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一.基础知识

(一)偏瘫的定义

由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等脑内病变所引起的以同侧上下肢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二)偏瘫发生的原因

脑内病变:脑血管病变①出血性;②缺血性

脑外伤

偏瘫的康复

1.基本概念

康复评定是对患者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患者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评定方法

交谈、观察、检测、填表

感觉的评定

感觉分类

1.浅感觉:包括痛、温、触压觉,是皮肤粘膜的感觉。

2.深感觉:包括关节觉、震动觉,是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感觉。

3.复合觉:包括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它是大

脑顶叶皮质对深浅等各种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而形成的。

检查方法

浅感觉

1)轻度触觉:闭眼→棉花轻刷皮肤。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2)痛觉:对痛觉减退的病人,从障碍部位→正常部位检查;对痛觉过敏的病人,则从正常→障碍部位检查,便于确定病变范围。

3)温度觉:闭眼→两支试管(冷5-10℃,热40-45℃)交替随意地刺激皮肤,指出“冷”“热”,接触时间2-3s。

深感觉(本体感觉)

1)位臵觉:闭眼→将某部位肢体移到一个固定位

臵,请病人说出这个位臵或用另一部位模仿。

2)运动觉:闭眼→将某部位肢体移到一个固定位

臵,请病人说出肢体运动方向。

3)震动觉:闭眼→将震动音叉放臵病人身体骨骼

突出部位。

复合觉

1)实体觉

2)两点分辨觉: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辨力,

舌部1mm,指端部位2-3 mm,在手掌1.5-3

mm,在背中心部位6-7 mm。

3)其他:大脑皮质感觉(如:重量、识别、皮肤书写觉、及对某些

质地的感觉

运动功能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可采用Brunstrom、上田敏评定方法和综合评定表

平衡功能评定

1.坐位:长坐位静态,自我动态,

他动态平衡。

端坐位

2.跪位:双腿跪位平衡,单腿跪位平衡。

3.立位:双腿立位平衡,单腿立位平衡。

4.步行中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肌张力评定

协调性功能评定

协调性:(不能,不准确,慢,正常)

步态功能评定

偏瘫的异常步态包括:足跖屈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三)偏瘫常见的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语言障碍

认知障碍

1、运动障碍特点

弛缓期

痉挛期

恢复期

痉挛期:

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痉挛、腱反射亢进,导致异常的运动模式。反射抑制性抗痉挛体位(reflex inhibitory pattern,RIP

上肢RIP: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指、拇指外展

下肢RIP:轻度屈曲髋、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

2、感觉障碍特点

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本体感觉和视觉障碍。

3、语言障碍特点

失语症

①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

③完全性失语;④命名性失语;

⑤阅读障碍;⑥书写障碍

构音障碍

4、认知障碍特点

包括:定向、注意、记忆、思维等功能障碍及失用症和失认症等知觉障碍

(四)偏瘫并发症

挛缩:肌肉性、神经性

异位骨化

肩手综合症

起立性低血压

肩关节半脱位

易引起挛缩的部位

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位

肘关节—屈曲位

前臂—旋前位

腕关节—屈曲位

手指—屈曲位

下肢:髋关节—屈曲、外旋位

膝关节—屈曲位踝关节—遮屈二.偏瘫的康复目标与训练计划

三.早期床边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目标

1.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

2.抑制或减轻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或加重

3.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4.强化健侧肌力

5.提高ADL能力

(二)训练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

2.进行被动运动

3.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

4.体位变换,转移训练

(三)训练方法

1.良肢位的设计

定义指为防止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2、良肢位的摆放

3、体位的变换

卧床期常采用的体位有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

仰卧位

健侧卧位

患侧卧位

床上坐位

轮椅坐位及轮椅上坐姿调整

(二)被动活动(Passive

Movement)

目的:

通过被动活动维持或改变关节活动度

(ROM),预防关节挛缩.在患者不能作

主动活动之前,应做患肢的被动运动,

每日两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小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大,持续充分牵拉,缓慢进行. (三)辅助运动到主动运动的训练

搭桥训练

(四)翻身训练

1.翻身前的准备动作

2.身体上部的旋转动作

3.仰卧位翻身

(五)诱发下肢的屈曲运动

(六)分离运动训练

1.髋伸展位时膝屈曲动作

2.髋内收外展的控制

1.髋伸展位时膝屈曲动作

髋内收外展的控制

(七)卧位起坐训练

(1)起坐前的准备训练

(2)侧卧位坐起

(3)仰卧位坐起:

(八)坐位平衡的训练

(1)躯干柔软度训练

2、床边坐位平衡

床边坐位的保持:包括介助下保持和独立保持.

患者握住床栏杆,治疗师在肩部给以辅助

手扶被褥努力不让自己歪倒。抓住自己的腿保持平衡,不时地松开手,将要歪倒时再抓住腿。

3、床边坐位重心转移训练

(1)左右重心转移

(2)前后重心转移

(九)站起训练

*动作

座面由高向低过渡。

脚的位臵:1.向健侧转移…用健侧脚支撑(PT训练初期进行)

2.向患侧转移…用患侧脚支撑体重,以改善患侧的支撑能力

3.两脚支撑…两脚均匀地支撑体重(患者重心保持在正中位困难时,可利用姿势矫正镜)

起立方法(顺序)

(1)坐在座面浅的椅子上

(2)摆放脚的位臵

(3)躯干充分前倾,使重心落在下肢上

(4)抬起臀部

(5)伸展腰和膝关节,挺起躯干

站起训练

(十)骨盆控制和躯干旋转训练

髋内收、骨盆旋前训练

(十一)移乘训练

(1)床?轮椅

(十二)手膝位和跪立位的训练(十三)上肢训练

1.肩胛带活动

2.伸展患侧躯干

3.伸肘训练

(3)防止肩胛带后撤训练(十四)立位训练

(1)立位重心转移训练

(2)提腿训练

(十五)行走前准备训练

(1)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2 )膝关节控制训练

(3)患侧下肢迈步训练

(4)髋伸展膝屈曲动作训练(5)髋内收膝屈曲动作训练(四)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目的

促通随意运动

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

维持和强化肌力(特别是健侧上下肢、

躯干)

获得基本动作(包括平衡和耐久力)

训练方法

坐位训练

目的:强化坐位保持的能力(稳定

性和耐久性)

开始时期:坐位耐久运动的标准(表)

坐位耐久性运动的标准

开始标准:1.进行性障碍(意识、运动、ADL)停止

2.有理解能力

3.全身状态稳定

实施标准:1.测定开始前、后、5分钟、15分钟、30分钟后的血压和脉搏

2.在依次完成30°、45 °、60 °、80 °四个阶段

取坐位30分钟以上后,方可进行下个阶段的训练

3.首先实施一天两次的坐位进食(早饭和午饭)

4.最高位能保持30分钟后,开始进行轮椅坐位训练终止标准:1.血压在30mmHg以下

2.脉搏增加到开始前的30%以上,或120/分以上

3.有起立性低血压症状

运动顺序

在可摇式床或轮椅上进行被动坐位保持

独自坐位

静态平衡(坐位保持)

获得动态平衡(前后左右)

结合上肢动作的训练(投球训练)

运动方法

1.被动的座位保持运动

(利用可摇式床或轮椅进行被动坐位保持)

取膝关节屈曲位,腰部挺直保持稳定,如果出现起立性低血压,立刻取头低高位。1周—10天内坐位保持30分钟,最终目标达到90度

2.主动的座位保持运动

(利用床栏和绳梯以及治疗师进行主动坐位保持)

健手放在坐面上,进行坐位保持训练

立位保持运动

1.被动站立(借助站立)

起立床站立

目标:站立80度可保持30分钟

同时,如腹带等压迫绷带逐渐向外移,

使瘫痪部位的血流减少到最少程度,

以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2.主动站立

*开始时间

(1)在轮椅上能保持稳定的坐位

(2)健侧上下肢有足够的力量保持站立

*开始时可加以借助

(借助物:平行棒、步行器、拐杖、轮椅靠

背、桌子、床等)

*注意:膝关节的弯曲

骨盆前倾

骨盆向患侧旋转

训练方法

(1)尽可能保持左右对称—使用姿势矫正镜

(2)避免腰、膝的过渡弯曲,以及膝反张

(3)最长保持5分钟

(4)指导患者重心移向患侧,控制膝、踝关节

步行周期的划分

支撑期(stance phase)60%

摆动期(swing phase )40%

支撑期分为足跟着地(heel contact)

足底着地(foot flat)

支撑中期(mid stance)

足跟离地(heel off)

足趾离地(toe off)

摆动期分为加速期,摆动中期,减速期各期的观察(肉眼易观察)

足跟着地期

支撑中期

推离期

摆动中期

足跟着地期

从侧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头部和躯干是垂直的

2骨盆轻度前倾

3右膝伸展

4右足相对小腿为直角

足跟着地期(前方)

从前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头和躯干对称垂直

2下肢相对骨盆垂直

3从足前部可看到足底面

改善步态训练

(1)前后迈步训练

(2)侧方行走训练

(3)交叉步态训练

(6)后方引导训练

(7)骨盆旋转训练

(8)肩部旋转训练

(9)前方引导训练

(10)扶持步行训练

利用矫形器具

利用手杖

(11)矫形器具的应用

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 AFO)(12)上下阶梯训练

(13)助行器的应用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及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Broca失语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

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无肌张力的增加 I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

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 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记忆障碍 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方法通过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评分,SAS、SD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泉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早期应用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影响,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标签: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全国第4届脑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排除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排除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患者。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58.6±6.1)岁。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60.1±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要求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需要立刻报告给主管医师,协助其给予相应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观察组患者给予个性化的早期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情况,因此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是必要的,让患者能够对自身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让患者认识到接受治疗对其病情的改善的有非常大的作用。保持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及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有效的回复,缓解病患者的不良情绪。讲述手术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1]。 1.2.2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一对一护理和训练,调动患者的自身康复意识,使其自觉遵从康复训练,不断的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1.2.3药物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提醒并要求病患者严格遵循医嘱,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按量服药,同时要认真观察记录患者服药之后的反应情况,如果患者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1.肌力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度称为肌力。肌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力称静止性肌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力,称为运动性肌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2)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法 0级正常肌力. 1级肌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围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围的大部分时,肌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Brunnstrom技术 1)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即肌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此疗法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 2) 技术包括:Brunnstrom技术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引导分离运动,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练习。 3)对它的理解:评定作用比它的技术更常用;既可以做评定标准,也可以是治疗方法。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六级分期评定表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一、功能锻炼:这是偏瘫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病人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如肢体长期不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完全性偏瘫阶段: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帮助病人功能锻炼。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再轻。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每天数次。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 三、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 四、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汤匙、筷,穿脱衣服以及编织、打算盘等精细活动。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海蜇、虾皮和虾米,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和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一般每天

5克为宜。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每次食物灌注完毕,要灌注少量温开水清洗管腔,然后夹紧鼻饲管。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及时清洁鼻和口腔。 六、其他: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要经常翻身,以免发生褥疮。注意居室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但又要避免穿堂风,当心着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通便。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

瘫痪病人的康复计划

保持脑血栓偏瘫病人的正确体位与体位变换,是急性期康复治疗的第一步。正确体位可以预防肌肉弛缓或痉挛带来的异常病理模式,防止因卧床所引起的继发性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关节的活动度。卧床脑血栓病人的正确体位是: 1、仰卧位:患者仰卧,头呈中立位或稍微偏向健侧,枕头不要太高。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患侧腕关节保持轻度的背屈位(约30度),各手指微屈,可让患者手握圆柱形物,直径约5厘米,如卷好的毛巾卷等。双下肢自然平伸,患侧膝关节外下方垫一软枕或毛巾卷,使之微屈约30度左右。这种体位既可防止膝关节屈曲畸形,又可预防髋关节外旋。对持续性弛缓性瘫痪或严重的痉挛性瘫痪都有重要意义。患者足部应与小腿呈垂直位,谨防足尖下垂。 2、半仰卧位:患者半仰卧,患侧在上。患者臀或腰后部及肩部放1~2个大的枕头或毛巾被卷,以支撑躯干及肩部。患侧上肢自然垂直,放于枕或毛巾被上,各手指关节微屈,健侧自然放置,以舒适为度。两下肢自然伸直,其间放一棉垫或叠好的毛巾被,避免相互摩擦。足部仍然与小腿保持垂直位。 3、侧卧位:健侧侧卧,患侧在上,胸前放置大枕头,肘关节屈曲放于枕头上,作抱物状。腕关节轻度背屈,手握毛巾卷。小腿之间放一棉垫,以防相互摩擦。患侧髋关节轻度屈曲,足部与小腿保持垂直。 4、半俯卧位:半俯卧,患侧在上。胸前置一大枕。患侧身体俯卧于枕上,患侧上肢呈上举状,肩关节呈90度屈曲位,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轻度背屈,各手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足与小腿垂直。 5、俯卧位:俯卧,头侧向患侧,腹部下方置一轻薄的棉垫以避免影响腹式呼吸。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轻度背曲。双下肢自然伸直。髋关节呈轻度外展内旋位,膝关节伸展,双足伸出床垫之外,保持与小腿垂直。 180.卧床脑血栓病人体位变换时应注意什么? 应当强调指出,脑血栓偏瘫病人的任何一种体位若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发生关节僵直、褥疮等继发性损害。因此,要进行适当的体位变换。体位变换的注意事项是: 1、任何体位及体位变换都应以不影响临床治疗,不造成病情恶化为前提。 2、体位变换的间隔时间为2~3小时,如时间过长,易引起褥疮。 3、意识不清者避免取俯卧位,病情稳定者也需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 4、如有血压明显下降,头部轻度前屈时出现瞳孔散大、病灶侧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应消失,呼吸不规则,频繁呕吐;双侧弛缓性瘫痪、频发性全身痉挛和去脑强直状态时,应暂时停止体位变换。 181.如何对脑血栓病人进行被动运动训练? 被动运动训练是患者借助医生或家属的帮助进行的运动。用于神志不清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的患者。肢体的被动运动可预防关节挛缩引起的活动受限,并可使患者早期体会正确的运动感觉。脑血栓病人多数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仅表现为半身不遂,发病当天即可开始进行患者上下肢各关节不同方向的被动运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对恢复较差和肌张力较高的病人,要着重进行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同时,要鼓励病人尽量用健侧给患侧作被动运动。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被动运动要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患者出现疼痛时,不可勉强。 2、要充分固定被活动关节的近端关节,以防止替代运动。 3、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律性。使患者充分体会正确的运动方向,并记忆肌肉收缩的感觉。 4、对容易引起变形或已有变形的关节要重点运动。 5、每个动作每次要重复5~6遍,每日2次。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临床实例)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临床实际案例全面解析)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VA),是一组突然起 I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WHO资料显示:脑卒中的首次年发病率在(15 ~287)/10万人口之间,我国城市为719/10万人口,农村为394/10万人口,中国台湾为1642/10万人口。全世界每年新发脑卒中1500万,每2秒钟新发1例脑卒中,每6秒钟有1例脑卒中死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病例,且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每年10月29甲是国际脑卒中日(World Stroke Day) 。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导致功能障碍的疾病。据美国国家脑卒中学会(the National Stroke Asso- ciation)报告,脑卒中幸存者中大约10%几乎完全恢复;25%有较少的功能障碍;40%有中到重度的功能障碍,需要特别护理;10%需要在护理之家或长期照顾机构;大约14%的卒中幸存者在脑卒中发生的第一年内会发生第二次卒中。 脑卒中康复介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首诊医生由于脑卒中患者在介人康复治疗时的诊断基本明确,因此,康复科首诊医师首先是在相关临床学科(如神经内外科)诊断的基础上,完成临床查体和必需的实验室检查,为随后的康复评定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2.初期评定康复科首诊医师在临床检査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康复评定(初次评定)或开出必须完成的康复评定检查,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吞咽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以便对患者的功能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康复治疗处方或转介单根据初次评定结果,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给予康复治疗,给予什么样的康复治疗,再开出康复治疗处方或不同部门的治疗转介单。 4.接受治疗及其调整住院期间,患者依据医生开出的康复治疗处方或转介单,每天前往不同治疗部门接受康复治疗。 5.再次评定治疗期间,患者定期接受康复治疗的评价会,动态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包括对治疗的反应及其效果,是否需要或调整修改治疗方案等。这种评价会一般每1~2周一次。 6.出院前评定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长期的,但在综合性医院一般只能住院几周,因此,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根据瘫痪患者的病情,可分别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种。锻炼目的: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运动强度:开始运动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在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与体能恢复情况,运动时最高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20 次。 运动种类与练习次数、时间: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一般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疾病急性期之后不再反复,患者肢体完全瘫痪或仅有微弱动作,即可进行被动的医疗体育活动。早期的被动运动是防止严重运动障碍与肌肉萎缩的重要手段。 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逐一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下肢被动运动: a.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b.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帮助者一手握患者足背,另一手握患者足趾,做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

偏瘫康复案例

陈** 患者神清,交流尚可,反应稍缓慢,坐轮椅由家人推入,躯干向右侧倾斜,骨盆后倾程弓背 坐。 身体形态:坐位骨盆后倾、躯干向右侧弯斜。 上肢运动功能:右:主动肩前屈:60度。 肩外展:50度伴肩胛骨上抬。 肘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前臂旋前旋后: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腕背伸: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手指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上肢肌肉情况:屈肘肌群:有缩短,但能牵伸到正常位置。 伸肘肌群:有缩短,被动屈肘至90度可感到伸肘肌群阻力大,引起疼痛。 前臂旋前肌群:有缩短,但可牵伸到正常位置。 前臂旋后肌群:无缩短。 上肢肌张力:屈肘肌群:3级伸肘肌群:3级前臂旋前肌群:2级前臂旋后肌群:1+级上肢肌力:因受肌张力影响,随意运动不充分,故无法评估。 下肢运动功能:下肢无主动运动,但髋内旋肌群,外旋肌群,伸髋肌群有肌肉收缩。 下肢联合反应:髋内旋、外旋均可引出联合反应。 下肢肌肉情况:髋外旋肌群:有缩短小腿三头肌:有缩短,但可牵伸至正常位置。 下肢肌张力:屈髋肌群:1级伸髋肌群:1级屈膝肌群:0级伸膝肌群:0肌 下肢肌力:不建议评定,但可作为参考。 坐位平衡:静态能维持,躯干偏向右侧。向前后左右可引出平衡反映,但自己不能返回中线。躯干柔韧性:双侧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均受限,以伸展、旋转受限为重。 功能性活动:桥式:在辅助下能部分完成,重心偏向左侧。 向左侧翻身:在辅助下(被动屈膝屈髋)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肩胛骨 过中线能力不佳。 向右侧翻身: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不协调。 卧坐转移:不能完成。 患者肩关节、肘关节、手指、膝关节出现疼痛,建议进一步评估,找出是中枢性的疼痛还是 关节内的问题,或是由于力学结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建议进一步进行协调评定、感觉评定。 主要问题:1、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受限。 2、右上肢随意运动能力差,协调性差。 3、躯干伸展受限、躯干控制能力差,坐位平衡能力差。 4、右下肢无主动运动。 5、无法向患侧翻身,无法完成卧坐转移。 康复目标: 近期:1、改善上肢肌张力,缓解疼痛。2、促通下肢主动运动。3、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远期:1、进一步改善上下肢功能,促进随意运动逐步2、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患者处于早期 患者处于中期或后期 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入院 急性期 非急性期 (1) 精神意识状态评定:目的在于评定患者精神意识状态清醒与否。 (2) 认知功能评定:主要是运用MMSE 量 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及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失认症、失用症、注意力的评定。 (3) 吞咽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定 患者是否饮水呛咳及确定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4) 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肌张力增高及增高程度 (5) 感知觉功能评定:确定患者是否有感知觉障碍,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及预后 判断提供依据。 (6)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7)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运用改良巴氏 指数即ADL 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障碍程度。 (2) 平衡功能评定:Berg 平衡量表评定患 者的平衡功能,同时对临床康复也具有指导意义。 (3) 痉挛评定:使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 确定患者的痉挛程度。 (4)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也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5) 疼痛评定:确定患者疼痛性质及疼痛程度。 (6) 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确定患者的异 常步态及分析形成原因,以助临床康复矫正。 (7) 语言-言语功能评定:通过语言-言语功 能评定确定患者语言及言语功能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可判断预后。 (8)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自拟“偏瘫康复散”冶疗中风后遗症142例临床观察

自拟“偏瘫康复散”冶疗中风后遗症14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10-11T14:27:01.0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5期作者:孙维章1 段琴1 胡金凤1 杨志枫1 马惠玲2 [导读] 中药“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 1.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中心卫生院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转渠口村五组 736200; 2.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744300 摘要:目的自拟“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142例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14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均采用口服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停服一切西药。(组方:生黄芪30g、当归20g、川穹10g、赤芍10g、地龙10 g、穿山甲5g、三七10g、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g、路路通 10g、红花10g、桃仁10g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达92%。结论中药“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关键词: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1】。中风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口歪、语言不利或失语等。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西药、中西结合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均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笔者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中风后遗症期患者142例,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例,采用“偏瘫康复散”治疗,适当采用针灸加理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停用其它一切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42例中风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82例、占58%,女性70例、占42%。住院病例62人、占44%,门诊病例80人、占56%。年龄分布:41岁一50岁之间28例、占20%;5l岁一60岁之间65例、占46%;61岁~70岁之间32例、占23%;71岁以上17例、占11%。患病部位:右侧半身不遂80例、占56%;左侧半身不遂62例、占44%。发病时间:30天—59天50例,占35%;60天一89天36例,占25%;90天—120天40例,占28%;120天以上16例,占12%。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当归20g、川穹10g、赤芍10g、地龙10 g、穿山甲5g、三七10g、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g、路路通10g、红花10g、桃仁10g,用法:共研为末,每次10g,每天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2月为一个疗程,然后进行疗效判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自主感觉为主,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自觉肢体麻木无力有所缓解,头痛、头晕好转,肢体困重感觉减轻,肌力有所恢复达到四级及以上。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视为无效,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3.2治疗结果 有效131例,占92%;无效11例,占8%,总有效率达92%。 4典型病案 案例一:周某某,男,67岁,素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长期间断口服降压药物,血压忽高忽低,控制不满意,未予重视。三月前突发神志不清,左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大小便失禁。速往敦煌市医院就诊,头颅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住院治疗半月后出院。2017年1月10日至我院就诊,左半肢体已能活动,扶杖行走,自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明显受限,并伴头痛、头晕。症见:血压:140/90mmHg,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左上下肢肌力Ⅱ级,活动功能受限,左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腱反射亢进。右上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引出。霍夫曼氏征、巴彬斯基征、奥本汉母征、戈登征、卡朵克氏征及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末梢血运良好,皮肤感觉正常,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因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加之邪从外侵,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经脉失于濡养,而致肢体麻木、无力,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为气虚络瘀之征。四诊合参,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脑。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初步诊断为“中风”,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亦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处方用:生黄芪30g、当归20g、川穹10g、赤芍10g、地龙10 g、穿山甲5g、三七10g、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g、路路通10g、红花10g、桃仁10g,益母草10g,白芷10g,伸筋草10g。共研为末,每次10g,每天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2月。再诊:患者自诉已能独立行走,无需依杖,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较前减轻,服药期间无头痛、头晕症状,心情大悦。上药再服,减白芷,益母草。嘱患者起居调护避受风寒,适当功能锻炼。 5讨论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2】。患者中风后均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古代医学对中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内经》中没有中风这一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祥。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病治》中有“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并将中风根据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其中脏腑内容被明代医家李中梓分为闭证和脱证,并一直沿用至今。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如孙思邈《千金方》中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大秦艽汤,均为治疗中风的代表方。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阴息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这一时期的治疗以治火,治痰,治虚等各有偏专。清代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为临床常用,笔者根据多年行医论治经验认为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采用中药调理,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提高自身正气,重在“治人”,通过扶正固本,调补气血阴阳,调动人体自主调节能力和祛邪能力,使人体本身平衡阴阳的能力得到提高【3】,则疾病自然向愈。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二药相伍补气养血之力盛【4】。川芎、三棱、莪术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穿山甲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三七、路路通散瘀止血,祛瘀而不留於,止血而又活血,并且促使毛细血管畅通。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5】。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综观全方具有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使风去痰清,经络通畅,则病可愈。实为治疗中风一良方,值得推广使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脑卒 据有关报道,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0%~80%[1],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所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1 临床资料 我康复中心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面进行了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其中男68例,女57例;年龄为30~79岁,平均56岁;脑梗死72例,脑出血53例,均经CT 检查确诊,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偏瘫,平均住院日为81d。3个月后经评定效果明显者58例,效果不明显者17例,效果最好的患者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0分增至75分,差者ADL由75分增至85分,ADL 分数提高平均为34.2±13.97分。治疗前后总体ADL的Barthel指数的评价表见表1。 表1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ADL的Barthel指数评价(略) 2 护理措施 2.1 体位护理、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首先,良肢位的正确摆放是预防关节挛缩、变形的重要措施之一。良肢位是指患者在卧位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一种良好体位或姿势[2]。早期患者体位是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患者

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每1~2h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换,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再到患侧卧位,但仰卧位尽量少采用。其次,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有学者认为康复训练越早越好[3],从发病至24h内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是最佳时间[4]。但临床上多以脑梗死发病48h后、脑出血1周后[5],生命体征平稳、疾病不再发展,给予患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每日2次,护士或康复治疗师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一般先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完成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主动运动,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翻身、起坐运动等,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引起疼痛。 2.2 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由于长期卧床,机体运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不良,易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根据病情每2h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为患者勤换床单、被套、衣服,床铺平整、无碎屑,必要时受压部位按摩。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3 肩手综合佂的预防及康复护理肩手综合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浮肿、疼痛、皮温上升。后期表现为皮肤及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为了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病人坐位或乘坐轮椅时,应避免患侧上肢垂于一侧,上肢放于前面的

偏瘫康复案例

薂陈** 螇患者神清,交流尚可,反应稍缓慢,坐轮椅由家人推入,躯干向右侧倾斜,骨盆后倾程弓背坐。蚄身体形态:坐位骨盆后倾、躯干向右侧弯斜。 螃上肢运动功能:右:主动肩前屈:60度。 莁肩外展:50度伴肩胛骨上抬。 袇肘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肅前臂旋前旋后: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蒅腕背伸: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膀手指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膁上肢肌肉情况:屈肘肌群:有缩短,但能牵伸到正常位置。 蒆伸肘肌群:有缩短,被动屈肘至90度可感到伸肘肌群阻力大,引起疼痛。 羃前臂旋前肌群:有缩短,但可牵伸到正常位置。 膃前臂旋后肌群:无缩短。 芀上肢肌张力:屈肘肌群:3级伸肘肌群:3级前臂旋前肌群:2级前臂旋后肌群:1+级 袇上肢肌力:因受肌张力影响,随意运动不充分,故无法评估。 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无主动运动,但髋内旋肌群,外旋肌群,伸髋肌群有肌肉收缩。 羂下肢联合反应:髋内旋、外旋均可引出联合反应。 莀下肢肌肉情况:髋外旋肌群:有缩短小腿三头肌:有缩短,但可牵伸至正常位置。 芈下肢肌张力:屈髋肌群:1级伸髋肌群:1级屈膝肌群:0级伸膝肌群:0肌 肃下肢肌力:不建议评定,但可作为参考。 蚁坐位平衡:静态能维持,躯干偏向右侧。向前后左右可引出平衡反映,但自己不能返回中线。蒀躯干柔韧性:双侧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均受限,以伸展、旋转受限为重。 蒅功能性活动:桥式:在辅助下能部分完成,重心偏向左侧。 袅向左侧翻身:在辅助下(被动屈膝屈髋)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肩胛骨过中线能力不佳。

蒀向右侧翻身: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不协调。 薀卧坐转移:不能完成。 袆患者肩关节、肘关节、手指、膝关节出现疼痛,建议进一步评估,找出是中枢性的疼痛还是关节内的问题,或是由于力学结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节建议进一步进行协调评定、感觉评定。 蒃主要问题:1、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受限。 蚀2、右上肢随意运动能力差,协调性差。 芆3、躯干伸展受限、躯干控制能力差,坐位平衡能力差。 羄4、右下肢无主动运动。 芁5、无法向患侧翻身,无法完成卧坐转移。 蚀康复目标: 蚇近期:1、改善上肢肌张力,缓解疼痛。2、促通下肢主动运动。3、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蒂远期:1、进一步改善上下肢功能,促进随意运动逐步2、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肀2014年11月24日 螀本周目标:1、促进躯干伸展,帮助患者在坐位找到前后的中心。 螄2、降低右上肢肌张力,改善肩、肘疼痛。改善主动关节活动度及右上肢协调能力。 膄3、促进下肢出现主动运动,缓解膝关节疼痛。 衿4、促进向健侧翻身能力。 袀康复方案:1、通过Bobath关键点的控制技术,利用中心关键点,促通患者躯干伸展、体会重心及坐位保持训练。 膅2、利用联合反应促通下肢主动运动的训练。 蚂3、利用PNF节律性起始技术促通上肢协调运动能力。 袂4、肩关节松动术。 罿5、胸大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肱三头肌牵伸。(无痛或轻微酸痛范围内) 薆6、辅助下向健侧翻身训练。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偏瘫康复案例

偏瘫康复案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陈** 患者神清,交流尚可,反应稍缓慢,坐轮椅由家人推入,躯干向右侧倾斜,骨盆后倾程弓背坐。 身体形态:坐位骨盆后倾、躯干向右侧弯斜。 上肢运动功能:右:主动肩前屈:60度。 肩外展:50度伴肩胛骨上抬。 肘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前臂旋前旋后: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腕背伸: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手指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上肢肌肉情况:屈肘肌群:有缩短,但能牵伸到正常位置。 伸肘肌群:有缩短,被动屈肘至90度可感到伸肘肌群阻力大,引起疼痛。 前臂旋前肌群:有缩短,但可牵伸到正常位置。 前臂旋后肌群:无缩短。 上肢肌张力:屈肘肌群:3级伸肘肌群:3级前臂旋前肌群:2级前臂旋后肌群:1+级 上肢肌力:因受肌张力影响,随意运动不充分,故无法评估。 下肢运动功能:下肢无主动运动,但髋内旋肌群,外旋肌群,伸髋肌群有肌肉收缩。 下肢联合反应:髋内旋、外旋均可引出联合反应。

下肢肌肉情况:髋外旋肌群:有缩短小腿三头肌:有缩短,但可牵伸至正常位置。 下肢肌张力:屈髋肌群:1级伸髋肌群:1级屈膝肌群:0级伸膝肌群:0肌下肢肌力:不建议评定,但可作为参考。 坐位平衡:静态能维持,躯干偏向右侧。向前后左右可引出平衡反映,但自己不能返回中线。 躯干柔韧性:双侧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均受限,以伸展、旋转受限为重。功能性活动:桥式:在辅助下能部分完成,重心偏向左侧。 向左侧翻身:在辅助下(被动屈膝屈髋)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肩胛骨过中线能力不佳。 向右侧翻身: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不协调。 卧坐转移:不能完成。 患者肩关节、肘关节、手指、膝关节出现疼痛,建议进一步评估,找出是中枢性的疼痛还是关节内的问题,或是由于力学结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建议进一步进行协调评定、感觉评定。 主要问题:1、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受限。 2、右上肢随意运动能力差,协调性差。 3、躯干伸展受限、躯干控制能力差,坐位平衡能力差。 4、右下肢无主动运动。 5、无法向患侧翻身,无法完成卧坐转移。 康复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