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历史经济史提纲

岳麓版历史经济史提纲

岳麓版历史经济史提纲
岳麓版历史经济史提纲

山东龙口第一中学历史组李珊珊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一、农业

(一)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掌握:

地理分布:黄河流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培植出世界上最早农作物

_________

长江流域以为代表,培植出世界上最早农作物

_________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掌握: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春秋以后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工具:从____________到春秋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表现:西汉:犁壁到使牛耕得到推广

唐代:长江中下游一代出现_________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基本定型水利兴修:春秋________战国_________ ___________西汉__________ __________

灌溉工具改进:曹魏:___________ 唐_________________

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着,关系着国家政权的安危,所以历代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扶植小农经济

积极: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干扰下,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积极性

消极:1、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

2、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4、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租佃制日益普遍

掌握:(1)原始社会土地:____________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关于井田制需要掌握:

A、所有制:是以国有为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

__________占有,私田为_____________分田

B、开始瓦解:____________时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提高)

表现: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加速瓦解:春秋时期税制改革,即鲁国_______________齐国_________________

客观上承认___________________

D、最终瓦解:秦朝商鞅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认土地私有

(3)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种形式发展趋势: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自耕农不断失去土地沦为佃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了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土地买卖不可

避免。

这种趋势影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引起了_________________

为此统治者采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保护自耕农

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这种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为什么?

(4)租佃制

含义: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一般为收获物的一半

历程:产生于___________自______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____时期,普及到全国.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原因: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

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提高

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_____________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性大为提高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古代手工业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及技术进步

1、冶炼业:青铜冶炼、冶铁

青铜冶炼: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夏朝)到春秋末年,其中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繁荣成熟时期

冶炼业: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_________ _________(块炼铁)是世界冶铁业上的奇迹冶铁燃料(煤)开始________普遍使用,南宋末年开始使用_______明朝流行。

2、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

丝织业:相传_____________发明了养蚕丝织,西周后时,丝织工艺品种丰富,花色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________,使中国有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_____工艺

棉织业: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是在___________(此前人的衣料:麻布、丝、帛)元代黄道婆,推广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工具

全国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_______________能同时织出三支纱

元朝时,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为_____________

明朝___________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制陶、制瓷

陶器:发明是在_________,种类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如图p17

瓷器:发明于__________晚期,烧制出___________,南北朝成功烧制出____________ 唐代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________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器

宋代_______成为瓷都,元代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清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部门不断增加;

2、分工越来越细,

3、规模不断扩大,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三种形态并存,

5、长期领先于世界,

6、产品不仅在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欧非许多国家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

1、家庭手工业

产品特点: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很少进入市场

作用:对_________________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__________生产_____________ 妨碍__________________

2、官营手工业

产品特点: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关系调整:从____________制到___________制,是生产关系的一大进步

地位:代表当时___________最高水平,直到____________为止,一直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私营手工业

产生于________________

地位:在____________以后,在___________ __________诸多行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经营方式:唐宋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大大增加

明朝后期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商业

1、商品经济概念: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相反,具有开放性、进取性。

2、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一般从基础(农业、手工业发展)政策、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找。

3、衡量商品经济发展指数:一般从商品种类、数量、商业中心城市、市镇发展概况、商业资本、流通领域。

4、商品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和衰落(突出表现战国和明清时期)。

5、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原始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朝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产生。

西周时实行____________政策。

春秋时,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唐,由于_______、__________开凿,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____________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_,集镇、夜市兴盛。

元代,广泛流通_________。

明清时期新特点:(1)____________兴起;

(2)____________占主要地位,广泛使用__________;

(3)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4)区域性_________实力雄厚。

6、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西周——唐代);

地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特征(宋代以后):

地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分布特征:

汉唐时期,多分布在_________经过的交通要地。

唐宋时,_____________城市走向兴盛。

明清时期,在________、_________兴起了以__________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7、资本主义萌芽

特征:以__________为特征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有利条件(或问为什么能缓慢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

粮食总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1)国内市场狭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民十分贫困,购买力低下。

(2)重农抑商

评价;在封建社会和王朝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发展,对封建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到明清时期,地主商人将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严重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社会进步。

(3)闭关锁国

原因: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可能。

b、为了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抗清。

影响: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但最主要的是①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国际市场,刺激资本的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或日渐脱离

世界发展大势)。

思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变落后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资产阶级夺取政权,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法制

日益完善。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文化:中国—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思想界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

西方—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得到广泛传

播。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形成和发展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起步——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早期殖民扩张(16、17、18世纪)(一)新航路开辟

1、背景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3)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各阶级阶层的动力商人贵族渴望另辟一条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

国王: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基督教:为了传教

(5)科技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2、开辟

代表葡萄牙国王向东: ①________年,迪亚士------非洲南端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

最短的海上航路

代表西班牙国王向西①_______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②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欧洲:①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在四大洲之间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欧洲为中

心的世界市场。

②贸易中心从____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开始崛起。

(2)对美洲:杀:大肆捕杀印第安人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抢:掠夺财富

(3)对亚洲:①侵犯了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②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发展

(4)对非洲:奴隶贸易

(5)全球史观:使全球逐渐形成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也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对比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得两大壮举有何不同

背景不同:中国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但尚未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乏

掠夺财富的动力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目的不同:中国炫耀国威。加强与各国友好往来,猎取异域奇珍

西欧掠夺财富,强化王权,传播基督教

性质不同:中国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扩张,具有掠夺性质

作用不同:中国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效益,给明朝带来巨大损失

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加速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欧国家殖民扩张:(16——18世纪)工业革命前

1、早期殖民扩张:是指发生在16——18世纪,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殖民扩张

主角:16c西班牙葡萄牙17c荷兰18c英国法国

手段:由于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手段比较野蛮,概括起来为杀、抢、

买。

2、荷兰的殖民扩张:(17世纪)

手段:(1)海上贸易:①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___________”之称

②贸易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1602年东印度公司,公司资本雄厚,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帝国崛起:(18世纪下半业。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手段:(1)海盗劫掠:英国海盗掠夺行为得到政府的支持

(2)商业战争:①目的:为了夺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先后打败了__、___到______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并且成为

最大的_______________

(3)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主要在印度、美洲):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4)黑奴贸易:英国是18世纪最大的奴隶贩子,以“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作用①:促进了英国__________

②:为美洲的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非洲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英国为什么能打败荷兰、法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工业革命

1、起止时间:英国1765年------1840年法国、美国大致在19世纪初-----19世纪50、60年代

2、英国工业革命: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在冶金和采矿业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明。

完成:19世纪中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动力:瓦特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使人类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工业城市兴起;

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机车—史蒂芬孙;汽船—富尔顿)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

(2)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得以确立和巩固;(生产关系)

(3)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促进近代工业城市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5)全球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

(6)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起止时间:

2、标志:

3、特点:①②

③④

4、表现:交通:汽车、飞机;电力:电灯、电话等。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人类进入;

(2)出现了垄断、垄断组织(大企业),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3)无产阶级政党形成,列宁主义诞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入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

四、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原因:(1)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

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2)交通进步,通讯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方式:

3、过程: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以后的16-18世纪,起决定作用的是,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在四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逐

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以后,19世界中期其决定作用的是,革命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疯狂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其主导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加紧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此,亚洲大多数国家沦

为欧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重新受制

于列强。欧美工业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他们需要的原料初级产品,并倾销

商品或进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评价:宏观(总体):密切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

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是

一个不合理的国际金经济秩序。

具体:○1对欧美工业国:因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更有利于欧美工业国,极大地

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对亚非拉国家:因为亚非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地位,

所以一方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性)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系,传播了先进的生

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新经济因素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社会

进步(破坏性和建设性使命)

专题三: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变化的原因:因为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倾销商品→手工业破产→耕与织分离

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减少了农业的自给成分

意义:①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劳动力、市场)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895年)

1、背景:内忧外患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仍然威胁着清朝统治

②外患:《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列强侵略加剧

2、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活动:(1)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①最早的1861年1862年在此设计出

②规模最大的1865年

(2)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①形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②目的: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问题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

(4)合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5)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4、结果: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失败原因:只引进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6、意义:(1)积极: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少推动作用:

①引进了西方的技术

②培养了技术人才

③客观上刺激了的产生

④对西方经济侵略起了作用

⑤开近代教育先河

(2)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思考: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富强?

从根本上说:

军事工业:主要是用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能使中国强

民用工业:主要是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不能使中国富强(三)民用工业:

1、发展历程:(1)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A原因:○1基础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得到缓慢发展

○2客观条件列强的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外商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B表性企业:上海广东天津

(2)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A 原因:○1清政府

○2客观条件

○3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B著名的实业家有:、、

C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3)进一步发展:1912年----1937年

A原因:○1民国建立

○2政府政策

○3国民政府倡导使用国货,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市场

○4一战期间,列强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表现:○1工业发展迅速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2被称为中国化工代表人物

C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

供了阶级基础。

(4)抗涨时期:日益萎缩

原因:日伪在沦陷区掠夺;官僚资本在国统区实行统制经济大发国难财(5)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原因:○1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支持,不惜出卖国家主权

○2官僚资本还大肆实行统制经济

(6)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改造成国内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

2、民族工业特点:○1实力: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地区分布: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3从部门看:部门不齐全,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客观条件、政府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爱国实业家的努力

○2不利因素:从根本上讲,产生于两半社会→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其中最大阻碍是

4、民族工业的地位及作用:

○1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突出表现在: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也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诞生和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可阶级基础。

局限性:两半社会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政治运动不可能成功,难以独立发展。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新潮冲击下的服饰

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清政府被迫对进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

的形制,但洋装并未取代传统服饰。但促成了中西合璧的、。

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断发与不缠足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准允臣民法令。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发出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清政府多次下令,但屡禁不止。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发起

了,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但除了风气比较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的观念外,多少贫困落后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2、礼仪革新

(1)民国初年,为体现精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的礼节,代之以。

(2)新文化运动和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

的知识分子以及官僚人家,广大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三、大众传媒

报刊:(1)世纪,中国出现了报刊,其中英国传教士编辑出版了;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个报刊开始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观念。

(3)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4)清末为下层民众欢迎的通俗性的四大小说期刊有、、

、。

(5)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的武器。

(6)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的内容。

电影:(1)世纪,电影传入中国,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摄影片。

(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

(4)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近代报刊及电影的影响:及时传播,促进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四、交通与通讯

1、交通:铁路(1)1876年,英国建造从到的客运铁路,清政府赎回拆毁。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至铁路,建成通车。

(3)1888年“紫光阁”专用铁路建成。

(4)1909年,中国工程师设计施工的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

史上的里程碑。

水运:(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便往来穿梭于中国内江和外海。

(2)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兴起,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1872年,正式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3)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轮船公司进百家,但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航空:(1)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在年。

(2)北洋军阀政府拟定了以为中心的五大航线路,此后,航空事业获得较大发展。

通讯:

邮政:(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

(2)1896年,宣告成立。

(3)20世纪初,清政府设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4)1913年,北洋军阀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5)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电报:(1)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有所改

变。

交通与通讯的影响:(1)促进了经济发展。

(2)改变了人们的、,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

(3)使中国同联系大大增加。

(4)也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

重点、难点突破:

五、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政府的改革(清政府、民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4)政治运动的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六、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特点:

(1)与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2)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地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虽有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七、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西方工业文明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2)学习西方主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做到“洋为中用”,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人类文明在不断融合中不断发展

(4)传统陋习的变革需要漫长曲折的过程。

八、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

(2)有利于反封建斗争和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九、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作用。

特点:(1)在曲折中逐渐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2)大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2)封建势力阻挠

(3)列强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加紧侵略

(4)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交通发展不平衡。

专题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因为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1、背景:内忧:十月革命以后,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

外患: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2、内容:①农业:

②工业:

③商业:

④分配:

3、评价:积极

消极:战争结束以后,布尔什维克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引起农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长期战争,苏俄经济遭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

(3)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 俄共(布)十大

3、内容: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4、实质(特点):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5、意义;理论: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

现实: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使、。

三、斯大林体制(经济体制)

1、形成过程: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来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1929年,联共“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

(4)从1928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此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去取消。

2、背景:斯大林体制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

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经济体制特征:

(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

(2)管理体制:

(3)实行指令性,排斥,以管理经济。

4、评价:

积极(1)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表现在“一五”计划完成后的1932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后的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这一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如: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二战后资本主

义国家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4)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都照搬了苏联的这种模式,为本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如中国的一五计划)。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农民积极性不高。

(2)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压抑地方企业积极性。

总之,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卫国战争)曾发挥过积极作用,饭但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弊端日益暴露。

思考: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苏联农业政策变化。

三、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和。

2、改革措施:

农业方面:(1)(2)

(3)(4)

工业方面:(1)(2)

(3)(4)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

(2)失败原因:A B

C D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方面:

农业方面:(1) (2)

(3) (4)

成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80年代初期,经济全面滑坡。原因: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

B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C从70年代起,与美国军备竞赛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经济陷入危机。

2、经济体制改革:

A内容:承认企业是,要求国家以管理经济,打破。

B存在问题:重点放在上,经济宏观决策缺乏,国家各种间接控制,使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2、政治体制改革:

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A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B放弃了苏共的领导

结果:局势逐渐失控,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致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苏联分成多个国家。

思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与认识:

教训:(1)一定抓好执政党建设,坚持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要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认识:(1)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尚不成熟,因此社会主义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2)苏联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生产和市场的矛盾)

市场的表面现象:分期付款,银行贷款,仅市场虚假繁荣→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

市场的实际情况:广大人民群众日益相对贫困→市场狭窄

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和的矛盾更加突出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3、特点:○1来势猛○2范围广(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持续时间长○4破坏性大

4、影响:○1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如

实行货币贬值)→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加剧了各国的社会危机:在一些国家泛滥,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

二、罗斯福新政:

背景:○1的经济政策,无力阻挡经济的颓废

○2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1《》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2发动声势浩大的“”对执行标准的企业使用

以资鼓励。

(3)调整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并规定由

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的控制。

(4)实行社会救济:通过《》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给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一定的保险金。

(5)实行以工代赈:政府举办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质(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但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并关注民生,协调发展。

评价:○1对美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对世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大规模

干预经济的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局限性:新政不能从根本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思考: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从经济上看: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经济发展迅速

○2一战期间大发横财

○3一战后又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

(2)从政治上看:美国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法制又比较健全。

三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

1、背景:(1)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2)借鉴斯大林体制和罗斯福新政成功经验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国家宏观调整

(1)对生产:○1实行国有化○2制定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等财政手段调节社会生产影响:○1积极:

○2消极:

(2)对分配: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1根本原因:。

○2来源:、、。

○3特点:a b c ○4实质: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趋势

○5影响:a积极:

B消极:

3、私人企业的微观调控:

(1)人民资本主义

○1原因:

○2特点: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分散化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作用:a 积极:

B 局限性: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

表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由从事经营。

调查结果:

(1)20世纪50至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黄金时期)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70年代后,出现“滞胀”现象。

原因:国家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①

对策:减少,出售,削减。

专题七: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底)

(1)土地革命(1950——1952):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3)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2、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紧密结合

(2)一五计划:借鉴,基本任务:

(3)一五计划在工业化方面的成果: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目的:直接目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为公有

根本目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步骤:农业方面:①1953年,开展的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②1955年,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1956年完成

手工业方面:从1953年开始从入手,逐渐实现了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其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全行业公私合营。

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起来了,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内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八大二次会议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3、大跃进和人民家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原因:,标志,

中心:,错误根源在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

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标志:

错误根源:

两者的消极影响:

4、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原因:,客观:

5、纠正:1960年,提出、、、,其中调整是指

6、十年建设成就:

(1)(2)

(3)

思考:建国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的原因、中心内容和影响。

第一次:1950年土地搞个,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发展,新解放区(原国统区)尚未进行突地改革。

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化)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第四次: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们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伟大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

结果: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中心内容;

意义:揭开了,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

(1)根本原因:;(2)前提:

(3)根本目的:;(4)实质:

(5)目标:

(6)步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内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

意义: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原因(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

意义:提高

有利于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中心环节:

目标:

1992年以前主要是解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2年以后主要转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即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在大中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提出:1992年“十四大”提出

创新:1997年“十五大”提出

意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实:解放了中国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对外开放:

(1)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经济特区:定义:

“特”在和

目的:

建立:、、、、

在这五个地区建立特区的原因:

影响: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

B沿海港口城市:(14个)其中山东有、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90年代以来高潮迭起:开放内地省会城市、沿海、沿江城市。

形式多样:、、

重点:开发

2004年,的开发建设,可以有效地

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特点:

(4)对外开放影响:①

(5)新阶段:加入WTO

WTO的含义:

中国加入WTO 的意义:

专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背景:二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

2、确立:1944,会议确立。

3、构成:(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间

宗旨

标志图略

(2)世界银行:时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高中历史岳麓版大事年表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640年(爆发)——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1689)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1、过程: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2、1787年宪法——费城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最高法院——司法权 评价: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德意志的统一 1、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 2、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必修1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经济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国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明确指出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一、客观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3.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 宋太祖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是() A. 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 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C. 设专职人员管理地方财政 D.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4.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A. 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 B. 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5.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先进行的是哪方面的改革() A. 军事 B. 政治 C. 文化 D. 经济 6.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 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 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力 7. 对罗马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B.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C. 罗马法本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利 D.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8. 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 A.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 B. 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C. 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D.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9. 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武装通过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10.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使所有美国人都拥有平等权利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D. 有效地维护了共和制度 11.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2. “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林肯() A. 巩固了北部资产阶级统治 B.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13. 美国的以下选举受两党操纵的有() ①总统选举②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③州长选举④市长选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4.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 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B. 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 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 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5.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 国家元首 B.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 对议会负责 D. 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16. 根据各国宪法,有权解散议会(国会)的是() ①英国国王②美国总统③法国总统④德国皇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1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系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 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 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 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 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