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论(上)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论(上)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论(上)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论(上)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论(上)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以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为中介的双边统一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2、课程:就是课业的进程,是指按一定的培养成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内容。它包括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它涉

及到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依据课程标准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关于学校各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

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

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8、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而编写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9、形式教育: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

官能、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这种教育理

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10、实质教育:亦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针对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

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英国的斯宾塞等人。

11、智力活动:是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直接参与

的认知活动。

12、非智力活动:是指由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知活动。

13、活动课程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出发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14、学科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的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二、填空题:

1、课程计划一般包括:学科设置、学科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学周安排等内容。

2、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构成的。

3、活动课程论的倡导者是杜威,结构课程论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4、杜威教学过程的“五步法”是指问题发生的环境、确定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假设、假设的推论、检验。

5、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且被称为传统派的课程理论是学科课程论。

6、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7、所谓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9、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0、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方法。

11、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2、根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13、在我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14、第斯多惠提出了关于启发教学的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1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阶段是理解知识,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6、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7、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长期论争。

18、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

19、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历激发动机,感测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运用阶段,五个基本阶段,其中理解阶段是中心环节。

三、选择题:

1、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2、学校工作的全面安排,必须以(教学)为主。

3、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4、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是(教学实践)。

5、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持久地保持,以便于现现和运用,这是(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6、要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是(学科课程论)。

7、在同一节课内同时实现几种教学任务的课叫(综合课)。

8、以下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开而弗达)。

9、《论语》中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启民性原则)。

10、所谓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2、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教学任务)。

13、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无需特别的训练,这是(实质教育论)的观点。

14、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巴班斯基)。

15、提出高速度高难度教学原则的是(赞可夫)。

16、教学相长最早出于(学记)。

17、结构课程论的创立者是(布鲁纳)。

18、构成课的核心部分是(组织教学)。

19、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教科书)。

20、(学科课时分配)属于教学计划方面的内容。

21、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

22、一教师讲“宰”字的用法时说:宰的下半部是“辛”不是“幸”,说明过去宰相的工作是辛苦的,宰相并不幸福。这种讲法违背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学原则。

23、在一节课中只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叫(单一课)。

24、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5、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阶段是(领会知识)。

2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7、创立暗示教学的教育家是(洛扎诺夫)。

28、“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29、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做教具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30、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31、《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的作者是(布卢姆)。

32、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四、判断题:

1、教学计划就是教师上课的计划。(错)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没有的。(对)

3、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

4、教师只要把基础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错)

5、因材施教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根据其特长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错)

6、单一课是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的课。(错)

7、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因此,知识越多智力发展的就越好。(错)

8、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书本知识,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对)

9、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对)

10、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

1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在教学过程中两者是同步发展的。(错)

五、简答题:

1、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A、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B、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向心健康水平;

C、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D、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3、常用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要求是什么?

答:(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涵义: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亦即要求教学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高度的思想性,使科学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依据:这一原则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的反映。贯彻要求:A、教学内容要反映客观规律性和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可靠的;B、要求注意在传授科学知识时,发挥科学知识本身的教育力量,要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C、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教育要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本涵义:在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理论知识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风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体现;也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这一教学规律的反映。贯彻要求:A、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B、人教学的实际出发,把教

学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注意讲与练的结合;C、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D、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以使理论能力实践服务。

(3)启发性原则。基本涵义: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的反映。贯彻要求:A、引起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B、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C、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会思考问题的方法;D、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4)直观性原则。基本涵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形象语言描绘学习对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减少理角抽象概念的困难,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发展观察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依据: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贯彻要求:A、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B、要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加强直观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恰当地选用直观方式;C、在使用直观教具时,要使语言指导与启发思考相结合;D、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等活动,提倡自制教具。

(5)循序渐进(系统性)原则。基本涵义:教学中要根据传授的科学、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依据:两个序;一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贯彻要求:A、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与科学知识逻辑顺序之间,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之间的关系;B、在尊得学科体系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关键,主次有别;C、作业的布置、复习、知识检查等各个教学环节,均应有顺序地进行,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D、及时发现和补救学生在学习中的缺陷。

(6)巩固性原则。基本涵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牢固和熟练的程度,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准确地再现出来。依据: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中必须执行这一原则。贯彻要求:A、教师要讲好课,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B、组织好学生的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C、要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原有知识中巩固提高;D、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作业和其他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

(7)因材施教原则。基本涵义: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教学的要求;贯彻要求:

A、教师要了解学生特点,做到教学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要面向大多数进行教学,照顾大多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反对只照顾优秀生的“因材施教”而不顾差生的要求。

4、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源。

答:(1)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两派和实质教育派;(2)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3)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对知识的掌握;(4)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源主要有: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横行,没有广泛实施素质教育;二、教育评价手段单一,只用分数去衡量教师与学生;三、在教育的各项发展中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它各育的发展。

5、试述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答:(1)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切结合的,赫尔巴特早就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论断。(2)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A、知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B、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思想观念影响教育学生;C、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教育因素。(3)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6、试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答: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有着密切的本质联系。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师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2)学生即是教育的过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由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3)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人,它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最根本的还是靠自身努力;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7、论述教学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答:教学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1)教学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

(2)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是离不开直接经验的;

(3)教学中要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

8、说明智力和教学、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区别和联系。

答:(1)智力谷称智慧,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综合,主要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教

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任务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教

学只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心理活动,要求教师

必须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和学生

学习什么相一致,又与学生如何学习相一致,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启发式教学。(2)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由人们制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

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说,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必然”,一

个是提出了教学工作的“必须”。而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

则的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重要体现。那些反映了教学规律并体现了教育目的

要求和时代特点的教学原则,是正确的、科学的,反之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大约占细胞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实质:染色质复制)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有单体出现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七、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没改变例如:胡萝卜根组织的离体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4N→2N(2)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2N→4N→2N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一节数与代数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 一、数与代数教学的价值 (一)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在以前的大纲中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计算——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性质以及相应的四则计算 量与计量——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 (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 比和比例——比、按比例分配、正比例、反比例 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标准》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数与代数”各部分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进行了调整。 第一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第二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 三、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见教材P237-238)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四、《课标(2011年版)》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主要变化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内容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有所调整。但《课标》与《试用修订版》大纲相比较,该领域主要变化如下: (一)数的认识 (1)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2)增加了负数的认识。 (二)数的运算 (1)整数四则运算要求在历次大纲中一直处于降低趋势。如: 1978年提八个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1992年提八个字:正确;但对“熟练”,“合理”,“灵活”分层次要求。如“对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2001年提两个字:能,会。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011年提八个字:正确,有据,合理,简洁。 (2)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3)取消带分数四则计算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式与方程 提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目的是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允许学生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既不妨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____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是()。 A.博比特1902年出版的《课程论》 B.杜威1918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 C.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 D.杜威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 【答案】C 【解析】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于1918年出版《课程》,以此标志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因此答案选C。 2.赫尔巴特及其弟子创立了长期风靡世界的经典()。 A.四段教学法 B.五段教学法 C.三段教学法 D.直观教学法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他的学生席勒和赖因在四段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预

备、提示、联合、系统、方法。因此答案选A。 3.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答案】A 【解析】泰勒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1934年,他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评价原理”。1949年,他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因此答案选A。 4.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目标概念的界定,它们形成了教育目的体系的一个纵向排列。其中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增殖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复制合成数不变)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细胞板)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第二、没有细胞板的形成,而是细胞膜直接内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7、有丝分裂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8、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9、无丝分裂的典例:蛙的红细胞 三、细胞分化: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点掌握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2) 德国,鲁道夫·络赫纳:教育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 法国,迪尔凯姆: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多有影响的总和 美国,杜威: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英国,赫伯特·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是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5)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三、教育的类型(6) 1.根据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2.根据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可分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4.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可分为学龄教育,成人教育。 按接受程度划分教育机构,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9)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战国后期,儒家思孟学派,《学记》,我国古代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在专门论述教育学的著作;西塞罗《论雄辩家》;奥古斯丁《忏悔录》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2、.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2、实用主义教育学(对我国影响甚大,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文化教育学(爱德华·斯普朗格;西奥多·李特), 4、结构主义教育学(皮亚杰学说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布鲁纳《教育过程》), 5、构建主义教育学(格拉塞斯菲尔德)P18(特点了解) 6、终身教育思想(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价,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P19(特点了解)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新人教版第六章实数知识点归纳

实数知识点总结 一、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1、概念、定义 (1)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如果,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3)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如果,那么x叫做a 的立方根。 2、运算名称 (1)求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 3、运算符号 (1)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2)a(a≥0)的平方根的符号表达为。 (3)一个数a的立方根,用表示,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 4、运算公式 4、开方规律小结 ,a的算术平方根a;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那(1)若a≥0,则a的平方根是a 个叫它的算术平方根;0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都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实数都有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有且只有一个,并且它的符号与被开方数的符号相同。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2)若a<0,则a没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若a为任意实数,则a的立方根是。 (3)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实数的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 二、小数点移动规律 平方根(如果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每移动两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立方根(开立方的小数点移动规律: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每移动三位,则立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 三、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家()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A、福禄倍尔 B、霍尔 C、格罗斯 D、夸美纽斯 E、杜威 2、当前游戏理论流派中,埃利斯是()的代表人物。 A、精神分析论 B、认知结构论 C、学习论 D、激励调节论 E、活动论 3、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有()等。 A、阿普利登 B、格罗斯 C、霍尔 D、拜敦代克 4、最早提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的是()。 A、柏拉图 B、格罗斯 C、杜威 D、福禄倍尔 E、皮亚杰 5、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 B、格罗斯 C、福禄倍尔 D、阿普利登 E、霍尔 6、游戏是幼儿的()。 A、自发学习 B、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C、自我学习 D、有目的性的学习 7、下列关于小班幼儿玩具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娱乐性玩具 B、易于取放的玩具 C、发展动作的玩具 D、发展智力的玩具 8、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为前提。 A、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B、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 C、保证游戏的目的性 D、实现游戏的多样化 9、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有规则游戏 B、表演游戏 C、个人游戏 D、创造性游戏 10、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 A、反面评价 B、正面评价 C、正面评价与反面评价相结合 D、消极评价 1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是()的具体表现。 A、尊重儿童独立性 B、保护儿童积极性 C、尊重儿童人格 D、尊重儿童权利 12、()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 A、教师的指导 B、家长的影响 C、同龄人的经验 D、幼儿的生活经验 13、()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回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A、结构游戏 B、教师游戏 C、“娃娃家” D、“白雪公主” 14、下面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智力游戏 B、角色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15、下面对皮亚杰的认识结构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发展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不一致 B、游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C、游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D、儿童智力发展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 16、儿童用积木搭房子、拼图板等的游戏被称为()。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E、体育游戏 17、玩具是幼儿游戏的()。 A、主要工具 B、物质基础 C、物质中心 D、介质 E、主题内容 18、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是()。 A、帮助幼儿认识社会 B、给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 C、发展幼儿的智力 D、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E、培养爱好 19、选择玩具的要求有()。 A、有教育意义 B、活动多变,有多种功能 C、富有艺术性 D、符合卫生要求 E、经济实惠 20、属于幼儿表演游戏的种类的有()。 A、幼儿表演 B、桌面表演 C、影子戏 D、木偶戏 21、幼儿的结构游戏按技能分有()。 A、排列 B、粘合 C、穿孔 D、编织 E、组合 22、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把游戏的特点归结为()。 A、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B、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C、游戏不具有社会的实用价值 D、游戏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E、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3、下面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表演游戏 D、音乐游戏 E、智力游戏 24、下面对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的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B、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 C、游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D、游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E、儿童智力发展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 25、幼儿结构游戏特点的是()。 A、创造性 B、艺术性 C、操作性 D、逻辑性 E、技巧性 26、下列理论属于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松弛说 C、学习论 D、活动论 E、精神分析论 27、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 A、智力游戏 B、角色游戏 C、音乐游戏 D、体育游戏 E、结构游戏 28、关于游戏本质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有() A、霍尔 B、拉察鲁斯 C、格罗斯 D、格赛尔 E、杜威 29、下面对于激励调节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第六章 教学1

第六章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基本环节、教育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 教育方法: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练习法、实践锻炼法 授课时间:6课时 教学进程: 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第一节教学及教学过程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instruction) 1、[问]:什么是教学? 三种角度:一是着眼于教师的教(Teach)而对教学(Teaching)概念进行界定,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Learn)而对教学(Teaching)进行界定,把教学看成是在教师辅助下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三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而对教学进行解释,把教学(Instruction)看成是由教师的教(Teaching)与学生的学(Learning)所组成的一种共同的双边活动。其中,第三种观点基本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对应于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可以对教学做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教学,泛指人类社会中一切经验的传授和获得的活动。它的特点是能者为师,不拘形式、方法、场合、内容。例如:“父传子”、“师传徒”等。 狭义的教学,则指学校教育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的,由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是我们主要探讨的内容。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他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原理:也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原理等,是一门教授和学习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等的课程。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 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4.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因为对他研究的最多,研究 的最细,研究的最专。他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特性,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不能够用学校教育的规律代替他教育现象的规律。 其实,教育学要对人类社会的所有教育现象都有所关照。 5.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 时期三个阶段。前学科时期,尚未成为独立学科。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但理性思辨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科学研究尚未应用。科学化时期指从科学教育学至今。 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科学化仍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出 现以下时代特征:学科交叉,视野拓展,信息化,国际化。 7.教育的起源学说: 第一,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但是他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社会性质,忽略教育为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不科学。利托尔诺 第二,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根

本上抹杀教育的有意识性,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孟禄 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劳动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正确 8.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第二,古代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二,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学方法逐渐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五,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六,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63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科目代码:635 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0401教育学…………………………………………………………………………… 一、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以上)水平,以利于高等院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两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普通教育学约150分 普通心理学约1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辨析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7小题,每小题20分,共140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