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哲学是追求世界本源的大智慧,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

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为“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在生活中人们生来便追寻美和寻求真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哲学家有点像科学家。科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系统,然而它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如果人们打破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界限,那么所有的研究就都变成了同一个课题,也就是哲学。化学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研究领域。化学哲学是研究和探讨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科学,是科学哲学的分支,是化学与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学科。化学哲学以化学科学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要研究领域,对于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萌芽阶段多数化学工作者是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者,他们习惯于将化学研究的对象如原子、分子等作为整个世界的构成部分。他们忙于制造

新的化学物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却从不去解答宇宙学、神学或思辨哲学的问题。尽管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意念上却鄙视哲学。另外,由于化学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上化学家注重实用的传统,化学家们养成了回避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争论的习惯。科学哲学家认为,化学不像物理学那样曾在19~20世纪之交发生了重要的科学革命,并没有像量子力学那样引发“经典认识论的危机”。同时,在西方主流科学哲学家当中,想当然地把化学看作是物理学的延伸,以为化学理论在原则上可以还原为物理学理论,相应地所有化学哲学问题只被看作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特殊表现。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牛顿力学理论诞生以来,传统哲学在对科学做哲学反思时保持着对牛顿范式(对数学化和严格形式化的理论)的偏爱。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批“学物理学出身的哲学家”率先发表了大量关于量子力学

和相对论问题的哲学论文,从而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领域。不仅这批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而且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及至后来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也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于是形成了科学哲学关注理论物理问题的研究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忽视了化学,而且也忽略了其他科学分支。此后,生物学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化学哲学则处于其研究活动最为频繁的一段时期,并且开始

受到科学哲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兴起阶段1993年11月,德国最早举办了一系列以著名的化学家埃米尔·厄伦美厄(Emil Erlenmeyer)命名的专门讨论关于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的年会,第一次会议的主题为“从哲学角度看化学”,1994年11月第二次年会的主题为“化学语言”,1996年9月第三次年会的主题为“化学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自主性”,并有论文集出版。这一系列年会的举办对确立“化学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具有重

要意义。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这是第一次以独立的“化学哲学”名称而出现的历史性事件。化学哲学史上另一

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94年国际化学哲学大会的举办,这一年总共举办了四次国际性的会议,可见化学哲学研究的迫切性和化学哲学爱好者们的巨大热情。到1997年7月,在英国举办的国际化学与生物化学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了国际化学哲学学会(ISPC),并且每年要组织夏季座谈会;同年,美国化学学会组织了以“化学与哲学”为主题的专

门性年会,《合成》(Synthese)杂志1997年将第111期作为刊登化学哲学论文的专刊。1998年秋季,国际科学哲学

大会专门成立化学哲学分会,足以说明科学哲学界对化学哲学研究的认可和重视。为了集中化学哲学研究信息成果并加强业内交流,化学哲学共同体还创办了两个专门性刊物:一个是1995年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创办的国际性杂志《HYLE》,最初是电子版,1997年成为正式的纸质出版物;另一个是

1999年在美国创办的《化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hemistry)杂志。这两个刊物成为化学哲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园地。同时还建立了化学哲学网址和电子期刊、E-MAIL 讨论会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活动,为化学哲学共同体的形成和各项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一大批化学哲学爱好者。辩证化研究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辩证的化学哲学研究。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体系中,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过程中,化学的理论原理或案例分析往往用作反对机械论哲学的重要证据。研究者们充分认识到化学对于理解和说明自然辩证法思想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化学原理对质变与量变关系的解释,研究部门将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化学哲学的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成果。如:前苏联化学哲学研究者凯德洛的《对门捷列夫关于周期律的早期作品所做的哲学分析》、《未知的诸元素》、《原子量与周期律》和《元素系统之外》等。库兹涅佐夫的《关于物质化学组织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新观念》和《化学中的性质变化的属性》。前苏联化学家日丹诺夫的《有机化学方法论概述》和《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等。思想飞跃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天生就有着紧密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不少化学家和化学史学家从自身的工作出发触及到了

化学哲学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并认识到对从哲学角度思考化

学问题并进行概念分类的必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面对当时科学哲学中流行的还原论主张,化学理论能否通过量子化学划归为物理学,成为化学家们首要考虑的内容。一些理论化学家在发展量子化学理论模型的同时,质疑化学中的概念和定律是否能够从量子力学原理中推导出来。由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除了专门的化学哲学论著以外,一些化学史文献同样也触及到了化学哲学问题,体现史论相结合的特征。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以化学史为主要线索,哲学思想为主导,分析化学发展的规律性,从中引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结论;另一方面是对化学史实做案例研究,通过对史实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论证,从而得出某种哲学观点,说明化学定律或原理的内在逻辑规律,其特点是以论为主,史论结合。前期的化学哲学研究表明,有必要对化学进行专门的哲学论证,通过对化学研究成果的认识和分析,从中汲取养分,丰富和发展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化学可能为科学哲学提供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有必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化学,考虑哲学可能为化学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和评价标准等。通过化学与哲学的相互靠拢,建立联盟,不论对化学的合理认识,还是对哲学的丰富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未来憧憬化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的最初目的是能在科学哲学界激起一个

小小的波浪,并希望超越其他分支学科。通过十年的不懈努

力,化学哲学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和争论焦点,在科学哲学界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受到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和走向来看,其研究走向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考科学哲学能为化学提供什么;另一方面是考虑如何通过化学哲学研究来重申科学哲学中

的基本问题。这是来自于不同维度的认识。由于主流科学哲学带有物理学眼光的局限性,不足以认识化学的特异性和自主性。正如英国物理化学家考尔迪尼所主张的,它不可能抓住科学中实验所充当的角色以及基于实验建立科学理论的

逻辑结构。然而,现代化学的发展已经兼容库恩所谓的数学式科学和培根主义的归纳科学两个特征,因此应当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并讨论化学,同时,又通过化学这面棱镜,来透视科学哲学,分析和调整哲学概念。这样,通过化学哲学研究至少能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科学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彼此间的联系,改善科学哲学研究的片面性状况。化学哲学的研究,对于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总体看来,化学哲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的内容、结构、体系均未定形,随着当代化学科学的飞跃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化学运动认识的深入,化学哲学还会有新的发展。欢迎个人转发,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crispsmc@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6227288.html,。科学媒介中心

(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着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于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学传播的平台。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到科研工作中。 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是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科研创新是以学科体系的不断创新为基础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科体系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完善学科体系,应遵循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注重基础理论进步,又注重为实践服务;既注重历史继承性,又注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创新;既注重不断调整和充实传统学科的内容,又注重不断增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 学术观点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学术观点创新是科研取得成果的根本要求。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倡导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切磋。广大科研人员应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为了鼓励学术观点创新,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把学术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 科研方法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的创新有赖于科研方法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有多种途径。就目前情况看,应改变基础研究偏重于逻辑推理、应用对策研究偏重于数据说话的单一研究方式,在保持原有侧重点的同时,推动这两种研究的交融和借鉴。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不要排斥实证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也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准确判断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三个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一个比较概念,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性质,二是水平。从性质来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同类先进成果的产物,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成果。只有这样的成果,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从水平上看,由于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规范、权威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因此优秀成果应具有公认的高水平特点,如转载、引用和同行专家公认,或者经有关方面采用直接转化为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成果和人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出优秀成果是成为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优秀人才的标准应当是多方面的,能出获得同行认可和推崇的成果是一个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也是一个基本条件。简要地说,优秀人才应该德才兼备,政治强、业务精、品德好、作风硬。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是就学术交流的层次而言的。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学术成果、学术人才要走向世界,要求学术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要求学术人才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等次的学者开展交流、共同提高。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外语这个基本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甚至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不掌握一两门通行外国语肯定是不可能的。

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申请书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项目申请书 项目类别 学科分类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二○一七年九月修订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表请如实填写并打印。 二、申请人不填封面上方方框内容,需填写其他栏目及表内各项内容。 三、申请人具有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者不填本表第七项:推荐人意见。讲师以下职称者需要有两名副高职称同行专家推荐意见。 四、表内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1、项目类别:填写“一般课题”或者“重点课题”。 2、学科分类:填写一级至二级学科,如申报伦理学研究项目,可按“哲学伦理学”填写。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设二十个一级学科: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人口·人类学、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语言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文献学、体育学、管理·新兴交叉学、港澳台特区问题研究、华侨华人·国际问题研究、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 3、研究类型:指本项目研究属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综合研究等。 4、选题方向类别:填写参照申报指南。 5、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项目研究工作,不含项目负责人,不包括科研、财务管理人员。 6、预期成果形式,含专着、译着、研究报告、论文、电脑软件等。 五、本表一式3份,用A4纸双面印制,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部)加具单位意见,统一报学校科研处办公室。 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办公室:行政楼B502,电话、传真:(0762)3800082。

一、项目负责人、主要参加者情况: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三、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其他项目: 四、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已有与本项目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_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_张瑛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 )))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 张 瑛1 ,李建明 2 (1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2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和结构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旅游促使旅游者处于某种/阈限0期,从而使游客归于其/生命维持体系0的/朝圣0结构当中。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0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然而,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号与结构的/神圣性0。我们只有从/非我文化0或者是/文化异体0的角度,从全面的人文的、综合的角度考虑民族旅游的价值,才能做到民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与和谐。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符号与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通过符号与结构体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安排来实现旅游开发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符号;象征体系;阈限; 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7)05-0141-07 收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张瑛(1965) ),女,福建泉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 发与规划、旅游管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李建明(1982) ),男,青海门源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新世纪,兴边富民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同时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所涵盖的符号和结构体系,旅游开发已经悄然走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快速介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变迁。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它们原本是人类思维与行动的本质体现,然而却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之中。我们当然不赞同那种只追求文化保护而置当地人民生活不顾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旅游开发。如何保证民族旅游开发的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共同实现,使少数民族的符号和结构体系充分得到尊重和合理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随着人类学对旅游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旅游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了解决的新视角。或许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里,人类学向来强调的反思力将会给我们发展中的困境带来一丝冷静的思考。 一、人类学之于旅游 (一)从人类学家的旅游到旅游的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三大支柱之一的人类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类学的理论积累日渐丰厚、理论流派与分支学科趋于多元化。人类学者总是以/他者文化0的研究为己任,从而在场域上算是一个不太称职的/旅游者0。这是因为,人类学家在自己非居住的地方长期进行考察和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娱乐消遣,而是学习和观察被研究社区的语言、习俗、文化。 相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旅游者的外出目的却明确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国家的 2007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5,2007 (总第146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146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丰富文化产品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的重点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全面部署了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各项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应《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之约,我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和部署、繁荣发展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谈几点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毫不动摇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捍卫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本前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

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真遵循这个要求,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重任。 二是必须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决定》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落实这项要求,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性地运用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理论和知识,深入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关注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等方面潜心思索,合力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浙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深厚的智力支撑。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也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成年礼及其文化意义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成年礼及其文化意义 成年礼是为受礼者正式长大成人而举行的一项“标志性”的礼仪活动。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礼仪的开始,在人生礼仪的研究发展史上一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有关成年礼的研究活动日渐活跃,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成年礼举行过程情况进行剖析,梳理异同,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着眼于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成年礼仪式,根据受礼者的显著变化特点进行分类,试图通过具体的举行过程,挖掘其仪式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视角,对各民族成年礼进行比较,得出文化相同性体现在两方面:1,仪式的象征功能:仪式比语言更具生动性、深刻性、警示性和启发性。 在仪式的特定氛围下,受礼者更好的达到心理的认同归属,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2,男女性别区分:男女在仪式上的差异,反映出传统观念里性别在社会分工所扮演角色的不同,通过环环相扣的仪式,折射出对男女性别不同的暗示和希望。 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三方面:1,年龄级组织:各民族成人礼对受礼者仪式举行年龄的标准不同,可分为生理成熟期、心理成熟期和特定习俗三种类型作为参考标准。2,命名涵义:为受礼者命名是成人礼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一些民族在命名原有寄托希望和祝福的意义基础上,赋予了其他独具特色的含义特点。 3,母系继嗣原则与父系继嗣原则的不同:我们发现母系继嗣制在个别民族成年仪式上有孑遗。第三部分阐明成年礼的社会价值及文化内涵,从而揭示了这种象征仪式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是对受礼者自身而言是受礼者开始向内关注发现自我,形成自我意识,获

得自我认同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文化知识、民族历史与道德传统;二是从社会价值上来说,社会角色转变使得受礼者在获得社会身份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成年礼作为一种象征礼仪既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有跨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痕迹,再次印证了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功能,现在文化交流繁荣的局 面来源于历史中不断地接触、碰撞、学习,成年礼作为民族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成年礼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达方式,帮助受礼者完成角 色的转变,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顺利的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更 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6227288.html,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陈依兰李利苏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继生态旅游之后,民族旅游是近几年大热的新型旅游现象,借助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特色民族旅游景区是如今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罗城民族旅游的开发对当地仫佬族居民造成的影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正北部,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县森林覆盖率达67.25%;城区绿地率为3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区,仫佬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仫佬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一)东门镇石围屯 石围屯位于罗城县东门镇西北部,是罗城县重点打造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12年,石围 屯被广西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村屯,同时还启动了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工程项目涉及进进村公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古巷道修复等。其中古民居保护包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复原一些传统民居、对民居的外墙进行统一粉刷等。2014年,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 中,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建立了罗城县首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也是三个仫佬族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最完善的,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体验活态仫佬族文化的首选之地。 (二)四把镇铜匠屯 铜匠屯是最早设立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09年立项成功到2010年正式开始动工,如今已大致建成。屯里传承有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仫佬族传统工艺,地炉火锅食俗、传统生产习俗、婚丧嫁娶等仫佬族特色文化浓厚,十分适合作为仫佬族特色村寨而进行保护和开发。笔者采访了负责铜匠屯开发项目的民族局副局长游志华,向他了解了铜匠屯开发的详细情况。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搞好古民居保护,但因屯里一直在陆续拆除旧房修建新房,不能整片保护下来,再加上现在土地紧张,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皮修建楼房,所以再实施保护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另择一处,修建了六座代表仫佬族六大姓氏(银、吴、罗、梁、谢、潘)的不同特色的古民居,主要区别是香火台的设置,因为每个姓的来源不同,供奉的堂号不同。然而,吸引游客前来的并非这六座古民居,而是新修建的两座游泳池。每到夏日,周边几个县市都会涌入前来玩耍的游客。“你光搞这些(古民居),没有人会来看的,要搞点吃的、耍的,人家来过这里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 科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又一次表明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抓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应该有发达先进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四个“同样重要”和四个“迫切需要”,是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6227288.html,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选题参考 1、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2、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 3、刍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6、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思想——兼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第三条进路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8、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和思路 9、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体会 10、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11、以“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 1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 13、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 14、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1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16、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17、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6227288.html, 18、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19、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20、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 二、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大全 1、“问题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笔谈)——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 2、论自然科学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在理论创新 4、彰显人文精神探求理工背景文科发展路径——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 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 6、方法与进展:基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文本研究 7、从历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看档案学的地位和作用 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 9、继承优秀传统创造新的辉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 10、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作用 11、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汇创新 12、重视和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部分学者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讲话的笔谈 13、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14、新世纪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学习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15、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国际化策略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教社科[2006]5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6.06.05 【实施日期】2006.06.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教社科[200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对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构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有较大差距。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理论脱离实际比较普遍,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也不能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 3.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二、创新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4.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是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大力提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2008年1月 第25卷第1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 Vol 125,No 11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和少英(1954-),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彩文(1970-),男,云南永胜人,云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 【民族学】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和少英,黄彩文 (云南民族大学党政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建设列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四大建设任务之一,并对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又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该学科领域关于“文化”等关键性概念的系统梳理,结合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实际,提出对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的初步认识:即应当更好地把握住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信仰等理念层面的因素,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这一根本途径引领其不断与“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潮流相适应。 关键词: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文化自觉;民族文化强省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 (2008)01-0017-0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 望。”[1](P32) 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建设列为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同等重要的四大建设任务之一,并对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又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一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文化”这一术语,著名学者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指出:“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含有“文治”与“教化”之意。此后,众多学者围绕着“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又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在西方,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 )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 ”, 包涵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以及敬奉神 灵等意思。[2](P321)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可以习得 的一切能力和习惯”。[3](P1) 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r onislaw M alinow ski )在其名著《文化论》中进一步发展了泰勒的思想,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 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4](P23) 之后,许多人类学家都对文化概念及其理论进行了探讨。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L.Kr oeber )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1952年的统计,当时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164种,他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是“构成人类群体独特成就(包括表现于器物者)的模式,包括外显的和潜隐的模式,也包括属于行为或指导行为的模式,它是借助于象征来获得并进行传递 的。”[5](P6) 克拉克洪还在《人类之镜》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将文化依次定义为:(1)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2)个人从群体那里得到的社 会遗产; (3)一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4)一种对行为的抽象;(5)就人类学家而言,是一种关于一群人的实际行为方式的理论;(6) — 71—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_原创_要求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_张文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0要求 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 张文喜 1摘要2用几条原则来概括地描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要求及其概念殊为不易,因为它既非逻辑演绎也非归纳,换句话说,它拒绝过度地概括和整饬。如果/原创0像在知识产权机构或文字保护委员会的/原创性报告0中的那种用法,被等同于文化领域的创造,那无疑贬损了/原创0所具有的规范性意蕴,而导致这种错误看法的根源在于人们将原创性的源泉归于智能本身。于是,作为提升精神的/原创0却成为了智能的附庸。我们有必要对将/原创0观念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做法秉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对时弊的批判再向前追索一步。 1关键词2/原创0;原创乏力;原创方向 1作者简介2张文喜,196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1中图分类号2B026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1)04-0017-04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要求,作为一种规范,无论从人的尊严方面还是从人的需要方面来看,都是顺应/时代精神0的,但明确回答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需要什么元素却非易事。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是以某种流行看法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口粮为要务,因此剪除在这个问题上使人盲目的诸多迷乱是必要的。 一、/原创0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包裹,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打开它,比如科学的方式、文学的方式,而最简单的方式则是先去研究/原创0这个词的用法,再来回答到底什么是/原创0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原创0这个词能够把许多混乱的现象整合起来,可是当面对/原创0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们竟摸不着头脑,因为它像一团迷雾,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这样看来,原创的意义有些不可企及,但它并非不可捉摸。凡能够把这个词的无数种含义说清楚的人,须说清楚其中可能具有的自相矛盾。而哲学就开放着试图阐明这个词义的视界。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与存在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0)联系起来考察。哲学家告诉我们:哲学就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存在问题的区域以无为界,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也是如此。显然,/无0这个概念是一个哲学构造。但是,我们通常提到的从/无0创世是指神的/创世0,因此,存在问题的追问虽然与神学思考方向不同,却又相互交织。那么,/原创0究竟是/从无中生有0,还是/从有中生有0?一方面,如果我们坚持关于人是一个独立的首创性的根源的观点,那么/原创0一词就具有人的理解、并让它的使用得以成立的意思。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柏拉图主义的正统性立场还是从科学(唯物)主义的公正立场来看都要求我们承认,人无法/从无中生有0,换句话讲,这/无中生有0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奇迹。同样,/原创0决不能是一种/从无中生有0的奇迹,决不是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创世0意义上的/首创0。 这样一来,在/原创0这个词的最显豁的意义上,人们可能矛盾地处于一种哲学和神学意象的明确证实之间的矛盾:即既相信上帝却又想窥探上帝的心思。因此,当人们想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是什么时,这个问题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但是从20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来看,这种以/从无中生有0还是/从有中生有0的模型来讨论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0的做法意义不大。原因在于,这些模型的形而上学气息太重,它的根本概念构造源于既想获得一种超越世俗认识方式的认识能力,却又不能改变大多数人世俗

吉林财经大学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22020年

吉林财经大学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2-2020年) (讨论稿) 为大力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以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研究质量、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为重点,实现科研强校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社科2011〕3号)以及《吉林省高等学校2011-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精神,学校决定实施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引导,培养队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积累经验,彰显特色,形成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适合于学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造就和谐宽容、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完善有利于科研精品涌现的导向机制,在科研促进学科水平提升方面实现较快发展,在标志性科研成果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到2020年,建立起学科体系完备、队伍素质优良、团队和平台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开放融合、富于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整体实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部分研究领域达到省内领先、国内知名;推出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实际的战略策略研究的系列科研成果;树立一批在省内和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一流学术品牌。 二、主要任务 1、提升学科水平,突出我校的学科优势,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2、加强人才后备队伍培养,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人才,聚集和培养一大批面向吉林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新型骨干研究队伍。学术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梯队结构日趋合理。 3、大力推进我校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建好协同创新中心,增强开放合作研究功能,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 4、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实现突破,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研究质量全面提升,产出一批精品成果。 5、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做出贡献。 6、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争取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7、完善科研考核与评价方法,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8、加强学术期刊管理,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发挥理论宣传和学术交流的窗口作用。 9、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科研引领作用,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建设计划 (一)学科特色彰显计划 1、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保持吉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并逐步带动相关学科的提升和发展,形成优势学科群。对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学科的和相关支撑学科,要通过学科建设规划、学校项目带动、精品成果培育计划、优秀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措施,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 2、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通过项目引导、成果资助、开放交融、搭建平台等措施,大力推进文文交

旅游人类学-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人类学结课作业 题目: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XXXXXXXXXXXXXXX2 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

摘要: 国外研究: 1960年起,“旅游影响研究”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的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1970 年以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以及相应的理论等方面。1中国最早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表现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余秀娟)国外,旅游业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民俗学等领域涉及。旅游影响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并且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正如美国学者葛雷本(H.Graburn)所说:“西方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层面上。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研究最为常见,而其中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皆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关于此,在维莱内.L.史密斯(V.Smith)与1977年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有较多的论述,这本书曾两次被西方学界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突破了单一角度评价旅游影响视野。在民俗旅游中,关注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的相关的论述在国外旅游界已经引起普遍注意。美国学者埃文斯.坡洽德(Deirdre Evans Pritchard)在《真实性、旅游、传统和法规----以坡特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美国西墨西哥州最古老的建筑坡特宫殿附近售卖手工艺品的印第安人的遭遇,说明传统的外在要素常常干预其传承过程,公众、法律和文化保护主义者的设想、态度及注意力影响着的珠宝制造和销售,该实例中还涉及政府对传统的干预。本迪克丝(Regina Bendix)的《旅游和文化表演----发明传统为了谁?》一文中,针对前期该领域的研究中对经济动机导致民俗表演的创造,从而影响旅游中民俗真实性的批评。另一个学者苏珊.露丝(Susan D.Russell)考察了菲律宾一个曾经是殖民地的旅游点,指出这个村寨为旅游展演的传统宗教节目、歌舞习俗对强化民族认同身份有重要意义。这些学者拓展了对旅游的研究视野,把民俗旅游问题推向了纵深。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西方学界对于旅游带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