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19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19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19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一、填空题

1. 14 ——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手工业的兴起,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和东方文明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 1543 年出版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3.开普勒通过长期从观测和计算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们分别是等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和公转的周期定律。

4. 伽利略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地面物体的研究。

5. 牛顿力学包括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6. 17 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7. 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8. 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1785 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静电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9. 林耐创立了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用双名命名法为植物命名。

10. 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伽利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二、简答题

1. 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是什么?

(1)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神学宇宙观,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

(3)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不在于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在于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地位。这正是宇宙论原理的精神,也称为哥白尼精神。

2. 简述培根关于运用归纳法必须记住两条规则。

①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而重新开始;

②暂时不要企图上升到一般的结论。

3. 简述笛卡尔的演绎法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②把难题尽可能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

③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没有遗漏。

(第二章)一、填空题

1. 18 世纪60 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2. 英国产业革命的源头是纺织业机械化,技术变革的原因是垄断地位的传统毛纺织业的排挤而产生的;另一产业是钢铁产业,冶金工业的变革是因化学发明而推动的。

3. 1709 年,英国的达比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4. 18 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二、简述题答案

1. 蒸汽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大规模地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了科学、热力学和能量转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各类技术科学;也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简述法国的科学之所以能超过英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①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提高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②发展科学教育。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包括巴黎综合工艺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③改造旧的皇家科学机构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

(第三章)一、填空题

1. 19 世纪下半叶,康德, 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和太阳的自行,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2. 19 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3. 能量守恒定律有不同国籍的10 多个科学家的工作有关。其中有突出贡献的3 位科学家是迈尔、焦耳、亥姆霍兹。

4. 1865 年,德国的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

5. 法拉第是对现代电学发现作出贡献的第一流科学家。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是制造发电机的原理,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电力时代的大门由此开启。

6. 麦克斯韦用一组偏微分方程概括全部电磁现象,把法拉第的思想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从此,电学、磁学和光学融合成一体,物理学完成了第三次伟大的综合。

7. 1803 年英国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 年意大利人阿佛伽德罗提出了分子论。1828 年,德国人维勒成功合成尿素。李比希提出基团理论奠定了有机化学基础。

8.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于1839 年先后创立了细胞学说。

9 、关于进化论,法国人拉马克的进化原则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英国人达尔文的进化理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 、近代科学史上物理学已完成了几次大综合。第一次是牛顿力学、第二次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三次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

11 、细胞学说最终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完成的。

二、简答题

1 、简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观点。

( 1 )生物是进化的,物种始终在变异性,由此产生新种,而旧种便会灭绝。

( 2 )生物的进化是连续的,没有不连续的突变。“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积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自然界没有飞跃。”

( 3 )生物间有共同祖先,彼此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 4 )自然状态下,各种产生的变异,只要具有略微的优势,就将得到较多的机会生存繁殖。反之,任何有害的变异,虽有害程度极轻微,但在严酷无情的生存竞争中,必然会被淘汰。这一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第四章)一、填空题

1、1885年德国的戴姆勒和本茨以汽油机为动力制成了最早实用的汽车。1888年英国人发明了充气轮胎。1913年美国人福特发明了流水汽车生产线。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科学与工业的紧密结合,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创办了吉森实验室,美国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

3、在工程管理和军事国防系统中系统工程侧重处理战略性的全局问题,运筹学侧重战术性的具体问题。

4、美国的重大发明有: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花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1831年麦考密克和赫西发明马拉收割机。1844年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滑翔机。1906年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10年建成第一个电台。1929年发明彩电。

1945年莫尔小组成功试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发明晶体管。1960年梅曼发明激光。

二、简述题

1、简述美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美国引进的先进技术有两个特征:一是创造性,即从来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结合本国条件进行创新。如英国人主要将蒸汽机动力用在工厂里,而美国人则首先将蒸汽机技术应用在交通上,富尔顿1807 年发明了第一艘汽艇。电力技术最先发轫与英国和德国,而推广应用电力却最先在美国有了结果。第二个特点是,先进技术和人才是一起引进的,其效果当然比只引进一张图纸或一个设备好得多。美国能实现这一点,固然与美国的科学技术的领先领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和美国重视人才交流和引进的开放政策有关作为移民国家,辽阔的土地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使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790 年美国人口尚不到400 万,而从1790 年到1860 年70 年中,从西欧流入的移民总数高达500 万之多,其中不少是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这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

1 、1901年,谁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A)

A 、伦琴 B、法拉第 C、欧姆 D、奥斯特

2 、贝克勒尔证实什么物质无需任何外界作用就能自发地放出一种穿透力很强的有别于X射线的新射线?(A)

A 、铀盐 B、荧光 C、沥青铀矿 D 、带电粒子

3 、1903年,谁因发现放射性与贝克勒尔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D)

A 、劳厄 B、伦琴 C、莫斯莱 D、居里夫妇

4 、发现电子的意义在于( B ) 。

A. 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B.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

C. 打开了研究分子窗口;

D.证明原子核是可分的

5 、相对论的发现者是(D)

A .牛顿B.普朗克C.维恩D.爱因斯坦

6 、19世纪未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它们是(A)。

A 、X射线、天然放射性、电子 B、电子、中子、质子

C 、X射线、α粒子、电子 D、电子、光子、反粒子

7 、德布罗意提出( D )具有波粒二象性;

A 、光 B、电子 C、原子 D、微观粒子

二、多项选择题

1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说道:“只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的指是什么?(AB)

A. 黑体辐射问题

B.以太问题

C.万有引力问题

D.太阳黑洞问题

E.物质波问题

2 、19 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ABC )

A.X 射线的发现

B.放射性的发现

C.电子的发现

D.磁场的发现

E.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3 、1911年,居里夫人因为发现哪些新元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AB)

A. 钋

B.镭

C.铀

D.钍

E.铍

4 、拉开现代物理学革命序幕有事件有( ABC )

A .“以太之迷” B.“紫外灾难” C.三大发现 D.相对论 E. 量子力学

5 、 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是指(ABC )

A .细胞理论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定律

D .开普勒三大定律E.牛顿三大定律

6 、早期量子论的建立者有( BDE )

A .海森堡B.普朗克C.薛定谔D.爱因斯坦 E.波尔

7 、现代量子力学的建立者有( AC )

A .海森堡B.普朗克C.薛定谔D.爱因斯坦 E.波尔

三、判断改错题

1 、19世纪,由于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促进了一个完整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形成。( T)

2 、现代科学技术诞生于18世纪末,并以这一时期物理学上的三大成就为基础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F)

3 、物质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有放射性的物质称为放射性物质。(T)

4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唯一同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诺贝尔奖的科学家。(T)

5 、原子是比电子更小的粒子。(F)

6 、从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假说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以能量量子化取代经典物理学中能量的连续性。(T)

7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存在。(F)

8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或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T)

四、填空题

1 、1887年美国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绝对静止的以太存在,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

2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广义协变原理是说自然定理对于任何参照系都应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等效原理是说,非惯性系可以与一个内部存在一均匀引力场的惯性系等效。

3 、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是洛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认为同时是的,运动的长度缩短,运动的时钟变慢。狭义相对论推出质能公式为E=MC 2公式。

4 、19世纪末,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解决了黑体辐射现象这朵乌云,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5 、根据量子力学,原子中的电子状态需要有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能量由量子数N L M l M s确定。

6 、化学键有三种基本类型: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其中共价键的本质乃是电子云的重叠。

五、简答题答案

1. 简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1)相对性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物理定律的形式相同,各惯性系应该是等价的,不存在特殊的惯性系。

(2)光速不变原理——在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任一惯性参考系中,所测得的光速都是相同的。这一原理表明光速与广泛的运动无关;光速与频率无关;往返平均光速与方向无关。

2. 简述光速不变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在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任一惯性参考系中,所测得的光速都是相同的。这一原理表明光速与广泛的运动无关;光速与频率无关;往返平均光速与方向无关。

3. 简述广义相对论原理。

(1)广义协变原理——自然法则(物理学基本规律)在所有的参考系中都应是相同的数学形式。

(2)等效原理——非惯性系与一个引力场等效。

?(第六章)一、填空题

1、太阳质量m⊙=1.99×1030kg,1AU==1.5×1011m。1pc=2.06×105AU =3.26ly

2、哈勃定律为V=H0r。类星体是所谓目前观测到的具有最大红移的天体,因此离我们最遥远。宇宙的年龄约为150亿年。

3、1948年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论,其预言了宇宙背景辐射,被观察所证实,但目前奇点问题仍未解决。

4、哈勃把星系分成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三大类。

5、当恒星中心温度达到700万K以上时,开始氢聚变为氦,形成了正常的恒星,进入了主序星阶段。

6、恒星的归缩由其质量决定,对于小于1.44倍太阳质量的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其结局为白矮星;质量大于它小于2.4倍太阳的恒星最终结局是中子星,再大的恒星变成黑洞。

二、单选题

1、天文单位是指(B)

A、地球公转的直径

B、地球公转的长半轴

C、地球公转的短半轴

D、太阳系的直径

2、一秒差距(pc)等于(B)光年(ly)。

A、0.326

B、3.26

C、0.582

D、5.82

(第七章)一、选择题

1、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只参与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的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 B)

A. 强子

B. 轻子

C. 玻色子

D. 传播子

2 、( A) 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

A 、强子

B 、轻子

C 、传播子

D 、基本粒子

3、轻子是指( D) 作用的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

A 、只有弱

B 、只有引力

C 、只参与电弱

D 、不参与强

4、夸克有( A) 。A、6 味3 色B、3 味6 色C、5 味6 色D、无色无味

二、填空题

1 、我国西周时代有一本着作,叫《易经》,就从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物质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物质的根源。

2 、180

3 年英国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3 、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 1 :10-2:10-5:10-40。

4 、强力的传播子是胶子,弱力的传播子是中间玻色子,电磁力的传播子是光子。

5、强子由夸克组成,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6 、1954 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了规范统一场理论,目前弱电统一理论已取得成功。强弱电三者的统一理论称大统一理论;四种力的统一理论称超大统一理论。

(第八章)一、填空题

1 、地球系统科学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反作用的系统,研究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将它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之一。

2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

3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简答题

1、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势?

(1)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综合。

(2)地球系统科学正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3)地球系统科学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存在、运动和发展的影响。

2、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了解环境质量的结构和基本特性,以及它的变化和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影响。

(二)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规律,以便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探索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规律性,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地球生命维持系统服务。

(四)应用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开发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为区域乃至全球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科学管理设施,建设人类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九章)一、填空题

1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的孟德尔,他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和他的合作者发现了基因的连锁、基因的互换系统论述了基因理论。在量子力学的创立人薛定谔启发下,在英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研究的基础上,克里克和沃森建立了DNA 模型。

2、1869年瑞士化学家米歇尔用胃蛋白酶水解脓细胞时,发现核质。

3、1928年英国生理学家格里菲斯作肺炎球菌实验证明传递信息的不是蛋白质。1944年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传递信息的是DNA。

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进一步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4、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过程,以及DNA的复制,刻划了基因调节和控制的机制这被称为“中心法则”。

5、遗传密码是指mRNA相邻的三个核苷酸,决定特定的氨基酸。

6、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点称突触,该处输送化学递质分子。通常一个神经元有多达几百万个突触联系,人脑的全部突触达1015数量级。

7、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是英国的图灵,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学派:符号主义学派已取得很大成就,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成熟是其标志;而“脑型”计算机是联接主义学派理论的产物。分布性、并行性和连接性是这种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二、选择题

1 、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标志了(A)的诞生。

A 、分子生物学 B、遗传学 C、基因理论 D、生态学

(第十章)一、填空题

1 、系统科学是关于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它的创立以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48 年《生命问题》的出版

为标志。

2、系统论创始人贝塔郎菲认为“系统”即有相互作用的元素的综合体。系统的功能即取决于系统的要素,又取决于系

统的结构。

3、有生命活力的系统必备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4、信息本质上讲是标志事物存在及其关系的属性,就认识意义而言,信息是认识主体接收到的可以消除对事物认识不

确定性的新内容和新知识。

5、控制论中反馈主要是负反馈,它是通过输出返回输入反抗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使系统趋于稳定。

6、自组织理论刻划客观事物的结构化、有序化的过程。系统可能实现自组织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的相互

作用。

7、混沌具有三个具体特征:①内在随机性,②初值敏感性,③非规则的序。

8、具有分数维的形状称为分形,它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

二、简述题

1. 简述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 1 )整体性原则( 2 )层次性原则( 3 )有序性原则( 4 )开放性原则。

(第十一章)一、简述题

1. 简述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1 ) 知识密集型和人员知识化

2 ) 发展速度快

3 ) 研究与开发费用高

4 ) 驱动改造和竞争激烈

5 ) 全球化

2. 简述高技术的特点。

1 ) 高群落。

2 ) 高投资。

3 ) 高智力。

4 ) 高收益。

5 ) 高风险。

6 ) 高渗透。

7 ) 高竞争。

8 ) 高时效性。

9 ) 高战略。

(第十二章)一、简答题答案

1. 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

(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用途就是资源共享。

(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效能。

2. 农业信息的用户使用计算机可以获得以下几个领域的信息:

( 1 )生产条件信息(生产资料、市场、政策、实用技术等);

( 2 )生产状况信息(作物种植和生长状况、作物估产、自然和病虫灾害监测和预警、畜禽养殖状况、疫情及防治情况等);

( 3 )科技文献信息;

( 4 )数据库和手册性信息(资源?环境?区划、农业机构、农业知识?教科书、动植物检疫、农业政策?法律等);

( 5 )农业环境、资源信息(气象、土壤、生物与品种资源信息等。

二、材料分析题

中新江苏网南京 5 月17 日电:

5 月11 日傍晚,淮安徐向洋行走学校,15 岁的广州少年林川坐在钢琴前,一曲欢快的爱尔兰民歌在他指间流淌。

“迷上网络游戏三四年,我从来没这么投入弹过琴了!”

和林川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180 多名上网成瘾的孩子,正在行走学校接受戒除网瘾的训练。“戒网,不是拒绝网络,而是完成从网络奴隶到网络主人的转变!”行走学校负责教务的韩迪民老师说。

“网瘾缠身,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恶鬼”

三年中,行走学校接纳近1000 名问题孩子,其中,有600 多人是来戒网瘾的。

每个迷失网络的孩子的背后,都站着绝望的父母。“上网成瘾,把这些孩子变成了鬼!”韩迪民说起上海少年石瑞军:

3 月

4 日,他被父亲押了过来。父亲说,16 岁的儿子没救了——一天上网十几个小时,不上课,不说话,请过五六位心理

医生上门治疗,没用!

石瑞军一副瘾君子的样子:脸色苍白,眼皮耷拉,声音像蚊子哼,脖子上有一大片黑皮。“上网大半年,他就不洗脸不刷牙!当晚,我给他洗澡,居然没把脖子洗白!”

大多数孩子染上网瘾,变得特别暴力。去年7 月,浙江老板程金国弄副手铐把儿子程可瑞锁在车上,找到正在庐山带队拉练的韩迪民。“这孩子眼光恶狠,他爸爸说上网成瘾,性格暴躁,家里哪怕停电都要寻死觅活!”湖南少年姜勇智也是被押来的。“这小子眼神冷漠,说什么都不睬你!”第二天,姜勇智跑了,把衣服、鞋子脱下抵给电话亭,给家打电话……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不断发展的网络通讯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认识。

(第十三章)一、填空题

1、酶是一类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酶工程主要利用酶来催化化学反应高效地获得所需的产品的一门技术,其中固

定化酶技术是酶工程的核心。

2、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通过现代菌体细胞手段,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主要有工程技术、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

3、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质的速度比植物快500倍,比动物快2000倍。因此利用发酵工程进行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前景十

分诱人。

4、细胞工程包括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亚结构移植技术和克隆技术。

5、目前已经证实生物的细胞具有全能性。克隆泛指无性繁殖。

6、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上进行操控改变生物的遗传组分。西细胞工程是一门在细胞

水平改良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技术。主要有: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克隆技术等等。

获得目的的基因方法有:①从生物基因组中分离②逆转录合成;③人工合成。

7 、基因疗法主要有:①跟踪体内细胞,②治疗疾病,③预防疾病。

二、简答题答案

1、当代生物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当代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原理,利用生命有机体及其组成来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当代生物技术的最显着的特点是,人们能够在细胞和亚细胞的分子水平上直接操纵生命改变生物的遗传形态,甚至定向地创造新的生命形式。

2、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1)农牧业

转基因植物研究将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基因引入植物体内,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抗虫害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

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也在前进,带牛基因的小猪,转基因猪带有人的基因产生人的血红蛋白,转基因羊产生抗癌的单克隆抗体。

2)生物医药

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诊断和治疗;

3)能源与环保

开发生物来源的石油替代产品;处理垃圾,变废为宝;处理工业“三废”,石油泄漏等,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十四章)一、填空题

1. 节能就是指提高能源效率。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减少能源消耗。

2. 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以及海上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

3. 核裂变能利用有:一是控制它的反应,二是让核能急剧无控制的释放两大应用。两者机制上的差异在于连锁反应速度

是否受控制。

4. 2004 年5月3日,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商用国产化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

行,它的建成实现了我国自主发展核电的重大跨越。

5. 纳米材料是指粒子平均粒径在l00 nm以下的材料。

6. 超导材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完全消失,产生超导电性的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电阻完全消失,

零电阻、抗磁性和载流能力强。

7. 新材料指新近发展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性能的一类材料。

8. 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有着悠久的历史,能源结构发生过多次变革,经历了以柴薪、煤炭和石油为主导地位的三个历史

阶段,并走进新能源阶段。

9.减振隐声材料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极强的减振性能或降低噪声功能的材料。

10. 新材料主要有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和纳米材料?六大类。(第十五章)一、填空题

1. 全球海洋总面积3.6亿 km2,海洋的平均深度 3800m ,最大深度 11034m 。

2.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 30 亿吨高蛋白水产品,至少可供 300 亿人食用。

3.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拥

有约 300 万 km2的管辖海域。

4. 空间技术或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同样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

技术。

5. 人们通常把离地面100 ~200km 以外的空间叫做外层空间,而把发射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飞行器称作航天器。

6. 用于对太空环境、天体、地球本身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物性的观测与研究试验所发射的卫星是科学卫星。

7. 1970 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家。

8. 我国在2003年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9时,由我国首位宇航员

杨利伟乘坐的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

三、简答题答案

1. 海洋及其开发技术的战略意义。

(1)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 (2) 海上运输在现代交通运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 海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4) 海洋开发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第十七章、第十六章)一、填空题

1. 全球问题的实质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

2. 人口素质的下降比人口数量增长对全球问题的构成更具有破坏力的威胁。

3.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最主要灾害是南极冰雪融化以及海水膨胀造成的海平面升高。

4. 海洋水温上升,过多的热量使海水将热量转给大气,并以无法预测的方式改变大气环流,重新安排大气的正常环流,

使风暴改向,打乱本来可能预报的季节大气特征的格局,引发干旱、洪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这种具有破坏性的

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

5.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km ~30km处,吸收对生物有害的波长小于295nm的太阳紫外线,过滤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对

生物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不能照射到地球;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可以畅通无阻地辐射到地球表面,保护生物免受太

阳紫外线的伤害。

6.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露、霜等,是由大气中的硫酸、硝酸和云层的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的。

7. 1972 年6月,来自世界114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

议,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8.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简述题

1. 简述产生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原因。

(一)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三)科学技术的不完善

2. 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科技进步将给人类发展提供巨量的能源

(二)科技进步为人类发展提供新型先进材料和优质资源。

(三)科技进步将为人类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3.简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和创新

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既是忠实的继承者,又是大胆的创新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不仅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且深刻揭示了这一观点的科学内涵。他认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而且,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二是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1988年,邓小平同志面对世界高科学技术大潮的涌动,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精辟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评价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和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所谓“第一”,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特殊地位的形象表达。

4.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价值的实现形式。

(1)自然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但最终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它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知识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当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时,这种精神生产力则包含在一般生产力中,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自然科学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首先,通过技术发明创造的途径物化为生产工具,从而应用于生产过程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同时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大大提高生产力。其次,通过学习、教育引导,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使自然科学被劳动者掌握,转变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在生产中创造出更高的生产率。

(3)中国改革开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要素的先进性,能更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 简要回答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1)科技作为生产力,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2)科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科技是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4)科学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影响

6.简述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答案要点: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科学发展的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或者说是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布局等因素。其二,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

由于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这种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在许多方面已是高度科技与深度人文的相融。现代科技成果的使用,其作用之强大,影响之深远,已达到远非所能预计之地步。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宁愿为人奴隶。科技与人文,应该相融,不应相离,应该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形成一体,而决不该相互对立,形成两张皮。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这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填补了存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巨大鸿沟,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融合,连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7. 简述科技进步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1)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2)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3)促进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铁道概论复习题库

铁道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物质生产的三要素。 2、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位移,单位是“人.km”、“t.km”。 3、现代化运输的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及管道五种方式。 4、1825 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 5、中国第一条铁路是 1876 年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它是英国侵略者采用欺骗的手段修建的。 6、1881 年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叫唐胥铁路。 7、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建设中巧妙采用人字型展线方案。 8、2008 年 8 月 1 日中国第一条 350km/h 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9、铁路运输业除了具备一般运输业的特点外,其自身还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各工作环节须紧密联系、协同配合。 10、我国铁路实行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 11、铁路要加快形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 12、到 2012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9.8 万公里,到 2020 年将达到 12 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达到 50%和 60%以上。 13、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1950 年的成渝铁路。 1.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民经济发展的观模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2.运输业把国民经济中的(产)、(供), (销)有机地结合起来。 3.世界上第一条公用铁路是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 4.我国铁路实行(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同)---(站段)三级管理。 5.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指出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施(客货)分线。复线率达到(50% ) 以上,电化率达到(60%)以上,(运输)能力满足團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技术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铁道概论试题及答案(重要)

课题一绪论(5%)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位移,单位是“人.km”、“t.km”,为了统计的方便,一般应采用换算吨公里。 2.铁路运输业除了具备一般运输业的特点外,还具有“高、大、半”的特点。 3.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物质生产的三要素。 4.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是铁路运输发挥骨干作用。 5.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是公路运输发挥基础作用。 6.1825 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 7.1881 年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叫唐胥铁路。 8.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建设中巧妙采用人字型展线方案。9.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叫成渝铁路。 10.我国铁路实行铁道部--铁路局-- 站段三级管理。 11.铁路站段是按车机工电辆进行专业设置,是直接进行最基本的运输产生活动的生产单位。 12.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km。 14. 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括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及管道运输。 15. 通用性最强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运输成本最高的是航空运输。 16.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1825年在英国(国家)修建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 17.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 18、从我国国情出发铁路应是我国主要运输方式。 19、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20、运输生产的产品不是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和性质,而只是改变其在空间的位置,计算单位是人·km 或t·km。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运输业对它的劳动对象只提供服务,不能自由支配。(√) 2.运输是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必要条件。(√) 3.运输业的产品可以储存、调拔和积累。(×) 4.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于1876年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 5.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 6.铁路线路、铁路站场、机车车辆等固定和移动设备属于劳动资料。(√) 7.铁路工人、机车车辆、铁路线路是铁路运输生产的三要素。(×)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铁路运输业的特点有那些? 2.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种类有那些? 3.什么是铁路运输产品?叙述运输产品的特殊性? 4.简述运输业的作用。 5.谈谈你对中国和谐铁路建设的理解。 综合题: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基本的运输方式,思考其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铁路的发展情况. 课题二铁路线路(20%)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_复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 1、 接受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新的阐释学(J )。 2、 风格形式的客观因素指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创作的影响。(X ) 3、 现实主义是按照生活的理想的样子来反映现实,塑造形象的创作方法。(X ) 4、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X ) 5、 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方而,比苴它文学体裁更自由。() 6、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 7、 文学作品的容指作家从客观生活中提炼岀来的生活素材。(X ) 8、 文学形彖的意象性即指间接性。() 9、 文学的真实性是客观生活的真实。(X ) 10、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属于精神现象。() 11、 “二为”主向是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岀来的。(X ) 12、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 13、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一种自然形态下的纯客观的事物。(X ) 14、 文学作品的形式即文学反映生活的形象方式。(X ) 15、 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16、 主题是以素材为基础,在素材的确定和提炼中形成的。(X ) 17、 “三一律”是欧洲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主。多采用开放式结构。(X ) 18、 艺术发现指作家、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一种带情感性、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 19、 创作欲望中渗透了作家的感性因素。(X ) 20、 完成艺术传达的必要条件是作家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 21、 制约整个创作过程的是灵感思维。(X ) 22、 典型化即指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X ) 23、 艺术感受力指发现生活意蕴,获取丰富体验的能力。() 24、 世界观制约着和支配着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 25、 浪漫主义就是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X ) 26、 文学革新就是继承中外优秀古典文学之精华。(X ) 27、 文学鉴赏对于鉴赏对象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能动的再创造。() 28、 文学批评中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X ) 29、 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通俗化地名之为“推出新”。() 30、 作家的文艺思想往往受到思想的影响。() 31、 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在特征。() 32、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X ) 33、 灵感思维是从对自在之物的一种感悟性的思维活动。() 34、 典型环境影响甚至改变典型人物。(X ) 35、 艺术构思即写作阶段,是将教材转化为泄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X ) 36、 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艺术感受、审美判断、寻索玩味。() 37、 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是经济基础和貝它社会意识形态。(X ) 38、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起源说。() 39、 典型环境是指环境在人物周围的各种生活条件的总和。(X )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各章节及其论述题的重要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为一般,无任何符号;二级为比较重要,有一个△;三级为重要,有两个△。名词解释属基本概念,应全部掌握,不区分重要程度。)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名词解释 1. 典型 2. 特征化 3. 意境 4. 意象 5陌生化 二、论述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1、叙事学 2.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3. 叙述者的声音 4. 情节 5. 行动元与角色 6.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论述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4.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1. 抒情性作品 2. 抒情话语 3.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4. 声情并茂 5. 情景交融 6. 节奏 7. 隐喻 8. 象征。 9.抒情 10. 抒情话语的修辞 二、论述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一、名词解释 1. 风格 2. 创作个性 3. 话语情境 二、论述 △△1.风格有哪些特性? △2.风格有哪些基本形态? 3.文学风格除表现于作家作品的风格之外,还具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和特点?△4.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5.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6.试论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铁道概论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及管道运输。 2.铁路线路在空间的位置是用线路中心线表示的。 3. 铁路线路平面由直线、园曲线、缓和曲线组成。 4.铁路路基的两种基本断面是路堤和路堑。 5.道岔的号数越大,道岔的全长就越长,机车车辆通过道岔的速度就越高。 6.普通单开道岔由转辙器、辙叉及护轨、连接部分。 7.区间一般分为站间区间和所间区间。 8.铁路车辆按用途分为客车、货车、特种用途车。 9.机车按牵引动力分为:内燃机车、电力机车。 10.铁路标准轨距是 1.435m。 11.动车组中M表示动车,T表示拖车。 12.铁路信号分为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 13.信号机灯光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绿三种基本颜色和月白、蓝色两种辅助颜色。 14.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基本凭证是车票。 15.旅客列车的车次以开往北京方向为上行方向,车次编为双数。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 2.铁路线路是一个整体的工程结构,包括路基、桥隧建筑物和铁路轨道三大部分。(√)3.铁路线路的平面它反映了线路曲直变化和走向。(√) 4.变坡点是坡道与坡道的交点,不是平道与坡道的交点。(×)

5.车站按其所担任的客货运量和技术作业量划分为一、二、三、四、五等站。(×)6.在会让站上,既可以实现会车,也可以实现越行。(√) 7.车辆自重系数是车辆自重与车辆实际载重的比值。(×) 8.自重系数越大越好。(×) 9.车轮与钢轨头部的接触面称为踏面,踏面是垂直的。(×) 10.牵引变电所是向电力机车供电的变电所。(√) 11.接触网是向电力机车输送电能的供电网。(√) 12.进站信号机设置在车站入口,指示列车能否进入车站,起防护车站及接车进路的作用。(√) 13.出站信号机设在发车进路起点,防护发车进路和区间,指示列车能否向区间发车;出站信号机可兼作调车信号机。(√) 14.铁路旅客运输合同从售出车票时开始履行,至按票面规定运输结束旅客出站时止,为合同旅行完毕。(×) 15.货物运输合同的履行要经历承运、运送和交付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1.线路设计首先要确定线路(A)。 A.等级B.类型C.宽度D.长度 2.线路的纵断面反映了线路的( B )。 A.曲直变化和走向B.起伏变化和高程C.等级D.允许速度 3.当铺设轨道的路基面高于自然地面,经填筑而形成的路基称为(A )。 A.路堤B.路堑C.半路堤D、半路堑 4.钢轨的标准长度有(A)m两种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和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类。 5、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是席勒和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22、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浪漫主义。 23、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4、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25、一般说来,特别强调“艺术家不应在它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 26、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席勒与斯宾塞。 27、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 二、名词解释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构思:是指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作家对所积累材料和艺术发现进行梳理、提取、综合、加工,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文学概论 A_2

- 1 - 山东大学继续(网络)教育 一、单选题 1.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A.席勒 B.培根 C.歌德 D.蒙田 2.相似性想象在心理学上的依据是() A.联想 B.记忆 C.感知 D.反射 3.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4.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A.历史性 B.独创性 C.感染性 D.朦胧性 5.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接受过程,称为() A.作品的外在化 B.作品的内在化 C.作品的具体化 D.作品的抽象化 6.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主题 B.母题 C.美 D.文体 7.季羡林先生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情感阅读 C.审美阅读 D.价值阅读 二、多选题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A.源于生活 B.细节真实 C.手法夸张 D.反映本质 2.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A.实践获取 B.书本获取 C.有意获取 D.无意获取 3.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A.自由诗 B.抒情诗 C.格律诗 D.叙事诗 4.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如() A.趣味 B.神韵 C.格调 D.内涵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A.关注现实 B.细节真实 C.反映本质 D.排斥理想 6.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A.色彩 B.线条 C.语言 D.形体 7.抒情类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包括() A.物境 B.事境 C.情境 D.意境 三、判断题 1.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真实,是假定性的真实。() 2.文学作品的分类是绝对的,抒情与叙事分明。() 3.文学的原初含义不仅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今天一般不被看作文学的但有文采的一些语言作品, 也可以称之为文学。() 4.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创造意象的同一方式。() 5.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6.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人物 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7.象征性手法只是运用于象征型文学。()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文学风格”? 2.什么是“抒情话语”? 五、论述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考试试卷 《文学概论》(A) 一、填空(1空1分,共20分)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 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四个要素构成。 3、(、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 4、文学概念有三种不同含义,分别称作( )、()、() 5、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陌生化”是(、层面的特征。 6、清末(、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7、抒情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8、诗的基本特征是(、()()。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卜()、()、 ()、语境。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 分) 1艺术真实 2、审美意象 3、隐含的读者 4、期待视野

5、典型环境 三、简答(每个10 分,共30 分) 1、简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简述作品与意识的冲突。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学概论》(第2 页共5 页)

四、论述(每个15分,共30分) 1、结合作品谈谈文学意境的特征。 2、试论审美批评。 精品word文档可以编辑(本页是封面)

if*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890668267e3349e33 密码:686d03401eefba96faba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e7a00c543af387fc0 密码:b26488ce65abc1787202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bac63885c802fd52e 密码:3d1c344384327b85efff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d97f0765bdf6998a3 密码:48db1c14e42a2b321fac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61215eb41ae3cc91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