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抑制因子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作用_年新文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抑制因子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作用_年新文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抑制因子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作用_年新文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抑制因子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作用_年新文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2013-03-29 18:09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作者:吴政政等 脑缺血可诱发从细胞能量耗竭到细胞死亡的一系列级联事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自由基形成、炎症反应等。以往研究多局限于脑缺血对神经元的损伤,但由于人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的数倍,因此,在脑缺血后保护与维持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同样重要。目前,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unit,NVU)日益得到认可和关注,其在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应致力于挽救整个NVU的功能,而星形胶质细胞正是NVU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具有多方面的复杂作用,一方面可促进神经元存活,另一方面也可加重缺血性损伤。现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与损害作用做一综述,探讨其调控机制,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一类,其数量为神经元的5倍,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CNS的生理和病理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同时包绕着血管壁和神经突触,参与调控细胞代谢、血流、离子平衡、神经递质水平、神经传输和突触可塑性以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通过缝隙连接相互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NVU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星形胶质细胞作为NVU 的重要成分,一方面伸出大量终足参与BBB,另一方面参与形成神经元突触,被看作是继突触前和突触后成分之后的突触第三成分。脑缺血时,由于缺血核心区葡萄糖和氧供应完全终止,致使包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所有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但是,缺血半暗带内的葡萄糖和氧供应尚部分维持,使星形胶质细胞可存活较长时间。利用氧一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进行的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对OGD 的耐受性好于神经元;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OGD时能利用糖酵解产生ATP 供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缺血性卒中时由于持续和严重的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的调控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着脑组织功能,如谷氨酸动态平衡、水平衡、BBB稳定、脑血流量调节、细胞外离子平衡、神经保护因子分泌等。 2 脑缺血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CNS发生的多种病理学变化,如卒中、外伤、肿瘤、变性性疾病等,均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这种活化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然而具体过程尚不清楚。星形胶质细胞是CN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缺血时,缺血程度、血脑屏障破坏、炎症反应、代谢失衡、细胞兴奋毒性以及氧化应激均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 虽然普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CNS疾病的病理学标志,但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定义却并未能达成共识。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包括4个特征:(1)由任何形式及程度的CNS损伤和病变引起的一系列分子、细胞和功能水平的变化;(2)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其分子表达进行性变化,细胞进行性肥大,严重时发生细胞增生和癍痕形成;(3)其变化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导读: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细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footplate)或称终足(endfoot),有些脚板贴附在邻近的毛细血管壁上(图1-2),因 此这些脚板又被称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脑脊髓表面的脚板则附着在软膜内表面,彼此连接构成胶质界膜(glia limitans)。在用尼氏法等一般染色组织切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核比其他胶质细胞的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而分散,故染色浅,核仁不明显。胞质中没有尼氏体,但具有一般的细胞器。胞质中含有大量交错排列的原纤维,伸人到胞突中并与胞突平行行走,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原纤维的超微结构是一种中间丝,称为胶质丝(glial filament),其直径介于微管(25μm)和微丝(6μm)之间,由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50000的蛋白质组成,此类蛋白质被称作为胶原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利用细胞免疫法证明GFAP 仅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中,因此可利用GFAP的特异性抗

体来检测星形胶质细胞。 根据胶质丝的含量以及胞突的形状可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两种: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多分布在脑脊髓的皮质,突起细长,分支较少,胞质中含大量胶质丝,又称蜘蛛细胞(spider cell);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多分布在灰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胞质内胶质丝较少,又称苔状细胞(mossycell)。电镜下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核有缺刻, 胞质较清亮,游离核糖核蛋白体和粗面内质网均很少,糖原颗粒丰富,有大量的胶质丝。纤维形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呈长圆柱形,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呈薄片状,并常包裹着神经细胞及其突触(不伸人突触间隙)。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相隔一层基板,脚板质膜与基板接触处有半桥粒结构。 相邻星形细胞之间以及相邻脚板之间有缝隙连接。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狭窄,仅约3nm,内含组织液。缝隙连接又称缝管连接或接合膜(nexus),是由大量连接小体(connexon)有规律 地成平板状排列的连接。每个连接小体又由6个亚单位镶嵌蛋白组成,这种蛋白被称为连接蛋白或接合素(connexin)。连接小体的中央有一中央小管(centralcanaliculum)通连相邻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主要由接合素43(CX43)构成。而少突 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由CX32构成。 星形胶质细胞比脑内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具有更广泛的缝隙连接,由此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类似于合胞体样结构。这种缝隙连接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摘要】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取决于不同的神经元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然而,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可塑性的第三个要素——突触周围的胶质细胞。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仅是被动的辅助角色, 起支持和营养等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无论在中枢还是外周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都主动参与了信息的传递与整合,并通过其释放的神经胶质递质等直接影响突触的可塑性。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AS在突触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AS;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突触传递 在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数量占90%,其中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体积最大,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胶质细胞。过去认为AS主要是对神经元起支持和营养作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 在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脑的发育和神经病理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结构。最新观点认为,AS与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共同构成三重突触(tripartite synapses)结构,参与信号的传导和整合[2]。 1 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突触数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既包括突触传递效能的变化,又包括突触形态结构以及亚微结构的变化,来调节神经传导和神经分泌等[3]。 根据作用时间,突触可塑性可分为短时效的和长时效的。根据接收条件刺激的突触前纤维与传递效应改变的突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分为同突触型,即条件刺激和可塑性改变发生在同一条突触通路上;和异突触型,指条件刺激作用于传入神经,而可塑性改变发生在没有接受刺激的突触通路上[4]。 2 AS与突触可塑性 AS与突触前、后神经元的位置关系密切,在神经系统内与突触结构紧密相连。早在1997年,Barres等[5]就报道,胶质细胞可以促进突触间的联系。与胶质细胞共同生长的神经元突触的活跃程度是独自生长的神经元突触的10 倍。后来,Barres 实验室又发现,去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的AS后,电生理记录反映突触的活性很小;将AS加入后, 即使没有与胶质细胞接触, 神经元对多种刺激的反应程度也比那些独自生长的高出7倍, 且很少出现突触传递障碍。为解释上述现象,Mauch等[6]使用层析、2 d电泳和质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AS在突触囊泡的释放和再循环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AS 释放的载脂蛋白/ 胆固醇被神经元内吞入胞内, 使RGCs的自身突触(autapse) 数目增加了8倍, 量子含量(quantal content)增加了10倍。近年来,使用细胞培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胞 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 B、B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T细胞 B、B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4、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 B、IL-2; C、IL-3; D、IL-4IL-8 5.天然免疫过程中重要的负调节性细胞因子是() IL-1; B、IL-6;IL-10; D、IL-12;E、IL-18 二、填空题 1.由___淋巴细胞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____集落刺激因子_______。 2.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___淋巴细胞______产生。 3.细胞因子通常以__旁分泌____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以__自分泌___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机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近距离进行精细调节,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趋化因子——(chemokine) 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 3.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

4.白细胞介素——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和淋巴因子。 5.干扰素——由活化淋巴细胞和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6.肿瘤坏死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类,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增殖、促进TL、BL增殖、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分子量低,属糖蛋白; ②、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③、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迅速而短暂; ④、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正负调节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 ——免疫调节作用; 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作用; ③、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肿瘤活性和炎症介质; ④、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生长分化;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免疫细胞; ⑥、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星形胶质细胞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 (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分泌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 (三)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 (四)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 (一)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 (三)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四)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目的从新生鼠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方法新生大鼠皮层分离的混合星形胶质细胞,经差速振荡法得到纯化的PAS和FAS;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观察到两种细胞均特异性的标记为阳性.PAS外观扁平似圆盘状,细胞体 较大,突起宽而扁,分支少,均匀排列生长;FAS细胞体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多,细长并有分支,呈交错生长.结论采用差速振荡法体外纯化培养两种AS,方法可行、有效,同时纯度达95%以上. 脑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一类大胶质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分泌雌激素的规律,研究AST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于传代培养的第0 d、7 d、14 d、21 d进行细胞计数,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AST条件培养液(ACM)中雌二醇(E2)的浓度.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 组;ACM培养组;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雌激素培养 组;ACM+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Tamoxifen培养组.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和突触计数方法观察各组突触形成数量的差别.结果AST数量分别为1×104/ml、1.1×106/ml、1.4×106/ml、1.5×106/mi;ACM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ng/L):0、117±22、266±22、252±27.第0 d培养液中未检测出雌二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雌激素浓度迅速增加,14 d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但21 d时培养液中雌二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各实验组突触荧光颗粒数分别为(个/细胞,培养第9 d):14±3;79±5;83±8;80±6;32±3;29±3.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突触形成的数目近6倍,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 能阻断ACM促突触形成效应的75%左右.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过程,而胶质源性的雌激素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促突触形成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AS)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AS是构成突触结构的第三种成分.AS对突触的数量、形态结构、成熟过程以及突触传递都有影响.AS能够以多种方式和神经元相互作用,如通过谷氨酸-谷氨酰 胺循环、细胞内Ca2+浓度的改变等环节影响神经元的生物活性,进而发挥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AS亦能够通过分泌多种介质,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1-03-16修回日期:2011-05- 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83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110057);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2008A0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2010KYJD018).作者简介:孙缦利(1987-),女,硕士生,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虞燕琴(1971-),女,博士,副教授,硕导,从事感觉系统研究;E- mail :yanqinyu@zju.edu.cn http :∥www.journals.zju.edu.cn /med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6.017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孙缦利,虞燕琴 综述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两种神经细胞—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和传递中的功能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其机制也了解得比 较清楚。而相对于神经元来说,胶质细胞是否以及怎样参与神经信息的整合、传输,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因为胶质细胞本身的电惰性,接受电刺激或机械刺激后不能像神经元那样发生动作电位,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认为胶质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营养神经元,本身不具备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功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一起共同参与神经系统中各项功能活动的调控。胶质细胞, 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在各种信息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以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为主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诱发电位,躯体感觉;星形胶质细胞;突触;感觉信息处理[中图分类号]R 3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9292(2011)06-0673-07Role of astrocytes in sensory processing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UN Man-li ,YU Yan-qin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College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ell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CNS )of mammals-neurons and glia.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eurons have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while the role of glia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ecause they cannot produce action potentials like neuron.During the past decades , glial cells were considered to play a supportive role in CNS instea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Recently ,a variety of studies suggest that glial cell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brain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neurons.Glial cells ,especially astrocy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ifferent sensory processing.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review the role of astrocytes in sensory processing in the CNS. [Key words ]Evoked potentials ,somatosensory ;Astrocytes ;Synapses ;Sensory processing [J Zhejiang Univ (Medical Sci ),2011,40(6):673-679.] 第40卷第6期 2011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 Vol 40No 6 2011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1.细胞因子(CK)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2.细胞因子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两类:淋巴因子(LK)和单核因子(MK);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六类: (1)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因其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而命名。IFN有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和IFN-β合称为Ⅰ型干扰素,主要由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其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也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IFN-γ又称Ⅱ型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不及Ⅰ型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因最初发现其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而得名。主要的有TNF-α、TNF-β。TNF-α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大剂量可引起恶液质。TNF-β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能发挥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也能引起发热反应、炎症反应和恶液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组细胞因子。 (5)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 (6)生长因子(T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也可抑制免疫应答,如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理化特点和分泌特点 (1)理化特点:多数是小分子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如IL-1、IL-2),少数以二聚体(如IL-10、IL-12)、多聚体形式存在(TNF为三聚体)。

浅谈细胞因子

浅谈细胞因子在养猪中的应用 李爱民 一、细胞因子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细胞组成,免疫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让猪不发病。细胞因子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是多种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包括干扰素(IFN)、转移因子(TF)、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INF)、MHC-Ⅱ等,和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起形成完整的免疫功能。 二、细胞因子能干什么? 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生物功能,可以刺激或者抑制免疫功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或促进血细胞生成、分化与增殖,在抗感染与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机体内某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一旦发生异常变化,则会导致病理性反应,甚至致病。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工人”!是保持机体健康的物资基础。细胞因子数量的多少和猪“防火墙”的高度直接相关! 三、免疫抑制和亚健康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免疫抑制—就是免疫器官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也就是说,我们给猪打过疫苗以后,没有产生我们想要的足够的抗体!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失望的现实——疫苗用的可能是进口的,剂量也比较大,免疫次数也不少,抗体就是不合格!免疫抑制导致基础免疫失败,这是猪越来越难养的根本原因。 亚健康状态—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疾病。我们经常看到某个猪群里出现母猪体态偏瘦、被毛粗乱、有泪斑甚至毛孔有铁锈色渗出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发育及基本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的发育及基本功能 1、神经胶质细胞的发育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胶质细胞一般分为四种,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其中,室管膜细胞位于脑室或中央管周围,其性质接近神经干细胞,而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游走巨噬细胞的单独一群,被认为来源于外周血。故CNS内胶质细胞的发育—般是指AST和OLs的生成,始于胚胎后期并延续到出生后,关于二者的起源目前尚存有争议,大部分观点认可它们源于共同的祖细胞-胶质限制性祖细胞/前体细胞(Glial restricted progenitor/precursor cells, GRPs),其作为神经管内衬,神经管构成脑的内表面,神经膜细胞来源于神经嵴。 1.1 OLs的发育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室周区及室下区有增殖能力的神经上皮细胞,即神经前体细胞或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 ),发育过程历经NPC→少突胶质祖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progenitor)→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OPC)→幼稚少突胶质细胞(Immature oligodendrocyte)→成熟少突胶质细胞(Mature oligodendrocyte)几个阶段。在各个发育时期细胞表达特异性的标志蛋白,只有当细胞发育成熟,开始表达MBP,PLP,MOG等髓鞘相关蛋白后,细胞才具髓鞘形成的能力。 1.2 AST的发育 1.2.1 正常成年动物脊髓AST的来源 传统的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CNS内细胞的补充來自两个限定区域: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一般认为脊髓内正常发育的绝大部分AST是由前体细胞GRPs,经历星形胶质前体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AST。也可由放射状胶质细胞或室管膜细胞分化形成。成年脊髓AST的主要来源有两类细胞:一类是位于中央管周围的缓慢分裂的室管膜细胞;还有一类就是在脊髓灰质和白质内弥漫分布的NG2阳性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尽管很多研究认为OPCs在正常脊髓内只形成少突胶质细胞,而不会分化为AST。其中室管膜细胞是补充维持正常脊髓内胶质细胞数量的主要来源。 1.2.2 脊椎损伤后新生AST的来源 脊髓损伤发生后,脊髓内的前体细胞和AST等迅速做出反应,生成新的AST。但在损伤条件下情况会变的复杂,可能会随着损伤的进展发生变化。其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AST自身的活化 正常体内的AST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终末分化细胞的特性,很少会增殖分裂。脊髓损伤发生时,原本静止的细胞很快发生活化,形成反应性增生的AST。这些增生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均明显肥大,基因表达等也会出现异常。反应性增生的AST是构成胶质瘢痕的主要细胞,且能够表达或分泌抑制神经轴突再生的分子,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等,通常被认为起干扰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二)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胞体呈星形,核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稀少,星形胶质细胞分两类,一类为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其突起短粗,分枝多。另一种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它的突起细长,分枝少。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是与少突胶质细胞源自同一前体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及其突起间的空隙几乎全部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结构的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构成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和代谢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调节局部神经递质的浓度,使神经网络能平稳地发挥作用。还能吸收细胞间隙中过多的K+,为K+的存储库,通过调节K+的水平而影响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有维持神经元生存和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亦能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星形胶质细胞有分裂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填补缺损,形成胶质瘢痕。 (1)方法和结果 选择出生2 d 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皮层,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7℃ 30min)后用培养液(90% DMEM,10 % 胎牛血清,2mM谷氨酰胺)吹打分散成细胞悬液,先接种于玻璃培养瓶中,于培养箱中孵育30 min后,翻转瓶子吸出细胞悬液,除去已贴壁的成纤维细胞,再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75cm2塑料培养瓶中, 种植密度为1×105 个细胞/cm2,每瓶10ml细胞悬液置。置36℃、10%CO2 培养箱中培养。每周换液2 次,培养10-14h,细胞分为两层,下一层为I型胶质细胞即原浆形胶质细胞,上一层是O-2A前体细胞,根据两类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以振荡培养技术进行分选,在37℃摇床上振荡,16 h (180r/min)O-2A前体细胞可被摇下来,摇下来的细胞种植在涂有鼠尾胶的75mcm2塑料培养瓶中,培养液使用20 % 胎牛血清促进O-2A前体细胞分化为II型胶质细胞即纤维型胶质细胞。可分裂增殖的原浆形胶质细胞和纤维型胶质细胞可用于进一步传代培养,也可进行冷冻保存备用。纯度鉴定可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染色确定。 (三)少突胶质细胞 1、方法和结果 少突胶质细胞培养方法同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少突胶质细胞比星形胶质细胞小,光镜下少突胶质细胞胞体呈圆形或多角形,突起呈串珠状,根据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束间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周围少突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形成及维持髓鞘。讨论 在神经生理、生化和神经药理的研究中、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研究单个神经细胞功能和结构的适宜方法。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背根神经节、颈上交感节、胚胎脊髓和不同脑区(海马、隔、下丘脑、大脑皮层、小脑和垂体细胞等)培养细胞的形态特征都不尽相同,这与它们具有不同功能有关。交感和感觉神经元以及不同脑区神经元的体外培养成功,为我们深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合适的体外实验模型。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也翻译为细胞激素(Cytokine),是一组蛋白质及多肽在生物中用作信号蛋白。这些类似激素或神经递质的蛋白用作细胞间沟通的信号。细胞因子多是水溶性蛋白和糖蛋白,分子量小(8-30千道耳顿)。 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释放,尤其重要的是在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由于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参与免疫性疾病、炎症及传染性疾病。不过,并非所有的功能仅限于免疫系统,细胞因子还涉及多个胚胎发育环节。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如造血性和非造血细胞)产生。并能对邻近细胞或整个机体有作用。这些效应强烈依赖于其他化学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存在。 命名 根据其假定功能,来源细胞或靶细胞,细胞因子曾被命名为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趋化因子。因为细胞因子的特点是相当冗余性和多效性,这些区分已经过时. ?白细胞介素一词最初使用是因为有些研究者推定其主要靶细胞是白细胞. 现主要用于命名新的细胞分子,与其可能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关系。 ?趋化因子是指可以介导细胞趋化的细胞因子。值得注意是,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唯一的趋化因子被命名为白细胞因子。 作用 每个细胞因子与其特异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由此引起的细胞内信号传递而改变细胞功能。这可能包括上调或下调几个基因的转录及其转录因子。从而导致细胞内其它细胞因子的生产、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增加,或通过反馈抑制而抑制其自身的作用。 对于某一特定细胞的某一特定细胞因子,其作用取决于细胞外浓度,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多少,以及配体-受体结合活化后的下游信号。而后两种因素可因细胞类型而异。有趣的是,细胞因子的特点是相当的“过剩”,许多细胞因子似乎有着相似的功能。 细胞因子的功能可以被归纳为: ?自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释放它的细胞当中。 ?旁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相邻的细胞上。 ?内分泌:细胞因子扩散到远处的区域(通过血液或血浆)来影响不同组织。 分类 按结构分类 ?根据结构的同源性,可以将细胞因子分为四种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