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髓粒红比值

骨髓粒红比值

骨髓粒红比值
骨髓粒红比值

粒红比例

粒红比例是指在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涂片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正常值:(2-4):1。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比例增高:见于各类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和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

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增生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比例正常:除外正常人,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非原发于造血系统的其他恶性及非恶性疾病。

需要检查人群:血液方面疾病的诊断或是有贫血等血液疾病症状的人群。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比例增高:见于各类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和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

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增生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比例正常:除外正常人,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非原发于造血系统的其他恶性及非恶性疾病。

需要检查人群:血液方面疾病的诊断或是有贫血等血液疾病症状的人群。

检查过程

需要抽取一定的骨髓,在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涂片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相关疾病

小儿红白血病,卵巢肿瘤,髓单核细胞白血病,神经内分泌肿瘤皮肤转移,毛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所致贫血

相关症状

产后出血,贫血,脾肿大,肝肿大,恶心与呕吐,鼻出血,阴道出血,淋巴结肿大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特选借鉴)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不过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以下是unjs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专家说,如果白细胞数量高于1万,炎症比较厉害,可以使用消炎药物、打吊瓶,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说明抵抗力比较低,退烧药等要少用。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中

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高的话一般白细胞也高,常见为感染,一般感冒都会导致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感冒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高,说明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则可能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当然,这是基本判断方法,具体情况还需医生确定。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使用说明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产品说明: 为使客户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研发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降低杂细胞污染,保证不同批次间细胞质量的稳定。 同时,派瑞金还建立了严格的细胞鉴定流程,所提供的原代细胞均需经过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物、细胞形态学等检测,保证细胞纯度在90%以上;同时也需经过微生物检测,保证不含有HIV、HBV、HCV、支原体、真菌及其他类型的细菌。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注意事项: 1. 收到细胞后首先观察细胞瓶是否完好,培养液是否有漏液、浑浊等现象,若有上述现象发生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2. 仔细阅读细胞说明书,了解细胞相关信息,如细胞形态、所用培养基、血清比例、所需细胞因子等。 3. 请客户用相同条件的培养基用于细胞培养。培养瓶内多余的培养基可收集备用,细胞传代时可以一定比例和客户自备的培养基混合,使细胞逐渐适应培养条件;建议使用派瑞金的完全培养基。 4. 建议客户收到细胞后前3天各拍几张细胞照片,记录细胞状态。 5. 该细胞只能用于科研,不得用于临床应用。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其他相关小鼠原代细胞: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 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小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内皮细胞 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小鼠气管上皮细胞小鼠骨细胞 小鼠气管平滑肌细胞小鼠滑膜细胞 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骼肌细胞 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小鼠表皮细胞 小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 小鼠肺大静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破骨细胞 小鼠肺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皮肤肥大细胞

血清游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游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刘爱军钱香梁玉芳翟玉华李利红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62例MM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sFLC κ与λ浓度,计算其比值。以3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及62名健康供血者为对照。结果 健康对照组sFLC中κ值( 13.25±6.46 )mg/L,λ值(18.39±11.42)mg/L;κ/λ比值0.97±0.64(范围0.33~ 1.61)。CRF患者sFLC值为(200.01±299.87) mg/L,λ值为(191.02±245.98 )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7.804、-16.894,均P<0.001);但κ/λ比值(1.11±0.29)在正常范围内。57例分泌型MM,新诊断IgGκ、IgAκ、IgDκ型MM患者的κ值范围16.20~35 250 mg/L,IgGλ、IgAλ、IgDλ型MM患者的λ值范围为15.70~4885 mg/L。96.5%(55/57)患者存在κ/λ比值异常(<0.5或>1.5)。治疗后达缓解/平稳期κ、λ水平及κ/λ比值趋于正常。结论 sFLC检测对于MM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的监测较常规检测方法更为敏感。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轻链;血清; κ/λ比值 Serum free light chains in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LIU Ai-junQIAN XiangLIANG Yu-fangZHAI Yu-huaLI Li-hong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Beijing Chaoyang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free light chains (sFLC) in diagnosis and response to the therapies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MM). Methods sFLC (κ, λ and κ / λ ratio)were examed by immumoassay from 62 patients with MM at different stag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data, and 35 cases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patients and 62 cases of healthy donors were taken as controls. Results Medium sFLC of normal κ value was (13.25±6.46) mg/L, λ value was (18.39±11.42) mg/L; and κ / λ ratio was (0.97±0.64) mg/L (range 0.33-1.61). sFLC κ and λ of CRF patients were (200.01±299.87) mg/L, (191.02±245.98) mg/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 = -17.804, -16.894, both P < 0.001), but the κ/λ ratio was at normal range (1.11±0.29). κ value range was at 16.20- 35 250 mg/L in newly diagnosed intact immunoglobulin MM patients with IgGκ, IgAκ and IgDκ type. The range of λ values was 15.70-4885 mg/L in IgGλ, IgAλ, IgDλ type, and κ/λ ratio was abnormal in 96.5 % (55/57) patients (<0.5 or >1.5). The κ, λ value and κ/λ ratio were close to that of the normal after remmision. Conclusion sFLC ( κ, λ, and κ / λ ratio) are very good monitoring markers for MM. Multiple myeloma; Immunoglobulin free light chain; Serum; κ / λ ratio 10.3760/cma.j.issn. 1009-9921.2011. 11.002 作者单位: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与肿瘤 科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 万方数据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0例健康自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法检查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对比各型免疫球蛋白量与正常组差异。结果:检测出IgG型24例,IgA型10例,IgM型6例,同种类型中相应指标显著升高,其它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IgGΚ、IgGλ、IgAΚ、IgAλ、IgMΚ、IgMλ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和轻链的检测结果对于临床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显著意义,特别是Κ、λ轻链值明显异常时,提示高度怀疑为多发性骨髓瘤。 标签:免疫球蛋白;轻链;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起病多缓慢且隐袭,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骨痛、骨骼肿块、高钙血症等,预后较差,典型检查尿液和血液检查中发现M 蛋白[1]。其诊断和临床分型、分期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来判定,而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检查指标,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肿瘤科收治的骨髓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2011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标准,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4.6±6.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3.9±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Array360自动免疫比浊仪进行检测,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检测试剂均为原装试剂。该仪器主要通过速率散射法对有关项目的免疫浊度进行检测,即使在抗体过量的情况下,通过光束时悬浮颗粒所产生的散射光速率的变化强弱和抗体浓度成正比,电脑将速率峰值转换为抗原浓度,通过相关检测得出IgG、IgA、IgM及Κ、λ轻链值。 1.3 统计学方法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简介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致病原理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

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魏宽海 裴国献 郑 磊 王 前 金 丹 胡罢生 【摘 要】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4~6周龄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3m l,体外分离,培养至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分别用地塞松浓度为0、10-10、10-9、10-8、10-7和10-6mo l L的培养基,作用2、4及6天后,测定骨髓基质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 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并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浓度大于10-8mo l L后抑制作用越显著。地塞米松在抑制增殖的同时,可显著增强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浓度越高作用也越显著,但超过10-8mo l L后各浓度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这种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至6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强2~4倍。结论 地塞米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但可促进其分化为成骨细胞,浓度为10-8mo l L较合适。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基质细胞 地塞米松 增殖 分化 THE EFFECTS OF D EXA M ETHAS ONE ON B I OLOGI CAL CHARACTER ISTI CS OF B ONE M ARR OW STR OM AL CELL S W E I K uan2ha i,P E I Guo2x ian,ZH EN G L ei,et a l.D ep a rt m en t of O rthop ed ics and T raum a tology,N anf ang H osp ita l,the F irst M ilita ry M ed ica l U n iversity.Guang z hou Guang d ong,P.R.Ch ina 5105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exam ethasone on the p ro liferati on and differen tiati on of bone m arrow strom al cells(M SC).M ethods M SC w ere iso lated and cu ltu red in v itro.A fter treatm en t w ith differen t concen trati on s of dexam ethasone(0,10210,1029,1028,1027and1026mo l L),the p ro liferati on and alkaline pho sphatase(AL P)activity of M SC w ere m easu r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exam ethasone on the b i o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 SC.Results D exam ethasone inh ib ited cell p ro liferati on.W 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 trati on of dexam ethasone,the effect w as enhanced,w h ich w as mo re sign ifican t w hen the concen trati on of dexam ethasone w as over1028mo l L.A t the sam e ti m e,dexam ethasone p romo ted the activity of AL P.T h is effect w as enhanced w 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 trati on of dexam ethasone,bu t the alterati on w as s m all w hen the concen trati on of dexam ethasone w as over1028mo l L.T he effects increased w ith the ti m e.T he activity of AL P w as enhanced2to4 ti m es w ith the dexam ethasone fo r6days.Conclusion D exam ethasone inhab it the p ro liferati on of M SC,w h ile induce them to differen tiate in to o steob lasts.T he app rop riate concen trati on of dexam ethasone w as10-8mo l L. 【Key words】 T issue Engineering Bone m arrow strom al cells D exam ethasone P ro liferati on D ifferen tiati on Founda tion ite m s:N ati onal Basic Science R esearch and D evelopm en t Gran ts(973)(G1999054308);N ati onal N atu 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 ina(39970743) 用骨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骨缺损克服了以往方法的一些不足[1]。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与培养是最基本的环节,其来源有骨、骨外膜、骨髓和骨外组织。综合相比之下,以骨髓为最优[2]。但骨髓基质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l cells,M 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了提高其成骨效率,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促进M SC分裂增殖并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为此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地塞米松对M SC增殖与分化特性的影响,以期建立一种理想的M SC体外培养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G19990543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70743)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州,510515) 倒置相差显微镜(O lym p u s),752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B i o2rad450型酶联免疫检测仪(U SA),R PM I1640、96孔培养板(Gibco),胎牛血清(四季青生物制品公司),胰蛋白酶、T riton2100、M T T、二甲亚砜、牛血清白蛋白、考马斯亮蓝G2250 (天象人生物制品公司),地塞米松、维生素C (Sigm a),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12 方法 11211 M SC的培养 取4~6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部剪毛,碘酒、酒精消毒后,用16号骨穿针自股骨大转子部穿入骨髓腔,注射器抽吸双侧股骨骨髓共3m l,混入无血清的1640培养基反复抽吸吹打。离心、过滤网,经4号针头反复抽吸,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315m l含15%FB S的培养基,以 ? 2 3 2 ?Ch inese J R eparative and R econstructive Surgery,2001,V o l15(4)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文章目录*一、多发性骨髓瘤的概述*二、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三、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病机*四、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六、多发性骨髓瘤的防治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的概述 1、定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 2、别称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 3、发病部位血液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40岁以上,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6、科室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 1、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骨骼疼痛(特别是在背部或胸廓),肾功能衰竭,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性肺炎)是最常出现的症状。病理性骨折和椎骨压缩常见,后者可能导致脊髓受压迫和截瘫。由于在肾小管广泛管型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而发生肾衰(骨髓瘤肾病)。有些病人以贫血,伴乏力和疲劳为主,少数病人有高粘滞综合征。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不常见。 2、多发性骨髓瘤的分类 2.1、IgG型:多见,占55%~70%,分泌轻链者占50%~70%,κ/λ比例为2~3∶1。易感染,病程长,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预后在各型中最好。 2.2、IgA型:占20%~27%,分泌轻链者占50%~70%,κ/λ比例为1~2∶1。感染较少见。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 2.3、IgD型:少见,仅占1%~2%,分泌轻链者占90%,κ/λ比例为1∶9。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能损害,生存期短。 2.4、IgE型:罕见,多为λ型。易合并浆细胞性白血病。 2.5、IgM型:罕见,易发生高粘滞血症或雷诺氏现象。 2.6、轻链型:占20%,分泌轻链者占100%,κ/λ比例为1.2∶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筛查多发性骨髓瘤从血清蛋白电泳开始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它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其特点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过度生成。浆细胞株恶性增生而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不具备免疫功能,是一种无用的免疫球蛋白,因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般免疫力低下,易感染或反复感染,从而诱发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肾衰等,此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表现有贫血、乏力、骨痛、骨质疏松、易骨折等,容易误诊或漏诊,其误诊漏诊率可达75%以上。 血清蛋白电泳是针对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类检测,灵敏度高,能够很直观的反映出各蛋白区的带型,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能够很有效的防止误诊或漏诊。另外血清蛋白电泳能早期发现多发性骨髓瘤,血清蛋白电泳是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沉降率增加时都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测项目。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之前,血清电泳的γ球蛋白区域可能已经可见淡然的条带或隐见的深然条带,因此,该区带是否正常对疾病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 有以下情况者需做血清蛋白电泳进行早期筛查 1.贫血者:浆细胞的恶性增生抑制了正常细胞的生成,出现贫血。 2.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疏松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溶骨现象导致骨痛,骨 质疏松、易骨折的。 3.易感染或反复感染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浆细胞株恶性增生而产的免疫球 蛋白无效,而免疫力低下,易感染或反复感染。 4.手术前或创伤不易愈合者:免疫球蛋白IgA是人体粘膜的卫士,IgA型的多 发性骨髓瘤患者因缺乏有效的免疫球蛋白致使粘膜损伤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 5.血栓患者: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是一种粘滞性蛋白,易造成血栓形成,从而 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6.球蛋白明显增高者:可能由于恶性浆细胞生成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所致 7.高钙血症者:出现溶骨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骼中钙离子释放入血,引起 血清钙升高。 8.肾衰患者: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具有肾毒性,轻链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引 起肾功能衰竭。 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相当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能够筛查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慢性炎症等,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在诊疗中的随访,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系统的对各科别住院患者的筛查试验,尤其是在呼吸科、神经科、骨科和血液科。 1.正常人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多发性骨髓瘤住院诊疗规范

多发性骨髓瘤住院诊疗规范

————————————————————————————————作者:————————————————————————————————日期: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住院管理规范 1.病史[A,I] 注意骨痛、骨折出血、高钙血症、贫血、肾功能损害、感染、高粘滞综合征和髓外浆细胞瘤浸润、淀粉样变性的表现。 化学物质(如苯、二甲苯等)、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病毒感染史,家族史(包括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2.体征 [A,I]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骨骼症状:累及骨骼的局部压痛、骨骼局部肿块(浆细胞瘤),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出现神经及肌肉症状体征。 感染:好发于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交界处,如肺部感染,牙龈炎,扁桃体炎、肛周炎和肛周脓肿(骨髓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可以在没有症状患者中出现肺部特殊菌感染)。髓外浸润可出现胸腔积液。 贫血:皮肤粘膜苍白。重度贫血患者伴有心率增快、二尖瓣收缩期出现功能性杂音。 出血:较少见。合并血小板减少以及凝血因子异常的患者可出现出血,以粘膜出血多见。出现高粘滞患者眼底出血可与血小板水平不相符。合并淀粉样变性患者出血与血小板水平不相符,在皮肤出现特征性紫癜。 肾功能损害:出现双下肢水肿,颜面水肿。 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及外周神经病等。 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感觉减退,针刺或麻木。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A,I]:最多见的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晚期患者出现血小板的下降,合并浆细胞白血病患者分类检查可见幼稚浆细胞在20%以上。

ABO及Rh血型,乙肝2,抗HCV,抗HIV,梅毒抗体[A,I]:完善输血前准备,在骨髓瘤患者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常规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生化肝肾功能及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钙、血磷、尿酸,血及尿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查、血及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鉴定,在单纯轻链型患者加作IgD、IgE的免疫固定电泳)、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血钾、钠、钙、磷等离子,骨代谢、DIC全套,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A,I]:全面评估患者状态,进行分型以及分期,准备下一步化疗 自身抗体筛查[A,I] 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包括G显带以及间期原位荧光杂交)和分子学检查[A,I],进一步明确骨髓瘤诊断和分型,并进行预后判断。合并骨髓纤维化以及穿刺涂片无法确诊的患者可行骨髓活检。 骨骼检查[A,I]:包括头颅、骨盆、腰椎、胸椎的平片检查。有髓外浆细胞瘤者可在相应部位进行MRI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照2008年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进行诊断及分型 (一)诊断 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 血钙水平增高校正血清钙高于正常上限值 0.25mmol/L[1mg/dL]以上 或>2.8 mmol/L[11.5mg/dL]肾功能损害血肌酐>176.8μmol/L[2 mg/dL] 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低于正常值2 0g/L以上 骨质破坏溶骨性损害或骨质疏松伴有压缩 性骨折 其他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 反复细菌感染(≥2次/年) 1、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 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 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 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 导语:说起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大家可能都会鸦雀无声,可能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 说起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大家可能都会鸦雀无声,可能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还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比引起高度重视,可能大家对于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问题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吧! 治疗方法: 1.如果是感冒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主要是病毒性感染导致,如果不严重可以多喝水,注意休息,可以痊愈,如果严重可以口服一些中药制剂,如感冒清热颗粒等。还有大便出血现象是经常性的,还是偶尔的,如果经常性的你先查一下大便情况,一般有痔疮也会导致大便出血,要经常保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2.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一般提示有过敏或蛔虫感染等情况,要找出病因彻底治愈病根才能改善嗜酸性粒细胞的比值。如果有的话,可以用抗过敏的药物调节如扑尔敏,或赛庚啶等;或化验大便看是否存在蛔虫感染,有的话打虫治疗如,安乐士,肠虫清等,治愈好原发病的话,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会降至正常。 3治疗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片)和维生素C片,钙剂,激素等外,平时的生活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饮食,避免诱因,避免接触花粉,粉尘等。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饮食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轻链逃逸现象-目前使用游离轻链监控病人的最大病人数量

‘Light-chain escape-multiple myeloma’—an escape phenomenon from plateau phase: report of the largest patient series using LC-monitoring (MKG487) A. Kühnemund, P. Liebisch, K. Bauchmüller, A. zur Hausen, H. Veelken, R. W?sch, M. Engelhardt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 Clinical Oncology, 18th September 2008 Background More intensive and novel therapy opt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MM)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reatment outcome. However disease evolution induced with long disease duration and extensive pre-treatment has resulted in a change in the biological behaviour of MM and novel manifestations of relapsed disease, eg. extramedullary disease or a shift in secretion from intact immunoglobulin to free light chain (FLCs) only. This repo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etection of light chain escape (LCE) to prevent unnecessary complications and also states that monitoring patients by intact immunoglobulin levels is not sufficient. The article calls for all patients to be serially monitored with serum FLCs. Method This report studied the prevalence of light chain escape within 407 MM patients treated between 2004 and 2007. For the 10 patients who relapsed with LCE-MM, detailed analysis of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serum FLC changes, therapy responses and mode and speed of progression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is is the largest published case series to date. The patients’ MM appeared stable as judged by conventional monitoring of intact immunoglobulin levels but they developed severe organ dysfunction as a consequence of initially undetected light chain progression. Clinical symptoms of LCE were deterioration of patients’ general condition in 10/10 cases, renal impairment in 5/10, reoccurrence of severe bone pain in 4/10 and anaemia in 3/10. Relapse of disease with LCE was difficult to treat and wa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only a short period of remission. 6/10 patients were deceased after a median time of 11 months following LCE. The LCE-MM prevalence within 407 patients between 2004 - 2007 was 2.46%. Conclusion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electrophoresis and quantitative immunoglobulin measurement were unable to detect disease progression with LCE. Serum FLCs were shown to be reliable markers and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serum FLC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follow-up of patients rather than immunoglobulin levels alone. “We agree, nevertheless, that LCE-MM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especially in the era of more intensive and biological therapy options and may need more cunning treatment options.” “With this to date largest documented series of an important mode of relapse, we demonstrate that sFLCs are reliable marker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Early detection of LCE-MM shoul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unnecessary disease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nal impairment or symptomatic bone lesions in patients deemed to be progression-free by standard assessment of intact Ig kinetics. “In summary our repor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apacity of myeloma cells to produce intact Ig declines during the disease course and that it should be routine practice to check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disease activity in the follow-up rather than Ig levels alone, namely SFLCs…..” DTP 30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