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及其进展汇总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及其进展 摘要:生物活性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功能性良好的生命因子,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这些肽除具有常规的生物活性,如增加矿物质吸收、调节血压、抗菌、抗氧化、降胆固醇、免疫调节之外还对人类营养有调节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活性肽的种类、生理功能、吸收、制备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生理活性,吸收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Abstract:Bioactive peptides as one rich sources, wide variety, good functional life factors have been a global research hot spo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se peptides have some convention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increase mineral absorption, adjust blood pressure,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decrease cholesterol, regulate immune. What’s more, they also have a regulating effect on human nutrition, so they have attracted widely attention. The kinds of bioactive peptide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prepar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bsorp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bsorb 1.功能肽的简介 肽(peptides)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是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片段,并使蛋白质具有数以千万计的生理功能。肽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是由蛋白质中20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合和排列的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或者环状的多肽的总成。一般说来,肽链上氨基酸数目在10个以内的叫寡肽,10~50个的叫多肽,50个以上的叫蛋白质。人们习惯上也把寡肽中的二、三肽称为小肽。由于构成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与排列顺序的不同,决定了肽纷繁复杂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活性肽( biologically active peptide/ bioactive peptide/ biopeptide) 是指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又称功能肽(functional peptide)[1]。肽由氨基酸组成,人体存在20 种氨基酸,由不同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加上数量排列形成,再加上还可能有的二级、三级结构,其种类是十分庞大的[2,3]。每一种活性肽都具有独特的组成结构,不同活性肽的组成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此外活性肽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是很微量的,但却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据研究,有些多肽在10 - 7mol/ L 的浓度时仍具有生理活性,就是说1 mL 的多肽用60 倍水稀释后,仍然具有生理功能。功能肽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是多样化且来源充足的食品原料,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如易消化吸收、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4]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人体摄入蛋白质经消化道中的酶作用后,大部分是以寡肽的形式

最完整的肽知识

最完整的肽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完整的肽知识 科学定义肽 肽是一种可以被人体细胞完全吸收的小分子高营养物质。具有修复细胞,营养细胞,激活细胞的高级生理功能。可全面增加人体免疫,提高体力体能。 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以肽键链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也是一段最具活性、最易吸收、生理功能性极高的营养物质。 肽的分类 1、多肽:1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肽,分子量段在5000~10000之间。 2、寡肽:2~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 3、小分子肽或小肽:2~4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分子量段在100~180之间的。 将小分子活性多肽统称为“生物活性肽”。 肽的备制 传统法主要有:微生物发酵法、酸法、碱法、电法、人工嫁接法、基因表达法、酶解法等。 肽的应用 1、医用类多肽药物,肽类抗生素,疫苗,农用类抗菌肽,饲料小肽,日化用 化妆品,食品用大豆多肽,玉米多肽,酵母多肽,海参肽。 2、肽的功能角度来分:降压肽,抗氧化肽,降胆固醇肽,类鸦片活性肽,高F 值寡肽,食品强味肽等。 3、活性肽与营养,荷尔蒙、酵素抑制、调节免疫、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有 非常紧密关系。 4、多肽大体上分为:多肽类药物和多肽类保健品。传统的多肽类药物主要是 多肽类激素,2011年对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已经发展到疾病防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以下各领域发展较快。 【肽的3大特征】 1、肽是人体的生命元素 人体的很多活性物质都是以肽的形式存在的,没有肽就没有活性物质 人体吸收蛋白质主要以肽的形式,而不是传统认为以氨基酸形式吸收的 食物中提供的异体蛋白质,必须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的形式被吸收和细胞所利用,然后重新组建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 2、小肽直接作用于细胞 小肽直接介入血细胞、脑和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生殖细胞、内分泌细胞、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分裂增殖各个环节3、小肽功能多样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菌肽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它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作用,甚至对癌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本文就抗菌肽的来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抗菌肽;活性肽;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The progres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research Abstract:Antibiotic peptides are a kind of bioactive peptides that exist in organism and biosphere widely. They possess the activities of anti-bacteria, anti-fungi,anti-virus and anti-plasmodium.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ource,mechanism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research. Key words:antimicrobial peptides;bioactive peptides;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 抗菌肽( antibacterial peptides) 又称抗微生物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 ,是生物体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菌肽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20 -60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在 1 -7 kD 左右,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原生生物、某些病毒和肿瘤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可较好地解决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断增强的抗性问题[1]。 20 世纪80 年代,由瑞典科学家Boman 研究小组用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诱导惜古比天蚕( Hyalophora cecropia) 后产生了抗菌多肽类物质,随后发现了第一个抗菌肽——天蚕素( cecropins)[2]。人们最初把这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称为“antibacterial peptides”,原意为“抗细菌肽”;后来发现其有抗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便改称为“antimicrobial peptides”,意为“抗微生物肽” [3]。抗菌肽是由基因编码在核糖体内合成的多肽,不同种类的抗菌肽通常有共同的特点:短肽( 30 ~60 个氨基酸) ,强阳离子性( 等电点范围为8.9 ~10.7 ) ,热稳定性好( 100 ℃,15 min),分子质量约为 4 ku,无药物屏蔽且不影响真核细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8481(2010)01-0006-04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孙东伟,刘 军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为了研究小肽对动物营养的作用,并使小肽在饲料行业成为一个新的应用领域,从小肽的概念和分类,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中的吸收机制,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等营养作用以及酶解法、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DNA重组技术法等生产方法诸方面对小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展望了小肽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小肽;研究进展;生产工艺;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on the nutrition of s m all peptide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SUN Dong-w ei,LIU Jun (B i o-engi neeri ng Ins tit u te,S i chuan Un i vers i ty of S ci ence and Eng i neeri ng,Z i gong,S ichu an,643000) A bstrac t:In order t o fi nd out t he e ffects of s m all pepti de s'nutr iti on on an i m a l s,and apply s m a ll peptide i nto a new feed i ndustry,th i s article carries out a t horough rev ie w on s m all pep tide as the f o ll ow ings:t he concepti on and c l assifi ca tion o f s m all peptide,the abso rpti on mechan i s m s of s m a ll peptide i n monogastr ic an i m a l s and ru m i nants,the f unc ti ons of s m a ll pepti de,w hich i nc l ude promo ti ng the absorption of a m i no ac i d,the co m bi nation of prote i n and the ab sorption and utiliza ti on o f m i nera l e le m en ts,and i m prov i ng ani m a ls'i m m une function etc.,Som e producti on techno l o g ies are d i scussed,such as enzy m ic hydro lysis,m icrobia l fe r mentation,che m ical syn t hesis,and reco m bi nantDNA tech nology etc..F i nall y,the research pro spects of s m a ll pepti de are put for w ard as w e l.l K ey W ords:s ma ll peptide;research progress;produc tion techno l ogy;rev i ew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小肽的认识逐步深入,小肽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肽营养理论已经颠覆了传统营养学认为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的观点。在饲料行业,小肽营养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是蛋白质营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行业内新的研究热点。 1 小肽的概念和分类 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氨基酸是构成肽的基本基团。含氨基 修回日期:2010-01-12 作者简介:孙东伟(1983-),男,山东文登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酵食品。 通讯作者:刘 军(1964-),男,陕西西安市人,教授。研究方向:发酵食品。 6

植物源活性肽研究进展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多肽是由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其中可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多肽称为生物活性肽。与蛋白质相比,活性肽不仅有比蛋白质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还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抗菌、抗病毒、降血压和降血脂等生理机能。此外活性肽还有较好的酸、热稳定性,水溶性及粘度随浓度变化迟钝等优点,易于作为功能因子添加到各种食品中。我国农作物种类品种繁多,利用这些廉价的植物蛋白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综述了降血压肽、抗氧化钛、降胆固醇肽这3类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将其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同时归纳了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并指出其发展应用前景。 1.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1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肽通常由细菌、真菌产生,或从动植物体中分离。它们尽管在结构上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的抗菌肽都是阳离子型的,两亲结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1]。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抗菌肽对部分细菌、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临床试验也表明,抗菌肽能够增强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而且在体内还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1.2 免疫活性[2] 免疫活性肽能够刺激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机体发病率。从人乳和牛乳的酪蛋白中已检测到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肽片段,这些肽具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另外,乳蛋白、大豆蛋白和大米蛋白等通过适当酶解处理也可产生具有免疫 活性的肽类物质。 1.3 抗高血压活性 血压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ACE)的作用下进行调节的,血管紧张素Ⅰ在A C E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压升高。降血压肽是具有抑制ACE活性的肽类, 来源广泛,ACE 抑制肽的主要来源是乳制品和鱼蛋白(沙丁鱼、金枪鱼、

抗菌抗病毒常用实验研究方法知识

抗菌抗病毒常用实验研究方法 细菌、病毒性疾病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尤其是近两年来,由冠状病毒引起的SARS及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给动物及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人所共知的"由于各种疫苗的不断出现,虽然一些细菌、病毒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治疗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中药抗菌、抗病毒制剂已成为巫待解决的问题。 1、常用的抗菌方法 1、1稀释法 1、1、1试管稀释法 培养基内抗生素的含量按几何级数稀释并接种适量的细菌,经孵育后,观察能引起抑菌作用最低抗生素浓度,称最低抑菌浓度(MIC)为该菌对药物的敏感度。稀释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准确,常被用作校正其他方法的标准。如以下黄贝贝等的青钱柳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和黄利权等的火绒草的抗菌活性研究的实验方法: 1、应用试管稀释法,测定青钱柳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效果,检验不同浓度下青钱柳提取物对细菌、霉菌的抗菌作用。结果:青钱柳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对黄曲霉、烟曲霉等霉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1]。 2、采用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了火绒草水煎液、水提醇沉液、醇提物、醇提石油醚部分、醇提乙酸乙酯部分、醇提正丁醇部分、醇提水溶部分等7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83882、大肠杆菌C8390 3、大肠杆菌C8391 4、沙门氏菌C79-20、金黄色葡萄球菌Newbould S-30 5、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等6株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试验结果表明,火绒草醇提物及其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对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为0114 mg/ml生药浓度,MBC为0127 mg/ml生药浓度,而其它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弱。火绒草醇提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对3株大肠杆菌和1株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为2170 mg/ml生药浓度,MBC为2170 mg/ml 生药浓度,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2]。 1、1、2肉汤稀释法 以水解酪蛋白(M-H)液体培养基将抗生素作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种入待检细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如刘菁菁的研究蓝玉簪龙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体内外抗菌活性。蓝玉簪龙胆分别以乙醇、氯仿、正丁醇、蒸馏水提取,得到极性不同的4部分产物,利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 MRSA 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 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 体内实验部分: 采用腹腔注射 MRSA 法建立小鼠感染模型,分别给予蓝玉簪龙胆水提液高、中、低剂量,银黄胶囊治疗 15 d,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观察存活率。结果:体外实验: 蓝玉簪龙胆各极性组分对 MRSA 和 MSSA 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正丁醇组分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乙醇、水层组分; 体内试验: 除了蓝玉簪龙胆大剂量组,其余各治疗组存活率均高于模型对照组,而蓝玉簪龙胆中剂量组存活率最高。结论蓝玉簪龙胆对 MRSA 和 MSSA 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且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 对MRSA 感染小鼠有一定治疗作用[3]。胡景玉等为了了解衡水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丽娜, 赵瑞利, 雷连成, 王教玉, 韩文瑜 作者单位:江丽娜,赵瑞利,雷连成,韩文瑜(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王教玉(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刊名: 中国水产 英文刊名:CHINA FISHERIES 年,卷(期):2008(5)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张书剑.Zhang Shujian几种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饲料研究2007(12) 2.李华.杨桂文.温武军鱼类抗菌肽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2) 3.黄平.章怀云.HUANG Ping.ZHANG Huai-yun鱼类抗菌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 4.杨学明.江林源.蒋和生.YANG Xue-ming.JIANG Lin-yuan.JIANG He-sheng水生动物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讯2006,17(1) 5.王克坚.林志勇.杨明.任洪林.黄文树.周红玲.邓尚龙.陈君慧.蔡灵.蔡晶晶海水养殖鱼类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5 6.王小玲.尹建文.Wang Xiaolin.Yin Jianwen鱼类的先天性抗菌和抗病毒机制[期刊论文]-现代渔业信息2006,21(7) 7.叶星.白俊杰抗菌肽的研究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15(4) 8.单晓枫.郭伟生.张洪波.钱爱东鱼类体液中的几种抗菌因子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4684630.html,/Periodical_zhongguosc200805040.aspx

动物小肽营养

动物对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利用程度并不完全受单一限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也不完全遵循“木桶理论”,而且,即使喂给动物按理想氨基酸模型配制的混合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日粮,也不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因而,有些学者提出了完整蛋白质或其降解产生的小肽也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观点,这样小肽营养的研究才开始受到重视。随后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的降解产物大部分是小肽(主要是二肽和三肽),它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被组织利用。近年来,编码小肽吸收转运载体活性蛋白的基因已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营养作用、生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1 肽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及其特点 1.1 肽在机体内的吸收机制 1.1.1 单胃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 蛋白质饲粮经动物消化道内酶的作用,最终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关于小肽的转运机理,可能有以下3种形式:①具有pH值依赖性的氢离子和钠离子转运体系,不消耗ATP;②依赖氢离子或钙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③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1.1.2 反刍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 Webb(1993)提出反刍动物氨基酸和肽的吸收存在肠系膜系统和非肠系膜系统两种途径。空肠、结肠、回肠、盲肠吸收的小肽进入肠系膜系统,而由瘤胃、瓣胃、网胃、皱胃、十二指肠吸收的小肽则进入非肠系膜系统。 1.2 肽的吸收特点 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且各种肽之间转运无竞争性和抑制性的特点[1],而且肽可完整进入肠粘膜细胞。 2 肽与蛋白质及氨基酸吸收机制的比较和优势 2.1 蛋白质吸收机制及缺点 2.1.1 吸收机制 蛋白质在肠腔内,由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基酸和寡肽(含2~6个氨基酸残基)以及小肽,寡肽在肽酶的作用下完全被水解成游离氨基酸。小肽和游离氨基酸被肠粘膜吸收并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即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和小肽营养。 2.1.2 缺点 为了达到最佳生长率至少需要21.5%的粗蛋白质,当粗蛋白质水平低于21.5%时,生长受阻[2]。 2.2 肽与氨基酸比较 小肽与氨基酸吸收机制完全不同,它是一个依赖H+浓度、Ca2+浓度、电导和耗能的独立过程[3],同时小肽吸收的速度和效率更高:①肽中氨基酸残基吸收速度大于等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速度;②肽吸收可避免氨基酸之间的吸收竞争;③肽吸收耗能低;④寡肽与游离氨基酸吸收是相互独立的完全不同的机制。 2.3 肽的吸收优势 小肽的吸收具有耗能低、转运速度快、载体不易饱和等优点;而游离氨基酸吸收慢,载体易饱和,吸收时耗能大。有学者认为,肽载体吸收能力可能高于各种氨基酸载体吸收能力的总和。而对猪、鸡等动物的十二指肠小肽混合物灌注实验表明,小肽混合物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氨基酸混合物[4]。小肽中氨基酸残基被迅速吸收的原因,除了肽吸收机制本身外,可能是肽本身对氨基酸或其残基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据Bamba等的报道,以小肽为底物使肠刷状缘膜囊(BBMV)的氨基肽酶活性和氨基酸载体的活性与数目有所增加。Brandsch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存在于空肠中的酪蛋白水解物(酪啡肽、内啡肽)能使L-亮氨酸进入肠细胞的动力学常数增大,另外,由于肽载体的存在减少了单个氨基酸在吸收上的竞争,从而降低了氨基酸之间的拮抗作用,也可能是小肽高吸收的原因。

小分子美塑专业知识

维观小分子美塑的特色 细胞的活力决定肌肤的美丽 魅力期小分子美塑是采用国际尖端的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出的与人体100%同源的生物活性物质和纯植物萃取活性成分,利用小分子超微渗透技术,将其直接导入肌肤所需的各个层面(浅、中、深),直接作用于细胞,使细胞分裂增殖,促进胶原和弹力蛋白的分泌与合成,激活细胞,启动肌肤的主动修复和抗衰老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肌肤衰老皱纹,暗黄等一系列问题。 魅力期小分子美塑项目的定位 1、是一个具备国际科研背景(加拿大世科枝术研究中心、加拿大医疗器械科技公司),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生物基因美容抗衰项目。非手术,不开刀,保持时间久。 2、它是介于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之间的新的美容领域,结合二者的优势,解决了单独靠医学美容或生活美容无法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皮肤质量,逆转皮肤衰老状态。 3、是一个净/疗/护/养结合的高端长线项目,是美容院挖掘顾客潜力,增加顾客忠诚度,提高美容院档次,获得更多利润的高科技含量的美容抗衰项目。 魅力期小分子美塑的亮点和特色: 亮点: 1、世界尖端的高科技细胞自然美容抗衰疗法; 2、无创无痛,轻松告别微创时代; 3、以非手术美容手段挑战整形美容手术效果; 特色: 1、靶向作用——激发静止期细胞的活力,多方位多层次全面改善肤质 2、先进性-一现代生物基因技术,靶向定位,深度渗透,小分子活性物直达肌肤深层后6

秒钟即开始发挥作用,然后以3.7倍的速度让细胞再生,让皮肤的衰老瞬间停止! 3、叠加性-一可以终生使用,长期使用效果更好,皮肤不断叠加改善 4、安全性-一非手术、不用药、不打针,纯生物基因配方,不含国家限制或禁止的1218种 成份,不含色素香精、渗透剂、防腐剂等,完全按CMP标准生产,绝对安全可靠。 5、持久性强-一因为是从本质上彻底改善肤质,逆转皮肤健康状态,所以维持时间长久。小分子与传统护理品的区别: 4、小分子美塑是世界尖端的高科技细胞自然美容抗衰疗法;颠覆传统二十年的被动给予和补 充,变被动为主动。启动细胞活力。从根本上解决肌肤问题。 2、是传统护理保养的更高级别。 小分子美塑系列的核心技术: 强大的基因工程和小分子技术 国际最新诺贝尔奖技术水通道蛋白运载技术 独家的抗菌肽无添加保鲜国家发明专利技术 双效美塑抗衰技术(小分子美塑+深导技术) 小分子美塑系列的核心成分: 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护肤、修复作用——能够改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促进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使肌肤富有弹性,使皮肤处于滑嫩的状态。 抗皱、防衰老作用——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发育,不断以新的细胞取代老化细胞,因此产生防皱、祛皱作用。 美白、祛斑作用——更新衰老细胞,从而降低皮肤细胞中黑色素和有色细胞的含量,减轻皮肤色素的沉着。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一、抗菌肽概念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氨基酸数目小于100,常带正电荷,并具广谱抗菌性的一类小肽,是生物体免疫防御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多肽活性物质,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干扰素、补体等组成了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这类生物活性小分子是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它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均有抑杀作用,还可以抗原虫、病毒,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不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抗菌肽抗菌时一般没有特殊受体,直接通过物理作用造成细胞膜的穿孔而达到广谱抗菌的效果,因而不会诱导抗药株的产生,它属于小分子多肽,在动物体内容易降解,并且无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问题,因而是绿色环保型药物。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性,包括抗革兰氏阴性菌(G -)和阳性菌(G +)、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 二、抗菌肽分类 抗菌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来源不一,种类繁多,分类也多种多样。抗菌肽除了具有广谱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功能外,还具有抑制一些肿 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一)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分类 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五 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 (二)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分 类 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4类: (1)昆虫抗菌肽包括天蚕素类和昆虫防御素。天蚕素是从美洲天蚕的蛹中分离到的抗菌多肽。此后,人们相继从家蚕、柞蚕、果蝇、麻蝇中分离到了此类多肽抗生素。第1种昆虫防御素(M-asturyama)于1988年在一种双翅目昆虫肉蝇中发现,至今昆虫纲中已有15大类30多种防御素被报道。杀菌肽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对真菌和真核细胞没有毒性。(2)植物源抗菌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能够防御环境中微生物侵害的一类小分子多肽。包括硫素、 植物防御素、脂转移蛋白、橡胶蛋白类、打结素类、凤仙花素、蜕皮素等。(3)鱼类抗菌肽是鱼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其结构与组成复杂多样。鱼类抗菌肤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广,在鱼类体表黏液、皮肤、鳃、血液、血清、小肠和肝脏组织等均有过分离得到抗菌肽的报道。成熟肽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多在毫摩尔水平。(4)哺乳动物中,抗菌肽在吞噬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主要有3类,分别是防御素、cathelicidins 和histatins。 三、抗菌肽作用机制 抗菌肽的结构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因为抗菌肽存在着多种结构所以其生物学活性也多种多样。 (一)抗菌肽的抗菌作用 抗 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细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能被抗菌肽所杀灭。目前对于其作用机制并不是很清晰,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很多,但在认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王 涛,常维山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预防兽医系,山东泰安 271018) 胺一类药物时, 以间隔8 h 为佳。 2.中毒时注意停药和补充饮水。出现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充足的饮水,在饮水中加0.50%~1.00%的碳酸氢钠或5%的葡萄糖液。中毒严重的鸡可肌注V B121~2μg 或叶酸50~100μg。 3.产蛋鸡禁用。蛋鸡如果用了此类药物,此药物就会与碳酸酐酶 结合,使其降低活性,从而使碳酸盐的形成和分泌物减少,使鸡产软蛋和薄壳蛋。从而影响产蛋量。 4.配伍禁忌。磺胺类药物忌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钙等) 配伍,用药期间,禁用普鲁卡因等含对氨苯甲酸的制剂。不能与拉沙菌素、莫能菌素、盐霉素配伍 5.肾受损伤及3周龄以内的雏 鸡应慎用。磺胺类药物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而出壳不久的雏鸡肝脏中的代谢酶系统不健全, 解毒功能低,容易发生中毒。 6.勿在免疫接种时使用。畜禽在接种活菌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磺胺类药物,否则会导致免疫效果差甚至失效。■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的发现使人们对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不再束手无策,并由此发展了大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上述“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产生出诸多新问题。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以及长期使用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一代抗菌剂。近期的研究发现,某些阳离子型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传统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会诱导抗药菌株的产生,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菌剂[1]。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是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1975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2]等从惜古比天蚕(Hyatophoracecropia)蛹中诱导分离得到一种杀菌肽,并将其命名为cecropin。此后,许多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一些抗菌肽的氨基酸一级结构和基因序列得到确定。80年代,有关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的经济昆虫。90年代以来,在继续对大型经济昆虫进行研究的同时,又扩展到一些小型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及脊椎动物,抗菌肽已成为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包括:抗菌肽的分离与纯化,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蛋白质构型与功能的关系,抗菌肽的作用机理[3,4],应用基因工程克隆与表达抗菌肽基因,改造合成抗菌肽基因以及动植物的转抗菌肽基因工程等,其中昆虫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最受重视[5,6]。目前已发现抗菌肽或类似抗菌肽的小分子肽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包括细菌、动植物和人类。这种内源性的抗菌肽经诱导而合成,在机体抵抗病原的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被认为是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大多数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有些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起作用。对某些真菌、原生动物,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 抗菌肽的分类迄今为止从不同生物体内诱导的抗菌肽已不下200种,仅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а-螺旋组成的肽。该类包括天蚕素Cecropins, Magainins等。Magainins最初是从非洲爪蟾的皮肤中发现的,它是爪蟾的皮肤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分泌出的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由两个紧密相连的肽链组成,每一个肽链有23个氨基酸,低浓度便可抑制许多细菌和真菌生长[7]。(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Cys的抗菌肽。如富含脯氨酸(Pro)或甘氨酸(Gly)残基的抗菌肽。如从猪肠内分离的抗菌肽PR39中Pro含量占49%[6]。鞘翅肽Coleoptericin和半翅肽Hemiptericin的全序中富含Gly[8]。(3)含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该二硫键的位置通常在肽链C端。如爪蟾皮肤细胞中产生的Brevinins[9]。(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 折叠结构的抗菌肽。如绿蝇防御素(Phormindefensin),分子内有6个Cys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肽链C末段是带有拟β 转角的反向平行的β片层[10]。实验证明,分子中的二硫键在其抗菌作用中至关重要。(5)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 2. 抗菌肽的作用及机理 2.1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分子可以在细菌细胞质膜上穿孔而形成离子孔道,造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胞内水溶性物质大量渗出,而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抗菌肽分子首先结合在质膜上,接着其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两亲性α-螺旋也插入到质膜中,最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抗菌肽分子聚集形成离子性通道,使细菌失去了膜势而死亡[10-14]。但是,Gazit[15]等得出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头孢菌素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在抗生素工业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简单介绍了头孢菌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头孢菌素药物研究进展 1948 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年,Abra-ham 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 C 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 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 的结构[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是一类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抗菌药,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目前其相关研究仍是抗生素药物研发的热点内容。自头孢菌素首次被发现到现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历经了五代发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1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抗菌谱较窄,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则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目前,第一代头孢菌素在国外临床应用上还普遍使用。这类头孢菌素均是7-ADCA或7-ACA的3、7-位取代衍生物,且7-位仍有一个氢原子未被取代,此类头孢菌素也被简称为7-氢头孢菌素。 此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按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和口服两类。注射用头孢菌素类主要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出现, 研发新型抗菌物质已迫在眉睫。而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中的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等作用的多肽。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结构,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机制,以及抗菌肽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耐药性,抗菌肽;作用机理;前景 抗菌肽,简称ABP,是由宿主产生的一类能够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1980 年,瑞典科学家Boman 等从天蚕蛹的血淋巴中分离得到天蚕素( cecropin ) 抗菌肽,使人们对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 700余种。由于热稳定性强,且对较高离子强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有广谱抗细菌能力, 而且有的对真菌、病毒及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又极少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因此,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昆虫学、生理学、药理学研究热点,在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及药物开发领域及农业、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抗菌肽的结构 1 .1 一级结构 据报道,已分离并测定其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的抗菌肽达几十种,且一级结构都比较相似,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由20~7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其N 端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等阳离子型氨基酸,C 端富含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中间部分则富含脯氨酸,且在许多特定位置都有一些较保守的氨基酸残基,这些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是一些抗菌肽分子具有抗菌活性所不可缺少的, 1. 2 二级结构 通过圆二色性分析、二维核磁共振谱法及脂质体模拟实验研究抗菌肽的二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抗菌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a-螺旋和β-折叠结构。a-螺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水脂两亲结构,即圆柱形分子的纵轴一边为带正电-的亲水区,而对称面为疏水区。这种两亲性结构是抗菌肽杀菌的关键,改变a-螺 旋的螺旋度会影响抗菌肽的活性。抗菌肽有许多保守序列,在N端易形成a-螺旋,中间部分易形成β-折叠或铰链。a-螺旋肽主要包括天蚕素、爪蟾抗菌肽ma g a i n i n 、c a t h e l i n d i a 等,β-折叠肽主要包括哺乳动物防御素、植物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等。 2 抗菌肽的来源 2.1微生物抗菌肽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lizz 国际药业来源:文献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2011-6-27 [关键字]:抗生素头孢菌素礼来ADM Basilea Abraham Ceftaroline头孢噻吩 健康网讯: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 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 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其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能较强,主要表现在抗β-内酰胺酶性能强和抗菌谱广,如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 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较有效;且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菌、部分柠檬酸杆菌、部

食品生物技术知识要点

繁星★春水 18:48:56 酶联免疫吸附根据检测目的和操作步骤的不同,分为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直接法。 第一个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酶是:凝乳酶 繁星★春水 19:05:27 在发酵工程中,黄单胞杆菌的最适PH值是7.0,发酵中PH控制在6.5~7.5 繁星★春水 19:07:18 国际上按果糖含量极其发展分为哪三代①第一代含42%的果糖②第二代含55%的果糖③第三代含90%以上果糖 繁星★春水 19:13:00 简介酶传感器的两种类型:①电极密接型,直接在基础电极的敏感面上安装固定化酶膜,从而构成酶电极。②液流系统型,固定化酶与基础点极是公载的,将固定化酶填充在反应柱内,底物溶液流经反应柱时发生酶促反应,产生生化信号,再流经基础电极敏感面,此时生化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繁星★春水 19:17:11 酶法生产葡萄糖和酸法生产葡萄糖相比较的优缺点:优点,①原料淀粉不必精制;②水解率98%以上;③设备需求不需耐酸压;④无苦味和色素生成;⑤管理上只需保温不必中和;⑥收得率高 缺点,糖化时间较长 繁星★春水 19:20:43 单细胞蛋白:指在大规模系统培养的包括水藻、放线菌、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生产的菌体蛋白质,一般以收获干菌体的形式为产品。 繁星★春水 19:46:30 细胞融合的方法:PEG诱导法、仙台病毒诱导法、电融合法 繁星★春水 19:47:23 酶的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包埋法、结合法、交联法、热处理法。繁星★春水 19:48:26 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繁星★春水 19:52:01 传统生物技术的三个步骤:①上游处理过程,原料的粗加工;②发酵和转化,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发酵生产某个产品的过程;③下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作者:刘华钢,申庆荣,刘丽敏 【摘要】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抗菌;逆转耐药 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

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 近年来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 体外抗菌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 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 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