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案例研究

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案例研究

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案例研究
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案例研究

前言

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1987年世界总人口突破了50亿,如今世界总人口又突破60亿,预计2025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85亿,如果不加以控制,世界人口将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在人口剧增的同时,供人类衣、食、住、行的自然资源消耗也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人口学家和人类学家深信,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和环境形成的压力已超过了地球可以承受的极限。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废水、废气,各类制成品在使用后又留下大量废弃物,对生态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生态系统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出现在人类发展和进步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就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的相互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开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次专题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临沧市域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制,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1.关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所著《生存之路》一书,书中首次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变化称为“生态失衡”,并提出区域承载力概念,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容量。1960~19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指导的研究小组,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进行探索,模拟人口增长、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复杂反馈关系,提出了“零增长”的发展模式。1980 年代英国科学家Sleeser提出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新方法:增加承载力的策略模型,该方法基于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义,综合考量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关系变化确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

国内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的明确出现,由刘殿生对秦皇岛市进行相关研究中建立。作者将大气、水、土地、海洋生物资源及大气环境、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环境承载力称作“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它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加权平均法来确

定综合承载力值。

综上可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是基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发展而来。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环境承载力研究则拓展了研究内涵。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质就是在相关资源承载力研究基础上叠加了环境容量部分,试图通过评价包括环境容量资源在内的资源观,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

2.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期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或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环境综合承载力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人类生活直接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等对环境的作用,它可通过人口作用强度(人口总数量与人口分布密度等)度量;间接作用则是人类为提高生存条件,通过一些间接手段利用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对环境的作用,它可通过投资强度(投资方向、总额与规模等)、排放污染物强度(排放总量与浓度等)度量。在经济、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间接作用往往占主导地位。

3.环境综合承载力对人口的限制

在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人口是矛盾的主体。面对严峻的人口态势,有关组织和政府日益关心全国的环境资源是否具有相应的生产潜力以满足未来人口健康生存的需求。人口需求与土地生产力,水源供给能力之间的平衡等是对该地区人口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当这一地区的实际人口低于或接近环境综合承载力时,该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比较和谐;当实际人口超过环境综合承载力时,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将更趋恶化。

4.本次规划展开“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内临沧正处在城镇快速发展,是城镇人口剧增的时期,临沧的人口与城镇用地规模能否与地区环境资源和谐共融是规划前期应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规划对临沧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探讨规划期内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作为确定市域与中心城区人口发展规模的限制条件。

二、临沧市资源承载力分析

1.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及内涵

所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就是指在将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在对生态环境不构成危害的条件下,某一区域内可利用水资源持续供养一个良性社会体系的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水资源承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时空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序上和区域上的涵义。不同的时空尺度,相同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是不同的。例如1立方米水在20年后和50年后所能生产的粮食数量或工业产值,由于用水水平不同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在青藏高寒区和东南暖湿区相同数量水的承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是一个将来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

②社会经济内涵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水平、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的用水结构等方面,因此可以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等社会手段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③持续内涵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表示区域水资源持续供给社会体系的能力,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持续利用。例如现今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便超过其承载能力,这种开发就是非持续的。另外持续的内涵还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是持续的。刘昌明院士在“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中提出需水量零增长的概念,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的约束而必然会导致需水量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是持续的,只是这时增长的形式不以资源量增加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出现技术进步型承载增长。

本规划研究在水资源供需分析基础上,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并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提出对策,支撑市域及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性。

(2)市域水资源承载分析

临沧市域平水年水资源总量172.1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7186立方米,高于云南省人均水资源量(5000立方米左右),远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水资源警戒线标准为人均1750立方米。在不同水资源标准条件下,对应的人口限值如表1-1所示。

考虑到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充沛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节约用水、集约发展的总体趋势,规划采用云南省现状人均500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标准。

由此计算,临沧市域水资源承载力为344万人。由于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临沧水资源总量变化较大,按照90%的保证率,规划期内临沧市域水资源承载力确定为300万人左右。

表1-1 不同水资源水平下临沧市域人口容量

中心城市所在地是临翔区,根据资料2009年临翔区水资源总量为11.45亿立方米(2009年属于少水年),考虑临翔区是市区,人均水资源量水平适度放低,按照水资源警戒线标准人均1750立方米,则临翔区人口限值为65.4万人;按照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的临界标志数值是1000立方米/人,则临翔区人口限值为114.5万人。

表1-2 不同水资源水平下临翔区人口容量

根据水利局提供资料,在中心城区周边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有5个水库(包括规划拟建的3个水库),总库容有7176万立方米,按照库容与可供水量1:2的标准计算,则这些水库可以供给中心城区水量约为1.44亿立方米。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规划期末采用二区中小城市居民综合生活用水定额为240升/人·日,则中心城区人口容量限值为59.8万人。

表1-3 中心城区可采用水源一览表

另外尚有1.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可以开发利用部分,由此临沧城的水资源可以满足更多人口的用水需求。

2.能源承载力

全市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且开发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大中型水电基地的良好条件,境内河流分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共有河长1公里以上大小河流836条。澜沧江、怒江干流流经临沧段的水电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约770万千瓦;境内中小水电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98.3万千瓦,经济技术可开发量为167.3万千瓦,合计共有937.3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约为400亿千瓦时左右。以全市域人均综合用电量700千瓦时/人.年计算(2008年为550千瓦时/人.年,考虑到未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节能技术的因素,规划适度提高人均综合用电量),规划仅考虑利用境内中小水电年发电量约有65亿千瓦时左右,可承载900万人左右。如果考虑澜沧江、怒江干流水电站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储量(也比较丰富),则容量更大。

3.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承载力是指“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限度”。根据《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现状耕地为529154公顷(793.731万亩),人均耕地为3.31亩;根据规划,规划期末耕地总面积为将不低于523200公顷(784.8万亩),基本农田不低于419500公顷(629.25万亩)。

如果按照国际警戒线0.80亩/人计,则耕地可容纳人口981万人,基本农田可容纳人口786万人左右;按照全国人均1.4亩左右的水平,则耕地可容纳人口560万人,基本农田可容纳人口45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云南全省平均人均保有量1.5亩计算(云南省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则耕地可容纳人口523万人,基本农田可容纳人口420万人左右。

同时,考虑到临沧具有区域特殊战略地位,把其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内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考虑,部分粮食消费量可能需要出口支援其他地区或者国家,但是总体上耕地约束的人口容量离现状人口规模有较大的空间,粮食产量对区域合理人口规模不构成短期限制因子,但必须确保国家对临沧市基本农田的保护数量。

4.建设用地与人口承载力

(1)土地利用现状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与怒江两大水系之间,其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①全市是以垂直地带为主、山间小盆地点缀其间的中山峡谷垂直地带性复杂地形,其中高原和山地约占临沧市土地总面积的92%,盆地约占8%。境内有老别山、邦马山两大山脉,怒江山脉余脉纵贯南北。

②人增地减,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临沧市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0~2009年总计增长了14.15万人;另一方面,耕地不断减少,全市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5566.95平方公里减少至2005年的5291.54平方公里,共减少275.41平方公里。全市山地多平坝少、坡度大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临沧市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基于同样的原因,耕地后备资源也十分紧缺;25度以上不宜垦耕地所占比重较大,

耕地总体质量较差,再加上因生态退耕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并且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数是坝区的良田好地,导致全市耕地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人增地减的逆向发展,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③全市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81%,土地利用率为86.19%,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比较大。在已开发利用的土地中,集约经营程度和产出效益都比较低,土地的生产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根据《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5年临沧市土地总面积为2362532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9945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43%,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529154公顷,占26.53%;园地面积为119221公顷,占5.98%;林地面积为1159762公顷,占58.14%;牧草地面积为3996公顷,占0.20%;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2435公顷,占9.15%。建设用地面积41586公顷,占1.76%,其他土地面积326378公顷,占13.81%。

(2)建设用地承载能力

根据《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临沧市域2005年城乡建设总用地33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282平方公里;规划2020年城乡建设总用地为373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83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290平方公里。规划2020-2030年的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按照2005-202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则至2030年规划市域城乡建设总用地为40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10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295平方公里。

①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

按照国际相关研究,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土地需求为人均140~200平方米(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国家标准是60~120平方米),大于或等于这个指标,才能满足人类的城市生活基本需求(包括交通、居住、绿化以及日常活动等)空间。规划取最低值人均用地140平方米,则《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可容纳总人口266.5万人,推算的2030年城乡建设用地可容纳289万人。

②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项指标法

表1-4 2020年和2030年各土地资源阈值下临沧市域人口容量表

根据《云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纲要稿》,规划确定市域城镇人均用地为100平方米以内,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在160平方米以内。《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可容纳城镇人口83万人、农村人口181.25万人,共可承载市域人口264.25万人。推算的2030年建设用地可容纳城镇人口110万人、农村人口184万人,共可承载市域人口

294万人。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口将会向建设用地较为集约的城镇集中,土地承载人口能力将会随之逐步提高。

(3)本次总体规划2030年人口规模的建设用地需求

根据本规划对临沧市域城镇规模的研究,规划期末2030年临翔区人口将达到56万人,凤庆人口49万人,云县人口48万人,永德人口38万人,镇康、双江、耿马、沧源人口15~20万人,孟定片区人口13.5万人,人口总量为280万人,城镇人口总量将达到169万人,农村人口总量达到111万人。

根据《云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纲要稿》,规划确定市域城镇人均用地为100平方米,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在160平方米以内推算,2030年临沧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169平方公里,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为177.6平方公里,城乡建设总用地控制在346.6平方公里。

《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83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29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总用地为373平方公里。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总量范围内,但是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两者之间需要进行较大的协调对接,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并积极推动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

三、临沧市环境容量分析

1.绿色空间与人口容量

区域绿色空间能够发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遏制沙化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区域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氧源。因此,绿色空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区域人口承载能力。

根据《临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市域土地的分析,2005年临沧市域林地主要分布在市域众多山体上,总面积11597.6平方公里;园地面积1192.2平方公里,绿色空间总面积达到12789.8平方公里。

依据国内其它城市对区域绿色空间承载能力的研究,在不考虑空气流动的情况下,要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每人至少需要200平方米绿色空间(不计算城镇内部绿地),考虑到规划临沧要建成“滇西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临沧还要负担区域性的生态绿色空间平衡与保护,由此规划临沧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按照2000平方米计算(放大10倍)。由此推算,临沧市域共有林地、园地等绿色空间12789.8平方公里,按每人2000平方米标准计算,临沧市域绿色空间承载力为650万人左右。

2.大气环境容量分析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否能够承载控制年污染物排放量的要求。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

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要求,临沧所在区域为二类功能区,执行二级年日均浓度标准。

在《临沧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确定按照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要求,经测算到2015年临沧全市二)控制在5.76万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5000吨。而截止2009年氧化硫(SO

2

底经国家环保部最终核查认定,临沧市二氧化硫(SO

)排放量为3608吨,氨氮

2

)为的排放总量为952.28吨。由此按照2015年大气环境容量中二氧化硫(SO

2

现状排放量的16倍左右、氨氮为现状排放量的5倍左右。由此可见临沧市的大气排放容量大大超出现状排放量,说明临沧市的大气环境容量尚有较大的空间,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临沧市空气质量多年来稳定保持二级,中心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稳定在良好水平。规划随着绿化面积扩大、对建筑工地和散装物料运输与装卸管理的加强,扬尘和降尘也有所减少;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使空气中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也有降低,且生态市建设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通过实现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强化环境管理,环境空气质量将可能进一步好转,同时大气环境污染与区域大气环境运移有很大相关性,故临沧市大气环境容量不对临沧市人口承载力构成短板限制。

3.水环境容量分析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水体功能目标约束下,某一特定水体控制单元所能容纳的某一污染物的限值。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不但受社会经济活动对水体功能要求约束,还与河流自身水体特点及污染物类型等有关。这个定义的水环境容量实际上指的是水体最大纳污能力。

规划至2030年要求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在《临沧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确定按照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要求,经测算到2015年,临沧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3万吨、氮氧化物(NO X)排放量控制在12000吨以内。而截止2009年底,经国家环保部最终核查认定,临沧市COD排放量分别为2379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176.46吨。由此按照2015年水环境容量中化学需氧量(COD)为现状排放量的2.2倍左右、氮氧化物(NO X)为现状排放量的2.9倍左右。由此可见临沧市的水环境排放容量大大超出现状排放量,说明临沧市的水环境容量尚有较大的空间,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临沧市流域水质历史以来基本上都能达到水域功能区水质要求,规划通过采用清水开源节流,污水控源导流,并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等措施,收集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由此规划水环境质量应当得到进一步改善,由此临沧市的水环境容量不对临沧市人口承载力构成短板限制。

4.土壤环境承载力

目前临沧市的土壤环境是比较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近年来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一部分耕地受到了污染;临沧经济近年发展所依托的中小企业,其中一部分生产中使用过有害、有毒等危险化学品原料,或在生产中产生危险性中间产物或直接生产危险性化学品,这些有害、有毒物质堆放在地上或流失可能造成一定范围的土地污染,导致一些城镇工业用地也受到一些化学品污染。

在临沧市未来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中要达到相应的土壤质量标准,保持现状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保障土壤对临沧市人口承载力不构成短板限制因子。

四、临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对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分析,从资源承载力角度,市域水资源承载力为300万人(中心城区60万人)、土地承载力为420万人、能源承载力900万人(仅本地中小水电能源)、2020年建设用地与人口承载力为265万人(通过推演的2030年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满足289万人)。从环境容量角度,市域绿色空间承载力为650万人,其余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对市域总人口暂不构成限制性因素,但是需要加强相关污染控制和治理措施。因此,未来制约临沧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建设用地与人口承载力,预测承载能力为289万人,这也与临沧自然环境优良、能源充足,但可建设用地相对短缺的基本判断相一致。

临沧市域广大,资源承载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内部差异,因此市域产业与人口布局应综合考虑生态、资源等限制因素,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表1-5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 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 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 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 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土地资源承载力 根据本次郭坑园区总体规划可知,开发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2.11 hm2,其中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97.07 hm2,新增建设用地152.67 hm2。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需要漳州市龙文区提供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保障。 本次郭坑园区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见表5.1-1及图5.1-1。 表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情况表 图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类型构成图

本次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将逐步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工业用地将大规模的引入郭坑。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及下表。 表5.1-2 规划实施前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 图5.1-2 郭坑园区规划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 根据《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2010~2020年,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151 h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不超过1289h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超过528 hm2,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73 hm2。 表5.1-1 龙文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从郭坑园区开发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量和《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给出的区域土地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到2020(规划中期),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52.52 hm2,约占龙文区建设用地总量的3.25%,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量的3.65%;规划中期(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8.12 hm2,占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5.41%。郭坑园区建设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靠占用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来满足供给需要,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的农用地规模为龙文区所给调控指标的5.44%,所占比例较小,并且被占用的耕地中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因此,环评认为本次郭坑园区到规划中期(2020年),即《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年限时,龙文区的土地资源存量可以承载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是实施不会影响《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耕地、园地和基本农田面积等保有量指标的实现。但是,郭坑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占用有条件建设区的,应按规定进行报批和调整,杜绝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在龙文区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调整的过程中,在龙文区土地资源可以承载的前提下,也应适当考虑郭坑园区园区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以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5.2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区域水资源能够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随着时间和空间转换,水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配置紧密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依据供水量分析和需水量预测结果,分析可利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需求总量的关系,评价水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及用水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等方面的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 刘栋 (41406057,法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 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已经完成了各省的主题功能区的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能够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经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够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进”、“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 万艳芳 201302411101 【摘要】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如此一来,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游环境承载力的进程、科学内涵、特征、功能、组成体系及成就与不足,并预测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承载指数;持续发展 注:文章主题的确定来自于今年国庆节三峡大坝旅游区免费新规的出台,带动了游客“井喷,以及去年黄金周因人气太旺而发生游客滞留事件的九寨沟景区,使我不能忽视旅游环境超载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自己对环境承载力知识的浓厚兴趣,更加坚定我了解旅游承载力的决心。首先进入中国知网,选择文献全文,输入“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进而出现大量关于旅游承载力的文献,然后挑选需要的材料即可。 引言 随着国内旅游业市场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本文将综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国内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最早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红红(1983)在《城市规划》中,对“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刘振礼和金健(1985)的“特定区域旅游规模”

天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今天,蔡老师为我们分析评价了“天津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天津市的资源环境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蔡老师通过对天津市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的分析,分别选取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限制较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若干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提供基础支撑的目的。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的选取,并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在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分析法,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各因素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部分因素承载力高低落实到空间分布。 天津市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2-10米之间(大沽高程),最高峰为蓟县和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土壤分布从山地、丘陵、平原到滨海,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和盐土五个主要土类。并且,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历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资源十分充足。 201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有12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7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607元;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514亿元,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3年,天津市耕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5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乡用地3192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所能容纳的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 考虑一般做法,结合天津市资源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影响显著的指标,又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3级指标因素和10个具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

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7、大气容量的计算方法(3种):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 A-P值法特点: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粗略估算制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该法原则只适用于大气SO2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参考方法。 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信件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其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周边发展的影响。 线形优化法: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土地资源 5.1.1 规划土地资源需求量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0%。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具体变化情况见表5.1-1。 从规划后的土地使用情况来看,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用地范围内工业建设用地面积将新增加33.2782hm2。评价区范围内的农用地的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其中农用地(包括基本农田)将完全消失。目前规划范围内的炉铺村上铺、下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规划实施后,加工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将不再存在,将给这些居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土地资源损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变得突出,多余

的劳动力将不得不依托加工集中区的建设,转职成为进厂务工人员,以寻求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5.1.2 区域土地资源供给量 本规划区在浦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位置见图5.1-1和图5.1-2。根据《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30)》,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见表5.1-2。 5.1.3 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 (1)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压力分析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hm2,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7.0016hm2,规划期内需新增工业建设用地面积33.2782hm2。规划实施后,还导致农用地减少54.4097hm2、林木地减少0.471hm2。 根据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实施所需的土地资源量中,农用地调整量在浦城县土地利用调整量范围内。但是,本次评价是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积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 积影响评价方法 1、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到()的原则要求。 A.集中供热 B.环境自净能力 C.污水集中处理排放 D.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2、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等因素有关。 A.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B.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 C.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D.区域内污染源以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 3、交通规划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资源开发、产业集聚、城镇布局与空间结构改变等影响属于()。 A.复合影响 B.诱发影响 C.间接影响 D.最低限度及饱和限度影响

4、常用的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和步骤中,应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其一般选取的指标与承载力的大小成()关系。 A.正比 B.反比 C.线性 D.非线性 5、《某新城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适宜环境人口承载力的估算则采用()方法。 A.单目标决策 B.模拟估算 C.多目标动态决策 D.趋势分析 6、水环境容量是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按()方面计算水环境容量。 A.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B.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C.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

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D.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问的输入响应关系 7、环境承载力分析确定的约束条件不包括()。 A.自然资源条件 B.社会条件 C.生态建设要求 D.经济条件 8、常见的环境累积影响评价的方法有()。 A.核查表 B.网络法 C.现场咨询法 D.环境数学模型法 9、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对评价一项规划的()类型的影响更为适用。 A.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 B.空气和水体质量 C.自然保护区域的休闲使用 D.野生生物数量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3): 354-35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9715868.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9715868.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KXCX3-SW-331);中国科学院领域前沿项目(S220017) 作者简介:姜加虎(1962-),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湖泊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 jiangjh@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9715868.html,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姜加虎,黄 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摘要:洞庭湖湖内冬枯水季节,有芦苇面积530 km 2,草地面积800余km 2,泥滩地面积367 km 2,天然水域面积约993 km 2。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具“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面貌和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压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承载力;生态;环境;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P941.78;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3-0354-04 洞庭湖作为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段唯一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联的大湖,正担负着维系区域水沙平衡、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等的多重任务和压力。公元以来,洞庭湖区历经河网沼泽平原和沧海桑田的变迁,其生态功能既调蓄了长江干流巨额的超额洪量,也承担了长江干流巨额的泥沙淤积,同时支持了区域农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并且维系着江湖的水域生态平衡,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藏了长江中下游水系珍贵的物种基因[1] 。 1 承担着长江干流超额洪水的蓄滞洪压力 历史上,长江中游大水年份的超额洪水有云梦泽调洪,云梦泽演变为江汉平原后,超额洪水靠洞庭湖和洪湖等湖泊调洪,而洪湖等通江湖泊尽堵后,仅剩洞庭湖单独调节中游长江洪水。因此,若将荆江入洞庭湖的分流穴口全部堵闭,则一般洪水也将超过荆江两岸目前的堤防高程,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将更为频繁,也更加难保防洪安全。由此可见,洞庭湖承担着繁重的分蓄长江超额洪水的任务。据1933~1991年资料,洞庭湖四口分流多年平均洪峰流量22359 m 3/s ,约占宜昌多年平均洪峰流量(51374 m 3/s )的44%。洞庭湖区在历史上实际发生的洪水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1.1 四水发生大洪水,而同期四口分流流量不大 这类洪水,如1926年7月上旬,湘江的长沙段最大日平均流量达19800 m 3/s ,沅江的常德段日平均流量24200 m 3/s 米,澧水的乔家河段日平均流量6050 m 3/s ,资水的益阳段日平均流量9000 m 3 /s ,造成四水洪峰严重遭遇,但同期长江的洪水并不大,长江枝江站的最大洪峰流量仅40000 m 3/s ,而且洪峰流量出现在一个月之后的8月中旬。另外,1915、1924、1958、1964、1970和1974等年的洪水,也均属于这种类型。 1.2 长江洪水很大,但同期四水流量不大 该类型洪水最突出的例子是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是年洞庭湖区一片汪洋,而四水的洪水均不见历史记载。又如近期1981年的洪水,也具有这种类型的鲜明特点,该年7月中旬,长江上游发生了建国以来的特大洪水,7月19日洪峰传 播至宜昌,洪峰流量达72000 m 3/s ,比1954年的52000 m 3/s 洪峰流量还大20000 m 3/s ;而同期洞庭湖四水的洪水却很小,且洞庭湖底水不高,从7月17~22日,城陵矶水位由29.54 m 上涨至31.70 m ,洞庭湖共调蓄洪水水量约72.9×108m 3,正由于江湖两大水系未发生不利的洪水遭遇,加之洞庭湖调蓄才未出现大的灾害。另外,1958、1974和1987年洪水也属于这种类型。 1.3 四水和四口洪水遭遇 该类型洪水一般表现为洪水洪峰流量主峰与次峰的遭遇,峰头与峰尾的遭遇,这是洞庭湖区较为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洪水。这类洪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四水、四口入湖组合洪峰同期很大,四水主峰稍推迟,或四口主峰稍微提前出现的条件下,洪水过程往往是前峰未落后峰又至,形成连续性重叠复峰。这种组合情形,其破坏性极大,通常造成湖区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1996年特大洪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是年7月1日至8月10日,洞庭湖出现了四水、四口组合的连续性重叠复峰。7月1~4日,长江上游及洞庭湖区沅、澧两水上游普降大到暴雨,澧水流域平均降雨量达171 mm ,西洞庭湖区的津市站3日22时洪水位42.60 m ,超过警戒水位1.00 m ;七里湖的石龟山站洪水位42.50 m ,荆江分流洪道的松滋河安乡站洪水位38.10 m ,它们均超过警戒水位0.80 m 以上。7月8~11日,暴雨中心又移至湘、资两水的上游,至11~12日四口、四水出现第一次洪峰,入湖组合洪峰流量34000 m 3/s ,出湖洪峰流量28000 m 3/s ,洞庭湖调蓄洪峰流量约6000 m 3/s ;13日20时城陵矶出湖口的七里山站水位涨至32.41 m 。7月13~14日,长江和资、沅两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又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四口洪峰与资、沅两水的洪水遭遇,洞庭湖出现了第二次组合洪峰流量,17日8时七里山洪水位达33.74 m ;18日20时入、出湖洪峰流量分别为51000 m 3/s 和42000 m 3/s ,由于洞庭湖先期被第一次洪峰流量注满,因此仅调节削峰17.6%。7月19~20日,长江和资、沅、澧三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再次发生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交替反复降雨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2006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一、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一)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05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3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河川径流量为1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8亿m3,重复水资源量为6.73亿m3。地表水资源量11.3亿m3中,沁河流域占58.5%,丹河流域占23.6%。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72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但在华北地区,特别是与其他煤炭主产地相比,属相对富水区。 表1 晋城市水资源情况表(单位:km2、m3) 目前晋城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76亿方(见表1),2004年,晋城全市总取水量为2.04亿方。由于晋城市地形复杂,加之缺乏大型地表水控制工程,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较少,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沁河上游规划一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水库设计总容量为3.89亿方,可供水量约为2.1亿方,与之配套的有晋城城市引水工程,供水管线从张峰水库到晋城地区。如果坚持节水战略,目前的水资源可以支持晋城市2010年GDP实现1000亿的目标。 晋城市2004年总取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取水0.28亿立方米,工业取水1.03亿立方米,农业取水0.73亿立方米(包括农村人蓄吃水0.24亿立方米)。按用水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为0.48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取水0.27亿立方米,占56.25%,丹河流域取水量0.18亿立方米,占37.5%,其它区取水0.03亿立方米,占6.25%;地下水取水量1.56亿立方米,(含深层岩溶水0.82亿立方米以及阳电提取岩溶泉水0.38亿立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 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 01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02人口规模下各种□03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 0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05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2.影响因素 (1)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由区域中的“□ 06短板”即最□07紧缺要素决定的。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08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09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 (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 10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11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2)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 12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

1.判断正误。 (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 (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 2.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A.地形B.水源 C.植被D.能源 答案 B 解析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3.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 二、人口合理容量 1.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01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不妨碍□ 02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 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03资源的状况、□0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1.判断正误。 (1)资源环境承载力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2)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发展中国家应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2.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 答案 B 解析我国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也小。相反,我国东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规划师杂志社2019/7/24 空间规划类术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承载水平。 是判断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工作的前提。此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都得到了应用, 而且被逐步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所重视。 (2)2010年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等具体要求。 (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受到高度重视。 报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5)2013年11月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作为中央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列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 (7)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要求开展两个评价,编制空间规划,要基于国土本底条件和评价先定格局,各类空间规划跟着大的格局落定。 (8)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要求,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 (9)2017年5月27日,环境保护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更是明确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的划定原则。 (10)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一系列战略决策,凸显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之重视,以“双评价”为前提和基础,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基本共识。

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案例研究

前言 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1987年世界总人口突破了50亿,如今世界总人口又突破60亿,预计2025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85亿,如果不加以控制,世界人口将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在人口剧增的同时,供人类衣、食、住、行的自然资源消耗也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人口学家和人类学家深信,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和环境形成的压力已超过了地球可以承受的极限。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废水、废气,各类制成品在使用后又留下大量废弃物,对生态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生态系统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出现在人类发展和进步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就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的相互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开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次专题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临沧市域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制,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1.关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所著《生存之路》一书,书中首次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变化称为“生态失衡”,并提出区域承载力概念,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容量。1960~19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指导的研究小组,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进行探索,模拟人口增长、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复杂反馈关系,提出了“零增长”的发展模式。1980 年代英国科学家Sleeser提出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新方法:增加承载力的策略模型,该方法基于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义,综合考量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关系变化确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 国内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的明确出现,由刘殿生对秦皇岛市进行相关研究中建立。作者将大气、水、土地、海洋生物资源及大气环境、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环境承载力称作“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它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加权平均法来确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1-04T09:59:58.4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张耿洲[导读] 摘要:在区域环境系统的弹性限度范围内,以限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为基础,定量分析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或对其进行定性,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区域环境的方式。 广东东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523000 摘要:在区域环境系统的弹性限度范围内,以限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为基础,定量分析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或对其进行定性,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区域环境的方式。笔者叙述了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如何对环境承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估算,随后引用实例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关键词:区域环境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估引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对市政规划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主要指的是在各级市政府进行相应的规划后,分析规划内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对整个规划开展之后会对区域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予以预测和分析,同时综合考虑对规划开展后可能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带来的影响,对规划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特定状态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及特定的区域内,环境可承受人类进行日常活动的阈值。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运动状态,结构组成都会对区域内环境承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得出,分析环境承载力时的自变量至少有三个,分别为人类生活经济活动规模及方向(B)以及时间(T),空间(S)。因当前阶段并没有直接对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的函数公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常会构建指标体系分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 2 估算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 2.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之内,环境承载力在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保持在一定状态下的阈值或其之间的比值和差值。 (2)区域环境承载力各项指标的相对剩余率:以(1)中的剩余率比值和差值为基础,通过其计量模型可对去取环境中各项指标的相对剩余率进行计算。 (3)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以(2)中的计算结果为基础,采取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计算方式计算出其综合剩余率。 2.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权重值进行权重值的确定可运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两种方式。具体指的是运用层次分析法两两对比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并构建矩阵,最后计算比较矩阵中差异级别指标的具体权重值。 3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3.1 某市对于新区规划的基本情况某市的新区规划位置处于城市开发去和老城区的中间地带,总规划面积为32.50km2,预计整个工程的总周期在2016~2026年10年之间。某市政府计划将想inquiry建设成为一个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区,并在其中加入生态园林的构建,目的是将某市打造成一个一流的生态新区。对老城区的居住压力予以缓解,同时促进某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对某市新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3.2.1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在构建某市新区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市政府对新区的具体规划要求为基础,结合新区的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规划区域内对环境承载力予以定量分析的因子要选择区域内周边环境的表征指标和土地指标,人口指标以及区域内的污染检测数值等。具体指得是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和固体废物等五大类内12个项目指标进行整理和汇总,构建新区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新区规划区域内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3.2.2 对某市规划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1)确定权重值 如图1可见某市规划新区内的不同评价因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不同评价因子要合理的进行权重值的确定。这时,我们由上述提过的分层分析法将各个评价因子两两比较。按照对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构建一个由m(m=12)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的特诊进行特征向量的计算。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就是特征向量的计算结果。详情如表1所示。表1 环境承载力评价因子权重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