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鉴赏常用术语(三)

文学鉴赏常用术语(三)

文学鉴赏常用术语(三)
文学鉴赏常用术语(三)

文学鉴赏常用术语(三)

22、【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中,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中,“楼船”“铁马”写作战的方式,“夜雪”“秋风”写作战的时间和环境,“瓜洲渡”“大散关”交代作战的地点,14个字勾勒出25年前宋朝军队两次抗击金兵的壮阔场面。

23、【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指对景物、环境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景物、环境的特点。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通过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离别时凄苦的心绪。

24、【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文学创作中,多指描写周围的环境、景物,使所要表现的形象或内容鲜明突出的表现方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描写听众沉浸在乐曲境界中“悄无言”的情形和“江心秋月白”的萧瑟景象,渲染了一种静的气氛,烘托出乐声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精湛。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渲染,指对景物、环境作多方面的直接描写、形容,以突出景物或环境的特点,多就描写景物而言;烘托,指对环境、景物进行描写,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或内容,多就表现形象而言。

25、【衬托】也叫映衬,指用相似或对立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征或内容的表现方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跟主体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都是为了突出天姥山的高峻。

用对立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用“噪”“鸣”写蝉和鸟的叫声,更加突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多指从侧面着意描述,使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衬托,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显出差异,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被衬托的事物是主要的,用来陪衬的事物是次要的;对比并无主次之分,把正反或对立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照,往往是突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或事物的矛盾性。

26、【虚实结合】指把“虚”的事物或景象和“实”的事物或景象结合起来描写。一般来说,“虚”指主观想象的事物或景象,“实”指客观现实的事物或景象。虚实结合,可以使诗歌作品的容量更大,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突出。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描写分别时的凄清景象,是实写;下阕想象离别后的孤单、寂寞的生活,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与心爱的人深厚的感情和离别时极度痛苦的心境。

27、【动静结合】指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具体物象的情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一静一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绝句》),动静相宜,有声有色,形象鲜明,如在眼前。

28、【抒情】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也叫做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也就是结合叙述、描写等把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表现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29、【直接抒情】抒情方式的一种。指作者对描述的人物或事件等直接表明自己的爱憎态度,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30、【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一种。指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或特定的生活图景时,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也叫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寓(融、移)情于景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出雨后山村傍晚时清新、幽静的生活图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心情。

31、【议论】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指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发表意见。在议论文中,通常以议论的方式就某一问题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叙事性和抒情性作品中的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抒情中,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明确,感染力更强。

32、【说明】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指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主要解说事物的性状,即直接说明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说明事物时,常用的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等。

33、【线索】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它把表现主旨的主要材料或显示人物性格的各个事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1)以某一个人物为线索,如鲁迅《祝福》中的“我”,《孔乙己》的小伙计;(2)以某个具体的物为线索,如莫泊桑《项链》中的“项链”;(3)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悲愤的感情;(4)以某件事为线索;(5)以时空转移为线索,等等。有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鲁迅的《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写华家的故事,暗线是写夏家的故事,前者为主要线索。

34、【托物言志】诗歌、散文构思的一种方法。往往指通篇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物象,生动含蓄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这首诗,赞颂石灰“烈火焚烧”“粉身碎骨”都不怕的精神和“清白”的品格,实际上是要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

洁情操的决心。

35、【象征】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事物或形象,以间接地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文章或文学作品经常运用这种形象化的方法。运用象征,一般需要细致、形象地描写被象征事物的特征,明确地表现蕴含其中的意义和情感。如舒婷的《致橡树》用相邻并立的橡树和木棉树,象征阳刚壮美的男性和热情柔美的女性,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现代爱情观。

象征和托物言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两者都是借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都可以作品整体的构思,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而象征有时只指作品中某些词句特定意义的表现,如“火炬”象征“光明”。

本文由北京作文网教师牛醴澈老师搜集、提供

北京作文网高中授课教师,高中任教多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对高考考点掌握熟练,曾经直接命中高考古诗鉴赏标准答案。牛老师授课,一方面,趣味性强,能够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中学到新的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牛老师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地拔高与深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在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语文学习问题。牛老师所带学生,成绩稳步上升,效果明显。近三年所带高考学员平均分在120左右!最高分138分!

教师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5647715.html,/info/12093.html

北京作文网高中授课教师,高中任教多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对高考考点掌握熟练,

曾经直接命中高考古诗鉴赏标准答案。牛老师授课,一方面,趣味性强,能够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中学到新的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牛老师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地拔高与深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在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语文学习问题。牛老师所带学生,成绩稳步上升,效果明显。近三年所带高考学员平均分在120

左右!最高分138分!

教师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5647715.html,/info/12093.html

(完整word版)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 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 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 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 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段时间读了卡耐 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 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 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 , 帮助我认识自我 , 了解自我 , 从而完善自我 , 驾驭自我 , 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 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 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 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 ! 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

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 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偶然读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 自卑感。”阿德勒的理论构架起始于几乎我们每个想生存下来的人必 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们的同类中获得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 种性别”和“人类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简 洁的说就是职业、人与同伴、爱情和婚姻。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显示了我们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每人的意义或多或少存在错误的成分,没人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也不会存在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所有的意义在这两段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里,他们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错得多,有些错的少。 较好的意义具有些共同的特质,而较差的缺少这些东西。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 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 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文学欣赏大纲(新)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3级各专业,参考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13级各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周学时 2 ,总学时16学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对外国民族名著了解,熟悉外国民风民俗,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国优秀名篇名著精华,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现代人整体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主要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及其作用,多角度地分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注重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民族的不同个性、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增强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胃功能”。 三、教学要求 面向层次为各专业专科学生。 1、了解文学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倾向性;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中外文学史常识,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2、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3、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古代、外国文化和文学常识为讲授内容。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文学欣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文学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中外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征 难点:欣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诗歌欣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诗经》、屈原《九歌》、陶渊明、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选。 二、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余光中、海子、席慕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舒婷等的诗选 三、外国诗歌欣赏:叶芝、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等的诗选。 教学要求: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重点:了解诗歌欣赏要从意境、意象、意蕴切入,代表作品欣赏。难点:中外诗歌欣赏比较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左传》、《战国策》、《孔孟语录》、明清散文小品欣赏、李斯、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鲁迅、胡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巴金、钱钟书、余光中、贾平凹、林清玄、吴伯萧等。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四分法”及其他分类 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欣赏 难点:散文艺术感应力的把握

心理学书籍推荐之《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书籍推荐之《自卑与超越》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书籍推荐之《自卑与超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今天为大家推荐历史上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自卑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在某个阶段或某种情境下会面临的一种自我心理状态,那么它由何而来、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可通过怎样的努力去超越它、将它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动力?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卑的缘由,以及如何超越自卑、理解自我、社会和生活。当然,虽然这是一本久负盛名的经典著作,但阿德勒的观点也只代表一家之言,同学们不必被一些观点束缚了自己。如果你能通过本书学习到一些知识,又结合生活实际与自己的个体特点而更加了解自我、找到调节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不过了。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 ·

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他的心理学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也可以涵盖师生关系。在维也纳,阿德勒有众多的追随者。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日本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于因为心脏病发作,猝死在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更多弗洛伊德的书推荐: 弗洛伊德心理学书籍介绍 名人经典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 ·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文学鉴赏课心得

文学鉴赏课心得 在选择了学校开设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在老师的教导下再次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和怎么去鉴赏文学。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对文学的了解和背诵,但是我们并没有进一步去鉴赏即细细的品味文学带来的魅力。而我们的文学鉴赏课老师就是一位出色、资历深厚的老师,在课堂上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上的每一节课犹如美味大餐。下面我就讲下我的课堂心得。 文学是人们用于表达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方式。我们在鉴赏时应是多方面,全方面进行揣摩、品味。例如,老师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而不是侧重讲解这首词的释义,而是从多方面鉴赏这首词,从它的写作背景、写作人的处境、写作手法等等多方面鉴赏。老师就此向我们对这首词作出了他的看法:“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

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老师所鉴赏的全部内容我就不在此一一道出。 老师教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鉴赏技巧。首先鉴赏要其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就是其中的重要语句、再其次就是写作技巧、然后就是语言特色、最后是表达情感。这些虽然在高中老师有所提及,但是以高中的那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将这种鉴赏技巧运用自如。而老师在课堂上就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这些鉴赏技巧,让我们受益匪浅。就再以为《声声慢》为例,前面老师为我们详细鉴赏了、最后老师还补充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以这些来总结全词。 老师为我们上了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作家的风范和以怎样的方式去欣赏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导使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西方心理学大师久负盛名之典籍,对于生命存在意义有科学依据的探索总结。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书中,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而且,《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德勒博士重要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作品有《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中文译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中文译名“理解人类本性”)、《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自卑与超越”)等。 编辑推荐 1.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 2.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 3.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

【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1010040042刘嘉怡法律与行政学院社会工作 《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在金鑫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认真拜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自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强调个人与生存环境间互动对行为的影响。据说“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越自卑》主要介绍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才能够超越自己。 首先,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提出,每一个人类个体在面对生存时,都要面临三个问题:职业、社交(与他人的关系)和性(即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他提出,当个体不足以应对环境挑战时,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必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类最普通的情绪,但人无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为其补偿的优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而生活的失败者,则在不合作的态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获得满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并拥有对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说,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审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儿童因为自身的弱小,在成长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自卑。为了补偿这种感受,他们应该练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这种愉悦中,获得兴趣并发展终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给每一个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赏析》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分数】4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本专科专业。 【学时数】64 【编写日期】2014年8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感悟、鉴赏、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中文底蕴,促进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进而为他们外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河北外国语学院“准职业人”培养授课计划

第二、三章“五四”文学革命及鲁迅作品赏析《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6课时) 主要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 2、鲁迅作品《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赏析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以及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实践中的 地位和作用。 2、赏析《狂人日记》 “狂人”形象及其象征意蕴分析; 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日记体的结构模式、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的双重叙述视角。 3、《伤逝》赏析 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做出自己的分析。 4、《灯下漫笔》赏析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赏析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为文特点及其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和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新及《女神》赏析(2课时) 主要内容:郭沫若新诗开创性;《女神》赏析 教学要求:通过对《女神》的赏析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开创性。 1、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了解《女神》应“五四”精神激发和感召而生,并进而感受其时代精神。 2、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理解其在诗歌形式上的突破性。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和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的各种技巧,打下扎实的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的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他们对文学翻译的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的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理论和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的学习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的互译,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以及其他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的理论并且进行一定的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的文体特征和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

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

《中国古典名家散文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名家散文鉴赏》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名家经典散文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名家散文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文化成就以及继承和创新等有一定的把握。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名家代表作家作品、流派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该课程的任务:深化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取民族思想资源的养分,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讲先秦名家经典散文欣赏 教学目的: 了解《左传》、《战国策》体例的差异及艺术风格之不同

教学内容:掌握诸子各家思想之侧重及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诸子各家思想之侧重及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先秦散文选》 3.《论语集解》 4.《庄子译估》 5.《孟子正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理解《左传》《战国策》体例的差异及艺术风格之不同。 2.论述诸子各家思想之侧重及艺术特征的不同。 第一节先秦历史散文 一、散文起源与《尚书》《春秋》 二、《左传》《国语》 三、《战国策》 第二节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的兴起及特征 二、《论语》《墨子》 三、《孟子》《庄子》 四、《荀子》《韩非子》 第三节先秦寓言 一、关于寓言 二、寓言思想及艺术 第二讲秦汉名家经典散文欣赏 教学目的: 了解秦代以贾谊为代表的政论文;熟悉汉代司马迁与史传散文; 教学内容: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政论文,史传散文 参考文献: 1.《古文观止》 2.《史记会注考证》 3.《汉书补注》 思考题: 1. 阅读《史记》,理解其选材及写人手法及其风格特征。 第一节政论散文 一、贾谊晁错 二、王符崔寔仲长统 三、帝王诏令 四、刘安

文学鉴赏课心得

文学鉴赏课心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文学鉴赏课心得 在选择了学校开设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在老师的教导下再次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和怎么去鉴赏文学。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对文学的了解和背诵,但是我们并没有进一步去鉴赏即细细的品味文学带来的魅力。而我们的文学鉴赏课老师就是一位出色、资历深厚的老师,在课堂上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上的每一节课犹如美味大餐。下面我就讲下我的课堂心得。 文学是人们用于表达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方式。我们在鉴赏时应是多方面,全方面进行揣摩、品味。例如,老师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而不是侧重讲解这首词的释义,而是从多方面鉴赏这首词,从它的写作背景、写作人的处境、写作手法等等多方面鉴赏。老师就此向我们对这首词作出了他的看法:“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

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老师所鉴赏的全部内容我就不在此一一道出。 老师教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鉴赏技巧。首先鉴赏要其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就是其中的重要语句、再其次就是写作技巧、然后就是语言特色、最后是表达情感。这些虽然在高中老师有所提及,但是以高中的那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将这种鉴赏技巧运用自如。而老师在课堂上就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这些鉴赏技巧,让我们受益匪浅。就再以为《声声慢》为例,前面老师为我们详细鉴赏了、最后老师还补充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以这些来总结全词。 老师为我们上了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作家的风范和以怎样的方式去欣赏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导使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

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试用) 1.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2学分/32学时(理论教学30+实践教学6) 2.先修课程: 高中语文 大学语文 3.使用专业: 两年制:音乐教育、美术教育 三年制:音乐教育(舞蹈)、表演艺术(计算机音乐、音乐表演)、 初等教育(综合艺术)、文化事业管理(艺术)、学前教育(英语)、 艺术设计(广告、综合美术)、电脑艺术设计 五年制:英语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 4、教育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 《文学作品选读》是中文类一门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的限选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音乐、美术、英语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已经修过《高中语文》、

《大学语文》等课程,对中外文学作品已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方向和要旨应该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帮助修课学生提高语文修养以及汉语言能力的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本课程选择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具有鲜明探索意识的作品进行精讲,突出对文学作品拓展式的阅读,选文注重着眼于当下青年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养的却失,着眼于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的供给,通过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历史中文学领域所留下的重要足迹,从中了解人类自身,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建立人文关怀的生活处世态度,使学生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充实和健康,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开阔视野,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等综合素质的目的。讲授过程中,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的演变,使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学史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教育。这门课除了教师讲授以外,还计划安排适量的影视片的观摩与讨论,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生观,通过学习能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对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有理性的认识,利用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敢于大胆质疑和阐发个人的观点,通过阅读作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品味、评价和鉴赏作品的能力,提高玩味作品语言的优美,鉴赏语言的精妙的能力,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完成课后指定阅读的作品。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张建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空间栏目:人文词典 共391篇文章 | 附件【】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张建发表于 2011-9-18 4:10:08 阅读(293)评论(0)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同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有着明显 的区别。文学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而且是一种参与艺术创造的活动。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作品 中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形 象进行再创造。读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发掘形象中更隐蔽的意义,甚至会发现作者未曾想到的问题,领悟到作者没有领悟到的意义。所以,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因此,文学鉴赏 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主要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愉悦性的精神活动 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又不仅仅停留 在生理层次上,它超越了生理基础而进入了社会历史文化层次。看悲剧性作品,心情沉痛;看戏剧性作品,心情愉快。这都是由欣赏者深层的文化原因所决定的。审美愉悦表现为喜和乐,也表现为苦和愁。例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 鉴赏者似乎也跟随着抒情主人公进入了一条烟雨迷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跟随着他去追寻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而又倏忽即逝的姑娘。鉴赏者随着诗中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 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 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 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 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 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 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 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 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 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 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中外文学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中外文学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 课程名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开课教研室:广播电视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任务:新闻传播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胜任未来所从事的专业。在这一背景下,这一课程的开设计划达到以下目的:在基本理论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系统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重点掌握重点作家和重点文学事件;在基本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所涉及文学家的生平,掌握他们的创作经历,重点掌握一些典范作品,达到会分析、会评价这一标准;在基本技能方面,了解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掌握常见写作技巧,重点掌握与其专业发展有关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特别注重学生课堂训练这一环节。 本课程本学期末采用考查(开卷)形式进行考核。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文学常识,分数占比约为20%;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经典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分数占比约为50%;综合性、提高性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得与失,分数占比约为30%。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汉代及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作品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详细分析《饮马长城窟行》、《西洲曲》、《敕勒歌》三首诗歌,让学生掌握相关古文化和古文字常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饮马长城窟行》:艺术方面,让学生了解比兴手法、接字手法的运用;语言方面,让学生了解“双鲤鱼”、“长跪”等词语在古代的含义。

《西洲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中接字、谐音等手法的运用,结合诗中“青楼”一词,引入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敕勒歌》:让学生了解南北朝诗歌不同风格,并找出原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比兴手法,以及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习中遇到的类似问题进行扩展学习。 4.教学内容 一、《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和艺术 二、《西洲曲》的思想和艺术 三、《敕勒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二章《春江花月夜》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古文化和古文字常识,学习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介绍本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孤篇压倒全唐”,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建安风骨及骈体诗歌的兴衰。 介绍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清风明月、江上扁舟、捣衣声。 分析物是人非之叹的艺术魅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几个意象所代表的独特含义,以及物是人非之叹为什么感人至深的原因。难点是让学生活学活用,尝试利用这些经典手段来表达特定情感。 4.教学内容 一、初唐诗歌的发展 二、《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容 三、《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长恨歌》 1.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白居易的创作主张及代表作品《长恨歌》,让学生掌握相关古文化和古文字常识,学习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使学生了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