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熊猫规划(修编)内容

大熊猫规划(修编)内容

大熊猫规划(修编)内容
大熊猫规划(修编)内容

1 规划修编依据与总则

1.1 规划修编背景

1.汶川8.0级地震重灾后遗产地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及其外围保护区的社区建筑、基础设施与保护管理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并在部分地带形成较大面积的片状震害迹地,恢复重建遭受震害重创的管理能力,尤其是恢复受损栖息地,是灾后一个较长时段内遗产管理的重点,应将科学对策纳入管理规划。

2.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7B.11号决定

2010年7月25日~8月3日在巴西利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根据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8B.22号决定(2006年7月13日),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监测任务组现场复查(2010年4月11日17日)后提交的WHC―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2083833.html,/7B.Add文件,作出了7B.11号决定。

34COM7B.11号决定要点如下:

1)称赞缔约国在受汶川地震的影响下落实申报时提出的建议所取得的成绩,但必须指出,一些建议只是部分得到实施;

2)要求缔约国完全落实申报时提出的建议,尤其是加强遗产地18个管理单元的完整性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和实施旅游管理规划和监测方案,实施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特别是卧龙自然保护区),鼓励缔约国对这些问题予以特别关注;

3)鼓励缔约国通过扩大世界遗产地范围,包括将连接邛崃山和凉山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关键区域荥经自然保护区涵盖在遗产地内。

3.管理实践要求更大比例尺的规划图

遗产地面积大且管理单元多,2002年提名规划所使用的地形底图为1/20万国家纸质地形图(1974年版)和1/25万国家电子地图(1999年版),2007年为落实30COM8B.22号决定对提名规划的修编亦沿用同比例尺地形底图,其比例尺较小,边界走向的误差较大,2007年4~5月组织边界点审查时,遗产地管理单元普遍认为可使用性较差,要求采用更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管理。

2009年,由UNESCO北京办事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项目”所资助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雅安片区保护规划采用1/5万国家电子地图(1999年版)为底图划定边界的试验结果,可使用性较强,得到管理单元的支持。

4.规划修编进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文件

2010年3月,四川省世界遗产委员会为履行提名承诺,向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 监测任务组呈报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落实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8B.22号决议的进展报告》,在进一步的管理措施中,明确“根据2006~2010年的管理实践与汶川8.0级地震灾后面临的新问题,修编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

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WHC―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2083833.html,/7B.Add文件中,对此作了如下回应:

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地震之一,死亡7万人,伤37.5万人,近480万无家可归。尽管地震的潜在影响很严重,但后来的调查表明地震对遗产地东北部的破坏有限,有影响的大熊猫栖息地少于3%。调查结果显示,遗产地的完整性与价值没有受到地震影响。考虑到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给遗产地带来的相关变化,管委会正在对遗产地管理规划作相应调整,边界与管理规划没有显著变化,但功能区有所变化(保护区与核心区)。

1.2 规划修编法规依据

1.修编依据的法规文件

1)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UNESCO,1972)。

2)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1994)。

4)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2006)。

2.相关的具有法规效力的文件

1)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UNESCO世界遗产中心,2005)。

2)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8B.22号(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2006)。

3)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7B.11号(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2010)。

4)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2四姑娘山2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2002)。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2008)。

1.3 修编总则与要点

1)全面落实世界遗产委员会的30COM8B.22与34COM7B.11号决定,以及《世界遗产

提名——IUCN技术评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2四姑娘山2夹金山脉》与《WHC―10/34COM/7B.Add》的建议。

2)采用1/5万国家电子地图为底图,核实与勘误提名规划以1/25万电子地图为底图的世界遗产与外围保护区边界。

3)为汶川地震灾后出现的新问题制定管理对策。

4)根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以确保批准的遗产地面积不变、为重新安置灾损原住民社区提供场地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局部调整遗产地边界。

2将东边界与南边界外侧且紧邻的大熊猫痕迹相对集中的片区纳入遗产地,扩大遗产地对栖息地的覆盖度。主要包括:

①草坡自然保护区东北部的长河坝上游片区和东部的园包山东坡片区;

②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东部的银厂沟上游片区和花石溪上游片区;

③夹金山风景名胜区南部的五龙乡海子沟上游片区;

④二郎山风景名胜区南部的紫石乡小沟头片区。

2在非大熊猫栖息地的地带,适当内缩遗产地边界。主要包括:

①北边界的梭罗沟景区灾后重建形成的新村地带,划出遗产地;

②东边界的青城山景区灾后重建形成的新村地带,划出遗产地;

③西边界的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日隆河左岸主要牧场地带,划出遗产地;

④考虑到下列因素,适当扩大飞地或指状外围保护区面积:

宝兴县锅巴岩大理石和天全昂州煤矿(生活用煤)的开发对维持县级财政与原住民就业的重要性;

卧龙自然保护区灾损原住民社区从栖息地外迁重建和灾损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迁址重建;

宝兴硗碛沿河主要牧场划出遗产地。

5)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和震灾评估,以确保批准的外围保护区面积不变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局部调整外围保护区边界。主要包括:

2将汶川地震影响最严重且丧失保护价值的片状震害迹地,排除于外围保护区;

2将邻近边界的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工业项目以及部分乡镇行政中心,排除于外围保护区。

6)根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研遗产地南边界之外的荥经西北部与天全南部的三合—思经栖息地加入遗产地的可行性。

2 遗产地概况

2.1 遗产地的位置与范围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邛崃山脉。其范围涉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成都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12个县市。

遗产地的具体位置介于如下地理坐标之间(1/5万国家电子地图读数):东经102°08′45″~103°23′45″;北纬29°53′47″~31°21′49″。

遗产地代表点1)(卧龙西南24km的梯子沟下游)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0′00″,北纬:30°52′59″。

遗产地面积为9 245km2,外围保护区面积5 271km2,遗产地与外围保护区合计面积14 516km2。

2.2 自然环境现状

1.地质

在大地构造上,遗产地处在划分中国为东西两大大地构造单元(东部的南华亚板块与西部的青藏亚板块)的南北活动构造带上,亦即青藏亚板块的东部边缘与南华亚板块的接合部。在区域构造上,遗产地跨越著名的金汤弧形构造带与龙门山构造带。遗产地的主要地层有:前震旦系盐井群变质岩与火山碎屑岩,震旦系火山岩与白云岩夹大理岩,奥陶系石英岩、大理岩与白云岩,志留系页岩、灰岩与白云岩,泥盆系白云岩与灰岩,石炭系灰岩与板岩,二叠系灰岩、煤系与玄武岩,三叠系砂岩、板岩与灰岩。侏罗系、白垩系分布于遗产地以东的四川盆地,青城山景区涉及其边缘,为一套红色砂岩、泥岩与砾岩。下第三系为红色砂砾岩与泥岩,仅分布于青城山景区。第四系,沿河谷有冲洪积层分布,中高山区有冰碛层分布。遗产地的岩浆岩有:晚元古代闪长岩与花岗岩以及超基性岩,统称为“宝兴杂岩”,同位素年龄为6.3~10.4亿年;中中生代花岗岩与正长岩,同位素年龄约1.6亿年。地层与主要岩浆岩体的基本走向为北东向,一般倾角甚陡,褶皱与断裂比较强烈。

2.地貌

遗产地属横断山系东部邛崃山脉的南段,覆盖其主峰区的四姑娘山地区和其南延主支的夹金山脉地区,处在青藏高原东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遗产地北段最高峰四姑娘山的海拔为6 250m,南段夹金山脉主峰石喇嘛的海拔为5 300m、大雪峰的海拔为5 356m。遗产地

1)引自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定期调查表。

的基本地貌类型含中起伏(高差500~1 000m)中山(海拔1 000~2 000m)、中起伏高中山(海拔2 000~4 000m)、大起伏(高差1 000~2 500m)高中山、极大起伏(高差大于2 500m)高中山和大起伏高山(海拔大于4 000m),以中起伏高中山为主体。沿分水岭与较高海拔区发育典型的U形谷、刃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与侧碛、冰碛湖等堆积地貌,成排的冰川槽谷与冰斗蔚为壮观。四姑娘山地区、石喇嘛与大雪峰等极高山还发育现代冰川。据不完全统计,计有现代冰川14条,除遗产地北缘的毕棚沟景区长3.4km与2.2km的山谷冰川外,其余均为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各支流分水岭有残余古剥夷面呈梯状分布,比较明显的有海拔2 400~2 500m、3 000~3 100m、3 500~3 600m、4 000~4 200m、5 000~5 200m等。古剥夷面草甸是优良的天然草场。许多支流的源区为较宽阔的冰蚀谷,有冷箭竹覆被的亚高山冰蚀谷,往往成为大熊猫的良好栖息地。各主要支流的中游段,如渔子溪的皮条河与正河、宝兴河的东河与西河、天全河的喇叭河与白沙河,多出现深切峡谷地貌,峡谷内则的竹林洼地与周边竹林缓坡,也是大熊猫的良好栖息地。

3.水文

遗产地处在长江上游的岷江与大渡河两大干流之间。包括:岷江水系的青衣江干支流天全河、宝兴河与芦山河,文井江支流,出阝江支流,渔子溪干支流的皮条河与正河,草坡河支流,杂谷脑河干支流的毕棚沟;大渡河水系的金汤河支流,沃日河干支流的海子沟与双桥沟等。天全河源区的喇叭河与白沙河、宝兴河源区的东河与西河、芦山河源区的黑水河与黄水河、渔子溪源区的皮条河与正河,属于大熊猫栖息地的主体。各河流流经栖息地的落差1 500~3 400m,平均纵坡降8‰~38‰,年均流量17m3/s~47m3/s,受大气降水、冰雪融水与地下水补给,均为常年水系。

4.气候

遗产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兹以处于中心地带的宝兴硗碛气象站资料概括一般特征:海拔2 060m,年均气温8.8℃,月均气温-1.1℃(1月)~18.1℃(7月),年降水量837mm,全年降水的79%分布在5~9月。由于保护区的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参考山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而递变和有关研究资料推算,大熊猫主要活动范围(海拔1 600~3 500m)的年均气温约0.8℃~13℃,年降水量约800~1 500mm。因此,大熊猫栖息地属于较高径流区。

5.土壤

夹金山脉土壤垂直分带明显,海拔1 800m以下为河谷黄壤,1 800~2 500m为山地黄棕壤,2 500~3 300m为山地棕壤与暗棕壤,3 300~3 800m为亚高山漂灰土,3 800~4 400m

为高山草甸土,4 400m以上为高山寒漠土。有森林覆被的山地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与亚高山漂灰土,是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的主要土壤类型。

6.土地覆盖

根据卫星图像解译,遗产地范围的林地约占53%,包括39%的亚高山针叶林以及14%的针阔叶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约占36%,裸岩与雪线以上的冰雪区约占8%,农业用地仅占3%。高山灌丛草甸带和大部分森林都呈连续分布。此种自然生态的完整性,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随季节变化而垂直迁移以及远亲繁殖。

7.自然演化

在地质演化上,地层记录表明,早在前6.3~前5.0亿年的元古代末期至早古生代初期的寒武纪,夹金山脉地区已经隆起成为原始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古中国地台的西南边缘。其后很长的地质时期,古生代的大部与早中生代的三叠纪,即前5.0~前2.0亿年,为古特提斯洋所侵没,其间虽多次隆起使沉积间断,仍造就了总厚达万米的海洋沉积。受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的影响,古特提斯洋向中亚退缩,包含遗产地区的四川西部全面隆起而成为古亚洲大陆的一部分。自前2.0亿年起,本地区随同亚洲大陆的扩张进入大陆岩石圈发展阶段,长期遭受剥蚀而夷平,直到前3.4百万年的横断运动引发青藏地区的大面积隆起,进入青藏高原期的新构造发展阶段。简单地讲,遗产地区的地质发展,经历了早于前10.4亿年的原始海洋期、前10.4~前5.0亿年的原始中国大陆期、前5.0~前2.0亿年的古特提斯洋期、前2.0亿年~前3.4百万年的亚洲大陆形成与中国夷平期、前3.4百万年以来的山地形成期的古地理演化。在地貌演化上,本区之山地是在经历中国夷平期所形成的古夷平面的基础上,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高原前缘过渡带经受强烈侵蚀的结果。邛崃山脉以及整个横断山系的各山脉,都是青藏高原期形成的。在生境上,青藏高原东缘区域在前3.4百万年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处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准平原的环境,进入青藏高原期,为冷暖交替的环境所取代,经历了多次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更替。山地景观也从准平原森林–草原景观渐次演变为山地森林–草原景观、亚高山冰川–森林–草甸景观直至形成极高山冰川–森林–草甸景观。现代以亚热带为基带,包含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地理成分的原生生态环境与内涵极其丰富的景观生态系统,是在青藏高原隆起以及由此而改变的大气环流态势所控制的水热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地质历史古老和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有利于古老物种的保存;青藏高原隆起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和横断山系岭谷间隔导致地理与生态条件的复杂多样,促进或有利于物种的分化。这也许是古老物种大熊猫等能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过渡带得以保存的自然环境原因。大熊猫种群生境是青藏高原隆起效应的一个典例,无论在古老物种进化,还是在高原隆起过程及其对亚洲东部环境影响上,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2.3 社会经济现状

1.政区单元与人口

遗产地范围涉及11个县的41个乡镇的一部分;遗产地范围内有34个自然村分布,分属于6个县的12个乡镇。

遗产地的外围保护区涉及12个县的59个乡镇,其中包括22个乡镇的行政中心和1个县(宝兴县)的行政中心。

遗产地及其外围保护区涉及12个县的59个乡镇,包括19个乡镇的全域和40个乡镇的部分地域。

据2010年底估计,遗产地范围内合计人口2600人,外围保护区合计人口12.2万人。

表1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与外围保护区覆盖的政区单元

续表1

注:“外围保护区”栏的“镇”或“乡”含行政中心,“镇的一部分”或“乡的一部分”不含行政中心;

“世界遗产”栏的“邓家磨房”等为自然村,“无人区”指没有居民点,“―”指该“镇”或“乡”不涉及遗产地。

2.经济简况

遗产地区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如下表2:

表2 遗产地所在政区的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 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

3.1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根据标准IV:提名地拥有世界上大熊猫种群的30%1),并且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还是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最重要来源。也是世界上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除了这个突出价值外,该提名地还包括了多种地貌地质形态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该提名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展示了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在跨区域的各个保护区之间也可以正常地运行。

3.2 遗产地的重要性

3.2.1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遗产地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中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以及现存最大的连续天然栖息地片区,是就地保护与保存大熊猫栖息地遗产的关键地区,也是具有高度地域特殊性的生物多样性地区。除了对分类和演化研究有着极高科学意义的许多单种属物种,还有大量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稀有濒危物种,包括中国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68种与野生动物87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组织(CITES)保护的动物43种,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稀有濒危物种与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极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范例。

遗产地拥有极其繁复的植物区系成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罕见原始类型与孑遗类型物种高丰富度聚集区。尤其是植物中的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和动物中的大熊猫。珙桐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残遗种,中更新世以前曾广布于世界各地,然而现今只残存于中国西南的局部区域,在遗产地保存的原生群落,对古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地理演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大熊猫是第三纪古热带森林动物的残遗种,曾经与猩猩栖息在相同的环境下,然后都离开了原始栖息地,一个成为遥远热带雨林的树栖动物,另一个适应于亚高山的极端环境下。大熊猫从热带动物演化为适应山地亚热带―亚高山温带环境的动物,是生物地理演化的又一个极好例证。因此,遗产地是进行中的陆地生物过程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具有十分突出的全球普遍价值。

3.2.1.1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大熊猫具有典型食肉类动物的消化道组织结构,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属高度特化的食肉目草食动物,独科单种,分类学上的地位特殊;大熊猫动物群的形成经历了第三纪热带环

1)译注:这是所说的“拥有世界上大熊猫种群的30%”,是指世界遗产提名地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卧龙2四姑娘山2夹金山脉”,即邛崃山脉栖息地。

境、第四纪热带–亚热带环境和现代山地亚热带–亚高山寒温带环境的演化,是地球发展最新阶段——第四纪的地质–生物过程的突出例证,在哺乳动物分类与进化以及古环境变迁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在现代,大熊猫仅产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和陕西省南部的局部区域,分布范围狭窄,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CITES禁止大熊猫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列为濒危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时(1961年),选定大熊猫为会徽,视之为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旗帜和全球自然保护的象征。

大熊猫的容貌奇异,举止天真,魅力神奇,深受各国人民尤其儿童的爱戴。无论中国政府的“国礼”,还是应邀出国展览,无不受到“国宾”式的礼遇。大熊猫是世界动物的“宠儿”。作为濒临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的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保护大熊猫遗产的关键是保护与保存大熊猫栖息地。因此,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在全球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林业部与WWF联合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在全国有大熊猫分布的34个县级政区中,四川省计28个县,占82%;在全国大熊猫栖息地13 900km2的总面积中,四川省计11 680km2,占84%;全国大熊猫种群1112±240只中,四川省有907±196只,占82%。1999~2001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WWF资助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在全国有大熊猫分布的45个县级政区中,四川省计33个县,占73%;在全国现有大熊猫栖息地23 000km2总面积中,四川省计17 744km2,占77%;全国现有野外大熊猫种群总数1 590只中,四川省计1206只,占76%。所以,四川省是全国也是全球大熊猫栖息地与大熊猫种群分布的主体。

遗产地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

2大熊猫栖息地中具有最大连续种群和最具完整代表性

现存之野生大熊猫,自北而南分布于秦岭山脉、岷山山脉、邛崃山脉、相岭山脉、大雪山脉与大凉山脉。邛崃山脉包含了目前世界上还残存野生大熊猫的六大山脉中拥有数量最多的连续野生种群(另一个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是岷山山脉),以及适合大熊猫栖息的最大面积的潜在生境。与其他山脉相比,其破碎化程度较小,从海拔区带和竹子种类来讲,具有更多样的大熊猫栖息地类型,而且也比其他山脉保护得更好。胡锦矗教授认为,本区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优于岷山山脉种群。

遗产地覆盖邛崃山脉南段的主体,包括邛崃山脉主峰(四姑娘山)东坡的卧龙栖息地与

北坡的毕棚沟栖息地,邛崃山脉南延主脉夹金山脉东―东南坡的夹金山脉栖息地与西坡的金汤河栖息地,邛崃山脉东南支脉大雪峰(西岭雪山)―青城山(赵公山)栖息地,以及联接各栖息地的高海拔分水岭地带。卧龙栖息地跨越岷江支流渔子溪、寿阝江、草坡河的源区,夹金山脉栖息地跨越岷江干支流青衣江的支流宝兴河、天全河与芦山河的源区,毕棚沟栖息地属于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下游右岸支沟的源区,金汤河栖息地属于大渡河支流金汤河的源区,大雪峰―青城山栖息地主体属于岷江支流文井江的源区。卧龙栖息地与夹金山脉栖息地是遗产地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分布区。整个遗产地,处在横断山系东部的大渡河与岷江两大干流之间,构成南北长180km、东西宽40~70km的片状区域。目前遗产地的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约占全国野外大熊猫种群总量的三分之一。

遗产地还是一大批濒危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据调查估计,区内保有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约2 000只,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约1 800只,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约200只,绿尾虹雉(Lophopholus thuysii)约150只。因此,遗产地不仅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川金丝猴、羚牛、小熊猫、绿尾虹雉等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2现有大熊猫圈养种群的主要种源

中国和海外动物园以及繁殖中心的大熊猫大部分来自遗产地。据统计,自1955年起,先后从遗产地调出野生活体大熊猫148只,包括夹金山脉栖息地的137只(其中:宝兴县118只,天全县14只,芦山县4只,大邑县1只)与卧龙栖息地11只(其中:汶川县9只,崇州市2只),供给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与成都等22个国内的大型动物园和繁殖中心展出与研究,并通过国家礼品赠送、动物园之间展品交换和借展形式,向26国的50个国家动物园提供了展出与繁殖研究的活体。1957~1980年,从遗产地选用的野生大熊猫18只(其中:宝兴县16只,天全县2只),由中国政府作为“国礼”赠予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前西德与墨西哥。此外,在同一时期,还从遗产地调出金丝猴212只、羚牛281只、绿尾虹雉50只、小熊猫41只,其它稀有动物600只,供国内外展出与研究。遗产地为大熊猫的国际合作、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作出了特殊贡献。

2大熊猫和珙桐的模式标本产地以及科学探险和科学发现的独特地点

大熊猫第一次为科学界认识是在1869年。当年法国传教士戴维(Pére A. David)在宝兴县邓池沟捕捉了4只大熊猫,制成标本以后,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并在博物馆通讯上发表了报告。戴维也是第一个于1871年采集美丽的珙桐标本。为纪念戴维,H.E.Baillon 用戴维的名字,将珙桐定名为Davidia involucrata。

遗产地已经被证实为生物学探索的一个“宝库”。除发现大熊猫和珙桐这样极其重要的物种外,戴维在中国还发现了65种鸟类新种,以及大量植物、哺乳类和昆虫新种,其中很多

是在遗产地发现的。随后的探险又不断地发现大量植物、两栖类和其它生物的新种。以目前的统计,在遗产地发现的物种种数(地模种)分别是:哺乳类32种、鸟类43种、鱼类和两栖类7种以及高等植物107种。保护如此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3.2.1.2 大量孑遗种或“活化石”物种的故乡

大熊猫和珙桐是自然演化长河中各自种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种,被称作“活化石”。“活化石”大熊猫又以古老的箭竹为食,以古老的冷、云杉为主的森林植被为栖息地,是多种物种协同进化的最佳例证。同时遗产地也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洋消失以及湿润的古地中海周围的广大森林干死后,在中国中部地区残留下来的大量活化石物种的故乡之一。

遗产地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50~60个单型属活化石的原产地,包括古老的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等,甚至还有起源于三叠纪的“活化石”大卫两栖甲(Amphizoa davidi)。

3.2.1.3 除热带地区以外全球有记录的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遗产地的植物种数超过5 000种,其中有花植物超过4 000种。该数值与法国的植物物种总数相当。这里是亚热带与温带,除热带雨林以外有记载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认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WWF确定的“全球200”生态区域之一。

这里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是面积大、海拔范围宽和生态类型完整,以及特殊的植物地理位置。而且该地区也是更新世冰期的生物避难所。在更新世由于气候干冷和湿热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大量物种的死亡,但由于西部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这个地区气候即使在更新世最干旱的时期依然保持湿润。这种缓和作用如此剧烈,即使世界温度发生变化,植物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改变位置来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条件(WWF/MOF,1989)。

遗产地植物多样性的特点还有:

2植物区系成分十分复杂

以卧龙为例,根据中国科学院吴征镒院士提出的划分标准,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特有分布等类型均有存在(表3)。

表3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分

2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类型

遗产地有大量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以植物生态类型为例,仅卧龙就有5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39个群系组和69个群系。

2垂直自然带谱显著

遗产地区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 250m,最低点都江堰(遗产地边缘的外侧)海拔582m。在如此短的距离里高差达5 668m。这导致了显著的垂直带谱,可以划分为7个生物垂直带。依次为:

600~1 800m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1 800~

2 400m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是冬季大熊猫的重要取食地带;

2 400~2 800m 暖温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是秋季到春季大熊猫的重要活动地带;

2 800~

3 800m 寒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带,是夏季大熊猫重要的取食地带;

3 800~

4 400m 亚寒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4 400~

5 000m 寒带高山疏草寒漠带;

5 000m以上极高山永久冰雪带。

2世界上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之一

植物学家威尔逊(Wilson,1916)、巴隆(Baron,1987)认为邛崃山脉可能是世界上高

山植物物种最丰富和最繁茂的范例。每个地点发现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异。在卧龙的巴朗山,几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可以发现数十种有花植物种类。四川夏季不同寻常的湿润云团使得气候与世界上其他高山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高山地区干旱且光照强烈。遗产地为“华西雨屏”的中心位置,其潮湿的气候更有助于植物的多样性,并有利于物种的特化。

2稀有濒危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遗产地已发现的属于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68种(表4)。其中:列入一级保护的有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is)、珙桐等9种,二级保护有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大果青扦(Picea neoveitchii)等40种,三级保护的有银叶桂(Cinnamomum mairei)等19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种有光叶蕨、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等5种,易危种有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 vilmoriniana)、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等40种,近危种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6种;列入IUCN全球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种有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园叶玉兰(Magnolia sinensis)等8种,易危种有楠木(Phoebe zhennan)、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等12种,近危种珙桐等7种。

2特有属与孑遗种丰富

遗产地属于中国植物区系中三大特有种群中心之一的川西―滇西北中心的北段,特有属、种的数目较多。裸子植物的银杏属(Ginkgo)与杉木属(Cunninghamia),双子叶植物的金钱槭属(Dipteronia)、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羌活属(Notopterygium)、毛冠菊属(Nannoglottis)、紫菊属(Notoseris)、华蟹甲草属(Sinacalia)、车前紫草属(Sinojohnstonia)、八角莲属(Dysosma)、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珙桐属(Davidia)、岩匙属(Berneuxia)、杜仲属(Eucommia)、四轮香属(Hanceola)、异野芝麻属(Heterolamium)、动蕊花属(Kinostemon)、串果藤属(Sinofranchetia)、喜树属(Camptotheca)、星果树属(Asteropyrum)、铁破锣属(Beesia)、独叶草属(Kingdonia)、香果树属(Emmenopterys)、大血藤属(Sargentodoxa)、四福花(Trtradoxa)与崖白菜属(Triaenophora)等,单子叶植物的巴山竹属(Bashania)与筇竹属(Qiongzhuea)等,分布广泛。本区特有属数超过50属以上,约占全国特有属的20%。这种罕见的现象说明,区内生境非常有利于野生植物的生长和演化。

表4所列保护植物的多数是中国特有种。这些特有属、种的大多数起源古老,是系统进化中的独特植物。例如,原始类型的有独叶草属、杜仲属、八角莲属与梓叶槭、园叶玉兰、西康玉兰、峨嵋含笑、棕背杜鹃(Rhododendron alutaceum)等;单型、寡型的有银杏属、珙桐属、金钱槭属、伯乐属、连香树属等,发生于第三纪甚至侏罗纪或更早的地质时期。珙桐类始现于第三纪,在第四纪中期曾广布于世界各地,现仅存1属1种1变种,在遗产地有大面积的自然分布。遗产地是以珙桐为代表的中国特有孑遗种的集中分布区,象珙桐、伯乐树、连香树、香果树等还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4 遗产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注:物种濒危等级:EN 濒危种,VU 易危种,NT 近危种,DD 数据缺乏。

中国保护的“3”级,引自《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2)。

遗产地已发现76个稀有种属,如金钱槭、领春木(Euptelea)和动蕊花;36 个单种属,如香果树、串果藤和独丽花(Moneses);15个特有单种属,如珙桐、水青树,占总特有种属数的41.67%;另外,还有22个特有兰科种,如黄花白芨(Bletilla ochracea)、短距虾脊兰(Calanthe arcuata)和长矩玉凤花(Habenaria davidii),占遗产地兰科种属的38.6%;杜鹃特有种6种。此外,还有14个特有裸子植物种属。光叶蕨为遗产地(二郎山)特有种。

2杜鹃多样性中心

遗产地区有95种杜鹃,比以杜鹃多样性闻名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尼泊尔和不丹的种类总和还要多,是中国和全球的杜鹃多样性中心之一。其中包括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易危种的国家3级重点保护的棕背杜鹃与大王杜鹃(Rh. rex)以及遗产地特有种卧龙杜鹃(Rh. wolongnesis)等6种。杜鹃花属中最原始的类群云锦杜鹃(Rh. fortunei)亚组有12种分布于本区,占该亚种的50%。

2中医药的重要基因库之一

遗产地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的重要来源和基因库。已知的药用植物有几百种,其中许多是稀有濒危物种,如天麻、贝母、龙胆和虫草。由于它们潜在的药用研究价值,这些物种的保护对于这类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中医药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西方园林的主要种子基地

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在英国园艺家协会的资助下曾将采自中国的30吨植物种子带回英国,多数产自遗产地。他的《一个博物学家在中国西部》精彩地描述了他的经历。那些植物极大改变了欧洲的园艺发展,实际上今天许多所谓经典的“英式”景观园林的植物是来自中国的。其中包括很多装饰灌木,如杜鹃、木兰、连翘(Forsythia)、碎鱼草(Buddleia)、枸子(Cotoneaster)、小蘖(Berberis)、竹子,蕨类,以及大量花卉,如百合、红牡丹、兰花、樱花、樱粟、杜鹃、紫苑和银莲花。1929年,威尔逊在车祸逝世前不久写了一本题名《中国,园林之母》的书。

3.2.1.4 丰富的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濒危动物保护的优先地区

遗产地已知的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542种和昆虫1 700种。在脊椎动物中,有兽类猴科、熊科、小熊猫科、大熊猫科等25科109种(或亚种),占四川兽类的50%和全国兽类的20.5%;鸟类鹰科、隼科、雉科、鹤科等45科365种(或亚种),占四川鸟类的68%;爬行类蛇蜥科、游蛇科等9科32种(或亚种);两栖类小鲵科、树蛙科等8科22种(或亚种)和鱼类鮡科、鲑科等5科14种。遗产地是中国野生脊椎动物的集中分布区。在昆虫中,有蜉蝣目3种、蜻蜓目5种、蜚蠊目1种、螳螂目1种、襀翅目1种、竹节目2种、直翅目17种、革翅目3种、同翅目23种、半翅目52种、鞘翅目181种、广翅目1种、脉翅目3种、毛翅目4种、翅鳞目731种、双翅目33种、和膜翅目27种。

2动物区系成分复杂

在动物区系上,遗产地处于东洋界与古北界交汇的中印亚界,属横断山系东缘山地亚热带森林动物群向川西山原针叶林、灌丛草甸青藏高原动物群过渡。以兽类为例,东洋界代表性科有特有科——大熊猫科、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特有科——竹鼠与灵猫科、环球热带–亚热带的菊头蝠科等,全北界代表性科有特有科——林跳鼠科、鼠兔科等。

2动物种群垂直分带明显

遗产地动物种群的垂直分带比较明显,海拔1 000~2 200m的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南中国和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动物为主,代表种如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ys)、水鹿(Muntiacus reevesi)等;海拔2 200~3 600m的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以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动物为主,代表种以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geoffroyi)、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us)等中国或四川特有种居多;海拔3 600m以上的灌丛草甸与流石滩植被,以山原动物为主,代表种有雪鹑(Lerwa lerwa major)、绿尾虹雉(Lophophorus thuysii)、岩羊(Pseudois nayaur)等。

2濒危动物的集中分布区

遗产地已发现的属于中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87种(表5)。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绿尾虹雉与金斑喙凤蝶(Teinopapus imperialis)等19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与三尾褐凤蝶(Bhutanitis thaldina)等60种,列入四川省保护动物的有豹猫(Felis bengalensis)等8种;属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种有雪豹(Panthera uncia)、豹(Panthera pardus)、金猫(Felis temmincki)与大鲵(Andrias davidianus)4种,濒危种有大熊猫与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等18种,易危种有金丝猴与绿尾虹雉(Lophophorus thuysii)等32种,近危种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等4种;属于IUCN全球红色名录的濒危种有大熊猫与小熊猫等7种,易危种有川

金丝猴等16种,近危种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与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等11种;列入CITES附录Ⅰ保护的有大熊猫与川金丝猴等19种,附录Ⅱ保护的有羚牛与林麝等20种,附录Ⅲ保护的有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等4种。

2重要特有种的集中分布区

遗产地的中国、四川特有种,兽类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等,鸟类有绿尾虹雉、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宝兴鹛雀(Moupinis poecilotis)等,两栖类有宝兴齿蟾(Oreolalax popei)、四川湍蛙(Staurois mantzorum)、宝兴泛树蛙(Polypedates dugritei)等,鱼类有宝兴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baoxingensis)、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Schizop.) davidi)、川陕哲罗鲑(Hache beekeri)等,爬行类的半数为特有种,有四川龙蜥(Japalura szechwanensis)、美姑脊蛇(Achalinus meiguensis)等;昆虫类大卫两栖甲更是遗产地(夹金山)特有种。

2某些特有鸟类如雉类的分布中心

ICBP(现称鸟类国际)通过对留鸟的全球分布分析,确定了30个特有鸟区(EBA),也就是若干鸟区相互重叠的地区。中国有13个特有鸟区,其中2个在遗产地内,包含了大多数稀濒的中国特有鸟。

遗产地是某些特有鸟类的分布中心,如柳莺、噪鹛、朱雀和雉类。中国是公认的全球雉类多样性中心,有63个种。遗产地包含了16个种,比已知的任何其他单独的地区都多。

2中国最重要的哺乳类保护地区

对于哺乳类的保护,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从青藏高原东缘森林带,通过四川西部到陕西南部和湖北西南部地区。这是中国许多珍贵和濒危动物的故乡,包括大熊猫、小熊猫、羚牛、麝、川金丝猴和许多其它物种(MacKinnon et al,1994)。在这个地带中,遗产地是这些重要哺乳类最具代表性的地点。解焱用已知的县级物种分布或生物地理区划聚类分析(Xie Yan,2001,2002)也证实了遗产地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汶川、宝兴、康定、天全、泸定、理县等县的重要性所在。

表5 遗产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