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复习:19.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复习:19.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复习:19.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复习:19.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

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

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5.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A.民族融合加强B.统治区域扩大C.对外交流频繁D.佛教影响削弱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

7.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8.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10.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1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后来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淮河流域D.黄河流域

13.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4.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交融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6.“(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17.下列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吃其他民族的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③④

18.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们用下面哪一个词来概括最为合适()

A.开放发展 B.分裂对峙C.民族交融 D.交往统一

19.“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场改革()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贞观新政

20.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设立伊犁将军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曰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拓跋宏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1)材料一反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他为了增强秦国的军事实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是哪位皇帝的改革政策?反映了他的哪些改革措施?他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或认识?

答案

1.C2.A3.D4.D5.A6.C7.D8.A9.B10.C11.B12.D13.D14.A15.D16.A 17.C18.C19.C20.B

21.(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2)北魏孝文帝;

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要言之有理既给分)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 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 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 权。观看图示 理清线索 通过图示,明晰朝 代线索,把握时代 特征,突出单元主 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 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 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 自主阅读 填充表格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观看地图 完成图示 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直观感受战争过 程。 培养论从史出的 方法,理解前秦战 败的原因,提升历 史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 学习方法和对比 分析能力,理解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及答案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 世纪时 ,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 通过推行汉化政策 , 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4.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 (右图) 。小明的 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 , 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 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 ,挥师南下 ,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 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 , 骄傲轻敌。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 , 但民族成分复杂 , 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 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 ,齐心合力 , 一举击溃前秦军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 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胡人牛耕图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秦始皇传》 B. 《汉武帝传》 C. 《北魏孝文帝传》 D. 《汉高祖传》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6.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视剧《锦绣未央》的片段。通过影视剧来到到南北朝时期,进入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锦绣未央》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里面唐嫣所扮演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教师进入讲解,在北魏统一北方前,有一场著名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教案 学科:历史 班级: 115 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12月27日第6节 授课教师:郑齐平 公开课范围:北魏政治到民族交融

衡安学校初中部教科处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淝水之战 复习回顾: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阅读课本P93,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精品学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

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讲授: 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 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 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 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

七年级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十六国的相关史实。你知道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的是什么政权吗?该政权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这场伟大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淝水之战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淝水之战”部分,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展示:

教师讲述:尽管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北魏政权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材料展示: 材料一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北魏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表明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3.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北魏社会危机重重,同时,出现民族交融。那么,为了适应民族交融,解决社会危机,孝文帝是怎样做的呢? (1)迁都 教师展示: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材料,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回答: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历史名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实行汉化政策 教师展示: 材料一北魏教文帝规定,“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材料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 导课:播放歌曲《敕勒歌》,介绍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导入课题。揭示课标 一、淝水之战 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对南方、对北方) 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介绍孝文帝其人。 4、由于旧都平城的鲜卑大贵族反对,平城改革的阻力太大,孝文帝决定迁都到很文化先进的“洛阳”,这一举措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5、穿越时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含设计意图) 授课教师 二次备课 备课教 师 杜兰芬任教科目历史任教班级七1、2、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讲授课时 2 授课 教师 杜兰芬 授课 班级 七1.2 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 难点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突破 重、难 点的 手段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 教法 与 学法 探究,谈话 教学手 段与媒 体 多媒体,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通过解析一系列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题: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展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回答。 展示: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1~2题。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生讨论)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展示: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