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纲要求

1.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及

其作用。

2. 食物链和食物网。运用食物链(网)的有关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

1.生态系统的成分(D:应用)。

2.食物链和食物网(D:应用)。

重点和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3. 教学疑点

(1) 各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2) 用食物链(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板书】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

生态系统消费者

的结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内容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一)非生物物质:空气、水、矿物质等

(二)非生物能量:阳光、热能

特点:属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

(三)生产者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

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

特点:属异养型生物

(四)消费者

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

(五)分解者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食物链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三四五

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形成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食物网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

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针对训练】

A.基础训练

1.一片草原,由于干旱使得草都死亡,下列生物中受害最轻的是( )

A .昆虫

B .蘑菇

C .鼠

D .兔

2.绿眼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食有机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它( )

A .是生产者

B .是分解者

C .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

D .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 .硝化细菌、紫菜、地衣

B .木耳、团藻、白菜

C .衣藻、小麦、醋酸菌

D .海带、苹果树、酵母菌

4.生态学中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的依据是( )

A .结构特点

B .营养功能

C .对环境的适应

D .生理功能

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 .草→兔→狼→细菌

B .阳光→草→兔→狼

C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D .昆虫→蛇→鹰

6.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A+B+C

7.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单纯林等,其共同特点是( )

A .缩短了食物链

B .加长了食物链

C .保护了原有食物链

D .维持了原有食物链

8.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阴塞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一株水葫芦可以在50天产生1000个后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没有天敌

B .气候适宜

C .生殖率高和占据生态空位

D .以上答案均正确

9.下列各项中,饮食非生物因素的是(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10.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下列不是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

A .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

B .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

C .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竞争关系物种的制约

D .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

B.提高训练

11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12.右图是—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 .H 属于第3营养级

C .G 和F 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D .如在该生态系统中施用DDT ,则这种杀虫剂在H 中浓度最高,其

次是在D 中

13.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图中只有二条捕食链

B .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14.在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A.增多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5.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寒冷冬季,影响鹿群存活的关键因素是温度

B.鱼塘中,影响鱼类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关键是溶氧含量

C.家鸡中,影响卵巢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日照长短

D.连绵阴雨时,影响小麦灌浆的主要因素是日照强度

16.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个营养级。

(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3)蜘蛛和青蛙的关系是。

(4)为避免植食鸟类吃农作物,有人用细网将农作物罩上,其结果是

(5)若要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6)生产上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治虫,从长远看,这种做法的危害有

该食物网体现的治虫方法最大的优越性在于。

C.能力训练

17.题l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1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同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19.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

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21.如下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 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22.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成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此渠道进行的,请回答:

(1)假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只存在一条食物链:草→兔→猫头鹰。

①若把该食物链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生态系统最先受到伤害的是。

②若通过能量流动到猫头鹰中的能量为AkJ,把兔全部杀死后,草中能量的增加范围为。(2)假如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

草→兔→猫头鹰

↓↑

草食昆虫→食虫鸟

①若要在短期内,让猫头鹰的数量明显增加,则应把能量集中引向的食物链是。②若把该食物网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食物网中数量首先发生改变的生物是,改变情况是。

23.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右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条,鱼类与贝类关系应该是。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

湖水变绿的原因是,发臭的原因是。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

不合理的措施是。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②引水稀释③使用除草剂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D.奥赛一瞥

24.(08重庆)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5.(08天津)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26.(08上海生物)(10分)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

;②;③。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

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

虫剂,则蜘蛛数量将。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

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

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

力,容易受到破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因为蘑菇是靠分解死亡的动植物遗体获得有机物。

2.D 由信息可知绿眼虫在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3.A 硝化细菌、紫菜、地衣都是自养型生物,所以都属于生产者,而木耳、醋酸菌、酵母菌是异养型生

物。

4.B

5.C 高中阶段所学的食物链为捕食链,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6.D

7.A

8.D

9. C 种群是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不同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一种生物组成,只有生态系统中涉及无机环境。

10. D 引进新物种并在引进地泛滥成灾因为引进的新物种适应当地的条件,并且当地没有该物种的天敌

和竞争物种;新物种脱离原产地后不一定发生基因突变。

11.D 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H处于2个不同的营养级;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稳定。

12.B 该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G和F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13.A 狐与鸟之间只有捕食的关系;细菌属于分解者,没有营养级别;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是狐。

14.A 蚱蜢大量减少,相思鸟大量增加,蚯蚓以相思鸟为食,蚯蚓也增多。

15.A 在寒冷的冬季,影响鹿群存活的关键因素是食物,A错;鱼塘中影响鱼类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日照长短可影响家鸡生殖腺的发育;在长期的阴雨天,日照强度是小麦灌浆的主要因素。

16.(1)六(2)蜘蛛、食虫鸟、青蛙、鹰(3)捕食和竞争(4)鹰和食虫鸟失去食物而离去蛇无天敌而增加,青蛙数量减少,植食昆虫增加,农作物减产(5)增加食物链,丰富食物网(6)毒死捕食者,害虫越来越多;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泛滥

17.C 该食物网中只有五条食物链,丁只占有第二、第三和第四三个不同的营养级;生产者戊经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由于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所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丙可利用的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向此生态系统引入外来物种,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8.C 食物网交错点上,生物可以被一种或多种其他生物所捕食,同时每种生物也可以捕食一种或多种其他生物。在每条食物链中有起点(都是生产者),也有终点。因为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赶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不足以养活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时,这个食物链就自然中止了。一般来说,一个食物链的环节不超过五个就是这个道理。再者食物链的长短也与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有关。

19.C

20.D 图中应有8条食物链。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是最少的。含能量最多的应是第一营养级的生物。

21.C 该食物网中鸟也强作初级消费者;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由于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因此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远远大于传给下一营养级昆虫或鸟的能量,故C项正确;在鸟的食物组成中若不能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来源各占1/3,2/3,则当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2/3A*10+1/3A*10*10=40A

22.(1)①猫头鹰②25A-100AkJ(2)①草→兔→猫头鹰②食虫鸟;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23.(1)6捕食、竞争 (2)藻类爆发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5 (4)②、③

(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来势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是由诸多种群构成的;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5.C 从甲图可以看出,大草履虫先加入后数量开始增多,加入栉毛虫后,其数量就减少了,强风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乙图进一步证实,由于沉渣的掩护,栉毛虫因不容易觅食到大草履虫而逐渐减少,大草履虫加不被食而逐渐增多,故选项A和B错误。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呼吸作用释放和被分解者分解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D选项错。

26.(1)细菌(2)藻类、大米草食草虫、线虫、海螺沼蟹、蜘蛛(3)一龄幼虫

(4)减少细菌→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藻类→线虫→沼蟹(5)下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2.1.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自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黎(A.G.Tansley)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基础上,特别是在美国学者clements的森林演替的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与他本人提出的森林演替多元顶极理论(polyclimax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ecology system)的概念以来,经过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R.L.Lindeman)和能量学专家奥德姆(E. P. Odum)等生态学家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广泛地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开展研究。生态系统理论已经成为大家所接受的理论。坦斯黎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不可侵害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不能把生物从其特定的形成物理系统的环境中分隔开来,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因此,生态系统包括有生命的成分和无生命的成分,有生命的部分是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或几个群落所组成,无生命的部分是由环境中影响有机体的所有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即整个环境的综合。总之,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本章节仅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地介绍自然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的常识。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成分,可以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无生命类可分为三种,生命类可分为三种,即生态系统共可分为六种组成成分: (一)非生命类 1.太阳辐射能。 2.无机物质,如氧(O2)、氮(N2)、二氧化碳(CO2)、水(H2O)和铁(Fe)等。3.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 (二)生命类 1.生产者(produces) 主要指是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现阶段的知识水平认为,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唯一的能源。 2.消费者(consumers)属于异养生物,指的是那些以其它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根据其食性区分为草食动物(herbivores)和肉食动物(carivores)两类。寄生者(parasite)是特殊的消费者,另外还有杂食者(omnivorous),其是介于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的消费者。 3.还原者(decomposers)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又可称为分解者。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归结为图2-1: 太阳辐射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表现两种形式: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规模(人口、空间)不断扩大: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二、城市化的特点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三、城市化带来的优点 (1)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 (2)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 (4)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为人们发挥多种才能提高了机会。 四、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各历史阶段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 (三)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五、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1.城市中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1.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从生态学角度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 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城市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为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城市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城市生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运输和传递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资源 PPT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提问:(1)生态系 统的概念是什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什么?(2)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 为哪两部分?它们 各自包括了哪些成 分? 认真思考,回 答提问: (1)在一定自 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及其生 活的环境共同 构成生态系 统。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2) 生态系统由生 物和非生物环 境两部分组 成。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 承上启下, 既巩固已 学知识,又 为学习新 知识做铺 垫。

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 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知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具有各自的生态功 能,那么,生态系统 中各种成分的关系 如何?它们之间的 关系对生态系统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需要进 一步探讨的问题。 思考,讨论, 进入新课学 习。 问题导入, 明确学习 任务,激发 学习兴趣。 食物链和食物网1、活动:分析草原 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物的关系 ppt展示:图23-4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不完全)。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1)草原上的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与草原上的植 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之间存在着什 观察、思考、 讨论、回答: (1)草原上的 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 物,供给该生 态系统中的各 种动物利用。 (2)吃与被吃 的关系。 (3)草原上的 各种动物之间 的关系是捕食 关系,如青蛙 捕食蝗虫,而 培养学生 观察、分 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做中 学”增强学 生学习的 兴趣。

优质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 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讲解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 导入: 【老师】第二章学习了种群与群落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种群是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而群落是全部生物的集合。 【老师】如果再加上无机环境呢? 【学生】生态系统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新课推进: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老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同学们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大家能不能说说,要成为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生物和无机环境;有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可让学生适当举例) 【老师】请大家看看88页左侧的问号,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栽培了各种植物,那么动物动物园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不同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食物链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两个概念之间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掌握食物网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解决办法] (1)从具体的食物网再到抽象的文字食物网简图,使学生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文字表示方法。 (2)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掌握食物网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2.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是不是只有通过捕食关系才能构成食物链?

(2)为什么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解决办法] (1)给学生大概介绍三种食物链,说明捕食食物链是最主要的形式。 (2)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为10—20%,超过五个营养级,其能量一般不足以维持生物的生存了,这个问题可留待学习了能量流动规律后回答。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池塘生态系统的挂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的文字表达简图等(上述图及板书可由银幕显示)。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课文,提出疑问。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以往的知识,回答有关食物网的问题。 4.学生思考,并提出有关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将最后一句改为“这些生物共同构成______,则答案又是什么呢?(群落)

城市生态管理

第九章城市生态管理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和组成要素 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及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房屋、道路、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又分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有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营养结构组成。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物质交换)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人口、工业的增长和破坏)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和决定因素各是什么?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优化,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因素: ①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②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③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 ④城市“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⑤劳动力数量与职业岗位的平衡 ⑥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 ⑦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⑧城乡物资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功能2、生活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用城市的资源质量、人群健康和生态状况等尺度来衡量,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环境污染来衡量。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含义:是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的总和,其中自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晒;社会环境质量则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美学的内容。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类: 按照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 按照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的性质,城市生态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物理环境质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

生态系统的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了解能量流动的定义、过程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了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作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又一重点,因为 (1)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物质循环。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2)碳循环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因为: (l)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需要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 (2)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因而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4.能量金字塔是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一种直观表示方法,能量金字塔的概念的提出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从如何直观表示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角度提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既有利于对能量金字塔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提问: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指出生态系统中生

八年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课学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4、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课前预习学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由和它的 请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 两部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是生态系统的和和四部分。 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通过预习发现疑惑: 【课堂探究学案】【温故知新】,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首先在裸岩上定居的生物是,它能分泌使岩石分化形成土壤。 ) (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 ) 【探究新知】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模型--P88 用关键词、方框、线段和箭头构建右图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和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 生态系统是。它是指 思考:(教材88页旁栏思考)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着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里全部动物是不是一个系统,全部动植物是不是一个系统? [跟踪练习]一个腐木的空洞中,温度较外界低,底部有积水,洞内有原生动物、细菌、苔藓、蜘蛛和蚯蚓,这一腐木的空洞可称为一个() A、生态系统 B、群落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种群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资料1、教材89页 1、这个生态系统中除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分? 2、该生态系统有哪些生物?自养型生物有哪些?异养型生物有哪些?动植物尸体、粪便、残枝败叶最终到哪里去了? 3、每一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都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 、联想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对其中的生物是否也能做相同的归类?4 知识小结: 5、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填入下列模型对应的空格中,并讨论各成分间的关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_____________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昆虫吃草,青蛙吃昆虫,蛇吃青蛙,鹰吃蛇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强调:箭头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

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 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学会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理论及途径城市生态调控的目标有二:一是高效,即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二是和谐,即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稳定性。经济高效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正反馈过程,强调发展的速度;后者是负反馈过程,强调发展的稳定。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城市生态调控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使系统风险最小,而综合效益最高,从而使社会、经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一)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原则 1. 协调共生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各元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调控中要保证它们的共生关系,达到综合平衡。共生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和运输,带来更高的效益。如采煤和火力电厂的配置、公共交通网的配置等。 2. 循环再生原则 注重综合利用物质,建立生态工艺、生态工厂、废品处理厂等,把废物变为能够被再次利用的资源。如再生纸、垃圾焚烧发电、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再利用等。 3. 持续自生原则 在考虑到城市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状况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使系统保持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稳定的机制,或者说使人能够控制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控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依靠负反馈机制。其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信息反馈的准确和迅速程度,以及管理决策部门判断的水平。如果信息失真或不通畅,决策跟不上,就会造成失误。 (二)城市生态控制论 德国Vester教授(1976)的《在危机中的城市系统》提出了城市生态控制论的8条原则,即:①负反馈超过正反馈;②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不是组分的增长;③系统生产的目标在于产品的服务功效,而不是产品的数量;④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甚至对抗性的力量,为系统服务;⑤产品的多重利用原则;⑥物质再生循环原则;⑦共生原则; ⑧生物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优化原理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高效,即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使系统生态效益最高,其生态工艺原理包括再生原理、机巧原理和共生原理。二是和谐,即各组分间关系的平衡融洽,使系统演替的机会最大而风险最小。其生态协调原理包括相生相克原理、最适功能原理和最小风险原理。城市生态控制论的任务,就是要依据这两条基本原理去调控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货币流(王如松 1988)。 生态系统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在于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自然生态系统靠竞争、共生、自然选择来自我调控各种生态关系,达到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价格、利润为杠杆,通过竞争、吞并等各种手段,自我实现系统功能的平衡和稳定。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则是靠计划和决策部门的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对各子系统进行等级递阶控制。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其各个等级子系统的人工信息反馈的灵敏度和决策部门的决策手段。当反馈信息失真,反馈强度不够,反馈相位延滞或决策手段跟不上时,就起不到自我调节作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三)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 城市生态调控的途径有3种: 1. 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 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工艺流程,疏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占用的生态位,以提高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其基本内容包括:能源结构的改造,生物资源的利用,物质循环与再生,共生结构的设计,资源开发管理对策,化学生态工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等。 2. 生态关系的规划与协调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计算机工具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优势与劣势、问题与潜力,进行辨识、模拟和调控,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一种软科学研究过程。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有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数学规划法等传统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 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二计划课时1课时提供者所在学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 及其稳定性》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内容是上一单元课《种群和群落》知 识的延续,继续学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的 常考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命观念: ①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及类型。 ②说出食物链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科学思维:理解并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通过识图,学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画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食物网之间的关系。 社会责任: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同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基础: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很浅的认识,高一阶段在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已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 认知特征:学生喜欢观察,喜欢交流,有一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机与风格: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和探究欲望,喜欢色彩斑斓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表现欲望强、期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赏。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