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空气主要知识点总结

2.1感受空气

1.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等特征。

3.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会流动;头和沙是固

本,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空气和石块、水(固

体、液体和气体)相比,相同特征是,都占据-定空间,有质量等。4.空气的特征有:容易泄露,很轻,可使袋子鼓起来,但摸起来很软......特别一点是可压缩。

5.传递空气,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6.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气球、皮球、轮胎等。

7.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8.空气作用: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燃烧,形成风......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空气和水、石头- -样都能占据空涧。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理由: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

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

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

占据。

3.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用小石子吧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2.3压缩空气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空气占据的空间可(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

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回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4.空气为什么容易被压缩呢?

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歇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

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

5.空气压缩枪是利用空气能被压缩的原理制作的。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还制造了充气轮胎、充城堡、气坐垫等。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及答案 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人和动物通过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A、出生 B、生长发育c、繁殖D、死亡 蚕是一生要经过次变化的昆虫。 A、一 B、四c、八D、多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天。 A、30 B、56c、65D、365 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的;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的。 A、变态 B、完全变态c、不变态D、不完全变态 二、多项选择题。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A、卵 B、蛋c、蚕D、蛹E、蚕蛾

蚕的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这个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A、出生 B、生长发育c、繁殖D、衰老E、死亡 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还可以采用 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A、拍照 B、画图c、写观察日记D、制作标本 我们认为: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A、食物 B、气温c、有害气体D、疾病 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A、合理的膳食 B、足够的营养c、充足的休息D、加强体育锻炼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副恒牙。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A、乳牙阶段 B、混合牙阶段c、恒牙阶段D、磨牙阶段 三、填空题。新课标网 蚕的生命是从开始的,一个就是一个生命。 蚕卵近似,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 黄色或黄色的,经1天~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天~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 不再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 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 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 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 (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再出示课件,再总结出注意事项) 四、开展活动,寻访交流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提纲总结【精排】

2.1生物与非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主要有七个基本特征:严整的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都有生长应激性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有遗传和变异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二、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外形有贝壳,身体柔软,有触角,移动时身下会有粘液。它有视觉,有触觉,有嗅觉,没有听觉。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2细胞 一、细胞发现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虽然发现的是(),但的确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为向微观领域进军打开了大门。随后,又观察叶片表皮和树枝横切面,发现活的植物也是有细胞构成。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内容: 1. 2. 3. 二、认识细胞 1、细胞的形状 有圆的、立方形的、柱形的、菱形的、多边形的等多种形状。 2、细胞的大小 细胞一般很小,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三、细胞的结构 写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写出各结构的作用

四、显微镜的结构 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并能记住各个结构的作用 五、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

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在身前的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①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粗调节器,使低倍镜前端距 载物台约1-2厘米的距离。(如右图) 2、对光② 转动遮光器,将光圈放大; 让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同时用手将反光镜转向光源; 调节反光镜,直至从目镜里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 3、低倍镜观察① 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待检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 用弹簧夹片压住载玻片两端。 低倍镜观察② 两眼从侧面注视,将物镜降至距标本约0.5厘米时停止。 低倍镜观察③ 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调节器,缓慢上升镜筒,直到视野中出现物象,再用细调节器调节。 4、高倍镜观察① 先将低倍镜下找到所需观察的物象,把要进一步放大的部位移到视野正中央。 高倍镜观察②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调节器,直到物象清晰。 5、显微镜复原 用擦镜纸揩净目镜和物镜,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内保存。 2.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概念: 特点: 1.子细胞体积是母细胞的1/2; 2.子细胞数目是原来的2倍; 意义: 1.单细胞生物的个体增多; 2.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 概念: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般,他们能吸收营养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这个过程就是细胞生长。 意义: 细胞分化 载物 台 通 光 孔 低倍物镜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维恩图

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能做到:(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 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的身体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上有(两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是(眼睛),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蜗牛(不能)在水中生活,“睡觉”的蜗牛可以(将它放入水中将它叫醒)。 6、蜗牛喜欢吃(新鲜的菜叶)等绿色植物,嘴里有25600颗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它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8、蚯蚓喜欢吃(腐烂的落叶),(不能)在水中生活。: 9、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没有眼睛,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信息素”会指引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11、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12、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第七课: 1、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2、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他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 1、根本区别:有无生命;有生命的是生物,无生命的是非生物. 2、生物的七大特征: 1.能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最基本的特征); 2. 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 3. 具有严整的生物结构(除病毒外由细胞结构); 4.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5.会遗传和变异; 6.能够生长(使生物能长大); 7.可以繁殖后代(使生物不会灭绝) 3、动物与植物: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二、观察蜗牛 1.蜗牛的外形特征 (1)体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它具有保护的作用。 (2)头部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具有触觉的作用。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的功能。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味觉的作用。 (3)腹部是肥大的足,是运动的器官,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在爬行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粘液的作用:可以减小地面摩擦和传递信息 2.蜗牛的生活习性 陆生,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夜间活动,主要食物是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是一种农业害虫,因此农民不太喜欢它。 3.蜗牛的生理特征:具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但没有听觉。 第2节细胞 一、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4)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二、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同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1.秋天,我们可以在(田野)、(草丛)、(树上)、(大树周围)等 地方,观察到许多小动物。 2.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 长着(不同)的动物。我们观察动物,要注意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 4.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①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②保持动 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③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5.几种动物及它们生活的地方: 知了———树上蟋蟀———草丛蝴蝶———花丛 蝌蚪———池塘蚂蚁———地面上的小窝 第二课、第三课蜗牛(一)、(二) 1.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分为(头、腹、壳)三部分,头上有两对(触 角),前对短后对长,长触角上有(眼睛),有牙齿。和蜗牛相似的软体动物有:(田螺、扇贝)等。蜗牛的壳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2.蜗牛的壳顺时针旋转的叫右旋,逆时针旋转的叫左旋。 3.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 的身体,蜗牛会(缩进壳里)。 4.蜗牛的足叫(腹足),它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 (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5.在观察蜗牛时,我们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并使用(放大 镜)做了更细致的观察。 6.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在饲养蜗牛时,每天(傍晚) 最好用(菜叶)、(青瓜)等给蜗牛喂食。 7.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8.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 排出粪便。 9.蜗牛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第二单元溶解 一、填空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 滤纸,铁架台。 3.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1.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 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2.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3.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等,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等。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4.拉注射器活塞,压力减小,气体析出;推注射器活塞,压力增大,气体溶解。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 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5. 溶解的快与慢 1.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切碎。 3.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是否被搅拌、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 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一杯水不断加进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2.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溶解 36克食盐。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4.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实验时,我们可以用量筒量水,用天平称盐。实验完,应 把盐水收集起来,做下一个实验。 7.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蒸发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食盐水。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盐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 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四、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3.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900~1500米。 4.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是呈8字形。 5.养蚕抽丝织成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织布。 6.蝴蝶、蜻蜓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五、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小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填空题。(15分,每空1分) 1、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 2、蜗牛用()呼吸,从()中排出粪便。 3、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蜗牛主要靠()爬行。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 5、蚯蚓身体由许多()构成,身体上有()、()、()。 6、动物和植物都属于(),它们都是()的物体。 7、金鱼是()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 8、蚂蚁在行进过程中,会分泌一种(),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线路。 二、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对的打“√”,错的打“×”。) 1、蜗牛遇到危险时: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2、蚯蚓的身体没有头、尾的区别。() 3、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水中生活。() 4、蜗牛休眠了,我们可以使劲敲打它的外壳使它活动起来。() 5、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6、熊猫、老虎等快要灭绝的动物,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护,小虫子、小蚂蚁等小动物多得很,不必要爱惜。() 7、在认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同时,要注意安全。() 8、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并会留下黏液的痕迹。() 9、蜗牛的身体十分柔软,可以通过比较壳的大小来比较蜗牛的大小。() 10、蜗牛没有足,所以蜗牛不能运动。()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方框里,共42分,每题2分) 1、()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A、老虎 B、长颈鹿 C、非洲象 2、()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A、老虎 B、长颈鹿 C、非洲象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改变材料的(形状)、(宽度)、(厚度)、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拱形承载的秘密: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3、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4、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拱的构造以及贝壳、龟壳、鸡蛋等。 5、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6、框架铁塔不容易倾倒的原因:框架铁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使它不容易倒。 7、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8、桥的结构一般分为三种:拱形结构桥、条形结构桥和框架结构桥。 9、大跨度的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大跨度的钢索桥一般有两种形式:斜拉桥和悬索桥。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属于(悬索桥)。 10、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吧。 猜测: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实验器材:宽度是2、4、8厘米的卡纸各一张;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垫圈,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 相同条件:纸梁厚度;架空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不同条件:纸梁的宽度 实验过程:分别用2、4、8厘米宽的卡纸和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搭一座纸桥,再分别在纸桥相同的地方放垫圈,看纸梁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现象:2厘米宽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少,4厘米较多,8厘米宽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11、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吧。 猜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实验器材:1倍、2倍、4倍厚的卡纸各一张;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垫圈,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 相同条件:纸梁宽度;架空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不同条件:纸梁的厚度 实验过程:分别用1倍、2倍、4倍厚的卡纸和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搭一座纸桥,再分别在纸桥相同的地方放垫圈,看纸梁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现象:1倍厚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少,2倍厚较多,4倍厚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的增加。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 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观察蚂蚁,可以把馒头留给蚂蚁吃吗?不行,这样会干扰蚂蚁的生活。 3、蜗牛是褐色的。蜗牛的身体包括:头、腹、尾、壳、触角、眼睛、嘴等组成。 4、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蜗主要靠腹足爬行。 5、蜗牛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6、蜗牛没有牙齿,蜗牛口中有(齿舌)。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7、蚯蚓由(口、环带、肛门)组成。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7、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 9 蚂蚁由(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3对(或6只) 10、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或为什么不要随便干扰蚂蚁?) 蚂蚁在行进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线路。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11、金鱼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用(鳍)帮助游泳。金鱼用(鳃)呼吸。 12、动物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13、比较蚂蚁与金鱼的相同与不同。 14、(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

15、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蜂鸟)。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16、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金鱼是人工培育的,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17、从运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食物、繁殖四方面研究动物的共同特点,填入下表。 18、观察蚂蚁的过程中,那一总是乱跑,怎样解决观察难的问题?说出你的方法。 (1)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 (2)在一个前盆子里装入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瓶盖,让蚂蚁在瓶盖上爬。 (3)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19、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设计一个试验。 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腮部流了出来。原来金鱼没 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20、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21、在观察小动物过程中,同学们要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并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习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 1.植物的身体由六大器官组成,其中与植物体的营养有关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与生殖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物的根能将植物体__________在土壤中,并从泥土中吸收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叶的功能包括散失_________和制造_____________。植物体的各器官都靠茎连接,茎有支持作用和输送__________的作用,将根吸收的____________和叶制造的__________输送到植物体的_____________。 3、做根吸水实验时往水中滴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树木、棉花的根系是___________,小麦、大葱的根系是_____________。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植物的根向___________生长,根的生长速度_____________。 5.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就是从一粒_____________成长为一株植物的。6.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______________提供的能量,利用泥土中的____________ 和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制成的。 7.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位于__________中,受到__________的保护,________ 的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是相适应的。 8.将新鲜的小树的一段嫩枝条,插在红色墨水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横切面,会看到一圈红色的___________;观察其纵切面,会看到一条条红色的________;该实验证明了植物的茎有____________作用。 9.“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茂密的树叶通过__________,降低了大树周围空气的______________。 10.“北大荒”国有农场种植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可以为我们提供__________;大兴安岭成片的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植物的根需要不断地消耗体内的“食物”,由此可知植物的茎输送叶制造的“食物”的方向是( )。 A.从下向上 B.从上向下 C.从外向内 D.从内向外.2.大豆的豆荚(果实)成熟干燥后,豆荚裂开,里面的种子会( )。 A.弹射出去 B.慢慢垂直落在地上C.贴在豆荚里面 D.种皮也随之裂开3.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实验.可知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包括( )。 A.阳光、肥料 B.阳光、水分、空气 C.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D.充足的肥料、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4.植物的花和果实中的养料的来源( ): A.根吸收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B.叶制造的“食物”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5.①像食盐、砂糖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作溶解现象。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水面的弯圆面的最低点要与所要量取的刻度线相平,观看时眼睛与刻度线相平。 ③往水中加入食盐或砂糖时,待这勺食盐或砂糖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 ④同样多的水能溶解不同物质的量不一样。50毫升水中能溶解18克食盐或100克砂糖。 ⑤哪些因素会影响方糖的溶解?(1压碎方糖2加热3搅拌) ⑥怎样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首先将方糖压碎;然后给水加热,并且在加热水的过程中不断搅拌。这样方糖才能尽快在水中溶解) ⑦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6.①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且蒸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②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1面积,面积越大蒸发越快;2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空气的流通速度,空气流通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③怎样制作浓盐水?(在水中加入食盐,当水中不能再溶解食盐时,浓盐水就制作好了。) ④蒸发皿在加热浓盐水时要注意什么?(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等看到有白色的晶体析出时,要用玻璃棒慢慢地搅拌。搅拌时,身体不要凑得太近,以防止蒸发皿中的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 ⑤怎样把食盐析出来?(将盐水加热,加快蒸发,就能将盐析出来。) ⑥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⑦海盐是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我国海盐主要产区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辽宁等地。 ⑧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湖水蒸发而成的。我国的池盐主要产地有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和山西等地。 ⑨岩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我国的岩盐多产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7.①怎样将食盐中的铁屑分离出来?(利用磁铁能吸铁的性质,用磁铁把铁屑吸出来。) ②怎样把食盐中的沙子分离出来?(1把有沙子的食盐放入水中,使食盐溶解;2过滤,得到盐水,分离出沙子,为了得到干净的盐水,可更换滤纸多过滤几次3把盐水加热,加快蒸发,得到干净的食盐) ③怎样过滤?(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三上科学基础知识复习第二单元

《动物》单元 ①在观察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至少写出3点) 安静地观察、观察时注意安全、不打扰小动物的生活。 观察完小动物后,我们要把它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 ②蜗牛的背上有一个壳,会随身体长大而___长大__。身体软软的,头上有 2 对触角,第一对触角比较_长_,顶端长有_眼睛_,第二对触角比较__短_,下面有_口__;用腹足爬行。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_白色的黏液____。它是用_口_吃食物的,用___气孔__呼吸的,用__排泄孔___排泄的。用铅笔轻轻触碰它的身体,它会__缩进壳里__。 蜗牛喜欢吃(至少3种)新鲜菜叶、苹果皮、面包,不喜欢吃(至少3种)辣椒、肉、枯叶。蜗牛休眠了,我们可以用放入水中的方法唤醒它;蜗牛一般在夜间活动,所以给它喂食的时间一般在___傍晚_。 ③蜗牛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草丛中,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它们都是雌雄同体。 ④蚯蚓的身体由一节一节的环节组成,主要分为口、环带、肛门三部分,环带是蚯蚓的生殖器官,离口比较近。我们可以根据地面上蚯蚓的_ 粪便___来寻找蚯蚓。 ⑤蚂蚁的身体太小了,可以用__放大镜___来观察。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三对足都长在胸部,用触角与同伴交流信息;在行进中,会分泌一种__信息素____。 蚂蚁简图(标出头、胸、腹、触角、足)蜗牛简图(标出头、腹、壳、头、触角、口) 与蚂蚁一样胸部有 3 对足的小动物还有蝗虫、苍蝇、蚊子。 ⑥金鱼的全身长满_鳞__,靠鰓呼吸,靠鳍游泳。金鱼是一种_人工养殖__的鱼类,吃食物时用口_吞食_。 请在下图写出蜗牛和金鱼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给金鱼喂食要尽可能少一点,金鱼的鳃盖不断张合,是它在进行呼吸。 ⑦写出你观察过的下列动物是怎样运动。 蜗牛蚯蚓蚂蚁金鱼 用腹足爬用环节伸缩爬行用3对足爬行用鱼鳍游动 ⑧动物身体的描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世界上最高 的动物长颈鹿;目前寿命最长的动物象龟;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9、动物的共同特征有:需要食物维持生命;都会运动;对外界刺激有一定的反应;会排泄;会繁 殖后代,有一定的生命过程,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10、蜗牛的螺线一般都是右旋,也有少部分是左旋的。在爬行时在地上留下一行黏液,它的作用是增 加爬行的粘附力,减少了摩擦力。 11、为什么说蚂蚁是动物中的“大力士”? 因为它能举起比它身体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物体,它神奇的力量来自宏观世界的腿,在运动时,腿部消耗的能量是三磷酸腺苷(ATP)。 12、在寻访小动物时,看到不喜欢的虫子为什么不可以踩死它? 不可以。首先,自然的小虫子也是自然的成员,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随意剥夺它的生命;第二,在不知道这虫子是不是有剧毒,千万别碰它,这是对个人安全的考虑。第三,人是有道德的。 13、在公园里发现不知名的虫子,你准备从哪些方面观察? 从虫子的身体结构、颜色,吃的食物及活动情况几方面来观察,并注意观察的顺序与做记录。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题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不同的(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能做到: (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是软体动物,壳顺时针旋转的叫右旋,逆时针旋转的叫左旋。身体分为(头、腹、壳)三部分,头上有两对(触角),前对短后对长,长触角上有(眼睛),有(舌牙)。和蜗牛相似的软体动物有:(田螺、扇贝、章鱼、河蚌、乌贼、鱿鱼)等。 4、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动物 1、寻访小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秋天能在附近观察到那些小动物?蝴蝶、蚯蚓、蟋蟀、蝗虫、瓢虫。 3、在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答:(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蜗牛(一) 1、蜗牛是(软体)动物。 2、蜗牛的身体由(壳)、(腹)、(头)、(眼睛)、(触角)和(口)组成。 3、用铅笔或小棒轻轻碰触蜗牛,它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4、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头上有(两对触角),(长的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爬过之后会留下(黏液)。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蜗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 3、蜗牛(二) 1、蜗牛休眠了,要唤醒它,把它放入(水中)试试看。 2、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利用(齿舌)先把食物一点一点磨碎,再慢慢地吃下 去。 3、蜗牛用(气孔)呼吸,靠(肛门)排便。蜗牛的粪便是(褐色线状的)。 4、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 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5、蚯蚓 1、蚯蚓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的土壤里。 2、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3、蚯蚓是(环节动物)。 4、把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往上爬。不要把蚯蚓长时间放入水中。 5、蚯蚓受刺激时,身体会伸缩。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 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不同点:蚯蚓在地下生活,而蜗牛在地面生活。蚯蚓没有触角,而蜗牛有触角。蚯蚓后背没有壳,蜗牛有。 6、蚂蚁 1、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科学复习

第二单元科学复习 一、填空题 1、动物具有(),动物的生存依赖于(),不同的()中生长着()的动物。 2、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不(),不()小动物。 3、为了方便观察小动物,我们( )把小动物抓在手上。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如触角()、身体缩进()来躲避危险等。 5、蜗牛利用()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痕迹。 6、蜗牛头上有()触角,靠触角来()外界物体;长触角上有一对(),但是眼睛();蜗牛壳旁边有两个孔:一个是(),用来(),能看到它();还有一个(),用来()。 7、蜗牛有()颗牙齿,叫()。它喜欢吃(),也喜欢吃()、()、()等植物类食物,蜗牛不喜欢吃()、()、()等刺激性食物。它们()出来活动。 8、蜗牛属于陆生贝壳类()动物,蜗牛喜欢在()、()、()的环境中生活。 9、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包括()、()、(),环带离口()的位置。 10、蚯蚓柔软,有(),身体()爬行,摸上去()的。遇到水会(),下雨天会()地面。 11、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里。 1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如对()刺激的反应,对()的反应。 13、蚂蚁的身体分成()、()、()三个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胸部长有()只脚。用()爬行。 14、蚯蚓()在水中生活。 15、蚂蚁的生活范围(),校园里、花坛边都能找到它们。 16、为了寻找蚂蚁,我们可以用蚂蚁喜欢的食物()它们。 17、蚂蚁遇到同伴时用()交流信息。 18、金鱼用()游泳,用()呼吸;金鱼()牙齿,是靠()食物;身上有();吃()或()。 19、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里;会()会()会();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会生长发育;会()。 二、问答题: 1、写出动物的相同特点。

小学三上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小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监测题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做根吸水实验时,一段时间后,瓶中的水会减少,说明根有的作用。 (2)观察植物茎的内部,可以用小刀对茎进行或。 (3)风仙花的“身体”分为、、、、、。 六部分。 (4)像萝小这样贮藏了大量营养的直根也叫。 (5)柳树的柳枝属于植物的,柳枝上长有。 (6)观察叶的气孔,需要借助。 2.小法官。 (1)观察茎的内部时,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细节() (2)做根吸水实验时,要用记号笔在水面做标记,以便于观察。( ) (3)像肾蕨、葫芦藓这样的植物,“身体”不具备绿色开花植物的六部分( ) (4)萝ト、葱的根属于直根系。() (5)植物埋在地下的根系发达,在固定植物的同时,还可以吸收更多的水。() (6)研究植物根吸水作用时,水面处滴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 (7)植物的茎里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3.选一选。 (1)验证根吸水实验时,以下( )和 ( )两种操作可防止水分蒸发。

①在水面覆盖一层植物油②多放一些水③瓶口塞棉花 (2)浸泡在红色水里的白色风仙花一段时间后()。 ①没有变化②变成红色 (3)用一只透明的塑料袋,把一株植物的枝叶套上扎起来,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它是( )。 ①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②浇水时淋上去的③从湿土里跑上去的 (4)树瘤一般会形成在树皮切口的( )。 ①上方②下方 (5)植物的叶越多,蒸腾的水分越( )。 ①少②多 (6)将一片刚摘下的叶子浸入热水中,观察叶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发现( )产生的气泡更多一些 ①上表面②下表面 (7)蒸腾作用的意义有。() ①给植物降温②促进根吸收水分③使空气湿润 4.填一填。风仙花“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在相应位置上写下来。 二、生活中的科学 1.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是怎样保护植物根部的?这是为什么? 2.在做植物根吸水实验时,要在水面滴一层植物油,这是为什么? 3.很多植物会在深秋落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绿化对改善自然环境有什么意义?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 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1.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就是由物质 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就是物质。 3.物质总就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4.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 不就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 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就是不就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就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就是否含有淀粉。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2.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瞧: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中动物种类很多,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对于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有的数小时,有的长达几百年,有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形态变化不大(比如老虎、马等),有的在生命不同阶段形态有很大变化(比如蝴蝶、蚕等)。 3、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用放大镜看起来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温下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即将孵化的卵呈现紫黑色) 4、观察蚕卵颜色:灰绿色或紫褐色;形状:近似圆形;大小:小米粒大小 5、通过放大镜观察蚕卵,有哪些发现呢? 有个黑色的环状物在动。有黄色的卵和白色的卵。 6、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7、孵化.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8、刚孵出来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刚孵出来身体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蚁蚕虽然小,但蠕动速度挺快的,身上长满细毛,大约两天后毛毛就不明显了。蚁蚕长约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 9、养蚕小窍门 ①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②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③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④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⑤盒子上要扎几个洞,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10、寿命最短的植物-短命菊生命只有几个星期。 生命周期最短的小虫——蜉蝣生命周期最长的动物-海龟 11、观察蚕的记录方式: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一生 12、随着蚕的生长,它发生了哪些变化? 1、颜色发生了变化 2、大小发生了变化(体长、体重) 3、吃食、排便的变化 13、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从蚁蚕到结茧这前会蜕四次皮。 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 14、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 ①蚁蚕通过摄食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成青白色。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蚕需蜕去旧皮,生长出较宽大的新皮再继续生长。 ②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形成时需要睡觉,称为眠。 眠是划分蚕龄的界限,蚁蚕称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2龄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5龄蚕。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眠期时蚕不吃不喝。 ③到5龄末期,蚕会逐渐停止取食,它会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15、蚕的外形 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 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胸部: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胸部有三对胸足,蚕进食时,帮助蚕把持桑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