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威经验主义

杜威经验主义

杜威经验主义
杜威经验主义

杜威经验主义

课程理论一经诞生,便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课程理论的流派.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无疑是不可缺的部分.下面是整理杜威经验主义的范文,欢迎阅读!

杜威经验主义篇一杜威的课程论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他提出的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实质是其课程论的本质特征。杜威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给予活动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杜威这位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虽然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对于杜威这样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的评价,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哲学观和心理观联系起来,辩证、历史地评价。

杜威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使其陷入不可知论中,他的课程论的失败和实践偏差今天看来是十分明显的:

(1) 他将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儿童的本能,否定了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

(2) 片面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3) 强调开放型的课程内容,将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

式引入学校课程,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4) 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

课堂教学。这种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必然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杜威用这种课程论指导教学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杜威的课程论又是极具特色的,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因素和可借鉴的价值:(1).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的思想,彻底地改变了旧的课程观忽视儿童的缺陷。自杜威之后,再也没有哪一派教育家敢公开忽视儿童及其自主性了。

(2) .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以儿童的天赋本能和兴趣组织课程,这在课程论发展中是一大进步。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赞科夫等人正是基于杜威这一观点而建立其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3) .提出以社会为原型,加强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强调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主张,为我们今天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 .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习既动手、又动脑,进行主动学习,对于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杜威的课程论虽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从而建立

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来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

实践

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影响(对美国、中国、日本):可以说杜威是20 世纪教育学的一大巨擘,他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耐人寻味的革命。或许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更多他的伟大的概念"就杜威在哲学史上的相应地位来说,我把他放在仅次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位置上。至于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依我看,他是世界上还未曾有过的最伟大人物。"

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杜威及其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杜威及其学术成就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20 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旧教育,建立了美国新教育,而且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先后传播到了德国、瑞士、法国、英国以及苏联、中国、日本、土尔其等。

在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他广收中国弟子,并且在五四运动期间到中国进行巡回演讲,对我国20世纪20xx年代的教学方法(如"从做中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胡适、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作为杜威的学生,深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日本教育界来说,杜威在日本人眼里是一位既令人迷惑又使人感到刺激神秘人物。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日本有人对杜威教育思想能否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表示怀疑。对此,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杉浦美郎的观点令人

振奋,表现出极大的自信。他说,杜威的思想不仅在现代能生存,而且一定能够生存下去。只要别误解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正确理解教师是知性的指导者,坚持以经验为核心构建教材,那么,现在正是杜威生存的时代。杉浦美郎坚信,尽管日本教育界对杜威教育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对待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人悲观、有人乐观,但是,杜威教育思想对日本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公认的。

杜威经验主义篇二

、尸■、亠

一.前言经验一词,最初由英国13 世纪实验自然科学的旗手罗吉尔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提出。自此之后,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领域开始被广泛采用,特别是17,18世纪的哲学家,都曾把"经验"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重要概念甚至是核心概念来使用。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着独特的哲学观和教育理念。

杜威在其《我的教育信条》和《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中反复论述其教育理论的三个要点,一是教育即生长;二是教育即改造,认为"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三是教育即生活。综合这三点,结合杜威的其他论述,杜威对教育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教育是通过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真实生活来获得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生长或发展,而这种生长或发展是以经验的连续的改造或改组来实现的。生活是经验的基础和源泉,经验是生长的原料和途径,而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就是生长的内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建立于他本身的哲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里,"

经验"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故本人倾向于采用日本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观

点,把杜威归结为美国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杜威是20 世纪教育学的一大巨擘,他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耐人寻味的革命。或许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更多他的伟大的概念"就杜威在哲学史上的相应地位来说,我把他放在仅次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位置上。至于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依我看,他是世界上还未曾有过的最伟大人物。" 二.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重视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他认为与别人共同生活得到的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与别人共同生活所受的教育具有偶然性,虽然它很重要,但是动机是有限,是比较直接实际的。这在不发达社会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信息量的加大,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差距扩大,正规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成为传递复杂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书籍的普及为年轻人获得经验开辟了道路,他们可以通过读书直接掌握很多知识和经验,这是非正式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在杜威看来,社会生活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儿童的训练或生长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如果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那么,学校教育就会失去

它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就有必要提供

学校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来保证儿童的成长

然而,杜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分科设计的各种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自由和整个学习生活的限制,并认为以系统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材是人类长期积累的并经逻辑化了的文化遗产的反映,而并非学生的活动与经验的

反映,它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心理发展水平,导致教材与学生

的需要和目的的脱离,结果知识仅仅变成了供人记忆、在必要时可复述出

来的东西,课程的学习也因之成为死板的、机械的活动,学生学习的自由遭

到限制。

因此,他强烈反对"以教材为中心",而主张" 以经验为中心" ,给教育重新定义为"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改造与重组"。

继而以"经验"为逻辑起点,推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对教师、教材、

教法、科目、课程、作业等教学的具体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

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以及"做中学"等闻名于世的

教育主张。

总体来说,即首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目的; 其次

是课程以活动为主体,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求事物间联系的动机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再次是教材由反映真实生活的材料所成,使学生面对生活,学习生

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㈠. 以经验为中心

"经验"是杜威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称统一体),是人的主动尝试

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因此,行为和结果之间接连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

杜威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在他看来,没有真正有意义的经验,也就

没有学习,由此他给教育重新定义:"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

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㈡.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针对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同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相割裂的问题,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是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获得经验,从而获得生长和发展。

杜威认为,儿童处于" 未成熟状态",有"生长的可能性","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 。因此对于教育的过程,他归结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

杜威还指出:"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枚师等等,才有目的而他的目的,也不是象教育上的抽象概念。""技能的获得,知识的占育,教养的成吮,都不是目的,它们是生长的乐趣和继续生长的手段。"

" 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㈢.学校即社会

针对学校与生活隔离的问题,杜威提出了" 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互联系。能把社会所得的处世经验利用到学校学习,又让学校所得能运用于日常生活。

杜威指出,学校应该" 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 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