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生物备课组计划

高二生物备课组计划

高二生物备课组计划
高二生物备课组计划

实验教学设计、反思、实验报告汇编:

1.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教学设计

榆林中学申永宁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3、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装片,学会临时装片的一般制作方法,用镜头(显微镜)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

二、实验原理:

利用高倍镜可以观察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实验材料用具:

1.材料:校园采集的各种叶片,花,芹菜,菠菜,真菌(如酵母菌)细胞,低等植物(如水绵)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如叶的保卫细胞),动物细胞(如鱼的红细胞或蛙的皮肤上皮细胞)。

2.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水、烧杯。

四、方法步骤:

(一)、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教学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进行预习,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各个结构以及基本操作步骤。

(二)实验课上让学生比对课本插图说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以及功能。然后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异议,最后教师总结显维镜使用步骤并给大家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焦低倍镜观察---移动物象到视野中央---转动转化器(低换高)---调(光、细准焦螺旋)。

(三)分组讨论:

学生以固定的两人一组为单位,边操作显微镜边讨论如下内容:

1、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通过实验摸索,总结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比如:“上”在显微镜下看是什么样子?比如“b”?

3、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注意低倍镜与高倍镜使用时候的不同点?视野的大小?视野的明暗程度?

4、通过实验观察,物镜镜头的长短与其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呢?

5、调节视野的明亮程度,可以怎样操作?

6、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如何移动?

7、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为什么?

(四)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

1、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制作临时装片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预习说出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总结: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盖

(1):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2):滴一滴清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

(3):取材

(4):将材料放入载玻片的液滴中展平

(5):盖上盖玻片,注意轻放,防止产生气泡

2、提供不同材料(芹菜、菠菜以及校园不同植物叶片花等),学生分组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不同的细胞。参考题目如下:

(1)、观察芹菜茎秆和菠菜叶片中的气孔和叶绿体;

(2)、采集校园中的花粉(连翘花、桃花等,不同季节选择不同),做花粉装片,观察花粉的形态与结构;

(3)、采集花瓣,观察花瓣的颜色是不是取决于大液泡;

(4)、观察校园其它植物的叶片。

五、评价

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则分两大部分,第一是认识显微镜并会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固定装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

既练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观察到了多种多样的细胞。尽管在初中

阶段,包括中考生物实验考过显微镜的使用,学生对显微镜的各部

分基本认识,但是操作步骤还是或多或少有些问题,所以在教学中

先让学生操作,大家集体纠错,最后教师示范正确操作步骤,提高

学生的认识。通过问题讨论,对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等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第二部分是制作临时装片,教师给提供了芹菜,菠菜等,学

生校园也采集了不少植物材料,叶子,花等,实验材料丰富,学生

兴趣浓厚,有选择性的做了相关实验,效果也很好,比如观察到芹

菜茎秆上的气孔,实验现象很明显,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身边的植物,学生很兴奋。

在整堂实验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边动手边思考边总结,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充实而高效。并且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不仅仅局限在固定装片的观察,还采用身边的实验材料,既能观察到不同细胞的区别,低等的,高等的,植物的,动物的,同时能真切观察到身边的,肉眼看不到的生命,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

不足之处,本节实验课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张,需要统筹安排好时间。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设计

榆林中学申永宁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并加强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

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

醛羟基,因此叫作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只能鉴定还原糖,在加热的条件,能够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2、脂肪的鉴定原理:

苏丹Ⅲ染液遇脂肪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为红色,以此来

鉴定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存在。

3、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试剂。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能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就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

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都可以与双缩脲实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从而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青葡萄、花生种子、蛋清稀释液

2、实验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

为50%的酒精

3、实验仪器:刀片、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酒精灯、三

脚架、石棉网、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一)还原糖的检测步骤

改进:

1、课本建议待测组织样液选择苹果或梨匀浆,这样实验老师需

要不断采用榨汁机研磨新鲜匀浆且组织样液容易氧化为褐色,对实

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青葡萄,去皮后的白

色果肉在小烧杯壁挤压就可获得果汁,无需研磨和过滤又保证了新

鲜性。

2、水浴加热等待时间较长,造成了实验时间的浪费;试管直接

加热又害怕对学生造成危险,所以教师可以提前烧好热水,学生直

接将热水加入烧杯中,并将加入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的试管放入。

3、应补充对照实验,既可使学生信服,又能增加实验设计的科

学性与严谨性;同时又符合生物学实验的一般原理。在本次实验中,可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葡萄汁、葡萄糖和蔗糖溶液,再加入等量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观察颜色变化。

(二)蛋白质的检测步骤

改进:

1、调整实验顺序:课本建议第二步鉴定脂肪,可是脂肪鉴定时需使用显微镜,所以先把还原糖和蛋白质鉴定完之后,实验台面打

扫干净再做更好;同时,刚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过还原糖,接着使用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使学生通过对比更加清楚两种试剂的组成、使用和颜色差异。

2、用鸡蛋清稀释液代替黄豆浆,鸡蛋清无色透明,便于观察实验中颜色的变化。

(三)脂肪的检测步骤

改进:

1、教材实验步骤中关键的一步是对材料花生子叶进行切片,这对

实验者的切片技术要求很高,要切出一层细胞,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弄不好还会划破手指,尤其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难

以做到。之后的制片步骤要求用毛笔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

操作繁琐,有时候选取的切片会进入毛笔难以找到,为了保证师生

的安全并提高实验效果,我们选择了花生子叶内侧上皮,用镊子边

缘撕取或用刀片轻轻一刮(如图1),薄薄的一层,非常好取,取

好后直接放入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吸取水分就可以染色、去浮色、制片和观察(如图2),实践证明省时省力效果好!

图1

图2

(四)学生自主探究

1、加热后的蛋清稀释液(牛奶、豆浆)能与双缩脲试剂起颜色反应吗?

2、加入双缩脲试剂A 液与B 液顺序改变,情况怎么样?

3、还原糖检测的斐林试剂甲液、乙液与材料分隔开加入,情况怎么样?

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基于教材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原理、步骤和要求进行,教师对三个实验从实验材料、实验

顺序、实验步骤等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既简化了学生的操作,又节

约了时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阔思维,大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设

计相关的探究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堂的有效性。

由于前面节约了操作时间,所以最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我们教师总是强调“等量混合再加入”、“先A后B”等,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如果让他们小组内采用实验探究,也许对于试

剂的使用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无疑是教学的核心依据,但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作为青年教师要勇敢质疑并提出更好的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操

作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

榆林中学:郭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分析说明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点

(2)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

(2)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

2、教学难点: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三、实验原理与解析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四、实验器材

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

2.用具400 mL烧杯,250 mL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及配制方法

(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如果化学试剂

商店没有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可以分别购买甲基绿和吡罗红G,

然后按A液的第二种方法配制

(2)染色剂的配制

①染色剂A液的两种配制方法

第一种方法: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 g,加入到100 mL蒸馏水中溶解,然后用滤纸过滤,将滤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第二种方法:取甲基绿2 g溶于98 mL蒸馏水中,取吡罗红G 5 g

溶于95 mL蒸馏水中。取6 mL甲基绿溶液和2 mL吡罗红溶液加入到16 mL蒸馏水中,即为A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②染色剂B液的配制方法B液是一种缓冲液,由乙酸钠和乙酸混合

而成。先取乙酸钠16.4 g,用蒸馏水溶解至1 000 mL备用;再取乙酸12 mL,用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备用。取配好的乙酸钠溶液30 mL和稀释的乙酸20 mL,加蒸馏水50 mL,配成pH为4.8的

B液(缓冲液)。

③染色剂的配制染色剂是由A液、B液混合配制而成的。取A液20 mL和B液80 mL混合,就是实验中所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应该注意的是该试剂应现用现配。

五、主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

1.取材

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水解;

②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观察DNA 和RNA 在

细胞中的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按照教材上的

方法进行实验没有取得成功:某些班级实验得到细胞核和细胞质均被染为红色;我考虑是盐酸没有冲洗干净,进而增加了冲洗涂片的时间,结果是细胞核被染为深蓝色,细胞质被染为浅蓝色。针对这种

情况,资料得到有以下几种原因影响显色情况:1.染液的配制方法;

2.盐酸对甲基绿吡罗红作用的PH的影响;

3.水浴温度;

4.染色时间。

4.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教学设计

榆林中学郭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细胞器模型,课堂画细胞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

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探究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布置学生制作各种细胞器模型,依课本顺序每组至少做一个(保证每一种细胞器肯定有小组在做),课中学生依据模型讲解所制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师生共同总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分析P45旁栏思考题和P93小字部分,说明线粒体的数量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分析: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有何意义?

分析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有何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