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

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

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
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

法医学杂志2011年2月第27卷第1期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05KJD310140)作者简介:林旭(1983—),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研究

通信作者:冀强,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医物证学的教学、科研及检案工作;E-mail :jiqiang1821@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4478712.html,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 )是从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准确的PMI 推断对案件的侦破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尸体存放的环境温度、湿度、个体差异等变化等都会影响PMI 的准确推断[1]。死后晚期,由于尸体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及内部器官发生腐败,有关的尸体现象也随之消失,给腐败尸体的

PMI 推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因此,法医工作者必须综

合考虑、分析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得出结论。迄今为止,人们普遍通过传统方法,如观察尸温、尸斑、尸僵、尸体腐败程度,或用尸体化学等技术来推断PMI

[3-4]

但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且主观性、经验性因素较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的DNA 定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PMI 推断,较以往的传统检测方法客观性强、准确、具有说服力,有一定的优越性,已成为推断PMI 的热门研究方向。

1机体死后DNA 含量的变化

DNA 是人体内一种结构及含量相当稳定的遗传

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同一物种不同器官细胞核的DNA 平均含量是恒定的[5]。机体死亡后由于缺血缺氧及代谢停止,导致细胞膜及核膜的结构破坏,屏障功能逐渐丧失,胞浆内的核酸酶释放,对细胞及胞核内物质产生水解作用,使DNA 降解,随着PMI 的延长,核内DNA 含量及DNA 解链后的离散分布程度也随之改变[6]。研究表明,同一个体不同组织,在相同环境温度下,骨髓细胞DNA 降解速率较脑细胞慢[7],肾组织DNA 降解速率比脑组织慢[8]。高度腐败尸体提取的软骨、指甲、肌肉、头皮、血液等分析结果显示,软骨和指甲进行STR 分型结果较好[9],因为指甲、软骨组织中DNA 降解缓慢。随着PMI 的延长,软组织越来越难提取到DNA ,此时,从坚硬组织中比较容易提取到DNA [1]。同一个体不同器官的细胞DNA 降解速率及先后顺序不同,因此推断PMI 的器官选择至关重要。指甲、软骨等可作为晚期PMI 推断的选材,且很容易在死后几小时内从指甲中提取到高质量的

DNA [1]而得出分析结果。综上研究结果表明,死后机体组织中DNA 的变化是一个降解至消失的连续性过

DNA 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

旭,尹雅莎,冀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江苏南京210029)摘

要: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 的定量已

广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机体死后不同组织和器官中DNA 含量随时间的降解情况,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Feulgen 染色图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等近年来新的DNA 定量技术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综述[文献类型];DNA 定量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4-5619.2011.01.014

文章编号:1004-5619(2011)01-0047-03

Progress on DNA Quantification in 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LIN Xu,YIN Ya-sha,JI Qiang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

Abstract :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PMI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forensic medicin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DNA quantification methods were widely applied in estimating PMI.The postmortem degradation of DNA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wa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recent DNA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being used for estimating PMI were reviewed.These techniques included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Feulgen staining image analysis,flow cytometry.Key words :forensic pathology;postmortem interval;review[publication type];DNA quantitation 47··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February2011,Vol.27,No.1

程,细胞死亡伴随着DNA的降解,且降解的程度随PMI的延长在一定时间内呈增强趋势[10]。根据DNA 这种特性,国内外学者通过DNA定量推断PMI[11-15]。

2应用于推测PMI的DNA定量技术

2.1单细胞凝胶电泳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电泳图形形似彗星,因此又称彗星实验。由Ostling等[11]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检测由各种物理、化学、放射等因素引起的细胞DNA损伤。细胞在高盐和变性剂条件下裂解后在中性条件下电泳,从而检测结果。Singh等[12]进一步完善Ostling的实验方法,让细胞在碱性条件下电泳,检测出了单链DNA断裂后的损伤及碱基易变点。

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细胞经裂解释放出DNA,双链DNA再经解旋为单链,在电泳过程中,降解的小分子DNA易进入凝胶,带负电荷而向正极泳动,而未降解的DNA由于分子量大保持在原位,荧光染料嵌合在DNA碱基中,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完整的DNA位于核内,显示出发出荧光的圆形的彗星头,而降解的DNA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在电泳过程中显示出拖尾现象。随着PMI的延长,DNA降解越多,彗星头逐渐减小,彗星尾逐渐增大[13-14],表明DNA降解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Chandna等[15]通过对大鼠肾组织的研究把SCGE电泳结果分为3种,第一种彗星头大,头后只有很短的瓶颈尾部,暗示核DNA有约30%~45%降解,这种现象大多数在死后6h内,第二种彗星头逐渐减小而彗星尾逐渐增长,此阶段有约60%~85%的DNA发生降解,第三种彗星头与彗星颈部基本不存在,彗星尾变得更长,核DNA大约98%已经降解,一般出现在24h后。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参数有多种,如彗星头面积、尾面积、头DNA含量、尾DNA含量、头半径、尾长、尾矩、Olive尾矩等,但并不是每个参数都与PMI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选择合适的参数对彗星图像进行分析,有利于通过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PMI的准确度。易少华等[14]用SCGE检测大鼠死后脾细胞DNA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彗星头和尾DNA含量、Olive尾矩、尾面积、尾矩等参数与PMI呈稳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提出彗星试验中这些参数是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PMI 的合适参数。Johnson等[16]通过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核DNA在0~56h内降解情况,结果也证实彗星尾长度经过统计处理后与PMI有很强的相关性。何远等[17]的实验结果证实与易少华等的相似,脾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了明显的彗星形拖尾,其尾长、尾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0~15h)随PMI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且与PMI呈现一定的相关回归关系。国外比较公认的利用图像分析软件评估DNA损伤的主要指标为尾长及Olive尾矩。综上所述,彗星实验通过选择正确参数后,与时间建立相关方程,从而推断PMI。现在,SCGE 具有适用范围广、简便快速、灵敏性好、所需样本量少等优点广泛使用于各种DNA损伤的基础研究。

2.2Feulgen染色图像分析技术

1924年,Feulgen首先用Schiff试剂做试验,鉴定了染色体上DNA的存在,故称为Feulgen染色法。细胞中只有DNA才与此试剂反应,因此用于鉴定DNA 的存在并广泛应用于核DNA的研究中。Feulgen图像分析技术是PMI推断中运用时间比较长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其利用了DNA降解的性质,降解消失后的DNA不能与Schiff试剂反应。通过制备细胞涂片后用Feulgen试剂进行染色,采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图像测量在选定测量参数为DNA后,对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异形指数等DNA参数进行选定,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与PMI之间的一元回归方程。Feulgen技术的参数也比较多,如细胞核面积、等效直径、异形指数、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密度变化数和平均灰度等,7个指标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几何参数和灰度参数。前者包括面积、等效直径和异形指数,主要定量反映细胞或细胞核形态学(形状、大小及轮廓)规则程度的变化。后者包括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密度变化数和平均灰度,主要反映被测细胞或细胞核颜色的深浅程度浓度信息[8]。选择适合的参数对于DNA定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何方刚等[6]采用改良Feulgen法对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NA降解程度受温度等因素影响,异形指数、密度变化数、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及平均灰度在不同温度下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密度变化数、平均光密度和平均灰度是对温度特别敏感的参数。王慧君等[18]对大鼠骨骼肌细胞核DNA含量与PMI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溶相对缓慢的肌肉组织较好地表现了DNA降解随温度升高而加速的规律,DNA含量变化显示出与组织学变化极好的相关性以及与PMI 的线性关系。刘良等[8]采用此方法进行大鼠肾细胞核DNA含量与PMI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鼠死后肾细胞核在30h内与PMI相关性较强,这提示肾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多参数测量能准确推测PMI的较好器官之一。DNA定量是以Feulgen反应强度的变化为基础,影响Feulgen反应强度变化的任何因素都将

48··

影响图像分析结果,而且死后组织因脱水或腐败等因素在单位面积内显示的细胞核的数量和性质也与对照组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Feulgen染色时要控制好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2.3流式细胞仪技术

流式细胞仪是分析细胞DNA含量及各周期细胞群体数目的一项技术。对DNA含量的分析,是通过检测插入DNA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核酸荧光染料被激发后的荧光强度得以实现。在染料饱和的前提下,每个细胞内染料多少取决于细胞的DNA含量[19]。流式细胞仪分析关键要求是与DNA结合的染料不易脱落,实验常选用PI染料,它每隔5个碱基插入一个荧光分子,结合十分紧密。此时,用DNA特异性荧光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在细胞发生降解时染色体基因组DNA片段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小分子DNA 片段丢失,荧光染色程度下降,即其结合量(荧光强度)与细胞内DNA片段含量成正比,未降解的细胞DNA的荧光强度高于已降解的细胞。细胞信号以直方图及数字方式显示,经Exp032v1.2Analysis软件处理,计算得N值。N=(含碎片DNA的细胞数÷检测的所有细胞总数)×100%,建立N值与PMI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推断PMI。流式细胞仪对选材要求很高,检测的细胞要求完整,若制备细胞过程中产生大量碎片,对DNA的定量将十分不利[20]。Di Nunno等[21]选择脾、血及肝组织,结果表明死后穿刺获取的肝组织比较适合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张伯旸等[22]用此方法对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PMI关系的研究表明,不同环境温度下N平均值随PMI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PMI有相关性,这与Di Nunno等研究结果一致,而且在检测的参数中,环境温度对DNA降解有重要影响。Boy等[23]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57例15~30岁离体牙齿的牙髓,证实牙髓组织DNA降解与PMI有很好的相关性,由于牙髓组织DNA降解缓慢,因此可以推测晚期PMI。流式细胞仪检测虽对于细胞的完整性要求较高,但正是基于细胞破坏,DNA荧光结合强度下降从而推断PMI。

3运用DNA定量技术推断PMI展望

DNA定量技术用于PMI推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注意和解决。机体死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选材方面应选用含酶较多、自溶较慢的组织,这样推测的时间范围大,较为准确。其次,同一器官内各细胞核DNA含量也有较大差别,故在DNA定量时必须随机选择同一性质的细胞核检测,并达到一定的细胞数才能使所测得的结果真实准确地反映组织细胞核中的DNA含量。再次,DNA虽然在同种系中含量较稳定,但组织DNA含量受疾病的影响而改变,运用常规DNA定量推断PMI的公式就会有错误,给案例判定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来判断PMI。

目前,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DNA定量技术逐渐成熟并完善,较以往的生物学观测法确实客观性强、误差小、准确性高、效率强、经济方便。对于晚期PMI推断,机体的生物效应已观察不到,而坚硬组织如指甲等仍能从腐败尸体提取出DNA[24],这样,DNA 定量检测可望用成为晚期腐败尸体PMI推断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Allouche M,Hamdoum M,Mangin P,et al.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decomposed cadavers using nails as DNA source[J].Forensic Sci Int Genet,2008,3(1):46-

49.

[2]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等.尸体胸骨骨髓细胞核DNA

含量变化及其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21(2):71-73.

[3]刘良,张力,刘亚玲,等.大鼠脑细胞DNA含量与死亡

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15(1):1-3,13.

[4]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等.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

亡时间的相关性[J].法医学杂志,2006,22(1):7-9. [5]张益鹄.法医病理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6:33.

[6]何方刚,刘亚玲,舒细记,等.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

胞DNA降解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6):321-324.

[7]胡俊,赵小红,易少华,等.大鼠脑、骨髓细胞核DNA降

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5):309-312.

[8]刘良,彭东兵,刘艳,等.大鼠肾细胞核DNA含量与死

亡时间关系的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1,17(2):65-68.

[9]胡慧英,刘超,许心舒,等.腐败尸体不同组织的DNA

扩增效果[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2-294. [10]李菁.机体死后肝组织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

推断[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87-488.

[11]Ostling O,Johanson KJ.Microelectrophoretic study of

radiation-induced DNA damages in individual mam-malian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84,123(1):291-298.

[12]Singh NP,McCoy MT,Tice RR,et al.A simple

technique for quantitation of low levels of DNA dam-age in individual cells[J].Exp Cell Res,1988,175(1):184-191.(下转第53页)

(上接第49页)

[13]Johnson LA,Ferris JA.Single cell electrophoresis in

determining cell death:potential for use in organ trans-plant research[J].J Biochem Biophys Methods,2005,63(1):53-68.

[14]易少华,赵小红,刘良.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

推断PMI的参数选择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1):1-4.

[15]Chandna S.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 mon-

itors precise kinetics of DNA fragmentation induced dur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J].Cytometry A,2004,61(2):127-133.

[16]Johnson LA,Ferris JA.Analysis of postmortem DNA

degradation by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J].Foren-sic Sci Int,2002,126(1):43-47.

[17]何远,闫平,孟晓萍,等.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

鼠死后脾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3):336-339.

[18]王慧君,郑清平,饶广勋,等.大鼠骨骼肌细胞DNA含量

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

17(1):10-13.

[19]唐国华,贺修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技术

的标化与控制[J].中国医师杂志,2004,6(S1):278-280.

[20]林珏龙,洪超群,朴英姬,等.流式细胞仪检测中细胞

DNA样品制备的探讨[J].激光生物学报,2002,11(2):122-125.

[21]Di Nunno N,Costantinides F,Cina SJ,et al.What

is the best sample for determining the early postmortem period by on-the-spot flow cytometry analysis?[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2,23(2):173-180.

[22]张伯旸,侯小燕,王希钢,等.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

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24(4):220-223.

[23]Boy SC,Bernitz H,Van Heerden WF.Flow cytomet-

ric evaluation of postmortem pulp DNA degradation[J].

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3,24(2):123-127. [24]高俊薇,刘雅诚,唐晖,等.指甲DNA的STR分型研

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18(1):25-26.

(收稿日期:2010-09-25)

(本文编辑:李成涛)

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22(4):226-228,232.

[15]王全芳,邓世雄,蒋朴,等.大鼠死后心肌肌红蛋白mRNA

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8):1205-1208.

[16]Anderson S,Howard B,Hobbs GR,et al.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ge of a bloodstain[J].Forensic Sci Int,2005,148(1):37-45.

[17]任广睦,刘季,王英元.实时RT-PCR检测大鼠死后管

家基因mRNA的时序性降解[J].法医学杂志,2009,25(1):33-36.

[18]Wehner F,Wehner HD,Schieffer MC,et al.Delim-

itation of the time of death by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thyroglobulin[J].Forensic Sci Int,2000,110(3):199-206.

[19]Sabucedo AJ,Furton KG.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using the protein marker cardiac Troponin I[J].

Forensic Sci Int,2003,134(1):11-16.

[20]吕江明,余家树,陈民敬,等.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

胞肌动蛋白变化及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4):213-216.

[21]肖俊辉,陈玉川.蛋白质降解与死亡时间推断的初步

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5,21(2):110-112.

[22]郑旭东,张益鹄,支献民,等.免疫印迹检测人胸大肌

肌钙蛋白I推断较晚期死后经过时间[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21(3):146-148.

[23]蒯锦霞,刘杨,张彦伟,等.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

蛋白降解规律的初探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2):96-98.

[24]吴荣奇,赵子琴,沈忆文,等.利用肌原纤维小片化指

数推断死亡时间[J].法医学杂志,2006,22(1):10-11,14.

[25]Gorgulu ST,Dogan M,Severcan F.The characteriza-

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igher plants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J].Appl Spectrosc,2007,61(3):300-308.

[26]柯咏,张建钢,黄平,等.大鼠死后脑组织的傅里叶变

换红外光谱变化[J].法医学杂志,2008,24(3):161-164.

[27]黄平,苏昌沛,李石松,等.大鼠心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谱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法医学杂志,2010,26(1):1-5.

[28]刘杨,蒯锦霞,张彦伟,等.大鼠死后肌动蛋白降解与死

亡时间的相关性[J].法医学杂志,2008,24(3):165-168.

(收稿日期:2010-07-20)

(本文编辑:张建华)

!!!!!!!!!!!!!!!!!!!!!!!!!!!!!!!!!!!!!!!!!!!!!!!!!!!!!!!!!!!!!!!!!!!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中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迅速,由于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年,是一境利与弊的争论,措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施对到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世纪年代,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 应用于动物抗病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之加以一定形式的修饰以后转入畜禽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能得以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种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应能够减轻该种病毒侵染时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其用于遗传育种,不仅可以加速改良的进程,使选择的效率提高,改良的机会增多,并且不会受到有性繁殖的限制。)例如Clements等将绵羊髓鞘脱落病毒的表壳蛋白基因转入绵羊,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抗病力明显提高;丘才良把一种寒带比目鱼抗冻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大西洋鲑中,为提高某些鱼类的抗寒能力做了积极的尝试。 2.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生产药用蛋白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生产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能是转基因动物的最大应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Swamdom (1992)用β-球蛋白的4个核酸酶I的高敏位点与人的两个基因相连,融合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猪与鼠的原型相似。目前,把转基因动物当作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用蛋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各国政府投资,一些私人集团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研究和开发。 3.转基因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 (2)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3)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 (4)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5)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否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配合其他相关的生物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这一技术日趋成熟,许多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一、利用死后尸体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二、利用胃肠道食物的消化程度及移位情况推断最后一次进餐时间;三、根据膀胱内尿液的多少推断死亡时间;四、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五、利用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六、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等。 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有:1、超生反应;2、肌肉松弛;3、角膜混浊;4、皮革样化;5、尸冷; 6、尸斑; 7、尸僵与尸体痉挛; 8、自溶。晚期尸体现象可分为毁坏型和保存型两类。毁坏型尸体现象主要是尸体腐败和白骨化,腐败在发展变化中可出现尸臭、尸绿、腐败静脉网、巨人观、腐败气泡、“死后呕吐”“死后分娩(或称棺内分娩)”,肝、肾、脾等成为“泡沫器官”,以后随软组织的分解消失而使尸体“白骨化”。 可用于推测死亡时间的尸体现象有:一、超生反应;二、角膜; 三、尸冷;四、尸斑;五、尸僵;六、毁坏型尸体现象;七、保存型尸体现象。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测死亡时间 超生反应是指机体死亡后组织器官细胞仍保持生命机能,对刺激仍有一定反应。其种类很多,可用作推测死亡时间的超生反应有(见表一): 肌肉的超生反应:人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受机械刺激后均可发生收缩反应,尤以肱二头肌为甚,并且不受环境气温高低的影

响。 死后皮下出血:在进行机械刺激试验过程中,被打击的部位可形成皮下出血斑。其出现率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 瞳孔的超生反应:人死后在一定时间内,眼内滴入或注入药物,可引起瞳孔反应。 超生反应与死亡时间的说明 (表一) 二、根据角膜推测死亡时间 在正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角膜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皱褶。人死

尸检报告中死亡时间推断的辩点分析

尸检报告中死亡时间推断的辩点分析|法纳刑辩 刑事律师如何看懂一份尸检报告里的死亡时间推断,以及死亡时间推断结论对案件有哪些影响,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解决。 一什么是尸检报告? 尸检报告属于法医学鉴定的一种类型,学名“法医学病理鉴定”,俗称“死因鉴定”。但实际上,法医学鉴定分为很多种,其中针对对象为人的,称为“人体损伤程度检验”或者“伤情检验报告”;针对对象为尸体的,称为“尸体检验报告”;针对对象为毒品的,称为“毒品含量检验报告”,等等。 具体到尸检报告而言,根据《人民检察院法医工作细则(试行)》第9条的规定:“尸体检验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死亡原因,推断死亡时间,判断

致死方式和手段,推断致死工具,认定死亡性质(他杀、自杀、意外、或疾病死亡)。”也就是说,死因鉴定只是尸体检验的其中一项内容。从该条的表述来看,并不能说明一份尸检报告上必须载明上述的所有内容,只是鉴定的范围。 作者注意到,针对死亡时间和致死工具,都用了“推断”这一词,也就是说在一份尸体检验报告中,可能会出现不确定结论,这对于鉴定意见而言,无疑是不符合要求的。 但是,在法医学工作中,死亡时间的推断本就是难题,通过案例检索我们会发现,在尸检报告中可能出现“仅供参考”这样不具有唯一性、确定性的词。那么,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本身也存在诸多方式和变化。 二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 1、尸温 通过尸体内部温度,是法医们最常用的方法,比如有“肛温”和“肝温”之别。 2、肠胃内容物

这种方式是通过胃容物的消化程度来判断时间,但这种方法须对死者死前进餐时间进行调查才更准确。 3、常规综合判断 即根据尸斑、尸僵、角膜的变化进行动态勘验,这种方法的缺憾在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大致的范畴,而非确切的时间点。 4、昆虫学 如果死者的死亡地点有蝇蛆附着,那么可以根据蝇蛆的生长规律来判断死亡时间,不过这种方法需要时间的积累才会出现明显的规律。 上述三种都是常见的判断方法,当然法医们也在研究更新更科学准确的方法,至于采用何种方法是根据现场尸体的情况而定。 比如,在(2017)川14刑初15号宋敏故意杀人、抢劫这个案例中,法医针对推断方法撰写了《检验说明》:“因死者死后被棉被覆盖,受到保热作用影响,段某1的尸体温度下降值不符合“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的一般规律,故其现场肛温测得值未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写入《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书》中。根据尸斑、尸僵、角膜死后变化的一般规律,综合推断段某1的死亡时间为距现场尸表检验前3-12小时。”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魏斌聪 学号:200806016139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81班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 指导教师:陈蔚青教授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魏斌聪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工081班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 前言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3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 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目前基因枪介

第四章 死亡时间推断

第四章死亡时间推断

第四章 死亡时间推断 教学纲要 【教学要求】 1.掌握:根据常见的损伤形态特征、创口中异物、现场情况、受伤时衣着上的损伤痕迹进行致伤物推断(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根据损伤的形态特征、创口中异物、实验检测结果、受伤时衣着上的损伤痕迹认定致伤物。 2.熟悉:致伤物的推断和认定的法医学意义。 3.了解:衣着上损伤的检验;损伤痕迹的提取。 【教学重点】 第一节死后早期经历时间的推断 一、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①尸体温度的测量②死亡时的尸体温度③尸体冷却规律④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原则及方法 二、根据其它各种死后变化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三、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四、根据离子浓度推断死亡时间 五、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死亡时间 六、根据DNA检测推断死亡时间 七、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 八、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死亡时间 九、国外推断时期死亡时间进展----综合参数法 第二节晚期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一、各种晚期死后变化

二、根据尸体昆虫数据分析推断死亡时间 三、根据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四、根据现场遗留物推断死亡时间 第三节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第一部分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温度常作为尸体内部的核心温度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A.、脑 B.、心 C.、肺 D.、直肠 2、直肠温度测量时将温度计插入尸体肛门()CM。 A.10 B.15 C.5 D.20 3、直肠温度受()影响较大。 A、盆壁静脉血流 B、昼夜体温差 C、环境温度 D、死亡原因 4、以春秋季为准,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 A、0.5 B、1 C、1.5 D、2 5、胃内容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肠,并有相当程度的的消化时,大约为进食后()小时死亡。 A、1--2 B、2--3 C、3--4 D、4--5 6、胃内空虚或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肠内含有消化物或食物残渣时,约为进食后()小时死亡。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水稻转基因论文摘要]稻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水稻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详细介绍转基因技术,并阐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水稻分布极其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复杂多样,成为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并导入植物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者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各种抗性或抗性相关基因转入水稻,进一步拓宽了水稻抗病基因源,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国内外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取得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全球第4大转基因技术应用国。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中国是继美国之后育成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现在河北省与美国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虫棉(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由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江苏省农科院导入Bt基因,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安徽省东至县棉种场共同选育的抗虫棉“国抗1号”在安徽省已通过审定。国际水稻所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纵卷叶螟的转基因水稻。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科院等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育成抗病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水稻等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将水母发光基因导入烟草、芹菜、马铃薯等作物,获得发光作物,驱赶害虫。 至于油菜方面利用转基因工程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研究,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利时为了提高菜饼粗蛋白质的含量,将一种草控制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油菜上来,选出高蛋白质含量的转基因油菜品种。瑞典Svalow-Weibull等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培育成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比利时PGS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创造出新的油菜授粉系统;法国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恢复基因引入甘蓝型油菜,充分利用萝卜不育细胞质不育彻底的特性,实现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三系配套,对推动全球杂交油菜育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二、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我国是农业超级国,因此,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是水稻问题(高产和抗性问题),而水稻问题的核心便是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成功应用。 近年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已趋向成熟,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水稻东格鲁病、条纹叶枯病、黄矮病、矮缩病等8种病毒病的转基因育种研究,将各病原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编码结构或非结构蛋白基因干扰素CDNA等分别导入水稻,获得了抗不同病毒病的转基因株系或植株。在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转基因技术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Basra除草剂的成果 王才林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PCR分析,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并在T代开始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段俊等利用转基因技术,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在法医学上是指死后经历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或称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注重尸表检查、判定,具有实际价值。 死亡时间推断即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 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历了数个世纪。早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医生已经明确指出: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法医学往往根据死后尸体变化发生的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死亡时间推断按死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三个阶段分别加以叙述。 死后早期经历时间的推断 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的下降规律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 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 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体内的热能则先向体表传导,然后从体表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人体死亡后所出现的各种死后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尸体血液、脑脊液和玻璃体液的化学离子,发现钾、钠、氯等化学离子浓度有一定的死后变化规律性,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血液、脑脊液、玻璃体液。 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死亡时间 在生物体内存在多种酶,在活体组织,细胞对各类酶的作用均有其完善的屏障保护。死后,细胞屏障保护消失,胞浆内的各种酶释放。死后某些组织中酶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可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肝酶活性的改变 2.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改变 3.脾酶活性的改变 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 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判定死亡时间。 一般认为:胃内充满食物呈原始状态而没有消化时,为进食后不久死亡;胃内容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肠,并有相当程度的消化时,大约为进食后2~3小时死亡;胃内空虚或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肠内含有消化物或食物残渣时,约为进食后4~5小时;胃和十二指肠内均已空虚,为进食后6小时以上死亡。 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和排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种类和性状、进食的量、胃肠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个人的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酒的影响等。一般来说,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排空快。在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死亡时间 膀胱内尿量多少与饮水量、个体差异、生活习惯、疾病等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在就寝前要排尿。若膀胱内尿量少,则提示就寝后2~3小时内死亡;若尿量较多,可以推测为凌晨死亡。但要注意有时在濒死期会发生尿失禁,排空膀胱。 综合参数法 死亡时间推断综合参数法是由德国埃森大学法医学研究所Henssge C教授创造。 该方法包括直肠温度列线图、矫正体重参数表和死后变化检测3个部分。它以尸体直肠温度测量为基础,以尸体体重、所处环境、衣着及被盖等影响因素作为矫正值,结合尸斑、尸僵、肌肉超生反应等参数来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晚期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汇总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对动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状况作了概述,重点是近年发展的提高转基因效率的非定点整合转基因方法, 如睾丸转基因法和卵巢转基因法; 提高转基因精确性的定点整合转基因的基因打靶法作了介绍。然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作了论述,最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展望 Progress on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s, including gene transfer into the testis and ovary for easily making non-site specific methods; gene targeting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somatic cells and primordial germ cells for site specific methods.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application;prospect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移入动物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从而使其得以表达。自Palmiter等[1] (1982)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超级巨鼠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动物生产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相继在兔、羊、猪、牛、鸡、鱼等动物上获得转基因成功。转基因动物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制药及畜牧育种等各个研究领域中。这项技术正在对动物生产产生一场新的革命,在提高生长速度、生产性能,改善产品品质、抗病育种、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1.1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是发展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为有效的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创始人是Jaenisch和Mintz等,Gorden等[2]和最先通过此法获得转基因动物。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利用受精卵繁殖过程中DNA的复制过程,将外源基因整合到DNA中,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1.2 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法 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滴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后的胚胎,

法医学题库(DOC)

//课程名称:法医学(此题注解表示以下试题内容所属的课程) //说明1:试题分类是指对试题进行归类管理,其格式可采用:XXX章/XXX节 //说明2:“所属知识点”是指一个试题所考核的知识点 //说明3:其他格式编排说明详见“技术规范文档” //说明4:以下试题内容描述可能不准确,仅表示其编排格式 [试题分类]: 第四章机械性损伤/第五节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命题人]:温永启 [所属单位]:刑事科学技术系 [题型]:论述题 论述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答案: { 主要依据生活反应。(1分)生活反应的概念。(1分)生活反应的表现,局部生活反应:(1)出血;(2)创缘卷缩、哆开;(3)炎症反应;(4)酶活性改变;(5)蛋白成分变化;(6)炎性介质改变;(7)局部淋巴结的边缘内红细胞聚集。(3分) 全身生活反应:(1)栓塞;(2)全身贫血;(3)全身感染;(4)吸入或咽下;(5)其它。(3分) 死后伤无上述反应。(2分) } 分数:10 难度:4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机械性损伤/第五节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认知层次:综合应用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机械性损伤/第五节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论述如何推断致伤物。 答案: { (1)根据损伤的形态推断:A 头部损伤;B 躯体和四肢损伤;C 具有特殊形状的皮下出血;D 尸体各部位的擦伤。(4分)(2)根据创口内的异物推断。(3分)(3)根据衣服上的痕迹推断。(2分)(4)根据致伤物上的附属物推断(5)其他如通过侦查实验推断(1分) } 分数:10 难度:3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机械性损伤/第五节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致伤物的推断 认知层次:简单应用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7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王彩芬,安永平,韩国敏,张文银,马 静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永宁 750105) 摘要:对水稻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抗逆及改良米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 转基因育种; 进展 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6-0055-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生物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应用很广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在现有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0%才能满足需要(K hush,199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品种资源的贫乏,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基因工程技术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和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已得到了许多水稻转基因植株,涉及到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良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有些已进入田间试验和应用阶段。 1 水稻转基因育种进展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众多材料中,水稻不仅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其基因组较小、重复序列较少的优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转基因技术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籼稻、粳稻、爪哇稻的转基因植物。随着基因枪转化技术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成功,水稻基因转化技术日益完善。而且转移目标基因已从报告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进入改良水稻抗性和适应性,以及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重要基因的利用。 1.1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 水稻是虫害最多的大田作物,稻螟虫和稻飞虱危害最为严重,水稻中抗虫资源贫乏,转基因技术为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从1989年实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转化水稻并得到再生植株以来,转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转抗虫基因水稻包括转Bt基因、转蛋白酶抑制基因和转凝集素基因。在转Bt基因的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杨虹等(1989)将Bt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台北309、中花8号的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Fujim oto等(1993)通过电激法将cry LAb 基因导入水稻,首次报道了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项友斌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实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 A(b)和cryI A(c)在水稻中的转化;黄健秋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Bt)基因秀水11和春江11植株;薛庆中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 Ac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 pTI)浙大19植株;朱常香等(2002)获得Bt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近几年转Bt基因研究越来越多,进展很快,在籼稻、香稻、爪哇稻、杂交稻、深水稻中获得成功,选育出克螟稻1号、2号、3号(舒庆尧等,1998)。转Bt基因水稻在我国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有望培育出应用于生产的抗虫品种。 在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研究方面,通过电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Xu等(1996)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 pT i转入粳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植株对大螟和二化螟2种水稻虫害都具有抗性;通过基因枪介导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转化水稻,Duan等(1996)获得了Nipponbare、台南67和Pi4等3个粳稻品种的抗大化螟转基因株系;Lee等(1999)利用PEG介导法将大豆K units胰蛋白酶抑制剂(SK TI)的cDNA转入粳稻Nagdongbyeo的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后代抗褐飞虱。曾黎琼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玉优1号、HT-7中;孔维文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PT A和马铃薯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 B401)同时转入超级杂交稻亲本材料1826中。在转凝集素基因水稻研究中,主要是转雪莲花凝集素(G NA)基因,采用基因枪法,英国John Innes Centre(Maqbool等,1999;Rao等,1998;Sudhakar等,1998)把G NA基因导入AS D16、M5、M7、M12、FX92D、Basmati370等籼稻品种中,得到200多株转基因植株,G NA在水稻中呈高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用Ubi启动子)或韧皮部专一性表达(用Rssl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在我国,傅向东等(1997)用G NA基因枪转化水稻IR72、IR76、珍汕97和秀水11等品种,部分转基因植株子代对褐飞虱有一定抗性;T ang(唐克轩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实现了G NA 基因和X a21基因的共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唐克轩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粳稻鄂宛105、中花12和籼稻E优532中,获得7个转基因纯系。 1.2 抗病转基因水稻育种 抗病转基因水稻包括转抗病毒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和抗细菌病害基因。抗病毒转基因已开展了8种病毒的转基因研究,包括水稻通枯罗病毒(rice tungro disease)、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收稿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王彩芬(1968-),女,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花培育种研究。T el:0951-*******E-mail:caifen-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4478712.html,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讨论了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进展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的有益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对其抗性、品质、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亲亲缘关系较远造成杂交不结实、杂种不育、杂种后代长期分离、预见性差,使该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植物转基因技术被证明是进行外源基因定向转移独特而有力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改进了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按照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进行人工重组,在离体条件下转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表达,定向改造植物,可以打破基因流的界限,而且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小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转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许多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逆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例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已经通过安全性试验;抗草胺膦转基因小麦、抗咪唑啉酮转基因小麦、高蛋白转基因小麦、抗虫和耐镇草宁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抗小麦黄花叶病毒转基因小麦,以及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的转基因小麦正在田间释放[1,2];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3]、转Trx-S 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已进入中试阶段[4]。近年来,中国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改善品质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部分品系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本文概述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常用遗传转化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小麦转基因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 导入小麦细胞,使之稳定地整合、表达并遗传的综合技术。小麦转基因技术可根据转化目的基因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第二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如PEG法、电激法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一类方法。 1.1 花粉管通道法 中国学者周光宇1974 年提出的DNA 片段杂交假说是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论基础,他于1983 年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该技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 送入胚囊中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利用该法进行基因转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1992 年,周文麟等通过花粉管法将C4作物的DNA 导入小麦,获得了具有C4作物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后代[5]。随后,曾君祉等利用该法将带有GUS基因的pBI121 质粒导入小山3号,获得 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4.7%[6]。阎新甫等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花76,既获得了符合遗传规律的稳定抗病后代,还明确了抗白粉病基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7]。Ziberstein A 等将质粒DNA 涂于授粉的柱头,提高了转化频率,并完成后代分析和分子鉴定[8]。成卓敏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 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品种,获得了抗黄矮病毒GPV 的转基

法医学死者死亡时间的推断方法

死者死亡时间的方法 法医学上死亡时间又叫死亡经历时间,是指从死者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法医尸体检验和命案现场勘查的任务之一,对于判明罪犯作案时间、确定侦查范围、甄别重点嫌疑人等都有重要作用。推断死亡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断,如尸体本身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从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等。 一、从尸体本身现象判断死亡时间 当人死亡之后,尸体本身会呈现出一定的现象,医学上将这些现象划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不同时期尸体现象可以用来推定死者死亡时间,最近又增加了一个判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叫做眼球化学法,是由美国的内科医师约翰·科发现的,他视察到人在死亡之后,尸体内红细胞会不断有规律的破裂,红细胞内的钾离子会不断的有规律的进入眼玻璃体液,据此人们完全可以准确判断出死亡时间。因为这种方法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得的死亡时间比较精确。 (一)根据早期尸体现象判断 1.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 一般来说,春秋季成年尸体,尸体温度在室内每小时下降0.83摄氏度。水中尸体每小时可下降3--4摄氏度。夏季烈日下的尸体、死前发生肌肉痉挛或者激烈搏斗的尸体,死后一段时间内,试问还能上升,即环境因素、衣着多少、尸体本身情况、死因都会影响判断。 以春秋季节为准,尸体颜面、手足等裸露部分有冷却感,为死后1~2小时或以上,着衣部分皮肤有冷却感,为死后4~5小时;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1℃;10小时后,每小时平均下降0.5~1℃;肥胖尸体在死亡后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夏季尸冷速率是春秋季的0.7倍,冬季是春秋季的 1.4倍;暴露在冰雪天气的尸体,尸温在死后数小时即降至环境温度。 2.根据尸斑推定死亡时间

法医学如何推断死亡时间的推断

院系:商学院班级:09级经济一班 学号:2009812004 姓名:刘海利 法医学如何推断死亡时间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1断头反应:从断头后头一分钟开始直到十余分钟可见到眼球运动、口唇及下颌运动,躯干部痉挛,心脏跳动,血液从颈动脉断端流出。 2心肌收缩:在死后数小时心脏的某一局部尤其心房肌纤维仍残存有收缩功能,打开心包,心肌接触到冷空气或金属器械,便可见心房出现波纹状或蠕动样收缩,可持续数秒钟。尸检时用手紧握心脏可有收缩感。此外,在死后不久的人尤其在新生儿尸检时,偶见心室、心房的自动收缩。当用脱纤维蛋白或林格液灌注冠状动脉时,还可见到节律性收缩。说明在个体死亡后心肌的兴奋性仍可保持一定时间。 3肌肉的超生反应:个体死亡后机械刺激骨骼肌可使肌细胞收缩而形成肌隆起,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均可出现反应,有时死后6小时还可呈阳性反应。 4血管平滑肌收缩:死后2~3日血管平滑肌仍可对缩血管药物起收缩反应。 5瞳孔缩小和散大:死后瞳孔散大,但随后可略为缩小,这是由于虹膜尸僵或死后眼压降低所致,并非超生反应。死后4小时内,瞳孔对注入结膜囊内的药物(伊色林或阿托品)有缩瞳或散瞳反应,这些属于超生反应。 6肠蠕动:死后数小时仍可见肠蠕动,如果邻近肠段松弛扩张,蠕动的肠段可进入松弛扩张的肠段中,发生死后肠套叠现象,与生前肠套叠不同的是后者在套叠部有充血、水肿、出血等反应。 7排泄:死后由于膀胱、直肠、精囊的平滑肌收缩或括约肌弛缓而引起大小便、精液的排泄。但在死后时间较长的尸体,上述现象可由尸僵及腹腔内腐败气体压迫所致,系属尸体现象而非超生反应。 8皮肤反应:死后30小时汗腺对肾上腺素及阿托品等药物仍可起发汗反应。一例7岁女孩死亡后在大腿部的皮肤,注射1毫克盐酸组织胺,见皮肤的立毛肌收缩(呈鸡皮样外观)。 9纤毛运动: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死后10小时(有时30小时)仍有纤毛运动。 10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鼻腔内的白细胞于死后68小时仍有吞噬功能。 11精子活动:精囊内的精子在死后30小时,有时70小时仍有活动能力。甚至还有报告死后127小时仍可看到活动的精子。 12电刺激所致肌肉收缩:在死后1~2小时电刺激神经末稍可引起肌肉收缩;如直接刺激肌肉,则更长时间都可见收缩。该现象主要取决于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含量,如果反复收缩多次便可迅速消失。 二、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1.看尸体的僵硬程度,一般情况下,尸体在死后30分钟—2小时内就会硬化,9小时—12小时完全僵硬,30小时后软化,70小时后恢复原样。但如果在土中或水中,或在低温干燥情况下则会延缓,高温多湿条件下会加快。 2.看尸的变化 (1)指压:尸斑是血液由于重力学的原理积存于尸体下面而出现的特有斑痕, 死后6一12个小时指压时会有一定的褪色,超过了12小时,就基本上不会褪色了。 (2)移位:如果尸体被挪动过尸斑会发生移位,但死后8—9小时再改变尸体的体位,尸斑只会发生部分的移动,旧的尸斑还会存在,同时还会出现新的尸斑。经过了1 0个小时以上,尸斑就不会动了。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一、利用死后尸体化学变化推断 死亡时间;二、利用胃肠道食物的消化程度及移位情况推断最后一次进餐时间;三、根据膀胱内尿液的多少推断死亡时间;四、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五、利用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六、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等。 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有:1、超生反应;2、肌肉松弛;3、角膜混浊;4、皮革样化;5、尸冷; 6、尸斑; 7、尸僵与尸体痉挛; 8、自溶。晚期尸体现象可分为毁坏型和保存型两类。毁坏型尸体现象主要是尸体腐败和白骨化,腐败在发展变化中可出现尸臭、尸绿、腐败静脉网、巨人观、腐败气泡、“死后呕吐”“死后分娩(或称棺内分娩)”,肝、肾、脾等成为“泡沫器官”,以后随软组织的分解消失而使尸体“白骨化”。 可用于推测死亡时间的尸体现象有:一、超生反应;二、角膜; 三、尸冷;四、尸斑;五、尸僵;六、毁坏型尸体现象;七、保存型尸体现象。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测死亡时间 超生反应是指机体死亡后组织器官细胞仍保持生命机能,对刺激仍有一定反应。其种类很多,可用作推测死亡时间的超生反应有(见表一): 肌肉的超生反应:人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受机械刺激后均可发生收缩反应,尤以肱二头肌为甚,并且不受环境气温高低的影

在正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角膜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皱褶。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的征象,称为角膜混浊。根据角膜混浊程度可推测死后经过时间。角膜混浊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见表二) 角膜变化与死亡时间 (表二) 在寒冷的环境中,尸体存放48小时角膜仍可清晰透明,但角膜如有冻结则变混浊。 三、根据尸冷推测死亡时间 人死后,因尸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低的现象。体表热的散发以辐射、对流、蒸发来完成。尸体温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性,故根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可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尸冷的测量方法:通常以测量直肠温度为标准尸温。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肛门6-7cm。每小时测量一次。 成人尸体在16-18℃室温下,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