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第4卷第2期2004年4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 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 IONAL T ECH NICAL COLLEGE Vol.4No.2Apri.2004[收稿日期] 2004-01-20

[作者简介] 全燕(1976-),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研究生。

#新闻史研究#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全 燕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细理张季鸾的思想脉络,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0向/以

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0的变化: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0到/国家的宣传

机构0的变化;在对政论时评的认识上,经由了/言论自由0到/言论统制0的变化;在道德观上,经由了/忠

于-主义.0到/服从统制0的变化。

[关键词] 张季鸾 5大公报6 新闻思想 自由主义 传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04)02-0104-04

辛亥苦命以来,旧中国报界风云际汇。在灿若繁星的报人英才谱里,张季鸾无疑绘写了颇具华彩的一章。综观这位传奇报人30年的报人生涯,在新记5大公报6主持笔政的15年后被后人视作是其事业的巅峰。作为5大公报6三位核心人物之一,张季鸾在总编辑的位置上笔耕不辍,有关新闻学专文约10余篇,里面表达的新闻思想对5大公报6的办报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这些新闻思想,有学者用/文人论政0来概括,[1]还有研究者将其定位为/自由主义职业报刊

理念0。[2]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均失之全面。细理张公的思想脉络,我认为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0向/以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0的变化。本文以时间为轴,试从变化的角度重新诠释这位报人的新闻思想。

一、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0到/国家的宣传机构0的变化 言论独立建立在经济独立之上。张季鸾早在1924年为5新闻报630年写纪念祝词时,就称赞

该报将报业/视为一种纯粹商业,不假政治之力,不仰人资助,独立经营以维持而发展0。[3]这种视

报馆为独立职业的思想也被张季鸾带到了5大公报6。众所周知,报馆的经营是5大公报6最具特色之处。张季鸾身为报馆的副总,对此更是津津乐道。他在为纪念5大公报6发行一万号而撰写的社评中说:/自英君敛之创刊,以至同人接办,本社营业,始终赖本国商股,不受政治投资,不纳外人资本。0[4]因此,张季鸾自信:/大公报的唯一好处,就在股本小,性质简单。没有干预言论的股东,也不受社外任何势力的支配。因此言论独立,良心泰然。0[5]曾在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也评价说:/大

公报报纸是一种在市场上竞争的商品,不是免费奉送的政治传单0。[6]然而,正如张季鸾曾感言的

/现代任何事业,无不受社会连带原则之支配0。象5大公报6这样在舆论界名噪一时、南北为之翘楚的显赫地位也无法幸免地为国难所累。抗日战争时期,5大公报6津、沪版被迫关闭,并先后辗转汉、渝、桂、港等地,报纸的商业性受到严重打击。这就促使张季鸾深切地体会到,国家不保,任何个人事业皆难立足。作为一位有着深沉爱国情感的知识分子,他沉痛地反思战时某些报馆消极、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并尖锐地指责某些养尊处优的报人国难临头,却/一面束手无策,一面依旧写些一知半解的文字,号称做舆论的工作。0[7]他认为,积极为国家作抗战宣传是战时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1938年10月,张季鸾借5大公报6被迫迁渝出版之机发表言论:/抗战期间,一切私人事业,精神上104

都应认为国家所有,,各业皆然,报纸岂容例外。0[8]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展开,张季鸾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的态度:

/本来信仰自由主义的报业,到此时乃根本变更了性质。就是抗战以来的内地报纸,仅为一种任务而存在,而努力,这就是为抗战建国而宣传。所以现在的报,已不应是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私人舆论机关,而都是严格受政府统治的公共宣传机关。0[9]

二、在对政论时评的认识上,经由了/言论自由0到/言论统制0的变化

大革命时期,少年张季鸾留学日本,适逢中国同盟会成立,他虽担任同盟会陕西分会5夏声6杂志的编辑,但却拒绝加入同盟会。他认为:/做记者的人最好要超然于党派之外,这样,说话可以不受拘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0[10]张季鸾的这种自由言论思想在他创办5大公报6时期有了进一步论证。他认为报纸的职责如果是完全为政府作宣传,一则会造成/人民神经久而麻痹,反使宣传失效0,此于政府不利;二则会使/全国言论界单调化,平凡化,根本上使人民失读报之兴味最后促使报纸失其信用0,此于报纸不利;[11]三则由于报纸乃/国民之耳目也,倘其所欲言者,报纸不能登,其所欲知者,报纸不能载,是耳目闭塞矣0,此于人民不利。在层层阐明之后,张季鸾得出结论:/报纸地位宜为一切人之喉舌,官民各方,孰有冤抑,皆得自由表现于报纸。0[12]简言之,其思想的核心就是/言论自由,反对统制0。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严峻的国势使张季鸾个人的民族情感骤然迸发,其言论态度也随之急剧直转。他反思到: /夫自由云者,最浅显释之,为不受干涉,其表现为随意发表,,国难如此,不论为日刊定期刊或单行本,凡有关国家大事之言论,其本身皆负有严重责任,,言论界人自身须作为负国家实际责任看,,此即所谓责任观念也。0[13]同时,/要保卫民族自由,必须牺牲许多部分的个人自由。0责任重于自由,个人服从民族。张季鸾审时度势,申明大义,认识到/任何私人事业,与国家命运不可分,报纸亦然,,更说不到言论自由问题0。[14]因此,5大公报6一反往日/人不隶党,报不求人0的傲气,表示/在汉在渝,都衷心欢迎检查,因为生怕记载有误,防碍军机之故0,并且/精神上将这一张报完全贡献给国家,听其统制使用。0[15]

三、在道德观上,经由了/忠于-主义.0到/服从统制0的变化

张季鸾曾谈到/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从消极的说,是反统制,反干涉。0[16]具体到5大公报6时,他强调/本社为私人营业,同人为职业记者。故其所采方针,类于外国无党派之普通营业报纸0,[17]故报人应是/除服从法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拘束0的自由主义职业人。

为了摆脱党人办报的诟病,张季鸾等人早年为5大公报6订下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0之/四不主义0作为该报的指导思想。这/四不主义0正是自由主义的缩影,也成为张季鸾积极倡导麾下报人所应遵从的职业规范。他宣称5大公报6人/不隶籍政党0、/不兼任政治上有给之职0,此为/不党0;/言论记载不作交易0、/不接受政府官厅或私人之津贴补助0,此为/不卖0;/不敢存成见,有偏私0、/本良知发言,不计利害毁誉0,此为/不私0;/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0、/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0,此为/不盲0。在张季鸾看来,这/四不主义0是自由主义报人实现职业理想所必备的精神。然而,当5大公报6的事业行至抗战爆发后,张季鸾在伤国忧民之即也在反思自由主义在战时的消极影响,以至对报人的地位进行重新思索。他感言/自从抗战以来,时时觉得自己的存在太渺小了,也太无用了。人们常夸奖言论界,一支笔抵多少毛瑟,然在这两年大战中,实在感觉一张报还不如一个兵。0[18]国难当头,/报人必须与前线将士一样,要自认在抗战工作中有其小小岗位0,要/忠纪律,守统制,时刻本着抗战建国纲领工作0。[19]对战地记者,他更是反复强调/应当先自认识发表新闻的性质范围与程度,使我们全国的宣传都确实有利于抗战。0[20]从/反统制0的自由主义到/守统制0的服从思想的转变,可以说是张季鸾传统思想的回归。尤其是他在晚期的文章中赞誉到:/在上海等处

105

为国尽忠的中国报人,在道德上是世界第一等!0而这种道德/是中国国民的志气,也是中国报人的精神。0[21]很显然,这一时期张季鸾对报人精神的诠释已偏重于/服从0、/尽忠0等杂糅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概念了。

四、张季鸾新闻思想变化的原因

以抗战爆发为时间界限,张季鸾新闻思想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导张季鸾前期新闻思想的是受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思想影响的职业报刊理念。这一思想的形成与他青年时期所受的西学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张季鸾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攻读西方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早已被其深植于心。以至于在他前期的办报生涯里,风行欧美大报的自由主义理念倍受其推崇。他曾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明确表述,中国当时的报业是走着英美路线的,其中的诸多具体认识在当时的中国报界是具突破性的。首先,张季鸾倡导报业应有独立经营的商业意识,这已非早期党人办报或同人办报不重经营的浅陋思维可比。同时,提倡完善报馆的福利制度、倡导报业积极参与组织社会公益事业等,也都在其经营理念中有所体现。其次,张季鸾将报纸定位为/采访事实、介绍舆情0的/国家公器0,跳出了康梁时代视报纸为政治工具的局限。再次,张季鸾在其文章中反复论证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指出言论自由/为立宪国民必须之武器0,并呼吁言论界和政府各自检点行为,/以求卒达于光明自由之路0。最后,张季鸾对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已经相当职业化了。例如,要求记者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采访纪事,一切以新闻价值为标准;让记者深入农村实际去做调查了解,根据反映情况进行评论;指出/报纸生命,首在新闻0,教育记者/对新闻,贵争快0等等。这些办报理念已明显超越了清末报业初期旧的思维定式,接近或已并入了西方现代报业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张氏的这些新闻思想对当时中国报业走向成熟无疑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抗战爆发后,张季鸾新闻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文章言论由效仿西方的/舆论独立,言论自由0转为了回归传统的/服从国政,接受统制0。这种变化并非张氏思想流质易变,为应时之需而背弃初衷,而是由其个性特质、成长经历加之历史背景决定的。张季鸾幼年时代师从关中经学家刘古愚,自幼饱读诗书,国学功底深厚。由于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髓的影响,张季鸾一生为人、为文都秉承了传统文士的品德。其后期思想中对报业性质、报人地位的重新认识就突显出其个性中诸如/家国同构0、/忠君报国0等传统思想的根基。另外,张季鸾的父亲曾受过当地总兵刘原基和知府蔡北槐的栽培考中进士。为报恩,家中设了刘、蔡的牌位,令子孙后代祭祀,这种封建主义的报恩思想给张季鸾以深刻影响。张季鸾后来说:/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0[22]/报恩主义0也深刻影响了张季鸾的职业思想。这位爱国报人一生致力于/文章报国0的事业,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张季鸾已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事业兴衰与国家荣辱完全溶入一体。他在文章中动情地写到/假若国家需要我们上战场,依法征召,我们便掷笔应召。不然便继续贡献这一支笔,听国家作有效的使用。0[23]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爱国、报国恩之情,张季鸾才会在抗战时期领导5大公报6及其报人摒弃自由主义理念,转变为服从统制,为国家效忠的宣传者。如果说个人因素是导致张季鸾新闻思想变化的内因,那么特殊的历史氛围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因。/中国报业受日人侵略战争的影响太大了。0[24]在全民性抗战的大背景下,作为时局浪尖的大报统帅,张季鸾顺应形势,提出/服从统制0的办报主张是合情合理的。

辛亥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报人引领着发育迟缓的中国报界,在风云骤变的政治狂飙中和多灾多难的国家命运里,几经沉浮,试图在/文章报国0的传统政治报负和/独立自由0的西方职业理想里折衷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报业之路。张季鸾正是这批民族报人中的代表。他脱胎于中国传统旧式文人,却又是一位积极倡导现代西方报刊理念的商业报人,中西方文化体现在报刊观念上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生碰撞,是造成张季鸾新闻思想独特性的内在原因。家学渊源和西学浸渍使其新闻思想中即融会了中国传统/言论报国0的文人气质,又包含了/自由至上0的西方理念,且二者在其思想构成比例上很难分出伯仲。抗日救亡运动的爆发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是促106

成张季鸾新闻思想前后分化的直接原因,也造就了/传统文人0与/商业报人0这两个迥异的社会角色在这个复杂人物身上重叠的合理性。本文仅以张季鸾在5大公报6从事报业活动期间为轴,分析该人物新闻思想的变化及其成因,期为历史、全面地评价这位风云报人的新闻思想贡献一种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夏晓林1论张季鸾的办报思想)))文人论政1新闻研

究资料,1992年第3期.

[2]施吉吉1自由主义职业报刊理念的探寻与游移)))张

季鸾新闻思想述评1新闻大学,2002秋季刊.

[3]张季鸾1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5新闻报三十周年纪

念册61923年),5季鸾文存6第二册附录第3页.

[4]张季鸾1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天津5大公报6社评,

1931年5月22日),5季鸾文存6第一册第30页.

[5]张季鸾15本社同人的声明6(重庆5大公报6社评,1941

年5月1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26页.

[6]李纯青15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6,5大公报人忆旧6第

312页.

[7]张季鸾15我们有什么面子6(5国闻周报6,1935年1月

17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附录第15页.

[8]张季鸾15本报移渝出版6(重庆5大公报6社评,1938年

10月17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92页.

[9]张季鸾15抗战与报人6(重庆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

月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1页.

[10]徐铸成15报人张季鸾传6,5徐铸成传记三种6第29页.

[11]张季鸾15国府当局放开言论之表示6(天津5大公报6社

评,1929年12月29日),5季鸾文存6第一册第1页. [12]张季鸾15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6(津沪5大公报6社评,

1936年4月2日),5季鸾文存6第一册第193页.[13]张季鸾15论言论自由6(津沪5大公报6社评,1937年2

月18日),5季鸾文存6第一册第239页.

[14]张季鸾15抗战与报人6(香港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

月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1页.

[15]张季鸾15抗战与报人6(香港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

月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3页.

[16]张季鸾15抗战与报人6(香港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

月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1页.

[17]张季鸾15本报复刊十周年纪念之辞6(津沪5大公报6社

评,1936年9月1日),5季鸾文存6第一册第204页. [18]张季鸾15抗战与报人6(香港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

月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2页.

[19]张季鸾15抗战与报人6(香港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

月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3页.

[20]张季鸾15赠战地记者6(5战时新闻工作入门6,1938年

5月),5季鸾文存6第二册附录第19页.

[21]张季鸾15本社同人的声明6(重庆5大公报6社评,1941

年5月1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27页.

[22]周雨15张季鸾传略6,5大公报人忆旧6第276页.

[23]张季鸾15本报移渝出版6(重庆5大公报6社评,1938年

10月17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93页.

[24]张季鸾5抗战与报人6(香港5大公报6社评,1939年5月

5日),5季鸾文存6第二册第151页.

A Discussion on Changes of Zhang Ji Luan.s News Thoughts

QUAN Yan

(College of Jour nalism and Com munication,H unan N or mal Univer sity,Changsha,H unan,410081)

Abstract:T his article ex pounds changes o f Zhang Ji Luan.s News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qualitative idea of newspapers,political idea of current news,news talent.s idea of morals.A fter analyzing,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Z hang Ji L uan.s N ews thoug hts experience changes from western style emphasizing liberty to tranditional thoughts advo-cating abedience.

Key words:Zhang Ji L uan,5Da Go ng Daliy6,News thoughts,liberalism,tranditional thoughts

107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0世纪的中国文坛曾涌现出一大批集作家与翻译家与 一身,且在创作与翻译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的杰出人才。如林语堂、朱湘、胡适、鲁迅、梁实秋、茅盾、闻一多、郭沫若、王佐良、吕叔湘、萧乾、季羡林等。他们边创作、边翻译,使得创作和翻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他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和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萧乾(1910-1999)先生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萧乾先生集记者、作家与翻译家与一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翻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萧乾先生的翻译工作始于1931年,他与美国人威廉.安澜(William D.Allen )编辑《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 ),翻译了闻一多、徐志摩、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萧乾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翻译遗产,其主要译作有《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故事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里柯克作品选》《培尔·金特》《尤利西斯》等。在萧乾先生的所有译作中,《尤利西斯》的翻译最受瞩目。萧乾夫妇是在他年届80高龄时开始翻译这部世界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流开山之作的,历时5年,才完成了对该书的翻译。其精神毅力,令世人为之叹服。“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又一项空白,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 在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中,萧乾先生一边翻译、一边思考,对文学翻译积累了一些感悟,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萧乾先生的《漫谈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琐忆》《为翻译界呼吁》《谈谈文学翻译》《关于外国文学》等文章中和他的一些书信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然 而,与萧乾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符的是,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在学术界鲜有人关注。本文拟结合萧乾先生的翻译实践,从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析,以期能使学界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 在中外翻译史上,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关于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工作,翻译既有别于其它文字工作—比如创作,而它本身也有其复杂性。仅就笔译来说,它就与其他种类的翻译(比如科技)大不一样。所以用文学笔调去译科技文章必然会南辕北辙,大闹笑话,反之也是这样”[2]。萧乾先生有时用温度来区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是冷的,容不得灵活。文学翻译是热的,(“热”指的是情感),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的。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而文学翻译不能限于字面[3]。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忠不忠实,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倘若把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的完全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算不得忠实”[4]。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对“信”的理解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了“达”与“雅”。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精神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孙艺风教授就指出:“文学翻译目的绝不仅只是译义,故也就不能简单的意译,需充分考虑到审美文化的差异,小心谨慎地进行文化移植,对意象解构的调整与整合,对审美效果及体验的传递和重构,都不可随意处理。翻译做到准确传神的表述十分重要。”[5]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王 彬 (淮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萧乾先生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数量不菲的翻译佳作,而且对文学翻译有着深刻的的感悟和见解。萧乾先生的翻译观源于自己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是对其翻译经验的有益总结。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在翻译题材上,提倡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在翻译标准上,认为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字面上)忠不忠实;在翻译风格上倡导译书要表现原作的风格;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上,认为翻译与创作是一家,是促进文学繁荣的两个翅膀,不存在谁高谁底的问题。萧乾先生的这些翻译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萧乾;翻译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63-03 163--

史上最牛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申报书

史上最优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标申报书 (2014年最新版) 课题名称新记《大公报》再研究——以“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新闻史研究中,个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众多的报刊中,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乃是最受学界重视的个案之一,自50年代至今,已经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和历史观的影响,当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历史研究,首重材料。1997年2月,“蒋介石档案”(以下简称“蒋档”)在台北对外开放,该档案集合了从1923年至1975年间与蒋及其重要官员、幕僚有关的电文、信函、记录等文件共计273000件,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材料仍未能引起大陆新闻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视。据申请人统计,“蒋档”中与《大公报》有关的文件有数百份之多,时间跨度从1929年到1948年,基本涵盖了整个《大公报》的全部时期。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档案史料对《大公报》进行再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对于《大公报》研究的价值:长期以来,缺乏第一手材料导致了对于《大公报》历史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误区。引入档案文献,结合原有的材料进行再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原貌,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大公报》的历史地位。比如,申请人以“蒋档”材料为依据,对于该报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在“飞机洋狗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在“九一八”前后的言论倾向是否是接受了蒋的指示等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已经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及《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杂志上,澄清了前人的误解和误区。 2.对新闻史学研究的价值:档案文献对于新闻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如前所述,“蒋档”的材料尚未能引起新闻史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在新闻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新闻史学界对于档案文献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史学研究的进展。 3.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价值:建国以来,大陆学界对于《大公报》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否定到毁誉参半再到全面肯定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新闻理论的传入,“独立报业”、“新闻专业主义”等观点在我国影响甚广,而《大公报》作为近代史上一家有重大影响的民营报纸,则恰可以成为这些理论的最好例证,所以近年来《大公报》几乎成为了“独立”、“公正”、“不党不私”的代名词。但是,从“蒋档”中的材料来看,该报与蒋政府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蒋对该报的言论方针屡有指示,该报在经营上也颇得政府关照。所以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理清该报与政府的关系,对于探讨新闻事业与政府的关系、应当如何看待“独立报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闻史领域的研究,如德国学者Mohr 于1972年所作的《现代中国报业史》中,便有专门介绍该报的内容;其二是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如《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著作中,都将该报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特别是胡素珊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胡将该报作为内战期间国统区民间舆论的代表,大量引用其社评、新闻等内容,用以说明当时国统区的舆论倾向,并认为在张主政时期,虽然“该报声名远播……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报宣称的‘不党’……是无可怀疑的。”王接手后,虽然该报“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但在内战期间,该报还是为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摇唇鼓舌”。总的来看,国外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史料引述及评论阶段,缺少对该报自身系统化的研究。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标签:新闻;新闻记者;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觉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和神圣职责。然而,这些本应烂熟于心的基本常识却不时被一些新闻从业者淡忘。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上的撒谎”〔1〕,不可原谅。这种情形虽影响恶劣,但并不多见。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行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 一、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 新闻真实,即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2〕,必须严格遵循“准确的事实”,选择“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3〕。新闻真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个体真实又叫局部真实、微观真实,整体真实亦称总体真实、宏观真实。个体真实是构成整体真实的基础,而整体真实则是对个体真实的总体统领和质的提升,但非简单相加。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求新闻报道既要个体真实,又要整体真实,而且还需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其一,新闻报道中的各个元素必须真实可靠。 列宁曾要求任何新闻报道都要做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4〕构成一条新闻报道的要素很多,如果某一元素失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这个道理虽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易出问题。 其二,单个事实要与同类事实具有质的关联度。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用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部分。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深圳新闻网的记者傅大伟首先报道了这一事件,由于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有记者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调查,发现这八毛钱的开塞露仅仅只是解决暂时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婴儿都得接受手术从根本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这篇《医院要动十万元手术,最终八毛钱治愈》的报道相继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舆论对医院的骂声一片,究其原因全部来自于‘八毛钱’和‘十万元’这一巨大差距的噱头。就新闻本身来说,涉及患者与医生为主体这一医患主题的新闻就容易引起舆论的讨论,虽然,不得不说当今中国医疗制度不够完善,医疗领域环境恶劣,其中固然有部分医生缺乏职业操守的因素,但与庞大的医疗队伍相比毕竟是少数,虽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医患关系中,医生与医院是站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但不能利用这一敏感话题作为噱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只求其点击量发行量。 在傅大伟记者的本篇报道中,没有涉及任何专家或者医生的观点,仅仅凭借学过一点医的患儿父亲的一面之词与八毛钱十万元价格的悬殊进行报道,甚至引伸出医生利用手术拿提成等无客观事实根据文字。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只是才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深入调查。 傅大伟记者这篇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给这家深圳儿童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失,也让许多患儿家长对医院产生怀疑拒绝接受治疗而导致患儿的性命堪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力,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表现于执笔者的思想、立场和依据真实所作出的正确判断的与否。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正事实,成为客观事实转化成新闻进而传播给大众的中介。客观全面的公开信息,这才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是面向大众的,新闻缺乏真实,坑害的是整个社会。 很多媒体都在追求“独家报道”,为了吸引受众,博取点击率或关注度,采取断章取义,报道偏颇或是失实,认为媒体有了“独家”就有了立足之本,实则不然,仅仅为了抓住新闻敏感性而用这种缺乏客观依据,背离事实的新闻寻求立足之本,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可信度与公信力。在本次“八毛门”事件中,傅大伟记者以及其他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媒体,其初衷也许是想进行这种舆论监督,能够使在医患关系中的一些黑暗问题得以曝光,然后促进这类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它的前提是我们对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医学毕竟是个专业领域,没有权威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之前,媒体报道不应该妄下结论而误导舆论。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全面反映各方面的声音,是传媒提供新闻报道的基本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守住这一职业道德底线。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肩负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新闻102班晏璟瑜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 (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 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萧乾—冷眼看台湾

冷眼看台湾 “建设新的台湾”是高调 先保持好根基方是正经 萧乾 一弧形的悲哀 作为今日中国一个国民的厄运,莫惨于这个赤裸裸的事实:除了足迹未涉过的非洲莽丛,出了中国门槛,举目莫非乌托邦。不说恍如隔世的欧、美,一片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南洋正用安定与繁荣吸引着中国的阔老,香港的华人显然比广州的同胞享受着几百倍以上的政治自由,然而连为日本剥削榨取了半世纪的台湾,一样经过九年的战争经验(轰炸,封锁,征敛)。仅仅一水之隔,而情况也竞和这块为三民主义滋润了二十载的中因本土相形之厂,如此的不同! 由上海而台湾,再由台湾而广州。这个弧形的飞翔,给我的刺激太深刻了。一边物价像风筝般升腾,槛楼的妇孺白天橡苍蝇般翱着肥胖的行人,晚上像垃圾般倒在大公司的冰冷台阶上,三轮车抽着签,交易所在水泄不通,工厂的烟囱由低微烯嘘而断了气,只要有一杆利枪,吃喝,什么都不愁。然而愁什么?大屠杀已在肇始。谁也没安定,谁也是能抓点什么,就抓点什么。连开学校的也像米店烟铺老板般高抬知识价码。杂志封禁,文人逋逃,黄色的文化和官方的训词填满了智慧的真空。冷呵,冷呵,我有什么穿什么,还哆哆嗦嗦在龙华机场的坪角,无助的望着灰黯的天空。 当机翼斜过草山,轮胎触到台北的土壤时,那温暖岂仅是气候的?论整洁,那真像由法国最肮脏的一个村镇进入了瑞士;宽坦有条理的马路旁绿着树群。太平洋的春风温煦地吹来。不但博物院,音乐厅,图书馆的门前没有上刺刀的武夫驻守,连长官公署要地,也没有穿军服面挂凶相的保镖人。 (日本时代就没有)我感到了舒服,友谊,因为我感到人民在这里是被信任着。店窗比不上上海南京路的辉焊,美国货稀少得令我这上海客通身失了重心。(台人俭朴是原因第一,本身能制造是第二,不迷信西洋货是第三。)矿开了,油吸出来,甘蔗榨成了糖,硅沙石灰做成了水泥,豆饼变成了肥料,湖水运用成了发火发力的电——这里.天赋是被享受了。中午尖笛—鸣.像潮水般男女工人由厂口涌出。十天的巡游,没遇到一个乞丐,(也没遇到几位巨富或暴富)台北市府无须抽签或使用水龙机枪,因为人工也有了出路。一个下女洗完了碟碗便服在席亡看科学小说了。应该在弄堂里嘶嚷拉屎的顽童,却都坐在教室里画着石板。虽是一水之隔,一样是中华人民,台湾的小学生一季交不到国币四千元,中大学生一季学杂费也不及国币两万元。(日本时代国民教育是强迫而免费的)台币不须跟着美钞跑。没有旗袍狐袄,女孩子们的双辫是搭在黑裙上的蓝衫。严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新闻真实性

浅谈新闻真实性 内容提要: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与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关。新闻的真实性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克服影响新闻真实性实现的障碍,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真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并非由于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因此,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阐述的层面上,而应该转向关注理论研究如何指导实践,如何规范媒体工作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上来。新闻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方面,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新闻真实性教育,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新闻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内部,建设和完善新闻工作制度,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奖惩的方式,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希望,有了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即将踏上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够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我国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 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将众多问题表现出来,而“诚信”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词。无论是食品、药品需要用良心来生产,新闻报道也同样需要良心和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必定会给受众生活和社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影响。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 (一)客观真实 所谓客观真实,就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过的事实。人类通过无穷尽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探索真相,可以不断地接近客观真实。 客观报道就是客观真实的体现,而所谓“客观报道”,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它和报道它,切忌将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意见与其相混同。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能历经百余年,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除了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形式的独特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新闻理念和职业精神。坚持客观报道原则就意味着,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的责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向他们提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实情况的事实信息。 新闻真实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为,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新闻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条件,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真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 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 鼓吹国人办报。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 重视报刊政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内容方面: 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 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 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 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 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7、《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第一,力求报纸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 2013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 2、公共领域 3、群众办报 4、张季鸾 5、Tim Berners-Lee 6、LBS 7、流动空间 8、Kevin Kelly 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 2、“网络社会” 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 4、技术决定论 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 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框架(news frame) 2、媒介素养(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 5、密尔顿(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二、简答(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4、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黄色新闻 3、《论出版自由》 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5、“报刊的有机运动” 二、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 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 3、碎片化的受众 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 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 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3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唯一一家拥有百年报龄的报纸。1941年,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唯一获得国际荣誉的报纸。大公报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新闻界的重视,离不开其先进的办报方针。 从创刊者英敛之把报名中的“大”和“公”两字解释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并以此作为办报宗旨,到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提出“四不”方针,大公报坚守“文人论政,商业经营”原则,力图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四不”方针蕴涵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这是促使新记大公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 “四不”方针与新闻专业主义 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复办大公报。当时中国报业的状况是:“报业之厄运,至今日而极矣!军权压力,重逾万钩;言论自由,不绝一线。而全国战兴,百业俱敝,报纸营业遂亦大难。通观国中,除三数社外,大抵呻吟憔悴于权力、财力两重压之下,发发不可终日。” 但张季鸾仍坚持认为:“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稗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御,亦不阿群众。”于是,大公报在复刊之日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所谓“不党”,是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所谓“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所谓“不私”,是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所谓“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四不”方针的提出与新记大公报创办者秉承的办报思想分不开。张季鸾曾在1939年5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评论《抗战与报人》中写道:“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从消极地说,是反统制,反干涉。”吴鼎昌也曾表示:“我们办报是为新闻的——我们办的这张报纸是毫无目标,如果说有目标的话那就是为新闻而新闻,要真心做人民的喉舌。我们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办报,更不是为了某一派别而办报,也绝不为某一个人而办报,我们是为了人民全体的利益而办报。” 可见,大公报是信奉自由主义、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以求生存与发展。 大公报“四不”方针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与西方新闻界以客观性、真实性、自由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新闻追求有意识共通之处,这正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新闻史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从而服务于全体人民。 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倾向还体现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不仅为大公报设立了专门词条,还为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等12位大公报人设了专门的人物词条。近代以来,有幸作为人物词条入选这部国家级百科全书的新闻工作者仅有108名,而大公报竟占了1/9。正是这些人才使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在新闻实践中得以贯彻。 “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表现为政治上的客观公正报道。国共两党对峙时,大公报既骂过国民党也骂过共产党,既帮过国民党也帮过共产党。但它的新闻报道与评论都是基于自己民间报纸的独立立场,至于帮了谁骂了谁那只能说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 大公报给国民党帮过忙。从大革命后期帮起,“清共”和“分共”的时候帮过,攻打苏区的时候帮过,“九一八”事变前后帮过,西安事变前后帮过,抗日战争时期帮过,解放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也帮过。一般来说,拥蒋反共就是帮国民党的忙。但大公报也帮过共产党的忙。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到苏联采访、向中国读者介绍建设中的苏联的真实情况;第一个派记者去边区、向全国人民报道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和边区建设情况。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 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 业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 论文题目 ___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名称 __中央广播电视大学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白岩松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921500253164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汉语言文学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本科______________ _ 入学时间__________1992年9月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白崇禧______________

论文提纲 一、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对象 二、新闻真实性的涵义 三、现阶段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现阶段国内新闻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 (二)新闻理论与实践过程脱轨、舆论空间亟需优化(三)相关网络新闻法规亟需完善 (四)重拾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四、社会环境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一)新闻行业环境,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二)国内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行业带来的挑战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久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的新闻的大量出现是由于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于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 一引言 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传媒环境与市场格局背景下,新闻真实性客观价值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特定的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民众提供即时、可靠的新闻信息,通过信息的真实性有效的实现社会调控与社会的舆论指导,启发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担负着神圣的使命【1】。现代社会,社会新闻媒体机会触及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角落,对社会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方式均起到重要的影响。新闻工作时一种纪实性工作,整个行业强调要求新闻报道过程要尊重事实,最大限度的还原事件发生的本身,报道过程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新闻采集、传播手段向社会广大群众传播生活中发生的新事物,新变化和新事物。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真理与正义,代表着事实发生的本源,传播过程中以尊重事实发生为第一目标。 二、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对象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甘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2】。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李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丰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三者实际一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两个词外延太广了。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可以说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这种笼统的提法,不能显示新闻真实性的独特研究对象。任何科学对真实性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都有自己真实性的独特涵义。比如,哲学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目的是解决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问题。因此,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是哲学真实性的涵义。新闻的真实性,不宜套用哲学的真实性,也不宜套用其它科学的真实性。那么,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又是什么呢【3】?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生平简介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二、报刊活动之《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邹韬奋接编的首期就开辟了《信箱》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0000份。邹韬奋提出“要不顾一切的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逐步把《生活》办成了有影响的新闻周刊。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因此,《生活》周刊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形势的新闻评述的周报,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这些情况,讨论这些问题。《生活》周刊的内容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邹韬奋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随时注意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急切要求解答的问题,反映出当时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对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大小问题,不论是政治问题、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要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首先要提高的素质是( ) A.业务素质 B.心理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D.身体素质 2.新闻的基本社会功能是( ) A.交流经验 B.传播信息 C.公共服务 D.文化娱乐 3.在采访中,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向记者讲述的材料,属于( ) A.骨干材料 B.背景材料 C.第二手材料 D.第一手材料 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 ) A.采访决定写作 B.写作决定采访 C.采访与写作分离 D.采访与写作同等重要 5.新闻的宣传价值一般包含的因素有一致性、典型性、时宜性,以及( ) A.创新性 B.求实性 C.政策性 D.针对性 6.要达到新闻的最佳选择,必须是( ) A.新闻的时效性和时宜性的统一 B.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 C.新闻的快速和准确的统一 D.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7.记者寻找、发现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就是要( ) A.多搜集材料 B.多跑领导机关 C.多结交朋友 D.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 8.在我国的记者队伍中,曾经冒着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 A.邹韬奋 B.戈公振 C.黄远生 D.范长江 9.采访中召开座谈会是因为它可以( ) A.谈话有针对性 B.抓住主要矛盾 1

C.各方摆出事实了解全面情况 D.了解的情况深入细致 10.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采访对象不想谈,而记者需要,此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 A.开放式提问 B.闭合式提问 C.直接式提问 D.迂回式提问 11.顾客对某商场的意见很大,记者以顾客的身份去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 A.蹲点采访 B.易地采访 C.隐性采访 D.巡回采访 12.因事件访问与因人物访问的区别是( ) A.是否了解新闻五要素 B.是否有一定的准备 C.能否随机应变 D.以了解人物还是以了解事件为中心展开 13.采访中的抓问题就是( ) A.采访反面问题 B.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 C.写批评性报道 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 14.记者在某公路国道沿线进行采访,这一方式叫( ) A.易地采访 B.隐性采访 C.巡回采访 D.交叉采访 15.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 A.听取别人意见 B.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C.与采访对象讨论 D.与其他记者讨论 16.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为读者所喜爱, 其作者是( ) A.邵飘萍 B.范长江 C.邹韬奋 D.张季鸾 17.在新闻五要素中,作为核心要素的是( ) A.何时 B.何事 C.何地 D.何人 18.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 的,它被称为( ) A.动态性新闻 B.事件性新闻 C.解释性新闻 D.非事件性新闻 19.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和再现的新闻体裁,属于 ( )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