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在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上,有两个学派值得关

注,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从20 世纪20 年代至20世纪80 年代是这两个学派的共同起源阶段,20世纪80 年代后这两个学派则分别强调能力和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分道扬镳。

、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起源及演进

20世纪20 年代,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

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企业内部成长论。1959 年艾迪斯?彭

罗斯在她的《企业成长论》一书中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1957 年塞尔慈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提出“自我创造积累论”也是

能力学派的一个渊源。1982 年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中

的演化理论》一书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和罗曼尔特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提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1984 年沃纳菲尔特发表的论文《企业资源学说》标志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两个流派,他们都建立在企业

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派是资源基础论,以沃纳菲尔特发表

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为开端,经过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德姆塞茨、库勒、皮特瑞夫、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派则是能力学派,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这一派以

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开端,经过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苏安、福斯、兰格路易斯、贺尼等人的发展,成为另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能力学派和核心竞争力

1.能力学派对核心竞争力的观点。能力学派是一种强

调以企业生产经营,经营能力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该学派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二是以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

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 。因此这种“核心能力”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

”。

节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而后一种观点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两种“能力观”虽然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体现的特有能力,但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而后者则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

能力理论认为,最终产品的竞争是表象,现代企业的竞

争本质上是企业核心能力之争。有学者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及其关系做如下比喻“一个实行多角化的

经营公司犹如一颗大树,树干和主树枝是核心产品,较小的支撑和稳定性的根部系统就是核心能力” 。就本质而言,企业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绩效,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持续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行动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是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在顾客眼中,这种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标志;能力理论强调,以动态眼光看待和建立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可以共享的技术或能力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是不断培育出独特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技能和能力,并将他们应用到各种最终产品上;能力理论认为,组织适应的发展过程是演进式的,企业竞争力更多的是依靠渐进的创新,以更有效地利用已有的企业能力而不是跳跃式的大调整,表明能力具有继承性和时空局限性;组织能力源于“路径依赖” ,企业曾拥有的独特历史对其形成组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有赖于学习机制,如重复实践、犯错误和组织间的合作等。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经营能力和过程所特有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

树枝是事业单元,树叶、花和果实就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2.对能力基础观的评价。在能力基础观看来,企业核

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具有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企业持续获得较之竞争者

给顾客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面对全球化的新一轮竞争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管理层不再从终端产品的角度看问题,而应从核心胜任的角度看问题。短期内,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自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特性;但从长期看,竞争力来自这样一种能力: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培植能孵化预料不到的产品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者将公司范围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合并为使各业务可以迅速适应变化机会的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区别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极其重要,因为全球竞争是在这三个层次

上同时展开的,而每一个层次的竞争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也是联结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的根本途径。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此相应,企业必须进一步使其在核心产品制造与销售方面所占份额最大化,否则核心能力的提高和延伸将受到限制。为了有效地识别和开发竞争对

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以美国的GTE 和日本的NEC 两家公司为例,论证了战略架构的重要性。

战略架构是未来的路线图,它指明需要培养哪些核心能力以及这些核心能力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创建一个战略架构可迫使组织确定和发展跨事业部的技术联系和生产联系,而这些联系将为组织提供一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资源学派与核心竞争力

1.资源学派对核心竞争力的观点。1984 年沃纳菲尔特

在《企业资源学说》文中正式提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

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罗曼尔特认为企业间的效率、利润差异来源于企业内不确定的特殊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隔离机制” 。巴尼在《公司资源和持续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认为,所谓资源,是指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之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资源又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并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来源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而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挖掘和培养企业有价值的、稀缺的、无法仿制的、又难以替代的战略资源。资源的不可仿制性源自企业发展的历史因素

(路径依赖性)、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模糊性和资源本身的社会复杂性。巴尼指出,战略资源在企业之间分配不均且不能完全流动,这种差别会长期存在。在长期竞争中,有形资源总在不断地耗散与重建,故此所谓的战略资源主要指无形的、体现在组织的规章制度与流程中,外化为员工的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由企业的核心使命、价值观所引导,凝固在人们心智中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迪瑞克斯和库尔

(1989)在巴尼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战略性资产是在

段时期里遵循一组连贯政策的累积性结果(连贯政策的前提

条件是外部环境、内部组织的连续性适应过程,这个适应过

程的发生机制是企业正确的定位和行业的渐进式发展)。换句

话说,带来持续核心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不是可交易的资产流量,而是通过在一段时期内所选定时间路径的资产流量所积累起来的战略资产存量。企业为在产品市场上有效竞争所必需的资产存量只能通过具有连贯性的投资才能积累出来,即被内生地发展出来。库勒指出资源学说既考虑企业外部的产业环境分析又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分析。如果说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培育和发展是赢得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事前”有效识别战略性资源从而确保投资决策的连续性及组织一致性与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性。柯利斯和蒙哥马利在《资源竞争:90 年代的战略》

文中提出,企业资源存量和积累新资源的速度及其使用方式,决定着企业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战略。

对企业资源的价值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产业环境,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所谓的企业资源是公司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公司可以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由于每个企业的资源组合不同,因此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样的公司。只有公司拥有了预期业务和战略最相匹配的资源,该资源才最具价值。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建立公司独特的有价值资源。并认为公司的边界由环境和拥有的资源决定。

2.对资源基础观的评价。在资源基础观看来,企业的

可持续核心竞争力来源于选择性资源的积累和配置以及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如果企业先于竞争对手实施基于战略资源的竞争战略,就称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资源基础观将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战略资源视为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资源”

资源代表了存量分析,战略代表了流量分析;资源(能力)

有路径依赖性:人们过去的资源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有的资源优势所带来的报酬决定了资源积累的方向,在战略制定时必须考虑到资源(能力)的这种约束力或惯性作用;资源代表了企业已有竞争力的基础,但仅靠资源并不足以确保企业获得或保持可持续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能力充分发挥资源的杠杆效应;资源观由于过分依赖均衡分析,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缺乏对资源产生过程的分析。忽视了资源转换的作用,这一转换过程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随着环境变化的加速,静态的资源价值判断标准已不能适应企业动态竞争的需要;同时,资源学派没有分析在不同市场、行业竞争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力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北伟)

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三部分宝铁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铁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铁优势分析: (1)宝铁管理比较规范。宝铁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铁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铁业务高效。宝铁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

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铁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铁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铁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铁项目组与宝铁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铁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铁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铁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铁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铁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铁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铁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铁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铁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铁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铁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铁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铁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铁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85.9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 量要求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铁优良的人力资源。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小、产品品种少、市场面狭窄、资金不足、产品粗糙、促销不力等。 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 引言 前段时间,我们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项目最新员工花名册等信息收集,统计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管理层次等内容。在结合科学的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显示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现状与问题,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结构分析法,提出了人员优化的对策。 一、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即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调查、统计和归类分析。根据以上资料的收集,为保证人员比例结构分析的有效性,我们分析对象范围的界定主要是以员工在岗与否为标准的,这样就排除了历年来的内退员工和非在岗员工。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 1、公司人力资源总体情况 经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20日,北方公司在岗在编人员共894人,专业技术人员共601人。其中,土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412 人,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共31 人,经营专业技术人员共47 人,物资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共41 人,财物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共70 人。 2、土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土木相关的412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结构是:公司领导层及项目领导层人员共56人,试验岗位共45 人,测量岗位共43 人,在

机关相关岗位共26 人,在项目技术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岗位工作人员共242 人。 学历结构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员共143 人,学历为大学专科的人员共247 人; 年龄结构为:25岁及以下共149人,26岁到30岁共156人,31岁到35岁共49人,36岁到40岁共36人,40岁以上12人; 工龄结构为:3年及以下的共201人,4到6年103人,7到10年32人,11到15年54人,16到20年13人,20年以上9人。 职称情况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人员共34 人,具有工程师职称人员共60 人,助理工程师职称人员共110人,其他均为技术员。 3、具体分析土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1)公司领导层及项目领导层人员共56人,含公司领导及内聘职务8人以及项目领导班子成员47人。 高级工程师2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共42人,专业均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 年龄结构为:30岁及以下共10人,31岁到35岁共19人,36岁到40岁24人,40岁以上3人。 (2)从事试验专业人员共45 人。38人是土木相关专业毕业的,7人其他专业毕业。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33人,中专学历8人。工龄在5年以下的25人,6到10年的6人,10年以上的14人。 其中有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的仅7人,试验检测员仅10人。 (3)从事测量专业人员共43 人。专业为测绘工程或工程测量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华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技术。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具备先进的技术,华为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近40000名研发人员),保证了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是其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先进的技术也使得华为公司的产品具有了卓越的品质。 2、良好的企业文化。华为人普遍认为,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在企业物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靠文化资源,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发展。华为公司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人们提供最先进的电信设备和服务,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华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主要有: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聚焦、创新、稳健、和谐。华为内部面向市场的态度是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团队之间合作的一致性提供了内在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耗,使得协同效应达到最大化,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推动了华为公司的发展。 3、合理的组织结构。华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分布呈哑铃型结构,研发和市场各占40%,行政和生产人员只占20%;在华为公司内部实行二维结构,即按战略性事业划分的事业部和按地区战略划分的地区公司,同时又建立了完善的沟通机制,保证了组织的灵活性。这样构筑了华为卓越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结合就构成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华为公司的发展。 4、最普遍的客户关系,即卓越的客户响应。华为公司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去,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在身边和华为的工程师沟通,每当集中采购时,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和意见,构筑了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成功地构建了卓越的客户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客户,推动了华为公司的发展。 5、低成本研发。华为是全球化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主要竞争对手是全球先进的电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讲课讲稿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网络高等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企业核心竞争力 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中小企业也逐渐建立起来。在竞争力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目前,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一个企业中,核心竞争力是这个企业能够胜过其它企业的最有利的优势。现如今,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逐渐的复杂起来,同时竞争的对手也逐渐的强大起来,显然怎样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生存力

目录 引言 (5)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5) 1.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5) 1.2国外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6) 1.3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7) 2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 (8) 2.1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8) 2.1.1人力资源 (8) 2.1.2管理体系 (8) 2.1.3企业的技术 (8) 2.1.4企业的外部环境 (8) 2.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9)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9) 3.1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低下 (9) 3.2中小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认识不准 (9) 3.3产品及市场竞争力 (10) 3.4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10) 4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4.1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11) 4.2识别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11) 4.3维护和提升不够 (12) 4.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12) 5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12) 5.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13) 5.2实现规模经营,优势互补 (13) 5.3优化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13) 5.4规划员工职业生涯 (1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最新某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 1.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公司现有员工162人,其中,全职人员71人,劳务工及兼职人员91人;管理人员14人,占8.6%;市场人员9人,占5.6%;技术人员16人,占9.9%;行政辅助人员35人,占21.6%;生产人员88人,占54.3%。根据公司人员结构比例,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本符合公司议定程度,以及相应管理需求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行政辅助人员可适当调减。公司现有人员年龄比例分别是35岁以下人员111人占70%,35—40岁人员18人占9%,40以上人员33人占21%。

(1)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指包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车间主任在内的14人。 公司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管理人员年富力强,平均年龄38岁,

(3)市场人员

3.上半年度用人成本 公司上半年度合计发放薪资173.4万元,薪资费用率为9.44%,月平均人数164人,人均薪资0.1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薪资发放增加了49万元,增长率39.4%,人员增加24人,增长率16.8%,业绩增加266.9万元,增长率20.27%,其中因管理人员增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这与公司的人才结构调整有关。详细见附表 第二部分工作总结 上半年度工作主要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及考核目标展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 理,强化优胜劣汰,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机制,并以劳动合 同续签为契机,完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人事管理工作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取效益,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不合格人员留用将会阻 碍企业的发展,前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及有效的考核方案,对8人进行劝退工作,让他们走的高高兴兴;同时成功引进12名大学生,其中有5人已作为重点培养对

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综述

文学院1208班何习文011210018 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者和管理者们对于女性的认识逐渐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深刻思考女性在领导和管理领域发挥着的越来越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作用。过去那些看似不合适领导岗位的女性性和格特质开始成为人们对新的领导者的要求和期待。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总结,评述国内外女性领导研究进展。为更好的研究女性领导力做准备。 【关键词】女性领导力 一、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对男性的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力模式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的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提出“角色一致”理论,详细解释女性的性别角色与领导力角色之间的矛盾。认为男性特征更多表现为代理性格,女性则表现为社团性格。 Scott和Brown研究发现当女性领导者展现代理角色,而男性领导者展现社团角色时,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说明了参与者不希望出现性别角色不一致的现象。在国内,宇长春以政府部门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解释两性领导风格存在差异的观点。屠立霞也发现男性企业家更偏向任务导向型,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偏向社会导向型,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共事等。 对两性领导风格和行为的差异性问题,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Ep—stein、Mats Alvesson等,他们认为用性别差异来解释领导风格的差异是缺少理论依据的。所以,对两性领导风格的差异性是否存在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或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是不同的行业组织中得出的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 二、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 早在1990年,Helgesen就提出了女性领导风格学说,认为女性领导关注沟通、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的成功。Judy B.Rosener在这之后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支持了Helgesen的观点。她提出男性多采用交易式的领导模式,并且倾向于使用组织所赋予的职位权力。而女性则更多采用变革式的领导方式。她更喜欢为组织设计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目标,让下属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 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

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

人力资源文献综述

行分析,变量由11方面组成,即招聘前对拟招聘岗位人员应具备的技能/资质/特征进行分析的比例;新员工中经过正式招聘程序录用的比例;招聘小组成员的平均人数;新员工在第一年平均接受培训的时间(天数);老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平均时间(天数);工作业绩在晋职中发挥作用的程度(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正式的绩效评估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每年根据个人绩效评估发放的奖金占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进行工作分析的岗位所占的比例;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态度调查的员工所占的比例;能够共享组织信息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本研究把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四个,即母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年限;企业的经营年限;企业规模,用员工人数反映;外商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国。研究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一组考虑刮过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经验,另一组考虑外商独资企业的经营年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使用层析回归分析法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 研究结果给本文的两个假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袭在所调查的外商独资企业的样本范围

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整合都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企业经营年限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整合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些,这与国外类似研究的结论不同,原因可能是:第一,中国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必须频繁变化竞争战略,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相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第二,由于外商独资企业要经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不猛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同西方国家相比,某些“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论显示未来的研究应当探索人力资源的单个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或使用确认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人力资源要素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文章局限性:首先是样本量小,第二是由于由同一位被访者同时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实

2015XX公司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人,占20.2%,基层84 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 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 46%,中专以及下占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 硕士学历。 ◆ 中层队伍的职称和资质结构分析:职称上8%为高工,13%为中级,17%为助工,62%还未获得任何职称。资质上有8位(33% )中层获得一级建造师。缺陷是:职称和资质持有率太低,有待提升。 (五) 基层队伍结构分析 ◆ 基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0.6岁,具体占比如下: ◆ 基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如下: ◆ 基层队伍工龄结构分析

领导力研究综述

领导力研究综述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着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 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 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 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 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 Nanus(1985)从 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 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公司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 力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某公司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某公司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 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某公司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 分析方法。SWOT 是“优势” (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机会”(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 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某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S:优势(Strengths )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某公司优势分析:

(1)某公司管理比较规范。某公司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某公司于2001年通过 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某公司业务高效。某公司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某公司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某公司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某公司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 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 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 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某公司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某公司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 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某公司项目组与某公司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某公司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 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 信心,愿意为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 学生姓名:李志伟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汪瑜 年月日

文献综述 1.概念的界定 1.1管理能力的定义 关于管理能力的定义,主要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和强调管理能力结果两个层面的含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层面的主要有:我国学者黄宝强在其《创新概论》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人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的总体活动能力。管理能力是人在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所展现的创新素质水平。’中国学者陶学忠在其《管理能力培育》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管理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个变革活动是指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这里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可以是对某些发明产生商业化应用新思想及新事物。也可以是根据社会实际产生的发明创造的设想及其发明创造以及进一步实施的商业化运作的活动能力。 1.2对领导力的理解 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企业经济。一般来说,“领导力(Leadership)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服从。”那么,到底领导力是什么呢?在更多的时候,真正的领导力应以获得的追随者的能力来衡量,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最后都要归结到获得追随者的能力,如果没有追随者,就谈不上什么领导,更谈不上领导力的发挥了。一般来说,获得的追随者愈多,领导力就愈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乔布斯作为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和前执行总裁,他不只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出色、全面的管理实践者。他的每一次苹果产品发布会和公众演说都备受关注和好评,并且也吸引了一部分学者对其演讲特点进行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卡迈恩.加洛于20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