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籍目录的类型

古籍目录的类型

古籍目录的类型
古籍目录的类型

古籍目录的类型

一、古籍综合目录

综合目录就是以某地区、某时期、某类型所有的书籍为对象编制的目录。

根据目录编纂者及编目对象的不同,主要有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私人藏书目录、丛书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

1、国家藏书目录

又称官书目录或官修目录,即“官簿”,是由政府主持对当时尚存的国家藏书进行整理编制的目录。

中国古代的国家藏书目录有以下特点:

(1)著录的古籍全面而丰富,代表了当时国家的藏书水平。

(2)绝大多数采用了四部分类法,与魏晋以后国家藏书按四部陈列相一致。

(3)著录较为详细,多有小序、叙录。

重点掌握:《四库全书总目》

2、史志

史志,指的是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和有些朝代的《国史艺文志》一类目录以及某些政书中的目录。史志大多由后代史官依靠某一时期所能见到的书籍目录,包括官修目录、私家目录以及其他文献资料编纂而成,所以并非严格的藏书目录。但史志一直有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史志可细分三类:正史原有史志叙录、后人补续正史史志和政书史志。

(1)正史原有史志叙录

《汉书·艺文志》1卷。是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完整的目录。

《隋书·经籍志》4卷。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并附有道录、佛录,成为六大部类,是现存最早的以四部分类的目录书。体制承《汉志》,有总序、部序、类序和小注。

《旧唐书·经籍志》20卷和《新唐书·艺文志》4卷均删去了各类小序,但后者有小注,可补史传之阙。

《宋史·艺文志》8卷,开创了写当代史志目录的先河。

《明史·艺文志》4卷,开创史志记一代著述之例。体例紊乱。

《清史·艺文志》4卷,仿《明史·艺文志》记一朝之著述。全书严重脱漏,分类混乱。

(2)后人补续正史史志一览

见教材。

(3)政书史志

政书指各种《通志》与《通考》,其中史志有:

《通志·艺文略》8卷,宋郑樵撰。

《续通志·艺文略》8卷,清嵇璜等撰。

《皇朝通志·艺文略》8卷,清嵇璜等撰。

《文献通考·经籍考》76卷,元马端临撰。

《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撰。

《续文献通考·经籍考》58卷,清乾隆十二年敕编。

《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28卷,清乾隆十二年敕编。

《续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26卷,刘锦藻撰。

3、私人藏书目录

也叫私家目录,始见于南朝任昉。宋代私家目录有了显著的发展,清代私家目录数量最多。私人藏书目录所著录的多为撰者当时见存书籍,并且是撰者实见实录的,一般著录详细,多有提要,便于读书治学。其所著录之书,也多能突破正统观念,多录异本,可补国家藏书目录与史志的不足。

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3)尤袤:《遂初堂书目》

明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

(1)《古今书刻》上下编,周弘祖编。

(2)《澹生堂藏书目》14卷,祁承han4撰。

(3)《绛云楼书目》7卷,钱谦益撰。

清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

(1)《也是园藏书目》10卷,钱曾撰。

(2)《述古堂藏书目录》4卷,钱曾撰。

(3)《读书敏求记》4卷,钱曾撰。是第一部研究版本的目录专著,也是第一部善本书目。

(4)《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1卷,毛扆撰。

(5)《士礼居藏书题跋记》6卷,《续编》5卷,黄丕烈撰。

(6)《荛圃藏书题识》10卷,《续录》4卷,《再续录》3卷,黄丕烈撰。

此外还有孙星衍、周中孚、陆心源等人的藏书目录。

4、地方文献目录

是以某一地区有关的书籍为对象而编制成的目录,包括方志中的目录。地方文献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内容关系到某个地区的著作,一是籍贯属于某个地区或长期居住在某个地区的作者的著作。

5、丛书目录

丛书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属同一作者、或属同一学科,或属同一时代,或属同一地区),采用相同的物质形式(同一版式,同一装订),编集多种单独的著作并冠以总书名的系列书籍。

明清之际,辑刻丛书之风盛行,丛书目录的编撰应运而生。见教材。

二、古籍学科目录

学科目录专门著录某学科的书籍。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学科目录——杨仆的《兵录》(亡佚)。

1、经籍目录

刘歆的《六艺略》著录即以经籍为主,包括史籍。东汉末年,郑玄作《三礼目录》,仅就三礼篇目,为之提要,可称是经籍目录的萌芽。清朱彝尊的《经义考》是其代表。

2、诸子学目录

现存最早的诸子学目录是宋高似孙的《子略》4卷。全书先录书名,次概述内容得失,末录诸家评论,共著录37家。此外晚清王仁俊有《周秦诸子序录》,搜罗子书比较完备。近人胡韫玉有《周秦诸子书目》1卷。陈钟凡编《诸子书目》,共辑录周秦至元明各代诸子书目144家,尤为完备。近人严灵峰编《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6册,更有后来居上之势。

3、史籍目录

各代虽有史籍篇目和史目的专目(最早见于著录的史籍目录有唐杨松珍《史目》),但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史籍目录是宋高似孙的《史略》6卷,分类著录历代各种史书,但体例比较庞杂。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目录,是清乾隆五十二年至嘉庆三年间章学诚初撰,道光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潘锡恩组织增订完稿的《史籍考》300卷,惜其于咸丰六年毁于火灾。但章学诚所撰的《论修史籍考要略》《史籍考释例》《史籍考总目》,尚存《章氏遗书》中。从中可知此书分制书、纪传、编年、史学、稗史、星历、谱牒、地理、故事、目录、传记、小说等12部,次分55目,分类颇为精密,论述也颇多发明。

4、文集目录

《七略》有《诗赋略》,记载文学作品。曹魏以后文集大量出现,所以,南朝刘宋时王俭编《七志》,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改成《文翰志》。梁阮孝绪《七录》又改名为《文集志》。到《隋书·经籍志》径称文学书籍类目集部,此后沿用至今。

5、释道书目录

三、古籍特种目录

特种目录是为某种特定需要而编纂的,与学科目录专收某种专门学科的书籍不同,它可以为同一目的把不同学科的文献目录都组织在一起。

1、推荐书目录

也叫举要目录或导读目录,是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围绕一个专门的目的,对有关文献加以选择,推荐给读者的一种目录。清道光二十六年(1847),湖北学政龙启瑞为指导诸生参加科举考试而编撰的《经籍举要》,是一部较早的推荐书目录。

最著名的推荐书目录是张之洞(1837—1909)的《书目答问》。收书2200多种。1930年,范希曾(1901—1930)作《书目答问补正》。纠正原书的一些错误,并补注原

书出版后新刊的版本,补收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共1200种。

2、禁毁书目录

著录被统治者销毁或禁止的书籍的目录,称禁毁书目录。《宋史·艺文志》载《禁书目录》1卷,这是我国禁毁书目录于记载的开始。

3、阙佚书目录

著录阙佚的古籍的目录。王俭《七志》,对照刘歆《七略》和《汉书·艺文志》、魏《中经薄》,编所阙之书为一志。阮孝绪作《七录》,也编亡佚书为一录。现存最早的阙佚书目录,是《隋书·经籍志》著录的《魏阙书目录》,可能是北魏孝文帝为向南齐明帝借书而令人编写的。此后宋代、清代都有阙佚书目录。

4、鬻贩书目录

鬻贩书目录是为推销书籍而编制的一种书目,多为出版商人所编。明代就有了。

5、引用书目录

是著录某一著作或其注中所引用的书籍的目录,藉以考见其史源。始见于宋代。包括为自己著作编引用书的目录和为他人著作编引用书的书目。

6、个人著作目录

7、目录之目录

将各种目录按一定的方法编纂起来,就是目录之目录。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中医古籍大全-药征续编

中医古籍大全-药征续编 书名:药征续编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续编》序 属性:孔子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医药之道,苟不精义,致用也难矣。其观象索本,知几 通变,非天下至精,孰能与于此哉?仲景氏出,方法悉备,其书虽存,而知意味者鲜矣。于是治疾之要,唯知随证,而不知观证之有法也。其论药能方验药功,混为一,终不辨本性也。如斯而得入神,孰不为良医耶?村井大年,肥后人也,笃信吾先考东洞翁。治旧,起废疾,名声振四海。顷者集《药征》不载之药品,稽古征今,审其功能,作《药征续编》,大年之精斯道也。读此书而观其所论,则可知焉。 \x宽政丙辰仲冬平安吉益猷修夫序\x <目录>卷上 <篇名>赤石脂 属性: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目录>卷上\赤石脂 <篇名>考证 属性:桃花汤证曰∶下利便脓血。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曰∶下利不止。 上二方,赤石脂各一斤。 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 上一方,赤石脂一两。 据此三方,则赤石脂,治水毒下利不止便脓血明矣。 <目录>卷上\赤石脂 <篇名>互考 属性:赤石脂配干姜,则治腹痛下利。若无腹痛,则不配干姜。 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但云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然,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 后世误载之《金匮要略·心痛》病篇内。故世医皆以为但治心痛之方也。按∶此方本当在六经病篇内,某证条下,而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矣。今详前后之条,及病证方法,盖厥阴病,蛔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利恶寒者主之。当是同甘草粉蜜汤,大建中汤等,在乌梅丸之前后矣。《外台秘要》第七心背彻痛方内曰∶仲景《伤寒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小注云∶出第十五卷中。然则是本《伤寒论·蒸阴病》篇内方,而必有前后之证存矣。何以言之?则蜀椒治蛔厥。干姜治下利腹痛,乌头、附子,并治四肢厥逆,赤石脂惟治下利。由此观之,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余尝疑乌梅能治蛔,故蛔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则此方不可无乌梅矣。然则乌头是乌梅之误矣乎?凡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则益知乌头是乌梅之误矣。又按∶《外台秘要》第七久心痛方内,有范汪疗久心痛方,又名乌头赤石脂丸。方内有桂心,(桂心即桂枝,唐方皆以桂枝为桂心)无附子,此为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精校版本)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 (必备) 基础医学类 《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 临床医学类 《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 《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 《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 《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 《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 《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 《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 《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张介宾 《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 滑寿 《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 《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 李中梓 《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 《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 沈又彭 《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 秦越人 《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 张仲景 《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华佗 《中藏经》一卷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刘完素 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 经方学派 六朝诸家 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 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 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 唐代诸家 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125-产宝

<篇名>产宝 书名:产宝 作者:咎段 朝代:唐 年份:公元618-907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人之所以生。气血而已。血之所以生。气而已。气。火也。血。水也。贮水于釜。厝火而烹之。其蒸蒸然浮动者。水也。其所以然者。非水也。气也。火之用也。故治血必先理气。气行血行。气滞血滞。行则生。滞则死。见血之滞而攻之使下。是犹见水之滞而激之使行也。今之业产科者。操此术以杀人。盖不知其几矣。嘉庆癸酉。余室人卫氏。产后患瘀滞。医曰。是非逐以莪术荆三棱不可。一剂而神昏谵语。则云。药轻不胜病。益以大剂而气上逆暴脱矣。余是时初未知医。以为证固不治。但有悼痛。厥后稍稍习岐黄家言。得浦江倪氏所着产宝读之。遇戚鄙中有患此者。照是书于生化汤中加生一二两。恒获十全。他证按方取治。靡不愈。然后知前此为医所误。凡莪术荆三棱之属。破血而因以蚀气。气蚀则血无以生。虽神奇亦化为臭腐。而生化汤于行血中理气。增以生。气壮而血以行以生。故能奏效若此也。余既悼逝者之不可作。复悯医之庸。顷承乏平度。听断之暇。因取是书略加删润。镂板传布。俾业产科者有所据根据。毋徒以破血蚀气之药杀人也。嗟乎。是岂独产后然哉。四明高鼓峰论治血证。以固元汤先回其气。汤中重用参。而今世粗工。惟知用寒凉。直折重遏其心肺之阳。驯致生生之气绝而不可复救。岂不悲哉。附着弁言。为世之治血而不知理气者 告焉。倪氏名枝维。字佩玉。号凤宾。雍正六年成是书。向无刊本。余友赵文学魏寄视写本。弃之箧。衍二十五年矣。生平所见治产诸书。未有出此上者。洵可宝也。 \x道光壬寅春仲。海昌许序于平度州署之行吾素斋。\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治产方书伙矣。类皆见证治证。不审本原。间有一二善本。而博引繁征。纷然杂出。读其书者。奚所折衷也。夫产后劳倦异常。腠理不密。脾胃恒弱。气血多亏。急宜滋补。以回其元。而他证概从末治。其需补而不遽补者。特以恶露 未净。收固升提之品。碍难骤进耳。若痛块既除。调理失当。则正气久衰。变证百出。害将不可胜言。世医不明此旨。或因烦热而妄用清凉。或因瘀滞而误施攻下。或因外感而谬加表散。或因内结而专主消耗。治其标而舍其本。究之。本 愈亏而标亦不可治。其不危者几希矣。道光丙午。家君光禄公。宦京师。得许珊林刺史所刊倪氏产宝读之。窃叹为济人宝筏。欲付梓以公于世久矣。归里后。值赭乱滋扰。练兵筹饷。昕夕不遑。致稽寿枣。今先君弃养三年矣。偶理遗箧。 睹是书。重为黯然。爰悉心校正。付剞劂氏。以承先志。吾知流传日广。必有同志之士。什袭珍藏。相继刊布者。由此家置一编。宇字内共庆达生。是则予之浓望也夫。 \x同治辛未秋仲石阳黄祖经序于三余家塾。\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余家得是书。曾镌印万数千本。以广其传。数十年来。戚友乡里中。按方施治。靡不奏效。年远者不能记忆。若近事之奇验者。可略举一二焉。余宦浙。侄宝芝宦金陵。光绪甲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中医古籍的版本(精)

中医古籍的版本、目录和整理研究 一、判断古籍的标准 1.以装订形式论 有长卷,叶子,书册,线装书,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等等形式。 《后山谈丛》:“古书皆为长卷,至唐始有叶子,今称书册。”线装:用订线方式,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穿联成册。 卷轴装:将印页裱接後,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而成束的装帧方式。 经折装:将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

粘以书面。也叫梵夹装。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蝴蝶装:书口与书口相连,书衣用硬纸作包背式。《书林清话》:“蝴蝶装者,不用线装,但以糊粘书背,夾以坚硬护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包背装:元明清时,刊版进化,蝴蝶装一变而为包背装,即折叶改为书口(版心),而后背以书衣粘里。其与线装不同之处,惟在不凿孔穿线。 2.以著者时代论,凡古人所著,或古代抄写、印刷者。现在亦有将新版平装古代书籍视为新印古籍。 3.以语言表达形式论,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著作。 4.以成书年代论,分别有将1840年以前,1911年以前,1919年以前的书籍视为古籍。 二、古籍版本的概念 1.版之本义,为“片”。半木为片。片可筑屋(版筑),

制作家具、简牍,雕刻文字。 版、板为古今字。 简牍时代,版与简、策、牍,皆为书籍、文件形式。 雕版时代,版指印制书籍的雕版。 2.本,即册。自汉·刘向始,本作书籍讲:“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 3.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是单指刻本,不包括写本。元明以后,成为各种本子的总称。 三、古籍版本的种类 1.以刻印时间区别 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三朝本 递修本 旧刻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 敬启者: 自古求学必备书目,或购或抄,欲做学问必不可少。下列书目为中医临床大家携手文献整理专家将现存世中医经典名 著精选,以现代数码技术处理后精制影印,各分卷附请当代中医专家、教授撰写引言、导读,并在原文基础上作点校、注释。 所有书目网络均可购得。 刘希彦按:所有书目皆为古籍原版之影印,大量第一次得见真面目之珍本,幸甚。书目图样ISBN书名版本定价 978-7-5357-8290-8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上)清光绪元年1875善成堂本180.00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下)978-7-5357-8405-6难经经释、难经悬解清雍正5年1727徐氏洄溪草堂刻本、清同治11年1872冯氏刻本70.00978-7-5357-8393-6素问直解(上)清光绪13年18 87浙江书局本260.00素问直解(下)978-7-5357-8390-5难经集注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85.00978-7-5357-8386-8内经评文(上)清光绪24年1898 周氏丛书本210.00内经评文(下)978-7-5357-8288-5古本难经阐注清乾隆3年体仁堂刻本70.00978-7-5357-8287-8内经知要清光绪9年崇德堂刻本65.00978-7-5357-8291-5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江阴朱文震校刊本、清刻

《刘河间伤寒六书》本100.00978-7-5357-8523-7内经博议清乾隆元年孙石芝抄本86.00978-7-5357-8522-0读素问钞明嘉靖6年休宁程确斋初刻本95.00978-7-5357-8571-8黄帝内经素问上明顾从德影刻宋嘉祐本200黄帝内经素问下 978-7-5357-8597-8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津一筏宣明:清末朱文震重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一筏:清道光13-24年1833-1844昭代丛书本110978-7-5357-8603-6灵枢经明赵府居敬堂刻本120978-7-5357-8601-2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元刻本运气:清内府抄本68978-7-5357-7020-2伤寒论明赵开美仿宋本74.00978-7-5357-7032-5注解伤寒论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64.00978-7-5357-7024-0伤寒明理论、伤寒活人指掌、伤寒兼证析义宋景定1261建安庆有堂新刊本、明崇祯5年1632金陵原刻本、清康熙6年1667金阊书业堂刻本88.00978-7-5357-7029-5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清道光3年1823黄氏士礼居覆宋刻本、明万历39年1611乔山堂刘龙田刻本63.00978-7-5357-7015-8伤寒类证活人书清光绪23年1897儒林堂刻本92.00978-7-5357-7018-9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要旨药方元刻本、清咸丰3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本、宋乾道7年1171姑孰郡斋刻本 83.00978-7-5357-7016-5伤寒补亡论清道光1年1821徐锦校刻本心太平轩藏板104.00978-7-5357-7028-8伤寒直格、伤寒贯珠集元天历1年1328建安翠岩精舍刻本、日本文政9年

中医古籍书目录大全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素問 類經 靈素節注類編 內經博議 內經評文 內經知要 難經 醫經原旨 2、本草 本草備要 本草便讀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 本草害利 本草經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錄 本草新編 本草衍義 本草易讀 本草擇要綱目 本經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藥本草 雷公炮製藥性解 雷公炮炙論 名醫別錄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食鑒本草 食療本草

吳普本草 新修本草 藥鑒 飲食須知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證類本草 3、方論 備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驗方 經驗丹方彙編 奇方類編 奇效簡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術便覽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刪補名醫方論 聖濟總錄 蘇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湯頭歌訣 退思集類方歌注 外台秘要 衛生易簡方 文堂集驗方 仙傳外科集驗方 小品方 醫方考 證治準繩?類方 肘後備急方 4、傷寒、金匱 敖氏傷寒金鏡錄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高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淺注 金匱要略心典 金匱翼 金匱玉函經二注金匱玉函要略輯義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類證活人書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傷寒補例 傷寒大白 傷寒發微論 傷寒貫珠集 傷寒捷訣 傷寒九十論 傷寒六書 傷寒論 傷寒明理論 傷寒尋源 傷寒醫訣串解 傷寒總病論 仲景傷寒補亡論 5、醫案 曹仁伯醫案論 程杏軒醫案 叢桂草堂醫案 丁甘仁醫案 仿寓意草 古今醫案按 湖嶽村叟醫案 花韻樓醫案 洄溪醫案 舊德堂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淩臨靈方 馬培之醫案 名醫類案

三家醫案合刻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邵蘭蓀醫案 孫文垣醫案 王氏醫案繹注 王旭高臨證醫案 吳鞠通醫案 許氏醫案 續名醫類案 也是山人醫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張聿青醫案 醉花窗醫案 6、醫話 對山醫話 景景醫話 冷廬醫話 柳洲醫話 塘醫話 友漁齋醫話 止園醫話 7、婦兒 保嬰撮要 產寶 產鑒 達生編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婦科秘方 婦科問答 婦科玉尺 婦人大全良方 婦人規 傅青主女科 廣嗣要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