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六、《枣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称呼:旧时同窗、友人、美籍华人都是同一人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一组图片

2、简介作者 (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介绍)

萧乾,蒙古族,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萧乾在1979年8月时,曾应邀赴美国参加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写成系列随笔《美国点滴》。】这部作品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枣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3、学习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品味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整体感知

其实,爱国,不一定非要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些细微的小事情同样也能反映出爱国

之情。本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

.....

: ——(先读起来吧)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进行简要概括。

2.我们知道课文的题目是《枣核》,那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参考1:

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之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或: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想在花园试种的事。

参考2: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话枣核。

三、过渡

1、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浓浓的情思。那这位旧时同窗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花园中试种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思念祖国。(说得非常好)

︴栽杨柳、养睡莲 + 堆假山,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道出了游子最为真实的心境。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想”字,

直接倾诉内心思乡之情。

︴常常和老伴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月夜追忆】

四、探究深入

那么,主题既然是表现这位旧时同窗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那为什么不直接以“爱国情深”或“难忘祖国”为题,却偏偏以“枣核”为题,这“枣核”究竟有什么作用?

1、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枣核”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会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而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这种写法就叫以小见大。所谓“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枣核虽小,而且就几颗,但却寄托了一远离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凝聚着海外游子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之心。

3、师:三个同学表述得都很好。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处与枣核相关的事在行文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第1节托我带几颗生枣核,设置了悬念。师:对!从什么句子上可以看出这一点呢?生:从“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可以看出来。

师:这就更完整了。(板书:用途蹊跷设置悬念)第二处呢?

生:我认为第二处也是设置悬念。

师:如何解释呢?

生:因为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还有“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师:对!看来这是进一步加深悬念,使悬念更吸引读者。(板书:如获至宝加深悬念)第三处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认为第三处解开了悬念。这位同窗向作者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种枣树又是因为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以解乡思之情,获得心灵的慰藉。(板书:寻求慰藉解开悬念)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文中有没有原句告诉我们,一起读——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解说:也就是说,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中华故土的依恋。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这句话从个人推及整个中华民族,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更深化了主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粒小小的枣核,但它们却承载着华夏儿女拳拳的爱国心、浓浓的思乡情,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下面让我们齐唱《我的中国心》来结束这一课。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2、3、4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举目无亲,周围的环境是生疏的。人们的面孔是陌生的,只有天边那飘过的云与家乡的云是完全一样的,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样的亲切。天边的云,勾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情,其实,何止是故乡的云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一句乡音,一张照片,一轮圆月,一颗枣核。它们都会被游子当作故乡的象征。可以说,思念家乡、眷恋故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跷(qiāo )掐(qiā)指殷(yīn)切 玛(mǎ) nǎo(瑙)山坳(ào)嫣红(yān)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设置悬念 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思乡的心理活动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 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教学方法】 齐读,分读,讨论,总结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 1. 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蹊跷(qī qiāo)掐指一算(qiā)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嫣红(yān)玛瑙(mǎ nǎo)山坳(ào)厂甸(diàn)

核潜艇(qián)匀称(chèn)镶嵌qiàn 国jí籍。理解词意并会用“托付、安顿、蹊跷、分量”组成短语。 2.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如: (1)正音方面:“分量”中的“分”是多音字,在此读“fèn”,不读“fēn”。 二、课文学习的导入 师: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颗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滴水的思念之情呢?在我们眼里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在海外游子起了怎么样的作用?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效的作家、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引导: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1.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章。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枣核教学设计修订稿

枣核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9 枣核 教学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2)找中心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28.枣核(教案+反思)

28.*枣核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枣核)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 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 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师小结: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

28.枣核(优质教案)_枣核优秀教案

28.枣核(优质教案)_枣核优秀教案 28* 枣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核妻”等10个生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折涨”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2. 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反抗黑暗势力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2: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机智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板书:枣核)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出示词语:(课件出示:出示词语)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红脸(2)自由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后鼻音“牲涨”。 另外,两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ē”,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 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2) 识记生字 4.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4)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出示词语解释)①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②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③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④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6.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枣核是个勤快而又聪明的孩子。)(板书:

枣核公开课教案1

枣核公开课教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枣核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2、3、4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举目无亲,周围的环境是生疏的。人们的面孔是陌生的,只有天边那飘过的云与家乡的云是完全一样的,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样的亲切。天边的云,勾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情,其实,何止是故乡的云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一句乡音,一张照片,一轮圆月,一颗枣核。它们都会被游子当作故乡的象征。可以说,思念家乡、眷恋故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跷(qiāo )掐(qiā)指殷(yīn)切 玛(mǎ) nǎo(瑙)山坳(ào)嫣红(yān)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枣核教案

28* 枣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导读:《枣核》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授课班级八(3)班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 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周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

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枣核》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

课文讲述的是枣核如何的勤劳能干,运用自己身体特别小,容易藏匿、躲藏的特点,偷偷赶回了被官府牵走的牲口,被抓之后,不光没有被挨打,反而害得县官挨了打,最后,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赞美了枣核的不服输,机智勇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山枣核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节上有直的和弯曲的刺。叶互生,长椭圆形至蔟状披针形,先端钝,边缘有细锯齿,基出三脉。花黄绿色,常2~3朵簇生于叶腋;萼征、花瓣及雄蕊均为5出数;子房上位,2室,埋于花盘中,柱头2裂。核果小,长圆形或近圆形,暗红色,味酸,果核两端常为钝头。花期4~5月,果期9月。主产河北、陕西、河南、辽宁。种子扁圆形或长圆形,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一面中央有微隆起的纵线,种子一端有小的凹陷种脐,另端有点状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边。种皮硬,剥开后可见半透明的胚乳粘附于内方,子叶2,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其他资料】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采用复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有序、有节、有理的表达能力。针对一些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复述方法,或简要复述,或详细复述,或创造性复述。不论哪种形式的复述,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把书面语转换为口头语; 第二,突出重点,准确地体现原材料的中心和重点; 第三,条理清楚,反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复述时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第四,语言力求准确; 第五,必要时可以加入个人想象。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把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补充完整。 妻.子 q 扶犁. l 牲.口 sh 官府. f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则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一对夫妻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为他取名“枣核”。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庄稼人从县官那里夺回了被强行牵走的牛和驴。 故事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活泼的民间色彩。主人公枣核虽然长得奇小,却能发挥他的力量,惩罚恶人,帮助乡亲,获得大家的尊敬。 教学时,首先,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其次,我抓住“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会人物形象。最后,我借助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续编故事等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枣核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并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然后教师展示枣核图片:同学们,见过枣子吧?那么它的核能有多大? 2.教材插图中那个枣核般大的孩子图片。激趣: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那么小,能做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他的传奇故事。相机板书课题《枣核》(核注音)。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让学生感受枣核之小,枣核孩子之小,激发其探究枣核孩子传奇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

héqīdiēlízhēkùn shēnɡfǔbàzhànɡ 枣核夫妻爹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得通红 2.出示多音字“折、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读音组词。 3.去拼音,男女生赛读生字词。 枣核夫妻爹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得通红 4.检查学生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 (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老师解答。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每一个句子。 (3)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引导学生识记字词的基础上,获得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重点感悟 1.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派代表交流。(说出大意即可) 2.过渡:老师从你们的交流中听懂了这个故事,但老师有个疑问,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1)感受枣核个子小。 ①课件出示:“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追问:这么小的孩子,过了一年又一年,还一点儿也不见长。如果你是他的爸爸或妈妈,着不着急? ②组织学生读出第2自然段爹娘着急的语气。(指生读,男女生配合读)相机板书:个子小

枣核公开课教案1

枣核 半坡店乡第一初级中学赵香荣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3、结合语境,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是的,无论身在何地,我们的心都依然是中国心。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肖乾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朗读的要求) 1、在书上圈点勾画,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跷(qiāo )掐(qiā)指殷(yīn)切镶嵌(qian )玛(mǎ) nǎo(瑙)山坳(ào)嫣红(yān)殷切( yin )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设置悬念 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栽杨柳、植睡莲 2、修北海、 3、月夜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4、索枣核试种枣树(暂未完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优质教案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枣核》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枣核如何的勤劳能干,运用自己身体特别小,容易藏匿、躲藏的特点,偷偷赶回了被官府牵走的牲口,被抓之后,不光没有被挨打,反而害得县官挨了打,最后,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赞美了枣核的不服输,机智勇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山枣核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节上有直的和弯曲的刺。叶互生,长椭圆形至蔟状披针形,先端钝,边缘有细锯齿,基出三脉。花黄绿色,常2~3朵簇生于叶腋;萼征、花瓣及雄蕊均为5出数;子房上位,2室,埋于花盘中,柱头2裂。核果小,长圆形或近圆形,暗红色,味酸,果核两端常为钝头。花期4~5月,果期9月。主产河北、陕西、河南、辽宁。种子扁圆形或长圆形,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一面中央有微隆起的纵线,种子一端有小的凹陷种脐,另端有点状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边。种皮硬,剥开后可见半透明的胚乳粘附于内方,子叶2,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其他资料】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采用复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有序、有节、有理的表达能力。针对一些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复述方法,或简要复述,或详细复述,或创造性复述。不论哪种形式的复述,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把书面语转换为口头语; 第二,突出重点,准确地体现原材料的中心和重点; 第三,条理清楚,反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复述时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第四,语言力求准确;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荔枝沟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教师:孙秀壮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 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 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 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 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 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 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 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 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 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 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_枣核教案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_枣核教案 课题枣核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核、妻”等10个生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折、涨”。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2.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反抗黑暗势力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2: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

是非常机智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板书:枣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文插图,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出示词语:(课件出示3:出示词语)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红脸(2)自由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设计意图:先解决了文章的字词问题,夯实基础,扫清了阅读障碍。】【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后鼻音“牲涨”。 另外,两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ē”,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 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

枣核备课公开课

《枣核》教案 班级:七(9)班执教者商乃勇时间:2016年6月13日 研究课题:浅文深教,咬文嚼字悟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通过品味文中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请同学们说说听到印象比较深的歌词、表达的情感。生听、生回答 乡情是亘古不变的情感,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的精彩诗篇,请问同学们都认得哪些?----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萧乾的《枣核》,一起感受他笔下的一位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感。 二、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1、投影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重拟标题明构思 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是一篇以枣核为题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给文章换个标题吗? 生讨论换题: 预设:思乡。恋乡。乡愁。一辈子的怀念。枣核情。 师:我特别欣赏“乡愁”和“枣核情”这两个标题。第一个雅致。第二个呢,在原标题上加一个“情”字,境界全出。这篇文章文字非常浅显。大家都读懂了,其主题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恋。这个题换好还是不换好呢? 预设:不换好,枣核是全文的线索。追问:怎么看出来的?(开头索枣核,再写得枣核,继而说枣核,最后议枣核),生读句子,理出线索。追问:开始同窗用航空信让我为她带枣核,我心里什么感觉(蹊跷),什么意思,这个在写法上叫什么?(悬念)。所以这个标题还是不换好,作者这个“枣核”一有线索的作用,二有悬念的作用。 今天第一个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再看看第二个任务:

四:咬文嚼字解主题 文章不少地方是直接点题的,比如第七段的语言描写和结尾的议论抒情。但这篇抒情散文的精彩之处我认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平常文字里把浓浓的情感表达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咬文嚼字,读读文章字里行间的浓浓思乡爱国情。 (学生品读,准备发言)师提醒边读边动笔构划。 预设:“殷切”“就”P43页“就” 小结:不开门见山的。更有看头,更有嚼头。大家刚才讨论了这么多,老师总结了一下—— (板书:精雕细刻,字字句句皆有情) 五、辨析疑段破主题 好的,上面的讨论还是很积极的嘛,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板书:如果没有5、6段……) 生:如果没有5、6段,文章就显得很急,上下文不太连接得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从机场到朋友家里,叙事舒缓一点比较好,是吧?过渡?你这个角度很好,是从叙事行文的角度。 生:第六段写到“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这个时间很长,如果朋友想念祖国只是想一年两年,不算感人,但是从年轻想到年老,就动人了。 师:你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很新颖。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呢。 生:5段专门写了“山城”的美丽,还点明“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我觉得暗含着对祖国的思念。 师:读出了深意。作者果真是字字句句都在扣主题的。 生:我觉得5段很详细地写了朋友家的现代化设备,他们家条件那么好了,可是她还是想念祖国,很感人。 师: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很贫穷呢。物质条件的优越并不能弥补内心情感的缺失,文章因此而感人啊!老师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对主题的侧面写,悄悄写。 (如果有时间可以再说说第七八九段:这段为什么要写:“北海”的一切都是同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优秀教案

(封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三年级下册《枣核》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枣核》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 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 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枣核》优质课教学设计

枣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