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看2015年中国宏观政策和投资机会

如何看2015年中国宏观政策和投资机会

如何看2015年中国宏观政策和投资机会
如何看2015年中国宏观政策和投资机会

高盛被誉为全球最厉害的机构,曾在2014年底,发表了一篇展望2015年中国宏观政策和投资机会的研文,当时的部分预测已经有所兑现。重温此文,将有助于A股投资者的谋篇布局。

核心观点如下:

经济增速小幅下降,期间会有起伏

我们预计2015 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14年的7.3%放缓至7%,因为潜在增速放缓、信贷增长减速以及来自房地产市场调整的不利影响。由于中国政府试图在支持增长和推进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我们认为明年年内的增长形势很可能重演今年走走停停的局面。我们认为一季度尤其可能再次面临增长的下行压力。

同时改革进程提速

不过,我们认为整体而言2015年更加有利于新领导班子推进改革,主要原因为以下两点:第一,外部环境可能为增长带来更多支撑:因为明年或将有更多发达经济体迎来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保持宽松而且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第二,我们认为中国官方增速目标可能下调至7%左右,减轻了政府推行短期周期性政策放松的压力。

通胀率温和且利率处于低位

需求增速放缓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意味着2015 年通胀率将表现温和。不过,我们认为基本可以排除经济陷入全面通缩的风险,因为决策层会在增速和通胀显著下降的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我们预计利率将保持在低位,预计明年上半年进行一次小幅降息以及降准(特别是在外汇占款走低的情况下)的可能性超过五成,但是不太可能步入持续降息的周期。

人民币汇率持稳;股市短线走高

我们预计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基本稳定(但有效汇率可能小幅升值),宏观政策放松的重点在于支持内需。不过,明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再度暂时温和贬值。中国股市上涨符合我们策略团队的预测,他们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缘于中国家庭资产再配置和海外投资者资金流入的流动性增长有望在短期内为中国股市带来提振。

2015 年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2014 年是农历马年,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骏马奔腾之势。虽然我们预计全年实际GDP增速最终将会接近“7.5%左右”的既定目标,但是期间不乏增长停滞、随后出台周期性政策的起伏阶段。修复经济失衡和实现高速增长难两全的局面变得越发明显,而且潜在增速的逐步下滑使得在二者之间取舍变得不那么容易。

对于即将到来的羊年,我们的宏观经济团队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有所提速(即美国之外的发达市场也出现复苏),而这应该会给中国出口带来显著提振。但是,不同于小羊的温和形象,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仍将充满挑战。来自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影子银行收紧的不利因素可能继续拖累增长。此外,政府的结构性改革日程也为我们的预测带来了风险。中央政府已经表示有意推进较为困难的改革,例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利率市场化。虽然我们预计这些改革措施将稳步推进,因此它们对于经济的短期影响将较为温和,但是反腐倡廉活动和近期遏制影子银行信贷的经验表明改革的影响相当难测,可能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

考虑到这一背景,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将把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左右,以促进中国朝着速度稍缓但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道路转型。但在此期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明显的高低起伏。在过去几年、特别是今年,中国政府在经济放缓之际给予政策支持时总是格外注意拿捏力度,而在经济呈现走强迹象时往往迅速撤回支

持措施,使得增长往往随着周期性放松政策的撤销而很快减速(今年三季度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认为下调经济增速目标可能会缓解在实现增长目标和保持政策克制/推进改革之间的拉锯战。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明年的经济形势很可能重演今年走走停停的局面。

整体来说,虽然我们认为许多改革措施有助于推动中长期内的趋势增长(至少相对于没有改革的反事实情况而言),但是改革往往蕴含着短期成本。我们曾在此前的研究报告中探讨了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推行改革和(在经济或就业稳定堪忧时)采取容忍态度/给予政策支持之间的摇摆,包括2013 年7 月26 日发表的“中国:投资组合策略研究:中国信贷谜局:风险、路径和影响”。

短期内经济增长或将面临下行压力…

虽然我们认为近期推行的放松举措,例如加快基建项目审批、中央政府进一步敦促地方政府加大支出、以及推行多种降低借贷成本的举措等可以部分缓解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但是我们认为在步入2015 年之际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我们预计房地产市场活动仍将保持疲软。虽然近期有迹象显示房地产交易量及价格持稳,但是今年早先的预售数据和库存上升可能令房地产投资继续承压,至少在2015 年上半年会维持这一状况。正如我们此前所述,我们预计房地产通过上下游行业以及住房财富效应和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将比今年减弱约70 个基点。即便房地产交易量温和增长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因为虽然房贷发放条件放松以及家庭购房意愿升温可能令开发商有机会削减过高库存,但是这未必能够推动住房建筑活动加速增长,特别是在面向开发商的“影子信贷”保持收紧的情况下。

第二,新增信贷增速显著放缓。近几个月来,银行监管收紧加之部分领域需求走软已经严重削弱了影子信贷,令季调后的整体信贷增量(或社会融资规模)从上半年的月均人民币1.5 万亿元降至过去两三个月的1.0 万亿元。虽然信贷增长、特别是影子银行增长的减速从结构角度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变化,但是这种调整或许过

于剧烈,令经济增长承受了沉重压力。自从年中以来,中国的金融状况显著收紧,特别是在近期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升值的情况下。由于银行监管收紧令影子信贷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我们认为人民银行有空间推动银行间利率进一步走低。事实上,近期降息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小幅下调(尽管它们本身对于增长的影响有限)都表明人民银行有意压低全系统的资金成本并推动信贷增长,特别是那些来自更透明渠道的信贷,例如正规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发行等。

第三,政策应对机制不再追求最高增速,因此政策支撑可能相对短暂。鉴于自年中以来出现了经济减速迹象,决策者已经明确表示了放松政策并通过近期降息促增长的意愿3。我们预计,得益于放松政策的推动以及APEC 期间停限产负面影响的消退,12 月份经济环比增速会出现明显回升。虽然通过利率渠道的政策传导应该只会产生温和且滞后的影响,但在中国与降息相伴的往往还有一些更加直接了当的举措,例如通过行政管理措施向地方政府施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等。这样的行动通常只需很短时滞便能产生实效而且影响颇大,虽然往往可持续性较低4。降息可以被视为决策层紧迫程度的体现,而其本身并非一个主要的政策杠杆。这是为什么过去降息后经济环比增速往往迅速反弹的原因。

在经济增速回升确认之后,政府很可能会以较快的速度撤回此前的周期性放松措施。在新领导集体治下,这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倾向性,在2013 年四季度和今年三季度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新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其他政策目标,例如遏制杠杆/金融风险和降低污染等。他们倾向于将政策“火力”留待困难时期使用。此外,本轮政策放松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经济增速不至于严重不及今年的官方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到2015 年一季度政策的实际支持力度很可能相对减弱。有别于认为近期降息是大幅降息周期开始的普遍观点,我们认为是否进一步采取行动取决于数据表现。虽然以往经历表明中国倾向于连续多次降息,但是:(1) 中国的货币政策较少地受制于通胀目标等机制性制约因素,而且本届政府在放松政策方面倾向于谨慎行事;(2) 与前几届政府执政时期相比,基准利率的重要性已经降低,而银行间利率等市场利率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第四,一季度经济增长也可能因为反腐行动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今年政府加大了反腐力度,我们预计未来多年政策也将保持常抓不懈的高压态势。今年出现的

新变化是覆盖面扩大:军队、国企和其他广义上的国有单位(例如学校和医院)都受到了更严格的规定。而被查官员级别之高数量之多自建国以来前所未见(图表7)。虽然这一行动对年度增长会有影响,但是经济所受影响应该会更充分地体现在一季度,因为此时恰逢中国农历新年,这是请客送礼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比重最高的时候。这也正是换届之后一季度环比增速疲软的原因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2014 年四季度和2015 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表现相对疲弱。假如增长弱于预期,那么决策层可能采取行动,或将再度放松政策、继而带动增速反弹。目前决策者的响应时滞似乎有所缩短,这可能反映出了新领导集体的学习过程。

……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看到有多项因素支持2015 年进行大幅改革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们认为2015 年可能更加有利于中国推进改革: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有益于出口,从而为国内调整留出了更多空间,而且调低增速目标也将使得决策层面临的压力小于今年。

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令外部环境更显宽松:

更多发达经济体迎来增长复苏:高盛美国宏观经济研究团队预计美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高于趋势水平。此外,他们预计除美国之外,欧元区和日本也将因为财政拖累缓解、本币贬值以及油价走低而出现复苏。

全球金融状况保持宽松:整体而言,全球大多数地区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有些经济体还将进一步放松。日本央行近期加快了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并重申了2%的通胀率目标。高盛欧洲经济研究团队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15 年上半年宣布基于主权债购买的定量放松政策。我们的宏观研究团队预计直到明年9 月份美联储才会启动加息进程。综上所述,高盛经济团队预计明年全球金融状况应该会保持宽松。

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低: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净进口规模在2013年9 月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由于高盛大宗商品研究团队预计明年油价将继续走低,消费和能源密集型行业应该会从中受益,继而惠及整体经济增长。

今年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在推动增长朝目标水平前进同时控制过剩产能方面的表现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人们总会感觉到整体结构性政策安排总是要让位于实现高速增长目标的承诺。随着本届政府在2014 年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执政年度,我们认为政府已经展现了自己保持高速增长的能力,随后将对下调增速目标持更加支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较低的目标水平(或会下调至7.0%左右)将为政府预留更大空间来致力于推进改革而非支撑短期增速。

改革的支撑因素之一是中国的服务业在工业相对疲软之际表现得非常强劲。就年初以来的实际和名义同比增速而言,服务领域已较工业领域分别领先了大约0.5 个百分点和5.5 个百分点。鉴于服务上述外部和国内因素应该会降低通过保持宽松周期性政策来刺激增长的必要性,从而为推行结构性改革留下了更宽广的窗口期。这将为明显有益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可持续性。我们在基本情景中预计中国未来五年的潜在增速均值为6.5%。其中包含了两个假设情景的取中,一边是“生产率快速靠拢”假设(以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进行调整的那种方式),一边是与中国相似的经济体(通过高盛GES 评分来衡量)所经历更典型的生产率提高7。但是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应该会突破系统内的主要瓶颈,或将在预测期的后半段提振中国的潜在增速朝向“快速靠拢”假设偏移。

中国领导层的整体改革规划涵盖甚广,但是我们将重点关注某些领域,因为它们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具体包括:

金融体系市场化。包括:(1)部分放开金融市场以提高效率和(2) 调整监管以控制风险。我们看到国内和离岸利率市场以及股市日趋融合(前者具体体现在利率靠拢,后者则在于沪港通的实施),而且监管部门在控制影子银行活动(近期银监会发布监管办法草稿,旨在提高透明度、取消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隐性担保)和转移信贷渠道(通过传统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提供信贷)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我们

预计2015 年将在这些领域以及其他问题上更进一步。2015 年可能进一步推进利

率市场化,尤其是有可能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因为可能于2015 年年初实行的存款

保险机制有望为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定价以及银行改善风控奠定所需的基础。

财政改革。决策层希望提高财政透明度,具体做法是不走“后门”(例如地方

政府融资平台等表外工具)走“正门”,即通过发行正规的市政债券来筹集资金。

不过,如果执行不当,则这种转变可能意味着财政政策将在增长较为脆弱之时出现

净收紧。

国企改革。虽然已有试点项目推行,但是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并且不同利益

相关方可能发生观点碰撞。重点改革事项包括管理层激励措施、资源定价(包括贷

款定价)以及逐步取消许多国企所拥有的隐性担保。包括房地产行业等许多领域存

在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其他对于经济(特别是消费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还包括农村土地改革、户籍改革以及整体社保网扩张等等。

在具体操作层面,改革并非一项先规划蓝图再逐一执行的直来直去式工作,而

可能包含着试验和错误。中国以往的改革进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开始最高领导层展

现出强烈的改革意愿、制定宏伟目标和最高指导方针。随后由操作层面的官员开始

制定草案和试点/试行方案。这往往引发外界对于风险的担忧和针对规划缺陷的批评,于是改革进程再次转回设计阶段,确保各个事项按照安全有序的方式展开。此后主张改革的压力再度加大,促使改革获得推进,但此时在细节上已经不完全一样。

中国的改革进程之所以兜兜转转,原因之一是在这样一个存在许多盘根错节政

策的复杂体系中进行重新组织是非常困难的,虽然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认同当前局面

需要调整,但是在具体应该怎么调整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就困难得多。另一个原因在

于领导层倾向于防范重大风险,按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

通过以上对于中国改革进程的简单模式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所看到的部

分早期改革尝试未必能对未来走势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们很容易把最新政策声明的影响做延伸揣测,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得出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结论。虽然中

国的国企、土地、财政、金融、法律、社会(户籍)改革最终都有望获得推进,但是这可能会是一个耗时漫长的艰苦学习试验过程。

不过,并非所有的改革议题都充满争议。一个明显的例外是降低投资和企业所背负的行政管理负担,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将在这一方向上继续取得进展,并应该有助于降低企业在中国的运营成本。

政策应对机制仍是关键

新领导班子所展现的政策应对机制不同于往届。当增长疲弱且通胀率较低时,新领导班子的反应速度相当快,这一点与上届政府有共同点。但当前领导人似乎(1) 偏好低调的政策工具,这可能被认为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改革,如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借贷的定向降准;(2) 不追求增长最大化,因此一旦经济出现清晰的复苏信号,决策者就倾向于快速撤回周期性放松政策。在以往,政府常常要等到过热风险开始显现之时才会“踩刹车”。因此,新的一年中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不会过于偏离趋势增长率,同时通胀率处于较低或很低的水平。政策应对机制的转变是我们的增长和通胀预测面临下行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业稳定–重要但未必有约束力的制约因素

有关部门有时表示就业是政策重点所在,只要就业状况稳定,则没有必要实行大举放松。如果放松是指像2009 年那样力度非常大的刺激政策,那么当然是这样的。但在解释目前新领导班子已经进行的政策调整方面,就业并非一个有效的判断依据。在近年政策显著放松时(如2012 年中、2014年3 月、2014 年9 月;图表11),无论是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或者是未正式发布但高级官员有时援引的调查数据)还是新增就业岗位数据都并未出现明显恶化。

这并不意味着原则上讲就业不再重要,但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就业成为具有约束力的限制因素的重要性已然明显下降。相反,年度增长目标和宏观系统性稳定压

力(不良贷款上升、信托等金融产品违约、破产的报道等)往往会更早引起高层的警觉。这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人口结构/教育/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已经部分缓解了就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在较好生活条件中长大并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生子女可能会拒绝从事那些他们认为不合适的工作,最后既不就业又非“失业”。劳动力市场中的低端/低技能群体是最易受到政治因素影响的群体,而且此类劳动力供应相对紧张,因为尽管这类职业的薪水往往高于办公室岗位,但愿意从事这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利率保持低位,但高调的货币放松政策受到限制

为控制金融风险并支撑(对中国标准而言的)较为温和的增长,2015 年决策者可能会将利率保持在低位。我们预计大部分利率管理将通过较为灵活的政策工具进行,例如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新型定向借贷工具。

新一届领导班子基本上避免了使用全面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影响较广的工具,因为这些举措有“大水漫灌”的嫌疑,潜在的替代性工具包括定向降准、再借贷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降准,事实上,我们目前预计2015 年将降准50 个基点,但我们预计使用这一工具的主要目的将是将政策立场保持在理想状态(如抵消外汇流出等令流动性收紧的技术性因素),而不是令政策立场大幅放松。再次降息并非必然,因为它并非主要的政策工具,且政府可以决定使用其它行政手段,但我们认为明年降息的可能性还是超过了五成。虽然我们认同最近的降息可能意味着政府很可能会以其它手段放松政策,但我们认为此次放松的效果相对温和而且持续时间短暂。我们认为市场人士对2015 年初决策者的放松力度的预期过于乐观。

2015 年,人民银行可能将继续推出更为审慎的新型政策工具。可以针对此类贷款设定较低的利率,从而帮助降低融资成本。

财政政策和其他工具的辅助作用

2015 年财政政策可能会变得真正比较“积极”。过去几年间,财政政策一直相当稳定,赤字/GDP之比持稳于2.0%附近。然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等大量准财政工具也同时存在。对此加以控制的前提是将表外借贷转向表内(如市政债券)并令其他非债务性融资,例如股权融资和公私合作(PPP)等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股权融资规模非常低,部分是因为担心增加供应可能令本已疲弱的股市雪上加霜,使得股权融资面临着实际困难。随着股市近期走强,更多股票的上市将变得更加容易。PPP 是能够很好地满足政府需求的另一种融资方式。然而,以往私营企业的经历喜忧参半,如果初始投资获得盈利,那么地方政府或其他合作方往往会要求企业在其他项目上作出贡献,因而抑制了PPP 的进一步发展空间。由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行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企业投资者的上述风险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政府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在合作中捆绑其他权益,尤其是土地。因此,地方政府不再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例如地铁项目),随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让附近土地(严格来讲是土地使用权)来偿还贷款,而是将土地使用权等利益作为激励措施的一部分给予私营企业。

政府可能仍将采用一系列行政工具,例如中央政府检查工作组(确保财政支出及时进行)和抬高窗口指导力度/信贷额度(以确保信贷增长速度)。虽然人们的共识是未来的资源配置应以市场为主导,但转变过程可能非常缓慢。

对市场的影响

我们对于2015 年中国经济的看法以及政策应对机制的特性会对资产市场产生影响。

利率维持较低水平,但决策者会避免高调降息利率方面,由于IPO 资金解冻以及人民银行为促增长以更大力度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我们预计7 天回购利率将逆转过去几周的小幅上行趋势。具体而言,我们预计7 天回购利率将在年末降至

3.0%左右,并且将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由于政府可能下调增长目标、外需预计将有所改善、债券市场上长期收益率近期显著下行(应会逐渐影响金融状况),我们预计短期利率或将在明年晚些时候正常化至更加中性的水平。然而,鉴于正在进行以及预期中的国内调整(缘于房地产市场放缓以及潜在改革措施的推进)可能带来不利因素,我们预计到2015 年年底7 天回购利率将仅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升至3.25%。同时,我们预计明年M2 同比增速将从今年的13%小幅放缓至12.3%

如上文所述,我们认为政府对影响较广的货币放松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新一轮降息可能加大存款外流压力(非存款储蓄产品的市场回报明显高于存款利率),而且政府手中有更加灵活的工具(例如MLF、公开市场操作)来代替系统性降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由于11 月广义货币数据和12 月实体活动可能显著反弹(反弹主要因为政府采取了行政手段以及APEC 期间限停产的负面影响消失,而并不在于降息本身),年底前降息和降准的必要性相对较低。然而,如果银行间利率的走低未能推动未来几个月增长至少达到与7-7.5%相符的水平,那么实施这类高调放松举措(以传递明确的温和信号并提振信心)的可能性或将加大。

在我们看来,以下因素将令2015年实施高调降息的可能性上升。第一,由于我们预计一季度增长将走软,我们认为央行小幅降息(25 个基点)的可能性略高于五成。第二,如果外汇占款疲软的局面持续,而且/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被纳入监管部门的贷存比计算并也受到存准率的限制,那么央行可能会下调存准率以此切实抵消上述因素对流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由于我们预计外汇占款将持续疲软,我们预计2015 年上半年存准率将下调50 个基点,但我们对这一预测的把握较低,而且人民银行也完全有可能坚持采用更低调的定向工具。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尽管2015 年年初面临贬值风险,我们预计2015 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总体持稳,但我们这一基本预测面临的一个实际风险是年初人民币汇率可能因政策取向变化而短暂贬值。近几个月,受到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以及美元贸易加权汇率快速上升的共同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迅速升值,速度之快为2008 年以来之最。

我们认为,在过去数月中,人民币汇率的最初上升反映了决策者在6 月份快速扩张货币政策之后想要收紧货币状况的意愿(决策者可能并未积极推动这一结果,但这至少与当时的政策意愿相符)。

然而,随着进入四季度后经济走软,考虑到出口和顺差处于较高水平(出口增速经常达到两位数并且贸易顺差接近历史高点)并且适逢APEC 和G20 等高级别国际峰会召开,允许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升值可能也说明了中国政府对于外界看法有所顾虑。

有充分证据表明出口增长存在高报现象。举例来说,香港公布的进口增速远低于大陆公布的对港出口增速。然而与之前高报出口情形不同的是,眼下的出口高报可能并非主要受到融资套利机会的驱使,而可能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完成地方出口增长目标而采取了行政和财务鼓励措施。由于政府可能下调2015 年出口和增长目标,在我们看来,高报出口可能会在新年到来之际消退。这意味着出口增速可能显著回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顺差也会下降。

但其他条件并非一成不变,因为贸易顺差往往具有很高的季节性。顺差规模在一年当中往往呈现前低后高的变化。在存在大规模顺差时货币的贬值并不容易实现,这可能是过去仅有的两次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均发生在年初的原因(2012 年4 月和2014 年2 月)。总之,明年年初的宏观局面可能与今年类似,即GDP 增速相对疲软、通胀处于较低水平、出口增速较慢、贸易顺差较低。

尽管如此,还有一些因素也会与今年一季度不同,尤其是今年年初的外汇流动处于较高水平。外汇流动很难预测。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前一阶段环比增长的变化趋势和国内外息差与外汇流动规模密切相关。从我们的增长和利率预期判断,2015 年年初的外汇占款规模不太可能处于高位。这意味着,对于决策者来说,引入更多波动性迫使外汇流出将不再是一个主要动机。

仍高配中国股票

主要基于流动性上升的预期(主要来自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和海外资金配置需求),我们的投资组合策略团队维持对中国股票的高配建议。虽然我们对整体增长的看法依然积极,但由于经济试图在实现增长和促进改革之间寻求平衡(意味年内宏观经济和市场将持续波动),增长走走停停的模式可能在2015年持续。主题投资机会

将主要受到改革的推动,尤其关注国企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地方政府/财政改革和社会改革。成邦

货币市场现状

货币市场现状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货币市场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研究0315141 031514128 雷晰楚 摘要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等。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但这只是货币市场的表面功用,将货币市场置于金融市场以至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发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远不止此。货币市场既从微观上为银行、企业提供灵活的管理手段,使他们在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统一的管理上更方便灵活,又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提供手段,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货币市场货币问题发展趋势 货币市场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观上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这一方面是由于对货币市场功能认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发展金融市场的动因不是从完善金融市场以至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而是从救急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金问题,尤其是长期资金问题,而由于通过资本市场所筹集的正是长期资金和永久性资金,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而货币市场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具体来说,从时间顺序上看,我国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5

年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行股票,并于1991、1992年成立了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到现在为止,已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资本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而最早发展的货币市场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只到1986年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其他子市场的发展则更加滞后。从年交易规模看,拆借市场以万亿计、票据市场以千亿计,资本市场则以千万亿计。从发展状况来看,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呈平稳发展并不断提高的态势,而拆借市场则三起三落,从1999年起,才规范地发展起来,票据市场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货币市场在发展上的严重滞后,客观上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瘸腿”现象,破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并弱化了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分析货币市场的功能,重新审视它在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给货币市场一个应有的评价,充分重视货币市场的发展。 货币市场问题 货币市场主要由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组成。拆借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交易行为相仿;拆借金用途缺乏有效监管;缺乏经纪人制度;同业拆借利率不稳定;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证券回购市场存在的问题:1.证券回购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买空卖空行为,即双方交易时并没有真实的、足额的国债和金融债券。金融机构间进行这种“假回购”业务,实际上是在变相拆借资金;2.一些机构通过发售国库券代保管单等形式变相吸收企业和居民存款,然后用于充实支付周转金和投资,或通过买入返售证券形式(转拆)变相发放贷款获取利差。其实质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办银

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汇总分析

2015年9月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汇总分析 中国指数研究院10月8日发布《2015年9月中国房地产政策跟踪报告》,9月百城住宅均价继续双涨。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100个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样本调查数据,2015年9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为1081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28%,涨幅较上月收窄0.67个百分点。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1.36%,涨幅较上月扩大1.2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价为20061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50%,涨幅较上月收窄1.4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5.64%,涨幅较上月扩大1.81个百分点。 一、市场情况:百城均价继续双涨主要城市同比回升明显 2012年1月-2015年9月百城价格指数 9月百城住宅均价继续双涨。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

100个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样本调查数据,2015年9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为1081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28%,涨幅较上月收窄0.67个百分点。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1.36%,涨幅较上月扩大1.2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价为20061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50%,涨幅较上月收窄1.4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5.64%,涨幅较上月扩大1.81个百分点。 9月各级城市成交同比继续回升。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9月市场成交持续回暖,其中一线及二三线城市月度周均同比依然呈现增长趋势。具体来看,一线城市月度周均成交继续回升,同比增幅75%,环比微幅下降23%%,其中上海同比增幅达121%领先其他三市。二三线城市月度周均同比多呈现两位数增长,环比小幅上涨6%.从全年累计同比来看,一线城市累计增幅在50%以上,二三线城市累计增幅超四成。 二、中央地方政策再宽松助力库存去化活跃市场 首套房商贷首付降至五年内最低。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从上年930新政以来,已有三轮信贷政策放松(930、330、831新政),到三季度,其政策效应减弱,主要城市成交量和同比均出现回落。此次商贷门槛的降低将进一步扩大首置刚需和部分改善型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论中国货币市场

期末考查论文题目:论中国货币市场 学生姓名:黄鲜娣 学号:1104022321 专业班级: B11会计学3班 任课教师:庞耿业 学院:财经学院 2013年6月

论中国货币市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本文对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出发, 论证了我国货币市场向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不完善改革政策效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也发生了各方各面的变化。 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易工具通常是期限为1年或者1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货币市场由短期国库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等子市场构成。 一、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水平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显示,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发达的货币市场,依赖市场机制的货币政策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货币市场,是中国进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所构成,其中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一、)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拆借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无担保的信用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交易。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存款机构必须交纳法定准备金;由于临时性大额支付会出现准备金不足,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短期拆借资金的需求。由于这种交易不需要抵押,交易双方通常通过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划拨,因此,在短期融资方式中,拆借具有效率最高的特点。据资料表明,中国的拆借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拆借主要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是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自此,拆借成为当时突破贷款规模管理的主要形式,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了大量资金,构成当时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金融整顿的重点。

中国房地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国房地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侯金鑫 学校:南昌航空大学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05月8日

摘要 现今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房地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支撑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它也肩负着重任。房地产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无可厚非的成就,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它的过快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相应的问题。过快的发展使得我们只能片面的认识到这个不断壮大的行业,我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解决问题。随着政策,需求,竞争等环境的快速变化,中国房地产目前的局面也不容乐观。同时,房地产的市场开发,销售,以及监管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我国房地产市场想要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文通过市场调研以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房地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国民经济,市场化,保障监管制度

目录 一.引言 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产业的作用。 1. 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2. 创新并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3. 具有突出的扩散效应。 (三)房地产业的支柱性地位。 三.住房市场化成就及问题 (一)概括发展 (二)八大成就 (三)存在的问题 1.政策混淆 2.住房供应体系不健全 3.房地产市场不规范 4.制度建设不完善 四.房地产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片面的认知 (二)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缓慢 (三)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 (四)地方政府违规操作 (五)开发商的垄断经营 五.解决目前房地产行业存在缺陷的有效政策及手段 (一)对于政策混淆的解决手段: 1. 区分房地产政策和住房政策 2. 建立健全政策审批制度 3 加大房产政府调控力度 (二)解决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1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2 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3 逐步完善房地产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1.加强对商品性住房的预售许可管理 2.规范商品住房的预定和销售 3.严格控制监督住宅的建筑质量 4.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5.控制恶意垄断 五.结束语 六.参考文献

中国房地产政策演变10年

中国房地产政策演变10年 引言:中国房地产业自诞生开始,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律、行政等硬性强制手段,另一类则是税收、信贷等软性引导手段。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周期长。其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非常高。因此,国家在信贷政策方面的引导,往往是极为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当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国家在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或扶持或限制的宏观政策时,往往采取“组合拳”的形式,即同时采取行政、法律、信贷、税收等多项调控政策以期达到调控目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其对房地产业或鼓励或限制的不同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1986年住房改革开始,到1998年之前,是房地产市场的萌芽和起步阶段,国家尚未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阶段:1998年到2002年,吸取了第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国家开始谨慎展开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还是以规范市场为主,兼有部分鼓励政策。 第三阶段:2003年到2005年,随着各大城市房价开始进入上涨通道,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宏观调控政策开始第一次转向,以稳定房价为目标。 第四阶段:2006年到2008年6月,全国各地房价飞涨,开始影响民生,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政策目的为防止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 第五阶段:2008年9月至今,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为确保经济发展,抵御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再次转向为扶持,目前宏观调控仍处在这一时期。 本文以梳理2005年后的房地产市场、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重要的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期理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脉络。 05年年初,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务院正式做出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策。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业内将其称之为“国八条”。其将稳定房价提高到了政治高度,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着重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点措施”,即“新八条”。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内容摘要:随着加入WTO金融服务承诺的逐步兑现,作为金融自由化中心环节的利率市场化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融入国际经济参与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率市场化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推进利率市场必须找准突破口,才能使全面放开利率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货币市场概况,接着在回顾世界其它国家实践利率市场化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会造成一定的波动,分析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利率市场化的优势,最后就如何完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主题词: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建议Themoneymarketisthebreachof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 Withthefulfillinggraduallyoffinancialservicepromiseofaccessi ontotheWTO,,thepolicyisstrong,,thenonthebasisofreviewingmark et-orientedhistoryofinterestrateofothernationalpracticesofth eworld, Keywords:The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Moneymarket,Proposal s 利率是货币的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利率基本上是“焊牢”的,这种一层不变的利率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13年)

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表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1988年 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 1989年 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 1990年 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1年 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1992年 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 1993年 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 1994年 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我国货币市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货币市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相比,中国货币市场仍存在问题,发展缓慢。 关键词:货币市场;现状;问题 伴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短期信贷市场以外,还有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等。但从总体上来说,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相比,特别是比起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操作所要求的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运行机制和纪律来看,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仍缓慢。 一、货币市场现状分析 (一)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拆借市场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短期信用融资方式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我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机构必须对中央银行交纳准备金,由于临时性大额支付会使存款机构出现暂时的准备金不足,从而形成拆借资金的需求。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现实行的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时贷时存、相互融通”的信贷管理办法。 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数额较小,而商业银行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支付系统的原因,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均由其总行在所在地人民银行集中交纳,而商业银行分支行又需要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保证在当地的大额支付,这是超额储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超额准备水平较高,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人民银行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目前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为2.07%,这构成了拆借利率的下限。因为超额准备金利率较高,因此商业银行缺乏减少超额准备金的动机,从而使同业拆借,特别是隔夜拆借的需求下降。因此拆借市场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准备金制度并提高中央行支付系统的效率。 (二)回购市场 近年来,随着风险管理的加强,金融机构普遍需要更为安全的短期融资方式和工具。依托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回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规范管理,1995年8月9日,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重申进一步规范证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严禁回购交易中的买空卖空行为和非金融机构参与回购市场,证券交易所开办回购交易必须经人民银行批准,回购证券限于国债和金融债券,并且还确立了参与者登证和交易情况申报制度。 目前,参加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业务的市场成员已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及授权

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策的解读

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策的解读 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策的解读 【摘要】在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业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上陆续出现了房地产供不应求、房价地价上涨过快、投资炒作导致行业泡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本文首先分阶段论述了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而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找出了导致这样效果的背后原因,最后分别从长短期角度给出了具有建议性和预测性的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效果调控 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策概述 200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从2003年的“18号文”,到随后出台的“国八条”、“国六条”、“国十条”、“新国八条”,再到最新出炉的“国五条”及其细则,10年里国务院已先后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从调控的总体思路来看,从2003年至今的调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04年,这一阶段政府在政策意图上是鼓励发展房地产业。2003年发布的“18号文”开启了十年楼市调控的序幕,明确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后,央行下发通知,对房地产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房地产市场赢得了快速发展,很快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阶段是2005-2008年,这一阶段政府的政策意图主要是对过热的楼市降温。2005年3月,国字号条文首次出现,“国八条”出台后不到半年,更严格的“新国八条”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2006 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即“国六条”。 第三阶段是2008年下半年―2009年,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楼市成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助力。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住房消费,保持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2018年度-2-18看二十年来的房地产政策

2018-2-18看二十年来的房地产政策 作者:元甲原创家族财富密码1.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大家对房地产都很关注,现在对很多人来讲,房子不简单是住宿的功能,还关系到很多人的资产盈亏和投资选择。从2010年至2016年的数据看,国内主要城市的房价一直在上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北京房价上涨了81.67%,上海房价上涨了79.95%,广州房价上涨了52.98%,深圳房价上涨了148%。包含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重要三线城市的百城价格指数则显示,6年间,房价平均上涨了43%。天津、重庆、杭州、南京、武汉、厦门和青岛的价格分别上涨36.5%、10%、22.3%、69%、52.7%、124.68%和12%。近二十多年的房地产情况来看,房价呈一直上涨趋势。房地产政策也是不断地调整,时而放松,时而收紧。从1998年实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开始,至今二十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的调控下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2年的房地产野蛮生长阶段,犹如刚出笼的小牛犊,房地产的发展肆无忌惮,四处“攻城占地”,也产生了中国首批房地产富豪。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政府主动介入降温阶段,因为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初期发展过于野性,政府开始用行政的手段和经济政策适度约束其发展。第三阶段是2008年制2009年的政府借助地产带动经济发展阶段,由于

美国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制定了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利好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房地产借东风而上,迅速扩张。第四阶段是2010年至2012年政府首次实行买房限购的行政手段控制房价波动,拟制主要城市的房价上涨趋势。第五阶段是2013年至2016年,其中2013年至2014年,政策是主要是遏制投机性房地产交易,但是房地产市场依然是扩张;2015年至2016年,目标是去库存,放松金融的手段刺激购房需求,房产成交放量增长,新一轮房价飞速上涨,引发抢房。现阶段,在限购限贷限首付各种行政和金融监管手段下,需求受到抑制,房价进入调整期。二十年来国房景气指数如下:每次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震荡,都和政策直接相关。从上图显示情况来看,房地产开发是一个由政策决定的市场。2017年,国房景气指数相对平稳,略高于100,这一阶段房地产开发进入调整期。2.二十年来的房产调控(1)1998年至2002年这是房地产商业化时代的开端,受紧缩环境影响,房价未出现急剧上涨。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真是开启了中国的商业房地产时代。文件明确停止以前的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也就是进入房地产商业化时代。同时配套的文件还有《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48号)。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

2015年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

2015年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 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1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2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及方向(最新整理)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及方向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管管理121班陈露7102212029 ) 【中文摘要】 当前,各国的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交通问题、社会秩序及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本文将从这几个目前中国大多城市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讨论,并浅谈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探求一条更好的城市发展道路。 【关键词】 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发展方向 【正文】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1]。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