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山东农业科学2011,5:98 101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0-11-06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2009ZHZX1A130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43-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GB2C600198)

作者简介:刘洁(198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粮油加工及其营养与安全评价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杜方岭(197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粮油加工研究。

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洁1,2,李文香2,王文亮1,徐同成1,刘丽娜1,陶海腾1,杜方岭

1*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2.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要:对生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重要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

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中图分类号:Q53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5-0098-04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logical Polysaccharides

LIU Jie 1,2

,LI Wen -xiang 2,WANG Wen -liang 1,XU Tong -cheng 1,LIU Li -na 1,

TAO Hai -teng 1,DU Fang -ling 1*

(1.Institute of Agro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an 250100,China ;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China )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bioactivity such as hypogly-

cemic activity ,antioxidation and antitumor of biological polysaccharid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pros-pect on polysaccharide application was also presented.

Key words

Biological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Bioactivity

多糖(Polysaccharide )是指一类由10个以上

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和藻类地衣中。其中研究较早且最多的是从细菌中得到的各种荚膜多糖,它在医药上主要用于疫苗。1984年,苏联人在荷兰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碳水化合物讨论会上报道了荚膜多糖用作疫苗,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动物多糖包括肝素、透明质酸、壳多糖等。肝素以其抗凝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已应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透明质酸和壳多糖由于它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几乎无毒副反应,已被广泛地应用在药物辅料方面[1]

。真菌多糖的研究

既深又广,如香菇多糖[2]

、白桦茸多糖[3]

、云芝多

[4]

、灵芝多糖[5]

等。一些多糖药物已经在临床

上作为治疗癌症的辅助药物使用,如香菇多糖和云芝多糖等

[6]

。另外,在对各种中药材化学成分

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提高了对植物多糖的关注。植物多糖研究比较深入的是茶多糖[7]

、胖大

海多糖[8]

、南瓜多糖[9]、苦瓜多糖[10]

、银杏叶多

[11]

、枸杞多糖[12]

等等,植物多糖在抗生素替代

物及保健品领域已经取得很好的应用。多糖作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降低糖脂、

延缓衰老等活性,在医疗保健、食品、动物养殖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1.1

多糖的提取

多糖的提取通常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

取部位不同决定其提取方法。一般含脂高的原

料,在提取之前先采用丙酮、乙醚、乙醇等进行预处理,目的是脱脂。

1.1.1溶剂法提取原料不同,多糖的提取方法也不相同,不同提取法各有利弊。采用碱溶液提多糖时,易使多糖的糖苷键断裂,通常要充氮气或加入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钾加以保护,且这种提取方法只适用于含果胶物质少、粘度小的原料;酸性条件下提取,也会引起多糖降解及糖苷键的断裂,因此在稀酸提取时,时间宜短、温度不宜太高;水提法提取成本低,适用于游离态多糖的提取,且干扰物质少、易除去,但时间长且效率低。

1.1.2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技术主要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殊性质,细胞内的极性分子吸收微波能后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起发热,使胞内温度迅速升高,连续高温使其内部压力急剧升高,导致细胞破裂,促进溶剂进入和胞内成分流出,提高提取效率。Wang等(2010)[15]利用微波辅助法提取鹅绒委陵菜中的多糖,在微波功率523W条件下,提取率达到13.33%,与传统水提法相比不但极大缩短时间、节约能源、提高效率,而且提取的多糖具有更高的活性。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振动作用,使媒质质点温度升高,产生空穴效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及溶解,提高了破碎速度,缩短了破碎时间,极大地提高提取效率。龚涛等(2005)[16]对枸杞多糖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和传统水提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水提方法,枸杞多糖得率为11.60%;使用微波对样品处理25min后再进行水提,可使多糖得率提高到15.91%;使用超声波预处理样品40min后再进行水提,可使多糖得率提高到1

2.60%。Chen等(2010)[3]利用先进的超声微波协同萃取仪提取白桦茸中的多糖,与热水提取相比,提取率由2.12%提高到

3.25%,纯度由6

4.03%提高到73.16%。

1.1.3生物酶辅助提取生物酶辅助的原理在于使用果胶酶、纤维素酶等破坏植物细胞壁,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来提高提取效率。梁敏等(2010)[12]利用木瓜蛋白酶提取枸杞多糖,在木瓜蛋白酶添加量为0.3%、酶解反应温度为45?、pH值为7.0、反应时间为2h条件下,提取率为14.9%,比传统热水提取提高65.6%。李妍等(2010)[17]利用纤维素酶提取巴戟天多糖,在温度55?、pH5.0、酶用量0.5%、提取时间2h的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8.56%,为热水浸提法的1.91倍。

1.2多糖的分离纯化

多糖提取之后,其中还含有许多杂质要除去。一般首先利用多糖难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用乙醇或丙酮进行反复沉淀洗涤,除去一部分醇溶性杂质,然后用sevag法或三氟三氯乙烷法(微生物多糖)或三氯醋酸法(植物多糖)脱游离蛋白质,小分子杂质的除去可以用透析法[18]。粗多糖中常含有一些色素(游离色素和结合色素),根据其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除素方法。常见的脱色方法有离子交换法、氧化法、金属络合物法、吸附法(纤维素、藻土、高岭土、活性炭等)。

多糖脱色和除蛋白后,还要进一步纯化和分级。采用一般方法提取得到的粗多糖,一般是多糖的混合物,即是多分散性的,化学组成、聚合度、分子形状都有明显的不同。分子量分布很宽,往往从几千到上百万,而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部分有可能只是一定分子量范围的多糖,因此分离单一组分的多糖或较窄分子量范围的多糖是很必要的。对多糖分级的方法主要有分级沉淀法、凝胶柱层析法、离子交换柱层析法、超滤分离法等。Kausik等(2007)[13]利用DEAE-sepharose FF纯化绿葡萄藻多糖,Wang等(2010)[15]利用Ultra-hydrogel500高效凝胶色谱柱分离鹅绒委陵菜中的多糖。姚秋萍[19]利用超滤法成功分离了油菜花粉超微粉粗多糖。

多糖的纯度标准不能用通常化合物的纯度标准来衡量,因为即便是多糖纯品,其微观也是不均一的,它的纯度只代表相似链长的平均配布。通常所说的多糖纯品实质是一定分子量范围的均一组分。目前,国内外多糖类复合物纯度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电泳法、纸层析或薄层层析和凝胶色谱法等。

2多糖含量的测定

一般来说,多糖的定量检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测定多糖本身,如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法,前两者需昂贵的仪器和多糖的纯品,后者操作步骤繁琐,且需要特定

99

第5期刘洁等: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的酶,故在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另一类是利用组成多糖的单糖的性质进行测定,其中利用单糖缩合反应而建立的方法最多,这些方法简单、快速,无需多糖纯品和高级仪器,因而被广泛采用,如比色法、滴定法。目前使用的比色法有蒽酮—硫酸法[20]和苯酚—硫酸法[21],其原理为多糖水解生成单糖,单糖可与强酸共热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然后通过显色剂缩合成有色络合物,比色定量,间接求出多糖的含量。

3多糖的生理功能研究

3.1降血糖

多糖降血糖作用可能的机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葡萄糖转运及外周围组织、靶器官对糖的利用,降低血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水平;②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稳定分泌胰岛素;③影响糖代谢酶的活性,促进糖原合成或抑制肝糖异生;④促进降糖激素和抑制升糖激素作用。

很多药物的降血糖作用不是从单一环节,而是从多方面、多靶点综合产生药效的。孙世利等(2010)[7]通过对茶多糖的研究表明,茶多糖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弱自由基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并改善受损伤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增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诱导葡萄糖激酶的生成,促进糖分解,使血糖下降。

3.2抗氧化

当体内活性氧大量产生,其产生速率超过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清除限度时,脂质过氧化产物就会大量积累,造成对细胞和机体的伤害。现代自由基医学研究表明,生物体的衰老、癌变、炎症以及免疫性疾病等都与自由基代谢失衡有关。因此,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对抗由活性氧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产生的疾病[22]。

目前已发现多种植物和真菌多糖具有体内外的抗氧化作用,龚涛等(2010)[23]通过研究得出枸杞多糖可通过一系列间接的生理生化机制,促进机体中SOD等抗氧化酶的生物合成或活化,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细胞的胁迫损伤,保护细胞从而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尚晓娅等(2010)[24]通过对山药多糖的研究得出山药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并对小鼠肝匀浆自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怡红等(2010)[25]研究沙棘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得出,沙棘叶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其中当多糖浓度为1200μg/ml时,对O-·

2的清除率比同浓度的V C高18.92%。

3.3抗肿瘤

多糖抗肿瘤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免疫调节作用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不但能激活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激活网状内皮系统(RES)吞噬、清除老化细胞和异物及病原体的作用,还能促进IL-1、IL-2、INF-γ等生成,调节机体抗体和补体的形成,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力。研究表明浒苔多糖在SAC刺激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实验中,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活化有明显作用,能显著地促进细胞活化所介导的IFN-γ的产生[14]。Cao等(2006)[26]研究从Angelica Sinensis中提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得出在添加100mg/kg的纯化多糖时对小鼠肿瘤细胞抑制率达到50.7%,原因是提高了免疫器官的免疫应答活性。

3.3.2影响细胞生化代谢磷脂酰肌醇(PI)存在于细胞膜与内质网,细胞膜上的PI在PI激酶催化下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磷脂酰肌醇磷酸(PIP),该过程称为PI转换。有资料表明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细胞中PI转换增强,与癌基因激活和肿瘤的发生有关,干扰或抑制PI转换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唾液酸(SA)与细胞膜的许多功能有关,茯苓、刺五加多糖对肉瘤S180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能增加S180细胞膜SA含量,使膜磷脂、花生四烯酸和豆蔻酸的含量下降,对S180细胞膜PI转换有显著抑制作用,其结果与传统化疗药物氨甲蝶呤相似。

3.3.3抑制肿瘤细胞周期细胞周期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等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某些多糖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细胞周期改变以及某些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27]。

3.3.4抗氧化作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或组织中超氧化自由基的特异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明显下降,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增高,DNA被过

001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

量的活性氧氧化损伤造成碱基破坏,如果持续损伤或不能有效地修复,则导致细胞癌变。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表明石芝多糖能缓解肿瘤宿主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杨晓萍等(2005,2006)[28,29]通过对油菜花粉的研究表明,花粉多糖液具有抑制肿瘤和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油菜花粉多糖能明显提高机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特异性的体液免疫,提高机体自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进一步研究得出油菜蜂花粉多糖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瘤率可高达51.26%,并可拮抗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同时油菜花粉多糖还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体内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降低LDH活性

4展望

目前,对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全面深入,不断有新型生物多糖被发现,从提取纯化到结构分析乃至合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类更充分地认识、利用多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多糖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大批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多糖产品上市,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随着对多糖生物学功能认识的深入,多糖生物学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化学研究的制高点。以多糖为重点的糖工程研究可能是继蛋白质、基因工程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前沿科学,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殷涌光,韩玉珠,丁宏伟.动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6,27(3):256-262.

[2]刘小丽,黄晋杰.微波辅助法提取香菇多糖的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3):14-16.

[3]Chen Y,Gu X H,Huang S Q,et al.Optimization of ultrasonic/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UMAE)of polysaccharides from

Inonotus obliquus and evaluation of its anti-tumor activities

[J].Int.J.Biol.Macromol.,2010,46(4):429-435.

[4]Pan Y,Hao Y,Chu T W,et al.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Yunzhi mush-

room and its effect on osteoblast cells[J].carbohydrate poly-

mers,2010,80(3):922-926.

[5]王谦,钱先来.弱碱性介质下微波法提取灵芝多糖的优化[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2):196-

200.

[6]翁梁,温鲁.药用真菌多糖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08,29(12):748-751.

[7]孙世利,苗爱清,潘顺顺,等.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0,37(1):34-36.

[8]Wu Y,Cui S W,Tang J,et al.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of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boat-fruited sterculia seed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Food Chemistry,2007,105

(4):1599-1605.

[9]万国福.南瓜多糖提取方法比较[J].粮食与油脂,2009,7:45-47.

[10]刘国凌,宁正祥,郭红辉.苦瓜果实中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J].食品科学,2010,31(3):30-34.

[11]姜波,王艳颖,刘长建,等.银杏叶多糖提取、纯化及其含量的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29-

2731.

[12]梁敏,邹东恢,郭建华.酶法提取枸杞多糖工艺研究[J].

粮油加工,2010,3:104-106.

[13]Chattopadhyay K,Adhikari U,Lerouge P,et al.Polysaccharides from caulerpa racemosa: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7,68:407-415.

[14]徐大伦,黄晓春,薛长湖,等.浒苔多糖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10):232-

235.

[15]Wang J L,Zhang J,Wang X F.A comparison study on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potentilla anserina L.polysaccharides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molecule weight and antioxidant activi-

ties evaluation[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0,80:84-93.[16]龚涛,任大明,王楠.枸杞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

生物技术,2005,15(6):78-80.

[17]李妍,曾玩芸.酶法辅助提取巴戟天多糖的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0,26(1):95-97.

[18]谭周进,谢达平.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2,3:10-12.

[19]姚秋萍.油菜花粉超微粉有效成分溶出、代谢特征及指纹图谱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20]梁丽军,曾哲灵,熊涛.蒽酮-硫酸法测定大蒜多糖含量[J].食品科学,2008,29(9):499-502.

[21]DuBois M,Gilles K A,Hamilton J K,et al.Colori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sugars and related substances[J].Ana-

lytical Chemistry,1956,28:350-356.

[22]丁一芳,李连闯,赵玺.多糖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6,19(2):123-126.

[23]龚涛,王晓辉,赵靓.枸杞多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生物技术,2010,20(1):84-86.

[24]尚晓娅,任锦,曹刚.山药多糖的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J].化学研究,2010,21(2):72-76.

[25]包怡红,秦蕾,王戈.沙棘叶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1:286-289.

[26]Cao W,Li X Q,Mei Q B.Structure of anti-tumor polysaccha-ride from 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J].Carbohydrate Pol-

ymers,2006,66:149-159.

[27]马欢杰.多糖类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0,22(2):102-104.

[28]杨晓萍,罗祖友,吴谋成.油菜花粉多糖的制备及其对荷瘤小鼠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5,26(12):202-204[29]杨晓萍,吴谋成.油菜蜂花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

营养学报,2006,28(2):160-162..

101

第5期刘洁等: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绿藻多糖的研究进展

综述 绿藻多糖的研究进展 海藻是生长于海洋中的低等植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由褐藻、红藻、绿藻、蓝藻四大类海藻组成,其中,褐藻和红藻已经被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和工业利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实践中,在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绿藻则未被广泛开发和利用,只有部分产量高的绿藻被用作饲料、饵料、肥料等,绿藻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程度远不如褐藻和红藻。然而,绿藻却是种类最多的一类海藻,绿藻是藻类植物中最大的一门,约有350个属,7500~8000种。绿藻的分布很广,在淡水和海水中均有分布,海产种类约占10%,淡水产种类约占90%。海产种多分布在海洋沿岸,往往附着在10公尺以上浅水中的岩石上。绿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人们通过不断的提取、分离、鉴定,得知藻类中具有较高活性的物质是海藻多糖类。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的Percival研究组开始对孔石莼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进行研究,1961年,日本的三田对石莼的水提多糖水解后进行了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含有D-葡萄糖、L-鼠李糖、D-木糖、和D-葡萄糖醛酸等。至此揭开了人类研究绿藻多糖的序幕,此后相继有学者投入到绿藻多糖的研究中来,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成果,迄今为止,日本和法国对绿藻多糖的研究报道较多[1],而我国对绿藻多糖的研究则较少。大量的研究证明,从绿藻中提取的天多 糖来源广泛、品种多、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为近年来研究开发的热点。 1绿藻多糖的组成与结构 目前,人们只对绿藻门中某些种属的多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这些种属的多糖表现出了较强的生物活性。总体来看,对多糖研究较多的绿藻种属主要有石莼属(Ulva)、松藻属(Codium)、浒苔属(Enteromorpha)、礁膜属(Monostroma)、小球藻属(Chlorella)、刚毛藻属(Cladophora)等等。绿藻多糖主要位于细胞间质中,多为水溶性硫酸多糖。它也存在于细胞壁之中,细胞壁微纤维主要不是由纤维素组成,而是由木聚糖或甘露聚糖构成,另外,细胞质内尚有少量的多糖存在。水溶性硫酸多糖是绿藻多糖的主要成分,其组分和结构随绿藻种类的不同而不

基因组学探究的应用前景-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探究的应用前景-生物化学研究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注释为核心任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的领导下兴起.自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中国基因组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立了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并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基因组科学研究项目,对我国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基因组学探究的应用前景-生物化学研究进展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当代所研讨的基因组学其实是一门研讨基因组的构造框架,功用及表达产物的一门学科,据研讨基因的构造不只是蛋白质颗粒,还有许多构造复杂功用的DNA,包括三个的亚范畴,还包括构造基因组学,功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基因组学分子基因组学。最近研讨,基因组学在分子微生物药物,真菌、细菌、病毒基因,养分基因方面都有所研讨,前景是非常黑暗的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生命生机的新兴学科。可以造福人类,促进人类文明开展。值得去讨论。 关键词:基因组使用基因构造前景 基因组学的使用前景与剖析 养分基因组学 养分基因组学是全新的一门学问。爲什麼这麼说呢。道理很复杂,缘由也很明白,那就是以前没有人研讨过。大家都晓得的,养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安康,所以从基因组学来研讨养分的学科是很有必要的。从中不但可以很好地效劳于人类还能是人类生

活的更好,最初还有利于基因组学的开展。养分基因组学研讨次要是养分干涉模型。随着这些功用弱小开展,全体性生物检测技术并结合了先进计算机技术生物信息学的办法的不时改良和进步,不时推进养分基因组学的开展。 毒理基因组学研讨 大家都晓得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都需求一定的进攻手腕。有些植物爲了进攻本身退化出来毒理作用,可以经过此作用来杀害入侵者或许自卫。从基因组学的方向可以研讨毒理基因组学,不但可以研讨毒理基因本身还可以爲传统毒理学检测提供更多的实际根据,阐明有毒物质怎样制毒的缘由,从而使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目前虽然毒理基因组学只能作爲风险评价的参考,但是作爲风险评价提供所需无力的实际根据和精确的预测将会依赖独立基因组学。 乳酸菌基因组学研讨 大家都晓得酵糖类时次要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乳酸杆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菌种,所以研讨它的生理习性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的,基因组学不但可以从分子角度爲我们提供研讨办法,还可以从基因角度来诠释,从事研讨乳酸杆菌的迷信家表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目前各国都在研讨这门学科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如今迷信家重要研讨的是细菌能表达产物来自基因组的表达,所以增强研讨乳酸菌的基因组可以更好的理解基因组的表达调控翻译转录,从而破解其奥妙。 微生物药物菌功用基因组学研讨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一支奇特的生物,形体很小却作用和影响很

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综 述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郝建原3,邓先模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 610041) 摘要:从力学性能的改善和降解速率的可调性等角度,总结了复合生物材料与单一组分的材料 相比,在生物医用领域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使用性能的优越性。综述了复合生物材料,特别是用 于骨修复的各类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提出将与人骨中磷灰石微晶类似的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与可降解聚酯材料进行复合,能够得到具有优越骨诱导性能并且能够降解的 新型骨修复材料。这方面的研究代表了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复合生物材料;骨修复材料;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 生物材料也称为生物医学材料,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与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的材料[1]。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和应用的高级阶段就是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构建具有一定活性的基体材料,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器件或器官,实现对人体损害或缺损组织的修复或替代[2]。 由于人体功能的复杂性,随着生物材料在人体具体应用形式和场合的不同,对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外,即便是某一特定应用场合,对生物材料的性能要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能的综合平衡。例如人体组织的修补材料,理想的组织修补材料随着人体新组织的长出,应逐渐被人体吸收,直至完全被新组织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修复材料的降解速度要适应于机体对材料机械力学性能的要求。对于缺损的硬组织来说,修补材料要承受一定的载荷,因此必须有一定的起始强度和韧性,而且其强度随降解过程的衰减要与新组织的形成速度相匹配。而对于受到损害的软组织来说,修复材料也需在一定的降解周期内保持适当的强度,从而可以将生物力学的刺激传递给活细胞,引导新组织在基体材料内定向生长[3]。然而在很多应用场合下,单一组分或单一结构的材料都无法很好满足机体对材料性能多样性的要求。这时就需要综合多种组分或结构的性能优势,形成所谓的复合生物材料,更好地实现对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作用。 1 复合生物材料的性能优势 与单一组分或结构的生物材料相比,复合生物材料的性能具有可调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复合组分或结构,改变组分之间的配比,可以得到降解特性和机械力学性能均可调,并相互匹配以适应实际应用场合的新材料。复合生物材料的性能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降解模式和降解速率的可调性 人体内除一些功能复杂的脏器器官发生损害或有大面积的组织发生创伤需要永久性替换外, 作者简介:郝建原(1972-),男,山西省忻州市人。199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翌年考入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以及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在国际“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篇; 3通讯联系人。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论文蛋白质提纯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作业 题目蛋白质的提取、纯化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题目:蛋白质的提取、纯化 姓名: 专业: 摘要: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的提取原理及方法,蛋白质纯化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蛋白质纯化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提取原理提取方法水溶液有机溶剂双水相萃纯化意义基本原则方法溶解度带电性质电荷数配体特异性前景 正文: 1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 1.1蛋白质样品的提取原理 提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不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 1.2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方法 1.2.1 水溶液提取法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地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分性质而定,一般在低温(5℃以下)下操作。另外,蛋白质和酶是两性电解质,提取液的pH值应选择在偏离等电点两侧的pH值范围内。一般来说,在避免极端pH值的前提下,碱性蛋白质用偏酸性的提取液提取,而酸性蛋白质用偏碱性的提取液提取。此外,稀浓度可促进蛋白质盐溶,并且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能够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因此可在提取液中加少量NaC1等中性盐,一般以0.15 mol/L浓度为宜。 1.2.2 有机溶剂提取法一些和脂质结合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都不溶于水、稀盐溶液、稀酸或碱,可溶于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强的亲脂性,并且不会残留在产品中,容易蒸发除去,密度低,与沉淀物质的密度差大,便于离心分离。但不足的是用有机溶剂来提取蛋白质比用盐析法更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1.2.3 双水相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各种力(疏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进而分离目的蛋白。此方法可在室温下进行,双水相中的聚合物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收率较高。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需要先对细胞进行有效破碎。目的蛋白常分布在上相并得到浓缩,细胞碎片等固体物分布在下相中。采用双水相系统浓缩目的蛋白,会受聚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luojuan 摘要: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和活力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将生物技术视为一项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也成为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热点。生物技术又叫生物工程,是综合运用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科学和生化工程等原理和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研究进展 一、现代生物技术概述[1]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主要是自然发酵技术和自然杂交育种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二、细胞工程研究进展[2] 细胞工程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细胞工程属于广义的遗传工程,是将一种生物细胞中携带的全套遗传信息的基因或染色体整个导入另一种生物细胞,从而改变细胞的遗传性,创造新的生物类型。它包括细胞融合、细胞重组、染色体工程、细胞器移植、原生质体诱变及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杂交,并取得一些突破性研究进展。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培育新型生物物种。可实现种间育种。 197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由此技术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的“生物导弹”。目前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用于治疗诊断癌症、艾滋病等多种疑难疾病,及快熟诊断人类、动物和农作物病害等方面,成为细胞工程在医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日本秋田生物技术公司和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中心联合采用细胞工程的原生质体突变,将“秋田小町”稻育成“新秋田小町”新品种。该稻试种过程中,产量大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国科学家利用细胞工程的原生质体育种在世界上首创了食用菌属间原生质体杂交。这种属间杂交新品种,既有香菇的独特香味和优良品质,又有平菇的高产量、生长周期短、易栽培、抗逆性强等特性。 随着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这一细胞工程技术也无例外地得到发展,目前已在许多植物上,特别是在农林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林木优良品种和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方面进展较快。 细胞工程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重要支柱性技术之一。 三、酶工程的研究进展[3] 酶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一门技术。 化学酶工程又称初级酶工程,主要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而形成。在开发自然酶制剂方面,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商品酶只有数十种,如水解酶、凝乳酶、果胶酶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淀粉加工,其次是乳品加工、果汁加工、食品烘烤及啤酒发酵;在轻化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洗涤剂制造、毛皮工业、明胶制造、胶原纤维制造、牙膏和化妆品的生产、造纸、废水废物处理和饲料加工等;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或酶工程技术从生物体中生产燃料,也可利用微生物作为石油勘探、二

细胞培养法评价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_梁卫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9∶16(1)∶86~90 J Biomed Eng 细胞培养法评价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梁卫东1 综述 石应康 审校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成都 610041) 内容摘要 细胞培养法检测材料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又价廉的方法,在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材料不断涌现、材料植入体内的部位及使用目的日趋繁杂、材料毒性作用的强弱以及材料与机体反应的复杂性等因素决定了细胞毒性试验中实验方法及实验细胞的多样性。根据生物材料本身的理化特性、植入体内的部位及使用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细胞至关重要。以往对材料生物相容性的评价往往着眼于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的变化,近几年来研究材料对细胞生长、附着、增殖及代谢方面影响的报道日趋增多,并提出了以有活力的细胞数和细胞生长作为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的观点。通过结合免疫、化学、放射及影像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发展,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关系,进而阐明材料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是今后细胞培养法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细胞培养 相容性 毒性实验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the Compatibility of Biotic Material in Cell-cultureing Method Liang W eidong Shi Yingkang (Department of Thoracocard iac Surgery,The First University Hospital,West Ch ina University of Med ical Science,Cheng du 610041) Abstract It is quick co nv ienent g o od-r epea ting and cheap tha t ex amining th e bio tic ma teria l's co m-pa tibility thro ug h cell-culturing me tho d,a nd it is mo re and mor e impo r ta nt in ev alua ting the co mpa tibil-ity of bio tic material.The new ma teria l appea ring co ntinously complica ting o f th e par t and aim ma teria l be planted in the intensity of mate rial's toxic effec t the r eactio n's complica tio n o f ma terial and bio tic body,all o f these decide the va riety of ex periment method a nd cells in cell to xicity ex periment.It is ve ry impo r tant that choices the righ t ex periment method and cells a cco rding to the ma terial's charac ter the pa rt and aim the ma terial be pla nted in.The eva luatio n o f biotic ma teria l's co mpa tibility stressed o n the changing o f cell's fo rm a nd qua ntity befo r e.In recent y ears,mo re a nd mo r e repo rts a ppear about mate rial influences the g r ow th.adhesio n pro liferation and metabolizing o f cell,a nd pr esents the point that the eva luation standar d o f bio tic mate rial's co mpa tibility sho uld be set acco rding to the activ e cell's quantity a nd their g r o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6470672.html, bining many subject's technological dev elo pment,such a s immuno lo gy, ch emistr y,radia tio n and shado wg raphy,th or oughly inquires the changing relatio n o f cell's structure and funtio n,further ly clarifes the material's effect on cell.It is th e dev eloping dir ec tion in the future that e-v aluates the bio tic material's co mpa tibility in cell-culturing m eth od. Key words B io tic mate rial Cell-culturing Compatibility T oxicity ex pe riment 1现在攀钢职工总医院胸外科,攀枝花 617023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样本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08级2班杜长蔓 摘要: 就微生物多糖的种类, 生物合成、提取与纯化、实现了工业化的微生物多糖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望了微生物多糖开发利用的前景。微生物多糖主要指大部分细菌、少量的真菌和藻类产生的多糖。微生物多糖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理化特性独特等优点而使其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备受关注,特别在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微生物多糖在细胞内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 ①黏附在细胞表面上,即胞壁多糖; ②分泌到培养基中,即胞外多糖; ③构成微 生物细胞的成分,即胞内多糖。而其中的胞外多糖具有产生量大、易于与菌体分离、可经过深层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一般微生物多糖的生产主要是利用淀粉为碳源,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进行生产,也有经过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制成的。能够产生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可是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已进行或接近工业化生产的仅十几种。近几年,随着对微生物多糖研究的深入,世界上微生物多糖的产量和年增长量在10 %以上,而一些新兴多糖年增长量在30 %以上。到当前为止,已大量投产的微生物胞外多糖有黄原胶(Xant han gum) 、结冷胶 ( Gellan gum)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 、短梗霉多糖( Pullulan) 、热凝多糖(Curdlan) 等。微生物多糖和植物多糖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地域、病虫害等条件的限制; 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③ 应用广泛,例如已作为胶凝剂、成膜剂、保鲜剂、乳化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据估计,当前全世界微生物多糖年加工业产值可达80 亿左右。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 生物合成; 提取与纯化;开发应用 0引言

生物化学工程的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工程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化学工程是一门由化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近十余年来,随着对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分离纯化设备等的研究,生物反应和分离纯化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的系统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等的运用,生物化学工程这门新兴学科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化学;生化工程;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工程一般称为生化工程,生物化学工程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主要包括代谢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等,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 生物化学工程的研究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生化反应器,分离提纯技术与设备,生物传感器、测量与控制,生化过程分析评价与设计放大等内容。下面将主要介绍分离提纯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分离提纯技术 生物化学反应一般会在稀水中进行,所以浓度会很低,同时又有很多杂质,产出的物质有可能发生反应,甚至连温度也有可能对反应产生影响所以,如何提取和分离出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生物产品的分离技术,除了传统的沉淀法、吸附法、萃取法

和离子交换等方法以外,近年来,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分离方法,如层析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包括微孔过滤、超滤与反渗析技术),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会有更加高效和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出现。 2.生物传感器 生物体内的反应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生物体内各种代谢反应的进行,生物体内的各项指标是一直在变化的,如何检测这些指标,使其达到最适于人体的程度,就需要各种生物传感器的帮助,生物传感器是根据酶和微生物细胞对其基质具有专一性而用于分析某一化学物质的工具。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材料与适当的换能器件密切接触而构成。此换能器件可将生化信一号转换成定量的电或光的信号,其特点是检测速率快、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和使用简便。0年代,酶电极第一个实现了生物传感器的构型.对它的研究经70年代飞跃后现已进入实用阶段,可以用来测控多种有机物,目前利用复合酶膜制成的多功能酶电极检测鱼肉鲜度或酶的活性已实用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检测手段不断发展,生化工程会越来越实用,研究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拓宽,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会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朱龙华生物化学工程研究进展 [2]陈红征李菊梅杨洁生物化学工程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尹强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的院报中,每月的生物论文10倍于数理化天地论文的发表数量。这个数字显示了在当代人们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样,在商品生产领域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如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方面,美国每年在该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高达100多亿美元,有200多家大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有关方面产品商品开发,已生产出了多种生物制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有人生长激素、胰岛素、调节血压的人肾素,还有乙型肝炎疫苗;可使肿瘤枯萎的生物技术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美国利用遗传工程正在研制生物制品的还有多种,如具有抗癌作用的肿瘤坏死素、能溶解血栓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及多种免疫系统调节制剂.科学工作者还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在现阶段的动物试验中,这种疫苗已使老鼠体内产生了艾滋病抗体,并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 日本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也不甘落后,该国的科学家把生物技术看成是使日本的技术在2l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跳板。日本引进美国的生物技术,派出大量人员去美国学习,同时鼓励本国的科研。日本已研制出促进红细胞形成的血细胞生成素,可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西欧各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起步较慢,但在现代制药工业中生物技术却异军突起。他们在单克隆抗体和特异蛋白分子的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老企业也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各种高效酶制剂,用于食品加工和废物处理。还有,他们在细胞融合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番茄马铃薯的育成。在开发这类细胞融合技术产品时,除在产品实践方面有所突破外,还在育种理论上有新发现。如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最有前途的是近亲植物细胞融合,它对提高品种质量效果明显。 俄罗斯生物技术研究也日趋活跃,他们在前苏联时期的研究基础上,先将遗传工程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培育出“早熟、高产、营养丰富、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俄罗斯科学家还存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生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离子载体如何穿过细胞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了解这一点将使人们揭开细胞维持恒定状态的奥秘。 我国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某些项目上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如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人工器官,新华医院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共同研制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仅新华医院一家就用了300多例。过去不用人工肺死亡率达50%,现在应用新的人工肺,深低温手术无一例死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胸外医院、新华医院、人体代用材料研究所研制的人造血管、膨体心脏修补片已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特别应提到的是,我周在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克隆生物领域取得的成果亦是颇多。我国还参与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差距。 1 我国研制成功第二代人造血 查新报告显示,我国第一代人造血在临床应用中,已成功地抢救了400多名伤病员。研究第二代人造血的科研人员,在历时4年的探索中对氟碳人造血的合成、乳化、毒理以及药效等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储存期从半年延长到1.5年;它在血管中的半衰期也从原来的10 h延长到19.8h。这将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人造血是国际生命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第二代人造血是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研制的。对第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及趋势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及趋势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医用材料学课程学习总结及结课论文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金属1302 学生姓名:钱振 指导教师姓名:王宝志 2016年 10 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钱振 学号:63 班级:金属13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分子材料在各领域得到了显著应用,在医用领域应用更多,本文综述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基本条件,概述了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用途,并浅谈了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展望。通过介绍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工脏器、药剂及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以及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形成对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的认识和其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现状,应用,展望 1.引言 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科学中的最新分支学科,它是生物学、医学、化学、 物理学和材料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用于人工组织或器官制备、高性能医疗

器械的研制、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和和仿生效应研究的基础[1] 。 生物医用材料,简称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或功能,用于与生物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的材料]2[。主要包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和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涉及材料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门介于现代医学和高分子科学之间的新兴学科。目前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遍及整个医学领域(如: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心血管、骨修复、神经传递、皮肤、器官、药物控释等)。 2.研究现状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可对有机体组织进行修复、替代与再生,具有特殊功能作用的高分子材料。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医用高分子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医用新材料和人工装置,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肾用透析膜、心脏起博器及骨生长诱导剂等。近10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正以其特有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等优异性能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医学临床应用。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品种繁多,主要包括: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等。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材料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聚矾中空纤维人工肾、硅橡胶医用导管、介入栓塞材料、介入诊疗导管以及护理方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都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这些产品在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高分子材料在医学上的独特作用,因而在高分子化学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医用高分子(Medical highpolymers)。它是把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临床医学的需要结合起来,用于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生物体器官的功能及医用材料的应用等的一门年轻而边缘性的学科]4[。

生物化学论文

糖尿病及其治疗 姓名:学号: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加之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糖胰岛素治疗 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该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已有详细的记载,对糖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和预后都作出了论述,到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把糖尿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对待,唐代《外台秘要》中最先记载了糖尿病尿甜的表现。而西方国家直到1672年才有土耳其人Areteus较系统的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他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甜如蜜”,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病情恶化,直至昏迷死亡的临床过程。 二糖尿病的种类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三糖尿病的起因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是初诊糖尿病者的经典症状。

生物工程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当今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相互竞争,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上,谁的科技发达,谁的综合国力就强大。 现在世界七大高新技术分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其中生物技术列在首位,生物技术之所以令世界各国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物短缺、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重大问题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还因为它与理、工、农、医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新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科横向渗透,纵向加深,综合交错,发展迅速。所以世界各国争相投巨资发展,确定生物技术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又称DNA 重组技术、基因重组技术) , 是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 是用人工的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DNA重组, 将DNA 重组体送入受体细胞, 使它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 获得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这种跨越天然物种屏障, 把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置于毫无亲缘关系的新的寄主生物细胞之中的能力, 是基因工程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根本特征。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新生物技术, 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人类所需, 用DNA 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人为修饰或改造, 从而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使之有效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或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基因工程从诞生至今, 仅有30 年的历史, 然而,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 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首先,基因工程给生命科学自身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了多种细胞器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其次, 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能为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开辟新途径。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又被称为后基因组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我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70年代初又测定出1.8 埃; 分辨率的猪胰岛素三维结构,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国家,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基因克隆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技术,可概括为∶分、切、连、转、选。 "分"是指分离制备合格的待操作的DNA,包括作为运载体的DNA和欲克隆的目的DNA;"切"是指用序列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载体DNA,或者切出目的基因;"连"是指用DNA连接酶将目的DNA同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转"是指通过特殊的方法将重组的DNA 分子送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扩增;"选"则是从宿主群体中挑选出携带有重组DNA分子的个体。基因工程技术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即是体外重组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工具酶对DNA分子进行"外科手术"。DNA克隆涉及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目的DNA片段的获得、载体的选择、各种工具酶的选用、体外重组、导入宿主细胞技术和重组子筛选技术等等。从不同的重组DNA分子获得的转化子中鉴定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即阳性克隆的过程就是筛选。目前发展起来的成熟筛选方法如下:(一)插入失活法 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于筛选标记基因(抗生素基因或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多克隆位点后,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进展研究样本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来对于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 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 己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 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莲勃发展和重大突破, 生物材料己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研究动态 迄今为止 ,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有一千多种 ,医学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也有几十种 ,涉及到材料学的各个领域。当前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重点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寻找组织相容性更好、可降解、耐腐蚀、持久、多用途的生物医用材料,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途径不外乎有两种, 一是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产生蛛丝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菌并使其表示; 二是在材料表面固定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如多肽、酶和细胞生长因子等, 这些物质充当邻近细胞、基质的配基或受体 ,使材料表面形成一个能与生物活体相适应的过渡层。 2. 生物医用材料的可降解化 组织工程领域研究中 ,一般应用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聚合物去诱导周围组织的生长或作为植入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的临时支架。其中组织工程材料除了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外, 还需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英国科学家创造了一种可降解淀粉基聚合物支架。以玉米淀粉为基本材料, 分别加入乙烯基乙烯醇和醋酸纤维素 ,再分别对应加入不同比例的发泡剂 (主要为羧酸 ), 注塑成型后就能够获得支撑组织再生的可降解支架。 3. 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功能化和生物智能化 利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蛋白质、细胞生长因子、酶及多肽等固定在现有材料的表面 ,经过表面修饰构建新一代的分子生物材料 ,来引发我们所需的特异生物反应 ,抑制非特异性反应。例如将一种名叫玻璃粘连蛋白 (VN)的物质固定到钛表面, 发现固定VN的骨结合界面上有相对多的蛋白存在。4.开发新型医用合金材料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极端微生物通常分为六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为了适应生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适应环境。因此,研究适应机理并利用其特殊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极端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极端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极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极端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 泛指存在某些特殊物理和化学状态的自然环境,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和极端缺氧环境等,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 Margesin and Schinner,2001【1】; Rothschild and Mancinelli,2001【2】;骏等,2006【3】;敏和东秀珠,2006【4】).海洋极端环境一般是指与正常海洋环境绝然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主要包括海底热泉、海底冷泉和泥火山环境,其次还包括高盐度(卤水)、强酸化、缺氧和滞流等海洋环境。海洋极端微生物通常为化能自养生物(chemoautotroph),在分类体系上属于细菌和古细菌类,生活在无光、无氧或少氧环境,能利用一些海底热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小分子(H2、H2S和CH4 等)合成能量进行有机碳固定和新代,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生态群落、特殊生理机理和特殊代产物,有些属于共生生物(endosymbiont)。 一、极端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特点 1.1 极端嗜热菌(Thermophiles) 一般最适生长温度在90℃以上的微生物,被称做极端嗜热菌【5,6】。已发现的极端嗜热菌有20多个属,大多是古细菌,生活在深海火山喷口附近或其周围区域【7】。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8O℃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K Stette)研究组在意大利海底发现的一族古细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长;美国的巴罗斯(J.Baroos)发现一些从火山喷口中分离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环境中,嗜热菌的营养围很广。多为异养菌,其中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1.2 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 一般指生活环境pH值在1以下的微生物,往往生长在火山区或含硫量极为丰富的地区。多为古细菌,其体环境保持pH值7左右。能氧化硫,硫酸作为代产物排出体外。嗜酸菌往往也是嗜高温菌。 1.3 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邓佳艺术与设计学院 15125478 【摘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和产业的现状及其我国发展的策略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从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农业生物工程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农业生物工程;植物基因工程;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工程;病毒基因组;应用; 【前言】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系统、活生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 技术应用”。从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涵盖了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多种技术手段;而从狭义上讲,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涉及繁殖生物学,或以特殊用途为目的处理或利用活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技术应用。则该定义涵盖了很大范围的不同技术,如我们学习的分子DNA标记技

术、基因操作、基因转移、无性繁殖、胚胎移植、冻藏(家畜)及三倍体化等。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应用比较难,比医学方面要慢,但农业生物技术现在已经从农业试验室发展到现 场试验了,那么进而达到商业化的阶段;其中包括动物疫苗、微生物农药、抗杀草剂植物等,现在一些专家预测此类产品将引导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走向另一次农业革命。农业生物技术包括防治动物疾病的疫苗,以及增进农畜产品的品质。另外,包含具有新特性的各类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有巨大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产品已逐渐由农业生物技术试验室进人了农业基地试验。 【正文】生物工程又称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学。它是在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诸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加工,从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由于它的相对投资少而效益巨大、适用面广,在、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科学家们预测,生物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进展

医用羟基磷灰石的研究进展 摘要: 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骨、牙无机组成的主要成分,组成生物体骨、牙组织的磷灰石晶体为纳米级、低结晶度、非化学当量和被多种离子的置换的针状纳米微晶.纳米羟基磷灰石由于与生物硬组织结构成分相似,以及在结构上的可模拟性,在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以各种应用形式出现在各类医学研究中。 羟基磷灰石[Calo(P04)6(0H)2】(hydroxyapatite,HAp)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I】,基于HAp良好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硬组织替代材料,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药物载体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特性;医用功能 前言: 生物材料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成为现代医学和材料科学的匿要领域之一.预计生物材料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生物医学材料的历史与人类的历电一样漫长,最初人们用木、金属、动物牙齿作为牙齿种植修复的材料.到19世纪,金、镀、锦等开始用T-口腔修复中,而陶瓷作为骨种植材料具有意义的研究是smitll在20世纪印年代开始的。70年代玻璃陶瓷、羟基磷灰石等进入n舱临床以后,把口腔种植修复推向丁新阶段,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种复合材料的H}现,使几腔种植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人体骨、牙无机组成的主要成分,具有骨引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与骨坚固结合,结合了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点,临床已广泛应用,在生物医用材料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羟基磷灰石(HA)具有骨引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与骨坚固结合,临床已广泛应用.生物体内天然羟基磷灰石以纳米晶体的形式存在,为65~80 nm的针状结晶体.根据“纳米效应”理论,单位质量的纳米级粒子的表面积明显大于微米级粒子,使得处于粒子表面的原子数目明显增加,提高了粒子的活性,十分有利于组织的结合.目前人工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直径在1—100 nm之间,钙磷比值约为1.67,因而与人骨的结构和成分很相似,是一种理想的组织植入材料.然而以羟基磷灰石作为骨植入材料因强度偏低,尤其是脆性太大尚难直接应用于人体承载部位。 正文: 羟基磷灰石概念: 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1.高温分解法2.煅烧磷酸钙法3.干法合成4.湿法合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