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练习题(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练习题(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练习题(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练习题(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一)

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1-2题。

1.③阶段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2.非洲某原始部落处干①阶段时环境人口容量小,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政策控制B.文化水平高C.消费水平高D.科技水平低

读图完成3-4题。

3.与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是()

A.甲B.乙C.丙D.丁

4.根据人口发展状况,我国应()

A.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B.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

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D.大力提高农业人口比重

5.2016年1月1日,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可以()

①提高人口容量②缓解人口老龄化

③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④降低人口机械增长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7.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

8.下列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与其主要制约资源对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一淡水资源B.三江平原一土地资源

C.珠江三角洲一气候资源D.青藏高原一生物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以及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加,据此完成9-11题。

9.“十一”黄金周期间,大批东北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A.国内人口流动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国际人口迁移

10.考察的地区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

11.每年6月到11月初的农业收获季,新疆会引入大量季节工。此人口流动属于

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移民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按照明太祖的该法令,明朝将出现()

A.生育时间缩短B.较高的出生率C.亲子年龄差距增大D.较高的死亡率13.明太祖颁布该法令的根本目的是()

A.鼓励垦荒B.奴化民众C.增加劳动力D.顺应民意

14.下列关于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高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15.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

16.我国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对“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受宗教的影响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上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使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大。据此完成17~19题。

17.工商业者在传统中国遭受贬斥的原因是( )

A.被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B.是被统治阶层

C.四海为家,居无定所D.不能使劳动力增殖

18.形成“多育多子”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B.劳动力的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

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19.与目前“四海为家”基本无关的是( )

A.工业化步伐加快B.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C.改革开放的深入D.“生态难民”20.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增长快B.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C.男女婚龄差距将缩小D.经济发展变慢

21.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________国相近。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的1.46%和0.82%,2013年的1.21%和0.49%。

材料二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为1998年的23.57岁。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为1998年的3.63人,2011年的3.10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中国和印度人口年均出生率对比表。

材料二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习俗,一个24岁的新郎可以迎娶一个8岁的幼女。从1929年起,政府通过了禁止童婚的法律,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推广效果不好。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基本上一直高于印度,主要原因是受到了_______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_______年代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2)归纳、总结印度人口出生率的特点。

(3)试分析印度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一)答案

1.D本题主要考查坐标图的判读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读图可知,③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由此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很低,故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D读图可知,①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技水平、文化水平、消费水平都很低,也没有人口政策的控制。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B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为负,故B正确。

4.C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三低模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应当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C正确。

5.C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率上升,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青少年比例增加,可缓解人口老龄化,②③正确。对人口容量没有影响,①错误。人口迁移与出生率没有关系,人口机械增长率没有影响,④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

响.

6.A资源越丰富,则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故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①正确;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错误;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

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错误;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影响到该区域能利用的其它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故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④正确。①④正确,A正确。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7.C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口容量。C正确。

8.A考点定位:环境承载力及制约因素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影响因素主要为淡水资源,A对。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B错。珠三角地区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优越,C错。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生态脆弱,生物资源少,D错。

9.A“十一”黄金周期间,大批东北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旅游,属于发生在国内的短期的人口流动,定居地并未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0.B考察的范围越小,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越大;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越小。对全球而言,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是没有影响的。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1.B每年的收获季,大量季节工进入新疆,属于劳务迁移,是外出务工形成的人口流动。故选B。

12. B 材料中男16岁、女14岁进行婚配属于早婚类型。这回使生育时间延长并提高出生率,同时由于生育时间较早会缩短亲子年龄,这与死亡率无关。故选择B。

13. C 我国古代人口数量不足,同时又以农业生产为主缺少劳动力,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增殖,C正确。

14.A初婚年龄大则生育时间晚甚至不生育,这会导致出生率降低。A正确。初婚年龄小即早婚会使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B错误。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高会导致出生率降低,C、D错误。故选择A。

15.B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A、C、D错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许多优秀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故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传统性,B正确。

16.A据材料分析,“421”家庭的形成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的,故A正确。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鼓励生育,孩子数量一般较多,故B错误。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故C错误。婚姻不够稳定难以形成题目中提到的稳定的家庭结构,故D错误。

17 .A“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工商业者则被认为不是财富(粮食)的创造者而遭到统治者的贬斥。

18.C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

19.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封闭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推进了各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20、B 性别比过高将导致男性过多,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21.(1)7‰(6‰~8‰) ,现代型

(2) A

(3)C

(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22.(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

(2)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而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实际生育人群的范围缩小。(3)我国家庭平均规模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多代同堂的局面正在改变;另一方面,计划生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子女户越来越少,独生子女的比重逐渐增大。

23.(1)“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0世纪70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2)出生率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3)婚俗:印度妇女初婚年龄较小,导致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世代更替周期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增长。宗教:印度教提倡早婚早育,不限制生育子女数,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快了本国的人口增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 ),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2.I 是金山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7-8题。 图2 图1 图3

作 物 项 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5 2 0.8 0.4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 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 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C 、D 代表的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建厂的原因是 ( ) 图4 图5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

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 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一章测评

第一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第1~3题。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3.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 A.具有成本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题,图中甲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说明该国已进入老年型,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由于甲国是超过

10亿人口的大国,说明甲国是中国。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第2题,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出生率不高,老龄人口上升速度快,劳动力成本迅速提升。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进行产业调整,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3题,乙国为印度,人口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世界大量加工型企业到印度设厂,其突出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 2.C 3.A 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完成第4~5题。 4.该地最有可能是( ) A.上海市区 B.北京大学 C.贵州农村 D.广州孤儿院 5.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 C.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 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4题,图示反映青壮年人口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判断可能是由人口迁出造成的,故选C项。第5题,注意“户籍人口”不因人口迁移而改变,故A项错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课后习题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湖南作为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曾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如今,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湘江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而中游的衡阳市和下游的长株潭地区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有“江南聚宝盆”之称的湘南地区的个别地方,却陷入了“有土不能挖,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喝”的境地。阅读材料,回答 1~2题。 1.下列有关湘江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湘江流域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的粗放发展②湘江流域整体上工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③高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治理污染的能力较低④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投入较低⑤湘江沿岸居民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利于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的有() ①整顿矿业采选秩序,切断污染源头,取缔所有采选企业②加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渣料的管理和废水治理③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改造完善排污系统 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落实化工、颜料、冶炼等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API”的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的检测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等。据此完成3~4题。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

使API增大的是() A.晴朗无风的天气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对流强烈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5.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噪声大于60分贝时,就构 成噪声污染。右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线(单位:分贝)示意图”,读图 回答6~7题。 6.图中噪声污染可能主要来自() A.大型商场和体育场 B.娱乐场所和学校 C.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 D.学校和森林公园 7.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盛行风的影响B.绿化带的作用 二、综合题 8.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生物种类减少。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练习题带答案

2018上学期高一年级必修二复习题 一、单选题(25X2=50分) 下图中图甲表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得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2.该城市在今后人口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得社会保障工作 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 例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得人口生育水平 读下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回答3~4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 (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数 (万人) 人口出生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北京市1、64 2 115 8、93 4、41 天津市1、19 1 472 8、28 2、28 吉林省18、74 2 751 5、36 0、32 湖南省21、18 6 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自治区23、67 4 719 14、28 7、93 3、表中: A.吉林省年自然净增人口数最少 B.北京市得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省得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 D.广西壮族自治区得人口密度最大4.北市市人口容量: A.小于现有得总人口数 B.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消费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四省区老年人口比重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得差值5.导致图中老年人口变化趋势得最主要原因就是 A.省际人口得迁移B.人口出生率得降低 C.人口寿命得延长D.经济、医疗水平得提高 右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 6、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得就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7、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得就是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速度慢 D、2010年后出现明显得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就是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市拟在规划区建设一大型仓储式批发市 场,合理得布局方案就是 A.甲区B.乙区 C.丙区D.丁区 9.近年来,M住宅区对市民得吸引力越来越 大,理由就是 ①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③靠近工业区,方便职工上下班④有城 市主要干道经过,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题

第九次周测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2.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 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的主 要特点是( ) A.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开始,女性 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 回迁趋势 B.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 C.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 D.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3.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D.②④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 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 生男婴数。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 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5.图示时期,我国( )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2010年与2011年出生率相同 地区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许多男女偏爱兔宝宝,避开虎宝宝,更期待龙宝宝。读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图6),回答6-7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图2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回答1-3题。 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 A .33‰ B .43‰ C .27‰ D .15‰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 年间 年间 年间 年间 3.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 A.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B.人口老龄化加速 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7‰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4.近30年来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地理位置优越 B.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则无城市分布 C.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D.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 6.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业区面积占城市空间相当大的一部分 B.工业区自然团聚,不断向市中心迁移 C.住宅区是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D.三种功能区相互交错,布局混杂,联系方便 7.由图3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① 8.读“攀枝花市略图”(图4),判断影响攀枝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铁路枢纽地区,交通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图5 图4 图3 图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