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
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 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 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 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 《山伯英台》、 《乌白蛇》、 《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 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 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 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 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 经过数百年的融 合孕育,在 20 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 20 年代,台湾 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 年厦门成立了闽 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 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 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2006 年马英九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锣。 抗日战争时期, 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 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 展。1948 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 为都马调。 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 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 术。

作为民间口传文学、以口耳相授方式流传和继承的闽南话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 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和流行着《月 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 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今天闽南各地童谣都有《月光光》 一首,跟唐代这首《月光光》比较,虽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动,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 这正是口传文学具有的创作的集体性和流传的变异性的特点所使然。由此可见,闽南童谣的 历史源远流长。 闽南话童谣是闽南话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闽南民间广泛流传的“念四句”有密切 的关系。“念四句”是运用丰富生动、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与俚俗语,以斗谑戏弄或流 利而活泼的四句韵语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由于它妙趣横生,并常收到令人捧腹大笑 的效果,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自编自诵,自娱自乐,并传授给孩童。当然也有些 童谣是不受四句念的影响而由群众或文人创作产生的。根据调查,闽南童谣随闽南移民而广 泛流传于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今天在上述地区 流传的一些闽南话童谣反倒在发祥地的福建闽南消失或很少人会念了。例如,由闽南流传到 台湾、现在还广泛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童谣《曳咯曳》:“曳咯曳,猪槽驶过溪,溪也深, 海也深,海底竖观音;观音城,生狗仔囝,生几只?生三只;寄谁卖,寄公仔卖,卖几钱, 卖三仙钱;萝红米,搓红圆,食饱饱,爬上天;跌落来,扁扁扁,拾六仙钱,娶六仙某;一 个嫁泉州,一个看牛,一个看虎,一个生婴仔,一个大腹肚。”在闽南地区几乎绝响。由闽 南流传到南洋、现在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流行的《针一空》:“针一空,线恁翁。铰刀尺, 做媒人。找有你着来,找无你去找别人。”如今在闽南也难于寻觅。这就说明闽南童谣在发 祥地的闽南正濒临危机,如不抓紧抢救、保护,就难于保存与继承下去,我们祖先留下的这 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可能会在闽南迅速消失,将来可能导致我们得到台湾或海外去找回我们 失落了的闽南童谣。

泉州南音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 等朝代一次又一次入闽的中原的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 合而形成的。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的记载,但音乐史家从音乐名称、演奏形式、乐器遗 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反溯历史,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直到 听到了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音演奏形式是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代相和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与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十分相似。二、南音原来 称弦管,源于魏晋时对丝竹音乐的通称。晚唐泉州、五代后蜀都以弦管描述乐事。可惜历经 千年这一专称早己消失, 各个古老乐种不见有任何遗存, 唯独泉州南音世代保存弦管的名称。 台湾上世纪 80 年代出版泉州南音曲谱,仍以《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为书名 三、南音乐器主要是横抱琵琶、竖吹洞箫(又称尺八)和二弦(宋称奚琴)、三弦及拍 扳,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古乐器的活见证。中国其它古乐种都己 不复存在,唯独泉州保存下来。不但各弦管班社世代传承、复制,而且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 和甘露戒坛的飞天乐伎手中,都持着宋刻的各种弦管乐器,被认为是中国古乐器的博物馆, 可以互为印证。 四、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涵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 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 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大谱”中三套《金钱经》 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至那些悠长缓慢 的大撩曲(七撩拍)等,都珍存着古代西域的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和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 国音乐的血脉。 五、南音以“X 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 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本乐种所独有。 专家认为是隋唐以前的遗存。 总的说,从以上五个方面活生生的音乐文化形态溯本追源,便可以在某些方面找到中国 音乐悠久的历史渊源。专家认为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是有充分的史实依据的。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十三代传人,几辈名家千锤百炼,不断精进。它之所以达到今日的精艺,被称为“漆线世家”的马 巷蔡氏传人功不可没。蔡氏的传承关系现在只可上溯到清朝中期同安城名躁一时的蔡家作坊“西竺轩”。其第八代传人蔡伍祥,第九代传人 蔡善养,第十代传人蔡春福兄弟。因其世代恪守“传子不传女”的祖训,故该技艺只为蔡氏所保留。蔡家亦世世以漆线雕装饰佛像为业。在 整个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凡有华人供奉寺庙之处大概也都有蔡家工艺所普及。对漆线雕发展贡献最大的当属蔡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及 其子蔡水况。 蔡氏漆线雕第十一代传人 蔡文沛 1911 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1975 年病逝。他一生从事漆线雕,有突出的成就。解放后,蔡文沛历任 厦门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57 年起任厦门工艺联社理事,1961 年获省轻工业厅和省文化厅授予的漆线雕艺人称号。他一生创作繁富,作 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对闽南漆线雕工艺发展影响极大。 蔡文沛 7 岁学艺,潜心 15 年,掌握了各种复杂的技法。解放初期,他第一个为漆线雕工艺开拓了国外市场,产品畅销东南亚,以做工精 妙深受好评作为新时代的艺人,蔡文沛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了传统神像的桎梏,为漆线雕工艺开创了更广阔的天地。他在内容上同时进行 一系列革新,一扫冷漠呆滞的传统风貌。他的作品取材多是来自神话和历史故事,尤其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中以《戚继光》、《郑 成功》、《穆桂英》、《岳飞》等最具神韵。 蔡文沛在形式上也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造,这主要是从现实性着眼的。譬如龙凤图案,自古以来就是漆线的主要装饰图案,经过数百年 的承袭,已成固定的程式。蔡文沛对这些图案重新审视,并做出较完整的修改,使其更加合理。各种水波、云彩、缠花、卷草在他的手下变 化万千,自成一格。蔡文沛的革新和创造,不是抛弃优秀的民间传统,建造空中阁楼,而是凝聚着民间艺术的精华,保存着闽南地区的艺术 风貌。他正是以此为根基,使其作品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并代表了传统工艺的新高度。蔡文沛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总结了以前数代艺人的 经验,集其大成,开辟了新的工艺天地,蔡老先生还广收门徒,成为将漆线雕工艺美术的传承关系扩展到家族以外的第一人,培养了大量的 新秀。 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蔡温流(1925——1994),师承父亲蔡文泉,专工漆线雕制作,技艺精纯。当 1972 年工艺美术艺人归队后,他 担任漆线雕的生产管理工作并负责向新学徒传授技艺。他对漆线雕工艺的恢复与发展做了许多贡献,是厦门市首批工艺美术师之一。在工艺 美术艺人队伍中蔡温流以高尚艺德,谦虚的为人被同行所称道。他曾被评为 1979 年福建省劳动模范和 1980 年厦门市劳动模范,并曾担任厦 门市人大代表。 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 蔡水况 出生于 1939 年 12 月,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十五岁正式跟父学艺,广泛涉 猎,艺术视野日渐开阔,作品小到彩蛋,大到丈二金刚,无不精彩绝伦。1972 年他摆脱前人一贯只把漆线雕用于表现神佛戏剧人物的规矩, 独树一帜地把传统的各种吉祥纹样独立的成为艺术形象,直接表现在瓷器上,成功开拓了漆线雕的新产品。三十年来经销不衰。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
“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 地区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丰收庆贺”等几种说法。在同安,流传较 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 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民间流传开 来。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车鼓弄表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交叉步,进三步 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实际上,它是 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 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表演。由车鼓弄继而发展出闽南“车鼓戏”,保留车 鼓弄的表演形式,增添了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车鼓弄 的表演特色,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 车鼓弄通常在庙会祭祀时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到婚庆人家演出,是农村自娱自乐传统表 演项目。近年来,经过改编整理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活动、文艺踩街、大型 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乾道四年泉州知事王十朋胸怀澎湃写下这一对联并悬挂在州衙门前, 跨越千年的广袤时空,历史的风雨模糊了前人的字迹,而印证着以历史名城泉州、厦门、漳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豪 迈之语却在历史的卷轴里愈发清晰可见…… 自战国,越族入闽,闽越相交,语言融替;到了汉代,闽越文化渐趋形成;至魏晋唐宋,汉人大规模南迁,中原 文化在闽南地区流播生根;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崛起,中外文化交流,互为辉映。承续历史,继往开来,中原文 化、海洋文化兼容并蓄,酝酿古今,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域人文景观。 山岳钟灵,孕育群英。海纳百川,博大包容。 闽南文化的魅力在古也在今,而古往今来,在这山区海隅,人文荟萃, 贤才竞秀,后先继踵,如群星灿烂。被誉 漳浦剪纸、 为“红砖文化区”的闽南民居; 讲究“五境之美”的茶文化; 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民谣; 著名的惠安石雕、 厦门漆线雕等民间工艺美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南音;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语……无一不向 我们昭示着闽南地方厚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智慧。 闽南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在此互动;闽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明清 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徙,将闽南的民系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闽南文化又是富有凝聚力的, 数百年来,台湾乃至全球的闽南人,无不回乡寻根祭祖。它蕴含着闽南人爱国爱乡、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精神;也蕴含着闽南人冒险犯禁、勇于拼搏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2007 年 6 月 9 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 规划纲要》第一个通过论证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时光的脚步在闽南这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来了又回,看着它们穿过漏窗,把风影镂刻于红的墙壁,而后在大海 的余晖中追逐着远去……然而没有谁能够割断历史,独自前行。传承闽南文化、光大华夏文明,在一代代闽南人的手 里,愈源远更流长,跨越千古百年流芳,为世界文化遗产溢彩增光。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平山中学留庆祝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倚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江河纵横交错,盛产稻米、蔬菜、花果、以及香菇、竹笋、莲子、薏米、麂、[矢鸟]、鹧鸪、石鳞等山珍野味,沿海地区更盛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为烹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所组成。福州菜清鲜、清爽,偏于甜酸,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如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传统名菜“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最为著名;闽南菜也具有清鲜、清爽的特色,并且以善用甜辣调料而著称。使用的甜辣调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茉酱等,如“沙茶焖鸡块”、“芥茉鸡丝”、“东壁龙珠”等菜肴都属于闽南的特殊风味菜,闽南菜则偏咸、辣,多以山珍野味为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为其代表菜。 闽菜突出的特点是汤菜较多,烹法以炒、煨、[火局]技术而特殊,其代表菜有佛跳墙、七星丸、沙茶鸡丁、生煎明虾、柴把鸭、荷包鲫鱼、菜干扣肉、全折瓜等。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诸环节中,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料:这里有广褒的海域,漫长的浅滩海湾,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透光性好,海水压力不大;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江河又带来丰富的饵料,水质肥沃,加上又是台湾暖流和北部湾寒流等水系交汇处,成为鱼类集聚的好场所,鱼、虾、螺、蚌、蚝等海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 前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工作原则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 三、建设内容 (一)队伍建设 (二)试点建设 (三)展示区建设 (四)传习中心建设 (五)环境修复建设 (六)资料信息中心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政策保障 (四)衔接落实 附: 1、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2、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展示区分布图 3、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习中心分布图 4、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5、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6、厦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名录

前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明确提出“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十一五”期间在中国建立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3市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重视保护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阶段。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闽台两岸人民精神家园的纽带。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既是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doc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_策划书,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东北二人转);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 1.1闽南古厝简介: (4)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 2.1选题背景: (4) 2.1.1文化积淀 (4) 2.1.2建筑遭受破坏 (6)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 3.3数据分析 (8)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 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 4.2.5完善调研报告 (10)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 5.1.2采访背景 (10)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2.1选题背景: 2.1.1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2) 1.1闽南古厝简介: (2)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3) 2.1选题背景: (3) (3) (3)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4)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4)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4) 3.3数据分析 (4)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4) (4) (4) (4) (5) (5)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5)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5) (5)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5)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6)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7)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7)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7)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8)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8)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8)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8)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8)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8)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9)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9)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入厝习俗

闽南习俗“入厝” 自从人类定居生活以来,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一辈子。所以,当建好房子、买了房子,自然要举行一个仪式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乔迁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闽南话讲,叫“入厝”。闽南一带民间信仰比较盛行,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时代的更新和弥补,到现在依旧盛行。 “入厝”的准备:首先,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冲,最好选择水日为佳,少用火日,时辰则阳日用阴时,阴日用阳时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日,其他为阴日) 。家中有人刚参加过别人丧礼时不要搬家,否则会把“阴气”带到新居中。确定好日子后,再通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过来帮忙,过来一起热闹。 乔迁新居前,妻子娘家要“添灯”,就是送红灯笼悬挂在大厅,闽南话念即为“添丁”,寓意添丁进财,灯笼越多越好,母亲娘家,儿媳娘家如果比较注重礼节,也会过来添灯,灯下面要绑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均可。现在也有少数人改用精美的吊灯。 通常主人的舅舅要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过去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现在,“母舅联”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亲友送礼,一般以烛炮为主,也有送衣服布匹、大镜、时钟、家具、电器等,有的直接送红包。各媳妇娘家要送菜刀、火夹等各种家庭用具来祝贺。入厝前要先

搬入一窝鸡母鸡仔,各房夫妇俱全者添置摇篮椅轿,以预兆人丁兴旺。各项物品可在入厝前先行搬入,重要、贵重的家俱最好在入厝当天再搬入。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筷子碗,能用新的尽量用新的。每样家具都要贴上红纸,以求吉祥如意。在客厅内人们常会摆放发财树、万年青,用红纸贴在盆上。树叶上还要挂几个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都可以。 乔迁时,新居张灯结彩、贴乔迁内容红对联。为了增加气氛,也有亲友会在报纸上、当地电视台登广告、点歌,庆祝某某某乔迁之喜。最常见的是租拱门气球,拱门和气球上面都会有恭贺乔迁之类的祝福语,还有赠送人的姓名或单位,这也反映了户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拱门和气球一般都会放三天以上,比较富裕地方,甚至在通往新居的路口就开始放一排排的拱门,甚为壮观。 “入厝”仪式:如今,为了精简仪式,常把拜门神、拜地基主、拜土地公、谢土和敬天公(拜玉皇大帝)一并举行,直接在大厅口摆了天公坛、设天公神位,挂天公灯,备办三牲果合馔盘敬奉天公,设三牲筵碗敬土地公。 事先把所有东西准备好,良辰一到(一般都是在晚上12点),把房子里所有的灯都关闭。全家在房子外面依长幼排成一队,不会走路的孩子由大人抱着,队伍由一家最长辈的人带领(或请母舅参加),因为闽南俗语有言:“请母舅,甲会富”。但人数忌四、六、九(可以亲戚亲人凑数)。主人要带着家中的金银财宝(现在通常放在公文包里面),手捧斗灯(米斗装谷子,内竖一镜一剪,上点香烛,象征出丁)排在前面;母舅挑鼎(圆铁锅)、柴、米和自旧灶引火点燃的木炭及灶君香火,家庭主妇将金银首饰戴在身上,挑着桶箍(细篾条)等,要有一人带着火炉,象征兴旺发财。其余家人口袋里装着钱,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拨火叉、锅铲、扫帚畚斗等用具随后,象征将财气带进新宅。队伍排好后,全家人高声大呼“进啰”,一边喊一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 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 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 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 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 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 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 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 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从什

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

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已经走过10余个年头,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开启了新的篇章。10余年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成绩显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区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 为了推进文化生态区保护,原文化部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目的是规范工作并在规划编制方面做到相对统一。今天,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向着深入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建设与实践基础上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行政、依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办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和第二十六条“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之精神而制定的,包括总则、申报与设立、建设与管理、附则4章共38条。 《办法》目标明确、理念清楚,融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突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是整体性保护,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培育文化

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它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办法》强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目标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所谓“遗产丰富”是指本区域内的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多样;而“氛围浓厚”则是指通过建设,使更多人认知、认同非遗,并且自觉主动地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特色鲜明”是指区域内项目和蕴藏的非遗资源应包括多种文化形态,与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有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民众受益”更是从发展是为了人民出发,让非遗保护与脱贫致富、提高民众收益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 《办法》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融入了近些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那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即保护人——保护传承人和非遗受众;保护物——保护自然物、文化物、时间空间物;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存续、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让民众受益。 《办法》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少而精”原则,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过程简单明了,公开透明。 具体来说,首先,《办法》中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条件明确。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域需要符合文化有传统、非遗有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 春节的传统民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传统文化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2010-01-30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日前,经文化部同意实施,省政府印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实施的时间从2011年至2025年。这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将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泉州、漳州、厦门三市的行政区纳入保护范围。其中,泉州的重点保护区域为三地最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做得比较好,在《规划》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泉州率先制定重点区域整体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选择53个区域作为进行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其中泉州20个。今年,泉州在闽南三市中率先开始为这些重点区域制定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市委市政府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 20个整体保护重点区域具体名单如下: 历史文化街区1处: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3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永春县岵山镇; 民间信俗保护区域1处: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民俗保护区域6处: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石狮市蚶江镇,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丰泽区寻埔社区,南安市石井镇,晋江市安海镇。 传统戏剧保护区域1处: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传统技艺保护区域4处: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 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1处: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2处:泉港区山腰街道、鲤城区浮桥街道; 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域、点1处: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泉州15非遗项目 列入濒危名录 30个列入《规划》的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晋江深沪褒歌、德化山歌、泉州踢球舞、打城戏、永春纸织画、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福船制造技艺。 29个列入《规划》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惠安石雕、德化瓷、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泉州传统建筑营造、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春生堂酿酒、源和堂蜜饯制作、永春漆篮制作、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泉州漆线雕、安溪竹藤编、清源山茶制作、永春佛手茶制作、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泉州老范志神粬制作。 此外,首批扶持的125个传习中心中,泉州占70个。53项对台对外主要活动中,泉州有26项,包括闽南文化节、闽台(石狮)端午对渡文化节等。 设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总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费保障将由国家、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集方式解决。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比例为1∶1∶1。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传承人经费资助、传习中心活动、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三市各建一个非遗综合展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泉州、漳州、厦门将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此外,还将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影响较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专题展示馆,包括惠安雕艺(石雕、木雕)展示馆、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馆等。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过年有哪些习俗

闽南春节习俗闽南过年有哪些习俗 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过年风俗特别多。闽南春节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过去,从闽南地区到海外的华人华侨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而在传统春节,海内外的闽南人都无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习俗给保留下来,并作为最隆重的三大礼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为隆重的礼俗之一。闽南春节习俗如下: 1、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祭先祖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上面再搁碗糕、柑橘、红鸡蛋、红米丸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中插春枝。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芋头也要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