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阅读常识

古代汉语阅读常识

古代汉语阅读常识
古代汉语阅读常识

学院

第六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和今人注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也多依古注推衍.

一,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古注的优势)

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本,从语感各方面都能体会得更为真切.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如《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合,如字,徐音合.好,呼报反.采,七在反,采择也.期,徐音情,又如字.筵音延.使,色吏反.传,直专反.[疏]"昏礼"至"礼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谷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纳吉,纳徵,请期每一事,则使者二人行.惟纳徵无雁,以有币故,其馀皆用雁.○"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主人,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庙堂之上两楹之间也.

第三,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

第四,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例如教材P277"加").

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能依靠古注.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注释的萌芽——先秦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

穷民而无告者."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如《左传》(复印材料:"【经】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二)汉代的古书注释

1.古注在西汉开始兴起的原因:

(1)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

从先秦到两汉语言不断发生变化,先秦时代著作的语言到两汉时,不少人已看不懂.

(2)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代很快灭亡.汉代从西汉初的惠帝就提倡读书,因为他们发现儒家经典是其巩固思想的有力武器.

(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到汉代,先秦的儒家经典有两个版本,因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把典籍偷偷保存下来.他们保存的方式有两种:或埋在地底下,或背诵下来口耳相传.

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由于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古文经".口耳相传的一派把他们所记诵的内容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

这原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展.

2,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4,注释体式: 章句,传注

(三)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注释范围扩大,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3,注释体式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

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四)唐代的古书注释(古注的又一高峰)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

(1)唐的义疏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

4,唐代义疏的特点

(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五)宋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3,注释特点

(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六)清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2,注家注本

陈奂《毛诗传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

3,注释体式

读书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小结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 体例上趋于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进一步扩展;唐代步入又一个高峰;清朝则在注释的范围和方法上都走上了顶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一)传注类

1,诂,训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意思是:"诂"是解释古代与现在不同的词语;"训"是解说事物的形貌.

[清]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单词,是指单音节词;重语,是指叠音词(和连绵词).

其实,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训".

2,传

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严师古注《汉书》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吏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3,注

是注释的通称.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4,笺

是表识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

(二)章句类

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如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每篇按意义分为若干章,每篇末用"章指"概括全章旨意(如教材P525"不见诸侯").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 义疏的体例: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教材P528"曹刿论战"),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教材改为单行横排),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晋杜预的注,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四)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如王先谦《荀子集解》: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解,如王念孙,郭松焘,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先谦案"表示 .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四,古注的常用术语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古书注解逐渐形成一些程式化的用语,我们称之为古注的术语.不同的术语,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书注解,必须对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有所了解.

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谓之

(1)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2)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3)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4)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辨析同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作:"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

《谷梁传》作:"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被释词在前)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之"是一般性释义)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相当于"说的是","是指","指的是". 有时也用于讲解句意,相当于"这句话是说".

例如:

《孟子》:"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讲解句意例: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首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首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讲解句意也可以用"言")

3,犹

(1)用近义词解释;(2)用今语释古语;(3)指出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有"相当于","等于说"的意思.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魏负·葛履》:"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犹纤纤."

4. 言

用以串讲句意和章旨,或用以指出言外之意.

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郑玄笺:此章言臣既勤劳於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注:"言刖多."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形训: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说其意义.

屯:《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

三种常见的训释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义训:不依赖读音或字形,直接阐述一个字词的含义.

《晏子春秋》:"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注云:"发,起也.言醉寝三日而后起也." (酲,音呈)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之言""之为言"用例:

6,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高诱注:"浑读如衮冕之衮."

读若,读如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前人把这种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做法叫"破读").

《礼记·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7,读曰,读为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破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8,如字

注音术语.表示某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

例如:

(1)《礼义·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陆德明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2)《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杜预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陆德明音义:"弟,音悌,又如字."

9,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其他术语:

"当为(当作)"指出讹字,

"倒文"指出字的位置颠倒,

"本作""一本作"指出版本差异,

"句""绝句""上读""下读"表明句读,

"词""辞""语助""语词""发声"指出虚词,等等.

五,古书注释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解字词

(1)注音

(2)释义

(3)破读

(4)文字校勘

2,释文句

(1)串讲句意

(2)指出言外之意

(3)指出比喻意义

(4)归纳章指

(5)分析句读

(6)讲解语法

(a)虚词的诠释

(b)句式的分解

(c)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

(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诠释成语典故

2,考证名物制度

小结:读古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

(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

(3)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

(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如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解释成"寤寐而庄公生"(杜注),"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应劭《风俗通》)之类.

(5)自己动手,解决靠古注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整理

常见地双音古今异义整理 非常(意外地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执事(对对方地敬称;掌管某项工作地人) 行李(出使地人;出门所带地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地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地党羽) 养生(供养活着地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丈夫(男子;女子地配偶) 根本(树木地根部;事物地根源或最重要地地方)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地心意)上路(高高地道路;走上路程) 学者(求学地人;有专门学问地人)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小地方面学习;学校教育地初级阶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地能力)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中间是空地;天空)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地)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地领导人)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地总称)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饱地样子;与事实相符)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县官(官府;县令)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左右(皇帝身边地近臣;方位或约数)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地命令)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地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生日(生活一天天地;出生日) 绝境(与外界隔绝地地方;没有出路地困境)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青春(明媚地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牺牲(祭祀用地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往往(处处;常常)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地人;为革命牺牲地人)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豪杰(有声望地位地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地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肉食(享受优裕地大官;肉食食物)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大风(麻风病;大地风)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地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地人)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地练习) 或者(有地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常见地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地)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地工具)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就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得事物作为诗歌得发端、3。借景言情得抒情方式。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提供研究资料。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 (一)编排方式: 1.部首法: 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另外,要注意两点: (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 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 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这

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法: 按照四角(或者三角等其他)的顺序进行编排。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0 1 2 3 4 5 6 7 8 9 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 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 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 上述笔形与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再以代表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如“非”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 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 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 韩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 陈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 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一、汉字的性质 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例甲骨文: 指事字:上下刃亦朱 会意字:莫吹啓祝折 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 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 (一)象形 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 例: 人大女又目耳口齒 日月草木水戈户門 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 (二)指事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 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例:从,牧,莫,舂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 1、年和岁 2、月 3、晦、朔、望、胐、弦 4、日、时、刻、分、秒 5、四时、节、候 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 干支纪历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 1、官吏的选拔制度 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隋代到清末:科举制 2、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 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 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 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 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 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 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 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 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 4、品阶勋爵 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 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 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 1、文字学常识 2、音韵学常识 3、词汇学常识 4、语法学常识 5.修辞学常识 6.训诂学常识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活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例: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

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释义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3: 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 释义 阿:偏袒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备:完备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薄:靠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曹:辈(类、属、侪、徒、等)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乘:古代一车四马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通“纵”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措:放置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迨:等到殚:竭尽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弟: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 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

【精品】部编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 C.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约五百年问的诗歌,共305篇。【答案】 D 【解析】【分析】D.表述有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名家名篇、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一定要牢固掌握,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 C.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申鉴戒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一般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 D.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该书。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体知识、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呐喊》。 C.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或抱负,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 【答案】 B 【解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D.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答案】 A 【解析】【分析】B项,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他们没有同时在世的时间,所以B项说法有误。 C项,七言律诗共七句,每句八个字,计算结果应该是280元。所以C项说法有误。 D项,《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说法有误,应该是阿廖沙捡破烂。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逐项阅读分析其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或者是故事情节等内容,紧扣字眼,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比如年代、流派等,因为有些题目的错误之处很隐蔽,根据平时的积累回忆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对照即可。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艾青,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 B.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诗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等。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 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一、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㈠基数的表示方法 1、放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 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三投弟子. 《史记·滑稽列传补》 ——又扔一个弟子到河裏,一共投了三次.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两个官吏绑著一个人,走到大王面前. 这种表数方式,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量词必不可少. 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或"又". 例如: 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国语·越语上》 ②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 3、不用任何标记 ①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序》 ㈡序数的表示方法 1、数字前面加"第"字。 例如: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用"太(大)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 第二","第三","第四"等。 例如: 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 注: "太上",最上.本指传说中最古的三皇,五帝,故为最上,第一的意思. 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史 记·万石张叔列传》 ㈢约数的表示法 1、两个相邻的数位连用,表示数目不确定。

例如: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 ——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骑兵,数万士兵. 2、用"可","许","余","所"等表示不确定. 例如: 军马死者十余万匹. 《汉书·食货志》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 3、在数词前加"将","且"等表示数目接近但还不够.例如: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将近 ㈣虚数的表示方法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虚数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 古 汉语中,三,九以及三,九的若干倍数常用作虚数,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时表示动作发生了很多次并不是三次或九次. 例如: ①昔者,桓公九合诸侯. 《韩非子·难二》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㈤倍数 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多少倍,若表示一倍则单用一个"倍"字。 例如: ①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 若则能避之. 《孙子·谋攻》 ㈥分数 古汉语中分数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分母是十,百以上的整数,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分子连用,中间不再插入 任何词. 如: ①其实皆什一也. 2、在分母分子间插入"分","之"和表示整体的名词,或单用"分",或"之"。如: 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这句属於用"分"和"之"加整体名词"日"的表示方法,"八十一分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