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 Monitor Tool for CIM Systems

A Monitor Tool for CIM Systems

A Monitor Tool for CIM Systems
A Monitor Tool for CIM Systems

A MONITOR TOOL FOR CIM SYSTEMS

K. Kabitzsch*, G. Kotte+, V. Vasyutynskyy*

*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01062 Dresden, Germany

fax: ++49 351 463 8460

e-mail: kabitzsch@iis.inf.tu-dresden.de

+ SYSTEMA GmbH

Manfred-von-Ardenne-Ring 6

D-01099 Dresden, Germany

fax: ++49 351 882 4772

e-mail: gerolf.kotte@systemagmbh.de

Abstract: Methods and an appropriated tool to support fault diagnosis in discrete events systems with network are presented. The methods combine the abstraction and condensation of data with recognition of anomalies. The tool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at CIM factories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Copyright ? 2001 IFAC

Keywords: fault diagnosis, sequence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checkpointing.

1. INTRODUCTION

The modern networked systems develop toward higher complexity, reliability and flexibility. The rapidly expanding local networks trend to contain a larger amount of heterogeneous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mponents united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The raised complexity results in a large number of fault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that remain not recovered even after commissioning of networked system. The constant rival pressure forces also to the higher demands on system reconfiguration capabilities and automation. Additionally, the staff is not qualified enough to execute the comprehensive fault recovery.

The technique of checkpointing (Dauphin, et al., 1992) is successfully used in long-time monitoring. The arising problems here are the large volumes of created log files, or histories (up to several gigabytes per day), time and format synchronization of data. Therefore, the special tools for analyzing and archiving of relevant data are necessary. Unfortunately, the existing log analyzers (for instance, OBSERVER from Synapse networks) are based on specific applications and can be applied for these only.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fault diagnosis of discrete systems may fail. Although a numerous number of monitoring tools analyzing the states and traffic in some system component or subsystem are successfully used, not any of these tools can combine the overview of system with analysis of a concrete component. Therefore, the common disadvantage of these monitoring tools is specialization on concrete units and protocols.

The model building of such systems with discrete automata (Cury et al., 1998) has certain difficulties concerned with system complexity and component compatibility. The amount of possible states and transitions grows exponentially, division of a whole system in independent subsystems is not always possible. The open architecture of systems causes a lot of changes in the life cycle. This makes the building of appropriated automata even more expensive. The suppression of fault propagation (fault tolerance) results in impossibility of creating of precise determined automata. The stochastic automata (Lunze and Schroeder, 1999) may also fail in case of rare failures.

Learning methods , for instance learning automata (Quade 1994) or intrusion detection methods (Lee and Stolfo 1998), are helpless by detection of rare and transient faults. These failures occur seldom (for

3. INTERPRETATION OF DATA AND FAULT

DETECTION

The next steps formally consist in abstraction of row data elements, building and checking of troubleshooters’ hypotheses about system and component states in certain time intervals. These step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s below.

The diagnosis progress in common is an iterative creating and testing of hypotheses about factory behaviour. These hypotheses may imply two search strategies: fault detection and anomaly detection. The first strategy is applied when observed fault effects and their causes are known. This information is obtained during testing or putting the system in operation, or from results of earlier diagnosis. In case of straight forward relations between known effects and their causes, immediate conclusion is possible.

The anomaly detection strategy must be used if no familiar reason of detected fault effects was found.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diagnosis is distinction of suspicious time interval. One can be defined as the interval previous to error effect. This interval must be long enough to cover the interval that can contain the error cause. Anomaly detection helps to find out unknown fault reasons. It is applied iterative until the behaviour anomalies corresponding to observed fault effects will be found.

3.1. Data filtering.

Although the analyzed data are already filtered by data converter, an additional filtering may be necessary to concentrate on certain sections of the trace. The data may be filtered over time to suspicious time intervals, when the time of fault appearing is known. Thus, this must be a time interval previous to occurrence of fault effect. The filtering can be also produced over separate components of system (for instance, only the data from certain host to be analyzed). The data filtering is also useful by obtaining of statistical functions.

3.2. Definition of events.

The next step in data interpretation is the describing and searching for events. The concept of event in the tool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one “something important happened” (Sreenivas and Krogh, 1991). The event means here “operation in system relating to the actual hypothesis”. Each of defined events gets from the operator an unique name. This name abstracts the event from other defined events and irrelevant records in log file. The set of events forms

in this way the space of the relevant state transitions

The sequence may be interpreted in two senses. The sequence conditions can be determined by known system properties (for example the sequence describes the transa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is case the found outliers mean the system fault during operation execution (Fig. 3).

Fig. 3. Found fault with previous time interval (fragment of time analysis window).

For comfort all logging events are represented as one event (“Logging 1”=”Log in 115” OR “Log out 115”). This event is shown at first row in Fig.3. The second row represents the fulfilled sequences “Data transfer 115”. The third row shows the outlier events. So, the data transfer fault is indicated (no data transfer operations were executed at time moment “01:05:20”).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quence can represent a hypothesis of troubleshooter about process behaviour and dependencies between system components. The correctness or incorrectness of hypothesis is also checked by a sequence search. If only regular sequences and no outliers were found than the events are essentially dependent. The regular arrangements of sequences and outliers indicates the incompleteness of hypothesis (Fig. 4). When the found sequences and outliers are correlated with fault time intervals than the fault reason is found. Thus, the result of diagnosis is determined by correlation of sequences and outliers with time intervals.

Fig. 4. Incomplete hypothesis (fragment of time analysis window).

Let us define event “Logging 174” as (“Log in 174” AND “Log out 174”). The shown sequence “Data transfer 174” was defined as (“Logging 174” AND “Data 174”). Logically, the regular alternating sequences and outliers were found, because some element of behaviour (“Log out 174”) was not took into account. So, the sequence (behaviour hypothesis) is incomplete and must be defined as (“Logging 174” AND “Data 174” AND “Logging 174”). As one can see, the correct hypothesis is proposed immediately.

Fig. 5. Representation of parallel transactions with large zooming factor (fragment of time analysis window). The hosts 2702 and 10270 are extraordinary active during whole history time.

The found sequences in their turn can be included as atomic events in new sequences. Thus the complex hierarchies (patterns) of factory behaviour can be built. The sets of such patterns are united in scenarios . The scenarios can be archived and then applied to other histories. Therefore, the growth of hierarchy complexity does not result in the considerable growth of analysis times. The sequences (hypotheses)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tool on its own by different criteria. For example, when we add to the sequence condition “Data Transfer 128” the parameter “host”, all “Data Transfer 128” transactions of appropriated hosts will be found. Thus the distribution of performance between parallel operating hosts can be easily obtained. Fig. 5 illustrates this case.

4. VISU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ULTS

To make the diagnosis effective, numerous means of visualization of analysis results are offered. The data to be shown are not fixed and can be determined by a user in any combination. Therefore, as good as any possible insight in data and abstract elements is available.

4.1. Time analysis window.

The time analysis window (Figures 3, 4, 5) allow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ll abstract elements (events and sequences). In the pertinent lines over the time – axis, Extrakt presents all corresponding events, which are found in the history. If the events correspond to the formal description, they are presented by the symbol " | ". If the resolution is not sufficient and many " | " - symbols lie near other, group icons “ ! ” are used. Sequences become marked with the symbol [:::|::::] .

The outliers are represented as events. The user can choose between total overview and single detail. He can determine which levels of the formal hierarchy elements to appear. He can change with few selections between the levels of the abstraction. Mostly he begins with a general survey and makes finer resolutions as he progresses. 4.2. Insights and statistics. Many types of diagrams represent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statistics are available. For instance, the deviations of lengths of sequence are clearly presented at fig. 6. Fig.6. Lengths of time intervals in a sequence “Data transfer 167”.

The user can freely choose the type of diagram and the data volumes to be show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agrams depends on data structure and hypotheses of operator. The user defined diagrams can be added

to scenarios.

5. CONCLUSION

The presented paper has discovered the problems of fault diagnosis in complicated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with open architecture. It presents the method of offline history evaluation and detection of transient faults. The elementary algorithm allows to avoid the difficulties connected with creation of complex diagnosis systems. The powerful and flexible mechanisms of anomaly recovery and visualization simplify the diagnosis process to an iterative diagnosis circle with only a few steps.

The method and its programming implementation EXTRAKT were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faul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n CIM Chip-factories of Infineon in Dresden (Germany) and Porto (Portugal). The method can be used in many automation fields using networked systems and logging. REFERENCES

Cury, J.E.R., B.H.Krogh and T. Niinomi (1998).

Synthesis of supervisory controllers for

hybrid systems based on approximating

autom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43 (4), 564-569.

Dauphin, P., R. Hofmann, R. Klar et al. (1992).

ZM4/SIMPLE: a General Approach to

Performance-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Distributed Systems. In: Readings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T.

Casavant and M. Singhal, eds.).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Kabitzsch, K. and V. Vasyutynskyy (1999). Tele- Diagnosis at Networked Automation

Systems. In: FeT’99 Fieldbus Technology

Conference, Magdeburg, Sept. 1999,

Proceedings pp. 209-214, Springer Verlag

Wien.

Kotte, G. and K. Kabitzsch (1999). Monitoring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 ECC’99

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August

1999, Karlsruhe, Proceedings Part CM-1. Lee, W. and S. Stolfo (1998). Data Mining Approaches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n:

Proc. 1998 7th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Lunze, J . and J.Schroeder (1999). Process Diagnosis based on a Discrete-Event Description. In:

at-Automatisierungstechnik 8, pp. 358-365. Quade, J. (1994). Automatische Zustandsmodellgenerierung für die

Diagnose technischer Prozesse. PhD thesis.

TU München.

Sreenivas, R.S. and B.H. Krogh (1991). On condition/event systems with discrete state

realizations. In: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 (2),

1991, pp. 209-236.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首先,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当初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说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这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概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控制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非常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互联网的研究机构和当时与互联网互联的机构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它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筹备前后我们也曾与美国互联网的机构和美国一些研究互联网TCP/IP协议的专家进行沟通,他们也谈到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互联网建立之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有预见。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还是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思维和贡献,美国对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对网络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美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最基础的寻址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关系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现在,地址资源由ICANN这个组织进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数字资源分配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美国专门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专门成立起来用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联网控制起来。那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这是美国和别的国家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它提出互联网是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无政府的,是民间产生的一个网络。ICANN是一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特点是尽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政府只被当作是一个政府咨询委员会,不起决定作用,由ICANN理事会的19名成员决定全球网络地址资源分配政策。通过这一点,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资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里。ICANN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它进行互联网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过联合国或其它政府间组织去呼吁在互联网上各国应该平等的这类倡议,同时又把全球的地址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很清楚。所以从98年、99年开始在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之后,全球普遍要求对当时的IANA进行改革。原来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国人担任,现在则由五大洲的网民投票推举理事,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去年6月23日经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1258471.html,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作者:冯娟杨承涛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6期 摘要: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为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倾全力开发的重点项目。本文简要介绍了CIM的内涵、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并着重指出他是我国制造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bstract: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is the key project to mak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1980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M, etc., and emphatically 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way to mak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to advanced ranks, improve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realize enterprise modernization. 关键词:CIM;制造业;现代化 Key words: CIM;manufacturing industry;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23-02 作者简介:冯娟(1977-),女,陕西泾阳人,工学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等。 0 引言 在严酷、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国的制造业都在努力寻找企业更新改造的途径,以提高生产和经营的灵活性,实现生产的合理化,使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各项自动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国家的科技界倾全力开发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rgrate Manufacturing,简称CIM)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备受人们的重视。 我国为了追踪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实施的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也将CIM列为重点追踪的项目之一,进行了开发应用的试点和推广应用工作。他对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CIM的基本概念、组成、目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作如下简要介绍,供我国制造业中从事有关工作的决策及科技人员之参考。 1 CIM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案例研究报告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 ——案例研究报告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Report: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案例研究报告 刘福坤、廖亮、刘洋、江妍、 常杰、刘阳、季迪思、杜宏伟 2011年12月10

一、研究背景 1.1. CIMS应用的概况及发展 随着市场在的日益加剧以及全球化的市场的形成,制造技术已成为每个国家在竞争中和战场对抗中获胜的技柱,制造技术的发达程度也已经成为衡量每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标志之一。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很多先进的工业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典以及前苏联都纷纷制定、实施CIMS策略,用来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并讯速发展市场化的现代制造技术---柔性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尽管其工业基础比较差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却摆脱不了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的严峻形式,因而也不得不寻求,发展能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先进制造技术,所以中国、新加坡、韩国、南非、以色列香港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跟踪研究并讯速发展CIMS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在美国首先是从国防部和军工企业发展起来的,早在1975年美国空军就制订了空军计算机辅助制造计划(AFCAM)。1976年又制定了极其有名的集成计算机辅助制造计划(ICAM)。1985年又发投资一亿美元发展CIMS计划于1990年在道格拉斯飞机建成一套CIMS。 我国CIMS技术发展战略,1986年,我国在制订“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将CIMS确定为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主题项目之一。根据世界高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的需求,确定了863计划/CIMS的战略目标,即跟踪国际CIMS高科技发展,掌握CIMS的关键技术,同时在制造中建立能获得综合经济效益并能带动全局的CIMS 示范点,并提出了“应用导向,技术驱动,优先目标,突出重点,结合国情,讲究实效”的发展方针。经过十年的努力,近2000组成的863/CIMS专业队伍的艰苦工作,CIMS技术取得了比较要好的丰富硕果。从1990年开始,先后选定成飞、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床等13家企业作为CIMS的推广应用示范日,在“九五”期间,全国范围内选择100家 左右的企业辐射推广CIMS技术。 案例: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飞公司)于1996年开始实施CIMS 工程,1996年CIMS一期工程已经验收完成。主体框架其规模,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为西飞公司的设计、制造及和管理等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西飞建立了企业局域网系统,网点遍布公司各个单位,已相继开发或引进了许多管理系统,如:企业级生产管理系统(MRPH)、工艺装备制造管理系统(IMS)图样目录管理系统等等。为了产品数量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企业发展以及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为开发零件制造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管理系统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西飞公司的CIMS 工程已形成规模,为企业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数据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但是,对作为基层单位,掌握第一手生产资料的零件制造车间而言。目前,除了部分工艺文件、报表编制外,生产作业计划的编排、工时定额的制定制定与统计、工装量具的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产品信息的传递等仍旧是靠人手工口头进行,根本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更谈不上产品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为充分利用和发挥西飞公司网络及共享数据这一有效资源,很有必要对零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所有与其相关的信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云制造技术专刊征文通知(终稿)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云制造技术专刊(正刊) 征文通知 云制造(Cloud Manufacturing: CMf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面向服务的制造新模式,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及新兴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是面向服务制造理念的具体体现。云制造将实现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共享与协同,通过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按需获取的高附加值、低成本和全球化制造的各类服务。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云制造,对促进我国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从产品价值链低端向产品服务价值链高端转移,提高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交流我国云制造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云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云制造技术的研究前沿及应用重点,促进我国云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落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辑部决定于2012年上半年出版一期云制造技术专刊(正刊)。 一、专刊(正刊)征文要求 1、为办好本期CMfg技术专刊,保证云制造技术与成果交流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代表性,现广泛征集CMfg相关技术论文,欢迎全国从事CMfg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企业界人士围绕以下主题内容积极投稿:(1)云制造总体技术:云制造服务/运营/组织/交易模式、平台与系统体系架构、平台开发与应用等; (2)云制造资源感知与接入技术:基于RFID/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等的制造资源和能力感知、面向物联网/CPS的资源接入适配技术、感知数据的动态采集/分析/预处理技术等; (3)云制造资源和能力虚拟化与服务化技术:跨学科领域制造知识管理、软硬资源和能力的语义描述与建模、物理—虚拟资源的映射与转化、虚拟资源云池构建与管理/运行优化、制造能力的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技术等; (4)虚拟化云制造服务环境构建与管理:云制造服务分类管理、智能匹配、动态组合与演化、云服务成本管理、QoS管理、多主体信用评估、综合效用评估、虚拟资源与物理资源综合评估技术等; (5)虚拟化云制造服务环境运行技术:云制造交易过程管理、服务运行监控、高可靠协同与容错管理、动态调度与虚拟资源按需透明使用技术等; (6)云制造可信与安全制造服务:云制造终端可信接入与发布技术、可信交易技术、服务安全认证技术、虚拟化云制造服务环境多级安全隔离技术等;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先进制造系统》 期末考查 班级:工业11-3班 姓名:易康添 学号:_^41 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黄永生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摘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企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它综合应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使企业的所有资源集成于一体, 优化运行, 生产出优质、低耗、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从而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CIMS乍为一种先进的集成制造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本文对CIMS概念的发展、CIMS勺组成、关键技术、开发应用CIMS勺主要方法、我国CIMS 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从而中国企业应大力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关键词】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概念发展;功能组成;关键技术;主要方法;综合体现;CIMS的现状;未来发展 一、引言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同其他具体的制造技术不同,CIMS着眼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和管理,强调制造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它像个巨大的中枢神经网络,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协调、有序、高效。实践证明,CIMS的正确实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CIMS概念的发展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简称CIMS)最早由美国的约瑟夫?哈林顿博士于1973年提出的,哈林顿强调,一是整体观点,即系统观点,二是信息观点,二者都是信息时代组织、管理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可以说,CIM是信息时代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的一种哲理,是信息时代新型企业的一种生产模式。按照这一哲理和技术构成的具体实现便是 CIMS。 1987年我国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认为:“ CIMS是未来工厂自动化的一种模式。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 摘要: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作为一种先进的集成制造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中国企业应大力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关键词: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竞争能力;创新能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简称CIMS),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借助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对企业的生产作业、管理、计划、调度、经营、销售等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并对分散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它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未来制造业工厂的模式,是当代生产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集中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制造技术。 一、CIMS 的诞生及其工作原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更新加快、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环境从过去的相对稳定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动态的多变的买方市场,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已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组织形式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中小企业再到跨国公司的转变;企业的生产手段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到机械化、半自动化再到自动化的飞跃;企业的生产方式从单机生产到生产流水线再到自动化的推进。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到70 年代初期,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企业各部门使用的信息产品来自不同的计算机公司, 而这些公司采用的是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通信协议, 使得企业的设备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交换, 不同的软件之间无法实施信息的传输, 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 形成了一个个“自动化孤岛”, 阻碍了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1974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CMI(计算机制造)的概念,直到1981年才被广泛接受。这主要是市场多变和用户要求越来越高所引起的,体现在:(1)产品生命周期短;(2)产品的型号和规格日益增多,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3)质量、价格、交货期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互联网在我国日益普及,使得网络向社会生活的渗透明显提速。网上学校、商场、图书馆、医院、银行、证券、电影院、音乐厅大量增加,互联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自由轻松地在网上进行办公、娱乐、购物、教育等活动。互联网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它已经从最初的辅助性工具开始逐渐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cnnic今年7月19日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目前我国的网络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纪元。 现状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

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二、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2499块/32。 截至2012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873万个,其中.CN域名数为398万个,两者均出现明显增长。网站总数达到250万个。 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548,811Mbps,半年增长率为11.5%。 三、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12年上半年,即时通信用户维持较高的增速,继续保持中国网民第一大应用的领先地位。此外,网络视频以及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幅明显,这几类应用在手机端的发展也较为迅速。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互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制造领域中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生产模式。CIM是一种概念、一种哲理,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指在CIM思想指导下,逐步实现的企业全过程计算机化的综合系统。CIM和CIMS在国内外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1.CIM概念的发展 (1)CIM的初始概念 50年代出现了数字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新技术,并将之初步应用于制造业,导致数控机床的产生,接着陆续出现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如CAD、CAM等。60年代早期随着制造业系统方法、概念的萌生,人们进而认识到计算机不仅可以使整个系统的每个生产环节实现颇具柔性的自动化,而且还具有把制造过程(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过程等等)的每一步集成为一个系统的潜力,以及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加以优化。这样,在60年代后期,制造业的系统方法概念上升为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概念。1969年,CIM系统的初始概念以模型来描述,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初始概念(1969年) (2)以人和管理为核心的CIM概念的发展 从7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付出极大努力,将制造业的系统

观点和CIM系统的概念和技术加以发展,并付诸实践,以期获得CIM的潜在效益。然而,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在实施中取得示范性的潜在效益,大多数公司几乎失败了。人们逐渐认识到,制造企业缺乏足够的合格工程师,人们进一步发现,CIMS技术对于忽视人力资源要素造成的影响特别敏感。 ISO标准(TC184/SC5/WG1,1992年)提出:CIM是把人及其经营知识和能力与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以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率和灵活性。由此,将一个企业所有的人员、功能、信息和组织方面集成为一个整体。显然,ISO 标准关于CIM的定义,将人及其能力与技术并重。 在90年代,人们基于这一新的认识,产生了制造系统运作的新观点,即培养并使用制造业的人的能力,进而开发的提供制造技术,以这样的方法来支持那些人的能力。这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做法,即先开发的提供制造技术,然后利用人的能力来支持技术。这也意味着CIM概念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管理为中心。 人力资源要素在制造企业实施CIMS技术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认识导致人们对初始的CIM系统概念的再思考,需要将主要在一个公司内进行技术运作的CIM系统概念,扩展到作为集成制造企业的公司,不仅进行技术的运作,也进行管理运作,特别强调面向人力资源的管理运作。扩展的CIM系统概念由CASA/SME公布的“制造企业轮图”(见图2)来描述。该图共分六层,中心第一层为顾客;第二层为人、小组和组织,这表明企业全部活动围绕顾客的需要来进行,而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是人、小组和组织,这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重大变化。 图2 制造企业轮图第三版(CASA/SME,1993) 2.CIMS的实施效果 如上节所述,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工业发达国家付出极大努力实践CIM 的概念和技术,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在实施中取得示范性的潜在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讲座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都是数据,有些乏味对吧?现在讲些具体的: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

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 4G网络将通信速度更快、收费更低,在移动办公(如移动视频会议、移动OA系统)、移动电子商务(如移动仓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1、手机上网依然是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2、中国互联网发展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互联网在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3、用手机看视频的用户数猛增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看视频用户数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 4、以社交因素为基础的即时通信类应用发展迅猛,尤以微信为主

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

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 下沉市场用户争夺战结束,互联网市场进入终场之战;需求不会消失,只会不断迁移,低幼人口及银发群体仍存在增长机会;用户WiFi依赖显著降低,数据流量不再成为制约手机使用场景的因素;5G手机出货量占比达37.3%,5G时代已经来临。 新冠疫情与互联网:新冠疫情期间,娱乐、生鲜食品、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医疗资讯等线上需求强劲,带动相关互联网平台收入和业务量大幅增长,支撑整个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维持正增长态势,2020年1-2月,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营业收入1311亿元,同比增长4.5%,互联网行业营业收入正式迎来个位数增长时代。 用户与投融资:2020年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8亿,下沉市场流量争夺已经结束,适龄人口的互联网化进程已完成,但市场仍然存在增长机会,10岁以下与65岁以上的低幼人群及银发人口达3.2亿,低幼市场与银发市场仍然存在增长机会。全球风险资本退潮,中国风险投资规模下滑更为严重,2019年全年风险投资金额为358亿美元,同比下降62.7%,投资逻辑正在从用户逻辑,向价值逻辑回归。 消费互联网终场之战:无论是用户、资本还是行业环境,消费互联网的终场之战在2020年正式打响,强者赢、平者让、庸者亡。大型互联网企业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企业服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更具想象力的领域。 互联网投融资与领导企业:全球VC资本退潮,投资从用户逻辑,向价值逻辑回归;相比全球,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衰退更严重,创业企业强者生、平者让、庸者亡;市值最高的50家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近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6%。 第三方移动支付与电商: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近250万亿元,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服务;移动支付场景不断拓展、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双寡头争霸;超级平台社会职能强化,抗疫期间成为政府提升管控能力的重要抓手;电商市场“一超两强”格局稳定,京东模式抗疫期间优势显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本地生活线上化率低,增长潜力大;生鲜用户规模大幅飙升,为疫情期间居民生鲜食品补给的重要渠道;阿里本地生活战略升级,产品全面迭代、再战美团。 疫情期间,泛娱乐行业活跃用户再创峰值;信息资讯“视频化”趋势不断加强,视频消费热点化、本地化;基于兴趣命中的推荐算法,用户体验下降;短视频平台电商带货能力进一步释放;综合视频格局大变,爱奇艺与腾讯视频双雄争霸,B站快速崛起。 直播及在线音乐:直播平台专业化趋势增强,游戏直播需求旺盛、秀场直播被短视频蚕食;视频直播“马太效应”持续增强,五大平台占据用户八成直播观看时长;版权之战网易云音乐逐渐掉队,用户增长乏力,腾讯系优势进一步巩固。 线上办公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复工、学生复课,钉钉日活用户峰值超1.1亿;K12教育用户粘性大幅提升,月活用户超2.1亿;公考类App活跃用户增长显著,公务员考试人数或将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进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阻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差不多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复原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 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那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专门大的差不。传统通信网的进展通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进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 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如此一个宽带网络的进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确实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第一,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起初一个最差不多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操纵部门摧残,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复原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讲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伙儿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那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致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因此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操纵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专门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进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 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幸免。在这种情形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制造领域中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生产模式。CIM是一种概念、一种哲理,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指在CIM思想指导下,逐步实现的企业全过程计算机化的综合系统。CIM和CIMS在国内外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1.CIM概念的发展 (1)CIM的初始概念 50年代出现了数字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新技术,并将之初步应用于制造业,导致数控机床的产生,接着陆续出现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如CAD、CAM等。60年代早期随着制造业系统方法、概念的萌生,人们进而认识到计算机不仅可以使整个系统的每个生产环节实现颇具柔性的自动化,而且还具有把制造过程(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过程等等)的每一步集成为一个系统的潜力,以及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加以优化。这样,在60年代后期,制造业的系统方法概念上升为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概念。1969年,CIM系统的初始概念以模型来描述,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初始概念(1969 年)

(2)以人和管理为核心的CIM概念的发展 从7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付出极大努力,将制造业的系统观点和CIM系统的概念和技术加以发展,并付诸实践,以期获得CIM的潜在效益。然而,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在实施中取得示范性的潜在效益,大多数公司几乎失败了。人们逐渐认识到,制造企业缺乏足够的合格工程师,人们进一步发现,CIMS技术对于忽视人力资源要素造成的影响特别敏感。 ISO标准(TC184/SC5/WG1,1992年)提出:CIM是把人及其经营知识和能力与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以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率和灵活性。由此,将一个企业所有的人员、功能、信息和组织方面集成为一个整体。显然,ISO标准关于CIM的定义,将人及其能力与技术并重。 在90年代,人们基于这一新的认识,产生了制造系统运作的新观点,即培养并使用制造业的人的能力,进而开发的提供制造技术,以这样的方法来支持那些人的能力。这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做法,即先开发的提供制造技术,然后利用人的能力来支持技术。这也意味着CIM概念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管理为中心。 人力资源要素在制造企业实施CIMS技术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认识导致人们对初始的CIM系统概念的再思考,需要将主要在一个公司内进行技术运作的CIM系统概念,扩展到作为集成制造企业的公司,不仅进行技术的运作,也进行管理运作,特别强调面向人力资源的管理运作。扩展的CIM系统概念由CASA/SME公布的“制造企业轮图”(见图2)来描述。该图共分六层,中心第一层为顾客;第二层为人、小组和组织,这表明企业全部活动围绕顾客的需要来进行,而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是人、小组和组织,这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重大变化。 图2 制造企业轮图第三版(CASA/SME,

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

7计算机集成制造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用来描述术语现代的方法来制造。虽然C1M包括许多的 等先进制造技术,如计算机数值控制(CNC),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 CAM),机器人和刚刚在准时交货(JIT),它比新技术或一个新的概念。计算机集成制造是完全新的方法来制造,做生意的新方式。 理解的CIM,就要开始与调制解调器的比较和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包含了所有的活动和必要的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过程产品,提供他们的市场,并支持他们在现场。这些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Ⅰ)确定一个需要的产物。 (2)设计一个产品,以满足需求。 (3)获得需要生产的产品的原料。 (4)运用恰当的工艺改造原料进成品。 (5)输送的产品推向市场。 (6)产品维护,以确保在现场正确的性能。 制造这一广泛,调制解调器视图可以与更进行比较有限的传统观点,即几乎完全集中在转换过程。旧的方法排除了这些关键的预转换元件作为市场分析研究,开发,设计,以及这样转换后的元素作为产品递送和产物maintenance.i1“。换句话说,在旧的方法来制造,只有那些发生在流程车间被认为是制造业。这种传统的方法分离的整体概念成无数独立的专门化元素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动化的来临。 配合CIM,不仅是自动化的各种元件,但岛自动化都连接在一起,或集成。整合意味着系统可以提供完整,即时的信息共享。在现代制造,集成是通过电脑来完成。CIM,然后,是涉及将原料全部组分的总积分成成品和得到的产品至市场,如图图7.1。 CIM7.1历史发展 术语计算机集成制造是由1974年开发约瑟夫·哈林顿作为一本书的标题,他写了一篇关于搭售的岛屿自动化一起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它已经采取了许多年CIM发展成为一个概念,而是集成制造是不是真正的新。在事实上,整合就是制造真正开始。制造具有通过四个不同的阶段发展: (1)手动的制造。 (2)机械化/专业化。 (3)自动化。 (4)集成。 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手工制造实际上是整合制造。所需的全部信息,设计,生产和交付 因为它在该人的头脑居住产物是容易获得的谁执行所有必要的任务。整合最早的工具多年的生产是谁设计的工匠的人的心灵,生产,并交付产品。集成手动的例子制造业是村里的铁匠生产用于本地专用工具农民。打铁必须在他心中所有需要的信息设计,生产,并提供农民的工具。在本实施例中,所有元素制造集成。 7.1.2机械化/专业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工艺成为既专业和机械化。相反,一个人设计的,生产,并提供一种产品,执行的工人和/或机在这些广泛领域的专门任务。之间的沟通这些独立的实体是用图纸,规格,工作订单实现,流程计划,以及各种其他通信辅助。以确保该成品可以匹配计划的产品,质量的概念控制进行了介绍。 机械化/专业化阶段的积极的一面是,它允许大批量生产互换性部件的,不同程度准确性

(发展战略)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向

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一、发展 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互联网技术产生以来,各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就取得了飞跃发展。虽然中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慢,但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势不可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互联网产业分工趋向细化 用户通过一个网站享受全面互联网服务的方式确实十分方便,然而这不等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要由一个企业提供,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非专业化的服务很难满足网民的需求。“外包”主要指公司将自己的部分业务转移给其它公司进行生产,从而达到提高质量、节省成本的目的。以往在中国的IT行业,“外包”一词更多的应用于软件领域,而今后这个词语可能会活跃于互联网产业。在专业网站兴起的同时,经营不同业务的网站之间的商业合作可能会更频繁,每个互联网企业在经营好自己主营业务的情况下,通过合作方式将更多的互联网服务纳入自己的网站之中,而这种合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网页友情链接。 2.应用突破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 (1)网络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手机短信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互联网与文化的结合。据统计分析,短信内容只有十分之一是实用信息,而十分之九是娱乐。短信的大部分内容都无法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恰好符合了中国人含蓄的特点。互联网与文化的结合对于推动网络经济意义重大。 (2)网络教育是个大市场:网络教育借助互联网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围。通过网校使互联网在教育上实现了应用。就目前而言,网络教育的市场还非常大。 (3)着眼于在网络与娱乐的结合:预测到2005年,游戏用户将达到3300万,付费用户将达到1600万。网络游戏的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为每一位玩家带来身临其境的逼真娱乐体验,使玩家在虚拟世界里可以发挥现实世界中无法展现的潜能。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刚刚起步,前途不可限量,它必将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新增点。 (4)着眼于网络与传统经济的结合:目前,我国拥有约15000家大中型企业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网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发展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网民规模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为4.85亿,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手机网民达3.18亿。尽管网民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1年上半年新增网民为2770万,增长率为6.1%,是近年来最低水平。 (二)接入方式 目前,我国有74%的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5.5%和46.2%。有91.3%的网民在家上网,在网吧、单位和公共场所上网的网民分别为26.7%、33%和 14.8%。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 (三)网民属性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1:44.9,男性群体占比有所下降,但是仍高出女性10.2个百分点。网民年龄分布重心继续向中高龄偏移,除20-29岁的网民比重继续加大外,5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数量增长较为突出,整体占比为7.2%,10-19岁的网民占比为26%。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43.8%,而高中以上学历网民为56.1%。 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占8.7%;制造业/生产性企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职工分别占4.8%和3.6%;农民占5.3%;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14.6%。网民的收入分布结构继续向两端扩展,无收入群体网民占比达到7.7%,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网民占比为37.1%。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 (四)互联网基础资源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2亿,较2010年底增长19.4%;拥有IPv6地址429块/32,拥有数量落后于巴西、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全球排名第15位;域名总数为786万个。其中,.COM域名数量370万,占47.1%。.CN域名总数350万,占比为44.6%。目前CN域名中,.CN结尾的二级域名比例最高,占到61.1%,其次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1258471.html,域名,为30.5%;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万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继续发展,达到1,182,261.45Mbps,半年增长率为7.6%。

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一、进展 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互联网技术产生以来,各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就取得了飞跃进展。尽管中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慢,但现在差不多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中国互联网的进展也是势不可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中国互联网的进展趋势。 1.互联网产业分工趋向细化 用户通过一个网站享受全面互联网服务的方式确实十分方便,然而这不等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要由一个企业提供,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非专业化的服务专门难满足网民的需求。“外包”要紧指公司将自己的部分业务转移给其它公司进行生产,从而达到提升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以往在中国的IT行业,“外包”一词更多的应用于软件领域,而今后那个词语可能会活跃于互联网产业。在专业网站兴起的同时,经营不同业务的网站之间的商业合作可能会更频繁,每个互联网企业在经营好自己主营业务的情形下,通过合作方式将更多的互联网服务纳入自己的网站之中,而这种合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网页友情链接。 2.应用突破是互联网产业进展的关键 (1)网络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手机短信的成功,最全然的缘故是互联网与文化的结合。据统计分析,短信内容只有十分之一是有用信息,而十分之九是娱乐。短信的大部分内容都无法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恰好符合了中国人含蓄的特点。互联网与文化的结合关于推动网络经济意义重大。 (2)网络教育是个大市场:网络教育借助互联网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畴。通过网校使互联网在教育上实现了应用。就目前而言,网络教育的市场还专门大。 (3)着眼于在网络与娱乐的结合:推测到2005年,游戏用户将达到330 0万,付费用户将达到1600万。网络游戏的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为每一位玩家带来身临其境的逼真娱乐体验,使玩家在虚拟世界里能够发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