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曲格律

元曲格律

元曲格律
元曲格律

元曲1·双调·阿忽令·无名氏

双凤头金钗,●○○△可仄叶

一虎口罗鞋。●●○△

天然海棠颜色,○○●○○▲上

阿纳忽修来。○●去●上○△

B、

元曲2·正宫·白鹤子·关汉卿

四时春富贵,⊙○○●●

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

灼灼花如绣。⊙●○○▲

附后补遗[1]·正宫·塞鸿秋

徘拔辶致罚选稹选瘛稹稹?

庄儿紧靠白苹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

⊙○⊙●○○▲

频将浊酒沽,⊙○⊙●○

识破兴亡数,⊙●○○▲

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

3·双调·步步娇·商挺绿柳青青和风荡,⊙●○○○○▲

桃李争先放。⊙●○○▲

紫燕忙,⊙●△

队队衔泥戏雕梁。⊙●○○●○△

柳丝黄,●○△

堪画在帏屏上。⊙●○○▲去

4·双调·拨不断·马致远

浙江亭,●○△

看潮生,●○△

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去闹中取静。⊙○⊙▲去

5·双调·碧玉箫·关汉卿

秋景堪题,⊙●○△

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

黄菊远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

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

到底成何济?⊙●○○▲去

归,△

学取他渊明醉。⊙●○○▲去

6·双调·播海令·无名氏

乌帽歪,○●△

醉眼开,●●△

心快哉。○●△

想贤愚今何在?●○○○○▲

云遮了庾亮楼,○○●○●○

尘生满故国台。○○●●●△

幸有金尊解愁怀,●●○○●○△高歌归去来。○○○●△

C、

元曲7·中吕·朝天子·张可久

寺前,●△

洞天,●△

粉翠围屏面;⊙●○○▲

隔溪疑是武陵源,●○⊙●●⊙△树影参差见。⊙●○○▲

石屋金仙,○●○△

岩阿碧藓,⊙○⊙▲

湿云飞砚边。●○⊙●△

冷泉,●△

看猿,●△

摇落梅花片。⊙●○○▲

8·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夜月青楼凤箫,⊙●去○○●△可仄叶春风翠髻金翘。⊙○⊙●○△

雨云浓,⊙⊙○

心肠俏,○○▲

俊庞儿玉嫩香娇。⊙⊙⊙●去⊙○△可去叶

六幅湘裙一搦腰,●去●上○○●上●去△可仄叶

间别来十分瘦了。⊙⊙⊙○○●▲上

9·双调·春闺怨·乔吉

不系雕鞍门前柳,●●○○○⊙▲上

玉容寂寞见花羞。●○○●●○△

冷风吹雨黄昏后,⊙○⊙●○○▲去

簾控钩,○●△

掩上球楼。⊙●○△

风雨替花愁。○●●○△

10·大石调·初生月儿·无名氏

初生月儿一似弓,○○●○⊙●△可仄叶梦里相逢恩爱同。●●○○⊙●△可仄叶觉来锦被一半空,●○●●●●△可仄叶去无踪,●○△

难再逢,○●△可仄叶

窗儿外烛影摇红。○○●⊙●○△

D、

元曲11·双调·得胜令·邓玉宾

万里玉门关,⊙●●去○△

七里钓鱼滩;●上●●○△

晓日长安近,⊙●去○○●可叶

秋风蜀道难。⊙○○●△

休干,○△

误杀英雄汉,⊙●去○○▲

看看,○△

星星两鬓斑。○○⊙●△

12·双调·大德歌·关汉卿

俏冤家,⊙⊙△

在天涯。●○△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上、可平叶

困坐南窗下。⊙●○○▲去

教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去

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13·双调·殿前欢·卢挚

小楼红,●○△

纱窗斜照月朦胧。○○○●●去○△

绣衾不耐春寒冻,●○●上●○○▲

簾幙无风,○●去○△

烟消宝鼎空。○○●●△

难成梦,○○▲辜负了鸾和凤。○●○○▲

山长水远,○○●●

何日相逢?○●去○△

14·双调·得胜乐·白朴

独自寝,○●●上、可平

难成梦,○○▲

睡觉来怀儿里抱空。⊙●○⊙●△六幅罗裙宽褪,⊙●上○○⊙●去玉腕上钏儿松。●去⊙●●○△

15·双调·殿前喜·无名氏

谪仙醉眼何曾开,●上○●●○○△春眠花市侧。○○○●▲上

伯伦笑口寻常开,●上○●●○○△荷锸埋,●●上△

妨何碍,○○▲

糟邱高垒葬残骸,○○○●●○△

先生也快哉。○○●●△

16·双调·对玉环·无名氏

歌舞婵娟,○●○△

风流胜玉仙。○○●●去△

拆散因缘,●上●○△

柳青忒爱钱。●○●上●△

佳人蓦上船,○○●去●△

书生缘分浅。○○○●▲

几句新诗,●●○○

金山古寺边;○○●●△

一曲琵琶,●上●上○○

长江秋月圆。○○○●去△

17·双调·鱼游春水·无名氏

角门儿关,●上○△

夜香残,●○△

空着人直等到更阑;○○○●●○△

他今夜不来呵咱身上慢。○●●上○●▲闪的我孤单,●●上○△

孤单不曾惯,○○●上○▲

鲛绡泪不干。○○●●上△

F、

元曲18·双调·风入松曲·张可久

琅琅新雨洗湖天,⊙○○●●○△

小景六桥边。⊙●●○△

西风泼眼山如画,⊙○●●○○●

有黄花休恨无钱。⊙○⊙⊙●○△

细看茱萸一笑,⊙●○○●●可叶

诗翁健似当年。⊙○●●○△

19·宫调不明·丰年乐·乔吉世路艰难,●●○△

鬓毛斑。●○△

好古退闲,●●○△

白云归山。●○○△

鸟知还,●○△

想起来连云栈。●●○○○▲

不如磻溪岸,●○○○▲

垂钓竿。○●△

G、

元曲20·黄钟·刮地风·赵显宏

春日凝妆上翠楼,⊙●○○●●△可仄叶满目离愁。⊙●○△

悔教夫婿觅封侯,⊙○⊙●●○△可仄叶

蹙损眉头。⊙●○△

园林春到,⊙○○●可去叶

物华依旧;⊙○○▲

并枕双歌,⊙●○○

几时能够?⊙○○▲

团圆日是有,⊙○●●▲可平叶

相思病怎休?⊙○●●△可上叶

都道我减了风流。●●○△可上叶

21·正宫·甘草子·薛昂夫

金风发,○○▲

飒飒秋香,●●○○

冷落在阑干下。●●●○○▲

万柳稀,●●○

重阳暇,○○▲

看红叶,●○●

赏黄花。●○△

促织儿啾啾添潇洒,●●○○○○○▲陶渊明欢乐煞,○○○○●▲

耐冷迎霜鼎内插,●●○○●●▲

看雁落平沙。●●○△

22·南吕·干荷叶·刘秉忠

南高峰,○○△可仄不叶

北高峰,●上○△

惨淡烟霞洞。⊙●○○▲去

宋高宗,●○△

一场空,●上○△

吴山依旧酒旗风。○○○●●○△

两度江南梦。⊙●○○▲去

H、

元曲23·仙吕·后庭花·吕止庵

孤身万里游,⊙○⊙●△

寸心千古愁。⊙○⊙●△

霜落吴江冷,⊙●○○●可叶

云高楚甸秋。○○⊙●△

认归舟,●○△

风帆无数,⊙○○●去妙、可叶

斜阳独倚楼。○○○●△24·中吕·红绣鞋·冯子振

东里先生酒兴,⊙●⊙○⊙▲

南州高士文声。⊙○⊙●○△

玉龙嘶断采鸾鸣,⊙○○●●○△

水空秋月冷,⊙○○●▲可不叶

山小暮天青,⊙●●○△

苏公堤上景。⊙○○●▲上

25·双调·胡十八·张养浩

正妙年,⊙⊙⊙

不觉的老来到。●⊙▲可不叶

思往常,⊙⊙⊙

似昨朝。●○△

光阴流水不相饶。⊙○⊙●●○△

都不如醉了,●▲去

睡着,●△

任金乌搬废兴,⊙⊙○

我只推不知道。⊙○▲

26·双调·河西六娘子·柴野愚

骏马双翻碧玉蹄,●●○○●上●去△青丝鞚黄金羁。○○●○○△

入秦楼将在垂杨下系,○○○●○○▲花压帽檐低。○●去●○△

风透绣罗衣,○●●○△

袅吟鞭月下归。●○○●去●△

J、

元曲27·黄钟·节节高·卢挚

雨晴云散,●○○●

满江明月;●○○▲

风微浪息,○○●●

扁舟一叶。○○●▲

半夜心,●●○

三生梦,○○●

万里别。●●△

闷倚篷窗睡些。●●○○●△

28·仙吕·寄生草·无名氏

枯荷底,○○●可叶

宿鹭鸶,●●△

玉簪香惹蝴蝶翅。⊙○⊙●○○▲去声长空雁写斜行字,⊙○⊙●○○▲去声御沟红叶题传示。⊙○⊙●○○▲去声东篱陶令酒初醒,⊙○⊙●●○○

西风了却黄花事。⊙○⊙●○○▲去声

29·双调·快活年·盍西村

闲来乘兴访渔樵,○○○●●○△

寻林泉故交。○○○●△

开怀畅饮两三瓢,○○●●●○△

只愿身安乐,⊙●○○▲去笑了重还笑。⊙●○○▲

沉醉倒。●○▲可平叶

L、

元曲30·双调·落梅风·马致远

渔灯暗,○○●可叶

客梦回,●上●△可仄叶

一声声滴人心碎。●上○○●上○○▲去孤舟五更家万里,⊙○●○○●去▲上、可平叶

是离人几行情泪。●○○●○○▲去

M、

元曲31·中吕·满庭霜·乔吉

扁舟最小,⊙○●▲上、可平叶

纶巾蒲扇,⊙○●●可叶

酒瓮诗瓢。⊙●○△

樵青拍手渔童笑。⊙○⊙●○○▲去

回首金焦,⊙●○△

箬笠底风云缥缈,⊙●去●○○●▲可平叶

钓竿头活计萧条。●○○○●○△

船轻棹,○○▲去

一江夜潮,●上○●△

明月卧吹箫。○●去●○△

P、

元曲32·中吕·普天乐·张养浩

水挼蓝,●●○可叶

山横黛,○○▲

水光山色,⊙○⊙●上

掩映书斋。●●○△

图画中,⊙●○可叶

嚣尘外,○○▲

暮醉朝吟何妨碍?⊙●○○○○▲

正黄花三径齐开,●○○⊙●○△

家山在眼,⊙○●●可叶平、上

田园称意,⊙○⊙●可叶平、仄

其乐妙无涯。⊙●去○△

33·越调·凭阑人·张可久

莺羽金衣舒晚风,⊙●○○⊙●△

燕嘴香泥沾乱红。⊙●○○⊙●△

翠簾花影重,⊙○○●△

玉人春睡浓。●去○○●△

Q、

元曲34·双调·庆宣和·张可久

云影天光乍有无,⊙●○○⊙●△可上叶

老树扶疏。⊙●○△

万柄高荷小西湖,⊙●○○●○△可去叶听雨,●去▲可平叶

听雨。●去▲可平叶35·双调·庆东原·白朴

黄金缕,○○●可叶

碧玉箫,●上●去△

温柔乡里寻常到。⊙○⊙●○○▲去青春过了,⊙○●▲上、可平叶

朱颜渐老,⊙○●▲上、可平叶

白发凋骚。○●上○△

则待强簪花,●上●●○○可叶

又恐旁人笑。●●○○▲去

36·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上、可平叶

总是伤怀抱。⊙●○○▲去

江声搅暮涛,⊙○⊙●△

树影留残照。⊙●○○▲去

兰舟把愁都载了,⊙⊙●○○●去▲上

37·双调·秋江送·无名氏

财和气,○○●

酒共色,●●▲上

四般儿狠利害。●○●●▲

成与败,○●▲

兴又衰,○●△

断送得利名人两鬓白。●●●○●●△将名缰自解,○○●▲

利锁顿开;●●●△

不索置田宅,●上●上●○△

何须趱金帛?○○●○△

则不如打稽首疾忙归去来,●●○○○●△

人老了也,○●●●

少不得北邙山下丘土里埋。●上

○○●○●△

R、

元曲38·黄钟·人月圆·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

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

空廊落叶,⊙○⊙●

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

夕阳西下,●○⊙●

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可不叶

山僧试问,⊙○⊙●

知为谁开?⊙●○△

S、

元曲39·正宫·塞鸿秋·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

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

水面飞白鹭,⊙●○⊙▲

伤心和靖先生墓。⊙○⊙●○○▲[注:▲以去声为佳]

40·正宫·双鸳鸯·王恽

驿尘红,●○△

荔枝风,●○△

吹断繁华一梦空。⊙●○○●●△玉辇不来宫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

41·中吕·上小楼·张可久

寒潭玉龙,○○●去△

仙山么凤,○○○▲去

春断南枝,○●○○

人在西楼,○●○○

笛怨东风。○●○△

曲未终,●上●△

酒不空,⊙●上△

罗浮仙梦,○○○▲去

月黄昏暗香浮动。●去○⊙●○○▲

42·中吕·山坡羊·张可久

衣松罗扣,⊙○⊙▲去

尘生鸳甃,⊙○⊙▲去

芳容更比年时瘦。⊙○⊙●○○▲去看吴钩,●○△

听秦讴,●○△

别离滋味今番又。⊙○⊙●○○▲去湖上藕花堤上柳,⊙●⊙○○●▲上、可平叶

飕,△可不叶

浑是秋;⊙●△可上叶

愁,△可不叶

休上楼。⊙●△可上叶

43·中吕·升平乐·徐再思

雪儿娇小歌金缕,⊙○⊙●○○▲

老子婆娑倒玉壶,⊙●○○●●△

满身花影倩人扶。⊙○⊙●●○△

昨宵不记,○○●●可叶

雕鞍归去,⊙○⊙▲可不叶

问今朝酒醒何处?●○○●○○▲去

44·南吕·四块玉·马致远

翠竹边,⊙●○可平叶

青松侧,○○▲上

竹影松声两茅斋。●●○○●○△

太平幸得闲身在,⊙○⊙●○○▲去三径修,⊙●○可叶五柳栽,⊙●△

归去来。⊙●△可上叶

45·双调·水仙子·徐再思

玉纤流恨出冰丝,●去○⊙●●上○△瓠齿和春吐怨辞。⊙●○○●●△

秋波送巧传心事,⊙○⊙●○○▲

似邻船初听时,○○⊙●△可上叶

问江州司马何之?⊙○●●○△

青衫泪,⊙○●可叶

锦字诗,⊙●△可上叶

总是相思。⊙●○△

46·双调·山丹花·无名氏

昨朝满树花正开,○○●●○●△

蝴蝶来,○○△

蝴蝶来。○○△

今朝花落萎苍苔,○○○●●○△

不见蝴蝶来,●●○○△

蝴蝶来。○○△

47·双调·十棒鼓·无名氏

簪冠戴了,○○●▲

麻袍宽超。○○○△可仄叶

一条藜杖,●○⊙●

自带椰瓢。⊙●○△

沿门化得,⊙○●⊙

化得皮袋饱。●⊙○●▲可平叶旁人休笑,○⊙○▲可平叶

甘心守分学修道。○○●●○○▲乐乐陶陶,●●○△可仄叶

春花秋月,○○○●

秋月何时了?○●○○▲可平叶心中欢乐。○⊙○▲可平叶

且自清闲直到老,●●○○○●▲散诞逍遥。●●○△

48·越调·霜角·张可久

初日沧凉,○●○△

海霞摇曙光。⊙○○●△

几摺好山如画,⊙●⊙○⊙●

晴霭霭,○●●

郁苍苍。●○△

众芳,⊙△

云景香。⊙●△

道人眠石床,⊙○○●△

唤起南华梦蝶,⊙●○○⊙●

莺啼在,○⊙●

绿垂杨。●○△

49·宫调不明·时新乐·周文质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皇宜授。●●○○⊙○▲男儿得志秋,○○●●△

旌旗影里骤骅骝。○○⊙●●○△

满斟玉瓯,●○●△

笙歌齐奏,○○○▲

喧满凤凰楼。⊙●●○△

喧满凤凰楼。⊙●●○△

50·宫调不明·三棒鼓声频·曹德

先生醉也。○○●▲

童子扶着,○●○○

有诗便写,●○●▲

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

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

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

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

腰曾折,○○△

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T、

元曲51·仙吕·太常引·张可久

断塘流水洗凝脂,⊙○⊙●●○△

早起索吟诗。⊙●●○△

何处觅西施,⊙●●○△

垂杨柳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

粉香梅圃,⊙○⊙●

万瓦玉参差。⊙●●○△

一曲乐天词,●●●○△

富贵似吴王在时。⊙⊙●○○●△

52·越调、天净沙、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去▲可平叶夕阳西下,○○⊙▲去

断肠人在天涯。⊙○⊙●○△

W、

元曲53·越调·梧叶儿·关汉卿

别离易,○○●可叶

相见难,⊙●△

何处锁雕鞍?⊙●●○△

春将去,○○●可叶

人未还,⊙●△这其间,●○△

殃及杀愁眉泪眼。⊙⊙⊙○○●▲上、可平叶

X、

元曲54·中吕·喜春来·白朴

知荣知辱去牢缄口,⊙○⊙●○○▲

谁是谁非暗点头,⊙●○○⊙●△

诗书丛里且淹留。⊙○⊙●●○△

闲袖手,○●▲可平叶

贫煞上也风流。⊙●●○△

55·双调·新时令·无名氏

郑元和,●○○

当初有家缘。○○●○△

骑骏马,○●●

来过粉墙边。○○●○△

一段风流,●●○○

佳人二八年。○○●●△

四目相窥,●●○○

才郎三坠鞭。○○○●△

心坚石也穿,○○○●△

如鱼似水效鹣鹣。○○●●●○△

郎君梦撒毡,○○●●△

鸨儿苦爱钱,●○●●△

瓦罐爻槌,●●○○

凄凉受万千。○○●●△

夜宿悲田,●●○△

则为李亚仙。●○●●△

56·越调、小桃红、马致远

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去

此外虚名要何用?⊙●○○●○▲去醉乡中,●○△

东风唤醒梨花梦。⊙○⊙●○○▲去主人爱客,●○⊙●可平叶

寻常迎送。⊙○⊙▲去、可不叶鹦鹉在金笼。⊙●●○△

57·中吕·齐天乐·张可久

人生底事辛苦?○○●●○▲可平叶枉被儒冠误。⊙●○○▲

读书,○△

图、△

驷马高车;⊙●○△

但沾着者也之乎。●○○●●○△

区区,○△

牢落江湖,⊙●去○△可不叶

奔走在仕途。○●●△可仄叶

半纸虚名,●●○○

十载功夫;○●○△

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

谁三顾茅庐。⊙●○△

H、

元曲58·正宫·鹦鹉曲·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去

是个不识字渔父。⊙●●●●○▲上

浪花中一叶扁舟,●○○●●○○

睡煞江南烟雨。●●○○○▲上

觉来时满眼青山,●○○⊙●○○

抖擞绿蓑归去;●●●○○▲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

甚也有安排我处。●●●○○●▲去

59·中吕·迎仙客·李致远

吹落红,⊙●△可仄叶

楝花风,●○△

深院垂杨轻雾中。⊙●⊙○○●△可仄叶

小窗闲,●○○可叶

停绣工,⊙●△可仄叶

簾幕重重,⊙●○△

不锁相思梦。⊙●○○▲去

60·南吕·阅金经·贯云石

泪溅描金袖,●●○○●可叶

不知心为谁。●○○●△

芳草萋萋人未归,⊙●○○⊙●△期,△

一春鱼雁稀。⊙○⊙●△

人憔悴,○○▲

愁堆八字眉。⊙○⊙●△

61·南吕·玉娇枝·乔吉

山间林下,○○○▲

有草舍蓬窗幽雅,○○⊙▲

苍松翠竹堪图画。○○⊙●○○▲近烟村三四家,●○○⊙●△

飘飘好梦随落花,⊙○●●○●△纷纷世味如嚼蜡。○○⊙●○○▲一任他苍头皓发,○○●▲

莫劳顿心猿意马。●○●○○●▲

62·双调·妖神急·无名氏

珠簾闲玉钩,○○○●△

宝篆冷金兽。●●●○▲

银筝锦瑟,○○●●

生疏了弦上手。○○○●▲

恩情纸叶薄,○○●●○

人比花枝瘦。○●○○▲

雕鞍去,○○●

眉黛愁;○●△数归期三月三,○○○●○

不觉的又过了中秋。●●○△

Z、

元曲63·仙吕·醉中天·白朴

疑是杨妃在,⊙●○○▲

怎脱马嵬灾。⊙●●○△

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去声

叵奈挥毫李白,⊙●○○●△可仄叶觑着娇态,●○○▲

洒松烟点破桃腮。○○⊙●○△

64·同上·醉扶归·关汉卿

十指如枯笋,⊙●○○▲

和袖捧金樽。⊙●●○△

搊杀银筝字不真,⊙●○○●●△

揉痒天生钝。⊙●○○▲

纵有相思泪痕,●●○○●△

索把拳头揾。●●○○▲去声

65·中吕·醉高歌·姚燧

十年燕市歌声,○○⊙●○△

几点吴霜鬓影;⊙●○○●▲上

西风吹老鲈鱼兴,⊙○⊙●○○▲去

晚节桑榆暮景。⊙●○○●▲上

66·双调·折桂令·张可久

唤西施伴我西游,○○⊙●○△

客路依依,⊙●○○

烟水悠悠。⊙●○△

翠树啼鹃,⊙●○○

青天旅雁,⊙○⊙●

白雪盟鸥。⊙●上○△

人倚梨花病酒,⊙●○○●▲可平叶

月明杨柳维舟。⊙○⊙●○△

试上层楼,⊙●○△

绿满江南,⊙●○○

红褪春愁。⊙●○△

67·双调·驻马听·白朴

裂石穿云,●●○○

玉管宜横清更洁。●●○○○●▲上、可平叶

霜天沙漠,○○○●去

鹧鸪风里欲偏斜。●○○●●去○△

凤凰台上暮云遮,●○○●●○△

梅花惊作黄昏雪。○○○●○○▲上

人静也,○●▲上、可平叶

一声吹落江楼月。●上○○●去○○▲去68·越调、寨儿令、查德卿

烟艇闲,⊙●△

雨蓑干,●○△

渔翁醉醒江上还。○○●○○●△可上叶啼鸟关关,⊙●○△

流水潺潺,⊙●○△转自:雨后池塘(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5960876.html,)

乐似富春山。⊙●●○△

数声柔橹江湾,⊙○⊙●○△

一钩香饵波寒;⊙○⊙●○△

回头观兔魄,⊙○○●●上

失意放渔竿。⊙●●○△

看,△

流下蓼花滩。⊙●●○△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艺术丰碑。小编整理了元曲基础知识大全,欢迎欣赏与借鉴。 〔般涉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拾掇坑堑。” 〔哨遍〕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剧套嵌入套中,亦入〔中吕〕,与宋词、诸宫调略同。有〔么篇〕换头,散套用否均可,剧套不用。首末句与始调不同,余同诗调。此曲诗调定格14句,定格字句:六、七、六、七、六、三、五、五、五、七、七、六、六、七、(/五、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四、四、四)计81字,〔么篇〕换头,定格13句,定格字句:四、七、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七,计69字,全曲共150字。 {:请大家注意核查此曲牌真正的格式!} 〔耍孩儿〕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剧套嵌入套中,又名〔魔合罗〕。南北曲中都有。北曲多用在〔正宫〕、〔中吕〕、〔双调〕大套曲后。也有开首即用此曲,后面加煞曲七八支,作为一套的,即〔耍孩儿〕—〔煞〕(数量不定)—〔尾声〕。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诸宫调同,〔南曲〕不同。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定格9句,定格字句:七、

七、七、四、七、七、五、四、四,共52字。 〔黄钟〕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古近二体。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全同宋词。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又叫〔青衫湿〕。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定格11句。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 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套数首牌。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叨叨令〕曲牌名,小令兼用。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通体都是去声叶韵。有叠字体,叠字须有平声。定格共7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七、七、五、五、七,共45字。

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一).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一) 钓叟编写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一、曲之兴起 曲者,古韵文之一。概言之,凡可入乐者,皆可谓之曲也。其名历来驳杂,若唐人之谓曲,乃今之所谓词;元之所谓词,方为今之所谓曲也。简言之,即起于唐宋,继诗词后,大备于元明之南北曲。寻常所言元曲者,即北曲,而南曲大备于明。 曲子自地域而言分“北曲”“南曲”,自形式而言分“散曲”“剧曲”今分而言之,首言南北散曲. 【北曲】 北曲之源,元人言之甚少,明人方多有论及。王世贞《曲藻》云:“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意为词→北曲→南曲,曲自词来。此说为后世所宗,几成定论,然却非如此者。任半塘云“其所用曲调,则有越过宋词,直祧盛唐乐曲者。”此言乃曲之真源也。唐之《敦煌杂曲子》中,笔法多有颇类元曲者。若止于文辞观,其《醉公子》等几与元曲无异。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元曲所兴乃大势所趋,必然也,究其因概有三: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 一、曲及元曲 曲,比之诗词,更为灵活,也更接近民间。曲,兴之于元代,所以后人为了同唐诗宋词相区别,就冠名以“元曲”。元曲即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及带、过、兼曲、组曲,套曲等。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可以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组成 元曲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三、元曲的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黄钟宫】 【黄钟宫】共七支:【出队子】、【刮地风】、【节节高】、【昼夜乐】、【红衲袄】、【贺圣朝】、【人月圆】 【出队子】 小令兼用。同诸宫调。与南曲略同。有【幺篇】。 句式:五句,四、五、七、七、七。【幺篇】同始调,可连用数支。【幺篇】亦有换头者,只能连用一支,句式:五句,七、五、七、七、七。 例曲:朱权林泉深邃,(景)清幽人迹稀。绕林玉气趁云飞,出户丹光掩月辉,半夜鹤鸣松径里。【幺篇】换头秦欢晋爱成吴越,(料)今生缘分拙。四时饮膳强捱些,千钟恩情有间隔,海样相思无处说。 格律:X平平去(韵),平平平厶平(韵,可上)。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平厶平(韵,可上),X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幺篇】换头第一句七字“X平仄仄平平去(韵),”第三句偶有不协韵者,余同始调。 【刮地风】 小令。此曲与例接【四门子】的【刮地风】不同。 句式:十一句,七、四、七、四、四、四、四、四、五、五、四。 例曲:赵显宏春日凝妆上翠楼,满目离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蹙损眉头。园林春到,物化依旧。并枕双欹,几时能勾?团圆日是有,相思病怎休。(却道我)减了风流。

格律:X仄平平仄厶平(韵),X仄平平(韵)。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韵)。X平平去,X平平去(韵)。X仄平平,X平平去(韵)。平平X仄平(韵,可上),平平X 仄平(韵,可上),X仄平平(韵,可上)。 【节节高】 又名【接接高】。小令兼用。与南曲不同。 句式:八句,四、四、四、四、三、三、三、六。 例曲:卢挚雨晴云散,满江月明。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格律:仄平平去(韵),仄平平去(韵)。平平去上,平平上去(韵)。厶仄平,平平厶,X 仄平(韵),去上平平去平(韵,可上)。 【昼夜乐】 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宋词牌多异。 句式:十句,七、二、七、七、七、七、三、四、四、六。第三句首二字叠上句,第八、九两句叠用。【幺篇】换头,首句稍异,再多二字一句,减三字一句。十句,七、二、二、七、七、七、七、四、四、六。 例曲:赵显宏游赏园林酒半酣,停骖,停骖看、山市晴岚。飞白雪、杨花乱 糁,(爱)东君绕地(里)将诗探。听花间、紫燕呢喃。景物堪,当了春衫。当了春衫,醉倒也、应无憾。【幺篇】换头利名利名(誓)不去贪,听喒,曾参。曾参他、暮四朝三。不饮呵、莺花笑俺。(想)从前枉将风月担,空赢得、鬓发口鬖。江北江南,江北江南,再不被、多情赚。格律:X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韵),平平仄、X仄平平(韵)。XX仄平平去上(韵,可上),平平仄X平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韵),X仄平平(韵), X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去(韵)。【幺篇】换头仄平

元曲的分类

元曲的分类 导读: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杂剧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散曲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散曲小令格律

散曲小令格律 本谱依据《元曲鉴赏辞典》附录中《北曲曲谱简编》、郑骞著《北曲新谱》、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萧自熙著《散曲格律》、杨凤生著《散曲小令格律》, 参考《太和正音谱笺评》及其它曲谱而修订。十多年来广大曲友为有一个较实用的曲谱而呼吁, 实践证明,曲谱不统一, 给创作者、读者、编辑者, 带来诸多困难;更是散曲振兴中的一大困惑。为此,采纳了广大曲友在创作中的建议、意见,修改而定此谱。使用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 进一步修改, 使之更加完善, 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散曲振兴事业。 2014年9月 目录 黄钟宫(7首)(富贵缠绵) 正宫(10首)(惆怅雄壮) 仙吕宫(13首)(清新绵邈) 南吕宫(7首)(感叹伤悲) 中吕宫(19首)(高下内赚) 大石调(2首)(风流蕴藉) 小石调(1首)(绮丽妩媚) 商调(4首)(凄沧怨慕) 越调(6首)(陶写冷笑)

双调(40首)(健捷激袅) 共109首 说明 一.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只标字声和韵叶。 二.北曲入派三声,故只标平、上、去。可上、可去时标“仄”。字声通用标“×”。 三.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可平)”;平可用上者标:“平(可上)”。 四.北曲去、上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必用上声标“上”,宜用去声标“厶”。 五.两仄处,亦须调配得当,不宜连用“上上”、“去去”。 六.韵位标(韵),可叶可不叶标(可韵),句中暗韵标(暗韵)。 七.标点符号,顿号“、”表明句式(如:三四结构是元曲的又一特点,创作时应重视),在创作中不须标出。逗号“,”标在句式无韵处。句号“。”标在结尾处。韵脚处不标标点,创作时根据内容而定。 八.特别提示:此谱中有些小令是不可单独使用,必须与他谱带过。请务必在选谱前看清谱前说明。 九.传承元明散曲创作风格,取其精华。但因我们是当代人创作散曲,提倡用现代语言、今韵较好,体现当代作品的特

元曲小令格律六十九例(转)

元曲小令格律六十九例(转) 元曲小令格律六十九例转自叶青云 说明: 1、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二月版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系其中标明可独用者;其中的套曲、带过曲等不能 独用者并未入录。 2、标题由题号、调属、曲名、作者组成。曲文作者亦信凭、 按该书所标示。 3、文中左为原曲范例文,其上角附为衬字。右之符号即曲 谱,符号图例同词谱所标,即:⊙可平可仄,●为仄,○为平,△为平声韵,▲为仄声韵。右上角所附上标为该处最宜声调字、 可否押韵及其平仄的选择注。 4、序同汉语拼音字母表字母序。 A、 元曲1 ·双调·阿忽令·无名氏 双凤头金钗,●○○△可仄叶 一虎口罗鞋。●●○△ 天然海棠颜色,○○●○○▲上 阿纳忽修来。○●去●上○△ B、

元曲2 ·正宫·白鹤子·关汉卿 四时春富贵,⊙○○●● 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 灼灼花如绣。⊙●○○▲ 附后补遗[1] ·正宫·塞鸿秋 门前五柳侵江路⊙○⊙●○○去庄儿紧靠白苹渡。○○⊙●○○▲ 除彭泽县令无心做,⊙○⊙●○○▲ 渊明老子达时务。⊙○⊙●○○▲ 频将浊酒沽,⊙○⊙●○ 识破兴亡数,⊙●○○▲ 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 3·双调·步步娇·商挺 绿柳青青和风荡,⊙●○○○○▲ 桃李争先放。⊙●○○▲ 紫燕忙,⊙●△ 队队衔泥戏雕梁。⊙●○○●○△ 柳丝黄,●○△ 堪画在帏屏上。⊙●○○▲去 4·双调·拨不断·马致远

浙江亭,●○△ 看潮生,●○△ 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 子陵一钓多高兴,⊙○⊙●○○▲去闹中取静。⊙○⊙▲去 5·双调·碧玉箫·关汉卿 秋景堪题,⊙●○△ 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 黄菊远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 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 到底成何济?⊙●○○▲去 归,△ 学取他渊明醉。⊙●○○▲去 6·双调·播海令·无名氏 乌帽歪,○●△ 醉眼开,●●△ 心快哉。○●△ 想贤愚今何在?●○○○○▲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常识介绍 ?? 元曲概述 ??曲源 ??曲律 ??声情 ??小令专用曲牌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 ??小令杂剧兼用曲牌 ??带过曲所用曲牌 ??定格句 ?小令作法 ?散套作法 ?杂剧体制 ?著名元曲 ? 元曲概述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

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xx】 【黄钟宫】共七支:【出队子】、【刮地风】、【节节高】、【昼夜乐】、【红衲袄】、【贺圣朝】、【人月圆】 【出队子】 小令兼用。同诸宫调。与南曲略同。有【幺篇】。 句式:五句,四、五、七、七、七。【幺篇】同始调,可连用数支。【幺篇】亦有换头者,只能连用一支,句式:五句,七、五、七、七、七。 例曲:朱权林泉深邃,(景)清幽人迹稀。绕林玉气趁云飞,出户丹光掩月辉,半夜鹤鸣松径里。【幺篇】换头秦欢晋爱成吴越,(料)今生缘分拙。四时饮膳强捱些,千钟恩情有间隔,海样相思无处说。 格律:X平平去(韵),平平平厶平(韵,可上)。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平厶平(韵,可上),X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幺篇】换头第一句七字“X平仄仄平平去(韵),”第三句偶有不协韵者,余同始调。 【刮地风】 小令。此曲与例接【四门子】得【刮地风】不同。 句式:十一句,七、四、七、四、四、四、四、四、五、五、四。 例曲:赵显宏春日凝妆上翠楼,满目离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蹙损眉头。园林春到,物化依旧。并枕双欹,几时能勾?团圆日就是有,相思病怎休。(却道我)减了风流。 格律:X仄平平仄厶平(韵),X仄平平(韵)。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韵)。 X平平去,X平平去(韵)。X仄平平,X平平去(韵)。平平X仄平(韵,可上),平平X仄平(韵,可上),X仄平平(韵,可上)。

【节节高】 又名【接接高】。小令兼用。与xx不同。 句式:八句,四、四、四、四、三、三、三、六。 例曲:卢挚雨晴云散,满江月明。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格律:仄平平去(韵),仄平平去(韵)。平平去上,平平上去(韵)。厶仄平,平平厶,X仄平(韵),去上平平去平(韵,可上)。 【昼夜乐】 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宋词牌多异。 句式:十句,七、二、七、七、七、七、三、四、四、六。第三句首二字叠上句,第八、九两句叠用。【幺篇】换头,首句稍异,再多二字一句,减三字一句。十句,七、二、二、七、 七、七、七、四、四、六。 例曲:赵显宏游赏园林酒半酣,停骖,停骖瞧、山市晴岚。飞白雪、杨花乱糁,(爱)东君绕地(里)将诗探。听花间、紫燕呢喃。景物堪,当了春衫。当了春衫,醉倒也、应无憾。 【幺篇】换头利名利名(誓)不去贪,听喒,曾参。曾参她、暮四朝三。不饮呵、莺花笑俺。(想)从前枉将风月担,空赢得、鬓发口鬖。江北江南,江北江南,再不被、多情赚。 格律:X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韵),平平仄、X仄平平(韵)。XX 仄平平去上(韵,可上),平平仄X平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韵),X仄平平(韵),X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去(韵)。【幺篇】换头仄平(暗韵)仄平(暗韵)上去平(韵),平平(韵),平平(韵),平平X、仄仄平平(韵)。仄仄X、平平去上(韵),X

诗词格律常识(一)

诗词格律常识(一) 三叠: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如《兰陵王》、《瑞龙吟》、《西河》等词牌,都属于三叠。三叠的词可以分为双拽头和非双拽头两种。三叠的词作很少,它们都属于慢词。 三仄脚:每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使用仄声字,如"仄仄仄",这是古体诗较常用的句式。像权德舆《晚渡扬子江》诗:"回首碧云深,佳人不可望。""不可望"三字俱是仄声。 三平调:亦称"三平切脚"、"下三连"。诗学术语。三字尾形式之一。指诗句末尾三字皆为平声。这在今体诗中为一忌,然唐以来人作古诗,为求拙朴,每多用之,以至成为今体诗定型后古诗的一大标志。 三句诗:一首之中共有三句的诗。魏庆之《诗人玉屑》说:"有三句之歌,《大风歌》是也。"此歌是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之后还乡,在沛地与故人饮酒时所唱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世作三句诗的很少,只有《华山畿》诗二十五首,其中每句皆三句,如:"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三字尾:诗学术语。指唐以后古体诗每句末尾的三字,通常以"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种与近体律诗平仄规则相悖的形式出现。诗人每用此以示己作不稍涉于律,有朴茂高古的格调,由此使之实际成为唐以后古诗的一种标志。 三言诗:每句三个字的诗。这种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也不多。如《天马歌》:"太乙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忘俶傥,精权奇。策浮云,晻上驰,体容与,逝万里。今安匹,龙为友。"汉代乐府《安世房中歌》里有三言诗三篇,《郊庙歌》有七篇。严羽《沧浪诗话》谓"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但其诗不传。南朝宋鲍照间也作三言诗,如《代春日行》。三言诗在五代时转变为词牌之一的《三字令》。 三韵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因每篇六句,隔句押韵,共有三个韵,故名。分五言与七言两种,前者如唐韩愈《李员外寄纸笔》,后者如唐李白《送孙林陶将军》。三五七言诗:是一首诗中有规则地杂用三言、五言、七言的诗。如宋寇准的《江南春》:"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这种诗体很少出现,只有一些诗人偶一为之。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窗"对"门"(居室名词相对)、"西"对"东"(方位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很是工整。有的词语的意义虽不同一门类,但词汇意义很接近,应用起来也可算工对。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对"黄"、"山"对"海",这是同类词相对,"依"对"入"、"尽"对"流",这是同词性的词相对,而"日"对"河"虽不同类,但意义较为接近,且同属名词,所以也不失为工对。一首律诗每联中有大多数的词对得工整,便可算工对的诗。 大乐:元人对词的称呼。包括令、引、近、慢等类。 大曲:唐宋时代的一种剧曲体裁。它用几"遍"(几个乐章)或十遍以上来吟咏某一个故事,相当于一个大的联章,是多部合成的乐曲。如董颖的《薄媚》,描述西施的故事,共有十遍。 大词:宋人对词的一种分类。参见后面的"小词"部分。 大拍: 一、宋人称慢词为大拍,参见后面"慢词"条。 二、即指大词。参见后面"小词"条。 大遍:前人把法曲、大曲、曲破合称为"大遍"。 大韵: 一、指韵书中的一个韵部,相对于"小韵"(同音字组)而言。 二、齐梁间诗人沈约等人所提出的"八病"之一。其内宾是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不然就是犯了"大韵"的毛病。例如:"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韵脚"垆"字同一韵部,这就犯了"大韵"的毛病。 上尾:齐梁间沈约等人提出的"八病"之一。其具体内容是五言诗的第五字(即上句之末一字)与第十句(好下句之末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与"柳"同为上声,这就犯了"上尾"。 上官体: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其特征为多应制奉和之作,以写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美富艳,对仗精工匀称,然不脱齐梁余风,内容较空洞。上官仪又归纳六朝以来对仗手法,对唐律诗形成有所贡献。 上去分用:中古时的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诗歌创作上,将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字,平管平声字,仄辖上、去、入声字。到了元曲,在撰作上对平仄的运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阴、阳的用法也颇讲究;仄声字中的入声字,则一般"派入"三声,"以广其押韵",原来的仄声就只存下上声和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统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融歌唱、说白、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元杂剧其实就是供元倡优舞台演出的剧本。 在结构上,杂剧剧本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折,首先是剧本剧情的一个自然段落,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人物、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加强前后剧情的联系,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形式。有的将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长的戏,可写多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在角色分类上,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外末、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元曲

元曲定义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只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概述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

元散曲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曲谱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 (一)笔者在《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一文中(见中华诗词网及有关网络),用统计分析方法界定出在元朝元曲中: 01、 最流行曲牌有12个。这12个曲牌以它们出现的频率依次是: 1蟾宫曲(折桂令)2湘妃怨(水仙子)3寿阳曲(落梅风)4清江引5朱履曲(红绣鞋)6喜春来(阳春曲)7寨儿令8朝天子9梧叶儿10沉醉东风11小桃红12殿前欢最流行12个曲牌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52.13%。流行曲牌有17个。这17支曲牌,除了上面的12个曲牌外,它们依次是: 13一枝花14普天乐15金字经16天净沙17满庭芳流行曲牌17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65.57%。 02、 常见曲牌有45个。这45支曲牌,其明细和次序可见《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文章中的列表。常见曲牌45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91.46%。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及其作品,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它纪录了元散曲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对于当代的散曲创作者,有必要深刻认识和透彻掌握这四十五个“常见曲牌”、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的格律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元散曲的音乐特质与文学特征,才能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创新与创作当代散曲,以达传承之目的。 (二)笔者在《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文中(亦见中华诗词网及有关网络),以《康熙曲谱》为依据,用现代语言符号,将这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一列出,以求诠释这些曲牌的特征与要求,为当代散曲创作提供方便的参考工具。但《康熙曲谱》给出的格律是以最基本、最常见、最典型的唱段为范本,给出的格律要求。至于多家的变通格式并没列出。因此,《康普》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但按此谱创作却有困难。故这以《康熙曲谱》为蓝本的《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应看成是一种曲谱的“理论谱”格式。 (三)笔者这次核定的《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便是在《四十五个“多用曲牌”格律》“理论谱”的基础上,以网上推荐的元散曲曲谱为依据,并参考《北曲新谱》、《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谱,并均核定其例曲样作,终合而成。其目的是为当代散曲创作提供一种方便的参考工具,创建一种查找的“快捷方式”;同时亦是研究元散曲基本特征的最小目标范围群。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与《西厢记》解读 、关于元杂剧 1、元曲:杂剧+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 2、元杂剧: ①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②结构特点: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时空限制,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大多包括较多场次,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绍故事的由来,相当于序幕;也可在折间演出,类似后世的过场戏。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 ③剧本组成: 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B)宾白:指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 C)动作名称: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儿(扮演老年妇女),洁郎(扮演和尚) 元杂剧正是通过曲词、宾白、演员的表演来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旨的。 二、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元:①关汉卿《窦娥冤》②马致远《汉宫秋》③纪君祥《赵氏孤儿》 明:④高明《琵琵记》⑤冯梦龙《精忠旗》⑥孟称舜《娇红记》 清:⑦李玉《清忠谱》⑧洪升《长生殿》⑨孔尚任《桃花扇》⑩方城培《雷峰塔》 三、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元:关汉卿《救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出闺记》 明: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 清:李渔《风筝误》 四、《西厢记》解读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1.王实甫其人其作: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