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试题(小条板)

心理学试题(小条板)

心理学试题(小条板)
心理学试题(小条板)

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与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与行为,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即研究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及德育心理。

3.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动机所引起的。

4.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受学习动机的影响。

5.陈述性知识:指言语方面的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什么是心理学”、“北方冬季气候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种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与内涵较为一致,也称为狭义的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

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其用来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类似于平常人们所说的技能,如“怎样使用一个计算机程序”、“怎样在图书馆查找信息”、“怎样将We go to school yesterday 改成合适的时态”等等。

7.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在观察中伴有积极的思维过程,故又称“思维知觉”。

8.记忆:是一个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一方面记忆是人类知识经验的宝库,它既能积累个人由实践得来的直接经验,又能积累个人由学习得来的间接经验,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动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前提,因为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因素”,从而与后面的“因素”联结起来。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应。通过思维就能揭示各种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1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创造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文学作品的创作等都属于创造思维活动。

12.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种特征。

13.个性:原意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用以表现演员在剧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后来这个词演变成一个专门的概念,以表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不同特征,即个性。

14.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气质:类似于俗语说的“性情”、“脾气”、“秉性”等,是个体内在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6.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体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8.群体:又称为团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19.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心理处于正常、积极的状态,并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的内容:

答:(1)心理过程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②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

(2)个性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②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答: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于

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此举对心理学的发展起着

划时代的作用,它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母

体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发展中主要派别的基本观点:

答:(1)主要派别:①构造主义心理学;②机能

主义心理学;③行为主义心理学;④格式塔心理

学;⑤精神分析心理学。

(2)基本观点:①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心

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

识的;②人类的生物本能(力比多)是心理与

行为的动力与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③精神分

析就是通过解梦、自由联想、催眠等手段,去研

究发展病人被压抑下去的冲动和欲望,并用某种

方法使之得到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①研究计划的制定或实验

设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对实验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要如实记录,不要用

主观经验肆意篡改观察到的事实;③作结论时,

要对所获得的全部事实,包括互相矛盾的事实,

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做到有根有据,实事求

是。

(2)系统性原则:①把因素分析和整

体研究统一起来,既要看到外部的宏观因素对心

理变化的影响,又要研究内部微观(生理)因素

对心理的影响,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加以综合分

析;②把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统一起来,既要纵

向揭示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又要对不同的个体

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既研究个体内部的心理因

素,也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③把理

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统一起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要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尽力避免那种纯理论研

究,研究的课题要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统一起

来,既能丰富心理学理论,又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3)教育性原则:①课题的选择、研究方

案的设计要都要考虑教育意义,使教育成果有

助于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良

好品德培养;②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对大学

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能有损于大学生的身

心健康。

5.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1)使新入职教师早日进入角色;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3)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4)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6.学习动机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学生的知识价值观;

(2)学习的直接兴趣;

(3)学生的成就愿望;

(4)对学生成绩的归因。

7.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的强度和性质影响着学习的方向、

进程和效果。一般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

统一的,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

绩。而且,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存在差异的。优等

生的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亦较高;

差等生的学习内容较窄,水平亦较低。

8.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是什么:

答:(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现实性;

(3)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9.直观教学包括哪些:

答:(1)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

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模象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模象直接感

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生动的、形象化

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

10.大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

(2)观察的目的性日益增强;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11.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12.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答:(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

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向和个别特性,分

别加以考察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

个部分、各个方向、各种属性联结起来加以考察

的过程;

(2)比较、分类、系统化,比较是在思想上

确定被比较的事物之间异同点的过程,分类是通

过比较确定了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据此把它

们分为不同的种类,系统化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

础上在头脑中将一类事物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

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3)抽象、概括、具体化:抽象是在思想上

抽取同类物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

程,概括式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联结

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过程,具体化是将

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得的原理、理论用来认识新

的具体对象的过程。

13.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答:我国心理学家一般倾向于把问题解决的思维

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

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

的。

(2)分析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分析

问题。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

径、方法和策略。

(4)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

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14.怎样判断学生上课是否注意听讲:

答:(1)适应性动作

(2)多余动作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4)其他的外部表现

15.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

答:(1)注意的范围:①注意范围受知觉对象的

特点所制约;②注意范围受个人知识经验与技能

熟练程度影响。

(2)注意的稳定性:①刺激物的特点;②个

体的主观状态。

(3)注意的分配:①活动的熟练程度;②同

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要形成固定的联系。

(4)注意的转移:①注意转移依赖于原来注

意的紧张度;②注意转移依赖于引起注意转移的

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③注意转移与人的神经

类型、已有的习惯有关系。

16.能力有哪些种类:

答:(1)按能力的倾向性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

能力;

(2)按能力的功能划分:认知能力、操作能

力和社交能力;

(3)按能力的创造性划分:模仿能力与创造

能力。

17.简述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答:(1)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

喜欢与人交往、兴趣广泛、有朝气、情感丰富、

接受新事物快;但注意不集中、易转移、兴趣易

变。具有外倾性。

(2)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

易冲动、勇敢、好打抱不平,有魄力、自信心强、

暴躁、独断专行、心境变化过于强烈。具有外倾

性。

(3)粘液质:安静、稳重、反映缓慢,沉默

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难以转移、善于忍耐。

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善于观察细

小事物,情感发生较慢但持续时间长,体验深刻。

具有内倾性。

18.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性格:

答:(1)建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2)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3)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4)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5)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

道德规范及其践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

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实践某种道德观

念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

感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

意义的行为。

20.怎样培养集体的凝聚力:

答:(1)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根据管理

心理学的研究,群体凝聚力的大小首先与领导者

的行为有密切关系;

(2)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

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团结和谐,对

班集体的凝聚力至关重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集体生活

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

径。

2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智力正常;(2)情绪状态良好;(3)意

志坚强;(4)自我意识正确;(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完整;(7)能够适应环境;(8)心理

和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22.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

答:(1)角色改变和环境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教育;

(3)大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5)大学生应付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论述题

1.怎样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

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

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

学中,教师应采取一些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

的、主动学习的行为活动。其中主要的途径和方

法有:

(1)教育大学生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运用奖惩:①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奖惩

观;②奖惩一定要公平适当;

③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适当开展竞赛:①竞赛的频率要适量;

②选择适当的竞赛方式,尽可能地让更多学

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如可以按能力

分组竞赛,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①语

言提问法和活动法;②问题要能使学生新旧知识

联系起来;③问题要新颖有趣;④问题要有适当

的难度;⑤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真正能引起学生

的思维。

(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加强学习目的、

意义教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

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③提高教师讲课的艺

术和水平;④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⑤

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⑥把学生的其他兴趣转移

到学习上来。

(7)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怎样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答: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感性知识,首

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想要有效地观察

直观对象,必须运用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

组合率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率:相对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

知觉。教师在讲课中要利用强度来突出某些重点

要素。教师的声音要宏亮,同时要做到抑扬顿挫,

轻重有落。重点部分语调要强一些,以利于学生

感知。

(2)对比率: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大的容易

被感知,亦称差异率。在白纸上写黑字,在黑板

上写白字易被知觉,否则就不易被感知。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直

观教具的运用方面,挂图、标本和多媒体课件制

作,要用差异率突出重点,要层次分明,课件的

字和背景之间的颜色反差一定要大。第二,在教

材和板书的设计方面,凡是题目、标题、重要的

定律、定理、公式、结论等都应用粗笔。

(3)活动率: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

易被感知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合适的体态

语,能画出的图,就不用挂图,要尽力使知觉的

对象活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校教学

中,对如何使课堂活起来重视不够,甚至有许多

教师认为使课堂或其来只是小学教师的事。这种

看法是不对的,必须纠正。

(4)组合率:知觉率提示,凡是空间上接近、

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相一致的物体,

易构成一个整体被人们清晰知觉。所以,教学中

教师板书的排列要得体,讲课时语速快慢要适中。

3.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

答:(1)明确记忆的目的与任务,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明确的识记目的与任务对识记的效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的任务上去,并采取各种方法去实现它。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要比无意识记有效得多。

(2)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材料的数量多少对识记的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一般来讲,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越多。

(3)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在全面性、敏捷性、准确性和牢固性等方面都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所以,要指导大学生在记忆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类和编码,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4)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①形象记忆法;

②谐音记忆法;③逻辑记忆法;④口诀记忆法。

(5)利用遗忘规律正确组织复习:①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复习要及时;②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③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多种感受器官协同活动。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问题本身的因素和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等都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效果,主要包括问题情境、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状态、个性差异等。

(1)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一般而言,如果呈现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那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反之,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那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难度。

(2)有关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影响着问题解决,某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常常是因为知识经验不足。

(3)定势:是指心理的一种准备状态。它给解决当前问题带来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有的利于问题解决,有的则阻碍问题解决。

(4)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在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初次看到某物品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5)情绪状态和动机强度:解决问题是从思维开始的,但是只有当人具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时才可能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对问题漠不关心,那就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另外,动机的强弱也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动机太强会使人心情紧张焦虑,会使智力活动和动作技能组织不起来;动机太弱,学生会对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积极性,当然解决问题的效率更不会高。

(6)个性差异: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谦虚勤奋、富于创造性等,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相反,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骄傲懒惰、墨守陈规等,都将有碍于问题的解决。

5.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答:(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兴趣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之一,求知欲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之一。

(2)创设有利于创造性行为发展的环境。

①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②欣赏学生表现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③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④避免对学生做出的事情给出否定的价值判断;⑤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3)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突破习惯的思维定势。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4)教给学生创造方法。①头脑风暴法:禁止提出批评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鼓励追求与众不同的,关联性不大的,甚至是离奇的想法。②戈登技术。

(5)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创造思维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引导他们积极地参加创造性活动,如科技开发小组、文艺小组、社会问题研究小组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又可以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6.联系实际谈谈注意规律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在教学环境上要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

素;②在教学内容上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③教学法方法要灵活多样。

(2)正确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加强学习目的教育;②培养广泛而稳定的

间接兴趣;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

分心,可采取预先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3)利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合理组织教学。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7.研究气质对高校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1)认识和了解学生气质特点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特点,要让学生知道,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方面,也都有消极的方面。

(2)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和特点,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保持与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控制气质的消极方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特征。

(3)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加强职业指导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气质类型的不同也影响着其在某个实践领域中潜能的发挥。

8.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答:(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问题讨论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途径。

(2)加深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①把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②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和榜样人物事迹的感染,加深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③努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控制情感的能力。

(3)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①通过活动锻炼大学生的意志;②通过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锻炼大学生的意志;③为大学生提供道德意志的榜样,激发他们意志锻炼的自觉性;④针对学生不同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①要求学生做到知行统一;②采取强化手段,巩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抑制不良的道德行为;③通过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的建立,创设使学生产生或复制良好道德行为的情境,不给他们留有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④对有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

9.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

答:(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①主动进行交往,进行人际交往要采取主动姿态,积极与交往对象接近,表示交往的意愿和建立友谊的需求;

②学会进行印象控制,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也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③帮助别人,是建立人际关系一条有效的途径;④移情,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2)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免争论,如果出现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可采取讨论、协商的办法来解决;②避免指责、否定对方,因为指责、埋怨意味着否定其尊严,否定其自我价值;③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保持和发展双方的人际关系很有益处;④掌握批评的艺术,掌握: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别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方式来提醒别人的错误。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13文秘301班 2013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与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和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和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或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2.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 3.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说明了这一点。(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维度是()。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3. 在接受别人对待时,纵使施予者出自善意,但如接受者感到自由受到限制时,也会心生抗拒。这种心态称为()。 A. 出丑效应 B. 心理反感 C. 过度理由效应 D. 认知失调 4.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以()为基础的联系。 A. 情感 B. 认知 C. 利益 D. 兴趣 5. 危机现场中,在场人数愈多时,见义勇为的助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反而愈少。这种现象称为()。 A. 冒险偏移 B. 谨慎偏移 C. 旁观者效应 D. 社会抑制 6. 研究显示,()因素对亲密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A. 社会经济地位 B. 相貌 C. 个人能力 D. 依恋类型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