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进的小波包_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改进的小波包_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改进的小波包_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改进的小波包_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第27卷第12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 ol.27 No.12 Apr. 2007

2007年4月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7 Chin.Soc.for Elec.Eng. 文章编号:0258-8013 (2007) 12-0103-06 中图分类号:TM835 文献标识码:A 学科分类号:470?40

改进的小波包–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

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孙来军1,胡晓光2,纪延超3

(1.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0;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

3.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Fault Diagnosis for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s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 Entropy of Wavelet Packet

SUN Lai-jun1, HU Xiao-guang2, JI Yan-chao3

(1. Automation Control Laboratory, HLJ Province Key Lab of Senior-Education for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LJ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2. 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3, China; 3.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avelet packet and characteristic entropy, a new method to diagnosis fault for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s is presented, and its steps and analysis are also introduced. The method combines the strongpoint of wavelet packet and characteristic entropy. Firstly, vibration after clearing up noise is wp-decomposed at the third level, and the eight signals of each junction at the third level are reconstructed; Secondly, the vector is extracted with the segmental energy of reconstructed signal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tropy; and lastly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is realized with simple BP neural network for fault diagnosis. The experimentation without loads indicates the method can easily and accurately diagnose breaker faults, and exploit a new road for fault diagnosis of HV circuit breakers.

KEY WORDS: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s; wavelet packet; characteristic entropy; neural network; fault diagnosis

摘要:在详细介绍小波包与特征熵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提出了一种诊断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的新方法,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诊断步骤和分析。该方法首先将断路器基座振动信号进行3层小波包分解,提取第3层各节点重构信号的包络;然后利用正常状态标准信号所得各包络信号的等能量分段方式,实现对应节点待测状态信号包络的时间轴分段,并利用各分段积分能量、按照熵理论提取特征熵向量;最后构造简单的BP神经网络实现特征熵向量的分类。经正常和2种故障状态下高压断路器无负载振动信号测试,证明该方法检测高压断路器故障简单、准确,为断路器的故障诊断开拓了新的思路。关键词:高压断路器;小波包;特征熵;神经网络;故障诊断0 引言

作为电力系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设备,高压断路器的健康状况近年来逐渐成为使用者关注的焦点,对高压断路器的运行维护也成了所有断路器使用者工作的重点。高压断路器的维护费用巨大,在传统上都是使用预定规程定期检修,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停工,危害断路器工作可靠性,甚至在检修时会引入一些新的故障[1-4]。基于状态的断路器检修只是在断路器存在故障趋势时进行维护,可以极大地改善断路器可靠性,减少维护费用。

近年来,对断路器诊断方法的研究日趋高涨,许多新型的技术已经用于实际[5-7]。基于振动信号的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8-9],例如1996年Runde等使用加窗FFT和DTW(dynamic time warping)分析振动信号,得到正常状态和测试状态的振动信号时间偏移的估计,以此与参考相比较进行诊断,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2,10];2002年胡晓光教授等提出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理论处理振动信号,利用信号包络小波变换各尺度上模极大值的传递性计算奇异性指数,并作为故障诊断的特征参数,取得了较为实用的效果[11];2003年Dennis等使用小波包分解断路器一次动作所产生的4个振动信号,找出对断路器非正常状

104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7卷

态敏感的节点,形成节点直角坐标图,显示断路器4个部分的状态对比图,并利用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进行状态分类,这种方法对比于其他方法(统计方法、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取得较高的检测准确

率[12];

文献[5]中荣命哲教授等利用小波包和短时能量分析的方法处理振动信号,分析断路器合闸同期性,也取得很好的使用效果;文献[13]中实验表明,同类型的断路器动作时所产生的振动信号相似,这就使通过比较同种类型不同断路器的振动信号检测断路器故障成为可能,使基于振动信号所进行的断路器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推广性与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建立在概率统计基础上的信息熵是系统不确定程度的一种描述,反映了信息概率分布的均匀性,近年来在生物医学、故障诊断中多有应用[14-15],并取得初步成果。本文将小波包和信息熵相结合,提出一种诊断断路器机械故障的新方法。将正常信号各频段重构包络的等能量分段模式应用于待测信号的分段,并根据各分段能量计算特征熵向量,利用熵向量的离散性反映断路器状态的变化;然后构造简单BP 神经网络实现断路器状态识别;最后利用所提方法重点分析断路器时间延迟类故障、基座螺丝松动故障,经高压断路器无负载振动信号测试,取得良好诊断效果。

1 振动信号的小波包分解

在正交小波多分辨分析中,设尺度方程为

()(2)n n t h t n φφ∈=?Z

(1)

由此构造的小波方程为

()(2)n n t g t n ψφ∈=?Z

(2)

式中:g n 、h n 分别为高、低通滤波器系数,1(1)n n g ?=?? 1n h ?,h n 是空间L 2(R )上与小波函数φ(t )构成标准正

交基的唯一系数系列。引入记号:

0()()t t μφ= (3)

1()t μ=()t ψ

(4)

j 0()e n n H h ωω?∈=Z

(5) j 1()e n n H g ωω?∈=∑Z

(6) 这样,由尺度函数φ(t )所确定的小波包可定义为函 数列{();0,1,2,...,}m t m μ=+∞,其中

221()(2)()(2)

m n m n m n m n t h t n t g t n μμμμ∈+∈?=???

=???

Z

Z (7) 式(7)即为信号的小波包分解。在小波分解中,随着分解层数的增加,小波逐渐向低频方向聚焦,信号不断地被分解成近似信号和细节信号,但细节信号不再分解[5,14,16]。而小波包分解则是在保留信号时频局部化特性的基础之上,在通频范围内聚焦,同时关注近似信号与细节信号。在每一层的分解中所有子带均一分为二,并传至下一层,这样就构成一种

二叉树的分解,如图1。

图中每一层都覆盖信号所有频率,并随层数增加频率分辨率也在增加。

图1 信号小波包分解

Fig. 1 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

另外,可以在小波包分解的各节点进行系数重构,具体的重构算法在文献[17]中有详细的介绍。小波包分解各节点重构的信号反映了该节点所对应频段成分在原始信号中的分布情况,即实现了对原始信号的频域抽取,在故障诊断中反映状态特征频率的变化。而对于高压断路器的故障诊断,时间特性反映了各振动事件在整个振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对应着断路器动触头的运动过程,对断路器机械故障诊断尤为重要。

2 振动信号特征向量的提取与故障诊断

2.1 信号包络提取

信号的突变信息往往体现在信号的包络里,断路器机械振动冲击所包含的高频成分就是包络信号的载波。在机械故障的诊断中经常会用到Hilbert 方法提取信号包络[11]。

某信号x (t )

的解析信号定义为

?()()j ()g t x t x

t =+ (8) 其中?()x

t 为信号x (t )的Hilbert 变换,则g (t )的幅值 ()A t = (9) 便是信号x (t )的包络。

2.2 特征熵的提取

文献[14]中介绍了一种信号特征熵的提取方法,即根据信息熵的基本理论,利用小波包分解序列逐点的归一化值提取小波包特征熵,这种提取方法在类似于水轮机尾水管等的脉动信号突变检测中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而对于断路器振动所产生的非平稳信号却不适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基于

第12期 孙来军等: 改进的小波包–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05

振动信号的故障诊断就是在于区分断路器的正常状态与故障状态,而各种正常状态都是一个标准正常状态的脉动,各故障状态却可认为是这个标准正常状态的不同突变。本文所提出的特征熵提取方法是利用信号包络的分段能量计算特征熵。

首先将包络信号沿时间轴分成N 段,并对每段信号利用时间积分计算分段能量[16,18]:

1

02

()()d t t Q i A t t =∫ (10)

其中:1,2,...,i N =;t 0、t 1为第i 分段的起止时间点。 将包络信号各分段能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如下:

1

()()/()N

i i Q i Q i ε==∑ (11)

根据熵的基本理论,定义信号x (t )的特征熵 为[14]

1()lg ()N

i H i i εε==?∑ (12)

2.3 诊断步骤

利用上述原理所设计的小波包–特征熵提取与故障诊断步骤如下:

(1)分别对正常状态标准信号和待测信号进行k 层小波包分解,并在第k 层2k 个节点重构信号。

(2)利用式(7)分别提取各重构信号包络。 (3)按照积分能量均等的原则将正常信号各包络分成N 段,并将分段方式应用于待测信号对应节点包络的分段。

(4)根据2.2在待测信号各节点分别计算小波 包–特征熵,从而得到小波包–特征熵向量T = 0121[,,...,]k H H H ?。

(5)设计神经网络,T 为输入,输出对应各故障,实现故障诊断。

步骤(3)将正常状态分段方式应用于待测状态分段,在参量提取之前实现了状态信号之间的比较,使所得特征熵反映状态间的差异。但在上述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

(1)小波包分解的层数k 决定频率分辨率,其选择由原始信号主要频率和各故障特征频率决定。k 太小,则对频率成分的多少、分布的较小波动反应迟钝;k 太大则不但会增加运算量,而且还可能将正常的波动当作故障,反映过于敏感。

(2)分段数目N 决定时间分辨率,其选择主要由撞击事件正常时间波动范围来决定。N 太小则很难检测出小的时间波动,N 太大则时间分辨率太高,正常的事件时间偏移都会认为是故障;N 过大

时,如单点成段,很难检测出事件时间的偏移和频段成分分布变化。

3 实际应用分析

3.1 特征参量提取与分析

以一少油断路器做测试,在无负载情况下利用断路器自身的润滑不足测试时间延迟类故障;松动A 相基座螺丝,模拟基座螺丝松动状态。利用安装于断路器控制箱内的在线监测数据采集器采集基座振动数据。加速度传感器利用直径为3mm 的螺栓安装于断路器基座的支架角铁内侧,外侧焊接角铁同外部隔开以减少外部干扰振动的影响,同时可以防止雨、尘等对传感器的侵蚀。数据采集器在断路器动作时以25kHz 的速率每相采集8500点,振动数据通过RS485总线传送至PC 机进行处理。各状态下控制断路器连续动作3次,共得到A 相6组数据,同时利用断路器运行之初得到的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振动信号。其中A 相原始振动信号如图2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正常状态标准信号、螺丝松动(故障I ,3个信号)、时间延迟(故障II ,3个信号)故

100

?100

0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a)正常

100?100

00

100200 300 t /ms x (t )/(m /s 2)

(b)故障I ,信号1

100?100

00

100200 300 t /ms x (t )/(m /s 2)

(c)故障I ,信号2

100?100

00

100200 300 t /ms x (t )/(m /s 2)

(d)故障I ,信号3

100?100

00

100200 300 t /ms x (t )/(m /s 2)

(e)故障II ,信号1

100?100

00

100200 300 t /ms x (t )/(m /s 2)

(f)故障II ,信号2

100?100

00

100200 300 t /ms x (t )/(m /s 2)

(g)故障II ,信号3

图2 A 相原始信号 Fig. 2 Original signal of A

106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7卷

障情况下操作信号。

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分别对采集数据进行小波软阈值去噪处理[11,18],根据去噪效果经过多次试验后选取阈值为2.1,得到去噪后重构的振动信号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去噪效果很明显;对各组去噪后的数据进行小波包分解,以Daubechies10 小波[11]作为小波基函数;综合考虑运算量与诊断效果,经多次试验后选择分解层数为3层;然后利用第3层各节点系数重构信号,并利用Hilbert 变换分别对第3层的8个节点重构信号求取包络,各包络信号如图4。

利用式(8)对正常状态标准信号第3层各节点重构信号包络全程积分,分别求取各节点总能量;按照能量相等的原则将各节点时间轴分成15段(根据多次实验结果及动作时间确定),根据采样频率修正后各节点分段时间点见表1。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断路器动作过程中的撞击事件所处的分段间隔较小,最小的甚至只有5ms ;而其他平坦处分段间隔较大,这也就使得这种分段方式可以在各频段范围内检测出各撞击事件发生时刻的偏移,从而可以

100 ?100

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a)正常

100 ?100

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b)故障I

100 ?100

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c)故障II

100 ?100

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d)故障III

100 ?10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e)故障II ,信号1

100 ?10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f)故障II ,信号2

100 ?100

0 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g)故障II ,信号3

图3 A 相去噪后信号

Fig. 3 Signal of A after clearing up noise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a)节点(3,0)

400

2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b)节点(3, 1)

1000

5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c)节点(3, 2)

1000

5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d)节点(3, 3)

1000

5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e)节点(3, 4)

1000

5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f)节点(3, 5)

1000

5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g)节点(3, 6)

2000

100

0100

200 300 t /ms

x (t )/(m /s 2)

(h)节点(3, 7)

500

图4 正常信号各节点包络

Fig. 4 Junction envelops of normal signal 表1 各节点等能量段划分时间点

Tab. 1 Time points of each equal-energy segment ms

序号[3,0][3,1][3,2][3,3] [3,4] [3,5] [3,6][3,7]129.2031.9440.1536.95 33.76 31.94 41.0631.48242.4346.99

95.35

89.88 46.99 47.90 98.09

45.17

357.4862.65112.76115.46 67.07 70.26 129.5781.66473.45

85.95132.45131.89 120.90 127.74 142.80129.57

593.98108.73144.66143.47 148.73 146.90 148.73143.256126.83127.40153.59152.40 161.50 160.13 155.03151.927152.38145.13161.70160.59 169.26 173.82 162.59159.228163.33165.15169.72166.52 188.88 188.42 168.15165.159

176.10177.93180.66177.02 193.26 192.53 173.37177.93

10196.18192.53191.61191.16 199.83 197.55 182.97190.7011209.41197.55199.37198.00 206.67 204.39 192.98198.9112231.31210.32209.41210.78 218.53 218.08 204.39212.1413264.15229.02229.02229.94 238.15 240.89 223.55232.2214301.56268.26260.50269.17 281.03 283.32 257.31275.5615333.50333.50333.50333.50 333.50 333.50 333.50333.50

第12期孙来军等:改进的小波包–特征熵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07

使用一个节点特征熵参数同时在时域和频域内反映振动信号的变化。按照表1所列分段方式,利用式(8)、(9)分别求取各包络信号分段能量,并计算特征熵向量T,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特征熵向量表

Tab. 2 Vectors of characteristic entropy

状态信号H0H1H2H3H4H5H6H7正常标准信号 1.2499 1.1801 1.0906 1.2250 1.2533 1.2829 1.0699 1.1721 故障1信号1 1.1320 0.8010 0.6139 0.6341 0.8988 1.0187 0.5067 0.7057 故障1信号2 1.1890 0.7447 0.6049 0.5399 0.8382 0.9012 0.5209 0.6334 故障1信号3 1.1889 0.7864 0.7173 0.5685 0.9045 1.0152 0.5420 0.6697 故障2信号1 1.1640 0.8963 0.8925 0.8353 1.0798 1.2816 0.7964 0.8892 故障2信号2 1.1276 0.8089 0.7304 0.7653 0.9802 1.1781 0.6418 0.8820 故障2信号3 1.0883 0.6340 0.4677 0.5491 0.7663 0.8360 0.4072 0.6585 观察特征熵向量可以发现,正常信号熵向量各

元素分布比较均匀,而故障信号所得熵向量各元素

普遍小于正常情况,且各元素分布较散,这也说明

在故障状态下各频段能量分布明显受到干扰,可以

以此作为判断断路器有无故障的判据;同时还可以

发现,螺丝松动故障各信号所得熵普遍小于时间延

迟类故障,据此可以判断断路器的当前状态。

3.2 神经网络故障识别

利用MA TLAB神经网络工具构造如图5所示

的单隐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8个神经元,输出

层3个神经元,转移函数全为tan-sigmoid,根据训

练结果选择隐层神经元数目和步长;设定训练函数

为traingd,期望误差0.01。

H

H H

y1

y2

y3图5 BP神经网络结构

Fig. 5 The architecture of BP neural network

经多次调整训练后,最终选定隐层神经元数目为10,步长为0.31,此时误差曲线如图6,达到期望误差共计1418步;利用表2向量测试所训练的网络,输出如表3。

从训练误差曲线来看,网络训练以较快的速度收敛,同时测试结果也表明所设计的BP网络能够较好的将断路器的各状态区分开,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小波包–特征熵在断路器故障诊断应用上的有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使用更多状态的特征熵向量来训练网络,使网络能正确识别更多的状态,但同时太多的状态数据也可能造成网络训练难以收敛,甚至不能收敛,这就需要在诊断状态数量和诊断误

101

100

10?1

10?2

10?3

020******* 800 1000 1200 1400

步长/步

误差

图6网络训练误差曲线

Fig. 6 Error curve of learning

表3网络测试结果

Tab. 3 Testing results of neural network

输出

y1y2y3状态信号

实际期望实际期望实际期望正常信号 0.9359 1 ?0.0277 0 0.08630 信号1?0.03550 0.8457 1 0.27660

信号2?0.01470 0.8984 1 0.11480 故障1

信号3?0.09420 0.9258 1 0.09510

信号1?0.02890 ?0.0927 0 0.9600 1

信号2?0.05850 ?0.0692 0 0.9185 1 故障2

信号3?0.04050 ?0.1157 0 0.9120 1 差之间寻求平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着重训练断路器运行中经常出现且危害较大的故障状态。

4 结论

小波包分解作为信号时频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结合特征熵的概念用于高压断路器的故障诊断取得良好测试效果,为断路器的故障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对断路器基座螺丝松动故障、时间延迟类故障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好的结果,但这种方法在工程实际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状态数据验证、改进。

参考文献

[1] Polycarpou A A,Soom A,Peter J W,et al.Event timing and shape

108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27卷

analysis of vibration bursts from power circuit breakers[J].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1996,11(2):848-857.

[2] Runde M,Ottesen G E,Skvberg B,et al.Vibration analysis for

diagnostic testing of circuit breakers[J].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1996,11(4):1816-1823.

[3] Glinkowski M T,Schmidt L,Veerka E F.Bibliography of switchgear

literature[J].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1998,13(1):135-143.[4] Lai M L,Park S Y,Lin C C,et al.Mechnical failure detection of

circuit breakers[J].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1988,3(4):

1724-1731.

[5] 马强,荣命哲,贾申利.基于振动信号小波包提取和短时能量分

析的高压断路器合闸同期性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3):149-154.

Ma Qiang,Rong Mingzhe,Jia Shenli.Study of switching synchronization of high voltage bbreakers based on the wavelet packets etractional gorithm and short time analysis method [J].Proceeding of the CSEE,2005,25(13):149-154(in Chinese).[6] 胡晓光,齐明,纪延超,等.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高压断路器

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J].电网技术,2001,25(8):41-44.

Hu Xiaoguang,Qi Ming,Ji Yanchao,et al.On-line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 of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s based on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1,25(8):

41-44(in Chinese).

[7] 王昌钧.SF6高压断路器机械参量在线监测系统[J].电网技术,

1999,23(7):34-37.

Wang Changjun.Mechanical parameter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for SF6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1999,23(7):34-37(in Chinese).

[8] 沈力,黄瑜珑,钱家骊.高压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的研究[J].中

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17(2):113-117.

Shen Li,Huang Yulong,Qian Jiali.Research on mechan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for HV circuit breakers[J].Proceeding of the CSEE,

1997,17(2):113-117(in Chinese).

[9] 朱利民,钟秉林,贾民平.振动信号短时分析方法及在机械故障

诊断中的应用[J].振动工程学报,2000 13(2):400-405.

Zhu Limin,Zhong Binglin,Jia Minping.The short time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J].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2000,13(2):400-405(in Chinese).[10] Runde M,Ottesen G E,Morrison R E,et al,Acoustic diagnosis of

high voltage circuit-breakers[J].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1992,7(3):1306-1315.

[11] 胡晓光,戴景民,纪延超,等.基于小波奇异性检测的高压断路器

故障诊断[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5):67-70.

Hu Xiaoguang,Dai Jingmin,Ji Yanchao,et al.The fault diagnosis of high voltage breakers based on wavelet singularity detection [J].Proceeding of the CSEE,2001,21(5):67-70(in Chinese).[12] Dennis S S L,Lithgow B J,Morrison R E.New fault diagnosis of

circuit breakers[J].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2003,18(2):

454-459.

[13] Runde M,Skyberg B,Ohlen M.Vibration analysis for periodic

diagnostic testing of circuit breakers[C].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Symposium,Conference Publication,London,U K,1999:98-101.[14] 桂中华,韩凤琴.小波包特征熵神经网络在尾水管故障诊断中的

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4):99-102.

Gui Zhonghua,Han Fengqin.Neural network based on wavelet packet-characteristic entropy for fault diagnosis of draft tube [J].Proceeding of the CSEE,2005,25(4):99-102(in Chinese).[15] 何正友,蔡玉梅,钱清泉.小波熵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故障检测

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5):38-43.

He Zhengyou,Cai Yumei,Qian Qingquan.A study of wavelet entrop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fault detection [J].Proceeding of the CSEE,2005,25(5):38-43(in Chinese).[16] 赵海龙,王芳,胡晓光.小波包–能量谱在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诊

断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4,28(6):46-48.

Zhao Hailong,Wang Fang,Hu Xiaoguang.Application of wavelet packet-energy spectrum in mechnical fault diagnosis of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4,28(6):46-48(in Chinese).

[17] Boggess A,Narcowich F J.A first course in wavelets with fourier

analysis[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2.[18] Hu Xiaoguang,Wang Fang,Zhao Hailong,et al.The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for HV breakers on the wavelet packet analysis

[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IMTC '2003,Vail,CO,USA,2003:415-419.

收稿日期:2006-10-21。

作者简介:

孙来军(1977—),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slaij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8721773.html,;

胡晓光(1961—),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能计量装置、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编辑车德竞)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苍白球的神经尖峰特征提取(IJEM-V1-N5-6)

I.J.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2011, 5, 46-51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1 in MEC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8721773.html,) DOI: 10.5815/ijem.2011.05.06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8721773.html,/ijem Neural Spike Feature Extraction of Globus Pallidus Based on Wavelet Package Decomposition Yan HE a, Jue WANG a, Guangjun ZHANG a, Guodong GAO b,* a The Key Laboratory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b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angdu Hospital,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features of neural signal recordings with microelectrode injected into the internal globus pallidus of non-human primates before and after 1-methyl-4-phenyl-1, 2, 3, 6-tetrahydropyridine (MPTP) treatment which induces Parkinson’s d isease (PD) were investigated. Neural oscillation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easure of wavelet spectrum and singular value extraction. Differences in the time-frequency analysis were observ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D stat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mplitudes of spectrum. Singular values extracted from wavelet coefficients after wavelet package decomposition were used to differentiate pathological changes from normal states, and the singular values of the reconstructed wavelet coefficients of the PD states were statistically smaller than controls. We speculate that the irregular 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and reduced singular values observed in the pathological fir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view that a lo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neural circuitry underlies PD and these measurements could be of diagnostic and monitoring values of the disease state. Index Terms: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nal Oscillation; 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 Singular Value ? 2011 Published by MECS Publisher. Selection and/or peer 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1.Introductio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PD disease is related with the loss of pigmented dopaminergic neurons which leads to alterations in the activity of the neural circuits within the basal ganglia that regulate movement [1-2]. The role of dopamine within the basal ganglia appears to be complex [3] while PD is an age-related neurological disorder viewed as a dysfunc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r disruption of the dynamics of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neural circuits in the basal ganglia.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Parkinsonism basal ganglia involves not only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 rhythms, but also interactions between rhythms.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 taohuac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8721773.html,

熵增加原理

熵增加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熵的法则.相对于“能量”,“熵”的概念比较抽象.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熵”的意义愈来愈重要.本文从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着手,从各个侧面讨论“熵”的物理本质、科学内涵,以加深对它的理解.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65年创造的一个物理学名词,其德语为entropie,简单地说,熵表示了热量与温度的比值,具有商的意义.1923年5月25日,普朗克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作“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之观念”的学术报告时,为其作现场翻译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根据entropie的物理意义,创造了“熵”这个字,在“商”旁加火字表示这个热学量.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R.E.Clausius,德,1822—1888)和开尔文(KelvinLord即W.Thomson,英1824—1907)分别在证明卡诺定理时,指出还需要一个新的原理,从而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1850年的表述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1865年,克劳修斯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遍形式: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加,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加原理”.其数学表示为 SB-SA= , 或 dS≥dQ/T(无穷小过程). 式中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 开尔文1951年的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开氏表述也可以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所谓第二类永动机是指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机器,该机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它能从大气或海洋这类单一热源吸取热量而做功.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含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氏表述和开氏表述具有等效性,设想系统经历一个卡诺循环,可以证明,若克氏表述不成立,则开氏表述也不成立;反之,亦能设想系统完成一个逆卡诺循环,如果开氏表述不成立,则克氏表述也不成立. 克氏表述和开氏表述直接指出,第一,摩擦生热和热传导的逆过程不可能自动发生,也就是说摩擦生热和热传导过程具有方向性;第二,这两个过程一经发生,就在自然界留下它的后果,无论用怎样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可能将它留下的后果完全消除,使一切恢复原状.只有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被认为是可逆过程.

熵增加原理在组织系统中的科学应用

熵增加原理在组织系统中的科学应用 [摘要]论文将广义熵增加原理应用于组织系统,分析了热熵和信息熵的博弈关系,并根据组织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降低组织系统熵值的途径,这对于有效降低组织系统的不确定度和无序度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组织热熵信息熵熵增加博弈 组织膨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人们一般比较关注组织的人员、物质、能量等,而很少去关注组织系统的熵增加问题。实际上,对于一个组织系统来说,熵值越大,无序度(混乱度)就越大,内耗加剧,绩效就会越低,进而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了组织系统的熵值,主要集中于管理熵,组织架构对于熵值的影响等。例如,马扬等(2004)从熵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科研组织管理熵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影响科研组织管理熵流的基本因素,建立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对科研组织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1];高璇等(2004)以复杂系统中的“熵定律”来阐述企业组织的一些结构特征及行为规律,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张言彩(2003)把熵理论的时效熵和质量熵概念应用于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从量化的角度,以通用电气集团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比较两公司组织结构的时效熵和质量熵,得出通用电气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有序度优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组织结构有序度的结论[3];辛志红等(2006)分析了开放系统中子系统信息与系统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企业组织系统演进的熵模型[4];艾新波等(2005)分析了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信息流的影响,从信息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两方面构建了组织结构的有序度评价模型,通过引入信息流的时效和质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塔式结构和扁平化结构的有序度,得出扁平化结构有序度优于塔式结构有序度的结论[5]。本文试图将广义熵增加原理应用于组织系统,通过分析热熵和信息熵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进而探究降低组织系统熵值的措施,开辟一条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研究组织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途径。 1.广义熵增加原理[6-10] 熵(克劳修斯称之为“entropy”)是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的无序性(或混乱度)的量度。一般认为,熵有热力学熵和信息熵两种形式。 1.1热力学熵(Energetic Entropy)。熵在物理学中用S表示,它是热力学几率W的函数,即S=f(W)。克劳修斯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热力学熵增加原理,他指出:当热力学系统从一个平衡态I(Initial)经过绝热过程到达另一个平衡态T

小波分析及小波包分析

小波分析及小波包分析 在利用matlab做小波分析时,小波分解函数和系数提取函数的结果都是分解系数。我们知道,复杂的周期信号可以分解为一组正弦函数之和,及傅里叶级数,而傅里叶变换对应于傅里叶级数的系数;同样,信号也可以表示为一组小波基函数之和,小波变换系数对应于这组小波基函数的系数。 多尺度分解是按照多分辨分析理论,分解尺度越大,分解系数的长度越小(是上一个尺度的二分之一)。我们会发现分解得到的小波低频系数的变化规律和原始信号相似,但要注意低频系数的数值和长度与原始信号以及后面重构得到的各层信号是不一样的。 小波分解: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分别设计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得到高频系数和低频系数,并且每分解一次数据的长度减半。小波重构,为分分解的逆过程,先进行增采样,及在每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0,与共轭滤波器卷积,最后对卷积结果求和。在应用程中,我们经常利用各层系数对信号进行重构(注意虽然系数数少于原信号点数,但是重构后的长度是一样的),从而可以有选择的观看每一频段的时域波形。从而确定冲击成分所在频率范围。便于更直观的理解,小波分解,利用各层系数进行信号重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是将信号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滤波器,从而得到不同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及将信号分解。 小波消噪:运用小波分析进行一维信号消噪处理和压缩处理,是小波分析的两个重要的应用。使用小波分析可以将原始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的近似分量和细节分量,信号的噪声主要集中表现在信号的细节分量上。使用一定的阈值处理细节分量后,再经过小波重构就可以得到平滑的信号。 小波常用函数 [C,L]=wavedec(s,3,'db1');%用小波函数db1对信号s进行3尺度分解 其中C为分解后低频和高频系数,L存储低频和高频系数的长度。 X=wrcoef(‘type’,C,L,’wname’,N)%对一维小波系数进行单支重构,其中N表示对第几层的小波进行重构 X=wrcoef(‘a’,C,L,’wname’,3)%对第三层的低频信号进行重构,如果a变为d的话,表示对低频分量进行重构。注意重构后数据的长度于原来数据的长度一致。 ca1=appcoef(C,L,'db1',1);%从前面小波3尺度分解结构[C,L]中提取尺度1的低频系数 高频系数提取类似。 选择合适的阈值,小波分解后,重构可以达到去除噪声的目的。 小波包分解,可以将信号分在不同的频带,且不同的频带宽度是一样的。小波分析,只将低

故障电弧诊断总结

研究意义: 电弧故障(ArcFault)有并联电弧故障和串联电弧故障之分。并联电弧故障表现为电路短路,故障电流大,现有电气保护体系能对其保护;而串联电弧故障因受线路负载限制,其故障电流小,常为5~30A,甚至更低(荧光灯电弧故障电流有效值约为0.1A),以至于现有保护体系无法实现对串联电弧故障保护,是现有电气保护体系的漏洞之一,存在潜在电气安全隐患。串联电弧可分为“好弧”和“坏弧”,如电弧焊机、有刷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电弧及插拔插座时产生的电弧常称为“好弧”;其他非按人类意愿或控制产生的电弧称为“坏弧”。对电弧故障进行检测时,不应将“好弧”误判为电弧故障,进而切断电源造成不必要损失。 实时准确检测串联电弧故障,并切断故障电路是避免电弧持续燃烧以至于酿成火灾等事故的有效途径。依据电弧发生时所产生的声、光、电、磁等特性,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电弧特性。以电弧电、磁特征作为检测方法输入,实验研究了电弧故障,分析说明串联电弧与并联电弧,交流电弧与直流电弧之不同;在频域展开电弧特性研究,指出故障电弧特征量多集中在2-200kHz频段。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非线性负载增多,传统基于电弧“零休”等特性的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采用AR参数模型对低压电弧故障进行检测,并给出回路识别参考矢量;采用小波熵分析电弧故障,指出若小波熵值大于0.002则可判定发生电弧故障;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建立电弧故障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电弧故障检测与分类。 注:输入参数的提取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1)负载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特性;(2)开关插拔产生的正常电弧电流特性现实中我们在拔、插插头的瞬间也会产生电弧,它们持续的时间短,在瞬间就熄灭了,不连续也不影响线路中设备的正常工作,几乎不会因此产生火灾而威胁环境的安全;(3)故障电弧(接触不良)的电流特性。主要是由于线路绝缘层老化、绝缘损坏或者短路等原因而产生的电弧。这种电弧持续时间长,电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对周围环境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是需要预防制止的电弧,也称为故障电弧。 一、采用高频特性的低压电弧故障识别方法(2016.6) 摘要:针对不同类型负载的电弧故障,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熵的电弧故障普适性检测方法。运用小波变换提取电弧故障发生时在电流过零点附近产生的高频信号,采用该高频信号的小波熵表征电弧故障的突变信息,并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小波熵进行分类,实现对电弧故障的有效识别。 引言:电弧故障是引起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电弧故障检测方法多基于电弧产生的弧光、弧声、温度等物理参数,但是线路中电弧故障位置的不确定性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应用。电弧电流测量的便利性使其成为电弧故障检测的理想参数。 传统电弧故障的识别方法主要基于电弧电流的谐波占有率分析法,小波提取电弧电流故障特征的时频分析法以及基于自回归模型参数的识别方法等。其局限性在于:因为电弧故障位置不确定,电弧电压无法测得;负载类型繁多且连接方式不同,难于可靠区分电弧故障与正常负载电弧。 本文运用小波分析提取电弧故障发生时电流过零点附近1.25 MHz~2.5MHz的高频信号,以此高频信号的小波能量熵作为识别参数,借助支持向量机对电弧故障信号进行识别,以期获得具有适应于大多数负载及负载混联时电弧故障识别的普适性检测算法。

熵的定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班级:能源14-3班 姓名:王鑫 学号:1462162330

熵的表述 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下标“可逆”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逆。单位质量物质的熵称为比熵,记为S。熵最初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一个反映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参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根据大量观察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下述表述方式:①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②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所接受的热量转变为功(即无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③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热量dQ由高温(T1)物体传至低温(T2)物体,高温物体的熵减少dS1=dQ/T1,低温物体的熵增加dS2=dQ/T2,把两个物体合起来当成一个系统来看,熵的变化是dS=dS2-dS1>0,即熵是增加的。 熵的相关定义 1.比熵:在工程热力学中,单位质量工质的熵,称为比熵。表达式为δq=Tds,s称为比熵,单位为J/ (kg·K) 或kJ/ (kg·K)。 2.熵流:系统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由热量流进流出引起的熵变。熵流可正可负,视热流方向而定。 3.熵产:纯粹由不可逆因素引起的熵的增加。熵产永远为正,其大小由过程不可逆性的大小决定,熵产为零时该过程为可逆过程。熵产是不可逆程度的度量。 熵增原理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熵增加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它比开尔文、克劳修斯表述更为概括地指出了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方向;同时,更深刻地指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统计规律,因此只适用于大量分子构成的系统,不适用于单个分子或少量分子构成的系统 实质:熵增原理指出:凡事是孤立系统总熵减小的过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理想可逆的情况也只能实现总熵不变,实际过程都不可逆,所以实际热力过程总是朝着使孤立系统总熵增大的方向进行,dS>0。熵增原理阐明了过程进行的方向。 熵增原理给出了系统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孤立系统内部存在不平衡势差是过程自发进行的推动力。随着过程进行,孤立系统内部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总熵增大,当孤立系统总熵达到最大值时,过程停止进行,系统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这时的dS=0即为平衡判据。因而,熵增原理指出了热过程进行的限度。 熵增原理还指出如果某一过程的进行,会导致孤立系中各物体的熵同时减小,虽然或者各有增减但其中总和使系统的熵减小,则这种过程,不能单独进行除非有熵增大的过程,作为补

基于小波包的图像压缩及matlab实现

基于小波包的图像压缩及matlab实现 摘要:小波包分析理论作为新的时频分析工具,在信号分析和处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它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分析、数据压缩、语音识别与合成等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平面图像可以看成是二维信号,因此,小波包分析很自然地应用到了图像处理领域,如在图像的压缩编码、图像消噪、图像增强以及图像融合等方面都很好的应用。本文将对小波包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作以简单介绍。 关键词:小波包图像处理消噪 1.小波包基本理论 1.1 小波包用于图像消噪 图像在采集、传输等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噪声使得图像发生降质,图像消噪的目的就是从所得到的降质图像中去除噪声还原原始图像。图像降噪是图像预处理中一项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其作用是为了提高图像的信噪比突出图像的期望特征。图像降噪方法有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频率域方法主要是根据图像像素噪声频率范围,选取适当的频域带通过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比如采用Fourier变换(快速算法FFT)分析或小波变换(快速算法Mallat 算法)分析。空间域方法主要采用各种平滑函数对图像进行卷积处理,以达到去除噪声的目的,如邻域平均、中值(Median)滤波等都属于这一类方法。还有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lee滤波、Kuan滤波等。但是归根到底都是利用噪声和信号在频域上分布不同进行的:信号主要分布在低频区域。而噪声主要分布在高频区域,但同时图像的细节也分布在高频区域。所以,图像降噪的一个两难问题就是如何在降低图像噪声和保留图像细节上保持平衡,传统的低通滤波方法将图像的高频部分滤除,虽然能够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但破坏了图像细节。如何构造一种既能够降低图像噪声,又能保持图像细节的降噪方法成为此项研究的主题。在小波变换这种有力工具出现之后,这一目标已经成为可能。 基于小波包变换消噪方法的主要思想就是利用小波分析的多尺度特性,首先对含有噪声的图像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对得到的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化处理,得到

熵及熵增加的概念及意义

熵及熵增加的概念及意义 摘 要:熵是热学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物理概念。自从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熵概念以来,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它已经超出物理学的范畴。本文从熵的概念出发,简述了熵的概念和意义及熵增加的概念和意义,促进我们对熵的理解。 关键词:熵;熵概念和意义; 一. 熵概念的建立及意义 1.克劳修斯对熵概念的推导 最初,克劳修斯引进态函数熵,其本意只是希望用一种新的形式,去表达一个热机在其循环过程所必须的条件。熵的最初定义建立于守恒上,无论循环是否理想,在每次结束时,熵都回到它最初的数值。首先将此过程限于可逆的过程。则有 0d =?T Q 图1-1 闭合的循环过程 公式0d =?T Q 的成立,足以说明存在个态函数。因此,对于任意一个平衡态,均可引 入态函数——熵:从状态O 到状态A ,S 的变化为 ? =-A O T Q S S d 0S 为一个常数,对应于在状态O 的S 值。对于无限小的过程,可写上式为 可逆)d ( d T Q S = 或 可逆)d (d Q S T = 在这里的态函数S 克劳修斯将其定义为熵。不管这一系统经历了可逆不可逆的变化过程,具体计算状态A 的熵,必须沿着某一可逆的变化途径。这里不妨以理想气体的自由膨胀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p V

设总体积为2V 的容器,中间为一界壁所隔开。 图1-2 气体的自由膨胀 初始状态时,理想气体占据气体为1V 的左室,右室为真空气体2V 。然后,在界壁上钻一孔,气体冲入右室,直到重新达到平衡,气体均匀分布于整个容器为止。膨胀前后,气体温度没有变化,气体的自由膨胀显然是一个不可逆的问题。对于此过程,是无法直接利用公式(1-1)来计算熵的变化的。但为了便于计算,不一定拘泥于实际所经历的路线。不妨设想一个联系初、终状态的可逆过程,气体从体积1V 扩展到2V 得等温膨胀。在此过程中,热量Q 全部转化为功W 。 ??===T W T Q Q T T Q d 1d ??===?V P V V T T W T Q S d 1d 2112ln V V nR = 计算中引用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nRT = NkT 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克劳修斯当时引进熵的意图及目标。熵作为基本概念被引入热力学,竟带来了科学的深刻变化,拓展了物理内容,这是克劳修斯所没有预料到的。 2.熵的概念 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用符号S 表示,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 3.熵的性质及意义 自然界中所有不可逆的过程不仅不能反向进行,而且在不引起其它条件的变化下,用任何方式也不能回到原来状态,这就表明,自发过程单向性或不可逆性并不由过程进行的方式和路径决定,而是由系统的初、终状态决定。所以,根据态函数的定义,不可逆的过程的单向性或不可逆性具有以上态函数的性质,因而熵就是用来表征这个态函数。熵的单位J/K 。熵具有以下两个性质: (1)熵是一个广延量,具有相加性。体系的总熵等于体系各部分的熵的总和。 (2)体系熵的变化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体系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另一部分是由体系内部的不可逆过程产生的。 熵的物理意义可以这样来理解,在孤立的体系中进行不可逆的过程,总包含有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进行的过程,平衡态与非平衡态比较,系统内运动的微观粒子更为有序,因此,系统的熵增加过程与从有序态向无序态转变有联系。熵越大的态, 系统内热运动的微观粒子越

熵增加原理

熵增加原理:在孤立系统中,一切不可逆过程必然朝着熵的不断增加的方向进行,这就是熵增加原理(principleof entropy increase)。 熵增加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它比开尔文、克劳修斯表述更为概括地指出了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方向;同时,更深刻地指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统计规律,因此只适用于大量分子构成的系统,不适用于单个分子或少量分子构成的系统。 编辑本段正文 利用绝热过程中的熵是不变还是增加来判断过程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基本原理。利用克劳修斯等式与不等式及熵的定义可知,在任一微小变化过程中恒有,其中不等号适于不可逆过程,等号适于可逆过程。对于绝热系统,则上式又可表为dS≥0。这表示绝热系统的熵绝不减少。可逆绝热过程熵不变,不可逆绝热过程熵增加,这称为熵增加原理。利用熵增加原理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得更深刻: ⑴不可逆过程中的时间之矢。根据熵增加原理可知:不可逆绝热过程总是向熵增加的方向变化,可逆绝热过程总是沿等熵线变化。一个热孤立系中的熵永不减少,在孤立系内部自发进行的涉及与热相联系的过程必然向熵增加的方向变化。另外,对于一个绝热的不可逆过程,其按相反次序重复的过程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的熵将变小。“不能按相反次序重复”这一点正说明了:不可逆过程相对于时间坐标轴肯定不对称。但是经典力学相对于时间的两个方向是完全对称的。若以-t代替t,力学方程式不变。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方程式允许某一种运动,则也同样允许正好完全相反的运动。这说明力学过程是可逆的。所以“可逆不可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相对于时间坐标轴的对称不对称的问题。 ⑵能量退降。由于任何不可逆过程发生必伴随“可用能”的浪费(见“可用能”)。对于绝热不可逆过程,熵的增加ΔS必伴随有W贬的能量被贬值,或称能量退降了W贬。(说明:对于非绝热系统,则系统与媒质合在一起仍是绝热的,因而能量退降概念同样适用。)可以证明,对于与温度为T0的热源接触的系统,W贬=T0ΔS。由此可见,熵可以作为能量不可用程度的度量。换言之,一切实际过程中能量的总值虽然不变,但其可资利用的程度总随不可逆导致的熵的增加而降低,使能量“退化”。被“退化”了的能量的多少与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的增加成正比。这就是熵的宏观意义,也是认识第二定律的意义所在。我们在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应尽量避免不可逆过程的发生,以减少“可用能”被浪费,提高效率。 ⑶最大功原理、最小功。既然只有可逆过程才能使能量丝毫未退化,效率最高,所以在高低温热源温度及所吸热量给定情况下,只有可逆热机对外作的功最大,这称为最大功原理。与此类似,在相同高低温热源及吸放热量相等的情况下,外界对可逆制冷机作的功最小,这样的功称为“最

现代熵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现代熵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简述了热学熵的理论及其统计解释,介绍了熵增原理,最大最小熵原理,对现代熵理论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致冷技术上的应用作了浅显 的说明,使人类意识到加强熵观念以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及生态环境的必 要性,最后讲解了现代熵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对我的启发与影响。 关键词: 现代熵现代熵理论现代熵与人类社会现代熵与生态环境 现代熵与致冷技术制冷技术现代熵理论的应用对我的启发 正文: 一. 现代熵理论的基本概念 1. 热熵的基本概念 克劳修斯引入了状态函数熵,记为 S。他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得出 : 对于一个封闭系统 , 可逆过程的熵变 dS与系统从外界所吸收的热量 dQ和系统的温度 T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dS = dQ T 上式称为熵的克劳修斯关系式。由此定义的熵称为热力学熵 (或宏观熵 , 克劳修斯熵 ) 。 2. 统计熵 (或玻尔兹曼熵 )的概念 在克劳修斯给出热力学熵的定义以后 ,玻尔兹曼又从微观 (气体动理论 )的角 度 , 深入研究了状态函数熵 , 给出了一个统计物理学的解释。在等概率原理 的前提下 , 任一给定的宏观状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的数目称为该宏观状态的热力学概率 , 用 Q表示。据此 , 玻尔兹曼对气体分子的运动过程进行了研 究 ,将熵 S和热力学概率Ω联系起来得出 S∝ lnΩ的关系 ,在 1900年由普朗克引进比例常数 k而成为 S = klnΩ。这就是统计物理的玻尔兹曼熵 关系式 ,其中 k为玻尔兹曼常量。由此定义的熵称为统计熵 (或玻尔兹曼熵 )。二.现代熵理论的原理 现代熵理论有熵增加原理,最大最小熵原理等。 1. 熵增原理: 处于平衡态的孤立系统的熵增加原理在定义熵的概念以后 ,克劳修斯把热 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用式中等号对应可逆过程 , 大于号对应不可逆过程。即在绝热过程中熵不可能减少,这就是熵增原理。

小波包分解

一、 首先,小波包的一些基本的基本要弄懂,就是小波包是从原始信号,分级向下分解。如下 图所示。 这就是小波包树,其中节点的命名规则是从(1,0)开始,叫1号,(1,1)是2号,,,,依此类推,(3,0)是7号,(3,7)是14号。每个节点都有对应的小波包 系数,这个系数决定了频率的大小,也就是说频率信息已经有了,但是时域信息在哪里呢?那就是 order。这个order就是这些节点的顺序,也就是频率的顺序。 比如,节点的排序是 1,2,3,,,,14,那么频率就按先1号的频率变化,后2号的, 再3号的,,,然后14号的。 图1 来看一个实例: 采样频率为1024Hz,采样时间是1秒,有一个信号s是由频率100和200Hz的正弦波混合的,我们用小波包来分解。 clear all clc fs=1024; %采样频率 f1=100; %信号的第一个频率 f2=300; %信号第二个频率

t=0:1/fs:1; s=sin(2*pi*f1*t)+sin(2*pi*f2*t); %生成混合信号 [tt]=wpdec(s,3,'dmey'); %小波包分解,3代表分解3层,像图1那样,'dmey'使用meyr小波plot(tt) %这个就是画出图1那个图,可以用鼠标在上面点 wpviewcf(tt,1); %画出时间频率图,如图2 图2 现在开始解释:x轴很简单,就是1024个点,对应1秒,每个点就代表1/1024秒,x轴诡 异一下,最后一个数就是1. y轴上显示的数字对应于图1 中的节点,从下面开始,顺序是 7号节点,8号,10号,9号,,,,11号节点,这个顺序是这么排列的,这是小波包自动排列的,不用管。只要知道怎么查看这个order就可以了。然后,y轴是频率啊,怎么不是100Hz和300Hz呢?原因就是MATLAB这里没有显示频率,显示的是order,频率我们要 自己算,怎么算呢。我们的采样频率是1024Hz,根据采样定理,奈奎斯特采样频率是 512Hz,我们分解了3层,最后一层就是 2^3=8个频率段,每个频率段的频率区间是 512/8=64Hz,对吧,那看图2,颜色重的地方一个是在8那里,一个在13那里,8是第二段,也就是 65-128Hz之间,13是第五段,也就是257-320Hz之间。这样就说通了,正好这个 原始信号只有两个频率段,一个100一个300。如果我们不是分解了3层,而是更多层, 那么每个频率段包含的频率也就越窄,图上有颜色的地方也会更细,也就是说更精细了, 大家可以自己试试。将3改为6试试。由于原始信号的频率在整个1秒钟内都没有改变, 所以有颜色的地方是一个横线。

熵增大原理的应用

最大熵法在股票交易中的应用 1 术语 1.1 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其表述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又称"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1.2 熵增加原理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也就是说,在孤立系统内对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保持不变;对不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这个规律叫做熵增加原理。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熵的增加表示系统从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演变,也就是从比较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向更无规则,更无秩序的状态演变。熵体现了系统的统计性质。 1.3 反应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阿伦尼乌斯公式中的活化能区别于由动力学推导出来的活化能,又称阿伦尼乌斯活化能或经验活化能)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即为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2 熵的解析 2.1 初始理解: 第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说法)虽然繁多,但都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一个共同本质,即自然界的一切自发过程都有“方向性”,并且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第二,热力过程的方向性,是可以用“熵”来衡量的,也即孤立系的一切实际过程,其总熵是增加的,理想条件下(即可逆),总熵不变. 第三,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系统总是力图自发地从熵值较小的状态向熵值较大(即从有序走向无序)的状态转变,这就是隔离系统“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观物理意义。 2.2 熵的哲学

小波包分解

%%%%%%%%%%%%%%%%%%%%%%%%%%%%%%%%%%%%%%% %%小波包分解程序%% m=load('300_30.txt'); 导入文件名为300_30的txt文件N=length(m); for i=1:N-1 ; q(i,1)=m(i,1); end; d=q'; s1=d; change=1000; [c,l] = wavedec(d,3,'db4'); %提取小波分解后的低频系数 ca3=appcoef(c,l,'db4',3); %提取各层小波分解后的高频系数cd3=detcoef(c,l,3); cd2=detcoef(c,l,2); cd1=detcoef(c,l,1); %对信号强制消噪 cdd3=zeros(1,length(cd3));%第三层高频系数cd3全置0 cdd2=zeros(1,length(cd2));%第二层高频系数cd2全置0 cdd1=zeros(1,length(cd1));%第一层高频系数cd1全置0 c1=[ca3,cdd3,cdd2,cdd1];%建立新的系数矩阵 s2=waverec(c1,l,'db4')%为新的分解结构 %[thr,sorh,keepapp]=ddencmp('den','wv',d); %s2=wdencmp('gbl',c,l,'db4',4,thr,sorh,keepapp); %subplot(413) %plot(1:change,s2(1:change)); %title('默认软阈值消噪后信号') figure(1) subplot(9,2,1) plot(1:change,s1(1:change)) title('原始信号') ylabel('S1') subplot(9,2,2) plot(1:change,s2(1:change)) title('强制消噪后信号') ylabel('S2') wpt=wpdec(s1,3,'db1','shannon'); %plot(wpt); %重构第三层个节点小波系数 s130=wprcoef(wpt,[3,0]);

生活中的熵增加原理

生活中的熵增加原理 1153814 夏涵宇 熵增加原理是热力学中极其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具体表述为“在孤立系统中,一切不可逆过程必然朝着熵的不断增加的方向进行”。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熵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分子运动领域,被广泛用于任何做无序运动的粒子系统,也用于研究大量出现的无序事件。我们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蕴含着这样的原理。 比如说如今已经的到广泛运用的洗衣机。人们为了使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而发明了这一工具,从表面上看来,它提高了我们洗衣服的效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然而我们往往都忽略掉了,在洗衣机的使用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是不可再生的,为了生产这些电能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此外还有在生产、运输洗衣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废气等都排放向了环境,并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造成了实际上的环境的无序。 也就是说,在以洗衣机为代表的人类为了方便生活而发明的机器的使用过程,都体现着熵增加的原理。我们以为将眼前所能见到的地方打理的光鲜有序便是好的,然而终究没能跳出自然规律的运行法则,我们的环境其实一直在向着无序的方向发展。 与此相同的实例还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各个方面体现着。 一、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人们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四季如春的空调,便利的地铁汽车、手机、电脑,等等。实际上,它们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周围环境带来更多的废气、噪声、电磁波等污染。根据熵增加原理,每当消耗一定有效的能量、使城市更有序运转的同时,周围环境的熵就会增加。少数人享受的便利和舒适,往往是在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获得的。 从熵增加原理出发,社会需要发展,必须从外界获得能量来维持其耗散结构,必然会有能量的散发造环境的熵增加,而熵增加对于地球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环境的熵增加意味着自然灾害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水旱灾害的增加、土壤的沙化、疾病的增加,等等。因此,在追求美好生活、寻求经济发展的同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一、熵的起源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后不久,首次从宏观上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Entropy来自希腊词,希腊语源意为“内向”,亦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另有一说译为“转变”,表示热转变为功的能力)。在中国被胡刚复教授(一说为清华刘先洲教授)译为“熵”,因为熵是Q除以T(温度)的商数。 他发表了《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一文,在文中明确表达了“熵”的概念式——dS=(dQ/T)。熵是物质的状态函数,即状态一定时,物质的熵值也一定。也可以说熵变只和物质的初末状态有关。克劳修斯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严格证明,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For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in an isolated system, the thermodynamic state variable known as entropy is always increasing.),此即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便可以从数学上表述为熵增加原理:△S≥0。在一个可逆的过程中,系统的熵越大,就越接近平衡状态,虽然此间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者是转化的能量却是越来越少。 但是克劳修斯在此基础上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应用于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的观点:宇宙的熵越接近某一最大的极限值,那么它变化的可能性越小,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热寂说至今仍引发了大量争论,没有得到证明。 二、熵的发展 在克劳修斯提出熵后,19世纪,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1872年奥地利科学家玻尔兹曼(L. E. Boltzmann)首次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律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这也称为是熵的统计学定义。 玻尔兹曼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兹曼熵公式S=k(lnΩ),k=1.38×10^(-23) J/K,被称为玻尔兹曼常数;Ω则为该宏观状态中所包含之微观状态数量,或者说是宏观态出现的概率,一般叫做热力学概率。玻尔兹曼原理指出系统中的微观特性(Ω)与其热力学特性(S)的关系,后来这个伟大的等式被刻在他的墓碑上。 三、熵的应用 自从Clausius提出熵的概念以来,它在热学界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提及这个概念,我们往往把它与热力学定律,熵增原理,卡诺循环等联系在一起,除了热学之外,从它的宏观、微观意义出发,它还被抽象地应用到信息、生物、农业、工业、经济等领域,提出了广义熵的概念。熵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在热学领域对熵进行一个基本的探讨。 (一)、熵的定义(Definition) 1.宏观:宏观上来说,熵是系统热量变化与系统温度的商。(A macroscop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flow into a system and the system's change in temperature.)这个定义写成数学关系是:

熵shang 释义 1: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2: 科学技术上用来描述、表征体系混乱度的函数。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3:熵是生物亲序,是行为携灵现象。科学家已经发明了测量无序的量,它称作熵,熵也是混沌度,是内部无序结构的总量。 英译entropy 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熵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后来在,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第一次将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来。 [编辑本段]历史 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循环过程都都适用的一个公式:dS=(dQ/T)。 对于绝热过程Q=0,故S≥0,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绝热过程中单调增大。这就是熵增加原理。由于孤立系统内部的一切变化与外界无关,必然是绝热过程,所以熵增加原理也可表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它表明随着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其熵单调增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熵的变化和最大值确定了孤立系统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熵增加原理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1948年,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一文,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编辑本段]熵函数的来历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它并未涉及能量转换的过程能否自发地进行以及可进行到何种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量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发生其他变化;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