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分册 练习预测平

第六分册 练习预测平

第六分册 练习预测平
第六分册 练习预测平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知道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及南京大屠杀有关主要史实,理解对以上历史事件的定性与评价。

2、技能:

阅读文献并以已知历史知识解读文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以时间、地点等主要历史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认知方法。

通过对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与南京大屠杀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侵略战争从爆发、扩大、战争带来的灾难等各角度进行分析认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战爆发及抗战初期历史形势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巨大的民族灾难前表现出的凝聚力,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主动,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痛伤害有所认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

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强调:“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向国民党提出了基本要求和保证。分析当时的历史,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能够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原因是:(1)中国共产党重申四项保证,为国共合作作出了积极让步;(2)提出了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等基本要求,指出了国共合作的目的与方向;(3)强调了民族内部的团结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前提,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探索与争鸣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当时如果采取其它方式,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请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使学生“神入”西安事变的历史,必须给学生创设足以使之神入的历史情境。除了国内常见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之外,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如郭廷以等大陆以外学者著作中对西安事变以及事变前后中国局势的叙述,或者给学生播放张学良的访谈录像,通过文字、教师讲述、录像等各种途径使学生了解事变发生时的各方立场。在有充足教学时间时,也可考虑让学生排演历史剧,扮演各方人物以增加历史代入感。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避免在无史料支持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当时各方立场做想当然的猜想;

二,应使学生注意将各方立场置于当时国内、国际背景中理解;

三,提醒学生注意各方立场有可能在西安事变的进程中发生变化,或各方内部产生争论与分歧;

四,对于假设情况下的历史的“可能性”,要让学生以史料为基础,以事变前已有的历史经验以及历史趋势为基础充分说明理由,避免无根据的“想当然”。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建立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等贡献,知道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以徐州、武汉会战为代表的正面抗战的贡献,知道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理解国共合作下的正面与敌后相结合的全民抗战、与世界各国共同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也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保证。

2、技能:

阅读文献并以已知历史知识解读文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抗战进程中关键战役的陈述、再现与探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以时间、地点等主要历史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认知方法。

通过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陈述、再现与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战争从国内、国际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认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跨国合作对于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感受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与壮烈。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答:因为(1)正面战场在战争初期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在正面战场主要战役结束后,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2)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敌后抗战,钳制和歼灭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和大部分伪军,振奋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聂荣臻为被救两名日本女孩《致日本军官长士兵书》(1940年8月22日)

读完这封信后,你有什么体会?

可参考以下切入点:(1)这封信激发日本普通士兵天良(2)八路军拯救两名无辜日本女孩与日军在华暴行的反差(3)聂荣臻对战争原因的认识

3、试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作用和意义。

答: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探索与争鸣

1938年5月,针对“速胜论”与“亡国论”,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论断。请你读一读《论持久战》,具体了解持久战论断的主要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谈谈你的读后感。

教师引导建议: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论持久战》时,也指导学生阅读当时的“速胜论”与“亡国论”的言论,使学生在文献对比中结合当时的抗战史实形成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毛泽东在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反驳了这两种言论?比照这两种言论的有关文献,看毛泽东在文章中是怎样抓住了对方的要害的?

第二,毛泽东在文章中是从哪些方面立论的?除了毛泽东文章中列出的史实之外,学生还能够列举出哪些有说服力的史实?

第三,就1938年以后的历史来看,是否印证了毛泽东文章里的看法?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共七大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技能:

阅读文献,找出关键词句以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陈述、再现,使学生初步掌握对从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等主要历史要素认知重要会议的方法。

通过对抗战历史的简要回顾,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战争从国内、国际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

你认为“光明的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是指什么?“黑暗的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又是指什么?“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要遵循什么工作指针?

答:“光明的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是指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黑暗的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指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要遵循以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2、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敌入侵完全胜利的战争。请你简要分析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1)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空前民族团结(3)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支持。

3、完成下列关于台湾的表格,并用表格中的相关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时间事件

230年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康熙设立台湾府

1895年日军占领台湾

1945年中华民国收复台湾

(二)探索与争鸣

为什么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台湾得到了国际保证?

教师引导建议: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时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抗战胜利之前中国不具备收复台湾的国际环境?从国际格局、国际组织等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抗战胜利后国际环境出现了哪些变化?从国际格局、国际组织等方面进行考虑。

第三,考虑抗战中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国际地位。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开罗宣言》,了解英美在中国收复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推行独裁统治,表现为经济上――“大劫收”;政治上――“假和谈、备内战”(重庆谈判);军事上――1946年发动内战(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知道中共为争取民主、光明前途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现为政治上――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各自的抉择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影响。

2、技能:

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资料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问题的技能。

历史学的联系、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所采取的措施,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两党措施所会引发的两种前途命运,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史实基础之上做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以后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抉择中的表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选择共产党是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必然,符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

二、各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是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收复区后流行的民谣,为什么会流行这样的民谣?“遭殃”的后果又是什么?

答:民谣是广大人民心声的反应,此民谣反映了光复地区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流行的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沦陷区的人民饱受蹂躏,备受屈辱,充满了早日摆脱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回到国民政府管理之下的愿望。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正准备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可是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

“遭殃”的结果是让人民大失所望,“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加深了

统治危机。

2、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国民党企图借谈判应付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并且借谈判拖延时间,调兵遣将,为发动内战作准备。共产党的目的是表明中共真和平的态度和诚意,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或推迟内战的爆发;同时也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原因一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利益;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利益。原因二是大国的插手,美国希望二战后利用国民党控制中国,所以支持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

3、为什么不到一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就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答:因为在八个月的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二)探索与争鸣

1946年8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指出:“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为什么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论断?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

经济上——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正准备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可是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遭殃”的结果是让人民大失所望,“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

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可是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

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国民党这些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使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加深了统治危机,注定了国民党的失败。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在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危机:政治上表现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经济上表现为金元券风潮,金融崩溃。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不仅仅表现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执政能力的失败(集中表现为经济、政治危机的激化)。

2、技能:

从历史图片中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从历史事迹中感知历史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民党的统治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国统区民主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伟大历史人物的为国为民伟大品质和牺牲精神;并感受到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史发

展总是在正反两股力量的斗争中波浪式前进。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5月,北平大学生在游行宣言中声明:“目前中国社会一切混乱不安的局面,都是因为政治上的不民主及打内战的关系,所以我们更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恢复政协路线,实行民主政治。”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什么斗争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和平民主的政治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表达了国统区人民追求民主和平的心声,揭露和孤立了国民党政府。形成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

2、造成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财政危机给国民党的政治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一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二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三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财政危机使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变得一无所有,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使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民心损失殆尽,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二)探索与争鸣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一篇题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评论说:“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经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

蒋介石政府为什么会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的原因:

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随后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可是在1946-1947年5月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被粉碎,第一条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包围。

政治上——违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内战爆发以后,镇压国统区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斗争,杀害爱国进步人士。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国统区人民形成的第二条战线的包围。

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全民包围是国民党陷入了政治上极端孤立;经济上入不敷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尴尬境地,使国民党民心、士气尽失,加速国民党统治走向覆灭。

对共产党而言形成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族党派以及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了与国民党统治斗争的两条战线。为中共推翻国民党腐朽政权,实现广大人民和平、民主建国愿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国民党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人心向背是决

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民心向背去理解战争胜负的方法;通过结合历史地图解放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解放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直至重点进攻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则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一战略态势的转变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在全面进攻的八个月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而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重点进攻。

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上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黄河、长江之间形成品字阵形,把战争引入蒋管区,从而形成了战略反攻的态势。

2、简要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从国民党方面分析——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腐败,丧失民心;军事上战略指挥失败,士气低落;战争的非正义性;从共产党方面分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战争的正义性。

作用:三大战役共计歼灭和整编国民党军154万人,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到来。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辨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完全正确。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从战争性质角度而言,国民党进行的是一场反人民、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违背历史潮流;二从经济角度而言,从抗战胜利后的“大劫收”到滥发法币和滥发金元券,导致入不敷出,经济崩溃;三从政治角度而言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杀害进步人士,丧失民心,这是国民党失败根本原因;四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违背人民和平愿望,发动了内战,战略指挥上失败,军心士气低落;种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对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知道三者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等新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三者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2、技能:

阅读文献,找出关键词句以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具体历史问题的比较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具体内容及历史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等角度比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学生增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认同,并对人类文明交流应建立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与认同。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占据领导地位?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2)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

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工业生产与外汇黄金储备都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相对美国急剧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使之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

2、分析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大体系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1)体系影响的范围和主导者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可见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二战结束前形成的。(3)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4)雅尔塔体系相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历史的进步性角度看也有不同,雅尔塔体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较之前一个体系有进步性。

(二)探索与争鸣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这样说道:“联合国本身的创立就是相信对话可战胜冲突”;但也有人说:“美国就是联合国”。结合史实,请你谈谈对联合国的认识。

教师引导建议:

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评价,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中去考察,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集资料,展开研究性学习:

第一,阅读联合国宪章,理解安南的话,理解联合国建立的宗旨和愿望。

第二,理解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特别是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的失效与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进一步理解联合国宪章中的语句。

第三,了解联合国建立和机构完善、发展的历程,结合冷战背景,结合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理解美国在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作用及其影响力,理解有人说的话。

第四,了解联合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理解联合国的发展。

在以上四方面资料搜集后,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联合国的作用以及美国对于联合国的影响力,在历史的过程中理解看似矛盾的观点是这一“探索与争鸣”中的方法论。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富尔敦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知道“北约”和“华约”是如何形成的,知道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基本情况。结合“雅尔塔体制”及本课内容,理解“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理解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影响。

2、技能: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归纳历史概念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冷战开始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要素形成“冷战”历史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史实归纳历史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格局对于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阻碍,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在进步与发展,使学生认同人类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该知识链接涉及冷战的基本概念,包括起因、根源、基本对抗形式及开端与终结,对于冷战有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后,得出关于冷战的基本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该“知识链接”,这样既有方法论的培养,又能加深学生对于冷战概念的理解。另外,可以结合“名家史论”来看冷战的基本对抗形式,资中筠对此有很形象的描述。

(二)练习与测评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即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而从友好合作走向对抗,富尔敦演说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使这种对抗(即冷战)正式形成。美苏两国分别拉拢各自的盟友,通过建立经济、政治、军事同盟形成各自阵营,其中美国通过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性弧形包围,苏联则通过提出“莫洛托夫计划”、成立经互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建成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2、简述柏林危机的起因和结果。

答:起因: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施分区占领。1948年,西占区当局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果:双方通过秘密谈判避免了武力冲突,结果使得德国分裂。

(三)探索与争鸣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被后人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演说,声称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大量的援助,“否则它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同时他又强调美国这样做“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

你认同马歇尔的说法吗?查找更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史实及评论,谈谈你对马歇尔计划目的与结果的评价。

教师引导建议:

1、关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1)引导学生尽量查到第一手资料,即马歇尔的演说,也可由教师提供,这样依据文本更能说明问题,避免空谈;

(2)引导学生查找马歇尔计划实行后欧洲经济振兴的相关史实,并引导学生查找马歇尔计划与“柏林危机”、两德分裂关系的相关史实。

2、关于引导讨论:

(1)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即“目的”与“结果”,使学生在分析该问题时能够做客观及层次分明的评价,避免出现片面地说马歇尔此语虚伪等极端评价。

(2)关于该问题的把握:a、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全球扩张战略中的重点,美国要控制欧洲,首先必须稳定、复兴和联合欧洲,因此从目的上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马歇尔强调的“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是刻意“淡化”意识形态及美国战略意图。b、马歇尔计划的结果应该从三方面看,其一是确实使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其二是使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从两德的分裂可见一斑,其三是西欧经济恢复及恢复过程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西欧在经济发展后,逐渐产生对于美国的离心现象。

总而言之,对于马歇尔计划,从目的与结果两个维度入手,根据具体史实具体分析,使学生在更深刻理解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对于客观、多维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长进。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20世纪60、70年代后,美、日、欧相互关系调整的简要情况,知道中苏关系破裂的简要过程,知道美苏争霸在冷战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情况。理解大国关系重组的原因,理解大国关系重组对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型的重大影响。

2、技能:

用归纳法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欧、日、苏、中等大国在冷战期间关系重组以及两大阵营结构性变动对促使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型的影响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归纳法分析综合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争霸期间的军备竞赛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

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军备竞赛中关于核武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厌恶争霸、战争的美好情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西欧九国、日本在不断上升,尤其以日本上升幅度为大。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导致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本课的“文献选读”,回答问题。

(1)尼克松说“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指的是怎样的地位?

(2)演讲中谈到的“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地位指: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

(2)挑战表现在:在经济方面,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在政治和外交上,西欧通过联合不断增强独立意识,日本力主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使美国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关系;在美苏争霸方面,受到苏联挑战和陷入越南战争泥沼中的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

2、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具有哪些不同特点?

答:(1)50、60年代,美国打压苏联,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占据主动;(2)70年代,苏联局势实力上升,加之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沼,使美国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3)80年代,美国强化军备竞赛,而苏联由于经济停滞,转而全面收缩。

(三)探索与争鸣

整个冷战期间,核战争的恐怖阴云一直笼罩着世界各国人民。请就核武器与冷战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关于“核”问题,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的词句和段落具体阐述,但“核”问题在二战后的世界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关乎战后这一新能源在各领域运用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核”武器伴随着冷战的整个进程,教材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包括冷战中独特的对抗形式、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军备竞赛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将核武器问题放到整个冷战背景下去考察,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性学习:

(1)核武器发展对于世界大战的制约作用,使得冷战呈现出局部战争、危机不断,美苏尽量不正面冲突的特殊对抗形式。核武器发展到足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类和地球的地步,使得战争的工具异化为制约战争的因素,由此造成了一种核威胁下的相对和平局面。

(2)核武器对人类和平存在极大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中呈现的局面时时警告人类,核武器的存在和军备竞赛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虽然核武器发展对于世界大战有制约作用,但是这种武器大量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核武器与冷战的关系是教师引导讨论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冷战知识并适当拓展来思考问题,是方法论的要求,以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11课冷战的结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知道苏联解体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引发地区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理解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此对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技能:

巩固梳理知识,编制年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使学生巩固对于梳理知识、编制年表方法的掌握。

通过引导学生从世界整体化进程的角度来思考冷战终结的必然性与单边主义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史实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归纳、概括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带给人类的教训以及国际政治单边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对于当今世界发展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价值观的切实认同,并增强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信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20世纪80年代以后,雅尔塔体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终结的?

答:雅尔塔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终结经历了:(1)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2)东欧各国在苏联“新思维外交”方针的影响下,发生政权更迭和脱离苏联集团的事件,就是“东欧剧变”;(3)1990年德国实现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走向瓦解;(4)以苏联为中心的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相继于1991年解散,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使雅尔塔体制最终走向终结。

2、请你制作一张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

答:

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

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开始。

1871年,经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意志帝国成立。

1918年,一战中失败的德意志帝国覆灭,德皇退位,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饱受经济危机摧残的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获得选举胜利,上台执政。

1945年5月,德国战败,纳粹德国覆亡,美、英、法、苏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两德正式分裂。

1990年10月,德国实现统一。

3、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表现是强化北约组织,打击现实或潜在的挑战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地区冲突和战争中:(1)1990年利用海湾危机,组织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2)1999年利用前南科索沃冲突,发动科索沃战争;(3)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发动阿富汗战争;(4)2003年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二)探索与争鸣

对于两德统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陈乐民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德意志人民终于完遂了统一的民族夙愿,既不是俾斯麦式的统一,更不是希特勒式的统一;而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俾斯麦式的和希特勒式的统一指的是怎样的统一?为什么说两德统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教师引导建议:

俾斯麦式的统一:铁血政策,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获得统一;

希特勒式的统一:对外侵略扩张,吞并他国领土,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国家的所谓“统一”。

关于两德统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这一命题,要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视角,提供学生思维的阶梯,这些视角包括:

1、思考两德分裂是纳粹德国战败及冷战格局形成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它的统一依赖于美、苏对该地区控制的逐渐减弱,依赖于德国自身对于战争的反省,以求得统一得到欧洲各国的认同。

2、思考联邦德国在促进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作用,这一作用促使西欧经济复苏、崛起,在两极格局中求发展,求得自己的独立自主。

3、思考联邦德国在促进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作用,让欧洲看到一个经过战争浴火后反思的和平发展的德国,为德国统一铺平了道路。

4、也不能忽视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新思维外交方针”对于两德统一的外部促进作用。

第四单元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西欧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阶段,知道西欧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文件条约的基本内容,包括“舒曼计划”、《巴黎条约》、《罗马条约》、《欧洲联盟条约》等。理解西欧一体化发展对西欧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解西欧一体化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技能:

梳理知识、归纳小结的技能。

阅读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相关知识点,整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脉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整理知识、归纳小结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西欧一体化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将史实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归纳、概括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学生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艰难历程,领略政治家们高超的政治智慧,感悟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的艰难及其难能可贵的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流趋势的体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答:(1)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2)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下,西欧各国感受到压力;(3)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通过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4)法德和解是西欧走向联合的关键前提。

2、梳理课文内容,制作一张二战后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大事年表,并简述西欧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法德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共同体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1998年,11个欧盟成员国成为首批欧元国,并成立欧洲中央银行;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2007年,欧盟扩大为27个成员国。

(二)探索与争鸣

在西欧走向一体化的道路上,德国、法国、英国的步伐不尽一致,德、法两国近代以来征战不断,芥蒂颇深,在二战后却紧密合作,成为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导力量,而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程一波三折,且步调常常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展开课堂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这个讨论题涉及对欧洲近代以来政治版图变迁、力量平衡变迁以及利益冲突变迁的考察,旨在

使学生将以前所学习的欧洲历史问题能够有一个归纳、总结、运用的载体,并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渊源、现实问题、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讨论的时候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英、法、德三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中的力量均势关系;

(2)英国独特的外交政策,包括三环外交等;

(3)法、德历史上的宿怨及其原因;

(4)二战后西欧大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压制下的西欧国家发展诉求;

(5)以上几点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厘清线索,然后再综合起来看问题,就可以清晰地解释法德在二战后一笑泯恩仇加强联合,以及英国在欧洲联合中态度微妙的行为了。

第14课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东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经济不同模式的基本情况,包括每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区域的具体组成,发展概况和遇到的问题。理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间发展模式的异同,理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也能理解其出现发展问题(瓶颈)的原因。

2、技能:

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间发展模式的异同,使学生巩固对运用比较分析历史问题方法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同模式,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必须注重本国实际,走有自己特色道路”价值观的认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复习本课内容,整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优势及问题,完成下表。

新兴工业化

国家(地区)

发展优势发展瓶颈与问题

东亚“四小龙”以政府为主导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采取了正确的出口导向战略

发挥自身劳动力价格等比较优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展

原创性发展能力不足

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导致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

动的影响

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

拉美

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模

推行贸易保护措施和国家干预

经济的方式

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所弱化

出口能力薄弱,经济效益不高

政策调整的节奏没有把握好

社会平衡措施滞后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社会

动荡

中东产油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采取国有化措施,加强对石油生

产与出口的控制权

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

石油经济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组建“欧佩克”加强协调与联合

2、二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后,经济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自身条件的不足与外部环境的恶劣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联系本课及第10课知识,找找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答: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有:(1)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体制的不协调;(2)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3)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差;(4)贫富差距较大导致社会动荡;(5)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

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有:(1)国际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2)全球经济形势波动的负面影响。

(二)探索与争鸣

众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都强调“亚洲价值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亚洲价值观”承袭东亚文明传统,坚持家庭、集体、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比如,新加坡官方提出的供国人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项。

你认为“亚洲价值观”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建议:

“亚洲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命题,如亨廷顿的东亚发展观、新儒家所谓“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等,是历史学界、思想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不必从太深奥的学理上去考究,教师可通过以下视角引发学生的思考: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先说说东亚、东南亚国家二战后的发展,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通过新加坡官方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引导学生谈谈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是不是适用,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尽量发散思维,展开思考、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文明如何在发展中既引进先进工业文明,又能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征,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国家特有的文化。可以请学生发散思维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也可以举一些“亚洲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有补益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坚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文化传统的信念。

第15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简要历程。知道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国际会议、文件以及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五项功能。知道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主要全球性问题,知道“七十七国集团”组成的简要情况。理解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世界性贸易组织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理解全球性问题给人类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

2、技能:

辨证看待、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化给人来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辨证看待、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全球性问题给人类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使学生对人类发展产生一定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增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到跨国公司出现后,使得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它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2、你如何理解课文中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大量的全球问题,包括:(1)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2)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作用不平衡;(3)经济全球化还会带来能源、生态问题的突出,给人类带来公共卫生问题;(4)经济的无国界化还会影响主权国家经济安全。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虽然把人类社会的联系与交往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就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缺陷带来的不平衡,也包括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新问题,这些都是摆在人类发展面前的巨大课题。

(二)探索与争鸣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何在?挑战何在?结合本课知识,查找更多的资料,从经济全球化这一视角,展开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根据题目的要求:从经济全球化这一视角,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

(1)分析世贸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给讨论设置一个平台,特别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世贸组织的五项功能,强调世贸组织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传统的贸易政策措施的革新,以及促进成员方的经济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作用,当然,世贸组织也存在大国操纵,未能完全反映发展中国家要求的问题,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机遇,有挑战,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2)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网络或各种书刊中查找关于中国入世八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要搜集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的例子,让学生带着史实和观点在课堂上发表看法。

(3)教师的总结应当回到全球化带来的“双刃剑”效应这一命题。未来的世贸组织作为“经济联合国”,将通过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法制化的协调和协商管理,通过开放、公平、无扭曲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联合国一起,共同成为支撑、协调和建立21世纪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两大支柱,并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中国应该在苦练内功,自身谋求积极发展的同时,在世贸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第六章复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相平衡 填空题 1.蒸馏时,组分和温度均不发生变化的溶液叫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恒沸溶液 2.将一定量的NH4Cl(s)置于真空容器中, 加热分解达平衡, 系统的组分数为_____ , 相数为______ , 自由度数为________ 。 答案:1;2;1 3.如果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液体混合物对拉乌尔定律有较大的正偏差, 在T - x 相图中就有一个, 此点组成的混合物称为, 具有相等和恒定的特征。 答案:最低恒沸点;恒沸混合物;气液两相组成;沸腾温度。 4.FeCl3 和H2O形成四种水合物: FeCl3(6H2O; 2FeCl3(3H2O; 2FeCl3(5H2O; FeCl3(2H2O, 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为_______, 在恒压下最多能有______相共存. 答案:2;3 F= C-P+1 5.在80℃下,将过量的NH4HCO3(s)放入真空密闭容器内,NH4HCO3(s)发生下列分解反应NH4HCO3(s) =NH3(g)+ H2O(g)+ C2O(g)达平衡后,系统的C= 、P= 、F= 。 答案:(1;2;0)。该系统中物质数S =4,化学反应数R =1,独立的浓度关系式数R’=2,因为p(NH3)=p(H2O)=p(CO2)。故组分数C =4-1-2=1,相数P =2,温度一定,所以自由度数F =1-2+1=0。 6.下列化学反应,同时共存并到达平衡(温度在900K~1200K范围内) CaCO3(s)( CaO(s)+ CO2(g) CO2(g)+ H2(g)( CO(g)+ H2O(g) H2O(g)+ CO(g)+ CaO(s)= CaCO3(s)+ H2(g) 该系统的自由度F为。 答案:S=6、R=2、R`=0,(C=S-R-R`= 4,F= C-P+2 = 4-3+2=3 7. CaCO3(s)、BaCO3(s)、BaO(s)和CO2(g)构成的多相平衡系统的组分数为、相数为、自由度数为。 答案:S=4、R=1、R`=0,(组分数C=S-R-R`= 3,相数P= 4,自由度数F = C-P+2 = 3-4+2=1 8.水在三相点附近的蒸发热和熔化热分别为45和6kJ·mol-1,则此时冰的升华热为________ kJ(mol-1。 答案:=H(g)-H(s)=H(g)-H(l)+H(l)-H(s)= +=(45+6)kJ(mol-1 = 51 kJ(mol-1 9. 右图为二组分A和B的T—x图,当M 组成为M的溶液缓缓冷却至温度T1时,T1 溶液中A的活度随标准态的选择而异。 当以纯固体A为标准态时aA 1,当 以过冷液体为标准态时,aA 1(填(、(、()。 A XB B 答案:由相图看出,当组成为M的溶液缓缓冷却至温度T1时,系统处于液-固两相平衡。根据相平衡原理,A物质在两相中的化学势相等,即:(A*(s) = (A(l)= (A*(l) +RTlnaA,当以纯固体A为标准态时因(A*(s)= (A*(l) ( RTlnaA=0,aA=1;以过冷液体为标准态时,(A*(s) =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第六单元语文素养评估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巩固运用(36分)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10分) 地球就像一位héǎi()可亲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bǔyù()我们。她无私地cìɡěi()我们宝贵的kuànɡcánɡ(),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zīyuán()。所以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二、选词填空。(8分) 愿望盼望指望期望 1.人类不能()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漂泊海外的游子()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3.经过努力,我的()终于实现了。 4.国家对我们少年儿童寄托着殷切的()。 三、指出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9分)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2.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四、按要求写句子。(9分) 1.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改为直接引语) 2.这些设想能够实现。这些设想是遥远的事情。(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3.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改为陈述句)

第二部分语言综合运用与文化传承(10分) 五、按要求从诗中找字。(6分)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请你找出下面诗句中能传神的字,写在括号里。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六、语言运用。(4分) 方阳对刘泽说:“一些人成名后,频繁在媒体亮相,向你推荐产品,你相信那是真的吗?”刘泽说:“我不信,一些名人说的话,做的宣传都打了折。许多明星不都因产品的宣传和功效不符被告上法庭了吗?”方阳说:“唉,名人做广告可不应该随便打折。” 1.刘泽说一些名人“做的宣传都打了折”,意思是: 2.方阳说“名人做广告可不应该随便打折”,意思是: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与写作实践(54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分)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上的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千米,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疾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加重了。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第六章_时间数列练习题及解答

《时间序列》练习题及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A、B、C、D)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构成时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主词和宾词 B、变量和次数 C、时间和指标数值 D、时间和次数 2、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时点数列 B、绝对数数列 C、相对数数列 D、平均数数列 3、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数列 D、时点数列 4、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A、只能是总量指标 B、只能是相对指标 C、只能是平均指标 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以 5、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指标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6、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其假定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A、连续的 B、间断的 C、稳定的 D、均匀的 7、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均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 B、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C、两者均可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 D、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8、时间序列最基本的速度指标是()。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 9、根据采用的对比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 A、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与累积发展速度 C、逐期发展速度与累积发展速度 D、累积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10、如果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则宜配合()。 A、直线模型 B、抛物线模型 C、曲线模型 D、指数曲线模型 A、100%124%104% 108.6% 3 ++ = B、 506278 108.6% 506278 100%124%104% ++ = ++

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吞噬.(shì)疲惫.(bèi)钦.佩(qīn)心有灵犀.(xī) B.闲暇.(jiǎ)蔚.蓝(wèi)鲁莽.(mǎng)海市蜃.楼(shèng)C.严谨.(jǐn)稠.密(chóu)俯瞰.(gàn)屏.息凝神(pǐng)D.凛.冽(lǐn)拯.救(zhěn)无虞.(yú)忧心忡忡.(zhōng)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毡鞋点掇迟吨保佑 B.厄运模似保垒辜负 C.轮郭蒙陇凸现赢弱 D.概率合拢吟唱告罄 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5分) (1)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2)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3)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4)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B.他们快快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 ....的“联合王国的国旗”。 C.不攀比,按需消费,按质论价,精打细算 ....,生活得踏踏实实,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D.历经千辛万苦 ....的南水北调焦作段主渠道进入全线充水试验阶段。 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4分)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走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游记。①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②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不断増加国民的生活质量。(1)画线句①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画线句②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同时又取決于思维的方式。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思维方式是自己支配的。 ④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生。 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照即白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那么你永远只能

大学化学试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H故需加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1、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2-3--(pKa=6.3 In pKa=11.55)HIn ? HIn ?322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3+2+2+2+有干扰。、、CuNi、3、Al、FeCo2+2+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Ni掩蔽Cu、、CoS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或KCN23+3+。、AlFe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3+含量测定Fe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实验三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4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2+(NH)S0·FeSO·6HO的过程中,为了使Fe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22444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2+3+,影响产品Fe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氧化为供参考.质量。水中除去氧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将去离子水加热煮沸10分钟,用表面皿盖好杯口,冷却后使用。 3、在计算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的理论产量时,各以什么物质用量为标准?为什么? 答:计算FeSO的理论产量时,以Fe屑的参加反应量为标准。4计算(NH)SO·FeSO·6HO的理论产量时,应以(NH)SO的用量为标准。42442244决定计算标准的原则是,以反应物中不足量者为依据。(详见讲解与示范中的3)。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60分) 一、我是拼写小能手。(10分) mòshuǐrǎn sèzhúgān làng huāmógū biǎo dìdǎn xiǎo lǐfàmàrèn chóu shì 二、调音亭(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V”)。(6分) 清爽.(suǎng shuǎng ) 虽.然(suīshuī) 一件.(jiǎn jiàn) 长廊.(láng liáng) 撕扯.(zhǐchě) 一串.(cuàn chuàn) 三、魔幻汉字(给下列汉字先加偏旁,再组词)。(8分) 发()() 良()() 乔()() 四、根据所给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将词语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 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 ) A.倒霉 2. 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 B.玲珑 3. 又黏又稠。( ) C .熟练 4. 察看并督促。( ) D.黏稠 5. (东西)精巧细致。( ) E.监督 五、选词填空。(8分) 时髦时代 1.我的童年( )是在乡下度过的。 2.有些人穿得挺( ),貌似很有身份,却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 习惯习俗 3.包饺子是中国春节的( )之一。 4.张伯伯一直都有喝下午茶、阅读、听音乐的( ) 六、句子加工厂。(10分)

1.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仿写句子) ________像_______一样。 2.因为从来没有人肯把头交给我随便处置 ..。(用带点词语造句) 3.我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 (用关联词语将两个句子连起来) 4.我的表弟虽然很胆小,但是害怕理发。(修改病句) 5.这肥皂泡被我吹起来了。(改为“把”字句) 七、修辞手法在线(判断下面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比喻句的打“×”)。(8分) 1.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 2.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 3.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 4.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20分) 八、阅读大巴。(20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肥皂泡(节选) 这肥皂池,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 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 得大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 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 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

【实用】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一分册答案

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一分册答案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 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 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争导致国破人亡的悲痛感情。( 3 )劳动力、水源、土地、水利设施。 7 . ( 1 )汉穆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 2 )君权神授。( 3 )不完全一致。比 如一自由民毁坏别人的眼睛,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惩罚也明显不同等。( 4 )法律制度情况,社会等级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8 . ( l )从西北到东南;波斯湾。( 2 )河水泛滥。( 3 )两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但是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 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第 2 课古代埃及 一、基础练习 1 . B 2 . D 3 . B 4 . D 二、拓展练习 5 . D 6 . ( l )楔形文字甲骨文( 2 )碑文是同时用多种文字写成的,可以借助古希腊文来释读。 ( 3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 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突破的作用。 7 . ( l )南高北低。( 2 )古代埃及周围有天然的安全屏障。尼罗河河谷东西两侧是耸立 的峡壁,峡壁之外是荒芜人烟的大沙漠。河谷南面是大瀑布,河谷北面是泥泞的尼罗河三角 洲沼泽地带。 第 3 课古代印度 一、基础练习 1 . D 2 . B 3 . A 4 . C 二、拓展练习 5 . B 6 . C 7 . ( 1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 2 )西南 8 . ( 1 )种姓制度。( 2 )婆罗门和刹帝利。( 3 )众生平等。( 4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造成了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刹帝利、吠舍在内的许多阶层的人都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不满。而早期佛教大力宣扬“众生平等”的观念,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再加上后来一些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所以迅速传 播开来。 '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第六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 酸效应系数越大,配合物的稳定性越大; B. 酸效应系数越小,配合物的稳定性越大; C. pH越大,酸效应系数越大; D. 酸效应系数越大,配位滴定曲线的pM突跃范围越大; 2、用EDTA滴定金属离子M,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 若c M 一定,lgK′ MY 越大,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B. 若c M 一定,lgK′ MY 越小,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C. 若lgK′ MY 一定,c M 越大,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小; D. 若lgK′ MY 一定,c M 越小,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3、下列各组酸碱对 中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B )。 A、H 2CO 3 —CO 3 2- B、HPO 4 2-—PO 4 3- C、H 3 PO 4 —HPO 4 2- 4、用0.10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0.10mol?L-1弱酸HA( pKa=4.0)。当滴定一半时 溶液的pH是( A )。 A、4.0 , B、5.0 , C、10 5、下列数字中有效数字为四位的是( C )。 A、[H+]=0.030 B、pH=10.42 C、W MgO =19.96% 6、在pH=5 ---6时,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Pb2+,选用的缓冲溶液应是( B )。A、 HAc-NaAc ,B、六亚甲基四胺盐 7、在pH = 4.5的AlY-溶液中,含有0.2 mol / L游离F-。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 ( A ) [ Al ] = [ Y′] ( B ) [ Al ] = [ Y ] ( C ) [ Al′] = [ Y′] ( D ) [ Al′] = [ Al ] + [AlY] 8、在pH=9.0的条件下,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Zn2+应用的指示是( A )。 A、铬黑T(EBT) B、二甲酚橙(XO) 9、浓度均为2.0×1.0-2mol?L-1的下列金属离子,当pH=5.00时,用EDTA不能准确滴定 的是( C )。 ( pH=5.00时 lgαΥ(H) =10.60 lgk Zny =16.50 lgK Pby =18.04 lgK Mgy =8.7) A、 Zn2+ , B、Pb2+, C、Mg2+ , D、均不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检测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17分)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 ),它也叫做 ( )。 2、36.5%读作( ),百分之一百四十五写作( )。 3、0.8=( )( ) =( )÷( )=( )%=( ):( )。 4、( )比90多50%,12比( )少25%。 5、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30%,今年小麦的产量是去年小麦产量的( )%。 6、上半年完成生产任务的60%,下半年再完成( )%,就完成了全年任务。 7、用100粒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有有2粒没有发芽,发芽率是( )。 8、在7 8 、87%、0.88、0.877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 数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9 100 千克可以写作9%千克。 ( ) 2、发芽率和合格率都不会超过100%。 ( ) 3、把0.45写成百分数是4.5%。 ( ) 4、0.58%读作百分之零点五十八。 ( ) 5、五年级植树102棵,全部成活,成活率是102% ( )

6、把50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是12.5%。 ( ) 7、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 ) 8、甲数比乙数多10%,乙数比甲数少10%。 ( ) 9、40%吨与0.4吨同样重。 ( ) 10、六(1)班的出勤率今天是98%,那么缺勤率是2%。 (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IO 分) 1、王师傅做了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 )。 A 、99% B 、100% C 、101% 2、50比40多25%,40比50少( )。 A 、25% B 、20% C 、10% 3、某商品降价10%后,又提价10%,现在售价( )。 A 、与原价相同 B 、比原价高 C 、比原价低 4、2 3 化成百分数约是( )。 A 、0.667% B 、66.7% C 、6.67% 5.某企业计划年产值200万元,结果年产值达到240万元,实际超产( )。 A 、25% B 、20% C 、33% 6、甲数比乙数多2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 、5:6 B 、4:5 C 、6:5 7、张琳有30枚邮票,比王亮少25%,王亮有多少枚邮票?列式为( )。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如何用纸层析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答: 将标准的已知氨基酸与待测的未知氨基酸在同一张层析纸上进行纸层析,显色后根据斑点的Rf值,就可以对氨基酸进行初步的定性,因为同一个物质在同一条件下有相同的Rf 值;将点样的未知氨基酸溶液和标准氨基酸溶液的体积恒定,根据显色后的氨基酸斑点的面积与点样的氨基酸质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计算斑点的面积可以对氨基酸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3、纸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各有什么特点? 答: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六章合同法练习题及答案

合同法练习题 1、北京碧溪公司与上海浦东公司订立了一份书面合同,碧溪公司签字、盖章后邮寄给浦东公司签字、盖章。该合同于何时成立?( D ) A、自碧溪公司与浦东公司口头协商一致并签订备忘录时成立 B、自碧溪公司签字、盖章时成立 C自碧溪公司将签字、盖章的合同交付邮寄时成立 D自浦东公司签字、盖章时成立 2、旅客韩玉投宿蓝天饭店,办好住宿手续后,将一只装有3万元现金和其他物品的密码箱寄存在饭店的服务总台。当班服务员清点了物品。第二天下午,韩玉凭取物牌去取密码箱,发现已被他人领走。韩玉要求饭店赔偿全部损失,饭店拒绝,遂起纠纷。对此案的正确处理结果是:( A ) A、保管合同成立,饭店应赔偿韩玉全部损失 B、保管合同成立,饭店应承担主要损失,韩玉个人承担部分 损失 C保管合同不成立,饭店酌情给予韩玉补偿 D保管合同无效,饭店酌情给予韩玉补偿

3、某公司在民政部门主办的大型赈灾义演会上,当众宣布向民政部门设立的救灾基金捐赠100 万元。事后,该公司迟迟未支付捐款。下列意见哪一项是正确的?( D ) A、此项捐赠允诺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该公司背信行为应受舆 、/<、、比 论谴责 B、此项捐赠允诺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对于该公司以虚假允诺 骗取宣传报道的行为,民政部门可给予行政处罚 C此项捐赠允诺有法律约束力,但该公司有权在支付捐款之 前予以撤销 D此项捐赠允诺有法律约束力,该公司无权撤销,受赠人有权要求支付捐款 4、甲、乙双方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这在我国合同法理论上称作什么权利? ( C ) A、先履行抗辩权 B、先诉抗辩权 C同时履行抗辩权 D不安抗辩权 5、甲与乙订立合同,规定甲应于1997年8月1日交货,乙应于

第六单元检测卷

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填空题(共8题,共48分) 第 1 题(6分):读拼音,写八字成语。 chā zhī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yì yán jì chū sì mǎ nán zhuī 第 2 题(6分):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1)玩强排练扑打无原无故()() (2)甚至等侯演技的心应手()() (3)风资预料自毫冰天雪地()() (4)奋勇否则锤背通情打理()() 第 3 题(6分):用“然”字组词,再填空。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可是我匆匆忙忙就出了门,()忘记拿伞了。放学的时候,天()变脸,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我没带伞,但也没淋着,因为妈妈来接我了。 第 4 题(6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台演讲对我来说是破天荒的事。 B.小明总喜欢抄作业,今天又向班长借作业,结果碰钉子了。 C.这话是你亲口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可要说话算数。 D.爸爸老说我们家的生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 5 题(6分):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我当时还很小,只不过跟鹅一样高,但是我很怕它。 B.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C.老虎在笼子里不是打瞌睡,就是垂头丧气地踱来踱去。 D.这只陀螺不是人工削制的,而是一位木工在旋床上旋出来的。 第 6 题(6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改为前果后因的说法) (2)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下列句子写生动。 金奎叔像似的把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 我们碰见了鹅就像似的远远地躲开。大陀螺摇头晃脑,就像似的,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3)照例子,用划线的词语写一段话。 例:两只旋转的陀螺奋勇搏斗,旋风般撞向对手,刚一接触,又各自闪向一边,然后重整旗鼓再战——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第 7 题(6分):把下列相关内容连起来。 《牛和鹅》时机难得,必须抓紧,不可错过 《陀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比喻人或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 8 题(6分):口语交际。 在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中,因为班里的小峰摔倒了,所以班级在这个项目上没有取得名次。小峰为此事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小明对他说:“①小峰,虽然大家都为班级在接力赛项目上拿不到名次而惋惜,但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摔倒的。②我永远都会支持你。③希望你下次比赛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1)小明说得不恰当的一句话是:。(填序号) (2)小明这句话应该这样 说: 二、阅读(共9题,共49分) (一)一只小鸟冰心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zhōu)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脆和柔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的歌声,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9. (6分)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小鸟和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 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 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 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5.如果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使标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变小,用来滴定未知醋酸的浓度,会使测得的浓度偏大 6.本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酚酞做指示剂其选择原则是什么根据选择原则选用其他指示剂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