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席勒式莎士比亚化

席勒式莎士比亚化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两个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于1859年4月19日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是马克思应拉萨尔请求对其戏剧《弗兰茨·冯·济金根》评价时说的话。首先,马克思对这部戏剧给予了高度地评价,称赞其在结构和情节方面比任何同时代的德国剧本都高明。但是,对其形式尤其是主题表现上给予严厉地批评,就形式问题这里不进行探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马克思谈的缺点之二,“你所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使1848-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的中心点。但是我问自己:你所选择的主题是否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1拉萨尔在这部戏剧中,以一个历史事实为模本,通过一个骑士阶级领带人物——济金根领导贵族革命,反抗皇权和诸侯故事为主要内容,最终反抗失败,拉萨尔借剧中巴尔塔尔的设想,“如果济金根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举行叛乱,而是打起反对皇权和公开向诸侯开战的旗帜,他就一定会胜利”来代表自己的设想,但马克思认为他的设想是不存在的。席勒的创作有着唯心主义的观念化倾向,他的剧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在《济金根》的原序中,拉萨尔明确表述了这一信念:“我认为德国戏剧通过席勒和歌德取得了超越莎士比亚的进步就在于他们两个,尤其是席勒,首先创造了狭义的历史剧。”这就表明拉萨尔对席勒的创

作方式是很崇拜的,以致拉萨尔已把席勒的创作方式当作成功的艺术经验加以标榜,并且变成自己写作剧本的指导原则。拉萨尔在写作《济金根》时,他把济金根作为“普遍精神”的“化身”,并描写了这个抽象的观念,于是没落的必然要灭亡的反动骑士阶级,被写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马克思借席勒之名来批评拉萨尔这部剧作的极度主观幻想式的创作,他没有结合当时德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只是把自己主观精神加入其中,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对当时革命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他企图用旧势力(骑士阶级)来反抗比其进步的力量(封建阶级),这简直是开历史倒车,更批评拉萨尔设想中的济金根的失败是因其“狡诈”造成的,没有看到“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2造成的。这里,拉萨尔有着和席勒创作一样的特质,就是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3由此看来,席勒式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具有主观臆断的唯心主义的创作模式。与之相反,莎士比亚化正是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集中体现,瞿秋白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1932年)一文中,较早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马恩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是希望文学能够揭露真正的社会动力和历史的阶级冲突,而不要只是写主观化的演说○4,这就更加明确地说出了他们的区别正在于是否尊重历史和现实生活,是唯物还是唯心。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指出不要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之后又继续说,不应该“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

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5同样是强调,不要只利用主观的想象,即拉萨尔若是公开举起反皇权的旗帜,便可以成功,要有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精神,去发动广大群众,因为他们才有着真正强大的力量。

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思想,但我们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不能主观的认为哪一为好,哪一个不好,只能客观地去看待它们。

注释:

[1] [2]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72页

[3] [5]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85页

[4]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陈寿立编,北京出版社

1985版,第258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