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考试

教育考试

教育考试
教育考试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5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6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7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8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10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11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以其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2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1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主素质的使命。

16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7教师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8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

19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各方面专业素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20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

21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里关系等。

22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3课程类型:是指课程内容的组成方式,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及课程的选择性等划分的课程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24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25.隐形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

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课程。

26校本课程:是有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7.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28.课程计划:是指关于一定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9.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0.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31.教学:从狭义上讲,教学主要是学校教育,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3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5.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6.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7.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8.说课: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39.德育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40.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41. 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42. 思维训练法: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43. 情境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44. 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45. 修养指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46.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48.班主任:是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

49.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50.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班风。

四、简答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家庭起源说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4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4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5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4

6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7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藏息相辅、师道尊严、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学不躐等。

8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即社会5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简述 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0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人力资本论2教育万能论3教育独立论

11简述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读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12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2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1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14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2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5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

16简述教育再生产劳动者的基本内容: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1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对人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4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1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9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20简述教育对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3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4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21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成都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它主要包括促进个体发展、谋生和享用功能。

23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促进个体差异

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4简述个人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应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求来制定,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2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而同时独立自由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是这种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得到自然、率性的发展。

25简述社会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1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2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3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

26简述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实现应具备的社会条件:1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2消灭旧的分工3缩短劳动时间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2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8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内容:1知识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29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人之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3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1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2全面发展: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面发展3主动发展:排除外在强迫,主动设计与实现的发展。前提是自由,核心是主动4和谐发展: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致力于各种素质的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5充分发展:个体在社会给予的时空条件下,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6可持续发展:个人的现实发展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又不会对其发展未来和潜能造成损害。

32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33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1)专业知识(a.通识性知识b.本体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实践性知识)(2)教师的专业能力(a.教学设计能力b.课堂驾驭能力c.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d.教学反思能力e.语言表达能力)(3)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情意、职业道德)。

34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特点:1长期性2重心在职后3曲折性

35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实现社会的成员之一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36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族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37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1民主型2挚爱型3管理型4专制型5放任自流型

38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行为目标—美国学者泰勒;生长性目标—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表现性目标—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

39列举20世纪以来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实用主义课程理论2学科中心课程理论3人本主义课程理论4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40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41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42课程实施的层面有哪些:1教材的改变2组织方式的改变3角色行为的改变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5价值的内化

43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1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2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3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4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44简述隐性课程的基本特点:1课程展开的暗示性2主导者的不确定性3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4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5多因素的相依性6效果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

45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等不同阶段和环节

46列举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2外貌模式3CIPP模式

47简述教学的基本功能:1授受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4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准备(启动、定向)、展开(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终结(检查、评价)。49简述教师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它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对学生要严加管教,可以用命令、惩罚等措施来教育学生,已取得教育效果。

50简述儿童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51列举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的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直观性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5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组织性、计划性强,较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效果2以教师的系统讲述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以课时为单元,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于系统完整4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学5师生在集体中共同学习交流,利于扩大信息来源,并有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3简述个别辅导的意义:1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人的充分发展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54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1教学目的要明确2准备要充分3重视现场指导4及时总结

55简述复式教学的特点:1学科头绪多2讲课时间少3教学任务中,备课复杂4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程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

56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1班级规模小型化2空间安排多样化3注重个别化教学4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5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时间设计4措施设计5评价设计

58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5说明板书设计

59列举说课要注意的问题: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3说可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4说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4~1/3的时间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6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60简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1领导评价2学生评价3同行评价4教师自评5专家评价6学生成绩分析61简述有效的测验的特征:1有较高的效度2有较高的信度3有较高的代表度4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力5有较高的可行性

62简析品德的形式结构: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63简述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因素:1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2家庭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3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4儿童出生排行

64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1直接的道德教学2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3校内外活动

65简析学校单独设置道德课的优点:1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能够迅速地促进学生得到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3能够在课程和实践上保证学校德育实施的最低限度

66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段性3引导性与整合型

67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1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68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2主义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3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69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2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4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70列举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1品格与文明行为习惯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民主、法制、纪律教育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7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心理健康教育

71简述德育方法的特点:1任务目标水平高2对应用主体的要求高3复杂性与情境性

72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4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5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从而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73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2惩罚应当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3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惩罚的强度必须足以起到警醒作用,另外惩罚又必须避免上海学生的自尊,对其造成精神或身体的真正伤害4惩罚的运用要有教育时机意识,注意惩罚的场合和火候,注意惩罚强度、力度与惩罚对象的契合性

74简述班级的功能:1归属功能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

75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a.班级组织的设计及目标达成b.指导班级建设c.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2)班级制度建设(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3)班级教学管理(a.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任务b.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c.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d.指导学生学会学习)(4)班级活动管理

76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77简述班主任的素质:1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爱岗敬业,热爱学生3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4班主任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5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6有较强的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7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综合

1试述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各国发展本国教育的共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及化得范围扩大。教育民主化的另一方面可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今天既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形势;也有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总之,今天正规、非正规,民办、公办等多种规格的教育形式已交织成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4教育内容综合化[人类的教育内容是沿着综合—分化—再综合这样的路线走过来的。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终身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以立法形式,确认“终身教育”为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原则,据此重新构建本国的教育体系]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变革教育手段,调整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使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潮流]7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当代各国为了发展教育都在进行不断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改革,而且教育改革的频率和强度都是空前的,涉及的领域亦是愈来愈广泛]

2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

3试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是指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人的发展即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人的发展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特点表现出来。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6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对教育的制约

4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具体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5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整个工作过程表现为对他人行为的帮助。教育教学能否对学生行为产生帮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不同的生命活动状态。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相互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又以合作者、共享共创者并存,彼此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人际关系亲密和谐。

6论理想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情况,还要掌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及形成原因等,在教育教学及与学生的其他形式的交往中,避免认知偏见,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吧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领域和独立人格]3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加强自我修养]。

7试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腔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1学生认识的主体性。现代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2教学目标的多维发展性。一方面,从培养对象来说,现代教学既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又要实施旨在提高劳动者基本文化素质的大众教育。另一方面,从人的素质结构来看,现代教学关注的领域更加宽广,腔调在发展理性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道德

修养、智慧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操和劳动能力。3教学内容的整合性。现代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不断整合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因而,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现代教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了有效地传递文明经验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人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使得教学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日益丰富多样的态势。5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媒体、工具和设备,它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现代社会,人们注重把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各种新的工具积极引进和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的种类,提升和开发教学手段的功能,使得现代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具有相对的全面性和先进性6教学评价的全息性。所谓全息,简单地说就是局部要素包含着系统整体的全部信息。由于局部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就可以从局部来观察整体,也就是通过一个局部来反映和影响另一个局部。

9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士和理解教学设计:第一,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第二,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第三,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第四,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第五,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六,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10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1基础目标2提高目标3体验目标)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1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2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4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学生主动参与2合作学习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4鼓励创新)4鼓励创新5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思考,发言有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11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1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个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几大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应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2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3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整个品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

12论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二者交互作用,相互渗透。(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人居有向善、求善的本能,即存在对道德的精神需求。在正常情况下,倾向于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比较幸福的人。(3)促进个体的心理满足。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的心境、情绪直接相关。而个体的心境、情绪又与个体的需要、追求、得失体验与观察联系在一起。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功能有两个含

义。一是德育的教育价值;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语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3论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意识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良好的班集体不可能自发形成,只能是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培养的结果。班集体一旦形成,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学习较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愿意为同学服务,能够以身作则,并且在同学中具有一定威信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组织共同的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设计各种活动]

14论班主任对品行不良学生矫治的基本步骤:1了解情况。一旦不良品行已经发生,就要正视即成的现实,然后采取有效方式,以便设法了解、澄清事情的真相。2分析原因。这种分析包括对以上陈述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和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的分析。3采取俄策略。矫治不良行为的策略甚多,如强化(或削弱)、处罚、示范、创设情境等。4反馈调节。矫治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随后的日常行为进行持续观察才能知道。5巩固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后,不良品行得到明显改变,此时,就应当设法对良好行为进行巩固、强化,特别是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群体生活等侧面,努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自我形象”

教育学考试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目的 3、形成性评价 4. 课程设计 5、学校教育: 6、发现学习: 7、教育目的: 8、课程目标: 9、绝对评价法: 10、教育自传: 11、人性化教育: 12、读书指导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意义。 2、简述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简述校本研究的特点。 4、简述新课程的教学观。 5.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6、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7、简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有哪些? 8、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9、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10、简述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11、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内涵、意义和注意事项。 12、简述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含义与方式。 13、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14、简述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1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结合实际论述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4、结合实际,谈谈教学实践中如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5、结合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6、试论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7、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8、试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 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4.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5、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7、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和方针,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8、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9、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客观标准),再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到达目标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10、教育自传:当教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 11、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性需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人格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使人性得到完满实现的教育。 12、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意义。 (1)通过学校教育制造政治舆论,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或政治路线与方针, 为某种政治活动的需要做思想准备。 (2)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与分配,使原有的社会政 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政治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3)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 才。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2.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考试

1教材就是全部的教学 这种说法是错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单一指出教材内容。 2学生就得完全听从老师的不应由什么个性的 这种说法是错的,学生在某方面是得听从老师,但是,学生还是应具有独特性的人,生性的人,具有主动性的人,整体性的人。 3 教育和教学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说法是错的,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了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4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是教师上好一堂课唯一标准 这种说法是错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这些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5为什么把受教育者改为学习者? 肯定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位转为主动。 6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7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8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让人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儿童的智力发展,也就有可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 9为什么要求教师知识宽广? 宽广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济 10教育教学能力 (1)教学能力(设计、实施、评价)(2)交往能力(师生、师师)(3)组织管理能力(4)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5)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11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角色 一、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二、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三、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五、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作文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Nowadays, one of the pressing problems facing our nation today is in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in some rural areas, which has aroused much public concern. There are to my mind, plenty of contributing causes, among which, the following ones are particularly worth mentioning. First and foremost,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chools. That is to say, urban students have more access to advanced teaching facilities. Besides, educational loans for poor students are far from enough.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high tuition fees are heavy burdens on millions of low-income families. Henc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are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go to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high tuition fees. To tackle this problem, the crucial task of our society is to invest more i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schools. Only when educational equity comes true, will our society be more harmonious.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

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

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 摘要:公平公正是教育招生考试的生命线,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公平性应该得到充分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不利于我国教育考试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平公正对于教育招生考试及选人用人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实现教育考试公平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考试;公平性;意义 教育考试是否公平不仅是教育公平能否实现的体现,同时也关乎社会公平能否得到很好的保证,而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公平”重点强调的是公正和平等,在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不具差异化。教育考试的公平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教育考试的内容,不因地域、性别、社会地位等而有区别对待或有倾向性;其次,能够使应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判;然后,教育考试的实施与管理程序,要能够保证应试者在考试活动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教育通过独特的方式增强人的技能,增长人的见识,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最终达到改善人的生

存状态的目的。教育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其公平性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保证教育考试的公平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教育考试公平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制度设计不完善考试制度设计是公平的起点。但是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教育考试都处于一种被政府垄断的状态,使得教育考试制度设计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制度设计者本身而言,虽然并不存在主观上的不公平,但是由于缺乏长期实践,可能导致考试制度设计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甚至存在制度漏洞,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给教育考试公平的实现造成阻碍。比如国家统一制定的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由于没有结合各省的不同情况,而各大高校都是面对全国招生的,制度标准的不统一就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1.2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同时,传统的人情文化也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再加上近年来考试诚信缺失现象的严重,助长了托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泛滥,这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权钱交易、违纪违法、徇私舞弊等事件也频繁发生,甚至渗透到了教育考试当中,严重影响了教育考试公平性。比如,高考加分政策原本是对教育考试结果公平的一种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育公平案例

参与式教学方式中的教育公平案例 小草坝中学钟明 背景: 经过这几年中英西南项目的实施,教育的公平已经深入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已经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与以往的不同。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特别注意班级中男女生各自的群体特征、能力特长和行为方式,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上的练习和提问时,都会刻意的注意男生和女生的差别:男生好动,女生好静。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强调实际操作和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科,就需要男生和女生都参与到其中,而利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男女生性别差异的公平问题,这样即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又能在教学中使男女生性别差异得到淡化。以下是我在实际上课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让男生和女生都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使男生和女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学习,而不做特别对待设计。 案例介绍: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中关于信息的基本特征内容时,根据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一个人说话 游戏参与者有:一名老师,4名男生和4名女生 游戏规则:老师在课堂上选择4名男生和4名女生,然后让他们

背向讲台坐成一列,男女生分别岔开坐,老师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写上一种动物的名字,将这张写有动物名字的纸,拿给坐在最前面的第一位学生看,这名学生看完后,只能用身体语言,告诉第二位同学,但不能说话,第二位同学只能靠看第一位同学的身体语言,猜测他说的是什么动物后,然后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向下位同学进行传递,直到传递到第八位同学,由第八位同学猜出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名字并说出,告诉老师他(她)知道老师写在纸上的动物名字。在游戏的过程中,只有参加游戏的第八位学生可以在最后说话,而其他参加或未参加的同学都不能说话,如果违反,就要受到惩罚:表演一个节目。 我在做游戏时,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踊跃的参加,整个课堂教学很活跃,我最终选择了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游戏,游戏的结果是一组最后一名学生猜对了我写的动物名字,而另一组却猜错了。 做完游戏后,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言说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在这过程中,男生们能很快的总结出信息的一些的特征,比如说:信息可传递,信息需要载体,信息的载体可以改变等;而女生们则经过思考后也同样可以总结出一些特征,比如说:信息有正确和错误的特征,信息还有完整与不完整的特征,信息还有的可共享的特征等。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方法即可以活跃了课堂,又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两天必过)教育学部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优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6点趋势,见书P4)。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点) 6、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5点)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严肃考纪端正考风 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严肃考纪端正考风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通讯员:邓作林、敖光东)为了保证期末水平能力测试考试有一个的良好秩序,全面反映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和各校教师的教学情况,杜绝考试违纪现象,严肃考试纪律。镇中心学校于6月26日上午,专门召开各校校长和本次到各校巡视员会议。 会上,由中心学校教研员唐志国领导学习《监考手册》及《关于组织师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并就期末考试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他强调各学校要抓紧做好动员检查工作,加强诚信考试教育,加强考试期间的督导检查工作;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宿舍管理,积极营造期末考试氛围。教研员王在玉解读了《关于期末考试试卷评阅与成绩登录的有关规定》。 最后督学李德武在讲话中指出了一些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列举了近两年在校学生因考试违纪作弊案例,希望各学校告知考生在本次考试中引以为戒。着重强调了三点内容:一是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严格执行学校关于考试工作的有关规定。他要求各学校要召开教师期末考试培训会。二是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各学校要召开学生考前动员会,对每位学生进行考试动员与宣传,要将考场规则以及考试违纪、作弊处理的有关规定告知每位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做出诚信考试的承诺并认真组织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要使学生切实履行承诺。三是各校各部门要精诚合作,各司其职,为期末考试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要精心策划,统筹安排。 学年末考试是对每一个学生每学期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考试,它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意义重大。也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检测,希望各校务必要严肃考纪,端正考风。在全镇中小学中倡导“诚信考试光荣,考试舞弊可耻”的准则,一旦发现舞弊行为,中心学校将严肃处理,请师生们自尊自爱,切勿因小失大。希望师生们诚实做人,承诺守信,自觉遵守考试规则,争取在本次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已刊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

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育学考试试题

试卷代号:2009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半开卷) 2014年7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B 2. DE 3.ABCDE 4.CDE 5.C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杜威 C .斯宾塞 D .陶行知 E .蔡元培 2.教育的目的主要受( )因素的制约。 A .人口数量 B .人口质量 C .人口结构 D .政治制度 E .生产力发展水平 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 )。 A .基础教育体系 B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C .高等教育体系 D .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E .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4.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课程评价可分为( )。A .诊断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决策性评价 D .研究性评价 E .工作性评价 5.“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 .复杂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长期性 E .多重收获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6.大教学论 7.自主学习 8.小学教育 奠基 9.教育活动 管理活动 6. 1632年出版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__ _》,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被称为是_ ___,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8.童年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人生阶段,对应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一阶段应该是________,童年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__ __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期。 9.学校工作中一直贯穿着两条活动主线:其一是学校__ __,其二是学校 三、辨析题(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每小题6分,共18分) 10.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10.错(2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的素质既不是先天遗传形成的,也不是完全后天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先天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质。(4分) 11.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11.错(2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但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三个方面。(4分)。 12.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12.错(2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好老师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育好人,要以身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真诚做人。(4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13.教育目的的功能:(1)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依据,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等。(2分)(2)调控功能。教育目的从宏观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及教育结构的确立有指导、协调作用,微观上对具 体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形式等有支配、调控作用。(2分) (3)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确立对活动主体具有激励作用。(2分) (4)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育 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2分) 14.简述教学的任务。14.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分) (2)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和创造才能;(3分)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2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5.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要点部分共10分: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2分)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3分) (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分)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2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5分 16.联系实际,阐述实施陶冶教育法时应如何把握。16.实践中如何把握陶冶教育法:要点部分共10分: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2分)实施陶冶教育法应注意: (1)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生活的环境和情境;(2分) (2)要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2分) (3)要注意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2分) (4)教育者应注意以自身的人格、情感等去感化学生。(2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5分 试卷代号:20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学 试题 2014年1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制约。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个别差异性 )进行教育。 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 ABCD )。 A .学前教育 B .初等教育 C .中等教育 D .高等教育 4.地方课程开发中应把握的特征包括( BCDE )。 B .地域性 C .针对性 D .社会性 E .探究性 5.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长善救失 )德育原则的要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6.赫尔巴特的《__普通教育学__》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7.从教育的作用看,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__培养人__。 8.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__课程标准__,它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9.孔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师角色的基本特征是: __敏而好学__ 10.《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成年人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__发展权__、受保护权和_参与权___ 三、辨析题(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每小题6分,共18分) 11.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11.错(2分)。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教育的制约,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教育不仅具有人口功能,对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人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心得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心得市营1班 钱嘉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的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支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占有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日渐呈现失衡状态。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嗯农村却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中的23%,而最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高考录取地区化差异问题则将教育不公平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只能上当地一般学校的高考成绩,拿到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 梳理人们当前对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种种质疑,大致有三大层面。首先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其次是国家名校招生指标对广大“外省人”的不公;除了城乡差异与招生指标的不公正外,还有一种不公正,它是由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也往往和“教育腐败”相挂钩。 “三大不公”当头,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力。教育本应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为每个不分贫富贵贱的国民,提供改善命运的愿景,但面对“三大不公”,教育的光芒却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而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 当前,人们随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变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