期间,在山区中稻及平原区晚稻的破口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

防治方法:防治三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越冬螟虫羽化前,全面处理虫源田稻茬。晚稻收割前对翌年有效虫源田内的白穗群撒白灰标记,冬春两季及时挖除白穗稻茬。春季,掌握在越冬幼虫化蛹初期(即在"惊蛰"前后),及时春耕灌水浸田5-7天,淹死幼虫和蛹。不能及时灌水的冬作田,经过耕翻整地的,要拾毁外露稻桩。

2、栽培治螟: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混栽。品种合理搭配,尽量减少混栽区域,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三化螟发生为害期。

3、健身栽培,提高水稻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其本身抵抗三化螟侵害的能力。

4、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稻田三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长腹黑卵蜂、等腹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寄生蝇、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稻红瓢虫、蜘蛛、青蛙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三化螟的同时,减轻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的控制作用。

5、化学防治:根据县植保植检站预测预报,抓住蚁螟盛孵期用药,做到合理用药。当卵孵化高峰期田间枯心团超过30个即可全田用药,不到30个时选大枯心团挑治。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重要时期,根据早破口早用药,迟破口迟用药原则进行药剂防治。亩用30-40毫升5%锐劲特、20%三唑磷乳油150毫升、20%阿维·三唑乳油80-100毫升、18%杀虫双水剂250-500克、乐斯本48乳油50毫升加杀虫双200毫升、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 t乳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卷叶虫",为一种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在我县一年发生4-5代。主要为害水稻,也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以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成管状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产量损失严重。

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在我县的初始虫源主要为南方的迁入性虫源,常年发生4-5代。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一粒至数粒。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晒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在成虫高峰后7-9天或稻叶刚出现被啃食的白点时施药,每隔5天检查虫情,掌握在盛孵期幼虫耐药性最弱时,即幼虫集中于心叶基部取食时用药,此时能把大部分幼

虫杀死,效果最好,若是迟喷药,幼虫已经卷进叶筒里面,施药效果极不理想。防治指标为分孽期每百蔸50个初卷虫苞或穗期每百蔸30个初卷虫苞时即可用药防治。亩用30-40毫升5%锐劲特或20%三唑磷乳油150毫升或20%阿维·三唑乳油80-100毫升或18%杀虫双水剂250-500克或乐斯本48乳油50毫升加杀虫双20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50倍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在傍晚及早晨露水未干时施药效果较好,阴天和细雨天全天亦可用药,施药期间田间应保持浅水3-6厘米,保持3-4天。

稻飞虱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一种具有长距离迁飞特性、爆发危害的害虫。其食性单一,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吸食汁液,严重时下部茎秆变黑,全株枯死,全田枯死似火烧状,颗粒无收。我县飞虱前期主要为迁入性虫源,前期为害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当出现"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时会导致褐飞虱大发生。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多聚集于稻株基部吸取汁液,阻碍水稻的生长,为害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水稻孕穗期受害后往往不能出穗或成"包颈"的空粒穗;抽穗后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下降,造成严重的减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晒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飞虱滋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飞虱各虫态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防治指标为水稻生育前期百蔸虫口达500头、中后期百蔸虫口达1000头时即喷药防治。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22%吡·噻可湿性粉剂25克、80%敌敌畏乳油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稻象甲

稻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俗称象鼻虫、壳壳虫,近年来我县有扩大为害范围的趋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除为害水稻外,还食害瓜类、甘蓝、番茄、玉米、油菜、麦类等。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危害稻叶,用口器插入稻茎,咬食未抽出的心叶,因未抽出的心叶卷成筒状,故被害后,抽出的叶轻者成横排小孔,重者则全部断尾,状如被牛吃过一样,严重影响秧苗生长。幼虫整个时期在土中生活,危害稻根,把根咬断,使禾苗生长不良,严重时(如每蔸有虫50头以上)则会使秧苗变黄枯死,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发生特点: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田边杂草和稻桩附近土中越冬。每年4-5月间成虫开始活动,进入秧田和本田为害并产卵繁殖,孵出的幼虫为害早稻稻根。6-7月间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继续产卵繁殖,孵出幼虫为害晚稻。到10月间出现第2代成虫,即以幼虫、成虫及少量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游水并趋食甜物,白天静伏于稻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产卵时在稻茎离水面约3厘米处咬孔,在孔内产卵数粒至20多粒。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群集为害水稻幼嫩须根。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冬春结合积肥把稻田周围杂草清除;春耕耙田时,幼、成虫都浮在水面,把浮渣和虫子捞起深埋。

2、利用成虫喜食甜物的习性,将玉米芯、南瓜或红薯切成小片穿在小竹竿上插入田中,诱饵离水面2-3厘米,亩插75根左右,一般晚上插,清晨收集后杀死诱集的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点灯诱杀。

3、药剂防治:

3.1、杀幼虫:插秧前进行沤田。亩施石灰50公斤进行耙沤,可大量杀死幼虫。本田出现幼虫为害时,亩施呋喃丹3公斤进行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常年发生严重田块,可在耙田时每亩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毫升兑水后喷雾,边喷边耙,杀死幼虫。

3.2、杀成虫:亩用48%乐斯本乳油70毫升、18%杀虫双水剂300毫升、40%水胺硫磷乳油15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2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亦可采用有机磷加菊酯类农药喷雾,对成虫杀灭效果很好。以傍晚时用药效果较好。

稻秆潜蝇

稻秆潜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又称稻秆蝇。我县的中西部山区稻田近年普遍发生,为害逐

年加重。主要为害水稻,也寄生在游草、稗草与看麦娘上。以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如"梳状"的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发生特点:稻秆潜蝇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或幼虫在看麦娘等杂草上越冬。每年3月底至4月上旬成虫飞向早、中稻的秧田及已返青的本田产卵,卵产在叶鞘和叶背。4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钻入心叶为害。5月中旬老熟幼虫爬到叶鞘近叶舌处化蛹。6月中旬是第一代成虫发生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虫为害孕穗和抽穗的早、中稻。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动。一般羽化后2-5天产卵,但第2代成虫产卵前期有的可长达22天。成虫有趋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幼虫多在凌晨的4-6时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入心叶。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此虫性喜阴凉高湿,气温高会导致幼虫滞育,历期延长,危害减轻。故此虫在丘陵山区发生较多,早插田比迟插田重,特别是生长嫩绿的田块更易引诱成虫产卵。

防治方法:

1、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排水晒田减轻为害。

3、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3%啶虫咪乳油90毫升、40%氧乐果乳油90毫升喷雾,插秧后可亩撒施3%呋喃丹3公斤将幼虫杀死。

稻蓟马

稻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主要为害水稻,尤以水稻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并能危害小麦、玉米、高粱、甘蔗、葱和烟草等作物,而游草、稗草、看麦娘是它的重要中间寄主。成虫及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水稻叶面成微细黄白色伤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抽穗扬花期集中为害嫩穗,造成秕谷。

发生特点: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田间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游草或其他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稻蓟马是典型的水稻早期害虫,具有趋嫩绿、隐蔽的特性。水稻的生育前期,即秧苗期及本田分蘖期的虫口密度最高,受害最重。尤其3叶期至7叶期是稻蓟马为害水稻的盛期。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密度显著下降。具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秧苗6叶期后则产卵少。本田的分蘖期比圆秆期的虫口大几倍。成、若虫都怕光,多藏匿于水稻心叶或卷叶内吸食。为害穗部的蓟马,因食害颖壳内壁或子房,影响结实,造成颖壳变褐或成秕谷。夏秋两季,在早、晚稻后期稻秆落黄、稻叶组

织粗老之际,大部分害虫急忙转移到田边幼嫩的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秋后以成虫、卵、若虫等各个虫态在再生稻、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无明显的滞育现象。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虫源。

2、药剂防治(1)喷雾法:在叶尖受害初卷期,亩用40%氧乐果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三唑磷乳油或18%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2)浸秧法:在移栽前,把受害秧苗的上半部浸入药液1分钟,再堆闷1小时后插植。

3、药肥兼施法:喷药前,在上述药液中每亩加入150克尿素一起喷雾,能使受害稻苗迅速恢复生长。由于稻蓟马繁殖周期短,故应重视田间调查,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稻瘟病在我县发生主要以海拔较高的中西部冷凉山区中稻发病重,平原丘陵区主要以早稻叶瘟及晚稻的穗颈瘟为主。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带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24-28℃)、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

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糯稻比籼稻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当地病菌小种变异与更替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泥温低、有毒物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良种,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

2、减少菌源,实行种子消毒。用强氯精、三环唑或稻瘟灵浸种消毒,减少初侵染源。

3、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控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及时喷药控病。防治稻瘟病应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出现急性型病斑,应开始防治。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未来气象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穗颈瘟防治应抓住破口抽穗关键时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用药防治。亩用药剂6%丙硫多菌灵水分散粒剂20-40克、45%硫·三环可湿性粉150毫升、20%三环唑悬浮剂100-120毫升、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一定要注意保证喷药细致周到。

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重者可达50%以上。

症状:叶鞘、叶片的病斑椭圆形或连片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时病斑呈墨绿色、湿润状,干燥时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最终导致叶鞘及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主要侵染源。其次以菌丝体和菌核在感病稻杆、杂草和其它寄主作物上越冬,成为次要的初侵染源。再次侵染源主要是田间病株,病菌借菌丝攀缠接触传染或借菌核水流传播。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受菌核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植株生育状态以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田遗落菌核多,高温多湿,插植过密,偏施氮肥,长期深灌或疏于晒田的稻田皆有利本病发生。此外,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抛秧田虽然前期发

病轻,但中后期病情激增。

防治方法:防治水稻纹枯病应在农业防治基础上抓紧药剂防治。

1、科学管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严格水分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

2、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骨硬,叶色退淡不过黄;后期不贪青,收获时青枝蜡杆。

3、及时喷药防治。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即分蘖-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施药指标,掌握在稻蔸发病率20% -30%时,施药防治,重点保护稻株上部三片功能叶。主要药剂: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 0毫升、10%井岗霉素晶粉50克或28%多·井悬浮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重点喷稻株中下部,注意均匀周到。

水稻烂秧

烂秧是水稻秧苗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烂秧是早稻育秧的一个突出问题。烂秧不仅损失谷种,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延误季节,影响全年生产。

症状:水稻烂秧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烂秧两大类。前者是指不良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烂种、烂芽和死苗;后者是指秧苗在低温侵袭下导致生机衰弱,被弱寄生真菌乘虚而入所造成的烂种、死苗。这里仅介绍低温和病原真菌侵染并发的传染性烂秧。一般在将水稻现青前称为烂种,现青后称为死苗。发生烂种的原因有三种:一是种子质量差。二是浸种时换水不勤,种子中毒。三是催芽时温度过高,使种子发芽力。发生死苗的原因主要是育秧时温差过大引起的青枯死苗。

1、绵腐病烂秧:多见于早稻水秧田。初在幼芽、幼根基部颖壳裂缝处现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长出白色呈放射状的絮状物,并因氧化铁沉积或藻类、污泥粘附而呈铁锈色或绿褐色。受害稻种内部腐烂,不能成苗,或成苗不久就枯死。在秧田中多先呈星点分布状、面积如碗口大小的烂秧中心,随着病中心的扩大和相互连合,才出现连片烂秧死苗的严重情况。

2、立枯病烂秧:多见于旱秧田、半旱秧田和薄膜育秧田。幼芽、幼根受害变褐、扭曲和腐烂。如2-3叶期的秧苗受害,其茎基部变褐腐烂,心叶萎蔫卷缩,全株呈青枯或变褐枯死。

病苗基部长出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水稻烂秧为土传病害,病菌均以营养体和繁殖体在土壤中存活越冬。不同点在于:绵腐病菌主要以游动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水流传播,侵染因受冷害而生活力弱的秧苗;立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凡种子质量差、品种耐寒性差或秧苗处于三叶"断奶期",一旦遇上持续低温(< 10℃)、连绵阴雨、日照不足、低洼积水、秧芽正常呼吸受阻,正常生理机能削弱,就最易诱发烂秧。偏施氮肥,秧苗叶色浓绿,徒长柔弱或疏于水分管理,更加重受害。在一定低温条件下温差变化大,或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或营养元素不平衡都会影响秧苗生活力而易诱发烂秧。

防治方法:

1、高质量地建设秧田是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基础。注意精选秧地,精细整地,低氮高磷钾全层施肥,办成"平滑烂软"合适秧田。

2、根据各地气候特点,严格掌握安全播种期是防止烂秧的前提。

3、精选种子,把好消毒关,细心催芽是防止烂秧的第一道防线。

4、提高播种质量,搞好药剂防治。旱育秧、软盘育秧应用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碱性土壤应用硫磺粉调酸,使土壤呈酸性,以控制立枯病生长环境,一叶一心时用敌克松对苗床喷雾防治。

5、科学管水,合理施肥是防止烂秧的第三道防线。应按秧龄和天气管水,做到"播后晴天晒秧板,平时湿润促快生,湿冷注意排渍水,干冷深灌至三叉,霜冻夜间灌过尾,白天排水露秧身,灌水宜用长流水,增加氧气又保湿,寒潮过后太阳猛,注意保持浅水层"。抓好温度管理,防止高温或温差过大死苗。地膜育秧,在气温达25度时,应及时揭膜降温,防止高温伤苗,揭膜面积应由少到多,使秧苗逐渐适应环境温度。注意三叶期前后施"断奶肥",宜低氮高磷钾。

稻曲病

稻曲病又名绿穗病、谷花病,又称其为"丰收病"。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害的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对人畜健康有不良影响。随着杂交稻的发展和施肥水平提高,此病时有发生,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本病危害谷粒。轻则一穗中出现1-5病粒,重则多达数十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

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其上布满黑粉状物,此即为病菌厚垣孢子。稻曲病粒与稻粒黑粉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整个谷粒失去原形,为病菌所包围、取代;后者基本保持正常谷粒状,仅颖壳合缝处生黑色舌状物,颖壳内充满黑粉(即病菌冬孢子堆)。

发病规律:带菌种子为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借气流传播,进行侵染致病。病菌于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菌丝在稻株体内随着寄主的生长而侵染发病。在影响发病的诸因素中,以品种、施肥和天气条件为明显。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抽穗后遇高温高湿发病重。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最适宜。湿度高利于病害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为甚。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结合防稻瘟病对种子浸种消毒。

3、合理施肥。

4、及时施药控病:于孕穗末期喷施亩用20%井冈霉素4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20%三环唑·井悬浮剂150克或络氨铜乳油兑水喷雾。必要时在破口到始穗期再加喷1次。

恶苗病

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症状:本田期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株大。重病株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叶鞘上长满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以种子传播为主的病害,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来源,因此选用无病种子和抓好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1、严格规范稻种处理(1)选用对路药浸种。可用咪鲜胺、石灰水、多菌灵或丙环唑浸种,对恶苗病防治效果好。连续浸72小时后捞起,不淘洗,不催芽(旱育秧),晾干后直接播种。

2、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1)选用耐病、无病种子。(2)及时拔除病株。无论是秧床还是移栽大田,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带出田外销毁或深埋,以防病源扩散。(3)妥善处理带病稻

草。将带病稻草烧掉,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方案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案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水稻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湖南是水稻纹枯病高发地区,对水稻生产影响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湖南水稻生产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南省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我们对目前在水稻上取得登记的一些杀虫剂、杀菌剂进行了试验,希望选出在目前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下有效的农药品种及配方组合,为水稻纹枯病的专业化统防统治防组织提供高效的农药和配方组合。 1.农业防治 1.1杜绝致病来源 水稻纹枯病的根源在于立枯丝核菌,在水稻田整灌期间就应注意对菌源的控制,将田中的菌核经过过滤、打捞、带出、处理,隔离其与水稻秧苗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病原体以及已经感病的稻草继续蔓延病害,降低初始传播的概率和数量,将病害损失程度控制到最低。 1.2选用抗病品种 要积极种植可免疫的抗病水稻品种,虽然针对水稻纹枯病抵抗力强的品种不多,只要科学合理的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可有效提高全年防治效果,增加年产创

收。例如香优109、丰优香占、宜香99E-4、宜香4106,都属于耐病品种。但针对贵州都匀不同区域特点,还要在选择性地使用适宜品种基础上,以原有抗病稻为亲本加以优化,加快培植新品抗病水稻,以供更广泛推广种植,逐渐杜绝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1.3基本苗优化培植 在基本苗培育和插秧的流程中,要加强管理,优化选取健壮秧苗,合理设置苗间距离,改善群体通透条件,降低病害发生概率。结合都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种植特点,确定基本苗的行距、株距、植栽密度等,并坚持浅栽匀栽、高抛匀抛的科学种植原则,保证水稻秧苗的良好生存空间,不可为追求片面产量而盲目密植。 1.4水肥合理施用 水稻根植于水,在稻田管理中,水的使用关系到田地质量。除了要确保水田中的水系健康洁净,也要注意外围沟通系统的建设,保证渠道流畅、排灌疏通。一旦发现染病田块,就要及时排水清田,严重时还要适度烤田,直到病情稳定后才可以还水复田。 肥料的施用同样要结合农田特征,不可盲目。尽量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料,提高自然肥和有机肥的比例,保证健康秸秆处理后全量还田,将化学肥料定量配置,降低氮素含量。 1.5药剂科学配置 在水稻分蘖期间,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而水稻孕穗期发病率为15%左右,针对该特点,可以在晨露未退时,及时在植株下部喷洒药水(药水配比可为超凡15%+井蜡芽可湿性粉剂40%+苯甲丙环挫乳油30%)。注意药剂搭配替换使用,防止长期单一品种导致水稻抗药性的产生。 2.药剂防治。 根据病情发展状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不理想。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发病率15%或拔节到孕穗期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 2.1 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石亚山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二、纹枯病的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一)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为害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次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抽穗期遇连阴雨、饱和湿度时,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株上去,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导致该病的蔓延。 (二)发病规律 1、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时,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猛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陡长,致使田间郁闭,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3、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其伤害大,一旦产生预防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变枯而死,危害水稻生产量,那麼造成水稻纹枯病病发的原因是什么?下列是详尽的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及预防对策。期待对诸位栽种户有一定的协助。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 水稻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基本标准下对其开展观查,真菌始初没有颜色,成熟时出現浅褐色的菌核。病原菌菌核的具体抗旱性较强,在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上都能存活,是水稻纹枯病大规模散播的主要诱发病原菌。除此之外,水稻栽种相对密度过大、肥水管理方法不善、治疗药物预防对策不科学等,都是造成产生纹枯病,危害防效。 2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特性 水稻纹枯病是高溫、高低温标准下造成的病害,当水稻栽种地区田里溫度持续上升以后(大概在20 ℃,环境湿度在80%时),纹枯病刚开始逐渐产生与散布。栽种地区田里溫度超过25 ℃、空气湿度超过90%时,病害快速传播会持续加速。水稻栽种田园中远期存水,

环境湿度很大,为纹枯病大规模产生和散播出示了基础标准。假如在上肥管理方法全过程中加上基肥过多,会是禾苗抽穗提早封行,促进纹枯病产生。在一切正常栽种的状况下,不一样种类的具体抗病力及其患病率存有一定差别,高秆水稻种类患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病发较重。 3 水稻纹枯病的基础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柄、叶子、穗部和叶茎都是造成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最初产生环节关键在主茎与水面挨近的叶子和叶柄位置。水稻前期感柒全过程中,病部大部分都展现深绿色浸水状模糊不清黑斑,病斑进一步外扩散后,逐步完善云纹状。病斑正中间部位会出現浅绿色或者暗红色,对水稻机构被毁坏后,边沿展现暗褐色。在病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时,好几个较小的病斑并集以后会造成很大的病斑,造成叶子刚开始变黄随后慢慢枯萎。茎杆部位被害状况与叶子比较类似。当穗部受损害后,最初会展现出深绿色,伴随着损害時间的增加,会展现暗红色,水稻不可以一切正常抽穗。在高溫、高低温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中,纹枯病病发位置会出現菌核,菌核色调较深,非常容易掉下来。 4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规律性 水稻纹枯病是念珠菌性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栽种*壤、禾秆病部、野草等自然环境中过冬,是产生病害的基本病原体。在春天开展耕地时,大部分取得成功过冬的菌核都是在水面上飘浮,随后粘附在水稻主茎上。当地理环境溫度比较适宜时,菌核会持续出芽,产生真菌,浸染水稻,使水稻病发,而在高溫、高低温标准下,可造成水稻纹枯病流行性感冒暴发。在水稻栽种后,病害产生太早、过多、太重,是当今稻区普遍现象的状况。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性预防对策 5.1 取种抗病力不错的种类 水稻栽种关键取决于水稻种类挑选,由于好的种类可以阻拦病菌体,降低病害产生几率。根据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所知,当今籼稻主茎果蜡保护层厚度偏厚,硅化物质较多,具体抗病力不错,籼稻其次,糯稻具体抗病力最烂。在同样的栽种自然环境中,成熟种类的抗病力较低,迟熟种类的抗病性工作能力不错。 5.2 立即消除病原菌 在水稻开展栽秧以前必须立即捞起来水稻田水面上飘浮的菌核,全方位降低菌源数。操作过程以下:根据放高水位线(水位线高宽比3.3~6.6 cm)耙田,使菌核飘浮在水面上,并滞留一段时间以后,使飘浮在水面之中的干枝、野草、菌核等浪渣随风飘荡飘浮集中化到低处田角、田边以后,根据泥沙网等有关专用工具立即捞起来水面上飘浮的干枝和野草、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水稻病虫害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 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1.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2.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3.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4.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5.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叶期 1.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2.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6.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1.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2.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 烯肟菌胺(爱可)。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6.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7.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8.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9.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 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 二、稻白叶枯病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粒黑粉病、稻飞虱、稻蓟马、纹枯病是杂交制种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其中:稻瘟病、二化螟、稻粒黑粉病危害重,防治难度大,防治技术性强。若防治上稍有闪失,损失十分严重。总结近4年杂交制种水稻病虫防治的经验,提出如下制种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一、实施浸种技术,减轻秧田病害发生用25%使百克2000倍液浸种24小时,可有效预防或减轻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 二、秧田期病虫防治方法秧田期主要防治烂秧,稻蓟马、一代化螟、稻瘟病等病虫。 1.防治烂秧死苗的方法。在发病初期或寒潮到来前用95%绿亨1号5克加万佳丰8毫升,兑水15公斤喷雾,防治效果好。 2.稻蓟马防治方法。当秧苗叶尖初卷时,用20%百福灵4克,兑水12公斤喷雾。 3.一代螟虫防治方法。在5月20日-25日,用30%植求40毫升,兑水15公斤手动喷雾。 4.秧田期叶瘟防治方法。在4月下旬或发病初期,用40%特瘟杀40毫升兑水10公斤手动喷雾,在秧苗移栽前3天,用75%瘟福20克,兑水15公斤手动喷雾。 三、本田期病虫防治方法 1.稻瘟病防治方法。在叶瘟发生初期,亩用40%特瘟杀85毫升加75%瘟福20克,在破口初期和齐穗期,亩用40%特瘟杀85毫升加75%瘟福20克,兑水40-45 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10公斤机动喷雾。 2.水稻螟虫防治方法。在5月25日至6月5日或移栽后5天,亩用80%锐劲特2克加30%植求50毫升,兑水30公斤手动喷雾。在水稻破口初期,亩用30%植求100毫升,兑水40―45公斤手动喷雾。 3.纹枯病防治方法。在7月上、中旬或破口初期,亩用20%井岗霉素粉45克,兑水40-45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10公斤机动喷雾。 4.稻飞虱防治方法。在7月上、中旬或水稻破口期,亩用20%百福灵12克兑水45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10公斤机动喷雾。 四、稻田杂草防除方法在秧苗移栽大田后5-7天,亩用53%抛秧星30克加苄磺隆15克,拌细土15公斤撒施,施药后保持浅水层3-5天。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那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大家知道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吗? 一、农业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

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 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

浅谈路基常见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路基常见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3-01-07T10:43:40.5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0月Under供稿作者:佟海 [导读] 随着城市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得到了速度的发展,而公路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交通的顺畅与否,所以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 唐山市燃气集团佟海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路基常见病害、成因,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路基常见病害防治 On subgrade common disease caus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ngHai gas group tangshan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063000 Pick to: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subgrade common diseases, causes,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subgrade common disease control 随着城市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得到了速度的发展,而公路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交通的顺畅与否,所以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公路是线型建筑物,路基是线型建筑物的主体,它贯穿公路全线,与桥梁、隧道相连。因些路基又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公路的质量。实践证明,没有坚固、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 由于路基的重要作用以及容易发生破坏的原因,要求其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但其强度和稳定性,不仅受地质、水文、气候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设计、施工方法及养护方法是否正确等人为因素制约。 一、路基的常见病害及成因 (一)路基的沉陷是指路基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沉落,不均匀下陷,造成的局部路段损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路基的沉落,产生的原因一般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等;二是地基的沉陷,产生的原因一般为原地面为较弱土层填筑前未经换土等。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都可能使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另外,现阶段大吨位车辆比重不断增大,超载显现有曾无减,也可能导致路基沉陷。 (二)路基边坡的坍方是指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的坍方,是公路常见的病害,也是水毁造成的普遍现象。其坍方长度由几米到几十米,严重地影响交通运输的安全。按照破坏的原因和规模不同 ,路基边坡坍方可分为剥落、碎落、滑坍及崩坍、坍塌等类型。这些损坏表现的形式有的规模较小 ,有的则可能是大量土方的整体下滑或崩落,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病害。产生路基边坡坍方的原因较多,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水文、温度等的作用。如不良的土质,大量降雨雪,水的侵蚀、冲刷及季节性冰冻地区的反复冻融作等。人为因素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在设计方面如断面尺寸、排水、防护与加固设计不合理等。在施工方面如填筑顺序不当,填方不密实,土基压实不足等。 (三)路基沿山坡滑动通常是指路基整体或局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地面向下滑动,失去其基本的稳定性。产生的原因一般为边坡过陡、原地面较光滑未经人工处理、土壤过于潮湿、路基下的地基为不稳定的天然滑动体、未进行必要的支撑与加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土基压实不足等。 (四)路基翻浆主要是指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地表排水不良情况下,冬季水分产生聚集,引起路基冻胀,春季融化时,将造成路基湿软,形成弹簧状态,并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会发生泥浆被挤压到路面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季节性冰冻地区的春融时节,以及盐渍土、泥沼、水网、软土等地区。路基翻浆根据导致其发生的水类来源和翻浆时路面的变形破坏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和三个等级。导致翻浆的水类来源可分为地下水类、地表水类、土体水类、气态水类、混合水类。按翻浆等级和路面变形破坏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是指路面龟裂、潮湿、车辆行驶时有轻微弹簧;中度是指大片裂纹、路面松散、局部鼓包、车辙较浅;重度是指严重变形、翻浆冒泥、车辙很深。其产生的原因为采用粉性土质做路基、地面排水困难、地下水位较高、季节性冰冻地区、不及时排积水、不及时弥补裂缝等。 二、预防、防治及养护措施 (一)设计方面 1、在设计之前,要做全面的调查工作。必须对沿线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震等进行全面详细的探查,尤其要对不良地段应做更加详细的勘探。如为公路改建,还应收集历年路况资料及当地路基的翻浆、坍方、沉降等病害的防治经验。 2、在设计时必须保证路基最小填筑高度不因地表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筑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时,应对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影响路基强度与稳定性。处理后的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路面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 3、明确各级公路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施工图设计中,按照设计规范的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要求,来确定填筑材料的选择。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路床填料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角砾)类土,填料的粒径最大应小于150MM。 4、在路基排水设计中要本着防重于治,防止结合的方针,遵循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环境保护的原则。要做到防、排、疏相结合,针对排水困难的地段,可采取渗沟、渗水隧洞、渗井等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或设置隔离层等措施,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强度。对排水设施的进、出水口,坡度陡的沟渠,做好防护与加固。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流、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发生,以免对路基造成危害。 5、在路基防护的设计中要应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边坡可采用种草籽、铺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对于易风化的软岩石或破碎岩石路堑边坡,常受侵蚀而脱落,又不能用植物防护时,可采用抹面、喷浆、勾缝、灌浆和嵌补等防护措施。对于风化严重的软质岩石、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及受水冲刷的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抛石、石笼等防护措施。 (二)施工方面 1、路基开工前,一是要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并进行施工调查,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摘要: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发生较普遍。此病为害叶鞘、叶片,致叶片枯死,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50%以上。南方稻区由于此病普遍而常发,其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茎秆。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肘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植株于抽穗后,如穗颈受侵染,则病斑呈灰绿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 纹枯病严重发生常引致植株倒伏或整丛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m。粘附在病斑的部分扁平并略凹陷。菌核大小似萝卜子,或不规则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有性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2 病原

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

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止与治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路基的常见几种的病害类型和这几种病害的防止和治理方法。 公路路基的各种病害及破损都是由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 足引起的,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与地质条件,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另外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而路基建成后,其质量将主要取决于路基的养护水平。 一、路基病害的主要类型 路基常见的病害有:边坡病害、路基水毁、路基沙毁、公路翻浆。 1、边坡的病害及其原因边坡的病害常见的有:崩塌、落石、滑坡、坡面冲刷、坍塌、剥落和泥石流等。崩塌是岩体突然而猛烈地从陡峻地斜坡上崩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 ①滑移式崩塌;②倾倒式崩塌;③错断式崩塌;落石是岩石碎块的一种剥落现象,其范围较剥落严重。产生原因为:路堑边坡较陡,岩石破碎和分化严重,在振动及水的侵蚀和冲刷下,块状碎屑沿坡面向下滚动。 滑坡是路基山坡山体或岩石,由于长期受到地面水、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使其结构破坏,逐渐失去支撑力,在自重作用下,整体沿着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坡面冲刷是风化的岩层形成一定厚度的残积层。 泥石流是山坡或沟岸泥沙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不断的坍塌、碎

落或滑坡而落入沟道,在暴雨的冲击下形成泥石流。 2、路基水毁及成因 公路的水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1)、雪、地质原因;(2)、地形地貌原因;(3)、气象原因;(4)、环境的破坏。 3、路基的冻胀与翻浆 潮湿地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基中的水分不断的向上移动聚集,引起路基冻胀。春融时,路基湿软,强度急剧降低,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发生弹簧、鼓包、冒浆、车辙等现象发生,称为翻浆。 4、公路沙害及成因 在风沙地区,沙害使公路常见的病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风蚀和风埋,其中尤其以沙埋为主。路基遭受沙埋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风沙活动地区,由于沙粒沉落堆积,掩埋路基;二是在流动沙丘地区,由于沙丘的向前移动,掩埋路基,路基遭受风蚀,将会出现削低、变窄、掏空和崩塌等现象。 二、路基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1、边坡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1)、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有:①路基上方的危岩、危石应及时检查清除,特别在雨季前要细致检查。如有威胁行车安全的路段,可根据地形和岩层情况,采取嵌补、支顶的方法予以加固。②在小型崩塌或落石地段,应采取全部清除的办法;如果基岩破坏严重,崩塌、落石的物质来源丰富,则易修建落石平台、落石槽等拦截结构物。③由于存在软弱结构面而引起崩塌的高边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病后在稻叶、叶鞘和稻穗上形成许多不规则形病斑,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为此,我们采取了综合防治技术,提高了防控效果。 1.识别。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象开水烫了一样,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易脱落。 2.发病原因。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 3.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来年春灌时,飘浮于水面的菌核在插秧后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再侵染邻近植株。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大,且偏施氮肥、密度过大及感病品种地块偏重

发生的风险很大,由于不同田块菌源多少大不一样,老病田残留菌核量大,每年都发病严重,轻病田残留菌核量少,相对发病就轻。早期形成的菌核脱落随水传播,条件适宜,也可萌发引发稻株再侵染。 4.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田间湿度大,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日平均气温达22°C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生,在23°C-35°C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病情,若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最有利于病情蔓延危害。 5.栽培。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株间郁蔽,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和蔓延。长期灌深水的稻田,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在分蘖期开始发病,随后在田间水平扩展,株与株之间相互传播,水稻进入孕、抽穗期对纹枯的抗性减弱,病害迅速加重,从稻株下部逐渐向上部叶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公路路基是公路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过往车辆的增加,公路路 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稳定性与承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自然环境对路基 的破坏等,都导致路基出现病害,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有的甚至导致公路通行 中断的严重后果。因此,需要通过对公路路基病害进行分析,并找出科学的防治 措施,进一步提高公路通行质量。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公路 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建设水平在日益提高。但是我国高速公路在路基方面仍然存 在病害,对公路安全运行有直接影响。因此,想要避免这些病害的出现,必须要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从而保证公路畅通。 1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 1.1路基不均匀的沉降 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公路常见病害,若路基下部有软土地带,或地下水处理不 到位,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及外部荷载等作用下发生压缩 沉降。路基填料、填筑方法选择不当,会影响路基的压实度,最终使路基堤身内 部形成过湿的夹层,在荷载和水温综合作用下,引起路基沉缩。 1.2坍塌问题 路基边坡坍塌也是公路路基常见病害之一。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 堑边坡陡峭或者是边坡路基较多堆积物在其自重或外部作用下,沿其路基的边坡 发生坍塌。此种病害一般在山区公路较为常见。通常而言,路基发现坍塌的速度 都比较快,发生时伴随着土石流动等。在坍塌基本稳定后,没有明显的滑动面。 在坍塌事故之前,顶部也会出现大小裂缝,因破坏了原有的边坡稳定性,导致产 生变形,坡面不稳,进而造成坍塌病害的发生。 1.3滑坡 滑坡是一种地质现象,在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岩层在其自重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方滑动。其常发生在公路中基内侧边坡,对公路路基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威胁。同时,从滑坡发生的机理也可以发现,不仅 有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岩土性等内在因素影响,还有人为和地质灾害等外部因 素作用。可以说公路路基滑坡是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4裂缝问题 当路面出现裂缝后将会对公路的使用寿命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若无法得到 及时的治理那么将会加大路面裂缝的危害性。产生路面裂缝的主要因素有两点, 首先是由于路基不均匀的沉降会破坏路基的稳定性,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极易产 生路面裂缝;其次由于温度不均匀所导致的路面裂缝现象,也被称之为“温度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常见于北方的公路施工上,主要因为所使用的施工材料温度较高,与外界温差较大进而会导致裂缝的产生。除此之外,当公路在高度状态下长 期使用,也会导致路面上的沥青产生疲劳性裂缝现象。 2公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2.1沉降变形的防治 路基承载力不足是导致路基沉降变形病害发生重要原因。为了提高路基的承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叶鞘、叶片、茎秆和穗部,以叶鞘受害损失最大,如防治不及时,将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可减产10%,严重的可减产30%。 一、症状特点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病、云纹病,从分蘖末期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发生最重。最初在稻株近水面的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而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间为灰白色,边缘褐色。病重时,除剑叶外,稻株叶片几乎全部被害。二、发病规律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田里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翌年在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核萌发出菌丝侵入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中危害,成为该病的首次侵染源。受害叶鞘的菌核或菌丝,通过水稻叶片的相互接触又蔓延到邻近健株,进行再侵染。水稻纹枯病一般在6月末、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若此时连续阴雨、多雾,空气相对湿度大,就易于发病,特别是气温在28~32℃、稻田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水稻纹枯病流行最盛。乳熟期后病势下降,基本停止蔓延。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平衡施肥。按种植水稻的目标产量,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②合理密植。提倡水稻超稀植,促使水稻稳健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③清除菌源。插秧期间及时捞出水面漂浮的残渣(里面含有很多越冬的病菌菌核),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④合理排灌。做到分蘖时浅水勤灌,适当露田、晒田促根。⑤清洁田园。及时铲除池埂和田旁的杂草,消灭病源。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1亩)可选用2%抗霉菌素120水剂200毫升、3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20%氟纹胺(氟酰胺)可湿性粉剂100~125克、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充分混合均匀后喷洒于稻株基部。喷药次数根据纹枯病发生情况而定,若病情严重,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农药应轮换交替使用。(黑龙江省富锦市城东街道办事处郑庆伟邮编:156100)

铁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及治理措施浅析

铁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及治理措施浅析 铁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及治理措施浅析 【摘要】铁路线路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加之机车车辆本身的动力作用,轨道的几何尺寸及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路基、道床也在不断的变形变化中,加上对其重视及整治的力度不够,因此对铁路路基造成许多病害。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铁路路基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较低,再加上施工质量监管不力,会导致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所以了解病害的类型、成因及整治措施,对铁路路基的防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铁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铁路路基病害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铁路路基病害成因整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铁路是线状工程,决定了要通过各种地质条件及气候环境不同的地区,而不少地区都存在膨胀土、红黏土、软岩风化残积土等各种不同工程性质不良的 土,并且受到地理和气候环境常年变化影响,加之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以及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铁路路基设计通常采用较低的技术标准,施工质量往往要求不严,从而导致各种铁路基床病害成为一种分布广、治理难、多发性强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研究铁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发 生机理,并能对其进行实用的检测,对路基的防治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铁路路基病害的分类及成因 预防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找出病害的原因,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整治,以加强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使机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是工务段的主要职责。铁路路基的病害按表现形式,分为路基下沉、翻浆冒泥、挤出变形、边坡坍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