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gSnO 2 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AgSnO 2 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AgSnO 2 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AgSnO 2 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34卷第9期电子元件与材料V ol.34 No.9 2015年9月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Sep. 2015

Ag-SnO2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思芳1,王俊勃1,刘松涛1,杨敏鸽2,杨尔慧1

(1. 西安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 西安工程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 结合当前银基触头材料制备的研究现状,介绍了Ag-SnO2触头材料的传统制备方法——合金内氧化法和粉末冶金法,分析了各种新技术在传统制备工艺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Ag-SnO2触头材料的新型制备工艺,对比讨论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在现有制备技术的基础上,展望了Ag-SnO2触头材料制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Ag-SnO2电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综述;纳米技术;功能梯度材料;模板法;研究进展

doi: 10.141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7848031.html,ki.1001-2028.2015.09.006

中图分类号: TM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8(2015)09-0031-04 Preparation process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g-SnO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SI Fang1, WANG Junbo1, LIU Songtao1, YANG Minge2, YANG Erhui1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reparation of silver based contact materials, the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methods of Ag-SnO2 electric contact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such as internal oxidizing alloy powder and powder metallurgy.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process are analyzed. Domestic and foreign new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ilver based contact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reparation techniqu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of Ag-SnO2 electric contact materials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Ag-SnO2 electric contact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s; review; nanometer technology;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FGM); template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电触头材料在电器开关、仪表仪器中担负着通断电流的关键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开关电器的正常使用。在工作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气条件若超过电触头材料的起弧极限,就会形成电弧,电弧会产生瞬间的高能量,导致触头表面材料发生熔化、蒸发、喷溅、材料转移等,成为电触头的主要失效因素,理想的电触头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接触性能、加工制造性能等。电触头材料按材料特性和用途可分为轻负载、中负载、重负载和真空触头材料四大类。Ag-SnO2触头材料属于中负载触头材料,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新型银基电接触材料,广泛应用于低压电器中,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电弧侵蚀性以及抗熔焊性能,适用范围可达10~1 000 A,从而保证电器运行的可靠性。Ag-SnO2触头材料传统的制造方法可分为合金内氧化法(I/O)和粉末冶金法(P/M)两类[1-4]。但传统工艺制备的Ag-SnO2触头材料氧化物在银基体中易于团聚,二者间浸润性较差,导致Ag-SnO2触头材料的加工性能和耐电弧烧蚀性能降低[5-9],严重影响了触头材料的使用寿命。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复合掺杂等新型技术在Ag-SnO2触头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使粉末冶金工艺和内氧化工艺不断向前发展。除此之外,一些新型的触头材料制备方法也不断涌现出来。

本文简要分析了Ag-SnO2触头的传统制造工艺,阐述了各种新技术在传统制备工艺中的应用,介绍了几种制备Ag-SnO2触头材料的新型工艺,并展望了Ag-SnO2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发展趋势。

1 合金内氧化法

1.1 传统合金内氧化法

合金内氧化法是将固溶体合金在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使溶质元素形成氧化物,并均匀地分布在

收稿日期:2015-06-03 通讯作者:王俊勃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自然科学专项资助(No. 14JK1314);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No. CX2014042) 作者简介:王俊勃(1966-),男,山东潍坊人,教授,主要从事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E-mail: wangjb@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7848031.html, ;

思芳(1991-),女,陕西榆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银基电触头材料,E-mail: sifang0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7848031.html, 。

综述

32

思芳等:Ag-SnO 2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V ol.34No.9

Sep. 2015合金基体金属中。该法因工艺简单、成本费用低及触头性能优良,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20世纪50年代前期,Stymbock 提出了合金内氧化法[10],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在第七届国际电接触会议上公开了用合金内氧化法制备Ag-SnO 2电触头材料[11]。此后关于Ag-SnO 2触头材料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迅速地发展起来。合金内氧化法常规的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合金内氧化法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internal oxidation

合金内氧化工艺制备的Ag-SnO 2触头材料具有SnO 2颗粒细小、晶粒结构细微、强度硬度较高、耐电弧烧蚀性能和抗熔焊性能优异等特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制备过程中,氧从Ag-Sn 合金表面向中心扩散,因浓度梯度而造成材料自身组织不均匀,使材料在工作过程中电接触性能不稳定;(2)若Ag-Sn 合金中Sn 质量分数大于6%,生成的氧化膜会阻止氧进一步向Sn 内部扩散,添加In (铟)可以得到改善,但是In 的添加量有一定的限制且价

格昂贵,不利于内氧化制造工艺的发展[12];

(3)内氧化工序时间长,制备的触头材料硬度高,脆性大,后续加工较难,对形状复杂的产品难以加工。

近年来,通过多层复合、单面内氧化、添加元素、提高内氧化速度、细化氧化物粒子、增加氧化物在银基体中的弥散程度等方法有效地改善了以上问题[13-14]。日本住友金属矿业公司通过增加氧的扩散动力提出了高压氧化工艺:在大于10 MPa 的氧压下对Ag-Sn 二元合金进行高压氧化,所得材料中的SnO 2颗粒细小,弥散分布于Ag 基体中,在材料中心区域不会出现氧化物贫瘠层,并将Sn 的质量分数

提升至6%~10%[15-16],

但是同时也降低了触头的耐电磨损性和导电性。 1.2 粉末预氧化工艺

粉末预氧化工艺主要是在Ag-Sn 合金熔化后,将其液流破碎成细粉,合金粉末经内氧化后用一般粉末冶金法进行压制、烧结、挤压而成。印度的Amitabh Verma 等总结分析了合金内氧化法(I/O )和粉末冶金法(P/M )后提出了粉末预氧化工艺(P/O),该工艺兼有内氧化法和粉末冶金法的特点。典型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粉末预氧化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powder pre-oxidation

该工艺利用了快速凝固的优点,使材料的晶粒细化、微观结构不出现偏析,材料内部结构均匀,不会产生贫瘠区。制备的触头材料Sn 和In 的氧化物弥散分布于Ag 中,每一个内氧化颗粒都与富Ag 相连接,增大了流动性,电流更容易流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但该法所得材料的致密度和机械物理性能没有内氧化法制备的电接触材料高,不过在工艺周期、成本方面是一种优缺点相对折中的电接触材料制备方法。

2 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途径使SnO 2颗粒细密、均匀地被包覆在银基体中,使得材料在后续加工中产生的位错能够避开SnO 2颗粒的阻塞而在具有高塑性的银基体中进行迁移。该方法是制备

Ag-SnO 2的一种传统方法,

适用于制备任意组分的电接触材料,且易于调节材料的组织结构。制备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粉末冶金法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powder metallurgy

然而,粉末冶金工艺通过复压加工触头材料,材料致密度较低,氧化物在银基体中易于团聚,严重地影响了触头材料的使用性能。随着热挤压工艺在粉末冶金中的应用,促进了粉末冶金工艺的发展。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纳米技术、表面包覆等新技术应用于粉末冶金工艺中,使粉末冶金工艺重新焕发了生机。

2.1 化学共沉淀法

化学共沉淀法是选择Na 2CO 3或(NH 4)2C 2O 4等作为共沉淀剂,加入到含有Ag +和Sn 4+的混合盐溶液中,使金属离子同时以盐的形式沉淀析出,对其进行洗涤、焙烧或还原处理制取分散均匀的混合粉末,最后压制成型、烧结制得触头材料。该方法涉及到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2Ag + + CO 32– → Ag 2CO 3↓ Sn 4+ + 2CO 32– → Sn(CO 3)2↓ Ag 2CO 3 → Ag 2O + CO 2↑ Sn(CO 3)2 → SnO 2 + 2CO 2↑ 2Ag 2O → 4Ag + O 2↑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Ag-SnO 2触头材料第二相弥散均匀分布,电性能良好,但制粉工艺复杂,且因涉及湿法化学反应过程,各批粉末质量的稳定性较难控制[17]。 2.2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方法(MA )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

混粉成型烧结复压 退火

成品成品 清洗 内氧化 冲载 冷轧 熔炼 铸锭 表面加工 Ag 锭、Sn 锭、添加元素

热轧复合

复银

层成品 雾化后处理 等静压中频熔炼 粉体氧化 表面处理热轧复银 冷轧冲制 Ag 锭+Sn 锭烧

结挤压

第34卷第 9 期33

思芳等:Ag-SnO2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Benjamin在制备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中提出[18]。机械合金化是指金属或合金粉末在高能球磨机中通过粉末颗粒与磨球之间长时间激烈地冲击、碰撞,使粉末颗粒反复产生冷焊、断裂,导致粉末颗粒中原子扩散,产生合金化并形成新相[19],主要通过高能球磨法和反应球磨法实现Ag-SnO2粉体的制备。

Lorrainn等[20]对反应球磨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经济,Ag-SnO2触头材料性能尤其是电性能有较大的提高[21]。王尚军[22]通过高能球磨烧结-挤压工艺制备出了组织结构均匀的纳米Ag-SnO2线材,电导率比相同配比的常规材料增加了20.2%。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多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3反应合成法

反应合成法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原位合成Ag-SnO2电触头材料,反应式为:

Ag3Sn+2Ag2O→7Ag+SnO2

该方法获得的SnO2颗粒表面新鲜、洁净,与Ag基体具备了通过化学键结合的可能性,改善了SnO2颗粒与Ag基体的界面相容性问题。其原材料准备简单,制备工艺流程短,便于后续加工,制得的材料接触电阻小、寿命高。昆明理工大学陈敬超等[23]用该方法制备出的Ag-SnO2触头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在变形量小于20%的条件下进行冷加工,且具有较小的电阻率和优良的电寿命性能。

2.4表面包覆法

郑冀等[24]采用化学镀包覆法得到Ag包覆SnO2颗粒沉淀物,提高了SnO2的导电性,纳米SnO2颗粒在银基体中的分布均匀弥散,避免了因为SnO2富集而形成绝缘层导致接触电阻降低,减少了氧化物对基体的割裂作用,改善了触头材料的加工成型性能,提高了触头的使用寿命。王俊勃等[25-26]采用溶胶-凝胶法和高能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复合粉体,并加入一定的添加剂抑制SnO2晶粒长大,保证了纳米复合电接触材料生产过程中晶粒大小的稳定性,制出的触头材料抗拉强度、硬度有明显提高,且具有良好的抗熔焊性和较好的耐高温性能。

3Ag-SnO2触头材料制造的新方法

Ag-SnO2触头材料不断发展,制备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目前在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电弧多次作用下SnO2成分富集于触头表面引起接触电阻增大、温升高、加工性能和抗熔焊性能差等。随着一些新型Ag-SnO2触头材料制备方法的不断出现,不仅降低了银的使用量,而且制得了性能优良的触头材料。

3.1 等离子喷涂法

由于SnO2是高硬度、高切变模量的脆性增强相,这使得Ag-SnO2材料的塑性和延性很差,加工成型非常困难[27]。为解决这一问题,付翀等[28]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触头材料,首先,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n0.8La0.2)O2粉体,然后采用高能球磨工艺对Ag与(Sn0.8La0.2)O2进行混粉以制备喷涂用粉末,最后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纯Cu表面制备Ag/(Sn0.8La0.2)O2涂层。制备的Ag-SnO2触头材料涂层中纳米(Sn0.8La0.2)O2颗粒弥散分布在Ag基体中,涂层与Cu基体的结合强度较高,具有良好的耐电弧侵蚀性能。但是该方法在形状复杂的基体表面喷涂困难,且制得的涂层厚度难以控制。

3.2冷喷涂

Wang等[29]将高能球磨后的Ag-SnO2复合粉体喷涂在Cu基体上制得Ag-SnO2涂层,并对该涂层退火处理,测试结果表明,Ag-SnO2涂层显微结构均匀致密,涂层与基体之间结合紧密,表现出良好的抗电弧侵蚀性能。在冷喷涂过程中,由于喷涂温度较低,发生相变的驱动力较小,固体粒子晶粒不易长大,涂层气孔率很低,基体材料和涂层的热负荷很小,材料氧化少,消除了涂层中结晶化不均匀的现象[30-31],从而改善了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和机械性能,最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3.3 Ag-SnO2功能梯度材料

西南交通大学的郭自鹏等[32]采用流延法制备出了Ag/SnO2/ZnO w功能梯度材料,制备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流延法制备的梯度材料具有良好的梯度分布和特别的物理性能,在抗熔焊、抗电弧侵蚀等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性能,这使得通过不同的梯度构造来

图4 流延法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tape-casting

制备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电接触材料成为了可能。但是该方法制备的材料致密度低,层与层之间结合强度差,在触头接触压力的频繁作用下,机械磨损很大,因此,该方法制备的触头材料在基本物理性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4模板法

Vladan等[33]采用可溶性淀粉作为模板制得了SnO2纳米颗粒高度弥散于Ag基体中的复合粉体,

分散剂、黏结剂、均化剂

叠置、压制烧结薄层状坯体干燥、剥离流延成型

Ag和金属

氧化物粉体

超声分散

(1 h)

球磨搅拌、

混合(24 h)

过滤、真

空除气

34思芳等:Ag-SnO

2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V ol.34No.9

Sep. 2015

改善了Ag-SnO2触头材料的抗熔焊性能并减小了电侵蚀速率[34]。

该方法将SnO2纳米颗粒悬浮液加入到可溶性淀粉水溶液中,并与AgNO3溶液充分混合,烘干、煅烧后,淀粉模板消失[35],得到Ag与SnO2固态复合材料。再经冷压成形、烧结、退火处理。制得的Ag-SnO2触头材料密度高,孔隙率低,SnO2纳米颗粒在Ag中的分布均匀,显微硬度比传统混粉技术制得的材料高20%。但是模板法煅烧时易引入杂质,制备效率低、产量少,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4结束语

随着电器工业的发展,对Ag-SnO2触头材料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促使研究者在对现有工艺不断优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新型制备工艺。AgSnO2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的发展趋势为:

(1)对于内氧化工艺来说,优化现有的制备工艺,改善内氧化工艺中氧的扩散速度及扩散程度,在提高AgSnO2触头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维持较高的电导率。

(2)对粉末冶金工艺来说,将现有新技术应用推广,同时不断开发新型技术,进一步改善纳米氧化物粒子在银基体中的分布,提高氧化物粒子和银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润湿性;此外,还应不断简化AgSnO2触头材料的加工工艺,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3)目前电触头材料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节约用银。后期节银方面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a)寻找一种能够替代银基触头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推广应用的新型电接触材料,以减少银的用量,并形成工业化生产;b)通过完善触头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改善触头材料的组织、性能,提高触头的使用寿命和电性能,达到节银的目的;c)不断开发更多的新型制备工艺,制出性能优良的触头材料,推动我国电触头材料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景琴, 陆俭国, 温鸣. 银-稀土类氧化物触头材料的性能 [J]. 稀有

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1, 30(3): 205.

[2] 许福太, 陈敬超. Ag-SnO2触头材料概述 [J]. 材料导报, 2008, 22(12):

239-241.

[3] W ANG S, ZHENG T T, XIE M, et al. Internal oxidation thermodynamics and

isothermal oxidation behavior of AgSnO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J]. Rare Met Mater Engin, 2014, 43(4): 796-798.

[4] LIU X M,WU S L, Paul K, et al. Effects of coating proces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s [J]. Mater Chem Phys, 2006, 98(2): 477-480.

[5] SWINGLER J, SUMPTION A. Arc erosion of AgSnO2 electrical

contac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a break operation [J]. Rare Met, 2010, 29(3): 248-254. [6] YANG T Z, DU Z J, GU Y Y. Preparation of flake AgSnO2 composite

powders by hydrothermal method [J].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7, 17(2): 434-438.

[7] CHEN X H, JIA C C, LIU X B. Effects of silver powder particle siz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g-Yb2O3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J]. Rare Met, 2010, 29(4): 366-370.

[8] LIU X M, WU S L, PAUL K,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ano Ti-doped

SnO2 powders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J]. Mater Sci Eng ,2006, 426(2): 274-277.

[9] 周晓龙, 陈敬超, 孙加林, 等. AgSnO2触头材料的反应合成制备与大

塑性变形加工 [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6(5): 829-834.

[10] STYMBOCK M J.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US, 2796346 [P].

1957-06-18.

[11] SHIBATA A. Silver-metal oxide contact materials by internal oxidation

process [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aching Enrichment Certificate Program. New York: IEEE, 1974: 216.

[12] 李进, 马光, 孙晓亮, 等. 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基础与展望 [J].

电工材料, 2011(3): 3-9.

[13] ZHUANKE C. The effect of silver composition and additives on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AgSnO2 type contacts for the automotive inductive loads [C]//Proceedings of the 51th IEEE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 New York: IEEE, 2005: 37.

[14] WANG X H, ZOU J T, LIANG S H, et al. Effect of Y2O3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 [J]. J Ceram Processing Res, 2008, 9(6): 646.

[15] 张尧卿, 郑冀. AgSnO2电接触材料研究概述 [J]. 材料导报, 2006,

20(4): 53-58.

[16] 李立严, 詹亚萍, 陈京生. AgSnO2电触头材料制备技术综述 [J]. 电

工材料, 2008(3): 27-32.

[17] 叶家健, 熊惟皓, 徐坚, 等. 低压继电器用AgSnO2触头材料的研究

进展 [J]. 材料导报, 2007, 21(2): 87-90.

[18] ?MER G, ERTAN E.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tact performance of oxide

reinforced copper composite via mechanical alloying [J]. J Mater Proc Technol, 2009, 209(3): 1286-1290.

[19] 张代东, 郑建玉. 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材料 [J]. 铸造设备研究, 2004,

8(4): 18-20.

[20] LORRAIN N, CHAFFRON L, CARRY C, et al. Kine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nanocomposite powder Ag-SnO2 prepared by reactive milling [J]. Mater Sci Engin A, 2004, 367(2): 1-4.

[21] GOIA 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of silver-based composite powder for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and composite powder: US, 7566437 [P].

2009-07-28.

[22] 王尚军. 银氧化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23] 陈敬超, 孙加林, 张昆华, 等. 反应合成法制备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

[J]. 机电元件, 2001, 21(3) :17-20.

[24] 郑冀, 李松林, 高后秀, 等. 纳米氧化锡银基电触头材料的研究 [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3, 32(10): 829-831.

[25] 王俊勃. 化学共沉淀制备纳米复合AgSnO2电接触材料及其电弧特性

研究 [D].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2005.

[26] 黄锡文, 陈光明, 崔建华, 等. 溶胶-凝胶包覆法纳米AgSnO2电触头

材料研究 [J]. 电气制造, 2010(8): 70-74.

[27] WANG L, LIU W L, CHEN L S.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microstructur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Ag/SnO2 [J]. Appl Mech Mates, 2013,419:355-359. [28] 付翀, 王俊勃, 杨敏鸽, 等. 等离子喷涂Ag/(Sn0.8La0.2)O2涂层的组织

及电性能 [J]. 金属学报, 2013, 49(3): 325-329.

[29] WANG J, ZHOU X, LU L,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g/SnO2 coatings prepared by cold spraying [J]. Surf Coatings Technol, 2013, 236: 224-229.

[30] 吴杰, 金花子, 吴敏杰, 等. 冷气动力喷涂技术研究进展 [J]. 材料导

报,2003, 17 (1): 59-62.

[31] 李文亚, 李长久, 王豫跃, 等. 冷喷涂Cu粒子参量对其碰撞变形行为

的影响 [J]. 金属学报, 2005, 41(3): 282-286.

[32] 郭自鹏. Ag基梯度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质 [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33] VLADAN ?OSOVI?, ALEKSANDAR ?OSOVI?, NADE?DA

TALIJAN. Improving dispersion of SnO2 nanoparticles in Ag-SnO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using template method [J]. J Alloys Compd, 2013, 567: 33-39.

[34] HERINGHAUS F, BRAUMANN P, RUHLICKE D. On the improvement

of dispersion in Ag-SnO2 based contact material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 New York: IEEE, 2000: 203.

[35] WANG B, HAN N, MENG D, et al. Filter paper-templated preparation of

ZnO thin films and examination of their gas-sensing properties [J].

Particuology, 2011, 9(3): 253-259.

(编辑:曾革)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纪秀峰 1 引言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最早报导的是1910年由Thiel等人研究的InP材料。1952年,德国科学家Welker首次把Ⅲ-Ⅴ族化合物作为一种新的半导体族来研究,并指出它们具有Ge、Si等元素半导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特性。五十多年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砷化镓(GaAs)材料是目前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是仅次于硅的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能带结构,使砷化镓材料在微波器件和发光器件等方面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砷化镓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仍掌握在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等国际大公司手中,与国外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砷化镓材料生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 砷化镓材料的性质及用途 砷化镓是典型的直接跃迁型能带结构,导带极小值与价带极大值均处于布里渊区中心,即K=0处,这使其具有较高的电光转换效率,是制备光电器件的优良材料。 在300 K时,砷化镓材料禁带宽度为1.42 eV,远大于锗的0.67 eV和硅的1.12 eV,因此,砷化镓器件可以工作在较高的温度下和承受较大的功率。 砷化镓(GaAs)材料与传统的硅半导体材料相比,它具电子迁移率高、禁带宽度大、直接带隙、消耗功率低等特性,电子迁移率约为硅材料的5.7倍。因此,广泛应用于高频及无线通讯中制做IC器件。所制出的这种高频、高速、防辐射的高温器件,通常应用于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GPS全球导航等领域。除在I C产品应用以外,砷化镓材料也可加入其它元素改变其能带结构使其产生光电效应,制成半导体发光器件,还可以制做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表1 砷化镓材料的主要用途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7848031.html,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邓焕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6期 摘要:智能材料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近年来,关于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被频繁提及。由于智能材料具备着结构整体性强、可塑性高、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使用,首先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对智能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概述,然后对当前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对智能材料在未来的航空航天的应用前景中进行了进一步地展望。 关键词: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功能多样化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强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作为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环节的航天材料,近年来也不断有着新的突破,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智能材料的范畴中,智能复合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智能复合材料主要具备着:外界环境感知功能;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反馈功能;执行功能等。此外,由于当前智能复合材料都向着轻量化、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的设计结构以及使用用途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发展方向。而近年来国内外各国也均加快了各自在该领域的研发使用发展进度,主要的研究大方向还是集中在了智能检测、结构稳定性、低成本化等方向上,本文着重对相关部分进行系统性的概述与总结。 2 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的功能介绍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内外普遍利用智能复合材料以实现在降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自身重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其次根据复合智能材料具备智能检测自身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和自愈合等功能实现航空航天材料在微电子与智能应用方向的交叉发展。 2.1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检测方向的应用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传感器以嵌入的方式与原始预浸料铺层以及湿片铺层等智能复合材料紧密键合,最终集成在控制芯片控制器上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诊测、自我修复等供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不仅仅是符合材料的必要功能,复合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承受比传统应用材料更大外界机械压力[1]。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的铺放衬底,因此智能复合材料还可以实现对整个材料内部结构的状况进行收集并且将出现的诸如温度异常、结构异常、表面裂痕等隐患及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实现整个系统内部的检测与寿命预测,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美国的Acellent公司研发的缠绕型复合材料以压力感应的形式,按照矩形布线形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由于聚合物本身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等优点,其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减摩领域。本文综述了聚醚醚酮、聚四氟乙烯及聚酰亚胺等几种高聚物的摩擦磨损特点及其应用,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发展现状。指出目前聚合物基高性能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有效提高其综合性能。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可取代传统金属材料,成为全新的一类耐摩擦磨损材料。 论文关键词:高聚物,复合材料,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 1、聚醚醚酮(PEEK) 1.1 聚醚醚酮(PEEK)的特点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高性能热塑性高聚物,具有良好机械性能、抗化学腐蚀性和抗辐射性,显着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它可以在无润滑、低速高载下或在液体、固体粉尘污染等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刘良震(1980-),男,助理讲师, E-mail:ldcllfz@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7848031.html, 恶劣环境下使用。因而关于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聚醚醚酮是一种半晶态热塑性聚合物,为了改善其机械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常在其中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和碳纤维(FC)等材料,也可添加颗粒增强型材料或进行特种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当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互对磨时,通常在金属表面形成聚合物转移膜,其结构、成分均与原有的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不同,其性能、厚度及连续程度均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有重大影响[4]。 1.2 对聚醚醚酮(PEEK)摩擦性能的研究 章明秋等人[5,6]对聚醚醚酮(PEEK)在无润滑滑动条件下磨损产生的磨屑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醚醚酮(PEEK)的磨屑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与载荷的关系对应于磨损率与载荷的关系,能够反映聚醚醚酮(PEEK)磨损机制的变化。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载荷的增大,聚醚醚酮(PEEK)的磨损机制从粘着磨损为主伴随着疲劳-剥层磨损,进而转变为热塑性流动磨损。 张人佶等[7,8]利用扫描电镜、扫描微分量热仪、红外光谱仪、俄歇电子谱仪等分析手段系统的研究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滑动转移膜,结果表明:纯聚醚醚酮(PEEK)在滑动摩擦过程中形成不连续的转移膜。聚四氟乙烯(PTFE)的光滑分子结构有助于使转移膜更光滑,固体润滑效果也更好。在PEEK/FC30中,不仅加入PTFE,而且加入具有层状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7T16:11:48.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邵琪 [导读] 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邵琪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综述了近10 年来纳米氧化物的发展情况及各种制备方法及特点,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关键字:纳米材料;氧化物 前言: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材料具有极佳的力学性能,如高强、高硬和良好的塑性。例如,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同时也不牺牲其塑性和韧性。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对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如它的红外吸收谱频带展宽,吸收谱中的精细结构消失,中红外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 2 纳米氧化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微粒(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膜模拟法等.物理制备方法主要涉及蒸发熔融,凝固形变和粒径缩减等。物理变化过程,具体包括粉碎法、蒸发凝聚法、离子溅射法、冷冻干燥法、电火花放电法、爆炸烧结法等。化学制备纳米微粒(膜)的过程通常包含着基本的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原子组织排列,这种组织排列决定物质的存在形态。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γ射线辐射法、相转移法等。 2.1 物理制备法 2.1.1 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粒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2.1.2 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2.1.3高能机械球磨法 高能机械球磨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新的方法,1988 年,日本京都大学导了用该方法制备出了 Al -Fe纳米晶材料。高能机械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震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把金属或合金粉末粉碎成纳米微粒的方法。目前,采用该方法已成功的制备出了纳米晶纯金属(Fe , Nb , W , Hf , Zr , Co , Cr 等);不相溶体系的固溶体(Cu -Ta ,Cu -W ,Al -Fe 等);纳米金属间化合物(Fe -B , Ti -Al ,Ni -Si , W -C 等);纳米金属陶瓷粉等材料。 2.2 膜模拟法 吴庆生等人利用绿豆芽通过生物膜法合成纳CdS[1]。用这种方法制备纳米物质仅仅是个尝试,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对它的合成机理还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且与大规模生产还有一定距离。 2.3 化学方法 2.3.1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液相化学反应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最早采用的方法。赵辉等人在研究 PbO - Nb2O5 -KOH -H2O 体系中[2],发现采用共沉淀法可直接从水溶液中合成 Pb3Nb2O8 纳米粉。这种合成方法虽成本较低,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沉淀通常为胶状物,水洗、过滤较困难;沉淀剂作为杂质易混入;沉淀过程中各种成分可能发生偏析,水洗时部分沉淀物发生溶解。 2.3.2 分步-均一沉淀法 分步-均一沉淀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因此,加入的沉淀剂并不直接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让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均匀地、缓慢地析出,让沉淀物均匀地生成。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粒径为40 nm 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超细粒子,并在其表面包覆晶体粒径为10.2 nm 的氧化锌。 2.3.3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类经水解形式或者解凝形式形成溶胶物质,然后使溶质聚合胶凝化,经过凝胶干燥,还原焙烧等过程可以得到氧化物,金属单质等纳米材料,这样的方法称之为溶胶凝胶法。法具有所需反应温度低,化学均匀性好,产物纯度高,颗粒细小,粒度分步窄等特点,但是采用金属醇盐作为原料成本高,排放物对环境有污染。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工作开始于20 世纪 60 年代:可以制备一系列纳米氧化物,复合氧化物,金属单质及金属薄膜等。 2.3.4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是另一类重要的氧化物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采用容易通过热分解取出的多齿配合物,如柠檬酸为分散剂,通过配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得到高度分散的复合物前躯体,最后再通过热分解的方法去除有机配合体得到纳米复合氧化物。 2.3.5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PECVD)法 该方法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系统中,用高倍稀释硅烷和高倍稀释的掺杂气体(主要是磷烷和硼烷)作为反应气体,在射频和直流双重功率源作用下制备出掺杂纳米硅薄膜(nc-Si:H),并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Raman 散射、X射线衍射(XRD)、俄歇电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六大核心技术(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在各类传感器中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可靠、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压力、高度、加速度、液体的流量、流速、液位、压强的测量与控制。除此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水利、地质、气象、化工、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该技术是平面工艺与立体加工相结合,又便于集成化,所以可用来制成血压计、风速计、水速计、压力表、电子称以及自动报警装置等。压力传感器已成为各类传感器中技术最成熟、性能最稳定、性价比最高的一类传感器。因此对于从事现代测量与自动控制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熟识国内外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现代压力传感器以半导体传感器的发明为标志,而半导体传感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 : (1) 发明阶段(1945 - 1960 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1947 年双极性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此后,半导体材料的这一特性得到较广泛应用。史密斯(C.S. Smith) 与1945 发现了硅与锗的压阻效应[2 ] ,即当有外力作用于半导体材料时,其电阻将明显发生变化。依据此原理制成的压力传感器是把应变电阻片粘在金属薄膜上,即将力信号转化为

电信号进行测量。此阶段最小尺寸大约为1cm。 (2) 技术发展阶段(1960 - 1970 年) :随着硅扩散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在硅的(001) 或(110) 晶面选择合适的晶向直接把应变电阻扩散在晶面上,然后在背面加工成凹形,形成较薄的硅弹性膜片,称为硅杯[3 ] 。这种形式的硅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实现了金属- 硅共晶体,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 商业化集成加工阶段(1970 - 1980 年) :在硅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了硅的各向异性的腐蚀技术,扩散硅传感器其加工工艺以硅的各项异性腐蚀技术为主,发展成为可以自动控制硅膜厚度的硅各向异性加工技术[4 ] ,主要有V 形槽法、浓硼自动中止法、阳极氧化法自动中止法和微机控制自动中止法。由于可以在多个表面同时进行腐蚀,数千个硅压力膜可以同时生产,实现了集成化的工厂加工模式,成本进一步降低。 (4) 微机械加工阶段(1980 年- 今) :上世纪末出现的纳米技术,使得微机械加工工艺成为可能。 通过微机械加工工艺可以由计算机控制加工出结构型的压力传感器,其线度可以控制在微米级范围内。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加工、蚀刻微米级的沟、条、膜,使得压力传感器进入了微米阶段。 2 压力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动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光纤压力传感器[5 ]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趋势总结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每一种重大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材料已成为人类发晨的里程碑。本世纪中期单晶硅材料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使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超晶格概念的提出MBE、MOCVD先进生长技术发展和完善以及超品格量子阱材料包括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过去的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出现了以“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剪裁”为特征的新范畴,使人类跨入到以量子效应为基础和低维结构为特征的固态量子器件和电路的新时代,并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已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二大支柱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它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硅单晶材料 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当然还有以硅材料为基础的SOI材料,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绝缘体之意,这种材料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从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降低成本来看的话,增大硅单晶的直径,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只有材料的直径增大,电路的成本才会下降。我们知道硅技术有个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它的集成度就翻一番,它的价格就掉一半,价格下降是同硅的直径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大圆片上跟一个小圆片上,工艺加工条件相同,但出的芯片数量则不同;所以说,增大硅的直径,仍然是硅单晶材料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我们从提高硅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半导体材料的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精)

半导体材料的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精)

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领域的命脉,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无疑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焦点。半导体材料凭借着自身的性能特点也在迅速地扩大着它的使用领域。本文重点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程、性能、种类和主要的半导体材料进行了讨论,并对半导体硅材料应用概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概述。 关键词:半导体材料、性能、种类、应用概况、发展趋势 一、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程 半导体材料从发现到发展,从使用到创新,拥有这一段长久的历史。宰二十世纪初,就曾出现过点接触矿石检波器。1930年,氧化亚铜整流器制造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半导体材料开始受到重视。1947年锗点接触三极管制成,成为半导体的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50年代末,薄膜生长激素的开发和集成电路的发明,是的微电子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60年代,砷化镓材料制成半导体激光器,固溶体半导体此阿里奥在红外线方面的研究发展,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得到扩展。1969年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和超晶格量子阱的研制成功,是的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杂志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将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90年代以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砷化镓和磷化烟等半导体材料成为焦点,用于制作高速高频大功率激发光电子器件等;近些年,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得到突破,以氮化镓为代表的先进半导体材料开始体现出超强优越性,被称为IT产业的新发动机。 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突破,常常导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继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以硅基半导体为代表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和磷化铟为代表之后,在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宽带半导体材料.作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基半导体材料及其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了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飞跃,并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硅基半导体材料虽然在微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硅材料本身间接能带结构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随着以光通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2019年半导体材料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共17页

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68728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68728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cir/R_JiXieDianZi/81/BanDaoTiCaiLiaoDeXianZhuangHeFaZhanQuSh 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半导体材料是一类具有半导体性能、是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的重要基础材料,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019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收入达到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 0%,这是自2019年以来,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首次实现同比增长。台湾由于其庞大的代工和先进的封装基地,连续五年成为半导体材料的最大客户。 2019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收入达到了58.3亿美元。其中,2 019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仍达到13.2万吨,同比增长57%.硅片产能达到38GW,同比增长28%.硅片产量达到近88亿片,约占全球76%.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 19年版)认为,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优惠政策的吸引及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等等原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每年都保持30%的增长率。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关键原材料有几十种,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直接影响着集成电路的质量和竞争力,因此支撑关键材料业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最上游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刺激了多晶硅、单晶硅等基础材料需求量的不断增长。 随着世界半导体行业巨头纷纷到国内投资,整个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这也要求材料业要跟上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步伐。可以说,市场发展为半导体支撑材料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