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刘长江

2012-11-19 15:40:48 来源:《唯实》(南京)2007年5期作者简介:刘长江,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4

刘长江(1951—),男,湖北宜昌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阶级、政党与国家政权。

内容提要:俄罗斯工人阶级在俄罗斯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苏联解体、俄罗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后,俄罗斯工人阶级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一落千丈。虽然俄罗斯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也进行过斗争,但总体而言,今天的俄罗斯工人阶级实际上又重新成为一个自在阶级,目前正处于迷失方向的状态。

关键词: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变化

一个国家发生根本变化必然使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社会阶级发生同样的根本变化。苏联共产党的失败,使俄罗斯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俄罗斯的每一个社会阶级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对于俄罗斯所发生的社会阶级变化,我国学者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却基本忽略了一个在俄国和苏联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阶级:工人阶级。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对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为基础思考几个理论问题。

俄罗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

“同欧洲各国的工人相比,俄国工人显得是一个例外。”[1] 产业工人在俄国一出现,就开始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从1860年代起,工人们就因为工资、工厂内部的权力关系等问题举行各种抗议活动。因而俄国工人的战斗性无论从参与工人运动的人数还是工人运动的性质来衡量,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比如,在1905年革命中,参加罢工的俄国工人就超过了300万,而在此之前,主要工业

国家参加罢工人数最多的是1894年的美国,也仅有50万人。[2] 而且,在1905年革命以后,俄罗斯工人阶级对阶级利益的追求变得更直接也更有进攻性。[3]

俄国工人不但在战斗性方面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人,而且在学习理论方面也显得十分突出。普列汉诺夫曾经描述了他所接触的俄国工人是如何学习的,他写到:有许多工人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在一天工作10到11个小时以后,晚上回到家里,这些工人会读书到深夜1点,我被他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而感到震惊:政治经济学、化学、社会问题、达尔文的理论都被他了解,要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需要花十年时间。参加这些小组的工人,表现出对知识的异常强烈的渴求。这些工人热切地利用小组的机会,希望找到摆脱自己毫无希望的社会状况的途径。一些更有觉悟的工人,不仅掌握了他们所学习的基本知识,而且表现出对科学和科学地理解自己周围世界的兴趣。[4]

也许正是因为具有这样一些特别的优点,俄国工人阶级才能在十月革命和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表现出巨大的牺牲精神和严密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纪律性,表现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极大的创造性。苏维埃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就是俄国工人在1905年革命中创造出来的。俄国工人阶级不仅为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最主要的贡献,而且为了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工人阶级在内战中遭受到难以想象的损失。大批最勇敢、最有政治头脑的产业工人在内战中献出生命,“无产阶级专政取得了胜利,但无产阶级本身却差不

多消失了。”[5]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俄国工人阶级就没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和巩固。

在内战结束后,面对在新建立的政权中出现的官僚化现象,莫斯科的工人甚至表现出比苏联共产党更加忠于十月革命的理想,在1921年,一位工人代表曾经表示:我们已经为共产主义者做了一切,但那是为忠诚而勤奋的共产主义者做的,而不是为寄生虫做的。为了改善经济形势,我们会继续做需要我们做的一切,但同时我们将离开说废话的共产党的行列。而这恰恰是共产党人的观念。[6] 同时,工人阶级也表现出强烈的要求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的愿望,他们一些人还引用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事业的理论提出无党主义的口号。[7] 这些愿望和口号被苏联共产党坚决拒绝,因为工人的这些愿望并不具备立即付诸实践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而且理论上错误也十分明显。虽然工人提出的口号有明显错误,但如果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却是建立工人民主的有利条件,苏联共产党不加区别地拒绝了工人在这方面的所有要求,显然对后来苏联政治民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同时,工人阶级还对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标志就是在苏联形成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没有成功,并带有强烈的“左倾”色彩,但它体现了革命胜利初期的乐观主义,一种坚信工人也能进行文艺创作的乐观主义。它所反映的是,工人阶级寻求与政治和经济变革同步的文化变革的愿望。[8] 而工人阶级所表现出的社会主义热情显然是苏联工业化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然,在苏联存在的69年中,在苏联的宪法中,工人阶级都被给予极高的地位,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领导阶级。虽然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工人阶级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宪法规定的权利,但工人曾经是苏联共产党党员的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苏联党政干部和一些企业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苏联最高领导人中也有工人

出身的党员。同时,在苏联也曾经建立起一些使工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机构,从这个方面看,工人阶级仍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工人对所在企业的决策也具有法定的参与权,而且,工人的收入与其他两大社会群体相比,也是可以使工人基本满意的。而且,苏联的文化发展也体现出对工人阶级地位的肯定,大批文艺作品都以工人作为主角。所以,工人阶级在苏联时期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作为一个工人不会给人以地位低下的感觉,也不会在生活上与其他两个社会群体的成员有太大差距。在苏联解体前,当时的俄罗斯在企业就业的工人是社会就业居民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前,斯大林在1936年提出,苏联社会只有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集体农庄的农民,这两个阶级都包含着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两个阶层。[9] 斯大林的分析实际上进一步在理论上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尽管当时工人阶级并不能充分发挥这样的作用,但至少在理论上,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完全的肯定。由于当时在苏联已经出现了官僚主义现象,这就使许多工人产生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被排除在权力之外,而掌握权力的人既不与群众协商,也不理睬他们的愿望。而且,工人中的一些非党工人也认为自己与党员工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不平等的。[10] 斯大林的分析被继承下来,苏联继续肯定工人阶级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并强调在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还将不断加强。[11] 但从斯大林时期到苏联解体,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执政的苏联共产党也逐渐官僚化,工人阶级与苏联共产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疏远。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人阶级的分化已经出现,一些工人具备了更高的知识水平,当时的学者和理论家都注意到已经发生的变化,并认为这是工人阶级知识化的结果。[12] 但他们的分析特别是他们的结论被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是

不正确的。其实,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新变化。长期实行的劳动保护制度,在给工人以安全感的同时,也因此在苏联工人中产生了一种害怕变动和丢失既得利益的保守主义。其最显著的表现为,许多工人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13] 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苏联工人提供了充分而有保障的就业,平等主义的工资政策,工业企业工作压力的减轻,全面的社会福利,国家补贴下的低物价等进一步强化了部分工人中的保守主义倾向。[14]

在苏联1985年开始的改革中,工人阶级没有表现出曾具有的创造性,其本身对待改革的态度就不一样,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工人占了苏联工人阶级的多数,“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态度并不积极,对于改革他们虽然赞许但却态度消极。”

[15] 真正发自内心支持改革的主要是工人阶级中那些有专业技能,热爱自己的工作,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的工人。当然1985年前后对改革持这样态度的并不仅仅是工人,包括其他各个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在当时的苏联:“每个人都支持改革,但每个人都希望改革只触动别人。每个人对改革的反应都是,只要改革不打破我的平静生活,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官员的特权必须废除,但请不要触动我的特权。”[16]

当苏联社会出现政治上对立的各种力量以后,一部分工人站在苏联共产党一边,一部分工人则与苏联的反对派一起反对苏联共产党。当苏联出现非正式组织以后,大量青年工人参加了非正式组织,大约有51%的青年技术工人和65%的青年工人认为自己是非正式组织的成员。[17] 青年工人在政治上所做的这种选择大大削弱了苏共的执政基础。1991年3月发生的煤矿工人罢工,为反对派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施加压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以说,1917年,由于俄国工人阶级反对旧制度的战斗性,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1991年则由于相当一部分工人不再支持苏联共产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

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工人阶级在国家宪法中的领导地位不复存在,当代俄罗斯的统治精英(以官僚为代表的政治精英和以寡头为代表的经济精英)基本上不可能从工人阶级中产生,工人阶级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政治地位,即使是名义上的法定政治地位也完全没有了。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俄罗斯的建立,工人阶级重新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雇佣劳动者,其经济地位也一落千丈。

在1991年底俄罗斯开始进行的激进改革带来的严重后果,工人阶级是主要的承受者,或者说,俄罗斯工人阶级是1991年以后俄罗斯经济改革中最主要的利益受损者,而且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但在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的社会科学文献中却没有对俄罗斯工人阶级的研究。俄罗斯社会学家特鲁斯可夫曾经指出:“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概念和研究对象,实际上已经从社会视野中消失了。在学术刊物中,几乎看不到工人阶级这个概念,当局也没有表示过对他们的关注。也许,它消失了,蒸发了?”[18] 在俄罗斯,工人阶级当然不可能消失或者蒸发,它在从社会视野中消失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又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这些社会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当代俄罗斯工人阶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俄罗斯社会学家对工人阶级的研究首先是激进改革对工人阶级规模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由于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造成的严重后果基本上由工人阶级所

承受,所以工人阶级的人数比改革前大幅度减少。一部分工人因为激进改革而失去了工作,成为失业者,一部分工人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工人阶级的人数迅速下降。按照俄罗斯社会学家的估计,2000年俄罗斯工业部门的工人总数约3000万人,其中熟练工人2100万,非熟练工人近900万。[19] 但对于哪些就业居民应该算作工人阶级,俄罗斯社会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凡是雇佣劳动者都属于工人阶级,有的则认为,只有在工业部门就业的才能看做是工人阶级。不同的方法,导致社会学家对工人阶级人数的估计,有较大出入。如果把雇佣劳动者都列入工人阶级的行列,工人阶级的人数将超过5000万,如果将工人阶级限定在工业部门,工人阶级的人数就是3000万左右。[20]

重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使俄罗斯迅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占俄罗斯人口极少数的政治和经济精英处于社会的高层,一部分专业人员构成俄罗斯的中间阶层,而工人经济中的熟练工人处于社会的基础阶层的中间及低层,非熟练工人则处于社会的低层。

需要注意的是,当代俄罗斯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是这样形成的,当5%的富人构成社会高层时,将居民的绝大多数“向下压”,而中间阶级并不完整。[21] 因此,一个我们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所熟悉的社会阶级结构在俄罗斯形成了,掌握资本的统治集团和雇佣劳动者集团即工人阶级构成社会的两极,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构成当代俄罗斯的主要社会矛盾。[22]

1990年,俄罗斯工人中在私有部门就业的,仅仅10%多一些,到1997年,在私有部门就业的已经达到俄罗斯工人和专业的几乎一半。在过去几年,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在新制度下的国有企业,如果不考虑那些资源部门(首先是石油天然气部门),其员工的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理想的。国有企业在支付

薪酬时,不考虑通货膨胀,不考虑国家极其糟糕的金融状况,所支付的薪酬并不补偿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收入下降的那一部分。在私有部门,薪酬支付明显高于国有部门。在1999年(按照10月的数据),每月收入在1800卢布以上的工人,国有部门为25%,私有部门为43%。

在当代俄罗斯,“高层”和“低层”之间的社会与文化的两极分化扩大了许多倍:俄罗斯的“贫困面”从80年代末的18%扩大到了现在的40%—50%。居于社会下层的贫困群体,其状况没有改善的前景。[23] 特别是那些只有低技术能力的人们,他们只能指望国家提供保障,但国家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提供足够的保障。许多不能适应市场关系的工业部门无法维持下去而陷入非常困难的景况。在经济中具有优势的,不是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而是消费品生产部门,这不能不对各个产业部门产生影响,同时也就对居民的社会职业结构产生影响。在私有部门迅速增加的工人主要是在商业和服务业等部门,在这些部门,国有部门已经减少到最低限度。国有部门主要在基础工业部门保留下来,还有一部分运输部门,以及本质上属于自然垄断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收入很低。

绝大多数工人都对自己的物质生活状况非常不满。出现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因为个人生活状况的恶化,不如说是因为人们的社会期望破灭了。俄罗斯工人目睹了经济改革灾难性的社会后果而深感失望。俄罗斯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这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在居民心目中,社会主义所有制“威信的复苏”和私有制即资本主义所有制则名誉扫地。根据俄罗斯社会学家调查的数据,从1992—2000年,国有企业支持者的人数在莫斯科从17%上升到25%,在萨拉托夫从17%上升到50%。[24] 研究工人阶级的社会学家的结论是,工人阶级对于俄罗斯国家资本化的进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社会学家克里亚耶夫认为:绝大多数工人不支持国家资本化的方针。许多被调查者最希望国家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俄罗斯社会分化的另一个结果是,绝大多数在企业工作的工人,感觉到越来越难以对劳动集体(企业)重要问题的决策施加影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劳动集体施加任何影响的可能。

所以,俄罗斯工人阶级今天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法定和实际政治与经济优越地位的阶级,而仅仅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雇佣劳动者群体。在今天的俄罗斯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总体只能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如果按照职业来划分,工人阶级的地位可能就是最低的了。由于苏联时期就已经完全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农村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小,而且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在今天的俄罗斯,农村居民生活遇到的困难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比工人阶级小。即在一定意义上,农民的地位反而高于至少是不低于工人阶级。

虽然俄罗斯工人阶级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理论和法定意义上的政治地位,收入在社会各个群体中也是较低的,但由于俄罗斯仍然主要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生产仍然是国家经济的主体,所以,俄罗斯社会学家认为,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力。但是,俄罗斯当局,不管是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叶利钦政府,还是主张强国思想的普京政府,都不认为工人阶级对于俄罗斯的复兴具有什么重大意义,他们的理想是形成一个类似于西方的中产阶级,把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希望都寄托在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身上。但俄罗斯社会学家认为,在俄罗斯中产阶级仅仅是一个神话,在俄罗斯发挥西方中产阶级作用的实际上是工人阶级,特别是社会能否稳定,基本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态度。[25]

今日俄罗斯工人阶级的特点

虽然俄罗斯工人阶级的收入下降,过去曾经有过的社会地位也不复存在,而且激进改革的代价也基本上由工人阶级承担了,但工人阶级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巨大的反抗活动,不仅没有大规模的政治抗议,甚至为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抗议活动,也只是以较小规模进行。这与俄罗斯历史上工人阶级的革命传统似乎差距太大了,因而不能不引起学者的关注,一些俄罗斯学者对今日工人阶级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观点。

社会学家特鲁斯可夫认为:1. 工人阶级人数的减少和他们在就业居民中比例的下降;2. 失业人数的上升;3. 工人阶级所遭受的破坏和退化(非熟练工人数量的增加,熟练技术工人的减少,高效率产业工人减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的增加);4. 工人世界观的变形;5. 缺乏阶级团结和对自己特殊阶级利益的认识;许多工人转变为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26]

另一位俄罗斯社会学家巴拉巴诺夫为工人阶级描绘了更加具体的图景:1. 工人阶级在就业居民中比例的减少;2. 许多工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化的反映);3. 工人阶级对政权和政府反感;4. 许多工人从生产领域转入到服务领域;5. 发展的优势退化(3/4的工人技术没有得到提高);6. 工人阶级固有的低社会流动;7. 2/3的工人生活在失业的恐惧中。[27]

而克里亚耶夫更充分、更深刻地概括了工人阶级社会地位恶化的特点:1. 工人的无产阶级化;2. 工人在就业中的比例缩小;3. 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下降;

4. 工人阶级的社会分化的加剧;

5. 工人阶级老化的趋势;

6. 对劳动的不满加剧;

7. 工人的社会自我感觉急剧恶化;

8. 部分工人的利己主义思想表现为道德退化;

9. 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政治活动能力下降;10. 工人阶级已经迷失了方向,不能统一行动。[28]

因此,一些俄罗斯社会学家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是,俄罗斯工人阶级处于苦难状态。它没有显示出阶级的领导权,而且也没有显示出反抗精神,它的软弱使它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特鲁斯可夫还通过对1990—1999年的10年间,平均每个企业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的下降来证实这个结论,其引用的数据分别为:383、135、57、455、302、55、80、52、48、33。参加罢工的工人平均数在1993年为455人,1995—1999年下降为53人。[29] 虽然有学者曾经预言随着工业的恢复,工人阶级将展开要求参与企业管理乃至非私有化的斗争,但后来的事态变化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状况说明,俄罗斯工人阶级仍然处于“自在”状态。俄罗斯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发生过,这个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联共产党在工人中的革命活动相联系。如果现在的俄罗斯工人阶级重新成为“自在阶级”,那就是从“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这可能吗?很显然,这是可能的,因为这个变化已经在俄罗斯发生。一个阶级是处于自在状态还是处于自为状态,其基本标志是这个社会阶级的大多数成员是否具有对共同的阶级利益的认识,即阶级意识特别是对阶级地位的认识是否形成,在于他的组织程度。俄国工人阶级在历史上曾经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自己已经形成的阶级意识,但已经形成的阶级意识为什么消失了,是如何消失的,是一个令人感兴趣又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深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但它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当然,也有俄罗斯社会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别连立基认为,许多企业的工人,即使长期被拖欠工资,但过去和现在都在继续工作。但在另外的情况下,他们又是主动的,独立的保卫企业和居民的利益。维堡纸浆和造纸联合企业、莫

斯科家具厂和许多其他企业发生的事件就是这样的。而且,工人在采取这样的集体行动时,不但表现出巨大的勇气,而且也表现出对斗争策略的熟练运用。在俄罗斯工人阶级采取的斗争中,维堡纸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工人因为企业改制于1998年占领了工厂,而且其行动维持了两年,根本原因是俄罗斯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同时也就必然要产生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雇佣劳动者。俄罗斯短时间内创造的这个资产阶级,“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性:对人民的轻视”[30]。这正如一位俄罗斯记者所描述的:“他们显然‘忘记’了,在企业内不但有财产和产权,而且还有劳动集体。”[31] 这不能不引起工人的抗议。俄罗斯1995年通过的相关法律肯定了企业劳动集体的地位和作用,维堡纸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工人在占领工厂的过程中,恰恰就运用俄罗斯现有的法律作为重要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形势发展到新的阶段时,维堡纸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劳动集体就转向了创造性的行动,建立了一个闻名于全俄罗斯的“人民企业”。“这构成了纸浆和造纸联合企业工人斗争的主要特点”[32]。同时,工人们还成功地争取到其他企业和其他城市的工人对自己行动的支持。

虽然俄罗斯工人阶级采取了一些行动,别连立基还是承认,俄罗斯工人阶级传染上了小资产阶级性,目前正处于迷失社会方向,不知所措的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工人阶级在苏联时期缺少甚至缺乏有组织斗争的经验,组织上的虚弱由于左翼政党失去自己的影响而加剧,工人的主要目的是个人生存。[33]

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出现了,对于工人阶级,统治阶级(政治精英和经济寡头)、小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体系都加以拒绝给予关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和工会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各界对维堡纸浆和造纸联合企业工人占领工厂的行动做出的反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右翼力量将工人的集体行动称之

为“野蛮的乌合之众”,[34] 左翼力量虽然表示了对工人行动的支持,左翼报刊的报道却同样歪曲了事实。[35]

统治阶级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无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不奇怪,从利益角度分析,他们同工人阶级的利益本来就存在矛盾,而且,按照俄罗斯社会学家的看法,当代俄罗斯的主要社会矛盾就是寡头、官僚与雇佣劳动者的矛盾。而俄罗斯共产党不重视工人阶级的作用表面看令人难以理解,但实际情况是,俄罗斯共产党面临着内部意见的分歧最终导致分裂。而俄罗斯的工会,在发生分裂以后,还面临着当局的压力。共产党和工会内部的分歧甚至分裂,不仅影响到他们对工作方针的确定,而且也影响到工人阶级对他们的态度。[36] 在21世纪已经到来的条件下,俄罗斯工人阶级重新成为“自在阶级”也可以认为是俄罗斯共产党没有展开有效地对工人阶级的工作的结果,既然工人阶级仍然希望国家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如果俄罗斯共产党能够将工作的重点集中于工人阶级的新的转变,工人阶级就可以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可能重新实现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但这个转变没有发生,相反,俄共却与一些经济寡头关系密切。[37] 这个转变没有发生,最终的政治结果是,俄罗斯共产党的支持者大大减少,而工人阶级却没有一个自己的代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所以,地位一落千丈的俄罗斯工人阶级没有与其矛盾对象发生严重的冲突,但他们的不满却以隐蔽的形式继续存在。

结语:简单的理论思考

本文对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变化的描述只能是最简洁的,但这个最简洁的描述却同样可以引发我们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思考。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当我们使用工人阶级这个概念时,在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环境中,这个概念才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呢?我们对俄罗斯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在100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的最简洁的描述其实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只有当工人阶级明确认识到自己阶级利益并通过自己这个阶级的集体行动来努力实现自己利益的时候,工人阶级这个概念才具有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比如,当1905年和1917年革命爆发时,俄国工人阶级的行动对于国家形势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工人阶级这个概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只有工人阶级等两个阶级时,工人阶级这个概念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因为当社会主义国家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对工人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保障:对工人劳动的保护时,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阶级利益因为没有对比而不再明显地表现出来,其结果将使构成工人阶级的工人个人中相当多的人逐渐失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再有利于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将难以进行有效的阶级行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没有对阶级利益的维护,虽然一些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进个人的生活状况,工人阶级的整体状况却不可能因此而改变。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如何形成,已经形成的阶级意识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即阶级由什么决定。一种普遍的看法是,阶级由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决定。这毫无疑问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但并不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财产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只是决定阶级特别是阶级行动的一个方面,一个社会经济状况大体相似的社会群体能否作为阶级来行动,还取决于这个社会群体的成员是否形成了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法国农民不能看作是一个阶级,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阶级意识。对阶

级的这个认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普遍接受。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说明阶级意识如何形成。对这个问题依据历史进行了理论阐述的,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汤普森。汤普森对于阶级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一种结构、一个范畴,它把一批各不相干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对阶级的看法有赖于对历史关系的看法,历史关系是一股流,若企图让它在一个特定时刻静止下来并分析它的结构,就根本不可能分析它。“最精致的社会学之网也织不出一幅纯正的阶级图形。”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别人不同时,阶级就形成了。在这里起作用的是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中。汤普森特别指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阶级理论所存在的问题是,它无法回答一个人如何才能进入某种“社会功能”?汤普森的结论是:“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其产生的过程只有当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自我形成时才能考察。”否则,就不可能理解阶级。[38] 汤普森分析的关键在于,与别人利益不同的共同利益。第二国际领袖考茨基的孙子约翰?汉斯?考茨基更明确指出:“阶级意识就是对阶级差别的清醒认识,所以阶级意识是从现实存在的深刻的阶级差别中产生的。”[39] 当一个阶级的各个单独的成员感觉不到与别人不同的利益时,阶级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了。汤普森和小考茨基都没有分析阶级形成以后将会发生什么,而俄罗斯工人阶级的变化说明,阶级形成以后,随着利益边界的模糊,阶级意识可能削弱而真实意义上的阶级可能不复存在。但如果所有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阶级是否又可能再次形成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俄罗斯工人阶级还有东欧国家工人阶级的情况都说明,在这些国家工人阶级正在经历一个再形成的过程,因为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工人的利益已经明显地不同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也不同于同样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的利益,这就是工人阶级再形成的客观条件,当然,工人阶级要形成还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

为什么要关注工人阶级的再形成,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答案在于,工人阶级生存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因为没有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整体利益就不可能得到可靠的保障,也不可能形成社会中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的平衡,并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工人阶级如何再形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当我们思考民主政治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时,如果不考虑工人阶级的形成,显然就无法深入认识阶级行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阶级行动在政治民主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东西方国家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的形成是民主政治发展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英国、德国和韩国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与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认识相反,民主的发展与中产阶级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在英国,“民主概念与英国中等阶级不相干。”[40] 因为民主也代表着平等,真正需要平等的恰恰是工人阶级,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41] 的原因。小考茨基也指出,当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形成时,世界上才有了真正群众性的政党。[42] 一位政治学家根据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自由主义,没有工人阶级就没有民主。”[43] 但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形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因此也就没有民主。

参考文献:

[1][2]Social History, Jan2000, Vol.

[3]Mark D. Steinberg, Moral Commun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250—251.

[4]Tony Cliff, Lenin: Building Party, Chapter 2, Pluto Press, London, 1975.

[5]伊萨克?多伊彻. 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

[6]Historical Materialism, volume 11: 2. 2003.

[7]Lynn Mally, Culture of Fu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259.

[8]Europe-Asia Studies, Vol. 56. No. 1. January 2004.

[9][11]Michael Urban, Ideology and System Change in the USSR and East Europe, St. Martin' s Press, 1992 , pp51.

[10]Russian Review, 56. January 1997.

[12]Социол. исслед. 1987. № 1.

[13]Gordon B. Smith, Soviet Politics: Struggling with Chang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2, pp89.

[14]Soviet Studies, Vol. 44, No1, 1992.

[15]НовоеВремя. 1988. № 41.

[16]Harley D. Balzer, Five Years That Shook the World, Westview Press, 1991, pp66.

[17]Vera Tolz, The USSR' s Emerging Multipart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0, p7.

[18][19][20][29][33]Социол. исслед. 2002. № 2.

[21][24][25]Социол. исслел. 2002. № 9.

[22]Социол. исслед. 2001. № 4.

[23]Социол. исслед. 2003. № 7.

[26]БалабановС. С. , БалабановаТ. Н. Трансфор

мациярабочегоклассаврегионе//Социологияи

общество. ТезисыПервого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соци

ологическогоконгресса. СПетербург. 2000. С. 51—52.

[27]Социол. исслел. 2003. № 1.

[28][30][31][32]Социол. исслед. 2001. № 1.

[34]Коммерсант. 1999. 23 октября. С. 7; Трибуна. 1999.

15 ноября.

[35]Пролетарскаягазета. 1999. № 5.

[36]Социол. исслед. 2001. № 5.

[37]НовоеВремя. 2003. № 29.

[38]汤普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4.

[39][42]John Hans Kautsky, 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Aristocracy, Transaction Publisher, 2002, pp21, p1.

[40][43]艾伦?沃尔夫. 合法性的限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23.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2、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3、圆周率。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4、“祖公理”。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 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② 参见伽利可夫斯基:《古代罗斯基督教同异教残余的斗争》,第1卷,哈尔科夫1916年俄文版,第126页。  103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简述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与天主教、基督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正教”在希腊语中是正统的意思,因此东正教也称为正教会或正统教会。十世纪以前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是本土的多神教,直到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俄罗斯的基督教化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也就是在长期的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俄罗斯,培育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1997年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更是强调了“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精神和文化形成于发张中的特殊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东正教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生活甚至是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精神文化之源。俄罗斯文字的形成是由东正教会的传入为前提产生的。东正教的传播要求很多神职人员,因此他们支持开办大量的学校,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完成圣礼的神甫,但客观上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等,都把很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写到他们的作品中。 俄罗斯绘画的起源与基础来自于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俄罗斯古典绘画艺术,随着东正教的传入,俄罗斯掌握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画技。在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中,绘画成为人类与神沟通的媒介,这就给宗教绘画赋予了崇高的境界。东正教不但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石建筑艺术的发展。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0-11世纪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宗教成为俄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动力因素。还有音乐剧《圣母俄罗斯》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生活的影响。 在接受东正教后,俄罗斯人了解了“罪孽”的概念,禁止了祭祀、贩卖奴隶、限制奴役,使得他们成为最具品格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俄罗斯独立以来东正教不断拓展势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普金就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他执政后很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在历史上东正教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有效工具和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俄罗斯权威机构社会结果显示俄罗斯人55%信奉宗教,其中就有91%信奉东正教。由此可以看出东正教已经融入到俄罗斯人的精神里,东正教不仅创造了俄罗斯,而且也在精神上哺育了俄罗斯人。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形势与政策

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认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 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一形势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有效地开展国际斗争,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应把国际形势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向大家讲清楚,使干部和群众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既要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主流及我国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增强信心,抓住时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也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及我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二、如何辩证看待多极化和全球化问题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趋势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发展,既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也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不能自动促成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它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弱化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强化由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目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在加快,这是我国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作出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三、如何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刑广程、王伟 2011-03-11 21:43:47 来源:《学理论》2008年第2期 [ 摘要]普京执政以来, 加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巩固了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恢复了国防和军备实力, 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发展新思路。按照普京的“治国方略”, 未来的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应确立权威地位, 军事装备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多样化。重点要优先解决好人民生活质量问题和人口健康问题, 实现俄罗斯的强国理想。 [ 关键词]俄罗斯发展战略治国方略 [ 作者简介]刑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是普京在2000年任总统时对俄罗斯的评价。当时他为俄罗斯复兴勾画了一个这样的蓝图: 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重塑俄罗斯价值观, 建立强大的国家, 发展有效的经济。 光阴荏苒, 时近八年, 普京实现强国理想的“治国方略”也逐渐清晰,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强大垂直权力体系; 加强法制和社会秩序; 有计划地打击寡头, 加强国家对大资本和大型工业企业的控制; 整顿金融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推行旨在加强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同西方国家接近, 确保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核心利益, 维护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应得利益。三是恢复俄

罗斯的国防和军备实力, 建立强大的职业化军队。四是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新思想。五是发展有限的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和自由。 普京认为, 近年来的政策“主要致力于消除国家体制和社会领域内的失衡”。①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的长期调查显示,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策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 按上述顺序排列, 认可度达到了81%~65%。②2008年, 普京将结束其第二任总统任期, 受宪法所限, 普京将不再谋求第三次连任。但是, 目前俄罗斯政治却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第一, 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影响 力随着离任日期临近而日益巨大, 社会声望愈来愈高, 权力资源充盈丰厚。各种反普京的力量,包括前寡头势力虽然暗流涌动, 但对普京均构不成现实的威胁, 俄政坛没有与普京相竞争的独立政治力量和政治领袖。普京“无法”离任的炽热氛围将导致2008年的“接班人困境”。第二, 普京明确表示不谋求连任, 但从未表示会离开俄罗斯政坛。他表示, 将珍惜社会对他的期待, 并愿意继续为国家服务。这就不排除他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施加影响力, 这将使下一位总统陷入普京的“权力磁场”。 在苏联历史上, 最高领导人的合理更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国家最高领袖 更替呈不规则状态。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表面上遵守了宪法秩序, 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巧妙地“违规”操作: 以提前离职的方式启动了权力交接的应急程序, 保证总统接力棒传到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手中, 然后通过一系列人事安 排使实际权力得到延续。 目前来看, 普京为权力顺利交接也进行了缜密的人事安排, 并准备了一套 保障程序。这套程序和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 执行普京战略的人将是权力接班人。“治国方略”的延续, 一方面可以使普京保持对俄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化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化 一,历史朝代分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化1,夏商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母系社会妇女地位肯定是高! 2.周朝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兵荒马乱,国家与国家经常打仗,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所以女人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稍微有一点地位, 4.秦朝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礼法道德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如妇女可杀死通奸丈夫,丈夫殴妻与妻殴夫同等处罚,等等。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地宽容。因为,秦朝时期出现三纲五常,父系社会开始明显,妇女地位由此下降!此处省略汉、

三国、南北朝、晋等朝代 5.隋唐时期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北方异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之前几百年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结合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6.宋朝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理学的影响和长期渗透下,从宋初到南宋的几百年间,民间对于妇女再婚问题的舆论评价和社会风气本身都经历了巨大的 变化。7.元、明、清到了元明清时候,从元朝开始,由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社会风气下降,到了明清时代,全女开始裹脚,女性地位遭受最严重的压迫!8.民国以后民国时期,先是解放小脚,接着是解放足不出户,笑不露齿,然后是解放大辫子,最后是解放内衣。最后一种解放也就意味着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自由了,身体上可以不受拘束。二.文化环境和经济剖析 1.北宋与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其人性意识的觉醒,突出表现为两类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一是文人,二是女人。赵匡胤深知,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因此对子孙留下“不得杀士大夫文人及上书言事之人”的嘱咐。在这样的氛围下,文化人的地位自然不必说,知识分子受宠,自然会拉高女人的地位。至于,宋朝有多少文人,不在这里一一举例,连皇帝都能写一首好字,作画,可想而知文人风是很流行的! 2.北宋时期,经济

论文: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试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种体现,世界意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 如何看待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中国的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字:国际地位、挑战、机遇、力量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1.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 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 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 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 2.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 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 3.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 4.“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3.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最初的多神教还是后来持续久远的东正教,都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找到了繁殖的土壤。它们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本文正是基于宗教因素介入和指引的思想上,将俄罗斯建筑的辉煌与伟大作一个关联的呈现。重点论述在20世纪之前的俄罗斯建筑发展史及其所受的宗教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建筑宗教东正教 引言 关于俄罗斯东正教和俄罗斯建筑的书目不胜枚举。其中乐峰先生的《东正教史》是前者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教授的译作《俄罗斯建筑史》,应当是关于后者的文献中比较权威的著作之一。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所著的《俄罗斯艺术史》对俄罗斯的建筑也有专门的论述。而将宗教文化与建筑相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研究的著作尚未发现。本文的初衷在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传统都是非常优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而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是如此显著和强烈,每一个欣赏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人都不应忽视,而是应当更加真切地用身心去体验它。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强调联系,同样的理论可应用于俄罗斯的宗教与建筑。本文的重点是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宗教的动力因素被看作建

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宗教服务的祭祀建筑——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本文在简要讲述俄罗斯的建筑历史发展的同时,着重论述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其中从东正教作为中世纪俄罗斯国教的地位来看,它的影响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应当着重讲述。当然,在例举的同时,不免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本文举其大概特色,尽量避免枯燥罗列,做到有主有次。对建筑主体的描写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却会不遗余力地突出中心。 建筑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化划分为21个文明单位,其中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这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烈影响。 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文化对建筑起过重大的作用。建筑通常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土壤之中的,但是宗教文化的力量将相距数千公里,政治体制并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一个建筑文化圈中。而这时的主要文明国家和地区被几个宗教势力所囊括:一个是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一个是北非、中亚、西亚、印度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世界,一个是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世界。其中,基督教世界又可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后来又有新教的世界。宏观的说,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或缺的因素。近些年来,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论调,有所谓“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论”,“中国必然发生质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前途未卜论”,“中国无足轻重论”等。这些论调在国内也有—定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有个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经济上,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军事上,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J-10,j-20等武器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政治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中国始终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在第三世界享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科技、文化上,航天活动、巨型计算机等极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国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孔子学院数量不断增加。 二、中国的国际作用 其一,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了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二,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中,中国以一个主持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近年来,中国与各国携手致力于解决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共同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扮演了十分活跃、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类问题领域,中国倡导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反对利用人权干涉内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中国反对动辄采取制裁和使用武力,主张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地区冲突和争端,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在世界维和问题上,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中国积极和各国展开合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提出自己有关看法。在国际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对中国有较高的期待。 虽然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国际作用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国际身份,要意识到我们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仍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过国民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会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还会不断增大,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妇女地位变化.

妇女地位变化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女性地位一直饱受争议。历史是不平的历史,那么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将延续着这种不平等。经历了种种社会革命或变革,直至主张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整体上讲,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女性地位曾经历了一段巅峰阶段——母系氏族时期。由于女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在自然分工上占据优势,因此,女性在这一时期占有很高地位,倍受尊崇。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优势日益突出,女性地位极度下降,母权制被推翻。 在奴隶社会时期,女性地位完全沦落,成为男性任意支配的奴隶。在社会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成为社会和家庭中的主力,女性的活动范围则主要局限于家庭之中,生育和家务成为女性的责任,妇女完全丧失自由,成为财产,可任意交易与买卖。 到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替中,女性一直处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趋发展成熟,成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这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牢牢缚住封建社会的女性,让她们自觉地埋没自我。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没有过问的权利,甚至更没有婚姻自由。女子不入仕,非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只是男子的“内人”。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 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只是男子的天地。 直至近现代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从意识上开始觉醒,并且开始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和女权主义。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法制的建立健全,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家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长期不平等的根源,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彻底根除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实力的稳步上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将日益扩大,中国对国际组织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多,同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将会深入扩展。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建设的程度,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各项事业的负责任态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确立。 对于今天中国来说,经济的飞速和持续发展正在改变中国的世界形象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应包含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主体的外部认识和定位两个方面。就理论视角而言,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判断,有利于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本质与方式,有利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力量、国家利益的追求、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等因素,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与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力量和国家追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是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都很低。在经济基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差。从国内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很大。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意义。 应该说,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身份,无论在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她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独立一极,是和其他大国、强国享有平等地位的一极,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一极,是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社会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视角

时事报告 48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视角 1820年,中国占世界 经济总量的25%;2008 年,这一数值约为7.25%;到20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 黄仁伟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 朝“闭关锁国”和“天朝大国”的双 重角色。 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 “9·15”金融海啸,中国已成为 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 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在持续上升,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势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他们认为,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分量可能恢复到25%。也就是说,近200年的时间中国的发展历程呈U 型,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过程。具体来看,它有几个历史考察点。 第一,1840年鸦片战争。18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程度最高、实力强大的国家之一。1750年,中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英、法、德、意、俄欧洲五强加在一起仅占7%。进入19世纪,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的势头也越来越猖獗,而此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和“天朝大国”的双重角色。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是战胜国,但被作为战败国来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第三,冷战时期,中国成为打破雅尔塔体系、最先走出冷战格局的主角,中美建交打破了旧的中、美、苏战略格局。 第四,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从单项的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建设,再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这一时期是中国进入世界体系非常关键的阶段。 第五,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9·15”金融海啸,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9·11”之后,中美确定了新的战略共同利益,而且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2008年“9·15”金融海啸,中美之间战略共同利益的结构性发生转变,从过去中国单方面地依赖美国,变成中美相互依赖,甚至在危机中美国要更多地依赖我们。 第六,如果还要延伸的话,2020年到2050年中国可能成为改变国际体系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上对近200年的历史过程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回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阶段在国际体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性质的不同,都发生了性质的突变。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国际竞争变化处于重大的历史机遇,要重视国际地位上升面临的障碍和挑战。很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