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史作业

经济史作业

经济史作业
经济史作业

王浩2009111414 2009级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我所认识的近代专利制度

在阅读了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后,初步对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明白了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

我们知道,近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而以往对这个距离造成的差距,往往归咎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忽略了中国内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滞后性。通过杨小凯的论述,我们也理解了自身制度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在他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专利制度对于一个国家制度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清末民初是如此,对于现在的中国更是如此。那么,清末民初中国的专利制度是怎样的现状呢?

与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专利制度起步较晚,直至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才首次将专利制度引入中国。它能够出现在中国,与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的近代。一方面,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自由发展的全盛时期,另一方面,古老的封建主义中国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日趋没落。184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挟着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大炮敲开了一个费穷落后、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的大门。从此,延续了二千余年的古老封建帝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凭借与晚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借助于特权任意地倾销商品,使中国原有的个体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加速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

随着国门的打开,国际交往的扩大,先进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他们开始认识到要挽救中国,只有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由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明确提出了用专利制度来奖励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与资本积累,从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当时的太平天国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下,太平天国没有精力也不可能进行专利保护,而在清政府当局,更是把洪仁玕的书籍进行禁毁,洪仁玕的专利立法思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和议论的阶段。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列强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日渐扩大。华商们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频繁接触,看到了他们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逐渐萌生了效仿开办近代工业的念头,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以说是兴办近代工业的思想依据。

在这一时期,清政府施行的“官督商办”的方式办企业,而这种“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就是某些官督商办企业所享受的特权之一。在洋务运动期间,享有专利特权的官督商办企

业除上海机器织布局被授予棉布和棉纱生产的年专利权外主要还有拥有运槽专利权的轮船招商局给予架设国内电线专利权的国家电报局及享有制造京汉和粤汉铁路钢轨垄断权的汉阳铁厂等几家单位。

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虽然是“查泰西通例”仿学西方制度而提出的,但它却与西方专利在内容及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洋务派将西方专利移入中国为其所用而加以歪曲形成的一种封建垄断特权,同西方专利制度是形似而质异的。这种专利制度是为了防止他人政权的垄断特权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必然是不同于现代意义的专利制度。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与西方专利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下出现的,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官督商办企业的专利权由于具有封建垄断性质,排斥自由竞争,其结果无疑是压抑与扼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上海、湖北等地商人均有筹办纱厂的酝酿和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即便张之洞这样的大官僚在准备设立织布纺纱官局时,也要电询李鸿章,不敢贸然从事。因而从1882 一1891年间没有出现一家私人资本的棉纺织厂。

1898年7月12日,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运动中颁布了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创造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部法规与官督商办专利权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它是在国人要求废除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官僚垄断、提倡工商之际,清政府制定的奖励新学新法的章程。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并对专利作了具体规定。应该说,这部章程虽然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很快流产,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行,但它却是在承认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合法性的前提下提出的,其中的专利制度是用以鼓励发明创造,从而达到保护、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不仅是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将西方专利制度引进我国,而且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专利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萌芽中的专利制度向近代专利制度过渡的桥梁。它对社会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由于“工艺专利”是清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政策保护,它动摇了以农立国的方针,对于来自传统小农社会“耻言贸易”、“耻于言利”的积习无疑是一种冲击。加之“工艺专利”已不再属于洋务派等少数人所垄断的特权,进而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和能工巧匠从事兴办实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其次, “工艺专利”中虽然仍保留有专营权,但无论从性质上还是目的上来看都逐渐接近了西方的专利制度,它是中国发明创造受到法律保护的开端,为辛亥革命后工商部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可惜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工艺专利”受到了顽固派的反对,直至清王朝的覆灭,中国的专利制度一直处于萌芽状态。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我国就开始实行了专利制度,设立主管工业专利的机构。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专利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1912年6月13日工商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专利法”—《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2月12日,由当时大总统咨定参议院议决,正式公布施行。全文较为简单,只有十三条,奖励对象分别为发明新产品和经过改良的新产品。奖励方式为,对经过考验合格的新产品,属于发明的,授予五年以内的专利权属于改良的,授予褒奖状,予以表彰。这个章程一直实行11年之久,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专利制度。

1928年6月18日农商部将上述章程修订后改为《暂行工业品奖励章程》,公布出来。这个章程对奖励对象扩大为“关于工艺上之物品及方法,首先发明与改良,或应用外成法制造的物品著有成绩者”。奖励方法分为两种:(1)发明的新产品和改良的产品,以及制造方法,授予三年或五年的专利权;(2)对于仿造外国的产品有显著成绩的,授予褒奖状,予以表彰。

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农工商局和全国注册局,都批准过专利。经过农工商局批准的专利有:泰山砖瓦公司制造的面砖,立大工厂的机制艾绒和王锡藩的机制丝棉等。经过全国注册局批准的有钟灵印字机等。

1928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工艺品发明审查鉴定条例》、《专卖特许条例》和《工艺品褒奖条例》。之后,又于6月公布《奖励工业品暂行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对于工业产品及其制造方法,首先是对发明或特别改良的产品,经过考验合格的,分别授予15年、10年、5年、3年的专利权。凡有特别的专长技术而且产品优良,或者应用外国的方法制造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经过审查合格,授予褒状奖励,同时还授予褒章。南京政府于1927 年7月公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法》。尔后,于1930年4月28日将前北京政府公布的《暂行工业品奖励条例》宣布废止。至此,专利制度自设立以来,首次暂行中断,一直延续至1932年9月。

1932年9月,公布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比前公布的章程、条例完整齐备。奖励对象为发明的产品或制造方法,授予专利权的年限改为5年、10年。设立审查委员会为专利审查机构,初审决定后发表公告,在六个月内社会上没有提出异议,发给专利证书。1939年4月6日,进一步修改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主要对奖励范围有了扩大。除首先发明的工业新产品或制造方法外,又增加了“新型”和“新式样”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权年限为10年,新型专利5年,新式样专利3年。到此为止,初步具备了专利法的雏形。1941年1月,再次修改,规定了对于当时政府需要的技术以及生活清贫的专利申请者,经过必要的手续,可以免纳专利证书费。

1944年5月,第一次正式公布《专利法》。制订此法的准备工作开始于1940年。由工业

专利法筹议委员会,收集各国专利法以及有关参考资料,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草议工作。《专利法》全文分为发明、新型、新式样、附则等四章共133条。自专利法公布以后,原拟战后成立专利局,后未设立。1946年10月,经济部为使专利法获得实施、暂放商标局兼办,并附设专利审查委员会,经行政院1947年9月8日第20次会议通过,自1949年1月1日起施行。然而事实上,这一《专利法》后来并未实行。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专利制度萌芽于近代,从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到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企业的10年专利权, 再到维新变法时期颁发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清末新政时期设立的办理与专利有关事务的商部保惠司以及随后农工商部颁发的专利,以及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关于专利的法令,在那个极其动荡的年代,近代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 都对专利制度的萌芽产生了一定的促动,可以说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近代化的进程的开始从而萌发了运用西方专利来保护发明的意识和想法。但由于当时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在当时处于向近代化发展的刚刚起步阶段, 与当时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差别,人们对于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和接受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专利制度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洪仁玕:《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3】黄逸平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4】康有为:《请奖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5】张尚策:《清朝末期对专制制度的两种意见》,《只是产权》1996年第2期

【6】国民政府立法院公报[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7】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M],上海书店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经济史专题三 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

经济史专题三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 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 1、自由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 2、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二战后)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 1、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 1.历史背景 (1)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2)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3)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主要内容: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1)政府对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干预。 (2)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3)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6.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7.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2)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3)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来源和目的: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目的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2.发展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

经济史作业

比较古希腊与古罗马经济的异同 同: 1都是奴隶制经济 2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且农业形成一定的地域区分 3都有多种地产和经营方式 4手工业和商业都发达 5高利贷都很普遍 6对外贸易繁荣 7被征服土地经济渐渐超过本土 8形成了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 9出现银行和银行家 异: 1雅典的手工业规模不大,而罗马的市有和国有手工业通常规模很大 2 希腊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奴隶占有制小作坊,而罗马的是家庭与大作坊 3 希腊内陆和城邦之间的贸易规模不大,主要是海上贸易;而罗马是两方都重 4 希腊特设了公务人员监管市场贸易 5 希腊一直阻止大地产制的发展保护中小地产,而罗马对大地产实施国家免税待遇刺激大地产发展 6 波希战争促进了希腊的经济发展,而战争破坏了罗马的农业 6. 7.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简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所以中国古代货币历史有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最早代替物物交换,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中间媒介实现一般等价物职能的便是贝壳,换言之,贝壳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时,随商品交换迅速发展,海贝作为一种自然货币数量有限,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便有了铜贝的出现,且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贝壳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形成了各具其特色的钱币,所以货币形状杂乱不一。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规定了“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即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自此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且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因刘邦建汉后,准许民间私铸钱币。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造成有民富可敌国的威胁。于是汉武帝时期规定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沿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

经济史考试题目及答案(全英文)

Review Questions for Lecture/Topic 7: Township & 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Q7.1a Indicate some private ownership forms inChina. Q7.1b Indicate some non-private but also non-state ownership forms inChina. Q7.2a Explain why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are unique (in terms of ownership form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Q7.2b A TVE is a coali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community (township or village) government. Summarize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s roles in 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VE’s development. Q7.3 Summarize the two stages of TVEs’development. Q7.4a Summarize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TVEs during their golden period from 1979 to mid-1990s. Q7.4b Explain why TVEs at their early days of reform could achieve fast development [Or summarize the initial “favorable”conditions of TVEs at their early days of reform]. Q7.4c Summarize TVEs’development from 1979 to mid-1990s. Q7.5a Summarize the reasons to privatize TVEs in mid-1990s. Q7.5b Indicate the various methods of TVE privatization in mid-1990s. Review Questions for Lecture/Topic 8 (Week 9):China’s Financial System Q8.1 Outline the evolution ofChina’s financial system. Q8.2a Explai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financial broadening. Q8.2b Explain why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s “deep but narrow”with the help of available data.

外国经济史期末论文

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班级:09广告2班姓名:石智慧学号:2009532023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诸多作用因素。这不仅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二战后;日本经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发展战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宣告无条件投降。此时的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也陷入极度混乱和疲乏的状态。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国家财产损失惨重,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保护伞”,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二、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三、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战后初期日本政府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初试真题(020204-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答案

经济学院 南开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专业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 专业:经济史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共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比较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在描述者均衡时的区别。 2.对于厂商来说,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和小于1对其价 格战略(采取降价还是涨价)将产生何种影响? 3.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 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怎样调整? 4.什么是有效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5.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影响? 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多马()增长模型中,要保持国民收入的动态均衡,投资的增长路径必须符合下式要求: ()()0st = I t I eρ (a)请说明ρ和s的含义。 (b)如果在现实中投资的增长速度为r,与动态均衡所要求的增长速度不同

(r≠ρs),将会发生什么情况?请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 2.假定某企业A的生产函数为:0.50.5 =;另一家企业B的 Q K L 10 生产函数为:0.60.4 10 =。其中Q为产量,K和L分别为资本和 Q K L 劳动的投入量。 (a)如果两家企业使用同样多的资本和劳动,哪一家企业的产量大? (b)如果资本的投入限于9单位,而劳动的投入没有限制,哪家企业劳动的边际产量更大?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信息不对称,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信息不对称人导致市场失灵? 2.在固定汇率或盯住汇率制度下,那些因素会造成本国货币 升值的压力?根据你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如果 升值可能对本国经济和其它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 四、分析题(共20分) 根据美国的在关统计,(1)2002年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规模为489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的4.7%;(2)自2000年以来,美国政府开支不断扩大,从2000年相当于总额2%的财政盈余,发展为2003年相当于总额4%的财政赤字;(3)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达到九年来6.1%的最高水平;(4)与此同时,美联储在最近仍然维持45年以来的最低利率水平。

外国经济史作业

英、美、韩三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外国经济史这一课程,在课堂上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了解到许多外国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和变化的历程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现今,我想就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了解到现今社会是以高速发展的社会,而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短期内发生的巨大转换往往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社会稳定,严重时还会破坏社会发展进程。这一点上,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处于相当水平的19世纪中叶的英国、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美国及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韩国都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首先,谈一谈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城市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在1790年之后150多年的时间里全面完成了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令世人瞩目。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已经为世界其他国家所采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和失误也值得吸取和警示。 美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因是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而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虽然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效仿美国,而应超越郊区化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紧凑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子,从追求经济效益的城市化转变为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 美国人均国土空间大,土地使用治理分权化,在城市化早期缺乏相应的规划,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除了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证城市化的发展动力以外,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作者:————————————————————————————————日期: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考研历史-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均田制: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3、更名田: 【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提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时,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

经济史作业

经济史作业

浅析买办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身份角色 摘要:中国进入近代,政治上开始半殖民化,经济上开始半封建化,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变化的格局中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出现。买办阶级的出现也成为近代新格局下的一产物。对于买办阶级的身份角色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多是一种批判的口吻,只看到其买办性的一面。本文所关注的主要为其对近代社会贡献的一面,也即为民族性的一面。意在表明买办作为一新团体,在近代社会新体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取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买办近代社会身份角色 近代买办是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阶级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买办曾是西方国家在华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导。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历史条件下,买办有其得以滋生的土壤。买办的产生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 一、近代买办群体的形成 买办一词,最早见于《明史》,是指专司宫廷供应的商人。后来买办这一称呼运用的范围渐广,就连官宦家的采买人员也称为买办了。清康熙五十九年,清政府为了限制外国人对华贸易,在广州设立了“公行”制度,专门负责管理和经营中外进出口贸易。“公行”中的办事人员被早期来华贸易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称为“comprador”,意为采买者。所以,不难看出,“公行”中的买办乃是作为中外商人的中介,负责履行规定价格、经收进出口税款、传达政府法令和监督外商遵守中国法律等职责的办事人员。他们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中承上启下的一环,是清政府实行的“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政策中,用来防范“夷人”的底层环节。他们地位低下,不为社会所齿,与后来所形成的买办有着本质的区别。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定了《南京条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今大皇帝

经济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经济史专题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建立、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殖民地、半殖民地形成、崩溃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组成: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⑴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变: ①西欧普遍衰落,特别是英国经济实力大减; ②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⑵美英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①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 ②美国企图建立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2、建立过程: 1)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⑴时间、地点、参加国: 1944年7月美国布雷顿森林 44国 ⑵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 ①《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IMF) 成立:时间:1945年总部:华盛顿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任务: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促进货币国际合作,给困难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世界银行 WB) 成立:时间:1945年总行:华盛顿 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后期: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互补充,前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后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 4)体系建立(世界货币)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 Introduction 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 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 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 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 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 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

经济史作业

经济史作业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王浩 2009级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我所认识的近代专利制度 在阅读了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后,初步对中国近代以 来中国经济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在曲折 中发展的原因,明白了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 我们知道,近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而以往对这个距离造成的差距,往往归咎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忽 略了中国内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滞后性。通过杨小凯的论述,我们 也理解了自身制度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在他这篇文章中, 他提到了专利制度对于一个国家制度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清末民初是 如此,对于现在的中国更是如此。那么,清末民初中国的专利制度是怎 样的现状呢? 与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专利制度起步较晚,直至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才首次将专利制度引入中国。它能够出现在中国,与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世界 历史和中国历史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的近代。一方面,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自由发展的全盛时期,另一方面,古老的封建主义中国由于政治的腐败而 日趋没落。184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挟着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大炮 敲开了一个费穷落后、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的大门。从此,延续了二千余年的古老封建帝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 凭借与晚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借助于特权任意地倾销商品,使中国原有的个体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加速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

经济史课后答案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一、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着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 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汜胜之书》 3.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4.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里拥有①郑国渠②白渠③六辅渠④芍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冶铸技术,两汉时期的人们还没有掌握的是 A、水力鼓风冶铁 B、低温炼钢C.铸铁柔化技术D.金屑切削、焊接鼓术 6.曹魏屯田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 A.总结了汉朝西域屯田的经验B.按军事编制组织管理C、实行封建土地国有D.使流亡农民与土地结合 7.隋朝实现统一的经济基础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D.南北交通的不断加强 8.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9.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10.“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诸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种工具出现在 A.西汉B.东汉C.曹魏D.唐朝 11.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