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申论热点专题汇总(二十篇)

2012年申论热点专题汇总(二十篇)

2012年申论热点专题汇总(二十篇)
2012年申论热点专题汇总(二十篇)

专题一:高速公路乱收费问题

重要讲话: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说,“非收费公路体系”将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6%以上。在公路收费问题上,何建中称,目前在收费公路管理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信息公开不够透明,以及执行标准不够规范的问题,公路服务质量水平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现状:

1、面团式的长寿收费期。收费期限超长,明显违法却得不到纠正,往往未及期限一半,收费总额已经数倍于投资;

2、暴利式的收益回报率。

3、随意性的变更所有权。许多的收费公路都完成了从政府还贷路向经营性公路的转变

4、高密度的违规收费站。把设置违规收费站作为生财之道的地方很多。

原因:

1、公共产品不合情理的商业化。收费公路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泛滥成灾,作为公共产品的公路不仅商品化,还实现了资本化。

2、不透明的财务状况。政府将高速公路商品化、资本化,是高速公路收费屡禁不止的关键;而高速公路建设与收费财务状况不透明,是高速公路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关键。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与有法不依并存。

4、收费公路衍生了贪婪的利益小群体。

对策:

1、要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向社会公开收费公路的相关收费细节是大势所趋,

是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

2、要对收费标准和还贷年限进行专项治理。在制度上建立严格的收费公路免费以及账目公开原则和操作方法,做到有法可依。

3、强调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还贷公路在批准收费期限届满前已经还清贷款的,必须终止收费,实行免费通行。

4、法令必须严格执行,违法者必须受到严惩,要依法对现有的收费站进行全面检查,不合法的坚决取缔。在一些地方,收费站“摩肩接踵”,相当一部分都是违法而设,对于此类收费站应坚决取缔

5、加强政府还贷公路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定期收支公示制度、加强财务收支管理,收费、资金使用支出等环节监管到位、加强对收费公路审计。

意义:国家推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公路建设模式许多年了,作为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公路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现在,随着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经具备了修路的财政基础和能力,还公路公益性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惟愿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拿出实际行动。用行动兑现承诺,这样也就不会落下“画饼”忽悠公众的名声。

民生专题二:个税改革问题

重要讲话:中国社科院专家高培勇曾经说过,要解决或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个税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现状:

1、从1981年至今,个税免征额调整幅度只有2.5倍,远远落后于物价,房价上涨速度。

2、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个人所得税增长最快,其中工资薪金对个税的贡献最多。

3、我国纳税主体表现为工薪阶级,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者纳税较少。

4、我国民众的纳税意识比较薄弱,主动性不强。

5、个人信息采集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实现公民收入公开化。

原因:

1、政府担心大幅度调个税起点会减少财政收入,本末倒置了税收的本质作用。

2、对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不考虑家庭负担轻重、家庭支出多少、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情况,导致穷者更穷。

3、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考虑不充分,忽视了外在因素变化,比如物价上涨,实质上降低了公民收入。

4、征收管理不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不明确,社会整体诚信意识欠缺,很多富人税收种类遗漏。

对策:

1、我国不仅要上调个税起征点,而且要必要性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所得税率级,同时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级次差距。

2、个人所得税调整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物价上涨,生

3、努力提高我国公民主动纳税意识,这也需要政府进行职能改革、财政公开化的转变。

4、个人所得税调整时要将个人收入多元化考虑在内,除了工薪收入外,其他财产所得也要计入纳税范围。同时赋予个税人情味,扣除时适当考虑纳税人家庭实际生活情况。

5、加强征收随手监管机制,让富裕阶层成为我国个税的主要承担者,减轻工薪阶层负担,促进公平。

6、尝试性把“按家庭征收”作为我国个税改革的大方向,努力突破个税改革难题。

意义:

通过新一轮的个税修改案出炉后,将会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纳税负担,慢慢的使富人成为缴纳个税的主力军,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同时,中低收入人群有了多余的现金,刺激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实现经济的转型。此外,在目前物价上涨的背景下,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缓解社会压力,降低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重要的一点是,从个税改革呼声热烈的现象来看,我国广大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提高了,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专题三:国企红利改革

理论:从国有企业性质看,国企利润应该全部上缴,应该使用到全民身上。国企是国家的,最终股东是全体人民。人民作为股东应该享受国企经营成果。

重要讲话:财政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2010年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化工、电力、有色、交通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1倍。国企利润非常可观。然而,2010年国企近2万亿的利润,上缴国家红利只有440亿元(2月21日《人民日报》)。现状:

(1)国企利润在大幅增长,而上缴的红利则在大幅萎缩,与财政部提出的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的说法和群众的期盼背道而驰:

(2)国企员工享有的高额工资、奖金和福利,不断加剧收入分配差距;

(3)国企财大气粗式的产能扩张、资本扩张,不断挤压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

原因:

(1)国企利润分配,关系到国家财政实力的壮大和国有企业的规范管理,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2)可能导致企业的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国家调控和引导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留在企业的利润过多,就大量国企投资还可能挤占民间资本的机会与空间,导致更多的利润向国企集中,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国企利润过高,会带来职工工资、福利的“水涨船高”,拉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分配不公。

对策:

①有关部门必须要求所有国企按照政策规定缴足应缴红利,对于未按规定上缴红利的国企及其领导给予严惩;

②面有关部门要顺应民意,进一步提高投资者收益分配的比例

意义:在不影响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国企红利收取比例,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来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既解决了可用公共财力不足的问题,又实现了国企红利全民共享,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专题四:疾病防控与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重要讲话: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说,中国高度重视各种紧急事件的应对工作。

现状: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在多次重大救灾防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如:非典、H1N1,不断取得新成绩,也加深了对各种应急事件规律性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处置经验。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式日趋严峻。2.重大疾病的流行蔓延仍在严重威胁公众健康;3.“看病难”问题比较突出。

原因:

在非典、H1N1以及“抢盐”等事件中,不难看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

1.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不够好;

2.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对机制不健全,组织指挥不统一,信息不畅通;

3.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

4.卫生法制建设滞后,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5.农村卫生工作相当薄弱,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还相当突出;

6.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对策: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预案,做到类别齐全、级别清晰,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整合卫生信息化建设资源,积极创新管理体制;

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4.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能够及时对突发卫生事件快速处置,有效减少疫情的危害;

5. 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要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以抢占先机,把握主动;

6. 加强专业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配备必要设施、设备,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备无患,战之能胜;

7.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制订国民卫生应急教育指南,充分利用大众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开展卫生应急教育,公众知情了解,才能更好地响应和配合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意义:

1.疾病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民众的健康、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安全,是民生的重要任务,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任务。

3.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民生专题五:考公热问题

重要讲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今后中央和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现状:

1、从今年调查数据看出,应届毕业生选择国企、政府机关工作的比例增加,而对外企钟情度明显减少。

2、一项有关幸福感的调查数据中,公务员的幸福指数最强,做为人民的公仆幸福感却远远高于主人。

3、当前很多大学生追求一种求稳心态,对公务员认识不清,铁定该职务是金饭碗。

原因:

1、很多人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在现实社会,求稳是一种最好的保障心态。

2、考公门槛低,集中报名,很容易人云亦云的参与,为自己多增一个机会,且考公为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3、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形势严峻,考公也不乏为一个好的就业机会,这也是大学生基于现行社会固定结构,收益最大化的选择。

4、公务员承担着重要职责,职业光鲜体面,吸引着一群想为人民服务的有志青年。

5、目前官员地位被推得太高,误导青年认为做官后地位高,权利大。

对策:

为了尽量减少盲目的考公热,我们可以在选拔机制、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多方考虑。

1、增加必要性的门槛,除部分特殊职位外,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均需要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加大基层一线选拔力度,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

2、适当考虑增加省级以下的公务员职务,面向应届生,鼓励他们多在基层磨练。

3、国家应该增加对应届生的创业就业帮扶工作,鼓励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

4、尽量保证非公务员能够享受稳定的社会保障,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让公民有主人翁的感觉。

5、从经济全局、政策方面等多加考虑,给民营和个体创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扶持其发展。

6、纠正大家对公务员权利的误导,使得公务员队伍回到正常社会评价位置,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保证选拔公平性,按照实际优胜劣汰,保证公务员质量。

7、公务员考试内容过于陈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干什么,考什么”。

意义:

通过一系列措施缓解考公热,一方面不仅使应届生更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坚定的追求个性化,提高我国青年的创新能力,使就业路子更宽阔。另一方面,也使公务员遴选倾向有社会实践经验人群,既节约社会成本,也使提高公务员的上升空间,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优化队伍结构。同时,打破大家对公务员的传统观念,使之更加注重基层,增加自身磨练,最终也将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专题六:民工如何不慌

重要讲话: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的。

现状:

近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用人单位四下招人却招不到人,而一些

,鲜明反映出用工信息未能在企业和求职者间有效对接的尴尬。

1.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供大于求的市场压低了劳动力价值。

2.随着生育高峰的结束,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全国性兴起、铺开,使得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凸显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从这个方面看,中国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用工荒”将是长期的。国家要看到这一点,企业更要认识到这一点。

原因:

1、国家政策的影响:包括中央新农村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引)。中国的税费改革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劳动力大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2、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包括漠视人性,过度追逐利润和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当前,许多企业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仅把人视为一种劳动“工具”,对员工的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对“民工荒”的出现相当多的企业就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此外,员工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对策:

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护工人利益,规范企业行为等方面,应该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1、规范劳动力市场,保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渐淡化城镇常住户口优先就业和对非城镇户口限制就业的政策取向,让民工与城镇市民在平等环境中实现平等竞争,真正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实施“企业家与民工培训”计划。充分认识到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化道德约束,对民工进行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4、提高民工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都是广大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5、建立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摸清当地农民工就业总体状况,然后依托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及时公布供求信息。

意义:相信在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的作用下,我们的“民工荒”问题将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随着“民工荒”的解决,我国的产业布局将进一步合理规范。国家应该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确保一线生产工人收入不得到合理的提高,尽力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完成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荒”是考验,也是机遇。适者生存,抓住每一个商机,珍惜现在,做好该做的事儿。

专题七:能源问题

重要讲话:

“十二五”能源规划中提出: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来推进资源的加工转化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使用效益。

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能源的使用现状却不容乐观: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的压力;

2.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

4.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我国产业能耗过高,能源浪费严重;

5.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

原因:

1.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储备量有限,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短缺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2.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调整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3.利用资源的技术能力低下,粗放型生产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资源浪费严重。

4.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能源、资源、环保方面没有提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与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实行强制淘汰。

5.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由此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个别地方政府对资源过度开发,吃子孙饭,不算长远账。

对策:

为了加快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的步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能源节约运动,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2.努力增加国内能源供应,进一步扩大国际能源合作;

3.不断提高能源技术水平, 加快技术研发,加快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4.加快能源体制改革;

5.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 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6.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7.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

意义: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只有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步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保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实现“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综合优化,构筑稳定、经济、清洁

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能源安全发展道路。

专题八:“三公消费”

重要讲话: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向“三公消费”亮剑: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日前表示,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

现状:不当“三公消费”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以及超标准的奢华消费。相对政府部门正常的公务接待、公务出访、公务用车消费,不当“三公消费”的延伸显得过于奢华,过于浪费。“整治‘三公消费’是年年提年年有,年年有年年提,但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媒体披露的数据,公务消费支出已达到9000亿元,不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大,且呈逐年增长态势。

原因:一是行政开支决策缺少公众监督,相关运行信息不透明;

二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管在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

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

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三是公共资源的责任主体未能落实到人,行政成本考核未能纳入政绩考核范畴;

四是当前财经管理制度中关于预算的约束条款欠缺,且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较弱。对策:1、遏制“三公消费”核心在于加强监督,“三公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合规行为与违规行为混杂在一起,例如借考察、开会之际公款旅游。同时,应该严格政策规定,健全法律法规,把监督落在实处。

2、要制定统一的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模板,细化预算科目,使预算有据可依。

对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预算细目,不仅要向各级监管机构公开,还应通过媒体等多方位渠道向普通老百姓公开。各级监管机构要对预算执行的严格审查,将行政支出成本纳入考核范畴,必要时采取“一票否决制”;

3、“三公消费”管理也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各种接待标准、接待规格、接待费用都要

有有详细规定,费用报销时须注明事由、用餐人数和人员名单等;要强化法律监管,将不当“三公消费”纳入惩治腐败的范畴。如果有不当“三公消费”,就可能丢位子、进班房;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设立投诉举报专用电话并建立民间观察员制;由各级监管部门开展纠风检查,适时公布媒体。

意义:“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只有奉公廉洁,才能取信于民”。

专题九:社保费率问题

重要讲话:全国工商联在两会上提议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称中国目前社保费率超40%,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缴费比例过高,负担过重,影响占国内企业99%的小型企业发展,制约工人涨薪。

现状:

1、社保费率过高,造成企业的强大负担。世界125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社保费率超过40%,中国是一个,社保费率高于德美日韩。

2、社保基金总额不足,入不敷出,尽有一个又一个的大窟窿亟待填补

3、老百姓实际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却相去甚远。“高缴费,低保障”成了企业和职工对当前社保体制最大的不满所在。

原因:

1、公共财政中因决策不当而造成的无效乃至负效耗费。国民创造的价值,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各种权力体系和公务机关维持自身运转上,而无法用于公共福利的改善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2、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部分不足。近些年国家在社保、医疗、教育三项上的投入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5%,而美国这三项上的开支已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

3、现行国家养老体系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以及即将到来的老年化社会的压力

对策:

1、强化公共财政对于社保资金的给付责任。

①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充到社保基金当中,缓解社保基金发放的矛盾;②将政府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按10%的比例补充社保基金;③加大社保基金的征缴力度,减少社保基金的流失;④加大清欠力度,对欠缴的社保基金足够清欠,尤其是事业单位的欠缴,由政府托底。

2、国企应承担更多责任。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在性质上属于全民所有,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国企向政府分红的比例,将国企部分利润用来补充社保缺口,从而使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的配置。

3、国家应立即启动清费减税计划。在清费方面,应排除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尽快组织职能部门,把各不合理的数百项杂费,彻底清除干净。

4、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惩治

5、降低社保费率,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减轻个人负担比例,让公众的生活负担降低,以减轻通胀的冲击。

意义:只有更多的人享有稳定、可靠、基本的社会保障,让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才能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解放人们原来没有保障或在较低保障水平下为应付风险的资金储备,投入生活消费,加速改善生活水平,稳定并持续地扩大内需,提高内需拉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十:社保问题

重要讲话: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现状: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体系尚不完善:

1.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在探索阶段;

2.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城乡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范围比较小;

3.福利社会化面临着繁重的改革任务;

4.全社会慈善意识还比较薄弱。急需低保障、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造福我国广大人民。

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2.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这些客观原因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对策:

1.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让社会保障有法可依,增强强制力。

2.完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机制。

3.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还体现在资金投入、基金监管、管理服务等方面。

4.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

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5. 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意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格局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专题十一:健康中国人该如何保障

重要讲话: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现状: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果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是令人担忧。

1.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

2.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

原因:

1.是产业素质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但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大量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

2.是企业主体责任问题。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就越重要。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诚信水平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是消费结构问题。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人们对加工食品和家庭外就餐的需求越来越高。此外,相对于食品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本质上就是政府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不足。

对策: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消费者,企业,政府三者入手,只有这三位一体,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食品安全现状。

1.应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消费意识。

2.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也要有担当精神,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长青树。出现问题的企业要扪心自问,自查自纠,消除隐患。

3. 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的责任,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尽快着手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产业链监控体系。

4. 监管部门应将自己掌握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向社会披露,尽量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清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合理法规和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政府还应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意义:食品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食品安全的保证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证食品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笑声,为了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食品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卫生、有质量的生活。

专题十二:土地闲置问题

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召开的2010年度土地例行督察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去年违反土地政策供应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项目上。据了解,国土资源部今年将对初步拟定的约60个全国重点地区进行例行土地督察,而目前已有20个县市一把手被土地督察部门约谈。

现状:在2010这一年当中,有74个城市2242个项目存在土地闲置问题,涉及面积14.9万亩,10899个项目存在非法占地问题,涉及面积34.07万亩。在诸多土地违法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土地闲置相当刺激民众神经。其中隐含的不仅有社会资源大量浪费,还有开发商“炒地皮”牟取暴利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失衡。

原因:

1、监管部门执法不严。每块闲置土地都难辞囤积倒卖之嫌,而其所有者都非等闲之辈,背后可能存在某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置谈何容易。

2、政府有意纵容。土地违法绝非不可监控,而且有明确的制度依据,那就是土地问责。制度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则是土地问责的执行者,与土地违法的肇事者之一,是同一主体。

3、违法成本太小。地方政府处罚结果与开发商囤地获利相差悬殊,开发商的囤地热情怎能不高涨?

对策:

1、重拳打击闲置土地,遏制“圈地热”,必须要斩断各种利益链条,封堵拆除官商勾结的渠道。尤其要警惕某些开发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挖几铲土之后又偃旗息鼓,以“假开发”应对政策,瞒天过海。

2、做到信息公开,严格统一“闲置”的判断标准,提升执行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借助信息公开及舆论监督之力,可促难题有效破解,且能消除民众疑惑。

3、借鉴外国打击非法囤土的做法。国家在整治土地闲置方面,绝不能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应大胆借鉴国外做法,例如征收地价税,其要义是无论地价上涨还是下跌,即使不进行交易,凡是土地持有者也必须向政府缴纳土地持有税。再如开征荒地税或空地说等,以有效规避囤地现象的滋生蔓延。

意义:加强对国土系统官员的监督约束,让问责硬起来,把“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落到实处,开发商才不敢明目张胆囤积土地,个别地方政府才不会慷公家之慨不收回土地,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才不会继续,土地违法才能得到有效遏制。上千宗闲置土地不是个小数目,处置能否到位,关乎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乃至社会公平正义,影响不容小觑。望有关部门和地方切实履行职责,在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办事,使上千宗闲置土地的处置合法合理,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专题十三:网络实名制

重要讲话:连续3年,全国人大代表王晶在两会时都呼吁实行网络实名制,“提倡有责任、守法的网络意识,保护网络上的知识产权”,王晶代表认为,“网络诚信和社会责任的缺失,会造成巨大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动论坛、BBS等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国新办王晨透露,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已取得实效。

现状:对网络社会的监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网吧上网实名制到高校BBS实名制,从网站备案到论坛审批,再到QQ群、博客实名制,每一次对网络世界的监管都引起很大的争论。2005年,深圳公安局对论坛、BBS版主、QQ群创建者实行实名登记,并校验身份证号码,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最后不了了之。今年,最为火爆的各大网站微博突然变成“测试版”,也引起很大反响。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拟对微博、论坛等实行“牌照制”,运营者必须获得许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我国,网络信息实名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国内几大门户网站论坛以及天涯、猫扑等热门论坛已经完全进入实名制发言阶段,不注册的用户已经无法发言,而此前可以匿名发言的百度贴吧也除去了匿名发言的功能。目前的网店实名制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法律还需进一步完善。

原因:1、实名制后台基础尚未扎实,或者说这种后台数据库还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不易进行远程联网校验

2、技术和机制壁垒。据相关专家介绍,这一模式短期内在中国无法实现,因为在全

球40亿个IPV4地址的分配过程中,中国没能获得足够多的IP地址。只有网络升级到IPV6,上述的网络实名才能实现。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新闻与新媒体方向硕士生导师李建刚认为,每项新技术出现后,对监管者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法律法规的实现问题。

3、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手机、网络都采用实名制,但在我国还缺乏法律依据。虽然有

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趋势,但还有许多具体规定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比如什么条件下才能披露真实信息,不是谁都可以要求公开的,申请人必须要有相关权利被侵犯的切实证据。”刘宏辉认为,要实现网络实名制,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明确职责,“管理的主体应该落实,让利益受损者谁管找谁”。

对策:第一,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遵循诚实守信的美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美德,也是互联网时代值得提倡的道德基准。诚信是相互的,网民对网络管理机构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填报真实资料,网络管理机构也要遵守协议、保障网民的隐私权,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网络管理机构在实名操作平台中认定互联网用户行为不当的环节,如果采用软件筛选认定,可能会出现缺乏人性化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如果采用人工检测认定,则具体落实的工作人员尤为需要讲求诚信,避免利用“特权”徇私舞弊。

第二,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遵循社会公平的理念。

实施网络实名制需要在保障网民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目前,网络空间处于混乱无序、缺乏安全的状态,匿名性的特征使得网络犯罪时有发生。为使互联网用户享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网民需要理解网络管理部门的初衷,放弃一小部分自由,让不法分子无法利用网络犯罪,广大网民才能避免牺牲更大的自由。有秩序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秩序的网络生活才能体现社会公平。网络实名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放弃部分自由付出的代价小于被网络犯罪侵害而付出的代价,网络实名制就可以被网民接受。

第三,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遵循法律条文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实施网络实名制是为了规范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打击网络犯罪,这是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法律保障和基本要求。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网络实名制的积极功效,遏制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严格遵循现有法规对相关内容的要求,还需要尽快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条文、引进成功的技术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应当在实施网络实名制的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颁布详尽、周密、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文,以促进和保障网络实名制在生活中的实施。

意义:

弊:1.侵犯网民隐私,泄露个人信息

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用户的隐私信息和个人数据极易被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所利用,由于公民难以监督,因此可能导致其合法权益严重受损。网络实名制需要公民提供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即成为相伴而至的牺牲。个人信息不仅是商家的资源,也是犯罪分子可利用的工具。实名制在其他领域的实行证明了犯罪不会因实名制而消灭,犯罪手段很快就可根据实名制的漏洞推陈出新,反过来增大打击难度。目前,个人数据保护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进行网络身份管理。

2.缩小网络空间,阻碍网络普及

实行网络实名制不可避免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人口普查似的互联网身份登记,这将极大地影响互联网普及的速度。可以说,网络实名制缩小了网民的上网空间,从而阻碍了网络的推广。虽然我国的上网人数增长极快,网民规模巨大,但是仍有数量庞大的公民从未接触过互联网,他们是潜在的网民,需要合理地开发。如果采取实名制登录,那就相当于抛弃这

些潜在的网民。政府应该像以前开展扫盲运动一样,加大力度、丰富措施,尽全力普及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学会利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创造财富、实现价值。

3.技术难题尚存,成本代价高昂

实名制的实施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法制化的程度密不可分。推行实名制,外国有先进的个人诚信记录和追踪系统作为技术支持,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充当坚实后盾。反观我国,即便引进技术硬件,但合理的制度框架难以一蹴而就,何况规范整个互联网的法律本身尚在摸索中。因此,不能一刀切地推行网络实名制。在打击网络犯罪的问题上,我国网络追踪与监督的技术已颇具成效。公安部门运用IP地址测定技术已经实现了每一个IP地址的实名可查。此外,单方面全方位地实施网络实名制,还会产生昂贵的身份认证费用。

4.扼杀网络舆论,屏蔽网民呼声

我国公民并不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对某些事情即使有自己的看法,更多的人也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沉默,他们担心遭到报复,害怕因言获罪。相反,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却可以自由宣扬个人的言论,这也使得互联网成为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民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见解也比较独特,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来自网络的媒体言论、论坛及新闻跟帖评论中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看法和观点,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利:1.控制网络舆论,规范社会秩序

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和新闻跟帖评论等形式组成,其中既有真知灼见,也有偏激的言论和个人的发泄,更不能排除一些恶意的鼓噪。网络传播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力量一旦反馈到现实,就时常会对现有的秩序造成挑战。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社会进步,若失去控制,轻则殃及无辜公民,重则引起社会动荡、造成民情紧张。管理者担忧的正是网络舆论的不可控制。实施网络实名制正是为了通过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从而起到规范社会秩序的效果。

2.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本身具有网民数量庞大、留言发帖匿名等多重特性,管理比较困难,因此许多不法分子或通过互联网传播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或从事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而破获此类案件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另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在BBS、网络社区型的公共网络空间里,会形成很多人身攻击、随意谩骂的帖子,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实施网络实名制,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管理,降低暴力、低俗内容的传播量,增加真实、科学、负责任的网络内容,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健康信息、丰富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工具,最终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

3.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民权利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得网络经济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网购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然而,在为人们提供巨大便利

的同时,也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进行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等犯罪活动,给网民造成物质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实施网络实名制,则可以降低网络犯罪的发生,打击不法分子,从而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有益于提高电子商务的成功率,也有益于促进贸易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减少不良言论,稳定社会情绪

网络传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很容易形成片面性的理解,甚至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言论,极易误导网民的思想,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更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队伍的迅速扩大,“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实施网络实名制,会对网络的煽动、鼓动性内容加以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真实内容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便于事件真相的发布,从而降低危害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或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几率,对稳定社会情绪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题十五:文化创新

重要讲话:温家宝: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现状:

文化创新是我们民族各方面创新中最根本的创新,因为其可以影响人们的自觉行为。1.现阶段我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但是,一哄而上的项目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还处在粗放发展阶段、数量扩张阶段,质量和效果不佳。

原因:

当代文化创新是摆在当代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文化的本质是创新,文化创新是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关键因素。加快我国文化创新的步伐势在必行:

1.文化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2.文化创新,是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3.文化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内在动力;

4.文化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对策:

加强我国文化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新的文化品种;

2.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各地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新兴文化产业基地群,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优势明

显、效果显著文化创新集市;

3.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借助新兴的传播手段;

4.文化业态和生产方式创新:文化业态的创新,往往能带来文化发展格局的变革,甚至能推动整个经济的升级和社会的转型;

5. 建立“新兴文化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文化市场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加强综合执法、统一管理力度;加强多种监管手段建设,通过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网络监督等多种手段结合,净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力度保护原创性劳动,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促进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意义: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作和退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2.只有不断的推进文化创新,才能永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

专题十六:稳定物价

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今天上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讲到2011年重点工作第一条就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并强调“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

现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09年7月后逐月走高,从去年10月份开始,月度增长幅度一直在4%以上,使得去年物价指数3%调控目标“失守”,达到3.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09年7月后,也是逐月走高,去年全年增长率达到5.53%,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原因:

1、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企业资金成本高涨。

2、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

3、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对策:

1、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减缓热钱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

2、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适时收紧银根,控制货币在一定的发行量内。

3、加快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

4、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意义:稳定物价具有保障民生和稳定经济全局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价格是晴雨表,是风向标,是民生问题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亢奋的物价走势,成为影响中国明年诸多经济政策目标能否完成的最大悬念。随着国家一些利民政策的颁布,我们相信,只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稳定物价。抑制通胀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今后,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除了继续出台综合性的通胀治理政策,管理层的实施方法还应合理、到位、缜密,避免稳定物价的工作出现“烧夹生饭”和“翻烧饼”的状况。

专题十七:发展循环经济

重要讲话: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现状:

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

1.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3.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4.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

5.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6.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

原因:

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战略之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包括: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2.是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3.符合我国建立现代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是我国城市生态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突破了传统经济对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大壁垒。

对策: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2.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意义: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专题十八:医疗改革

重要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唯有人民利益为大,我们的医改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孙志刚直言:“要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公益性,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使医生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使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现状:今年是完成医改三年任务的攻坚之年,各项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药价畸高、检查奇多、大处方等医疗怪现象将渐渐退潮。百姓面临的难题,一个是看病难,一个是看病贵。

目前的不平衡体现在农村乡村卫生院硬件提高很快,驻村医生进展很快,但整体素质还不够,公立医院改革进展不够。新农合的推进速度非常快,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不如农村快。疾控的改革速度快,但公立医院改革慢一些。药品基本药物目录不断出台,但国家药品的定价机制没有形成。

原因:现有医疗体制下,医生的职称、职级晋升等,全都依附于医疗行政体制而不由市场和自主选择,医生往往成为医院的附庸;医院靠卖药和强制兜售各种检查牟利,医生的医德医术不值钱,成为设备和药品的附属物。整个卫生体系的立法速度不够,部门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很多,但全国缺少一个顶层的卫生法、基本医疗法,协调健康、医院、医药、医生的职业资格,和民法、刑法、侵权法衔接的东西。看病贵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

——物价指数长期走高,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

——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大幅度增长,这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疾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政策“双刃剑”。如,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大大减轻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但不可否认,它还会刺激参保者多吃药、吃贵药、小病大治等问题,从而使社会医疗总费用增加而不是减少。

——患者的医药卫生服务消费具有被动性,容易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

——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保障体系不完善,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管理的不足和曾经的失误,是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等。

对策: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主要任务包括: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10万人,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0%以上。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

公务员申论热点,热点+对策+开头+分论点+结尾,全总结!

经济领域 热点一:新型城镇化 【重要性】 1.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公平的方舟。 2.新型城镇化是促进消费的引擎。 3.新型城镇化是三农问题的利剑。 【对策】 1.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人文之路。 2.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绿色之路。 3.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民生之路。 【经典开头】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片面地将农民从农村赶到城市,也不是野蛮地切断农民后路。“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农民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写好大大的“人”字。 热点二:创新驱动 【重要性】

1.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2.创新发展是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 3.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对策】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创新“动起来”。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化渠道“通起来”。 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政府之手“活起来”。 【经典开头】 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转变发展一系列衍生问题,给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造成了若干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无论是建设“美丽中国”还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在创 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经典分论点】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地位的有效路径。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热点三:供给侧改革 【重要性】

1.供给侧改革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2.供给侧改革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动选择。 3.供给侧改革是显著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 【对策】 1.推进供给侧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推进供给侧改革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3.推进供给侧改革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经典开头】 供给侧改革即从生产、供给端发力,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经济供需不匹配。一方面是国人海外扫货风行,从奶粉到马桶盖,从电饭煲到化妆品,高品质的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很多产业低端产能过剩,营业经营艰难。如何破解供需不均衡难题?唯有扎实推进 供给侧改革,才能让发展再次扬帆起航! 【经典分论点】 1.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学有所教。 2.深化供给侧改革,缓解医疗供给不足,实现病有所医。 3.深化供给侧改革,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有所养。 【经典结尾】 “道虽迩,不行不至”。发展力供给侧、打赢攻坚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们将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激发经济新动能,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热点四:共享经济 【重要性】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改进网络管理 创新社会服务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改进网络管理创新社会服务【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应用信息技术重组政府部门,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面向公众和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标准表述】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地区政务公开几乎成为摆设。 政务公开是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多种政务公开方式,推动强化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政令和市场统一。 把政务公开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政务公开对精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界定部门职能。加强项目规划、立项公开,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理顺并依法公开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的权责关系,应当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事情要真正放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要加强项目审批和建设中的公开工作。进一步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一批审批项目。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强化对审批全过程的监控。 把政务公开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公开的理念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政务公开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 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发展快、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于网民的交流互动。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完美打印版)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考生在申论复习训练过程中,须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定要求和申论考试通常所涉及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来开展复习,作理论的积累以及重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并不能覆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的全部,考生应有选择地展开阅读,阅读积累中要讲究策略,重点关注某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影响,原因,对策思路以及理论评述性的文字内容,像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及各省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很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社会热点主题,比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等,并未出现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当中,考生在利用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复习申论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申论主题热点范围的扩展,同时要根据申论持点和要求有策略地加以利用本书。 那么,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在复习备考申论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体通俗读物来应对申论考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金波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并结合两个理论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利用本书复习备考申论的策略方法。 第一、根据申论考试的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和领会 在众多的理论热点中有些理论热点,肯定不会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比如第9章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第10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说成是“普适价值”。其中也有些理论点,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如第2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8章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其中这样一些理论热点,是值得考生重点关注和领会的,比如第1章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为今年是持殊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大主题交织的一年,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申论考题的主题,考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那么2010年中央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出现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主题呢,如果出现,也最容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切入。第5章和第6章可以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主题来切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体现的宏观思路就是科学发展。最值得考关注的是第7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第19章以及第21章的内容,其中第13章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第19章“三鹿事件”的警示(为何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第12章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第21章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广泛共鸣,无疑应引起考生高度重视,并开展精细化阅读和领会。 第二、根据申论命题的持点和规律,有策略地开展重点阅读、提炼和积累,为应对申论作答的基本问题展开训练 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都逃不出基本原始题型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考生每面对其中一个重大申论考试热点问题时,都应抓住问题本身,状况+影响,紧迫性和原因,对策思路和中心论点论据等关键线索开展积累训练和复习,因为申论主题不论怎样变化,材料信息都始终如一地紧密围绕上述关键线索展开,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也翻不出什么新招式来,理由就在于申论测试考生的四大基本能力类型,几乎是固定而流于规范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重点测考察考生四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对四种基本能力的测试,就决定了作答要求的具体题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难逃申论题型的三大家族题型的限制和范围,纵观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型概莫能外,都遵循着三大家族题型的支配和主宰。 第三、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针对一个重大申论热点问题展开复习时,应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细心收集和提炼出针对申论考试热点的中心论点论据,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作些文字表达方面的合成、归纳、写作的训练。书中材料所提出的极为重要、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和观点,要重点收集和整理,避免临场发挥时挤牙膏或提炼不出规范贴切、经典权威的结论和论点来。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先做有心人,用申论的眼光和要求去审视本书中的重点材料和表述,用申论的规范语言归纳原因,提炼对策思路以及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和写作的思维角度,是复习阅读时要把握住的着力点。多作写作思路的设计和训练,是申论写作成功的致胜法宝。只要写作思路开阔,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不愁写不出好的申论文章。要仔细研读经典段落,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论点的分层和确立正是以切入点为根据的,因此要细心留意别人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提出、设置论点论据的。申论复习一旦得法,找到突破口,申论成绩可在短期内提高10—15分都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考生在应对申论这种主观试题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第四、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由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开始转向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的测试,要求考生在领会中央精神、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基础上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最新提法,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宏观思路和视角,需要考生细心体味和理解,比如该书中第59页所提出的“为什么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关于三者关系的辩证论述,十分重要而精彩,也传达出中央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大思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切调控思路,都要服从这一宏观思路,值得考生细细琢磨和品味。2010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命题思路,一定会从某一个角度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切入到中央决策的主轴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思路上来,这一定是考生关注的重中之重、热中之热。具体哪些问题与保增长有关、哪些问题与保民生有关、哪些问题与保稳定有关,尤其值得考生细心体会领会的。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荟萃

2013年国家公务员测试申论热点集锦 一、北京暴雨检验城市下水道的良心 【背景链接】 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主要交通管网多处积水,城区二环、三环、四环各有断路桥区,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截至22日17时,北京暴雨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据初步统计,暴雨导致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人民币。 北京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一次降雨,37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标准表述】 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习惯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雄壮,而下水道,如同一座城市的血脉,流动的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和活力。 [原因分析]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北京暴雨导致下水道系列问题的原因如下: 由于历史等原因,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只是1到3年一遇,仅能及时排掉此次降雨量的1/5。更困难的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挤占了排水系统的升级空间,中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很难大幅升级。 除了设计标准不高,北京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目前,北京排水管线仍然包含解放前建成的旧砖沟。此外,一些泵站的电气设备、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损,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灵敏度等大大降低,部分泵站自动化、防爆和通风系统等监测监控设施已无法适应现今行业管理需要。 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另外,城市管道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中公版权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也一直无法可依。国家应借鉴国外防城市内涝法律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城市防洪法》,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权威警句] 这场暴雨提醒我们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要多建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同时下决心做好雨污分流。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北京,要站在更高层次上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交通的发展。

申论热点问题及对策

申论热点问题及对策.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热点话题一: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主要有以下对策: (1)在为农民工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要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并按规定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以方便农民工就医。 (2)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等多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省农民工医疗开支。 (3)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国内有关的医院对农民工医疗费用实行自愿减免。 (4)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研究完善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和政策,确保农民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 (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以满足农民工基本健康需求为重点,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提高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热点话题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主要有以下对策: (1)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融资政策上,要把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同等对待,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 (2)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社要重视中小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要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3)国家金融部门要指导下属的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对信誉好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完善信贷激励机制。 (4)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要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 (5)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 (6)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7)树立新的融资理念,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地方财政可以尝试提供担保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空间。 (8)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平台。 热点话题三:煤矿安全问题 主要有以下对策: (1)运用国外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以及系统工程、控制论和风险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煤矿安全科技、安全管理水平。 (2)制定煤矿安全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煤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3)加强煤矿行业管理,修订及完善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 (4)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积极鼓励、支持商业保险进入煤矿安全生产领域,推动矿山行业加入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或其它财产险。 (5)加快立法工作。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除了对现行法律、法规及时补充修订外,还要鼓励、支持部门和地方立法,作为对国家法律体系的补充。严格安全执法,对抗拒执法的予以严厉惩处。 (6)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一是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

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2012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对于物价咨询题的考虑 有效平抑物价事关民生大计,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清楚地呈如今公众与政府面前,从猪肉、方便面到成品油,每一次涨价都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使一般百姓的日子质量受到了较大妨碍。有效平抑物价事关大众的切实利益,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站在解决民生 咨询题的战略高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据相关部门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际市场粮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辟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妨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要紧副食品价格。二是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落,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时期。部分地区浮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三是少数经营者趁机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伤害了群众的利益。 在着力解决民生咨询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别断推进科学进展的今天,面对物价别断上涨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清醒地认识物价上涨形势的严重性,增强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降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各项促进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的降实,保证市场供应,有效平抑物价,切实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 首先,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进行行政干预。一是要制定并下发实施有关的补贴政策,并保证各地把补贴政策按时兑现到农民手中;二是要切实降实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实和完善负责制的内涵,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全面降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尽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副食品生产的扶持,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进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银监、保监等部门和单位,尽快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重点督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各地政策降实事情,及时纠正浮现的偏差,研究解决政策降实中浮现的新事情、新咨询题。四是要实行严格的咨询责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降实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事情,要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凡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别降实、别执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别力、政策降实别到位造成严峻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点人民政府或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其次,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严格价格执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马上组织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定价、合谋涨价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短缺数量、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的行为。要坚定制止对各类商品的豪华包装,落低成本,杜绝白费,减轻消费者负担。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曝光。并且,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发觉异常要及时查明事情,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确保市场稳定。 最后,也是最全然的,要有效幸免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最全然的依然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当坚硬的市场规则撞击到民生防线的软肋之上,单靠行政力量抑制卖家们涨价的企图,不过权宜之计。物价上涨对我国最大的考验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否到位,收入分配改革是否跟得上去。所以,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必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日子,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日子补助,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暂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子水平别落低。 总之,在依赖行政力量抑制物价上涨的并且,政府应及时赋予民生福利关心,增加社会福利和公众福祉,从全然上消除或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妨碍,这事关民生大计,关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同普通的意义

申论热点真题交通安全管理专题

【第1题】请仔细阅读材料,以“交通与安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100分)要求:1、立论准确,具有独立思考意识,避免模式化问题;2、能结合生活中的感受进行分析,不可单纯的谈措施;3、能够结合案例进行诠释,字数为1000字左右。(本题分值:100分) 聚多方合力保交通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了更多的伤亡,这一问题一直存在。12年发生的湖南永州、陕西延安、福建永德等多起双层卧铺客车事故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才能保证交通安全的思考。发生这些交通事故有多方原因,车辆不安全,运营不规范,交通管理不到位,交通参与者不守交规等,所以保证交通的安全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保证交通安全需要客车生产和客运企业的努力。山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事故原因是因为双层卧铺客车门窗封闭、缺少安全通道、被褥等可燃物多、司机疲劳驾驶。福建宁德特大交通事故原因为凌晨疲劳驾驶、车上定位和超速检测设备及监控设备形同虚设。为吸取这些事故的教训,客车生产企业应提高客车安全指标,并为客车设置安全通道,方便一旦发生事故乘客逃生。客车运营企业应加强公司规章制度对驾驶人超速、违章、疲劳驾驶的处罚力度,完善车载的测速监控设备并加强对驾驶人的监控,特别是加强超长客运线路的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保证交通安全需要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在接连的双层卧铺车特大事故发生之后,联合下发通知,暂停受理卧铺客车新产品申报,暂停办理卧铺客车注册登记,交通运输部推行“凌晨2时至5时临时停车休息”的措施,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了集中整治“三超一疲劳”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这说明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在保证交通安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为保证交通安全,交管部门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将客运车辆的安全大检查常态化,避免突击;应加大对闯红灯等导致交通事故高发的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凌晨2时至5时临时停车休息”,并努力解决客车在高速上的休息问题;加大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交通安全意识;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查补交通管理漏洞保证交通的安全。 保证交通安全需要公众的自觉、自律与自省。除了客车每个公众都是交通参与者,因为占道行驶、抢道超车、变道加塞,行人在斑马线上闯红灯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也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公众在对政府管理批评监督之外也应对自己缺乏自觉自律性的交通违章行为进行自省。自觉遵守规则,在遇到事故的时候积极自救,为交通安全作出贡献。 如果交通工具安全,交规健全,管理有序,公众守规礼让,交通事故不在夺去那么多的生命,我们的社会将再添一份和谐文明与安全,为了这美好愿景,请大家一起努力。 作答综合评语:【水平测试提供以下评分、范例指导和优秀习作,在备考方案中将提供1对1的精确评分、详细评语及专业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申论大作文写作题。从你所答来看,围绕“保交通安全”这一中心进行写作,是没有偏题的。且洞悉了申论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管理、认识等角度来考虑分论点,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些应给予肯定。但综合你作答的具体情况来说,还需要注意:第一、应注意梳理清楚各个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你需要明确较之你分论点一,更多只是着眼于客车,而其他是着眼于整体交通安全。因此,建议呈现宏观、微观的层次,即将分论点一置后。第二、就具体论证而言,一者,应注意把握模拟行政的立场。具体来说,申论属于模拟行政,要求站在行政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国家的政策解决问题。因此,你所答如“客车运营企业应加强公司规章制度对驾驶人超速”等举措,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你可以考虑从行政引导、制度规范、社会教育等角度来引导、鼓励、要求企业这么做。当然,分论点三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二者,应注意避免内容的交叉,也正是由于你存在上述问题,才导致了内容的交叉,比如“加大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这一内容,显然就能够达到分论点三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必读:《求是》精选(十六)

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杨洁篪) 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他强调指出,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第一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公共外交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征:一是广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多边对话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二是互动性。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交流,达成理解和共识。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民意产生影响,民意也对政府决策产生反作用。三是渐进性。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以量变促质变。四是间接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活动为主。 开展公共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国家的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营造良好软环境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背景链接: 2021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包装绿色化工作不断推进。在江苏,寄递企业按《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推广可循环周转箱;在湖南,一些地

方已经有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目前,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原则正加快在快递行业落地。 公考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意义: 有利于建立快递绿色包装的基本规范。 有利于推进快递绿色包装的协同治理。 有利于加速快递绿色包装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供给亟待强化,目前,针对快递包装绿色应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供给不足。 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待加强,个别企业总部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上存在虚化弱化等问题。

三是上下游协同治理有待加强,由上游电商经营者提供的包装在快递包装中占比较高,随意包装和过度包装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绿色供给相对不足,针对行业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研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和绿色模式无法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参考对策] 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升级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对法律法规、政策的技术支撑,出台激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实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 企业主体。强化生产源头治理,明确企业实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的主体责任,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等手段,推动企业执行绿色包装标准,提升包装绿色化水平。 创新驱动。聚焦快递绿色包装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绿色包装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带动标准创新,以标准创新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升级。 产业协同。打通快递上下游产业链,统筹考虑适应实体渠道和电

2020年申论热点话题

2020年申论热点话题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经验)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 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

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在2011年4月份的省考和2011年11月的国考中,有1200多位考生使用这套方案,其中400多位参加国考的考生中有190多位录取,录取率48%,800多位参加省考的考生中有530多位录取,录

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共享经济

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共享经济 华图教育尤健健 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笔试当中,最让考生充满期待的可能就是申论试卷的主题了,由于申论科目的特殊性,其分值整整占据公考笔试的半壁江山,因此大家对申论的每一次期待和吐槽热度都未曾减弱,申论材料的主题甚至一直是考试后大家分享感受的最大谈资。谈论最多的自然就是谁谁押中了材料主题,谁谁在考试前刚看过主题相似的范文或资料等等。总之,考试之后,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么,申论作文押题到底靠不靠谱?材料的主题到底是不是能够预测?考前对热点的突击到底有没有意义? 事实上,相对于省联考而言,在国考备考过程中,对申论的材料的主题进行预压似乎并没有一些考生想象的那么离谱。但纵观近7年的国考申论材料,也不不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2010年的材料主题是讲海洋资源与环境,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011年副省级主题是黄河的开发保护,偏生态,地市级是农村地区教育和文化问题,偏文化和社会;2012年考的社会道德和公共安全问题,偏社会文化类;2013年主题是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偏文化层面;2014年是社会心理健康的问题,偏社会层面;2015年讲的科技和人文的关系,材料重点偏向科技发展层面;2016年副省级和地市级主题差异较大,副省级讲礼仪文化与公民素质,而地市级的主题则是好政策,分别偏向文化和社会管理;2017年副省级与地市级又比较相近,都讲的是城市水系建设的问题。历年的申论材料主题看似凌乱,但稍加梳理就会发现,国考的主题怎么变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这“五位一体”当中。这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而言,无疑指明了大体方向。 关心时政的同学应该会注意到,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此,“五大发展理念”便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也成了各个社会团体热烈讨论的话题。这五大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政治、生态文明、文化、社会建设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对于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建设发展,创新是动力,协调是节奏,绿色是底色,开放是格局,共享是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后的第二年,2016年的4月23日的25省大联考就将“创新”作为了材料的主题,这也给我们了一个信号:最近几年的考试主题很有可能就在“五大发展理念”之内。而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则是最可能考察的方向。

421联考申论热点指导:群体性事件.doc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指导:群体性事件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2005年6月安徽池州事件、2007年1月四川达州事件、2007年6月广东河源事件、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6月湖北石首事件、2010年04月黑龙江富锦长春岭事件、2010年6月安徽马鞍山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纷争,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现在有那么群众意见很大就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考点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满群体存在,个别不法分子借机煽动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 2.政府转型期服务意识不强,群众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3.群体性缺乏心理因素诱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4.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二、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对策: 1.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2.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3.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促进农村稳定;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5.加强调研,做好群众性事件前期预防和善后工作。 6.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 7.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 8.加强侦控工作,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分类处置。

Lpre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汇总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2010年公考《申论》热点一:大学排行之潜规则【背景信息】 每当大学招生时节,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便粉墨登场。对正忙于打探信息但苦于渠道不多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排行榜就成了挑选就读高校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不知,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潜规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材料一】 自几年前有中介机构学习外国同行的做法,在中国也搞起大学排行榜以来,社会上就出现了关于排名机构向大学收取咨询费、赞助费等可疑费用的猜测和议论。眼见某些个高校在各方面都乏善可陈,在有关排行榜上的排名却一直十分靠前,或者在同一个排行榜上,某高校去年还“屈居”第30名,今年一下子就跃进到第15名,人们无法不对排名机构与被排名的某些大学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透露,曾有一家排行榜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天津大学拒绝。南开大学新闻发言人吴志成也证实,曾接到不少排名机构的来电及传真,明示或暗示提供“赞助”可以换取排位上升,学校一概回绝。沪上一所名牌大学的知情者透露,他们这几年多次接待了国内某个知名高校排行榜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帮学校做咨询”——有偿的,

被校方拒绝。结果这所高校的排名就连跌两位,而且从此不见反弹。 【材料二】 远识和气度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至关重要,而大学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单元。一旦远识和气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无法形成气候和主流,就不仅意味着大学精神的沦丧,更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的不幸。我国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屡屡下挫,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优秀的学生,也不是我们没有先进的硬件设施,更不是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而是我们的大学在近利与远识面前,有很多是选择了前者,校长们寄望于执掌学校排名的提升而获得仕途上的跟进,教授们寄望于学科排名的靠前谋个一官半职或者经费投入。教育大师蔡元培曾这样论述大学精神,“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毋庸多言,他所谓的大学精神正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所匮乏甚至缺失的。 【专家评议】 无论从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校教育信息的需要看,还是就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而言,大学排行榜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钱名交易”潜规则的存在,却使大学排行活动本应具有的作用变质、贬值。缺乏公信力的排名,不仅使排名本身丧失了意义,也使很多大学的大学精神为之湮灭。 分析大学排行榜“潜规则”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校办学制度并未成熟,衡量大学发展的指标,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对排行榜制作者来说,选择何种指标,赋予这种指标怎样的权重,弹性很大。 另一方面,高校的信息不公开,数据缺乏真实性、客观性。以院士数为例,科学院和工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A卷)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A卷) 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应试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材料2: 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每人包一个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村民说,“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很亲切。”该省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项目。

2020年公务员申论热点范文:申论审题的四种基本方法

2020年公务员申论热点范文:申论审题的四种基本方 法 申论材料就是申论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据材料总结概括出的主要 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申论文章的精神实质,是申论写作的依据,申论的考试要求是对论证的限制,所以尤其是在申论考试中对考试要 求的审题更是重要。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实行审题,否则就可能出现 跑题、偏题、宽题、狭题的现象。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对给定材 料实行多角度、全方位、最确切、最深刻地分析、辨认和筛选,才能 弄清中心,把握重点,从而迅速准确地破题。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能够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例1】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5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 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4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能够

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所以,对于多项材料,我们能够实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例2】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敢于走过去者甚少,但若横木置于此,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能够提炼这样的观点: (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例3】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申论热点总结

2011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生态文明【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标准表述】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社会中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生态文明倡导的社会消费模式应当是: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