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惩罚是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施

加讨厌的刺激,以减低或遏止、消除不良的行为。

(二)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负强化原理: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这个“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撤去厌恶刺激,就等于获得了奖励。

消退的原理: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三)奖励与惩罚的形式

1.奖励的形式

①根据内容分,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②根据方式分,奖励还可分为代偿式奖励和给予式奖励。

③根据奖励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奖励。

2.惩罚的形式

①按内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

②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

③根据惩罚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惩罚。

④按照行为发生后给予的惩罚,可以分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

自然惩罚不是外人给予的,而是儿童做出行为后自然的结果。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由于自然结果是令人不快的,儿童在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少。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习。

学生的理解力能够在自然后果与行为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通常就不需要再人为地设定奖惩,让自然后果直接起作用会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以用自然惩罚,例如:

不良行为自然惩罚

故意吃饭慢没吃饱就收拾了餐桌

嘲弄同学同学不和他玩耍

不洗脸被同学嘲弄脸上脏

起床拖拖拉拉上学迟到被老师责问

不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做作业

故意打破玩具只能玩坏玩具

攻击其他同学被同学冷落、排斥、孤立

人为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外人给予行为人一个不良的刺激或不良的结果。它又分为逻辑惩罚和反应代价惩罚。

逻辑惩罚。逻辑结果惩罚。惩罚和儿童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是行为的逻辑结果。惩罚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与违规行为的性质相联系。这种惩罚从道德违规的角度看待逻辑结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可以选用逻辑惩罚,如:

不良行为逻辑惩罚

将口香糖吐在地上 5天不给口香糖吃

在家中使用脏字妈妈3小时不和孩子说话

反应代价惩罚不一定和发生的行为有逻辑关系,不良行为发生后,行为者必须付出代价。

绝大多数不良行为都可以使用反应代价惩罚。例如:

不良行为反应代价惩罚

三次没有完成作业取消周日去公园的计划

对父母说谎两天不许看电视

起床没有叠好被子放学后不许在外边玩耍

四、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如何进行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的智慧

1.奖励态度和具体行为

奖励的运用应该适度,应该用在一些具体的行为上。

2.奖励不可太滥

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

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与策略

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

奖励条件高了,学生做不到,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学生轻而易举得到,兴趣就不高了,奖励也不能持久。

4.一诺千金

5.奖励要及时

越早施行,效果越佳,激励作用越大

6. 运用鼓励性表扬

积极性奖励与控制性奖励。

积极的奖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并受到鼓励继续为做出道德行为而努力。

而控制性奖励是成人用来控制学生的。控制性奖励的效果是学生的自尊得到暂时的满足,实际上是成人以一种外在的赞许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心理控制。另外,控制性奖励并没有说明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或“最好的学生”。这种表扬注重的是对学生自身的评价而不是对其行为的原因的评价。因此,控制性表扬存在一种危险,即它把学生从事某种行为的发自内在评价的欲望转向了一种对受到社会评价的自我倾向的关注。

(二)惩罚的艺术

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的艺术,避免糟糕的惩罚

1.惩罚具体的行为,尊重学生人格

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区分过错行为和糟糕结果,惩罚只能用于前者而非后者。

划清故意行为与无意非故意过错行为的界线。

充分认清“行为”与“品行”的差异,“特点”与“缺点”的区别,分清偶犯与惯犯,做到有情有理。

2.避免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惩罚学生

古人云:“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保护隐私

3.惩罚要及时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4.教师情绪不良时,不要惩罚学生

避免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

5.最忌讳讽刺挖苦

案例:毁灭性的惩罚

《中国教育报》在2003年7月8日报道有关《师德启示录》的讨论中,有一个老教师张允公写了一篇文章《一篇作文打倒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痛苦地写出了自己因为“无知”致使一个学生处境不利直至退学的例子。

那是34年前的事。我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教四年级语文。有一天上讲评作文课,我先暗示学生,要有好戏看了。接着便开始读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赶集》。”我略作停顿,以便蓄势,继而朗读,“腊月二十六,我赶范家集,褂子口袋里有三毛钱,我用手捂着口袋,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到了小东河,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我垫上几块小石头,浩浩荡荡地过了河……”。我在“波浪滔天”、“浩浩荡荡”几处提高声调,放慢语速,以求达到最佳的调侃效果。全班早就笑得前仰后合,我不时地瞥一眼某生,他的头几乎低到桌子底下。我不依不饶地念着,念完后走到他面前,“啪”的把作文本摔在他桌子上,什么也没说,一切都在这一摔里了。同学们疯狂地喊着、笑着、笑这个平时就常被男生嘲笑的对象。此后几天,几乎全校所有的学生(还有老师)见了他就喊“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几天后,他没有来学校,一天没来,两天没来,一个星期没来,一个月没来……后来再也没来,听说在生产队放猪。

可以说这位老师的讽刺挖苦毁灭了这个学生的一生。

6.惩罚以后要和学生沟通

说明理由,增强教育的指向性

解释惩罚的原因

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反馈性原则,指明“出路”不含糊

在否定一个错误行为后,一定要指出应该怎么做;还应了解学生被惩罚后的表现,一旦有改进的行为,就马上予以肯定

7.惩罚切莫唠叨,就事论事莫牵连

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8.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旗帜鲜明,不能随心所欲

9.批评与惩罚应该适度

适度性原则。奖惩要与行为结果相称。

奖惩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过轻,失去奖惩的意义,无效;轻描淡写

过重,近于残酷专制,带来相反的结果,产生仇恨、蔑视、欺骗、对抗和攻击性,所以程度要相称。小题大做

过于严厉的惩罚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引起受罚者的回避、不听从行为,甚至引发高度焦虑,因而抑制其学习兴趣,削弱其对不良行为的控制力。

失去对惩罚应有的敏感性,对各种惩罚“习惯成自然”而麻木,甚至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10.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规定。因此,体罚虽然是惩罚,但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绝对禁止。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体罚是很普遍的。在500名被调查的6岁~12岁儿童中,有67%经常受父母打骂,某城市已经判决的4155名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以打骂为主作为教育方式、手段的占34.5%。

体罚为什么不好?

(1)体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不利于反思问题本身;

(2)体罚使学生认为自己为错误付出了代价,有“了账”的感觉;

(3)体罚成为一种宣泄,减轻了思想压力;

(4)体罚给学生做出了倚强凌弱的暴力示范。

有调查显示,在谈到少年儿童在学校中最怕什么时,30.8%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和体罚,29.5%的学生最怕被人瞧不起,19.4%的学生怕考试,11.3%的学生怕被同学欺负。而经常被老师罚站、罚跑、放学后被罚留校、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不让进教室听课、罚抄作文或作业多遍、被老师打等的学生的总数占学生的17.1%,偶然有此类经历的学生占24.1%。

11.惩罚方式方法要适当

方法手段本身的教育性。

从奖励本身学习,当学生“好”的行为不断得到表扬的时候,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如何通过行为来操控成人,

从惩罚方式本身中学习。

要尽可能少用惩罚,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家长或教师,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世方式。

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合于所有的人,当采用的表扬或奖励方式对学生无效时,并不是强化无效,而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强化方式。

(三)奖励与惩罚实施的共同原则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需要与情感,缺乏对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从而导致奖惩的各种负面心理效应的产生。

奖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硬性强加在儿童身上的,是成人的傲慢、不尊重、轻视儿童的产物。成人,特别是教师,对孩子有太多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权势,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利用这种权势来控制儿童的。而这种欺压、控制、不尊重……正是躲在奖惩行为后面真正伤害儿童的东西,造成长期负面作用的是成人的态度,而不是奖惩本身。

超越控制思维。任何试图控制学生行为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抗(至少是内心的反感),一旦控制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会恢复原来的行事方式(至少是最低程度的恢复)。

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和肯定,告知安排某项任务的原因,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还有要宽容失败行为,帮助他们摆脱被控制的情绪。

注意唤起学生主体内部的自我强化机制。

不要害怕学生成长路上的过错。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会绝妙地把学生的过失转化为教育的财富成长的契机

2.标准的一致性,公平性原则

奖惩标准要一致,免除侥幸,避免不公平导致学生困惑或者不服。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前后一致,避免因人而异,否则学生会怀疑教师实施奖励惩罚的动机,构成个人之间的私怨。此外,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应一致,要注意获得学生集体的支持。教师要说明奖惩的理由,并非顺我者奖,逆我者罚,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惩罚应就事论事,惩罚是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不宜上升为品质与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公平合理,减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的偏向性

不要罚了又赏

3.充分沟通的原则

沟通是有效奖惩的关键技术。

第一,充分沟通有助于解释奖惩的意图,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二,充分沟通体现民主教育的特征。

4.奖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以表扬为主

无论奖励与惩罚的实施都应该与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而不应该仅仅指向行为的结果,而且应着眼于它们的远期效果。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受到奖励与惩罚所留下的联系是不一样的。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而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批评只告诉不能做的事,而没有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比如,给小孩糖吃,小孩记住的是吃糖前的学习好;小孩挨打,记住的是打后要学习。

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去避免惩罚,去克服人的惰性,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及格去体验惩罚。但过度的惩罚势必引起极高的焦虑水平,这样不仅会破坏学习,而且还会扩大到其他方面,比如,惩罚的累积的影响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

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奖惩后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5.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奖惩

“如果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不再需要这个世界的掌声,你就自由了。”帮助孩子学会找到他/她人生的意义,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

各种游戏惩罚方法

各种游戏惩罚方法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各游戏惩罚措施

一、男女搭配,干事不累 (注:这里的异性都可以自由扩展,比如“离你最近的异性、你印象最好的异性”等或者学号尾数相同的异性,或者学号尾数相加为9的异性) 1.男的用胳膊从正面量女的胸围or女的量男的腰围(臀围...); 2. 与一位异性十指相扣,对视10秒 3. 抱一位异性直到下一轮真心话大冒险结束(公主抱) 4. 抓着铁门喊“放我出去!”*5次 5.吃下每个人为你夹得菜(如果是辣椒……) 6.亲***(这个人可以事先指定),或者亲一位异性,部位不限 7.神情的吻墙10秒 8. 邀请一位异性为你唱情歌,或邀请一位异性与你情歌对唱 9. 模仿古代特殊职业女子拉客 10.背一位异性绕场一周 12. 侧抱互相喂酒、喂吃的; 13. 正面相隔做接吻陶醉状10秒; 14. 原地转10圈(就近靠下); 15. 男女搭配跳肚皮舞; 16. 跳钢管舞; 17. 对外大喊我是猪; 18. 男方模仿女方走猫步,女方模仿男方大大咧咧地走路; 19. 和左数第一个异性亲一下; 20. 脱一件衣服持续到结束; 21. 做好莱坞kiss; 22. 一人先用嘴吸住一纸牌,另一人用嘴从另一面将纸牌吸住移走;

23. 选一个女生说:我将把你紧紧地搂在怀中,吻你亿万次,像在赤道上面那样炽烈的吻。(拿破仑致约瑟芬) 24 选一个男生一边捶他的胸一边说:你好讨厌哦 25. 躺在床上摆pose说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26. 跪地求婚状:如果我不向你求婚,我会后悔一辈子,因为你是我的惟一。 27. 女生仰躺地上,男生撑在上面,做五下俯卧撑; 28. 男生仰躺地上,女生撑在上面,坚持5秒钟; 29. 男生坐床上,女生躺床上,将头枕男生腿上,对视10秒; 30. 男生将女生逼角落,用"调情式"一手撑墙,两人深情对视10秒; 31. 男生单腿下跪,女生伸手,男生亲女生手背; 32. 男生单腿下跪,女生亲男生额头; 33. 男生抱起女生,保持5秒钟; 34 男生把女生面对面抱起来,女生用双腿夹住男生; 35. 对喝交杯酒; 36. 对喂花生米; 37. 跳舞转圈; 38. 女生踩男生脚上跳舞; 39. 女生坐男生小腿上,男生做仰卧起坐; 40. 拥抱; 41. 亲脸; 42. 对亲脖子; 43. 十指交扣握住保持一轮; 44. 正面对着十指交扣,深情对视,深情朗诵骆宾王的《鹅》

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

权力之眼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有感 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闫月欣学号:2013141061050 福柯在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中,他对社会、权力、知识、话语的研究与探讨无疑独树一帜,在20世纪70年代他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运用自己的声望支持旨在改善犯人人权状况的运动,并亲自发起“监狱情报组”以收集整理监狱制度日常运作的详细过程,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监狱暴动犯人的游行。冒着危险前往西班牙抗议独裁者弗朗哥对政治犯的死刑判决。1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深入思考权力的深度结构及由此而来的监禁,惩罚或者过程的运作问题。这些思考构成了他的“成熟之作”的全部主题--《规训与惩罚》。 本书的法文书名直译过来是《监视与惩罚》,但福柯本人建议将书名改为“discipline and punish”,即“规训与惩罚”,并赋予“规训”一新的含义,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2。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酷刑的淡出,惩罚权力的策略,规训和监狱的诞生,具体讨论了犯人的肉体,普遍的惩罚,温和的惩罚,驯顺的肉体,规训的手段,全景敞视主义,非法活动与过失犯罪和监狱等内容。 《规训与惩罚》的开篇福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处以酷刑的残忍场面,刽子手“如同对地狱的模拟表演”对犯人的肉体实施严酷惩罚。之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张严格规范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作息时间表,这表现了惩罚方式的一个巨大变化,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对肉体的酷刑消失了,而与之替代的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惩罚形式。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正是为了镇压群众因为同情心而模糊了罪犯与刽子手界线而进行的暴乱,为了平息民众和加强惩罚的社会功能,惩罚机制也不再重视于制造身体痛苦而选择剥夺精神自由这种看起来更“仁厚”的方式,权力对民众的控制也从肉体上升到思想。 第二部分则提到了惩罚的符号技术,为了应对更为精细而且广泛散布的罪行,惩罚的权力必须发展出一套新的结构与技术,惩罚应该转向一种“能够恰到好处显示事实犯罪的障碍性的符号体系,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3。福柯提到惩罚的符 1百度百科“米歇尔·福柯”条目 2三联书店福柯《规训与惩罚》译者后记 2007-4-1 3北京大学周瑞宇《权力的眼睛——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作者: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一部分酷刑 第一章犯人的肉体 1,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是“人性的胜利”还是罪恶的暴行? 在18世纪、19世纪,作为共同景观的酷刑逐渐消失。它被视为“野蛮时代和野蛮国家的标记”。 这种“结束罪恶”的仪式被人们视为某种不受欢迎的方式,被人们怀疑是与罪恶相联系的方式。在人们看来,这种惩罚方式其野蛮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犯罪本身,它使观众习惯于本来想让他们厌恶的暴行。它经常地向他们展示犯罪,使刽子手变得像罪犯,使法官变得像谋杀犯,从而在最后一刻调换了各种角色,使受刑的罪犯变成怜悯或赞颂的对象。(p9) 在惩罚景观中,从断头台上弥散出一种混合的恐怖,把刽子手和罪犯都笼罩起来;这种恐怖总是要把刽子手的合法暴行变成耻辱。(p10) 特别是当罪犯的罪行在一段历史之后,是否犯罪都有待商榷。如《檀香刑》中的孙丙,在读者看来,刽子手赵甲就几乎是一个没有人性的罪犯。 现在,耻辱和目光的分布与以前不同了。定罪本身就给犯罪者打上了明确的否定记号。公众的注意力转向审讯和判决。 2,惩罚的对象。 过去的两百年中,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但这不仅仅是一种数量现象,实际上惩罚对象已经伴随之进行了置换和变化。 曾经降临在肉体的死亡被代之以深入灵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惩罚。(p17)惩罚的对象由肉体变为灵魂。 3,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 4,应该怎样看待惩罚和惩罚制度。 我们应该分析“具体的惩罚制度”,把它们当做社会现象来研究。 我们应该揭示:惩罚措施不仅仅是进行镇压、防范、排斥和消灭的“消极”机制,它们还具有一系列积极的、有益的效果,而它们的任务正是提供和维持这种效果。 5,能否以肉体史为背景来撰写惩罚史? 惩罚制度应该置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政治经济”中来考察。因为惩罚最终涉及的总是肉体,即肉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 6,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权力制造知识,而且,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才鼓励知识,也不仅仅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才使用知识。 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模态应该被视为权力——知识的这些基本连带关系及其历史变化的众多效应。 权力——知识,贯穿权力——知识和构成其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决定了知识的形式及其可能的领域。 权力能造就一种知识体系,而知识则扩大和强化了权力的效应。

多人游戏惩罚办法大集合!

聚会前要做的:1、带好多支笔(10支);2、将纸分成均等小块,便于随时使用;编号的纸条要多准备几组。3、气球诸多;猜数字规则:1、猜数字(1~100)每猜一次范围缩小,最后猜中的人倒霉挨罚;2、(准备两张纸)先由一个人来写一个数字,然后大家在1~100间进行猜测。每猜一次范围缩小(白纸分九行记…… 椅上(报纸)功夫概要:在一张椅子(报纸)上站最多人的游戏方法: 1、2组,每组3人,1男2女; 2、依照号令比赛,每组派出的人石头剪子布,输家每次折纸一半; 3、在石头剪子布过程中,不容许各组成员的脚踏报纸以外的地方,否则就惨遭淘汰。 4、输得一方要集体受罚。 酒令游戏知多少用具:无人数:两人方法:令词为"猎人、狗熊、枪",两人同时说令词,在说最后一个字的同时做出一个动作--猎人的动作是双手*腰;狗熊的动作是双手搭在胸前;枪的动作是双手举起呈手枪状。双方以此动作判定输赢,猎人赢枪、枪赢狗熊、狗熊赢猎人,动作相同则重新开始。 兴奋点:这个游戏的乐趣在于双方的动作大,非常滑稽缺点:只是两个人的游戏踩气球目的:活跃气氛,增进协调性和协作能力。 要求:人数为十名,男女各半,一男一女组成一组,共五组。

步骤:当场选出十名员工,男女各半,一男一女搭配,左右脚捆绑三至四个汽球,在活动开始后,互相踩对方的汽球,并保持自已的汽球不破,或破得最少,则胜出。 拼纸游戏概要:把一张图画纸切成12片,然后再加以复员的游戏。 方法: 1、各组互相商量后把一张图画纸剪成12片 2、把剪碎的碎片交给对方。 3、各组将对方交来的碎片加以复原,最快复原的一组获胜。 拥挤的公交车概要:用胶带把三张报纸连成圆纸筒,比赛人员进入圆纸筒内跑到目标再折回的接力赛。 方法: 1、全员分成数队。 2、根据号令几个队员跑进纸筒内(人数不限) 3、跑到目标再折回,把纸筒交给下一组。 4、如果报纸破裂,纸箱内的人要当场用胶带修理好。 5、全员最快完成的一组获胜。

惩罚的方法

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 "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果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是不应该有体罚但绝对不能没有惩戒,只有适度的惩戒才有助于孩子成长。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惩戒的"度"?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对学生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的方式。 一、惩戒要充满爱心 惩戒应该以爱为前提,把学生当成的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不应该"恨铁不成钢",而应该"爱铁促成钢"。学生都会犯错,小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的。切记:惩戒中一定要有爱的传递。惩戒是为了完善孩子,使他变得更好,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不应当受权威观念的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不应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要避免自己在盛怒或情绪冲动时使用惩戒。在今天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成人尚且有许多的无知与无奈,有很多难以取舍的东西和难以决断的困惑,我们又怎能指望这些孩子能够"洞察秋毫"、"明辨是非"呢?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要给他们讲道理,而且不但要讲,还要"讲足、讲够、讲深、讲透。"总之,一定要充满爱心、心平气和,就事论事,适当惩处。惩戒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我们应该尽可能创设情境,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孩子在情景中体验、反思、悔悟。 二、惩戒要因人而异 因人施惩,这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惩戒学生一定要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别、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才能促进个体发展。切忌搞一刀切。对犯同一种错误的同学可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如:屡犯错误的"顽劣学生",他们成绩低下、品行不端、惹是生非。深究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这类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父母因忙而疏于教育;第二种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第三种是全家一味娇宠、放纵。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只要还未染上严重的不良习气,一般只需老师耐心引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第二种类型,一般不能动"惩戒"之念,这类学生已"吃惯"家长的"咆哮如雷"及"大棒大棍",你老师还有什么更"高级"的手段呢?这类学生"吃软不吃硬",最需要老师"和风细雨"般的感化和教育;第三类学生一般就得适度惩戒了。 三、惩戒要富有弹性 弹性惩戒是建立在合理惩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针对违纪行为所采取的惩戒措施,使其更具人性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的一种师生共管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惩戒条目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制定班规时就商议好并列的若干条,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惩罚的方式有:唱歌、跳舞、讲故事、朗诵、捡垃圾、做值日、写保证书等。 惩戒的措施、方法,来源于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其目的不在是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而重在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大家共同生活、学习所必需的环境秩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四、惩戒要依法而行 我们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以法律为根本准则,根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校的相关规定,然后再结合班级的一些班纪班规来进行处戒。把握好惩戒的分寸,不能将惩戒转化为体罚。一定要把握好惩戒的"度",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要在学会教育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目前,的确有个别老师因惩戒学生失当,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但触犯了国家法律,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对学生的身心伤害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因学生乱丢纸屑而便硬逼学生吃纸屑;因学生偷东西便在其脸上刻上"贼"字;因学生多次迟到便将学生耳朵撕裂;因学生不服管教顶嘴,一巴掌将学生耳膜打穿……惩戒是防止学生再犯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但这样的惩罚,非但不能得到家

规训与惩罚 第二部分

《规训与惩罚》第二部分 第一章普遍的惩罚 从君主制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惩罚机制的流变,从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惩罚之城到最终统一的监狱制度的规训。 刑法改革 一、刑法改革呼声产生的原因 (1)惩罚权力“变质”,权力体制处于无规则状态。 【解释:1、“化公为私”:法官职位被售,职位成为世袭的。2、根据法律主持正义和作出判决的权力,与创造法律本身的权力相混淆。君主至上权力。为筹集基金而将出售“属于”他的司法职位的权力占为己有。3、一系列特权使法律的实施不能一以贯之。(有些法庭、程序、诉讼当事人甚至违法行为都拥有“特权”;形式司法参差不一<87-88>)】 (2)民众非法活动增多 【解释:从流血的犯罪转向诈骗犯罪:从17世纪末,凶杀案以及一般的人身侵犯大幅度减少;对财产的侵犯似乎超过了暴力犯罪。偷窃和诈骗似乎超过了凶杀和斗殴///18世纪的罪犯是处于社会边缘的“诡计多端”的罪犯<84> 1、职工、监工、工头和工人共同参与,而且常常是积极参与。 2、存在着一个完整的非法交易 3、造假活动】 为控制这些非法活动,针对它们制定了新的法律 刑法改革产生于反对君主的至上权力的斗争与反对司空见惯的非法活动的地下权力的斗争的汇合处。 二、刑罚过程中的”人道“的形成根源 福柯将其归因于“惩罚权力经济学”。

【解释:福柯提出,在现代社会中,惩罚的目的已经不在于对过去罪行的救赎,而是为了防止其重演,所以没必要继续对肉体实行残暴的惩罚,而追求在进行惩罚时应该正好足以防止罪行重演。】 人们需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罪行,而是未来的混乱。 从这个角度出发,福柯提出了惩罚权力的主要原则: (1)最少原则,即使得惩罚的伤害略超过从犯罪中得到的好处即可; (2)充分想象原则, 即处罚的核心不是痛苦的实际感觉, 而是这种“痛苦”的表象,所以应尽量扩展惩罚的表象,而不是体罚的现实; (3)侧面效果原则, 即“如果人们能断定罪犯不会重犯罪行, 那么只要使其他人确信罪犯已受到惩罚就行了”。 (4)绝对确定原则;应该使关于一种犯罪及其可能获得的好处的观念都与关于一种特定的惩罚及其明确的伤害后果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5)共同真理原则,即用充分的证据并依照普遍适用的方式来确定罪行, 这也推出了一个分论点, “在罪行未被最终证明之前,被告应视为无罪” ; (6)详尽规定原则,即所有的犯罪必须明确界定,毫无遗漏地分门别类。 在这种刑罚背后,所隐含的是所有那些认可,或准确地说是要求“仁慈”的原则,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但这些原则也引起了权力作用点的变化:不再是通过公开处决中制造过度的痛苦和公开羞辱的仪式游戏运用于肉体,而是运用于精神,更确切地说,运用于在一切人脑海中谨慎地但也是必然地和明显地传播着的表现和符号的游戏。 第二章惩罚的温和方式 惩罚制度:惩罚之城和强制制度 惩罚之城:在城市的道路两旁,有数以百计的小型惩罚剧场,这种惩罚是公之于众的。 强制制度:监狱、教养机构。(监禁具有劳动原则、隔离原则以及教化原则) 监狱和教养机构与改革者所倡导的惩罚之城相比,有哪些异同点呢? 两者的相同点: (1)它们都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机制,它们的宗旨在于防止罪行的重演。 (2)惩罚并不是为了消除己有的罪行,而是改造罪犯; (3)它们都主张采用能够使刑罚因人而异的方法。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 转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转] 作者简介:米歇尔?福柯,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判性的法国思想家,《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转。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直至逝世。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从达米安被处以极刑的惨烈场面到1840年梅特莱农场的正式使用,标志着一种“规训机制”从此在法国建立起来,这种机制展示了一种新的惩戒权力。而《性经验史》描述了整个19世纪,人们对性的关注,产生了四种形象,它们是认知的四个特殊对象,也是认识活动的目标和根据:歇斯底里的妇女、手淫的儿童、马尔萨斯式的夫妻和性倒错的成人。对他们的管理产生出权力的另一种现代形式——生命权力。这就构成了福柯在系谱学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权力的两种形式,即管理生命的权力自17世纪以来发展出的两极:一极是“人体的解剖政治”,另一极是“人口的生命政治”。把福柯对这两种具体权力形式的文本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分析出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的若干特征。 第一:权力无所不在,且具体而微。这是福柯对权力的基本判断。他认为在整个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在最细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万能的统一体中。而这种弥散性的权力不一定是靠统一的国家机器来实现的,“权力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它拥有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它又是具体的。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个人,抵达了他们的身体、姿态和全部日常行为。我们看到,在人们的性经验中,细微的权力关系弥漫于身体、性、家庭、亲属关系、话语等之中,“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而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展现了权力技术的复制性:在17和18世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工厂、学校、军队、兵营、医院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读后感《《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转》。 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

10种惩罚小孩的好方法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规训与惩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710308603.html, 规训与惩罚 作者:李亚萍王绍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 摘要:《中国佬》20世纪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小说讲述了汤家男性在美国的创业史。本文运用福柯文本中的权力与话语、监视以及规训机制等理论对小说中华人在北美的经历及创业史进行批判,揭示出对于华人来说,美国社会是一个“全景式的大监狱”。 关键词:汤亭亭;《中国佬》;福柯;规训与惩罚;监视 作者简介:李亚萍(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中国佬》是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描述了汤家男性在美国的创业历程,再现了早期华人赴美淘金的历史场景及其在美国的实际生存状况。小说开头,作者借《镜花缘》中唐敖海外游历的故事,影射了华工在美国被规训与压迫的历史。福柯对“规训”一词的定义是,“规训”既不会等同于一种机制也不会等同于一种机构。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242)。在美国,华人所遭受的权力的规训无处不在。同时,规训理论还强调监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权力形式,还是确保权力的重要途径。 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制 (一)身体的规训 只有肉体既具有生产能力又能被驯服时,它才能变成一种有用的力量(福柯 27)。实际上,《中国佬》中,“我”的父辈们,在他们踏上美国的旅程开始之际,进入了白人的“监禁”之中。小说在书中讲述了“我”的父亲去美国的两个版本的故事:合法的和非法的。相比合法的入境故事,作者花费了更多的笔墨描述这段非法的旅程。“那位父辈的朋友们把藏有他的板条箱钉死,连易让人生疑的供人呼吸的小孔都没留……箱子内几乎应有尽有。他感到自己是在坐牢(汤亭亭 44)”。对于洋人来说,中国佬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想要进入美国,只能听从白人的驯服,任凭他们的摆布。白人对中国佬自由的束缚还体现在华工的劳动过程中。他们每天必须工作十二个小时,还必须遵守干活时不许说话的规矩。这所有的工作制度、规矩、监视以及惩罚措施都是一种规训权力,而出于权力中心的则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中国的佬。 (二)精神的规训

大冒险惩罚措施大全

大冒险惩罚措施大全 1. 如果请你从在座的里面选一位做你的男女朋友,你会选谁? 2. 上一次接吻的是什么时候?和谁? 3. 暗恋过几个异性?有主动追求过吗? 4. 昨晚又没有做春梦?对象是谁? 5. 最喜欢吃的食物? 6. 曾经看了流泪的电影? 7. 哪个颜色的内衣最多? 今天穿什么颜色? 8. 你会期待一夜情吗? 9. 无聊的时候一般做什么? 10. 会经常便秘吗? 11. 最尴尬的事? 12. 最伤心的经历? 13. 上次哭是什么时候? 14. 是否想过自杀?什么原因? 15. 你今天穿的内衣是多少钱买的? 16. 你身上有没有胎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形状? 17. 今天穿什么衣服?每一件是花多少钱买的?一件不能少。 18. 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 19. 在和男、女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被甩过吗? 20. 说出五种避孕方式?

大冒险惩罚措施大全(精选篇) 1、模仿奥特曼的经典造型,并指定某个人大声说“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2. 找个离自己最近的人喝交杯酒; 3. 随便找个人正面相隔做接吻陶醉状10秒; 4. 被抽到者对外大喊‘我来自火星’; 5. 走猫步; 6. 摆一个芙蓉姐姐S造型; 7. 把外套脱掉并给某个人穿上(限男生); 8. 背起右边离你最近的一个人; 9. 大喊燃烧吧,小宇宙; 10. 选一个男生一边捶他的胸一边说:你好讨厌哦 11. 被抽到者找离你最近的一个人深情对视十秒; 12. 认真朗读下面一段话:我是某某某,我从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20xx年后320xx年无人能及。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 13. 用家乡话表演大话西游的经典段落; 14. 忽然站起來,大喊“我是超人,我要回家了!",并以飞行姿势跑出去; 15.背对着大家一边扭屁股,一边唱”;洗刷刷,洗刷刷“; 16. 对窗外大喊“我好寂寞啊”; 17.模仿一下脑白金的广告;

游戏及惩罚方法

第一,破冰游戏 破冰游戏 请同学们围成两个圆圈,里面一圈外面一圈,面对面站着。听我的口令,当我喊出“转动”,你们就开始转动,当听到我喊“停止”,你们才能停下。两人握手寒暄并互相自我介绍。然后再喊“转动”。。。 刚才同学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现在他站(她)在你的面前,但是下一个圈回来,你的面前就有可能是另一个人了。无论你们的选择是什么,你会发现,下一次,你可能再也不会碰上他(她)。 第二,互动游戏 大风吹。 大家围坐一圈,中间站一个人。此人说大风吹,众人问“吹什么”,此人回答吹一样东西,满足该东西的人就必须交换位置,不得和两边的人交换位置,此人参与抢位置的过程,未抢到位置的人站在中间继续说。比如此人可说“吹戴首饰的人”,那么戴首饰的人就必须交换位置。 抱堆青蛙 游戏时间:15分钟 游戏规则:所有的人围成一个圈,在主持人的语言指导下向左或者向右转,开始慢跑,然后主持人说(举些例子)一只青蛙七条腿的时候,这圈子就打乱,大家随机的组合在一起,可以两只脚站,也可以一只脚站,还可以用手代替脚,但是堆成一堆的人一定要是7只手或脚在地上的,结果没有抱堆成功的同学要接受惩罚,集体表演一个节目。 007 游戏时间:15分钟 游戏规则:由开始一人发音"零"随声任指一人,那人随即亦发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三个人则发音"柒",随声用手指作开枪状任指一人,"中枪"者不发音不作任何动作,但"中枪"者旁边左右两人则要发"啊"的声音,而扬手作投降状。没反应过来,或者是反映错误的人都要表演节目。(五人一轮) 乌鸦游戏 伸出你们的右手,掌心向上在体侧,同时,伸出你们的左手,食指间点在旁边同学的手掌心里,圈往里缩一缩,保证大家都是连载一起的手,不要动,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当你们听到乌鸦两个字的时候,就要用你们的右手去抓落在你掌心上的食指,同时呢,你也要防止自己的左手食指被别人抓到,大家可以试一试,这是一个左右脑配合的游戏,我还没有讲完,如果我讲的不是乌鸦两个字,而是其他的什么的时候,你们也紧张,也动了,也用手去抓,那么,也是犯规,所有被抓到的,犯规的同学,要主动到圈内来,接受惩罚,惩罚的内容是什么呢?一会而再说啊. 一只青蛙 参与者围成一圈,面朝中央。主持人念“一”,顺时针下一位念“只”,再“青”再“蛙”再“跳”再“进”再“水”再“中”再“扑通”;接着“两只青蛙跳进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浅谈权力与规训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名:夏守信 学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因此,权力的发展、运作史,就是一个个个体客体化的历史,也是世间万物被客体化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酷刑”。该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在18世纪及之前所拥有的残酷的刑罚制度,其典型代表是公开处决犯人的断头台。这是一种极富视觉冲击效果的公开表演,它想要彰显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但是这种做法却越来越显示出

十大惩罚方式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4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5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6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排豆豆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浅谈权力与规训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名:夏守信 学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

2020《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是福柯在1975年出版的论著,全书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场对身体极其残忍的惩罚:“在格列夫广场上,弑君者达米安被马撕拉四肢,再被刽子手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蜡和硫磺浇入撕裂的伤口”这是古典时期的酷刑。针对这样的行为,福柯并没有去探寻其中残酷的实质,而是指出这样对待犯人的酷刑,使围观群众对国王和法律产生憎恨;“刑场上的罪犯却因在大众面前表现得无所畏惧而成为英雄,酷刑被仪式化后却走到了它的反面。”后来描述了18世纪,也就是启蒙时代使用断头台替代了残酷的刑罚,改革者们主张崇尚“人性”,废除酷刑,实行人道主义。他们力图提出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即“规训”。福柯在书中写道:“规训脱离了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更是由身体的惩罚转为灵魂的惩罚。到了现在20世纪,出现了“全景敞视主义”代替以上两种惩罚。 在书中,福柯向我们指出并详细论述了规训的三个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层级监视目的是为了确保纪律的实施,确保命令的精确完成。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全景敞视建筑,这是一种类似于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物,只是它会在中间会建立一个高高的监视台,以便观察罪犯的一举一动。处于这种监狱的罪犯,将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因为从他的位置出发,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所以只能老实本分。而监视者也可以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他可以随时更换监视人员,或多或少,或老或年轻。因为被监视者无法判定外部情况,所以便给监视者极大的便利。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两者地位上的差别,更表现在它能够做成开放式模式,接受来自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的拜访,参观。开放式模式的作用有:1:外部的混乱状况能对不明所以的罪犯造成另一种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对他进行改造;2:社会上的参观能增强公众监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对刑罚体系的信心。总的来说,层级监视保证了规训权力的切实运行,并且它所具有的层级性,关联性是每一个不同层次的人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这样一来,其稳定性便毋庸置疑了。 规范化裁决,顾名思义是对罪犯在监狱里的表现做出符合一定标准的判定。

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读书报告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他在青年时期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的大多数研究都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挖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的对现代理性话语进行自己反传统的批判;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全书分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共十章。全书的论证脉络很清晰,作者在第一章就交代了书的意旨,其后各章是细致、连续的论述,最后一章对监狱的诞生作了总结。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酷刑中福柯开篇写的犯人的公开残忍的惩罚,给人以深刻且难以磨灭的印象,接着就是监狱生活的描述,使人们对监狱生活得到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对这两部分的描写,引发人的联想,使人们渐渐意识到一种改变,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惩罚从一种制造无法忍受的感觉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力的经济机制。而它的转变仅仅用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公开的残酷惩罚,那种君主的报复具有专横,暴虐,用惩罚来取乐的特点,它颠覆了权利;这种报复应该停止;主张改革的法学家把惩罚视为使人重新获得权利主体资格的程序。这种主张是基于一种认为惩罚权力应属于整个社会,应具有预防和改造功能的功利主义观念。由这个共同的准则演变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组织惩罚权力的机制。一种是以障碍-符号为武库的表象技术学,即充斥着“惩罚符号”的“惩罚之城”;另一种则是以监狱为技术依托,具有强制性、肉体性、隔离、隐蔽的监狱制度。后者最终被广泛采纳。 第三部分规训,18世纪,在军队、学校、医院等领域诞生了一种支配人体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对人的控制与使用,将一种被称作“驯顺-功利”的关系赋予于肉体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与政治解剖学密切相关的纪律,而这些纪律要遵循分配艺术、对活动控制、创生、编排力量的原则。规训权力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这些都得益于: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它们在该权力特有的程序-检查-中的组合。在规训制度里,“个人化”呈下降趋势。科学-规范制度用度量取代了身份,用可计量的人的个性取代了值得纪念的人的个性。边沁的全景敞式建筑构成了规训权力的建筑学形象。其核心原则是: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全景敞式建筑的“可见一不可见”的机制成为一种秩序的保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