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

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一)

周瑾

非常感谢南通博妈和各位群主、主持人,提供这样有益于教育、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平台,可以让我把多年来心理学上的一些经验传递给各位期望成长的父母们。心理学本身很难用“方法论”来概括,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这些微妙的差异中,就会显得那么的力不从心。因此,我从不主张单纯的方法论,方法论需要一定的理念作为基础,才能变通,会变通,方法才会发挥作用哦!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讲座,给父母们带来一些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变化,教育是父母们的大事业,不可一蹴而就,先从认识开始积累,你也许会变得无师自通哦!本来心理学博大精深,又要结合到教育学的知识,那更需要日积月累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既然这样难学难懂,不如我们就通俗一点,先通过几个通俗易懂的小案例和小故事,来切实感受一下什么是“心理教育”。

1.两个不同的妈妈,你想成为哪一个?

案例一:挑剔的妈妈

今年高考之前,小惠带着妈妈来找我做咨询。常见父母拽着孩子来,孩子主动带父母来见咨询师的真少。一进门,小惠的母亲就很不情愿的样子,絮絮叨叨诉说自己一个人带着小惠多么艰难的走过来,虽然平时要求严格些,也是为了孩子以后好。

小惠一脸无奈的表情,看起来很疲惫。我问妈妈:“您的女儿优秀吗?”妈妈先是自信的抬头看着我,说出来的话却与神情极度不符。妈妈说:“女儿不错,但是还不够好。”可见这位母亲平时就很吝啬于表达赞美。后来的谈话内容让我都觉得压抑,这位妈妈十分挑剔,遇到问题总要别人认可她的想法,想要得到这位妈妈的认可,真的难上加难!这样的家庭关系里,母亲就像法官,错了打手板,不允许再犯。小惠犯了错误,妈妈就会一直念叨,一直到小惠脾气大爆发,妈妈又会质问她怎么可以对长辈这么没礼貌,于是问题叠着问题,小惠几度想要离开家出去租房子复习功课,但是妈妈不同意。眼看高考就要到了,小惠已经觉得很难承受。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你的孩子呢?还有其他方式吗?我要求母女换位3天,妈妈和女儿调换位置,相互扮演对方平时的样子。口头协议是如果妈妈能成功扮演女儿的角色并毫无怨言的度过这三天的考验,从今以后小惠就要听妈妈的话,母女都信心十足的答应了这个挑战。三天后再次见面时,小惠满脸灿烂,妈妈表情谦虚很多。如我所料,母亲体会了女儿的感受,女儿也体会了母亲的心。我们一致的认为,是非对错比起母女关系来,就不那么重要了,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包括教育。

案例二:甜言蜜语的妈妈,教育高手!

我的一位朋友,儿子15岁。那天我们一起吃饭,儿子在饭桌上闹情绪,原因是最近作业太多了!儿子说:“老师怎么总是布置一些不用脑子的作业给我们做啊!真浪费时间!”如果换成您是孩子的妈妈,您会怎么回应孩子呢?有的妈妈会正儿八经的说:“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别的同学能完成,你怎么就不能呢?不要搞特殊啊!”或者指责孩子说:“老师那是对你们好!你都会了吗?你要是都会了怎么不考满分!还嫌作业多,别的同学怎么都不嫌!”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会乖乖的收起情绪,乖乖的完成作业吗?我们看看这位高手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我的朋友赶紧放下手里的筷子,搓搓孩子的脸蛋,疼惜的说:“累着宝贝儿了是不是啊?这可怎么办呢!来,妈妈给夹一个儿子最爱的大鸡腿儿!”孩子的表情立即变了,变得不好意思起来,呵呵的笑着。妈妈这边还没完呢,妈妈夹完鸡腿儿接着说:“要不要加夜宵给你

补补身体啊?最近这么累,要吃的好心理才平衡呢!儿子,说吧,吃什么!妈妈都给你做!”儿子已经开始想要吃什么了,那个作业多多的问题已经消失不见。

这就是教育的高手,知道先抓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再回头看问题的时候,也许问题已经不见了。别急,还有下文,回到家,这个甜言蜜语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甜言蜜语,给孩子做了好吃的夜宵,并且陪儿子做作业到11点多。我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常常笑眯眯的说妈妈是个甜蜜蜜的妈妈,但是妈妈并不宠惯我,因为她总是让我觉得困难并不是那么难。

总结:心理学发现,成功的教育要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亲子关系是决定教育的关键,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每当遇上问题,都会更加安全的度过难关,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2.班主任告状,家长该如何应对?

案例三:妈妈是老师的跟班

莉莉刚上初中二年级,成绩中游。妈妈说莉莉最近总找各种接口不上学,有时候头疼、肚子疼,有时候是早上睡过了头就干脆不去了,连续一个多星期,现在还在家里。因为孩子不愿意出门,我们决定上门咨询。父母主动请假配合咨询,莉莉起初非常抵触,一句话也不说,用沉默对抗着我们所有人。妈妈和爸爸一直在想办法让莉莉跟我们聊起来,可是徒劳。这种孩子是习惯了用沉默表达抗议的,我们越让她说话,她的抵抗就越大。我主动表示父母不需要孩子张口,剩下的时间我们几个聊聊就好了。莉莉还是坐在原位,听听我们说的对不对。就这样,孩子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主动开始纠正父母的言语,说妈妈是老师的跟班,只为老师着想,好像妈妈跟老师是一伙儿的!爸爸平常就很沉默寡言,莉莉是学会了爸爸的方式,来对抗妈妈的唠叨。心理会谈持续了2个多小时,最后变成了孩子说,我们听。

孩子总是在学校遇到各种问题,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第一个想要诉说的人总是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如果妈妈不是“妈妈”而是“老师”,那就等于把孩子向你敞开的心门关掉了,同时也把受伤害的内心一并关在了里面,本来妈妈可以抚平的伤痕,却被放在一边不被关心,而是不停的批判孩子,要求孩子去上学。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作为莉莉的妈妈,把孩子抱到怀里,心疼的抱一会儿,并表示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这样下来,莉莉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心疼,反而变得坚强起来,安慰了妈妈很久,并表示自己能应对这个困难,让妈妈看着。第二天,莉莉就上学了,晚上回家,妈妈做了一大堆好吃的,莉莉还是觉得老师很讨厌,妈妈答应莉莉陪同她一起去学校跟老师谈一谈。最终,母亲回到了母亲的角色里去,孩子从妈妈爱力找回了平衡感,并鼓起勇气克服了心里的困难。

有的父母会问,如果不帮着老师说话,那孩子会不会更加放纵自己,针对老师呢?这是另一个问题,厌学是厌学,能否理解老师是下一步该做的事情,家长们总是急于解决问题,把多个问题拧在一起,反而会乱了阵脚。第一步,做父母本身,给孩子理解和关爱;第二步,等第一步做好了,再告知孩子老师的立场不同,因此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同时老师也是个普通人,有自己的性格,如果因为不喜欢某个人就放弃自己本应该拥有的,那岂不是很傻吗?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是父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基调,如果这个基调变成了说教和责问,那估计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爱听,这样就没办法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莉莉的妈妈是个聪明的妈妈,她很快就掌握了我教她的赏识教育方法,把原本咄咄逼人和尖锐的性子收了起来,既做了好妈妈,又培养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的家长反应说老师给了很大的压力,这是正常的,作为父母,我们自然要默默的承担更多,让孩子学会我们的方式,去承担我们应承担的那份责任吧!

3.内向的孩子能不能变得外向?

答案很明晰,能。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小时候内向,长大了却成为管理层或者业务精英的人?我们的同学,在一起上学时不言不语,现在却落落大方热情好客。本性难移是句老话,但性格的养成也只是习惯的积累和价值观念的固化而已,只要我们培养孩子新的行为习惯,重塑孩子新的价值观念,内向变外向,真的太容易了!

外向孩子的特点是信心、友爱、分享。内向孩子需要更多鼓励的眼神和赞美,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宽容,需要更多的机会与人分享。家长们可以常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让孩子在外在世界里不停歇的得到认可,不必非要孩子本人参与到我们的社交活动中去,只要我们的孩子在身边,就不要忘记去肯定他!例如两位家长都带着各内向的孩子去朋友家吃饭,饭桌上两个孩子都很沉闷,一言不发,只低头自顾自的吃东西。这种情况,第一位家长这样说:“宝贝,你今天在饭桌上表现的真好!因为妈妈发现你一直很有礼貌的在吃饭,不要妈妈照顾,你长大了啊!”第二位家长这样说:“我带你到别人家吃饭,你怎么只顾着吃,一句话都没有!这样还不如不带你!好像好几天没吃饭似的!”这两种说法,请你猜想一下,再有这样的聚餐时,哪一个孩子会更愿意跟随父母参加呢?

想让孩子充满自信吗?真心的欣赏好的部分。想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为吗?忽视这种行为。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都极尽所能的赞美和鼓励。想让孩子有爱心吗?除了要让孩子直接的感受你的爱,还要让孩子看到你对其他人的奉献和分享。上行下效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4.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最喜欢问这个问题的父母,他们给我力量,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关键是这种爱的方向是安全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你的孩子什么都跟你说,与你无话不谈,请放心,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经历一些困难,不同的是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好的亲子关系是充满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孩子不会孤军奋战或独自逃避,只要孩子肯向父母求助,问题就不会扩大,这样就可以放心了。

提三个建议:孩子说话的时候不打断、不修正、不否定;孩子说完了之后,要表示好奇和尊重,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孩子不说话的时候,不追问、不指责、不焦急,告诉孩子,需要爸妈的时候,爸妈随时恭候。

至于如何纠正孩子片面的思想观念,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先肯定,再提出见解,并及时的询问孩子对你的意见的看法,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5.早恋小孩儿的教育引导?

哇哦!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一般的家长都觉得非常难以下手!怎么办呢?是决绝的禁止,还是温柔的提醒?或者还有别的办法吗?

孩子恋爱实际上是件好事儿,大多数家长的焦虑不是能否恋爱,而是恋爱带来的改变,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发生性关系等。假如谈恋爱的孩子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喜欢对方而更多的要求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还要担心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常常见到因强硬阻止孩子恋爱导致的各种局面,例如“痛苦分手”后的自残、离家出走、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这样看来,似乎家长的禁止对于孩子的伤害会更大一些。因此,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导恋爱中的儿女,是时代爸妈们的艰难课题。

我建议家长们好好的利用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策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我是特别的、我喜欢挑战”。如此一来,拧着阻止不如温柔的引导,父母要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课程,最好能买几张书店的性教育碟片给孩子看,用坦然的心态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知道保护自己和保护心爱的人不受到伤害,这才是爱的真谛。”

有个性的女儿喜欢上一个痞子性格的男同学,妈妈无奈极了,甚至彻夜失眠,怕自己做不好工作反而让事情更坏。怎么办呢?首先,掌握情况:表示对这个男孩的好奇,以八卦的姿态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妈妈套完了女儿的话,千万不要原形毕露的说:“哈哈!终于

让我问出来了吧!你果然早恋!明天我就去学校找这个男同学!”这样的后果很严重。妈妈要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再争取与女儿深刻的聊一下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了解女儿这次恋爱的心态。其次,家长切忌:否定孩子喜欢的人。邀请男孩周末时到家里来吃饭是非常聪明的做法,饭桌上,妈妈表现的比女儿更喜欢男孩,夹菜、倒饮料、大夸特夸。结果是,女儿开始对男孩失去兴趣,因为妈妈都喜欢,那就没意思了。

早恋的孩子确实很多,对此,我通常会向家长朋友们提出以下要求,这里仅供参考,因为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个别的,很难一概而论。

1.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以坦然的心态。

2.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3.不反对的态度不代表支持,以此来表示尊重,并保持了家长的权威地位。

4.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6.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

妈的明智做法。

7.做好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不要因为恋爱而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毕竟是青春期发展

的正常心理,我们只要能够洞悉一切,就可以做到掌控局面,洞若观火。

6.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常说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这就是良好的抗挫折能力。而现今有很多家长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让他们受委屈、让孩子少经历挫折,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本末倒置的。就像孩子要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一样,成长也要有磕磕碰碰,为了避免过分的伤害,父母们在一旁默默守护,随时准备冲上去拦住大事件导致的伤害,就足够了。

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也许正是我们为孩子屏蔽的挫折太多了,才使得孩子的成长失去了平衡。发达国家流行一种提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抗挫折能力的核心力量。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并非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那么在适当的物质保证下,要教会孩子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才是这个时代父母们的新课题。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不要把乐观教育理解为阿Q精神,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能帮孩子度过困难和艰险。

7. 孩子是不是品质有问题?

“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你竟敢撒谎!”这些话,你说过吗?如果没有,那就庆幸吧!如果说了,以后就不要再说了。

常常看到家长把孩子的行为归类于品质问题,哇!这真就无意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且不说是否品质有问题,单单讲改变行为容易呢,还是改变品质容易?如果你已经给孩子贴了某个标签,例如“小偷、不诚实、自私”,这些让人听了无地自容的标签就加固了孩子的问题。要相信你的宝贝儿,她一定是在没有经验没有太多思考的前提下做了对自己伤害最小的决定,这个决定用大人的眼光来看是那么幼稚和不可思议,可是,他们是孩子,怎么能用大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呢?孩子与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孩子是以感受性为主导,偏感性,看似幼稚。成年人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导,偏理性,看似成熟。

不要着急,大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这也正是作为父母的你,在他们成长过程里要逐步传授给他们的。除非你的教育方法用的不合适,否则,孩子一定乐于学习成人的经验,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

8.教育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

有不少家长委屈的很,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事情,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很不理解。

教育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看家长们把教育理解为什么,你是想授予你的孩子“鱼”还是“渔”呢?

在动物的世界里,鸟类的妈妈要让孩子学会飞,而不是背着孩子飞;老虎要教给小老虎怎样捕食猎物生存,而不是把肉放到孩子嘴边;就连一只小老鼠都知道演示给幼鼠们看如何获取食物。自然规律是教育我们如何适应环境生存下去,作为人类,仅仅活着还不够,要活得精彩。如是,压力本身就膨胀了,我们担负的不仅仅是生存的概念,还多了一个“更好”的目标。我常常劝诫过于保护孩子的父母:在安全的时候让孩子摔几跤是为了在危险的时候孩子可以大步地跨过去。

9.家有问题儿童?

我给家长们讲个真实的故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在自己的作品中曾描述自己小时候非常淘气,让她最感兴趣的游戏是钻铁丝!抬起带刺的铁丝,从围着铁丝网的院子的一头钻过去,再钻回来。尽管她的裙子被铁丝刮出大洞,短裤也被勾破了,却还依然乐此不疲。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很让家长们头痛呢?

黑柳彻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因为严重干扰全班同学上课而被迫退学。按照我们的理解,她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儿童”。可是,她的妈妈并没有责难孩子,也未曾阻止孩子玩钻铁丝网的游戏。也许你会问,这样被大人“放纵”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然而,她却成就了自己,成为了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心理才算健康呢?答案是:把孩子当孩子去抚养和教育。既不强求孩子思想如同大人般符合逻辑,也不要求孩子提前做出言行一致的成熟行为。孩子小时候玩够了,长大了才能安安心心地做大人,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异样的举动,去尝试那些未做的事。所以呢,我建议家长们让孩子去玩儿各种游戏,多多的体验这个世界,作为父亲,带儿子去旅行和冒险,母亲呢,要把女儿的自尊心培养的满满的,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信任孩子才是让孩子改变的直接动力,这是临床心理学的宝贵经验。

蒙特梭利曾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游戏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必需的营养,孩子今天是一个快乐的小孩,明天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成人。能快乐成长的孩子,心理最健康!

10.单亲家庭的孩子该如何教养?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人们似乎已经可以接受离婚这件事情,同时把离婚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可是“单亲家庭”这个名词却始终影响这一群体的孩子。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找对象不能找单亲家庭的!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缺少爸爸或者妈妈的孩子,心理一定不健康!这种说法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形势,人们在不断的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同化着,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容易了,尤其当他们面对婚姻的时候。

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来说,符合这么几个标准:内心有爱、能较好的接纳环境、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几条评分下来,能打高分的孩子还是很少。

我起初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学学得还不够好,背书本知识背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我也曾理论上的以为父母和孩子组成稳固的家庭关系才是良好的关系。改变我想法的是这几年来累积的经验,我接收的青少年个案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极少的分量。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单亲一定是有问题的,总觉得孩子缺了父亲或少了母亲的陪伴就会成长歪曲,也许正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陪伴孩子的那方父母会更加在意孩子的成长,更加呵护孩子的内心,才使得孩子成长的更好吧。

歌手朱明瑛跟丈夫离婚后自己带着儿子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觉得独自带孩子是份苦差事,反而很享受独自包揽孩子的教育大权的快乐,儿子也丝毫没有因为父母的分离受到质的影响,反而非常优秀。

虽然这么说,单亲家庭仍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成长。

1.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研究表明,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2.让孩子经常参与到亲友圈儿里去感受群体。一个单亲家庭确实是缺失了父母其中一

个,本来孩子可以在家庭关系中通过爸爸来缓冲一下妈妈的威严的时候,爸爸却不

在身边,使得孩子孤立无援,容易导致深切的不安全感受。经常让孩子在亲友们的

环境里感受一下群体,便适当的弥补了这种不足。

3.单亲家庭的禁忌:父母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孩子通常是判给

母亲,母亲如果常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的爸爸,或者对着亲友说孩子爸爸的坏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会偏激执拗,对两性和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形成一

个压抑型性格。

4.带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开心,并且有自己的事情做,同时保持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如

果因为担心自己一个人带不好孩子而整天盯着孩子,这样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非常

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要么在沉默中继续沉默,要么就会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彻底大

爆发。我常见到一类青春期延后的青年,用各种方式让违背父母的意愿,深追究这

类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是被父母关注和约束着长大的。于是

终于参加工作了,终于要结婚生子了,这个时候往往孩子不是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而是做了父母们不想要的选择,以此来挣脱父母的束缚,争取独立。

5.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交际圈,使得孩子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群体中,并在其中找

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要讲的是最后两条,妈妈要快乐和鼓励孩子建立交际圈子。这两条一定要结合起来做。因为如果妈妈不快乐、不幸福,那孩子就很难把焦点向外界伸展,孩子会整天背负着妈妈的负面情绪,因为亲情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如果我们看到孩子闷闷不乐,那我们家长就算有很开心的事情去做,估计都会很难投入到快乐的情绪中去。

11. 面对青春期的小孩,那些言行是禁忌的?

现在的孩子早熟,青春期的起点提前到小学三年级也是很常见的。

青春期是雷区,一踩就响!父母要谨慎小心的跨越这些领域才好。首先是不要强行探索孩子的隐私,例如日记本、翻书包、跟踪、没收手机等。青春期少年要的就是“自我”,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我空间”。就像狮子成年了要占据领地一样,这也许是动物普遍的习性吧,总之这是个踩了之后后果最严重的雷区。父母们要聪明的避开,并适当的表示尊重,例如不踏入孩子的房间,不再问东问西。这样持续下来,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表达的尊重和理解,自然亲子关系就会更好,心理话说的也更多一些了。

第二个雷区是:使用权威型的语言与孩子沟通。例如:我是你爸!没有我就没有你!这个雷区一旦踩了,孩子就如同暴跳的小倔驴一般,更难管教和驯服,难道您还嫌孩子的叛逆来的不够猛烈吗?一般情况下,建议父母若是发现孩子有叛逆情绪时,默默的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比较安全。以退为进的意思是,把权威型的语言模式改为商量型的语言模式,例如:“你觉得爸爸的这个观点如何啊?爸爸更想听听你的看法。”这样你来我往谈话下来的结果必然是孩子既觉得你这个老爸很民主很好沟通,同时又汲取了你的人生经验,学到了东西。下一次的交流就更加顺畅了,作为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限于字数问题,就先讲三个雷区。第三个雷区是“否定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需要施肥的庄稼,这个时期不施肥就没机会了,无法补救。所以家长们切忌否定孩子的任意想法和行为,例如:“你怎么这么幼稚!”这样的话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类型的,越是这么说,孩子越折腾。孩子的想法可以幼稚,因为是孩子。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成年的我们,如果把不住嘴,想什么就说什么,那至少先证明了你不够成熟。肯定孩子,例如孩子想放弃学业去环游世界,父母们先别害怕,先肯定孩子“有思想”,然后用询问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环游

世界的时机未到。例如:“孩子,你的想法让爸爸非常震惊!这证明你长大了!你计划好环游世界的路线了吗?需要多少费用呢?需要几年?如果你成功了,环游世界回来后你打算做些什么呢?”往往孩子们只是有冒险的不同寻常的念头,却根本没有计划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这样先肯定后询问的方式,既能成就孩子,又能间接的帮助孩子意识到想法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距离。

12.有效沟通的金钥匙是什么?

我常说,语言其本身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当我们给其注入情绪和表情的调味料,才使语言有了生命和价值。

为什么家长普遍存在着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呢?因为我们沟通的对象都同龄或者同辈的人。孩子找孩子聊天,成年人找成年人交朋友,我们很少看见大人去找个孩子交朋友的。因此,每当家长想要理解孩子的时候,几乎都很难跨越年龄的距离。

这期就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讲讲怎么有效的跟孩子沟通,并借助沟通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与孩子沟通有个前提:以孩子的想法为中心。跟孩子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满足家长们自己的好奇心。不把孩子的想法作为谈话中心的家长,沟通一定是失败的。比如妈妈问孩子:“孩子,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孩子说:“我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以后注意就行了。”沟通到这里,是成功的,因为妈妈问问题孩子回答了,有来有往。妈妈接下来的反应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妈妈说“你怎么能这么想!我告诉你!这件事儿非常严重!不好好反省你以后就完了!”孩子的反应通常是要么反驳,要么不吭声了。反驳还好些,不吭声了怎么继续呢?很多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压迫着孩子的想法,这就必然导致了沟通的失败。

上述例子里的妈妈如果这样回应:“妈妈听你的语气是已经在这次的事情上吸取了经验教训了是吗?”妈妈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反而是略带疑问的肯定了孩子,让孩子觉得“妈妈对我是信任的,而且妈妈以为我反思过了。”于是孩子即便之前没有反思的想法,也会愿意顺着妈妈的肯定做一下反思,这样就会让妈妈对我的肯定成为真正的肯定。成功的教育者,要明确与孩子沟通的本质是“辅导孩子”的过程。怎样通过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和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是每个家长的必做的重点难题。

首先,相信孩子可以做出较好的决定。比如上述妈妈的那句话:“妈妈听你的语气是已经在这次的事情上吸取了经验教训了是吗?”这句话就在孩子耍赖不肯面对问题之前,给了孩子一个信任,才有可能鼓励孩子继续与妈妈对话。

其次,相信自己与孩子是平等的。我常常听家长们说,“周老师,我平时就是这么对孩子说的啊,你跟我说的话一样啊。”我说对,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会听呢?是因为心理咨询师与孩子的对话,不会把个人情绪加进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家长就算半个好的心理老师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权力。我常常对参与团体咨询的孩子们说“你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哭,可以笑。你可以选择被人欺负变得懦弱,也可以选择被人欺负后变得更强大。这是你的人生权利,我对此保持尊重。”这不是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态度,让孩子从话语里听到你的尊重。语言本身是苍白的,只有情绪和表情才使语言有了生命和价值。同样的话,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传达的信息会千差万别。

第四,欣赏孩子的优点,同时有坦然的心态可以接受孩子的缺点。中国传统的教育倾向是“鞭策激励”。家长们的心态是觉得赞扬就会令孩子骄傲,骄傲就会使人退步。这种想法既欣赏不了孩子的优点,又打击了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越来越没有成就感,变得郁郁寡欢。

第五,相信孩子的未来。你是不是会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你这样下去就完了!就废了!”或者“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这就否定了孩子的未来,同时告诉孩子说“我对你已经失望了!”这种心理暗示会让孩子发生好的改变吗?也许家长们会期盼着孩子因为害怕而

变得发愤图强起来。时代不同了,信息时代你还想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这很难。我接触的临床个案里面,就几乎没有因为家长的吓唬发奋图强的,反而是因此屡教不改、屡教屡犯、自甘堕落的孩子比较的多。要经常表达说妈妈觉得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定会成为我们的骄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13.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父母要记得,孩子总是处在发展中的。

发展的意思是“变化”,如果把孩子一直当成小孩去养育,那冲突的显现就成为了必然。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分别为2~5岁、11~16岁、18~25岁,一般人过了25岁基本就进入稳定状态。父母辈儿的人基本上是稳定的社会人,工作稳定、人际关系稳定、经济情况稳定。这种稳定的局面使得父母较难接受孩子的成长变化,就像我们常常感叹“孩子长得这么快啊!”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很快速的。我常常听到许多刚上初中的孩子的父母们感叹说:“小学的时候挺听话的,怎么上了初中就这样了呢!”嗯,其实如果妈妈爸爸会有这番感叹是件好事儿,这正好印证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有一个疯狂的母亲或者父亲。

情绪化是孩子们常有的问题,临床证实,越是情绪化的孩子,必然身边越是有一个易于情绪化的家长陪伴,或者是爸爸妈妈之间激烈的交流方式影响了孩子。孩子的老师是父母,家长们最好严格秉承老祖先传授的“上行下效”的口训,在孩子面前做好父母,才能使家长们教育更具影响力。

有时候是妈妈在依恋孩子,阻止孩子的成长。

孩子有新潮的观念呈现的时候,或者是孩子开始注重外表的时候,作为爸爸妈妈,是会为孩子的长大而高兴呢?还是会草木皆兵的暗地里调查孩子、打压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呢?如果是后者,那是妈妈在依恋孩子。因为中国母亲的母性很强悍,当孩子不再像一个小孩儿那样天真可爱时,妈妈们就伸开臂膀,开始打压孩子的各种不像小孩儿的表现并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这很有趣儿,妈妈们不妨自我考量一下。

讨好型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危险。

这句话常常针对单亲家庭或者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的家庭而言。这种环境下,母亲或者父亲失去了作为长者本该拥有的权威地位,从而丧失了作为父母的功能。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没有时间带,就交给奶奶或者外婆带到上小学才回到妈妈身边。因此这类妈妈会心生内疚感,觉得孩子怎么做都不为过。在一个家庭系统里,爸爸是山、妈妈是水、孩子是一颗被山水保护的小苗儿,或者妈妈是山爸爸是水,无论怎样,都不能孩子是山,这样教育本身会变得没有力量,作为父母的教育功能也就丧失了,如此下来,孩子的成长也就充满了危机。

不存在没有毅力的孩子。

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没有恒心和毅力,三分钟热血。结果我发现这个被家长认为三分钟热血的孩子,在电脑游戏上可以钻研到非常高的层次,甚至可以在全国的游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奖项。我问孩子:“你是怎么拿到这个第一的?是天赋吗?”孩子竟然说:“当然要练习啊!我曾经练这个键盘操作练到手抽筋呢!”哇哦!真是漂亮!是谁说这个孩子没毅力的?只能说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得到过学习好的成就感吧,家长们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扣帽子哦!

想消除孩子们的消极情绪,最好适当的洞若观火。

客观上讲,消极情绪如果不是你强留住它,那么它表达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会根据一种递减的方式消耗。如果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孩子的消极情绪有增无减,那么家长们就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加剧了这种情绪,才使得情绪保留下来呢?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总在发展,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

常态,不必过分乐观或者消极悲观,因为常态是最无法逃避的。因此我一直强调“体验”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做父母的,若能多多体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很幸福的。

14.孩子爱撒谎!一个小案例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沉思?

撒谎,是被所有家长们痛恨的行为。即便是谎后的一顿痛打,也难以彻底地把撒谎这个行为消灭。为什么孩子们这么顽固的保持这样被严令禁止的行为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一下撒谎孩子的内心世界。

自从我开始专门从事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咨询开始,我就反反复复的处理着众多家长们的“撒谎”孩子群体。这个群里的孩子,没有一个需要我用大道理去做心理疏导的,因为在见到我之前,他们已经听过千千万万的“道理”,甚至有着被打罚的屡屡经历。每每看到这样的孩子坐在我面前,我心里难免会难过上一阵儿,可以想象得出这孩子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才坐在我这里啊。心疼之余,我常常轻轻的问询孩子一个问题:“你挨过打吗?”其实,家长们很难想象撒谎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助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撒谎时,人的大脑皮层反射区与呕吐时的反射区是同一区域,换句话说,家长们把孩子撒谎理解为“故意的戏弄大人”是误解孩子。最近有一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撒谎个案,在经过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们分享。

晓峰的妈妈是个可爱的妈妈,是在晓峰爸爸的威逼胁迫下无奈的领着儿子来到咨询室的。刚落座,妈妈就对我说:“我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我的孩子我知道,挺好的!”这让我哭笑不得,仿佛是我的错,又仿佛是我逼着妈妈带孩子来的一样。经过交流,妈妈挽起儿子的裤腿和衣袖给我看,意料之中的伤痕。“前天晚上拿皮带抽的。”妈妈说的时候眼圈红了。儿子反而安慰妈妈说:“没事儿,过几天就看不出来了。”的确是个孝顺的孩子,只是一贯的撒谎。以下我要展现与晓峰的部分对话,然后再就此给家长们做案例解析。

我:“晓峰,从几岁开始对撒谎这件事有印象的?”(寻找事情的大概起始时间)

晓峰想了几秒:“7岁。”(非常笃定的语气)

我:“似乎7岁这年给你的印象很深刻,可以说说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晓峰抿了一下嘴唇,似乎需要勇气才能讲述的样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因为紧张憋尿结果就在座位上尿了,成绩肯定不好。因为当时很多同学笑话我,所以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考试,没一科及格的。我爸知道成绩以后,就问我为什么没考好,我觉得说出来很丢人,就编了个理由,说在考试的时候想睡觉所以没考好。我爸当时也没说什么,没想到家长会老师把憋尿的事儿说了,他回来什么也没说就把我打了一顿,我记得很清楚,一巴掌把我扇倒在沙发上,我妈过来就抱着我……”(晓峰皱起了眉头,似乎很难说下去的样子)我:“当时害怕吗?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打。”

晓峰:“害怕,的确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当时就觉得他可能不是我爸。”

我:“后来就屡屡尝试用谎言来应对这个可怕的父亲吗?”

晓峰看了我一眼,然后嗯了一声说:“别人都无法理解,我面对我爸的那种恐惧感,让我不得不选择隐瞒不好的事情,不然他也会动手打我的!”

我:“这样的爸爸让你不敢说实话?有过说实话也被打的经历吗?”

晓峰:“有!而且不止一次!”(晓峰咬牙切齿的样子让我觉得想恢复父子关系似乎很难)我:“所以你是瞒得过一次就赚一次,是吗?”

晓峰:“没错!你很聪明!”(肯定的看着我,脸上有坚定的笑容出现)

我:“你该夸自己聪明,这样算,撒谎对你而言是赚了。”

晓峰:“但是我爸算不过来这个账,别人也算不过来,所以说你聪明啊!”

爸爸妈妈们就此思考几个问题:孩子撒谎是谁造成的?不撒谎和撒谎这两个选项,到底哪一个对孩子来说更有利?撒谎是为了隐瞒不好的事情,隐瞒住了就成功了,隐瞒不住被责罚也是本来就该承受的,因为要隐瞒的事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孩子们很聪明,如

果撒谎,胜算还有一半!

撒谎这个课题需要更多文字的讲解,但就此鲜活的案例来说,我们是聪明的教育者吗?有没有给诚实这个选项很好的尊重和待遇呢?如果没有,孩子为什么要做诚实的孩子?父母们请好好思考。

15.最后,来谈谈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是新时代里的一个新词汇,心理学里并没有对幸福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幸福教育应该算是一种态度,一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后沉淀出来的教育形式。家长们开始关心起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仅限于身体倍棒、学习成绩好这个层面。幸福教育的成功结果,是一个个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存在感和幸福感的人。shi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的确是需要父母们下些功夫的。这期先了解一下哪些行为会毁掉孩子的幸福感。

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

例如,妈妈看到宝宝用手打了一下外婆的脸。立即理解为:“无法无天了!”然后把宝宝用“以小看大”的理论,好好地教训了一番。假如,宝宝用手打了一下外婆的腿,妈妈会不会同样的生气呢?一般是不会的。因为在我们大人眼中有个“打人不打脸”的底线,我们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孩子的行为时,就会把孩子定性。可怜的是宝宝可不知道打脸和打腿有什么区别,一伸手能摸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了。三岁左右的孩子,有攻击性是正常的。心理学衡量小孩子的方式与衡量成年人不同,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躯体反应来看待孩子内心的动力,有攻击性是内心强大的表现,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有竞争力和内动力。如果妈妈以成人的方式解读孩子的“攻击性”,就会把孩子定义为“坏小孩”,这样的孩子会觉得幸福吗?

不允许孩子犯同一个错误

妈妈们对孩子抱有各种期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逐渐的,这种潜意识会外化到妈妈的各种行为上来,例如,孩子犯错会严厉纠正,不允许孩子犯同一个错误。

为什么孩子可以犯错误,而且可以犯同一个错误呢?因为犯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要聪明,智力发展也相对充分。允许孩子犯错,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因为就算不被家长批评,犯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挫折。同时,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去“速成”。因此,要特别叮嘱家长朋友们,小孩儿是可以犯错的,只有他们才有权利犯错。不要以成人的、社会的价值观去要求你的小孩儿,就让他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做个小孩儿吧!

冷暴力会让孩子更受伤

现在的爸爸妈妈已经意识到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对的,于是很多父母在无奈的情况下,用起了“冷漠”的方式。孩子撒了谎,妈妈很生气,又不能动手打孩子,怎么办呢?就冷冷的,不理不睬。

在日本有过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碗一模一样米饭,每天每个经过的人都要对第一碗米饭说:“我好爱你!”,对第二碗米饭说:“我讨厌死你了!”,对第三碗米饭则视而不见。半个月过去了,实验结果是第一碗米饭发出了淡淡的酒香味儿,第二晚米饭馊了,令人意外的是第三碗米饭,它已经恶臭不堪且长满黑毛。类似这样的心理学实验很多,被冷落的反而是最受伤害的。作为妈妈,教育方式要得当,孩子还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家长之道。

那么怎么办呢?打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总要有个管教的方法吧?我建议家长从小就建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关系,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们会从交流关系中受益匪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平等呢?首先我们要将“交流”、“教育”、“评价”三者区分开来。交流是双方以平等的姿态说自己想说的话,教育是我说你听,评价是我来总结你的事情。言论自由、姿态平等的家庭是疏导型的家庭,任何的苦难和矛盾在疏导型的家庭系

统中都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家长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原来孩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坏哦!

培养幸福感,从认识情绪开始

是让孩子变成被情绪控制的人呢?还是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呢?幸福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无论是独处还是在社会群体中,无论在恶劣环境下还是在优越的环境里,孩子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是爸爸妈妈送予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说来说去,是在培养一种美好的感受。既然是感受,就与情绪有着莫大的联系。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喜怒哀思悲恐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七种原始情绪感受。幸福感,则是靠后天培养。

首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们不去对孩子的情绪做价值判断,例如:“哭鼻子很懦弱!”“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样的价值引导,会使得孩子在某些情绪上受到压抑,形成压抑的性格。作为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伤心的时候是可以哭的,哭过了伤心就会减少一些。如果孩子在任意场合哇哇大哭,要告诉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这样自由的哭是可以的,在公共场合这样哭会被围观。以柔软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不要对情绪做坏的评价。

让孩子理解,情绪是生命能量的体现,就像出生时的“大哭”一样。情绪的属性是流动的,要让情绪自然的存在自然的消失。家长一方面要允许孩子的脾气自然变化和流动,孩子哭不去哄她,而是微笑着等她哭完。在孩子经历了与情绪独处之后,在下一次哭的时候,他自己就会有所觉察和调整,当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要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发脾气并非情绪,发脾气只是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形式是否恰当,是另外一个课题。

孩子逐渐的意识到,原来哭过了就没事了,伤心不会一直持续,总会结束。继而,高兴也不会一直持续,也会结束。这样,孩子就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不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情绪饱满的孩子,心理上总是充沛的,不会受到情绪的困扰。

用情绪肯定孩子

孩子们总能从妈妈的眼睛里读到妈妈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孩子的特点,对外界的感受力强于理解能力。妈妈如果经常笑,而且幸福指数很高。那么无论你在说什么,哪怕是在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轻松快乐。相反的,如果你在赞扬孩子的时候言不由衷,敏感的小孩儿们可不会领情哦!

多多夸奖孩子,用赞赏的眼神、紧紧的拥抱、快乐的声音去赞扬孩子,孩子才会通过妈妈的眼睛来做“自我认可”。妈妈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心理学动力学中对情绪动力的研究证实,如果小孩从小就被父母指责着长大,内心就会充满挫败感和自我否定。日后,无论是谁来认可和夸赞他,他都无法从这层阴影中走出来,更无法重新接纳自己。夸赞孩子不是用语言,也不是用物质来奖励,而是眼神、肢体接触和表情。

社会群体才是成就幸福感的目的地

人,是群居动物。这个生物属性使我们不得不去群体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感,对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感,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从小就培养孩子喜欢接触社会、喜欢团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有些家长喜欢用忧患意识来灌输孩子,是担忧有一天孩子受到伤害。实际上,人的群居本性必定是促使孩子们最终会投入社会群体的,如果在投入社会之前就被社会的阴暗面吓住,那相当于第一步未迈,就早早的失败在起点上了。

我提倡“幸福教育”的理由之一,就是使得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让孩子知道社会的美好比让孩子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要明智得多。因为每个人都会去他喜欢的地方或是有期待感的地方,呈现美好的世界给孩子就等于给了孩子迈向社会的动力。

那么忧患意识要在什么时候传播比较合适呢?建议家长们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12岁以后。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的判断和组织妈妈所传达的这些负面信息。

以上这些内容,均为原创,因此转载须注明出处和作者。相关孩子的心理成长话题,在我的新浪博客里都有,家长们可以耐心寻找你需要的文章收藏起来,或者转载。博客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5444434.html,/yantaiyuxin

中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有病则医善莫大焉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有病则医,善莫大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学校及家庭的高度重视,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来越扩大,这充分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同样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意向品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提高;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个人一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甚至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事业等。 同学们要问既然心理健康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健康心理呢?顾名思义,心理即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它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健康心理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发展要求去

进行思维,去培养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排除一切杂念,消除不良干扰,摈弃侥幸幻想,克服幼稚,走向成熟,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学校,都程度不同地未能给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社会某些丑恶现象和不和谐的因素,就业难而引起的不利方面如读书无用,家庭教育方面的偏颇,如家长只关心和重视孩子的吃、穿、用度、不注意,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品格和道德品格,家庭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如打骂、责罚,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和脱离实际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侵蚀、侵害、影响着中学生的稚嫩心灵,加之中学生因知识不足,阅历不深,辨别是非,区分善恶,分辨真假的能力差,极容易机械模仿,盲目效法。致使部分中学生产生了畸形心理和离奇的行为,如缺乏理想,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吃懒做,感情脆弱,不承压力,自私冷酷,唯我独尊,漠视他人,不合人情,有意封闭自己,不愿畅开胸怀,说话不负责任,做事荒唐滑稽,如此等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制约着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起来这些不健康心理大致有如下具体种类: 1、排他心理: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见了谁都觉得不顺眼,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只盯人家的短处,甚至人家做的正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主讲:蒋佑规 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其实也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的呢? 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友好地与他人相处,能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灰心,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追求成功,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或许,听起来你们会觉的太深奥了!那我们来听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吧!《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那么请同学们认真倾听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行为表现。 一、那么心理健康的小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⑴活泼、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⑵能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特别是同学之间本着“宽容、理解、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不计较小事,以和为贵。(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会因为羡慕别人而怨天尤人,产生嫉妒、甚至带有攻击性行为,同时不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⑷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并且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前进的步伐,敢于从哪里跌倒便从哪里爬起。 ⑸同时,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活泼、开朗,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 一个外表看起来很好的一个苹果,如果里面生了虫子,过不了多久这个苹果就会烂掉,而我们小朋友如果心理不健康了,对什么事情都不会在意,总是快乐不起来,看什么都不顺眼。 二、根据调查了解,通常我们把小朋友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健康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稿.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稿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普遍荐在,这类学生人数占多少呢?有人说是20%~25%,有人说是30%~40%,最保守的值是15%以上。人数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缺乏有力的关注和有效的对策,同时我们德育效能很差,跟不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总得一句话“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心”。 1、我们常常听到某学校有孩子“离家出走”,专家调查:平均两个班最少有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打算,也就是说一个学校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有这种心理问题。 2、上学期我们听到苍一中有个学生自杀,就他一个吗?温师院的毛华配老师一次心理学讲座时就说,像苍一中这样的学校至少有5、6个这样的学生,正在作痛苦的心里挣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到这一步。 3、前几年听过,金华某中学优秀学生铁锤杀母事件,这是突发的一件事吗?像他这样的心理不成熟,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很多。只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还没暴发出来! 当然,不仅是上面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太焦虑、特孤癖、太任性、太自卑、非常嫉妒等等,这些心理问题每个班里都能找到例子,只是成度有轻有重。这就是我们当今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现状!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二、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看一看大家能不能理解)“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非常难理解,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好理解多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举个例子:两、三周岁的小孩子,喜欢哭闹,这非常正常,但到了十一、二岁还哭闹,那这个学生一定有心理问题。因为哭闹不是十一、二岁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再举个例子:到了十一、二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理一定有问题!那么:怎样去判断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由上面我们知道: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应该是这样评判:“如果这个学生与其它学生比较,发现符合小学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该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因为,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有人会问:小学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具体特点是怎样的呢?我从小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剖析:就能知道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班标准。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92926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灵璧心理咨询中心王冶亭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

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两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请关注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或工作负担重,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系复杂,越来越多的人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地威胁或损坏。有的人程度轻微,有的人程度严重。在我们的周围,有的人脾气暴躁,常常无端发火,因琐碎小事甚至与人争吵;有的人感到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整天无所事事,迷恋网吧,厌学情绪严重;有的人自卑,心理脆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的人目空一切,惟我独尊,对人苛刻,认为别人都不如他,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和劝告拒不接受。 所有这些都与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密切相关。心理是否健康,小而言之,影响着一场考试的得失,影响着一场比赛的

胜负;大而言之,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着班级、学校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一、那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自卑,不要自负。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存在差学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再漫长的路总有尽头,再绝望的事总有希望,要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能有所作为。 其次,要正确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对别人的爱心,来自于对别人的尊重。把你的爱心与老师、同学分享,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把你的意见与别人沟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忠告;与人分享快乐,快乐会加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多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送人鲜花,留已芬香,多尊重别人,多体谅别人,多听取老师、父母、同学的意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经常真诚地对人微笑,真诚地微笑充满着你的自信,表示着你的礼貌和对别人尊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许德斌时间:2011年4月3日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

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7岁儿童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此时大人如果打扰或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和鼓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当他们沉浸于某件事时不要呵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首先应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7.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8.7岁儿童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策略,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奖罚分明。 9.7岁儿童升入小学,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方法完全不同,体现在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如果在3——6岁时没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学习方面:考试不及格;上课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完不成作业;没能遇到理想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教师不屑回答自己的问题;无机会表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才能;没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等等。 二、生理方面:因生理有缺陷,或相貌不佳而被同学取笑、挖苦;因身体条件所限未能参加有关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别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四、兴趣方面:班主任不允许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常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时间:2017.5.24 地点:操场 主讲人:徐晓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变化,促进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 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

8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8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2009-09-26 11:51 七、八岁的男孩子正处于很淘气的年龄,所谓“七岁八岁讨狗嫌”,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有所改变。您不必太着急,当然教育是必要的。 人们都喜欢听肯定和表扬的话,在这种心态下,容易激起改造自己的积极性。孩子同样是这样,而且比成年人更见成效。经常在被批评的状态中生活的人,心态肯定是消极和抗拒的。您的孩子听到的批评多于表扬,而且常被告状。老师可能对他的态度也不会很好,自然就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而消极抗拒,所以就爱搞些小捣乱的行为,以便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得到大家的注意。 改造坏习惯,必须使孩子自身得到动力才行,靠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或压制是不会长期见效的。一般应该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孩子的某项技能或长处被大家认可而得到表扬,孩子从而建立了信心,有了改造自己的动力。或是改造坏习惯初见效,得到肯定和鼓励而建立信心,进而更加努力地去进步。 从您的描述中,知道孩子有两种毛病:爱打人,注意力不集中。 建议您先从改造注意力着手,当他上课的表现有所进步时,相应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当然也会得到家长的表扬),孩子便会增强自信和听课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再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连上课听讲都能够有这么大的进步,就不信你改不了爱招惹人的毛病。”来激励他,在自律心理被激发出来后,孩子才容易改掉比较顽固的毛病。 孩子和您如果每天能有半小时左右时间的话,我介绍您一些方法,您不妨试试,会对他的注意力提高有所帮助。 孩子上课注意力能否集中,决定于他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效果是否好。 听知觉包括:听见—听全—听懂—理解—记住。 视知觉包括:看见—看全—看懂—理解—记住。 开始时,先做“静心”的活动。方法如下: 您先给孩子用一个一次性杯子,在里面放2——3厘米厚的大米,之后,用宽胶带把杯口封住。 让孩子坐好,把杯子顶在头上。闭上眼睛,您开始记时。时间开始可用5分钟,逐日延长,最长10分钟够了。 此时,让孩子把呼吸逐渐减慢,慢慢吸气,再慢慢呼气,而且要数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呼吸了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两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两篇 篇一: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主讲人: 20XX年7月2日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其实也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的呢?(同学们谁知道了?答对的同学有奖品哦) 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友好地与他人相处,能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灰心,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追求成功,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同学们觉得那个小朋友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给他小奖品哦)或许,听起来你们会觉的太深奥了!那我们来听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吧!("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那么请同学们认真倾听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行为表现。(比一比,今天谁的记忆力最好,注意力最集中。) 一那么心理健康的小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⑴活泼、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教育

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教育 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以前,成人叫他们“小朋友”,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而从此之后,成人称他们为“学生”了,学习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头等大事。在教师的指导和集体的帮助下,严格遵守着一定的纪律制度,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随着新的生活环境的到来,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家庭教育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怎样帮助儿童学习?作业时间越长效率就越高吗?孩子有了过失怎么办?如何培养子女的道德观……?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和大家谈谈。 一、生理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处在两个高峰之间,是一个相对的平稳、均衡时期。学校保健室设有儿童健康记录卡,对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心跳、血压、胸围等项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家长可以从期终的成绩报告单上了解到。我们这里着重讲四个问题。 1.视力: 眼睛这扇窗户,既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又接受外部信息。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家庭中一些细小的环节上常常不够注意。 (1)关于照明度问题。据调查,很多家庭由于孩子做作业的桌子采光不好或电灯瓦数过小,使桌面照明度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省下电费买眼镜”的结果。一般来说,白天应最好让光线从左边射入,黄昏时不要让孩子做作业,夜间要注意电灯的瓦数及电灯距离桌面的

远近。一般说来,日光灯:8瓦,50厘米;8.15瓦,75厘米;20瓦,100厘米;30瓦,120厘米;40瓦,150厘米;白炽灯:15瓦,30厘米;25瓦,50厘米;40瓦,75厘米;60瓦,100厘米。 (2)关于看电视问题。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在看电视时的视力卫生。看电视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5小时。还要根据早晚光线,天气阴晴等情况,开上一盏小灯,以增强背景照明。否则影象的抖动,过大的亮度都易造成近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有人做过实验,让学生看新闻纪录片,少的看一小时,多的看四小时,然后测定他们的疲劳程度,发现后者中枢神经兴奋状态恢复缓慢,表现在不容易转移到新的活动中去。 2.骨骼肌肉: 骨骼的硬化是逐渐完成的。一般要到身体发育完全成熟时,骨胳硬化才完成。所以看到老人跌倒后容易断骨(完全彻底钙化),而小学生的骨骼比较柔软,未完全钙化(有机成分多,无机成分如钙质较少)。因此小学生骨骼的特点是硬度小、韧性大,不易骨折,但易变形。 在学校里,老师比较注意学生坐、立、走的姿式,但在有些家庭中常常被忽略。例如桌椅的比例高度不合适,让孩子长时间地伏案作业,这就很容易造成儿童驼背。还有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子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带来了体型上的变化,因为害羞,就喜欢背弓着走路或站立。男孩子觉得自己有点象男子汉了。站立或行走的时候就有点“甩相”。这些如果不及时纠正,也会影响到儿童正常的骨骼发育。现在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二)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二)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鼓励异性同学交往,但反对中学生谈恋爱。因为中学生谈恋爱对你们以后的成长有许多危害,这主要是因为:一:原因如下: 思想上尚未定型。中学生由于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思想、道德品质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很大的变化。 因此,今天两个人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几年后更可能分道扬镳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者失败的居绝大多数,后来能结合成伴侣的为数甚少。中学生早恋极难成功。 心理上尚未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着一种“盲目的成熟感”,好自以为是;在情感发展方面,情绪波动大,好冲动,易转移;在意志发展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所以,在恋爱时极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而一旦“越轨”,对女学生来说,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终身无法弥补的,也许当时并不觉得什么,但日暮途穷后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她们始料未及的。 经济上尚未独立。中学生的经济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自己

尚不能自力更生。而从恋爱到结婚、生育,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些中学生由于无力支付恋爱期间的物质需要,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广州某中学有个15岁的初中生,因家境贫寒,女朋友过生日他没钱送礼物,便去偷了自行车,而后又偷了三辆,总价值900元,从此走上犯罪道路。 事业上尚未定向。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尚未定向。青少年时代又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的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最旺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也最强。 因此,中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人生基础,为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逐步定向的关键时刻。而中学生谈恋爱后,感情往往为对方所牵制,情感世界满是意中人的身影,没有多余空间容纳学习。学习分心,成绩就下降。少年不奋,涉爱过早,学业难以有成。 打个比方:少年早恋就如一颗没有成熟的小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虽然它也结了果,但那果是酸溜溜的青苹果,因为它还在生长,还没有到结果的时期,人生也一样,到什么时节做什么事,早了晚了都不好。 二、如何走出早恋的漩涡 早恋不好,但如果有的同学现在已经投入到这种漩涡中,怎么办?一是“跳”出来。既然早恋不适合我们中学生,我们就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

7-12岁儿童心理特征

7-12岁儿童心理特征 ?身体发展中动静逐渐平衡。耐力不稳固,有一定的同情心 ?早期十分喜欢讨好老师,获得称许开始会隐瞒自己的情感 ?早期喜欢合作的,后期喜欢竟争体力的持久力与难度提高 ?后期的男孩比女孩高富有很强创作力及想象力 ?有很好的记忆力,阅读力也较强开始学会推理 ?容易交友与忠于朋友 ?虽有时会吵架,人际关系依然很好 (1)习惯成自然 若不要求过高,7岁儿童通常可以自己处理身边的事情;然而,多数的大人往往因求好心切以致会有许多的问题发生。 吃饭——如果是男孩子,家长常会注意他吃相不能太贪或囫囵吞枣;如是女孩子的话,又会担心她吃得太少或挑食。事实上,7岁儿对于他所讨厌的食物有时也会试着吃吃看,所以在此时期,若有营养上的障碍发生,大多数是因为大人紧张过度所引起的。在餐桌上,多半还会有礼貌,但若有什么特别的事一发生,他马上就站起来跑跑跳跳的,这是最令人看不惯的事了。尤其当我们说:"吃饭喽!"的时候,他仍然继续做他的事,这时与其大声喊他,不如到他身边以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小声地告诉他该吃饭了,反而较有效果。 因为,通常他们的注意力都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在吃饭时最好有快乐的气氛,也应尽量选择适合7岁儿聊天的话题。 清洁——7岁的孩子知道要怎么做才能维持整洁,但是有时候他却会偷懒。当受到别人提醒时,他会找出借口说:"我本来想等一下才做的。"这时候大人也不要生气,可以回答说:"你等一下一定要去做哦!" 梳洗时,7岁儿童有时会发挥他的想象力而耗时很久,尤其洗澡的时候,简直像在做游戏一般。这时我们可以提醒他:"耳朵后面也要洗干净哦!"让他由游戏的世界中回到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上来。同时,我们也要检查他是否真地做到了,也许会意外地发现,他应该早已习惯的事却忽略掉了。 换衣服——7岁儿也很容易分心。比如当他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你赶快穿好衣服来帮妈妈的忙。"然后你会发现他很快就换好衣服来问:"妈妈,要我帮忙什么呢?"这个时候千万不可骂他,因为责骂会让他失去信心。虽然换衣服能做得很顺利,但是当换过以后的整理工作,例如把衣服吊到衣架上,或是放到抽屉等等,若做不好,家长也可以帮着他一起做。 睡眠——不论是如何懂事的7岁儿,在上床之前,他会像婴儿一样地让大人帮他的忙。所以在这个时候,大人也要有耐心的陪他,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待他,也许他会说出白天他做错了什么事。无论如何,从上床到睡着的这段时间,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刻,而这也是床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 7岁儿通常能够熟睡10至11个小时左右,在这期间通常不会再被恶梦吓醒。7岁儿虽然能够做好自己大部分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他。相反地,如果我们过于照顾他,也会造成他的依赖性,永远长不大。所以,注意时间和距离的配合很有必要。同时,要常常称赞他以加强他的信心、提醒他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信心和责任感,应该是最后要注意的事项,就是不要断然拒绝他想帮忙的乐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