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学年山东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19-2020学年山东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19-2020学年山东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19-2020学年山东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

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8.“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第7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第8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7.A8.B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

C.④D.⑤

10.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⑥—Ⅰ

解析:第9题,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沉积岩要经过沉积环境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高温下都会熔化成岩浆。图中地质作用分别是①沉积作用、②重熔再生、③上升冷却凝固、④高温高压、⑤变质作用、⑥分化、侵蚀、搬运作用。昆仑玉、大理岩同属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第10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由①固结成岩、沉积作用形成。

答案:9.D10.A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12.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解析:第11题,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②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④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第12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11.B12.C

二、非选择题

13.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回答下列问题。

(1)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3)请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第(2)题,庐山属于断块山,图中C地岩块相对上升,故与C地非常相似。第(3)题,B处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成山岭,属于向斜成山。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都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岭。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为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2)B A(3)C(4)B

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章末综合提升

地理术语第一节 天然植被、人工植被、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热带雨林、藤本植物、 附生植物、茎花、板根、常绿阔叶林、革质叶片、落叶阔叶林、亚 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旱生灌木、短生命植物 第二节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土壤颜色、土壤质地、粒径、砂土、 壤土、黏土、土壤剖面构造、自然土壤、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 层、成土母质、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生物炭、休耕、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学科语言第一节 1.植被与环境:植被可以改造环境;阳光、气温、降水等影响植被高 度、数量和分布,植被需要适应环境。 2.森林植被: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绿阔叶林;温带季风气 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亚寒带地区——亚寒带 针叶林。 3.草原植被:热带草原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 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低。 4.荒漠植被:以旱生灌木为主,也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第二节 1.观察土壤:一看颜色,如黑土、红壤、黄土等;二看质地,有砂土、 壤土和黏土;三看剖面构造,森林土壤最为复杂,自然土壤经人为耕 作变成耕作土壤。 2.分析土壤形成因素:主要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 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其中生物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的功能: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扎 根立足提供条件,可以蓄水、保水。 4.土壤的养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要设法改良或改造;优良 的土壤要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进行养护

地理调查活动——校园树木与环境关系的调查 【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校园里树木的种类和数量。 2.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的作用。 3.通过校园树木调查,体会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绿化的意义。 【调查准备】 相机、调查记录纸等。 【调查记录】 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校园树木调查,对每株树木进行编号,并进行登记。 编号名称主要作用生长状况(树龄、高度、 枝叶状况等) 落叶/常绿栽种地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一节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三大循环简图 (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 答案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

(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思考农民种庄稼获取农产品,主要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答案生产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判断 1.在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中,最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地形。( × )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章末练习题 1.读亚洲部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则①带,②带其大致分界线是: (2)如果③和④表示两种气候类型:则③气候,④气候(3)与①形成相同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主要分布的大洲有(2个以上)(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变化规律,主要受因素的制约。 2.阅读以下文字资料和相关地图,然后完成各项要求:

早在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许多地质、地理、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对大峡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察,终于撩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月该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该峡谷长达504.6千米,平均深度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迫降为9.14‰。动植物极其丰富,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基因库”。 (1)图中山脉为,其形成 原因是。 (2)图中河流A为,其上游以补给为主,最终流入洋。 (3)大峡谷地区发育了丰富的天然植被,从河谷到山顶,其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将下列大峡谷地区植被类型的字母代号填在右边的示意图中: a、热带季雨林 b、寒带冰缘植被 c、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d、寒温带针叶林 e、暖温带针叶林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g、亚寒带灌木丛、草甸 ②影响大峡谷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因此,大峡谷地区自然带呈现出规律。 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 《伐檀》 《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岩石,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水和生物要素。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表2.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

第五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个体微小生物的总称。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土壤、植被的变化非常敏感,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较大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微生物所含的生物总量。下图为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在土层0~15厘米厚度范围内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杉木人工林属人工针叶林,其他三种为天然次生林。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A.夏高冬低 B.大致为“单峰曲线形” C.秋高春低 D.各季节几乎没有差异 3.一年中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小于其他三种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树种单一 D.植被密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4.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图a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b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图a中代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的分别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D丙、乙、甲 6.与其他生态区相比,图b中I曲线代表的生态区突出的气候特征有 () A.积温高 B.年降水量多 C.年平均风力小 D.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7.与I、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候鸟迁徙是禽流感传播的主渠道,禽流感的蔓延之势,直接参与了( ) ①生物循环②水循环③大气环流④地壳物质循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禽流感的蔓延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直接参与了候鸟与鸡、鸭等家禽的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体现的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物质循环过程。 【答案】 A 读图,回答2~3题。 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3.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东北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缓解水土流失 【解析】第2题,根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其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bc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def则为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3题,东北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反映植被的破坏,会加重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故D项不合理。 【答案】 2.B 3.D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4~5题。

4.乌里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B.② C.③D.④ 5.能表示山水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 C.⑦D.⑧ 【解析】第4题,乌里江和珠江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两者相距万里。造成两者水文特征不同的是因为两地气候不同。第5题,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应⑥环节。 【答案】 4.A 5.B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7.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2.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3.现在农业提倡农田内多使用“农家肥”,使用“农家肥”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B.增加矿物质的含量 C.让它直接释放氮素养分 D.占据土壤空隙,减少水分,提高土温 4.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 A.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B.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D.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 5.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风蚀严重;③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植被破坏严重。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因素:①大量砍伐森林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③海水体积膨胀④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措施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

A.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 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8.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9.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最不合理的是() A.利用耕地大力发展种植业B.利用丘陵山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 C.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 D.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 10.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 11.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A.垂直地带性现象B.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C.地方性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读“地球上的雪线高度图”,完成12-14题。 12.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量、蒸发量和地形B.气温、地形和坡向 C.降水量、气温和地形D.山势、降水量和纬度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北半球的雪线高度对称分布 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雪线比南半球同纬度地区高 C.赤道地区的雪线最高 D.北极圈地区没有雪线 14.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高度是() A.6000米B.4500米C.2500米D.2000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题

第五章练习题 班级姓名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 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 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 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图,完成1-3题。 1读图,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④③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中所示自然带①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从图中判断北纬10度的自然带垂直分异中,积雪冰川带位于()米以上。 A 5000M B 4000M C 6000M D 3000M 6从图中可以判断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 D全部都明显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图中R为年 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 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 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D 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8图中E自然带可能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9-10题。 9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图中①-②-③的变化 B.图中③-④-⑤的变化 C.图中①-③-⑤的变化 D.图中①-⑥的变化

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5章第1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探究点题号 主要植被1、3、5、6、7、13、15、16 植被与环境2、4、8、9、10、11、12、14、17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某植被景观图,完成1~2题。 1.(综合思维)该植被枝叶呈针状的原因是() A.气候寒冷B.气候干旱 C.土壤贫瘠D.地形平坦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它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树叶为针状有利于抗寒。 2.(区域认知)此类植被广泛分布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加拿大D.澳大利亚 答案 C 解析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读我国植被分布图,完成3~4题。

3.(区域认知)甲、乙、丙三类植被分别是() A.森林草原荒漠B.森林荒漠草原 C.草原森林荒漠D.荒漠草原森林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甲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该区域降水较多,为森林;乙、丙两类植被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更远,故乙为草原,丙为荒漠,故A项正确。 4.(综合思维)造成甲、乙、丙三类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土壤 C.水分D.热量 答案 C 解析造成三类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C项正确。 某类植物(下图)不跟土壤接触,其根群附着在其他树的枝干上生长,利用雨露、空气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质(腐烂的枯枝残叶或动物排泄物等)为生。完成5~6题。 5.(综合思维)该类植物为() A.藤本植物B.附生植物 C.草本植物D.寄生植物 答案 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根群附着在其他树的枝干上生长”和图示信息可知,该类植物为附生植物,故B项正确。 6.(综合思维)该类植物主要出现在()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A 解析附生植物主要出现在热带雨林,故A项正确。 读某国植被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7~8题。 7.(区域认知)甲、乙、丙植被类型分别是() A.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C.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答案 A 解析由经纬度和国土轮廓可知,该国为蒙古。甲、乙、丙均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水分条件稍好的甲为草原,水分条件最差的丙是荒漠,乙为过渡性植被——荒漠草原。 8.(综合思维)影响甲、乙、丙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土壤 答案 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导致三地植被差异的因素是水分条件不同,故B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析 1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主干知识的梳理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地理环境由-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和氨。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2 生产功能 (1)概念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2)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 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3)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的功能。 3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 易受人类干扰的是和。 四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2 和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位置、位置互不相同,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热量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 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 带、热带雨林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分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 西方向更替 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 有规律变化 [活动]P9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活动]P93 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2018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文档资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

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特点、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统一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2.下列山地自然带分异最多的是() A.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C.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D.北美洲的落基山脉 3.下列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判断其中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4.亚洲东部地区,从中南半岛到白令海峡,自然植被分布顺序,正确的是()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苔原带③常绿阔叶林带④雨林和季雨林带⑤针叶林 A.②—⑤—①—③一④ B.④—③—①—②—⑤ C.③—④—①—⑤—② D.④—③—①—⑤—② 5.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 6.下列四副图示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 图,回答7—8题: 7.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 川海拔低的原因是 () A.北坡是阳坡 B.南坡是阴坡 C.北坡是迎风坡 D..南坡是迎风坡 8.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到()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读下面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后回答9—11题: 9.图中所示自然带①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0.从图中可以判断北纬10度的自然带垂直分异中,积 雪冰川带位于米以上。 A.5000M B.4000M C.6000M D.3000M 11.从图中可以判断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全部都明显 12.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A.垂直地带性现象 B.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13.根据下图,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袃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薄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薀知识点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蚇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芄2 ?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肁3.结果: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荿知识点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螇1.生产功能 蚄(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螃(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产出有机物。 莁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袇知识点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肅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芁2.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膀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羇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蒆1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 羃(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衿(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羆2.陆地自然带 蚃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莁知识点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蚈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肆2.形成基础:_________ 。 肄3.表现 肃(1)低纬、高纬地区:自然带横穿整个大陆。 蚁(2)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_ 伸、_________ 替 膆知识点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蒅1 ?分异原因:从沿海向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 薁2.分异基础:。 蒀3.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带、带、带的有规律变化 芆4.分异表现:在__________ 区表现明显。 祎知识点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篇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发展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果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来命名。 2.对照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简图【务必识记】: 北半球陆地自然带。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6°34’N 35°N 23°26’N 25°N 10°N 0° 注意:

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例如:①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②热带荒漠气候是荒漠带的典型气候。 ③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1.由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了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2.由于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所以南美洲南段西岸是多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形) 3.受沿岸暖流影响,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则受沿岸寒流影响,其分布的纬度较低(洋流) 4.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出现绿洲景观(水分) 5.因为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沿岸暖流的影响,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地形、洋流)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单元测试卷

第五章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2.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3.“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4.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5.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6.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7.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无关联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8.自然林无人施肥,仍能生长茂盛,其重要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充分 B.位于沿海地带,降水丰富 C.大多位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大城市周围,二氧化碳含量高,有利于有机物的形成 D.林中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土壤 9.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最不合理的是() A.利用耕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B.利用丘陵山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 C.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 D.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阶段质量测评五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阶段质量测评五新人教 版必修第一册 阶段质量测评(五)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3、4、8、26(3)(4)(5) 森林6、7、9、10、11、12、26(1) 草原与荒漠2、5、26(2)、27 观察土壤13、14、15、2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6、17、18、19、20、28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22、23、24、25、29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下图是我国某地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植被指示的环境特征是( ) A.干旱B.湿润 C.炎热D.寒冷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故该植被反映了干旱的环境特征。

2.该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 A.热带荒漠B.热带草原 C.温带荒漠D.温带草原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该植被分布于干旱地区,我国的干旱地区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答案 D 解析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4~6题。 4.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答案 D 解析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5.甲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热带草原B.热带雨林 C.热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甲为热带草原。 6.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

人教新版高一地理必修一_第五章综合练习.doc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A.南北纬25° —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 -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 —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 —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世界上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任何自然带都具备的特征是() ①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②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③有典型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④占有一定宽度,呈长带状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美国 B.俄罗斯 C.加拿大 D.中国 8.关于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B.各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 C.高山地区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无明显的分布规律 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明显 9.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10.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1.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B,距海洋远近不同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发展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果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成因:不同地域由于所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来命名。 2.对照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简图【务必识记】: 北半球陆地自然带。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注意: 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例如:①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②热带荒漠气候是荒漠带的典型气候。 ③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1.由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了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2.由于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所以南美洲南段西岸是多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形) 3.受沿岸暖流影响,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则受沿岸寒流影响,其分布的纬度较低(洋流) 4.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出现绿洲景观(水分) 5.因为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沿岸暖流的影响,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地形、洋流) 66°34’N 23°26’N 0° 35°N 25°N 10°N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测试题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出现2011年度首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 A.土壤B.植被 C.地貌D.水文 2.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 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图中表示的是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5.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A.植树种草B.修水库C.围海造陆 D.围湖造田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 A.整体性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 A.abc B.def C.ace D.bdf 8.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汉平原把旱地改为水田,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诗反映了 A.岩石圈物质循环B.能量交换C.生物循环D.大气循环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0~11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