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完成日期: 2011-5-28

学生姓名:栾瑞晓

指导教师:孙美杰

答辩小组成员:

论文成绩: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会计标准改革不断深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一致或协调,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高度评价。其中,在企业会计标准方面,已经发布和实施了多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换,我国企业各种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同时,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也在明显加快,会计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对现行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和发展。本论文即是在此背景下阐明一种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概述、现状的分析出发,对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发展趋势的展望进行详细的阐述,并进一步针对我国会计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未来我国会计标准的发展趋势,提出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本课题拟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可以主要通过查询国内外专著、网上浏览、查阅期刊杂志报纸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企业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各种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关键词:会计标准;会计标准框架;会计标准国际化;会计准则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accountant standard reform,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aken significant steps, and in many ways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greed or coordinate won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ighly. Among them,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 has issued and implemented a multipl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accounting system, to standardize enterprise accounting behavior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 utions. Bu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form of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 transformation, our country enterprise all kinds of new economic business constantly emerging, at the same time, our country financ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step also i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quickened markedl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t is required to present accounting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hese are objectively requires further impel our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means it is in this context elucidating a kind of accounting standard system frame construction mentality.

This paper from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frame system of the summary,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starting frame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prospect of detail, and further aiming at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combi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frame system.

This topic is used a variety of reasoning methods, Facts put, place basis,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e Reference analysis, etc. Can mainly through inquir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onographs, browsing, consult magazine newspaper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Fitting using business accounting, financial cost management,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ll kinds of related knowledge to write the essay Key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fram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Accounting standards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1)

1.2 选题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2)

2 会计标准框架体系概述 (4)

2.1 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形成 (4)

2.1.1 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发展历程 (4)

2.1.2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结构 (4)

2.2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形成的意义 (5)

3 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7)

3.1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概况 (7)

3.2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3.2.1 会计标准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 (7)

3.2.2 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遇到的外部阻碍 (9)

3.3 我国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10)

3.3.1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趋势概述 (10)

3.3.2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10)

4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1)

4.1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1)

4.1.1 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 (11)

4.1.2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1)

4.1.3 科学规范与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关系 (11)

4.2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措施 (12)

4.2.1 改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12)

4.2.2 出台新会计准则解释细则,提高新准则的可操作性 (12)

4.2.3 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12)

4.2.4 健全并切实落实企业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13)

4.2.5 加快改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外部环境 (13)

4.2.6 加强引导与监管 (14)

4.2.7 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14)

4.2.8 建立科学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 (14)

4.2.9 扫清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14)

5 结论 (16)

5.1 研究结论 (16)

5.2 政策建议 (16)

致谢 (18)

主要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充分发展。1992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拉开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序幕。同年"两则”、“两制”的发布,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发布并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

外部环境,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国会计的整体水平,加入WTO,

也将意味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贸往来与国际投资融资活动将大

幅度增加,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决策、投资与融资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会计标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06年我国修订和完善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构建了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三个层次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框架。

尽管我国在会计标准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绩效,但是现行的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1.1.2 研究目的

会计是一个旨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不仅引导企业内部经济资源的配置行为,而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另外,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向各自的特殊性,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相当于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会计准则是关于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和规则。制定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规范和统一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俨然已成为经济利益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基础作用,所以会计准则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选题意义

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

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完善有效的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形成将进一步强化对会计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推动合理分配、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促进、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和引进来“,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投资环境,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的现代化水平。

因此对于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会计法规不健全,理论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会计法规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企业会计准则》、十三个行业《会计制度》、相继颁布的一系列具体准则共同起作用,情况混乱。《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但现行的这部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将有效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利润操纵行为、经营者逆向选择、企业短期经营行为这些都是我国现行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负面影响,这也将间接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对于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研究将充分考虑这一系列问题并体系建设过程中寻求其解决方案,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将是我们在积极推进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1.3 文献综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对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国际人士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曾言道,我很高兴中国也已加入了我们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俱乐部’。泰迪表示,中国会计改革后,新会计准则采用了海外投资者所熟悉的国际准则,将增强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的信任度并扩大投资;此外,对于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也有助于减少这些公司在不同财务报告准则之间进行转换的成本。他还认为,实现了国际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很大影响力。

马来西亚会计准则理事会执行总监诺丁·赞说,中国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对地区经济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促进亚太各国之间的贸易有积极的作用,“回顾过去,亚太地区使用的商业规则基本一致。中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一

步促使亚太和国际使用共同的国际语言”。他说,马中贸易关系发展良好,马中之间的贸易会进一步发展。中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趋同,使中国在马来西亚的企业财务报告将更容易为马来西亚投资者所理解,而马来西亚到中国发展的企业财务报告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也更容易理解。他还评价道:“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是非常好的决定,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决定,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

虽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得到了一致好评,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标准框架体系,但是我国的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新会计准则跨度过大,部分内容规定过于含糊,较难理解,可操作性亟待提高,所以准则之外,还需详尽的解释,便于会计准则的执行。其次,缺乏与会计准则相协调的法律法规。最后,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环境存在一系列的不利因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会计标准体系自身的因素,如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上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源于外部因素,如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使得我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化受到较大的阻力。因此,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2 会计标准框架体系概述

2.1 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形成

2.1.1 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发展历程

在我国,在1949年开始,企业的会计核算(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均由政府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来进行规范。从1988年起,我国开始酝酿构建“企业会计准则”的新会计核算体系来代替原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底财政部发布了两则——《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前者主要规定了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披露,后者主要规定了企业会计要素的计量。随后又发布并实施了包括关联方式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非货币性交易、投资、收入、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借款费用、债务重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中期报告等在内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此时的会计标准体系的重要特征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由于我国经济改革走的事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因此我国会计改革因循经济改革的步伐,走的也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需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多年来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形式也需要长时间存在,在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标准的一种形式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之后,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10月30日,有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同时也形成了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次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框架。

2.1.2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结构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

1.会计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扮演着概念框架的角色,起着驾驭的作用。它界定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用来指导和约束具体会计准则。

从功能上看,我国的基本准则类似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有:会计目标;会计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实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及时性等;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确认;会计计量属性与原则,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财务会计报告原则。

2.具体会计准则

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准则包括两类,一是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予以规范的具体准则,二是关于财务报告的具体准则。前者按交易或事项的性质又分为一般交易或事项的具体准则和特殊交易或事项的具体准则。

在形式结构上,具体准则主要阐述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要求。

具体会计准则是以会计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作的具体规定,因而,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会计实务。

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出的操作性规定,是对各项具体准则中涉及的会计问题予以进一步说明,或提出指引性意见。

2.2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形成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1.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会计准则作了以下主要变革: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外引入了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存货管理办法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债务重组方法变革,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和金融工具准则变革,这些变革的核心都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

新会计准则,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复杂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政策制订部门的重要工作。结合我国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4.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促进财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会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总之,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增强了会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其全面实施,必将有效地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3 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都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

例如: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就是中国特色之一,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从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新准则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与国际准则形成了实质性差异。

2.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趋同

例如:新的会计体系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3.较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新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加严格、透明和规范,给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加可信的投资环境,从另一角度讲,这就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3.2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会计标准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

1.基本会计准则功能相对模糊

从基本会计准则实际所发挥的作用看,并未起到在理论上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指导和解释的作用,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造成基本会计准则功能乏力,使用价值大打折扣。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依据并未采用基本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内部逻辑一贯性较差

会计准则应当逻辑一贯。然而我国会计准则却存在较多的逻辑不一致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形式不同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交易或事项,不同的会计准则作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处理规定。

3.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

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新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新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但原则性的规定太多,难以具体操作。而被很多人寄予很大希望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仍然是一些粗线条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使得不少企业认为新准则“看不懂”、“悟不透”,真正执行起来没有具体的依据。如《股份支付准则》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

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究竟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却没有具体说明,《应用指南》中虽然对此有一些说明,但不够细致。而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计量上的缺陷,因为公允价值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多是参考价或估计价,很多数据、资料也难以获得。因此,在很多时候,只能根据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来确定。从而造成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强以及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问题。

4.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工作量过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公司认为新会计准则更为复杂,其工作量也更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目前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而很多上市公司或者是某集团的子公司,或者下属有其他子公司,或者既是子公司又是母公司,因此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就存在两种形式的报表,是按照新准则进行调整还是重新调回会计制度,这要根据上市公司的不同情况具体决定,这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第二,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准则要求对被投资单位(包括子公司)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上实现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调整。而许多被投资单位都是非上市公司,没有执行新会计准则,因此,该项工作的工作量也很大。第三,新会计准则中很多事项要求设置备查簿,这也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存在缺陷

(1)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不够

按规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发布阶段。但在这四个阶段中自始至终未写对准则持任何不同意见以及处理办法,更没有列出投赞成票或投反对票委员的姓名,以及投反对票的委员所作的评论。而这些正是透明度的重要体现,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相差甚远。

(2)缺乏科学的表决、批准程序

在立项阶段。按《程序》规定:会计司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向会计准则委员会各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包括立项的背景和理由做出说明。会计司根据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做出修改调整,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批准后正式立项。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席、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均为财政部重要官员,财政部会计司对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的聘任与否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准则立项由财政部会计司提出并立项,这使得向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也流于形式,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一种形式。修改调整后的立项意见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领导批准后正式立项,说明我国准则立项过程中长官意识和一人说了算这种现象仍比较严重。在起草阶段。我国《程序》规定:会计准则项目立项后,会计司应即组成项目起草组,一起草完成讨论稿,由会计司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这条规定暴露出的缺点为:第一、讨论稿由会计司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正如前面所说,流于形式;第二、征求意见稿的形成缺乏科学的表决批准程序,这一点同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差别很大。如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形成由14名IASB成员中的8名投票批准;而美国《征求意见稿》经7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中的多数通过后,向外界公布。在征求意见阶段。项目起草组根据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草案,由会计司再次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也流于形式。

(3)缺少听证会制度

我国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和会计准则的发布过程,均未实行听证会制度,使得准则制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导致准则有时可能会脱离我国实际,而国际会

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仅考虑是否需要举办听证会制度,而且还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实地实验。

3.2.2 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遇到的外部阻碍

1.会计准则之间或与相关法规之间协调不够

(1)会计准则内部不够协调。

(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够协调。

(3)会计准则与其他相关法规不够协调。

2.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制约了新准则的实施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许多新的会计理念,很多会计核算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思想。这对当前我国广大的会计人员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调查结果也显示,相当多的企业认为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的挑战更大,新准则要求会计人员要在准确理解准则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判断相差很大。从近年的一个案例可以看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差异:对南方证券的投资,首创股份提取了15%的减值准备,路桥建设提取了20%的减值准备,邯郸钢铁提取了62%的减值准备,而上海汽车则提取了100%的减值准备。对同样一家公司的职业判断,差异竟然如此之大。同时,从上市公司2007年的季报、中报、年报来看,错报、漏报、机械套用的现象仍然较多,特别是存在公允价值使用不当的情况。而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中孚实业等三家上市公司因不懂新会计准则而多算2007年第三季度业绩的事件,更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部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会计人员缺乏新准则所要求的专业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新准则的实施效果。

3.企业内部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我国的优秀企业,但就目前来看,不少企业虽然表面上已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等,但实际上,企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仍然不到位,突出表现在内部控制不到位。如2007杭萧钢构大单泄漏事件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个典型。同时,内部监管质量较差。企业内部审计直接受单位领导的管辖,独立性差。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对内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应付差事的问题。同时,内部审计人往往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实务操作中易出现对政策理解的偏差,要深入了解和领悟新准则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当前内部审计在新准则的实施过程中还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4.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首先,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十分规范,企业间的竞争不够充分,公允价值不易形成。而新会计准则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可能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并形成错误的财务报告信息。其次,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如现行的公司法及证券法规,在公司配股和增发、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的评价监督等方面都过于偏重利润指标,从而使得一些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最终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混乱。再次,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当前虽然每年都有不少新的企业上市,创业板也即将推出,但上市公司总体数量仍然较少;国有控股企业仍然较多,且内部治理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小股东投机思想严重,短期行为普遍存在,缺乏长期投资意识。

3.3 我国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3.3.1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趋势概述

财政部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借鉴。

3.3.2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1.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雄厚的市场经济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度和实行的主要力量,它符合发达国家的实际状况而我国在拥有经济基础雄厚这一条件,所以,这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难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倘若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则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毫无意义,因为西方国家常见的相关经济事项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可能刚刚出现甚至尚未出现;同样,以我国的会计准则为参照,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特殊会计事项,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丝毫未见,因为它们同样也不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现状。所以经济基础不够牢固,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走向趋同的较大阻力。

2.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自然成为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的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而在我国则以利润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则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由此可见,我国缺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环境。

3.社会意识认识不足

社会意识是促进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对会计准则认识的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强制性,在性质上是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完全是主动的性质,二者截然不同。其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不完整。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有效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我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这就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指导。

4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4.1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4.1.1 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

在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将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说,绝大部分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协调或趋同的。但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受到该国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与特殊背景影响。在国际被证明是合理、行之有效的机制、做法与成果,在与其会计环境相异的中国,未必完全适用。

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从项目的名称、体例和内容上,不一定与国际会计准则项目一一对应。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各项目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有些准则项目可能合并,有些可能分解。有些由于经济、法律环境的差异暂时还不能正式发布,可以先发布征求意见稿,或者发布体现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讨论一个国家会计水平的高低,应当结合该国的会计环境加以评价。会计环境的某些因素,可能是永远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能消除的,会计的中国特色将长期存在。

4.1.2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任何改革都应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会计改革尤其如此。凡是我国会计制度已有明确规定并在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且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的,应当加以继承并形成准则或纳入相应的准则项目。以此为基础,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发,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借鉴国际惯例,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的会计制度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可借鉴之处,在会计制度基础上的改革,这样也能避免会计标准发生较大的变革,同时继续保留了“会计制度”这种形式制定会计规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4.1.3 科学规范与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关系

我国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可供借鉴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完全有条件在会计准则体例、准则规定、准则分类和编号等诸多方面尽可能系统化,做到科学规范,同时在准则条款语言表述上做到中国化和通俗化,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思维方式,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

新会计准则可操作性较强,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作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把握以上几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2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的措施

4.2.1 改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1.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透明度,加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

会计准则从立项到研究、起草、征询意见,以及最后的颁布,每个过程都应尽可能地做到公开。只有让公众知道我们即将或正在制定什么准则,公众才会自然地对与其利益相关的准则予以关注,才会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只有让公众明白各利益集团对准则有哪些不同反映、拟颁布的准则有可能带来哪些经济后果,他们才会理解政府为何最终要选择某项会计政策。让公众在准则的起草阶段就参与进来,能够使拟制定的准则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较扎实的起点上。

2.实行听证会制定制度,扩大征求意见的对象和范围

具体来说,可考虑以下措施扩大征求意见的对象和范围:

(1)为社会公众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会计准则委员会可考虑建立一个开放式的会计准则评价平台,如开通相关的网站,及时公布准则立项、研究的进展情况,让所有关心会计准则的人都可以在上面及时、自由地发表意见。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并在制定、修改准则草案时予以考虑。

(2)规范征求意见的范围和程序

通过行政手段,制定一个会计准则征求意见实施办法,详细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应进行哪些工作程序,应征询哪些代表的意见等等。

4.2.2 出台新会计准则解释细则,提高新准则的可操作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其方向和目的都是正确的,但新会计准则跨度过大,部分内容规定过于含糊,而且《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也比较笼统,不易操作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会计人员已经习惯了规定十分详细的会计制度,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即凡事都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做,很少有自由的空间。而新会计准则除了减值准备、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等项外,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完全趋同,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最重要的是对广大会计人员而言,较难理解,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尽管新准则是先进的,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但目前与我国的国情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我国应在在《企业会计准则》之外,另行发布更为详尽的解释细则,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新准则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

4.2.3 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虽然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以及实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财政部门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已组织了较多的培训学习,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并不

理想,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培训不够深入,没有使会计人员真正领会到新会计准则的精神,甚至部分培训老师本身对新会计准则就没有完全理解;二是相当部分会计人员本身知识面较窄,业务能力较低,对新准则的一些内容不能理解或在实践工作中缺乏职业判断能力从而不会操作。因此,加强培训并不是简单的多办班就行,而是要深入培训,全面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训工作:

1.要培训、选拔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培训老师

选好培训老师是关键,不好的老师非但起不到指导教育的作用,反而可能误导学员,教育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知识。培训老师要对我国会计制度、准则的变革历史了解,要真正领会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目的及精神,真正掌握新准则的具体规定,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实务工作能力。

2.要深入地进行培训

要使会计人员了解我国实施新准则的背景及目的,从而使会计人员理解并乐于接受新准则;结合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使会计人员能真正领悟并准确掌握。

3.要做好新会计准则外的培训工作

新会计准则更多地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而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可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训练、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断能力。

4.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新会计准则更强调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也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训,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点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4.2.4 健全并切实落实企业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近年来会计界关注的热点,财政部近年也将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成立了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专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完善问题。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基本,但更重要的在于落实执行。当前,很多公司不是缺乏内控制度,而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些公司的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出于各种个人利益,不愿落实内控制度;另一方面在于一些公司的管理者不了解内控的重要性和不知道该如何严格内控制度。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上市公司,财政部和证监会应出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来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非上市公司,有关部门应做好宣传、推动工作,促使企业健全并切实落实内控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督促企业自觉执行内控制度,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4.2.5 加快改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规范企业的一些不当行为。其次,应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财务行为,进一步增

强企业管理层及时、客观、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的意识,促使企业规范管理。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适时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健全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促使资本市场健康稳健发展。

4.2.6 加强引导与监管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影响的同时,也给相关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新企业会计准则涉及的部门主要有:财政部门、证券监督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给企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其学习和执行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部分公司利用新准则操作利润,发布虚假会计信息。对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各部门应积极应对,及时研究解决,不断健全新准则。同时,各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工作开展等方面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与完善做出不懈的努力。

4.2.7 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明确会计准则目标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前提?也是完善会计准则的首要工作。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立了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其内容。在会计目标中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1.会计信息优先为谁的决策服务,即信息提供的对象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会计准则要能够促进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就必须能够使投资者从所制定的准则中获益。但是?投资者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并具有很强的财富分配效应。因此会计准则应当也必须全面考虑和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2.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

我国现行的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都没有对此进行说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出了层次划分?可供借鉴。

4.2.8 建立科学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该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会计准则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认识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为财政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指明方向。会计准则质量评价既要重视制定结果和实施效果?也应重视制定过程。因此在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中?既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评价?也包括会计准则理论评价标准?还包括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会计准则质量评价指标应该级次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

4.2.9 扫清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1.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尽量引入国际通用的概念会计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障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

2.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国际会计准则条文的引用,同样重要的是,要使现代会计理念尽快为广大会计师所掌握,并贯彻到会计实务中。加入WTO后,我国将对外开放会计市场,同时,我国的会计执业机构和人员也可以到国外谋求发展,但我国缺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难以参与国际会计服务市场的竞争。应加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此外,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更好地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会计。

3.构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适应的环境

目前,环境要素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是经济、文化、教育还是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的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法律体系不完善,这都需要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在市场和监管体系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以便寻求正确有效的方法,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中国会计界的里程碑,它将推动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度,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时值今日,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但是,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仍存在较大的缺陷,我们仍然面临诸多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企业以及会计人员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案。通过研究得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准则体系自身问题

(1)基本会计准则功能相对模糊。基本会计准则实际所发挥的作用看,并未起到在理论上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指导和解释的作用,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造成基本会计准则功能乏力,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2)会计准则内部逻辑一贯性较差。会计准则应当逻辑一贯。然而我国会计准则却存在较多的逻辑不一致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形式不同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交易或事项,不同的会计准则作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处理规定。

(3)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新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但原则性的规定太多,难以具体操作。而被很多人寄予很大希望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仍然是一些粗线条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使得不少企业认为新准则“看不懂”、“悟不透”,真正执行起来没有具体的依据。

(4)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工作量过大。

(5)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存在缺陷。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表决、批准程序,缺少听证会制度,使得准则制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导致准则有时可能会脱离我国实际。

2.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遇到的外部阻碍

会计标准框架体系建设遇到的外部阻碍主要有:会计准则之间或与相关法规之间协调不够;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制约了新准则的实施;企业内部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3.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

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化是我国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发展趋势,然而市场经济基础不牢固、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意识不够觉醒等成为了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化进程中较大的阻碍。

我国会计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导致经营者逆向选择;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会计准则成本增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合理会计标准框架体系的建设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5.2 政策建议

建设我国的会计标准框架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这样的发展思路: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1.1需求分析 1.1.1采购范围与基本要求 收集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编写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的接口规范、信息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1.1.2建设内容要求 (1)编写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元数据信息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代码规范目录》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方式》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内容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接口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采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处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质量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文档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标准》 (2)收集 (住建部智慧城市文件(2013年4月)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工信部,2013年4月)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21062-2007) 《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20141191-T-469) 《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20141191-T-469)

《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B/T28821-101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住建部2005年) 《城市地下空间开法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59号、第108号) 《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国发委第20号)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1.2设计方案 XX高新区智慧园区是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该工程以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为业务处理核心,以其它相关部门为信息交换对象,实现跨机构的大型综合与分布式的信息化系统。 面对这样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XX高新区智慧园区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1.2.1标准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与标准规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各项内容的建设必须遵循标准和规范,其设计、开发和实施等需要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维护离不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践,标准和规范必需符合实际需求,随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不断建设和推广,标准和规范也要根据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进展不断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及其配套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标准和规范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饲养已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要求,日益突出的畜禽生产污染成为阻碍畜牧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畜牧生产污染、保障生存空问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发展 1前言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面阐述了我国建设畜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等方面[1]。 目前,我国畜牧业标准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畜牧业标准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

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牧业标准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3]。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4]。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畜禽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5]。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数量,满足防疫工作需要[6]。 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

管理会计规范建设

管理会计标准建设 核心提示:具体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建设三个“关键词” 将成为标准建设发挥保障作用的重要抓手。 我国管理会计标准建设已提上日程。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 要加强管理会计标准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 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 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单位提供有力的抓手,确保管理会计 工具方法在单位中的应用效果,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 标。 在管理会计“4+1”体系中,标准建设是保障。而具体指引、应 用指引和案例库建设三个“关键词”将成为标准建设发挥保障 作用的重要抓手。 具体指引与应用指引“互补” 在管理会计标准建设中,除了案例库的补充作用,具体指引与 应用指引相辅相成,有一定的“互补”关系。 根据财政部对指导意见的解读,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是将管理会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管理会计形成性考核册(带答案)

管理会计网络核心课程 形成性考核 “管理会计”形考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是(A )。 A .预测与决策会计 B .EVA C .业绩评价会计 D .规划与控制会计 2.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除了财务会计还有( C )。 A .财务管理 B .预算会计 C .管理会计 D .成本会计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会计的内容包括(ACE )。 A .预测与决策会计 B .正确决策 C.规划与控制会计 D.有效控制 E.业绩评价会计 2.属于短期经营决策的有(ACD )。 A .销售定价决策 B .购置设备决策 C .产品生产决策 D .产品成本决策 E .选取项目决策 三、判断题 管理会计的计量不是历史成本而是现行成本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 )

“管理会计”形考任务2 一、单项选择题 1. 单位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的变动规律为(A )。 A.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减少 B.随业务量的减少而减少 C.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 D.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2. 某企业成品库有固定员工5名,工资总额5000元,当产量超过5000件时,就需雇佣临时工。临时工实行计件工资,每包装发运1件产品支付工资2元,则该企业成品库的人工成本属于(B )。 A.阶梯式混合成本 B.延期变动成本 C.标准式混合成本 D.曲线式混合成本 3. 下列成本项目中,属于变动成本构成内容的是(A )。 A.按使用年限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 B.生产产品使用的原材料 C.公司总经理的薪酬 D.不受销售量影响的销售人员薪酬 4.如果某期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4000元,该期产量为5000 件,销售量为3000 件。期初存货为零,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 元,则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C )。 A. 4000 元 C. 6000 元 B. 7000 元 D.2000 元 二、多项选择题 1. 固定成本具有以下特征(AC )。 A.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B.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实施方案

1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实施方案---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 实施方案 2016年3月

一、目的 日松贡布酒店管理公司成立于2012年,现下辖日松贡布酒店和亚丁驿站酒店,经过3年多的筹备及运营管理经验,各种体系文件及质量管理标准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善,为进一步提升日松贡布酒店管理公司服务、管理质量,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沉淀一套更适合于日松贡布酒店和亚丁驿站酒店运营的质量保障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二、2016年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原则—物品都必须有存在的标准(都具有统一、规范、可识别的标识),运营程序与服务标准必须图文并茂,并进行规范的存档和展示,标准的制定尽量图片化、流程化、数字化、文字化。 (二)工作目标 在2016年5月底酒店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达到全面质量标准化的预期要求。 (三)组织领导 设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组委会,全面负责推进和落实日常工作。 组委会组长:赵宗山(总经理) 组委会副组长:邓嘉陵(副总经理) 组委会秘书:曾文玉(行政经理) 组委会成员:黄军(人力资源部总监)、郭智蓉(房务部总监)、黄韦(安全娱乐部总监)、王超(财务部总监)、古丹(餐饮部经理)、任平(行政总 2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实施方案---

厨)、张仲强(工程部经理)、唐小红(市场营销部总监) 组委会负责召开关于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的各种工作会,制定奖惩措施,组织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的验收检查、考核评级,并建立考核评级台帐。 (四)职责划分 组委会组长:全面负责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的指导、结果评级工作。 组委会副组长:协助组长全面落实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协调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所需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组委会秘书:督导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相关会议的执行。 组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搞好各系统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执行和制定其负责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的相关标准,参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工作的考核、评级。 3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升级实施方案---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现就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财政部门顺时应势,大力发展管理会计。 因此,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激发管理活力,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突出实务导向,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科学谋划管理会计发展战略,合理构建政府、社会、单位协同机制,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管理会计各项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既系统总结自主创新和有益实践,又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紧紧抓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进和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带动管理会计发展。同时,整体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坚持创新机制,协调发展。注重管理会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视财政部门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行业支持作用,突出各单位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单位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 (三)主要目标。 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

练习题库--管理会计体系

练习题库:《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随机显示题型:判断单选多选 习题模式试卷模式打印扫描二维码,手机看题库 第1部分判断题 题号:QHX016269 所属课程:《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1. 地方财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因此要举办各类的培训班。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正确答案:A 解析:地方财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因此要举办各类的培训班。具体来讲,这4类培训班是:会计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班;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班;后续教育培训班;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培训等。 题号:QHX016261 所属课程:《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2. 20世纪20-50年代间,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正确答案:A 解析: 20世纪20-50年代间,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题号:QHX016265 所属课程:《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3.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对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和信息报告的总结、提炼。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正确答案:B 解析: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对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告诉单位这些工具方法是什么、怎么用、有哪些优缺点、运用环境、如何选择、预计效果等内容。 题号:QHX016263 所属课程:《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4.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作用与企业会计准则相似,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

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企业标准化体系管理建设浅析标准的工作会议2月23日在京开幕,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在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标准化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徽章。提振信心标准大有可为,强化标准,我们应有作为。 也是我企业抓质量要上新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强质企业要树新形象。这“这四个新”。标准化工作无所不谈,无所不及,充分体现标准的基础保障作用。提振信心标准大有可为。标准是提振信心的可靠的基础。标准能够提振企业信心,企业要健全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化投入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才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企业要从标准化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把握好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系统性,权威性,服务性。一是强化标准的科学性,工作中讲科学,用科学,兼顾标准化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既与国际先进的标准化接轨,又要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成果,强化对制修订过程的科学管理,加强标准与科技紧密结合。二是强化标准的民主性,搭建民主参与平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深化跨区域合作。三是强化标准的系统性,运用系统管理理念和方法,推进标准化的综合化,体系化和配套

化。四是强化标准的权威性,要增强标准化管理的权威性,增强标准执行的权威性,增强标准化顶层设计的权威性。五是强化标准的服务性,要加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发挥好标准化的质量基础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安全战略管理体系。使标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今后一个时期标准化发展将是持久提升标准化发展整体质量效益为核心目标。坚持“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基本要求。 有企业就会有竞争。其方式从装备设备、生产工艺、产能产量,到市场份额。现在企业竞争什么?有人说是人才的竞争,有人说是文化的竞争。更有学者说,企业之间竞争的最高形式是标准的竞争,他的依据是:在此之前的竞争是所有企业共抢一个蛋糕,而标准竞争是掌握者自己做一个蛋糕。 一位盲人向一位高尔夫高手挑战,高手浅浅一笑:时间、地点你挑。答:晚上十二点,就在这片场地,愕然。规则使然。标准化的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标准”简单的理解就是“规则”,制定规则者一般都是行业的领头羊。如果你不了解规则,不适应规则,很可能就会退出竞争舞台。推行企业标准化,在企业内部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可编辑版)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通知 (2006年11月版)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财政部。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和主要账务处理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本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 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 一、资产类80 2202 应付账款 1 1001 库存现金81 2203 预收账款 2 1002 银行存款82 2211 应付职工薪酬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83 2221 应交税费 4 1011 存放同业84 2231 应付利息 5 1012 其他货币资金85 2232 应付股利 6 1021 结算备付金86 2241 其他应付款 7 1031 存出保证金87 2251 应付保单红利 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88 2261 应付分保账款 9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9 2311 代理买卖证券款 10 1121 应收票据90 2312 代理承销证券款 11 1122 应收账款91 2313 代理兑付证券款

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新思维

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新思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6-12-12 14:19:35 来源:中国网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体系的日臻完善,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日益深入。单一的、零散化的应用已经日益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企业需要在体系化的思维下,搭建适应企业运营特点和管理需求的管理会计体系,对管理会计进行体系化的应用。 那么,管理会计体系涵盖哪些内容如何规划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关注哪些问题元年管理会计研究院基于长期对企业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认为,管理会计体系应涵盖内核和外延两个层级的八大内容,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要抓好两个基本点,即以财务共享中心为标志的底层基石建设,和以管理会计体系规划为标志的顶层设计。 元年高级副总裁郝宇晓先生在“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和深度应用——暨元年管理会计业务战略发布会”上分享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新思维 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成 现代企业管理,可分为量化管理和定性管理两大部分。就本质而言,管理会计就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的部分。它汇集了会计学、数理统计和经济数学、逻辑学、行为科学、IT等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收集企业各方面信息,从中分析提炼出有利于经营决策的有用信息,总结经验指出不足,提升效率从而保证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关于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成,国内的研究大多比较零散,说法也不够系统。2016年,财政部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其中提出了管理会计应用领域“7+1”的阐释。具体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

理和管理会计报告。基于应用领域与管理会计体系内容在根本上的一致性,我们认为,这八大方面可以看作是当前关于管理会计体系构成的比较权威和全面的阐释。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这八大方面分为内核和外延两个层面来进行阐释。其中,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构成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内核,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战略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风险管理是对管理会计价值的拓展性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管理会计的外延性内容。 之所以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确定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内核,是基于管理会计的核心活动做出的判断。 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活动可以用8个字来阐述,即规划、控制、决策和评价。 规划,即预计、推测企业未来销售、利润、成本、资金等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动趋势和水平。在这一方面,显然,以“算赢未来”为要义的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发挥规划职能的核心工具。 控制,即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跟踪,了解掌握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督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经营活动按预定的计划有效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评价。因此,在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上,全面预算管理仍发挥重要作用。 决策,即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确定是否要采取某种行动或在几种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管理会计主要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这些信息要想真正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就需要根据决策的主题进行整合与处理,最终形成各种管理会计报告,如战略损益表、业务结构资产负债表、单品效益表、人工成本表等等。

管理会计之管理会计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之——管理会计概述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从狭义管理会计的定义看,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 A、内部管理者 B、外部投资者 C、内部所有人 D、外部债权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从狭义管理会计的定义看,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 2、从属性看,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中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A、增加管理人财富 B、提高经济效益 C、增加股东财富 D、提高竞争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从属性看,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中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3、()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

A、相关性 B、准确性 C、一贯性 D、客观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 4、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及所属各级机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总运动,这一观点属于()。 A、资金总运动论 B、以使用价值管理为基础的价值管理 C、价值差量论 D、现金流动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持资金总运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及所属各级机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总运动,主要理由是:(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并列的分支,两者同属于会计这一范畴之下,因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共同的对象——资金运动。在这一资金运动系统中,管理会计的对象涵盖了所有时空的资金运动,而财务会计仅以过去的资金运动为对象。(2)把资金总运动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与管理会计的实践及历史发展相吻合。 5、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所用的基本方法属于()。 A、统计性方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2559994.html,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作者: 来源:《中国标准导报》2016年第02期 日前,为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 我国标准化领域第一个国家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要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坚持“需求引领、系统布局,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共同治理,包容开放、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我国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 《规划》明确六项主要任务:一是优化标准体系,调整标准供给结构,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二是推动标准实施,提升标准化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强化标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四是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降低企业标准化工作成本,提升竞争力;五是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六是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规划》确定了五个重点领域和十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一是加强经济建设标准化,支撑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保障改善民生;三是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四是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促进文化繁荣;五是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促进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重大工程分别为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化工程、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现代物流标准化工程、中国标准走出去工程和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规划》还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农产品安全、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基本公共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型城镇化、现代物流、中国标准“走出去”、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等重大标准化工程,实现关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突破,提升我国标准的整体竞争力。

新会计准则下

新会计准则下 1 .基本原理和思路。 准备金的核算采用的是资产负债原则,寿险责任准备金主要基于三个基本要素, (1)对未来现金流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 (2)反映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 (3)包括显性的边际,其中包括风险边际和剩余边际。 2.核算寿险责任准备金 (1)对未来现金流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 (2)反映现金流的时间价值,折现率的确定。 (3)费用假设的确定有三种实务操作方法 (4)计算风险边际。 (5)计算剩余边际。 (6)非经济假设的确定。 3.(1).对未來现金流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 (2).反映现金流的时间价值,折现率的确定。 (3).费用假设的确定有三种实务操作方法。 (4).计算风险边际 由于未来现金流在金额和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除合理估计负债外还需要风险边际作为负债 (5)计算剩余边际

两种准则下准备金核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1.用途差异 当前,寿险公司对旧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仍然继续进行核算,但是不再用于财务报表的编制,而是主要用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以及向保险监督机构提交的其他报告。 新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主要用于寿险公司的财务报告,用于披露公司的财务结果。 2.目标差异 旧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基于准清算假设,十分谨慎保守,偏向于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着眼于整个寿险行业的风险管控和金融环境的稳定。 新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基于最佳估计,力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相关利益人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助其进行相关决策。 3.核算方法差异 旧准则下,传统险和分红险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主要采用修正净保费进行核算;投连险和万能险采用单位准备金加非单位准备金的方式进行核算。 新准则下,统一使用未來现金流法。传统险中用于核算合理负债的经济假设和非经济假设皆不锁定,剩余边际摊销方法未统一。新准则下的核算方法具有公允价值核算的性质,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丝毫不能掩盖其对决策提供的帮助。 4.计量单元差异 旧准则下,传统险和分红险的寿险责任准备金被要求进行逐单核算;投连险和万能险经保监会批准后,可以分组计算。 新准则下,寿险公司选择余地加大,可以选择逐单、分组。计量单元在各个会计期间需要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更改。计量单元的增大,使得相应现金流更加稳定,相较于组内单个保单的风险边际之和,一组保单的风险边际明显减小。组内首R利得与损失可能相互抵销,剩余边际的计算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减少期末责任准备金的金额。 5.核算假设差异。 旧准则下,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的折现率不得高于 2.5%和定价利率的低者,核算时的死亡率使用保监会发布的生命表(00-03),不考虑费用率和退保率,只考虑纯保费。寿险保单责任准备金不得低于保单现金价值。折现率和死亡率锁定,不随着准备金核算当期的经验变动。 新准则下,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基于当前估计,折现率釆用风险相当、期限相当的市场利率。传统险可以参照国债到期收益率,新型险种参考投资收益率。 死亡率、退保率,费用率以及费用口径的选择是基于寿险公司的最佳估计,不再由保险监督部

管理会计综合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管理会计综合习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会计的雏形产生于( B )。 A.19世纪末 B.20世纪上半叶 C.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D.20世纪70年代 2、在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被人们使用的管理会计术语是( A )。 A."管理的会计" B."管理会计" C."传统管理会计" D."现代管理会计" 3、20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进入了"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的发展阶段,该阶段被称为( D )。 A.管理会计萌芽阶段 B.管理会计过渡阶段 C.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D.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4、在管理会计学中,将"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泛围,统一管理会计操作方法和程序,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称为( A )。 A.管理会计假设 B.管理会计原则 C.管理会计术语 D.管理会计概念 5、最优化、效益性、决策有用性、及时性、重要性和灵活性,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 B )。 A.管理会计假设 B.管理会计原则 C.管理会计术语 D.管理会计概念 6、为保证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有用,通常要求将有关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这体现了可信性原则中的( C )。 A.可理解性要求 B.最优化要求 C.可靠性要求 D.效益性要求 7、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管理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信息是( B )。 A.不发生法律效用的信息 B.全面精确的信息 C.非价值量信息 D.定性信息 8、管理会计的服务侧重于( D )。 A.股东 B.外部集团 C.债权人 D.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9、现代管理会计中占核心地位的是( A ) 。 A.预测决策会计 B.规划控制会计 C.成本会计 D.责任会计 10、管理会计正式形成和发展于( B )。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沈阳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沈阳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支撑和引领功能。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辽宁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措施,推动我市标准化战略实施,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中心工作部署,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提高标准化效益。 坚持协同共治、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的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调推进;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紧紧围绕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总任务,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沈阳重点领域标准化体系,保障标准有效供给,满足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繁荣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对外贸易合作的需要。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成效显现,“沈阳标准”的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深化标准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以及协调配套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标准体系科学完善。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基本建立适应沈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简介 这个体系涉及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企业全面形象管理、组织管理、行政后勤______________ 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________ 理、财务管理、物控管理、营销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管理判例等方面,是企业管理运行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1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任务 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设立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编制适应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成 2.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它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具体来说,技术标准是对生产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包括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等所作的规定。如产品标准、半成品标准、原材料标准、设备标准、工艺标准、计量检验标准、包装标准、安全技术标准、环保卫生标准、设备维修标准、设计标准、能源标准等。 企业技术标准的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 任何企业都应首先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标准为中心,以高质量的产品(或工程服务)标准为中心,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 2.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它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单位、部门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到产品质量的管理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管理标准是对有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作的规定,它涉及各个管理方面,包括________ 术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运销管理、经济实体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等。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

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管理效率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 列解读之五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化推动和加强本单位管理会计等各项工作。《指导意见》顺时应势,提出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一、信息化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时代,单位要有效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必然要打造利器,这个“器”就是信息技术。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 要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帮助单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基业长青,一方面需要信息具有很强的及时性,甚至要求做到实时性,使决策者能够随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具有集中度,能够有效整合和科学分析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就必然需要通过信息化才能有效实现。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和共享,单位与外部环境之间、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广泛和快捷,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间融合加快,为单位运用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意味着管理会计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和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整合分析,这一过程不借助信息化很难实现。因此,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更加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有效支撑管理会计应用的时代要求。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历史和现状

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模板】

**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35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市标准化工作改革步伐,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更加协调高效,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一)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构成,地方标准为突出特色,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新型标准体系。引导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市级农业地方规范10项以上。 (二)标准化效果更加明显。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以上,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率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在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5个以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以上,各类

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三)标准化基础更加坚实。在主要行业建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标准化、科研、检验检测等现有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标准化科研机构和行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增强发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1.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任务和要求,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2.完善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建立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制修订、推广应用、实施监督、咨询服务、机构管理等制度体系,以及配套的标准化激励、引导政策措施。 3.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落实企业制定标准自主权。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整合优质资源,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和自律机制,发挥企业群体力量,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竞争新优势。 4.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利用国家、自治区标准化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标准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我市优势企业、行业协会、检验检测机构,积极争取承担本地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标准研制、体系建设、实施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标准宣传推广、标准知识普及、协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