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

一、哲学思想

※1、哲学内涵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从本义上看,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本质上看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产生看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特点上看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世界观不能等同与哲学;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能够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有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对思维和存有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

①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水”是万物的始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结合。

②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存有即被感知,物是观点的集合;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宗教观点和迷信思想。【绝对观点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理解成果。

【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并非都是科学的哲学。】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点,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功能: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哲学对时代的激励功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净化论;理论基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

※※6、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与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有的,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仅仅在概念中运动;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反对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认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准确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准确的意识。(错误观点: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定要从上述两方面实行分析。】

【意识的本质】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是客观存有的主观映像。(错误观点: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有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们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或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的理解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点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注意:单独考查意识作用时一定要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方面入手。】

※※※※8、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是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在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定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要按规律办事,二是人能够理解和利用规律。】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内涵】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有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求】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理解论

※※1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其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点的存有变为现实的存有。

※※1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3、实践是理解的基础

①实践是理解的来源:实践是理解的唯一来源,但是获取理解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错误表述:实践是获取理解的唯一途径。】

②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理解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理解工具,锻炼和提升了人的理解水平。

③实践是检验理解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理解的目的和归宿:理解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理解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准确的理解,却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理解就失去了意义。

【理解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准确的理解对实践具有促动作用,错误的理解对实践具有防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要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1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特点:

①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理解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或把适用于一定的科学理解不切实际的使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二者相比较而存有,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2)理解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反复性:从理解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理解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体现也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准确理解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理解,再从理解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

②无限性:理解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作为理解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理解基础的社会实践是持续发展的。

③上升性:从实践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理解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归纳】追求真理既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5、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有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强调整体的地位和作用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强调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原理:整体有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

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7、系统优化的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使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8、发展的实质

原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持续克服困难,接受挫折与挑战。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强调】适度原则:要保持事物原有性质,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要促使事物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条件,量变未达到一定条件不能引起质变,量变超过一定水准,不利于事物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21、矛盾的内涵(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统一属性与对立属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有以另一方的存有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矛盾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属性。(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食物就不能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有,

事物同样不能存有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结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对立统一的具体两方面。】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即坚持两分法。

※※※※22、矛盾的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有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准确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①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有的。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白马非马?】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将普遍性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先试点后推广,借鉴……结合(实际、国情),示范区,调查研究形成报告等】※※※※2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

(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做到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两点论)

【侧重:办事情,解决问题。】

【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首要、重中之重、主导等】

※※※※24、矛盾主次方面

(1)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把握主流。(重点论)

(2)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看到支流。(两点论)

【侧重:看问题,评价事物。】

【关键词:主流、主体、方向、大局、性质、优劣、利弊等】

※※※※2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理解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理解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反对均衡论。

重点论:理解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理解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反对一点论。

【总结归纳】

※※※※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找出准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关系与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观点)

矛盾的内涵+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

重点(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两点(主次矛盾或矛盾主次方面)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26、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扬——肯定、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弃——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我们不但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2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持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为什么说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①密切注重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点;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点、开拓新境界。

【归纳】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我们不但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密切注重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点;

④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点,开拓新境界。

28、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归纳】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对立统一观);

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和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热点透视】

1、从哲学角度谈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理解论:理解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理解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②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从辩证法角度谈谈中学生应如何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要点)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积极做好量的准备。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既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③中学生要树立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密切注重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点,又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四、理解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29、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有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有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防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准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

【强调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有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突出表现为它对社会存有具有反作用。

【强调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防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动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防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强调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强调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有和发展的基础。

【强调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强调4】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1、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了解】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更好的保证人们当家作主。

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

※※32、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价值观:人们在理解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3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有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准确价值观的指引,所以要树立准确的价值观;

②坚持准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准确价值观的指引。)

【核心发散】哲学领域中相关主观性反映的几种表述:

1、唯物论-----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2、理解论-----理解----理解的反作用,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3、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有的关系),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结】意识、理解、社会意识、价值观等从性质上有准确与错误之分,所以作用也是两方面的。准确的-----促动、推动作用;错误的------防碍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 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清新三中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2012、3、18 1、 (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子 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 “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0年高考?天津卷 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3、 (2010年高考?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 有关部门提出, 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 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 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4. (2009 ?上海,23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5、从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至懊运会吉祥物“福娃” ,从金玉合璧的奥运奖牌到纸 卷轴状的祥云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从 哲学上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因为 A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其存在的深刻根源 B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C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6. (2009 ?江苏,27)“5.12 ”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 板上写下了 “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②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B. ③④ C.①②④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A.①② D.②③④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已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析学的贫闲》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1 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同的世界成为可能。可见( )- A、哲学就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科学家只有学哲学.才能取得辉煌成就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4、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 ) ①哲学可以代替艺术②艺术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一定科学 B、前者是自觉形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零散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是人人都有的,后者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 6、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的有( )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就是方法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 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 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综述: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时要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制,组织答案时一般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板块知识作答。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的模式。“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第一单元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得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得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就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就是包罗万象得与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 4、哲学就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与人生价值认知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得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得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得关系。 6、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得第一方面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7、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而不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得内容:一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二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得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得哲学就是对问题得高明认识与解决问题得巧妙方法。【提醒】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得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提醒】实践得观点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及其规律就是客观得,社会发展规律与人得思维规律就是主观得。 【提醒】任何规律都就是客观得。 15、顺从自然就是防灾减灾得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就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得事物就是按自己得意志行事得。 【提醒】自然界得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就是物质得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得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就是物质固有得根本属性,不一定就是显著得变化。 18、运动就是有无条件得、永恒得与相对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暂时得与绝对得。 【提醒】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就是相对得。 19、认识与改变规律就是克服困难得条件。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

2014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1.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31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1-9 3.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10-12 4.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13-31 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13-18 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分析19-21 7.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分析22-28 8.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22-28 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原理分析29-31 10.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 11.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唯物辩证法 12.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2、3、4、5 13.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6 14.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 1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 1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 17.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10 18.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1-4 19.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5-10 20.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或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